〔返回辭典目錄〕
「希臘化的猶太教」 希臘化的猶太教(HellenisticJudaism)猶太教的一支。它一方面維持猶太人的崇拜方式,另一方面卻接受了希臘文化和語言的特點。希臘化猶太教的興起,有4個因素:(1)亞述人(王下十七,十八)和巴比倫人(王下二十四,二十五)把猶太人分散到希臘世界各處;其後多利買一世(主前300)和龐培(主前63),也分別強迫猶太人遷居到埃及和羅馬。(2)巴勒斯坦局勢不安;哈斯摩寧王朝的末期,尤其動盪。僑居外地,前途無定,但留在家鄉,卻肯定會受到戰亂、虐待、苛稅等等的迫害;在這兩個抉擇之間,很多猶太人都寧願遷居他鄉。(3)古代地中海幾乎每個國家,都提供了務農和經商的機會,很多猶太人都因著經濟的因素,移居外國。(4)歸信猶太教的外邦人愈來愈多,到了耶穌的時代,更達到顛峰(太二十三15)。對於羅馬帝國人口的估計,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大部分學者都相信是1,000,000人左右,那麼,20個人中,便有一個是猶太人了。最多猶太人聚居的地方,是羅馬、埃及和帕提亞。他們沒有甚麼經濟能力,雖然仍有擢升高位的人(如但以理和尼希米),但大部分的猶太人不是農民,便是屬於社會的中下階層,不貧也不富,沒有甚麼影響力。巴勒斯坦的希臘化猶太教希臘主義對猶太教主流產生的影響,不但在僑居的猶太人中存在,巴勒斯坦本身也受希臘主義入侵。希臘人在主前332年征服巴勒斯坦後,權力從祭司轉移到文士身上;宗教的重點,也從獻祭轉移到律法上。猶太人的生活中,從此多了對話形式的釋經法,也無可避免地接受了希臘的邏輯學。希臘主義的思想,首先從猶太人仿效「高級」希臘文化而來(他們當然沒有模仿希臘人的宗教)。城市和上層社會(稱為「希臘人」)開始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效法希臘的時候,就產生了問題。日漸普遍的運動場,被厭惡在公共場所裸露的正統猶太人看為可憎之物。劇場和戲劇也被視為墮落。很多巴勒斯坦的猶太人都不肯把文化和信仰分開,希臘化的趨勢便引起了不少的爭論。到了西流基王朝時,情況更為惡劣。為了要消除猶太人的民族意識,他們選立了親希臘的人擔任大祭司的職位。主前175至163年,安尼亞三世、雅遜、門尼老斯作大祭司,他們在巴勒斯坦建造運動場、推行希臘服飾、強迫「改革」。這些制度激起了民變,「行毀壞可憎的」安提阿古四世又污穢了聖殿。但瑪他提亞和他眾子領導的革命終於成功,巴勒斯坦從希臘統治下,得到了自由。雖然強烈的保守意識一度充斥全國,但希臘化的思想方式已無法根除。實際上,這些希臘化的思想,已經成為他們行為的一部分,他們也不自覺。 馬加比的哈斯摩寧王朝開始了一段時期後,希臘主義的強大影響力又再度出現。以後的希律王朝推行改變的動力更為激烈。為了要和哈斯摩寧朝代完全脫離關係,希律王引進散居在埃及等地的猶太人,把大祭司的職位授給他們。這個情況一直到基督的時代,都沒有改變。故希臘化猶太教,即使是在巴勒斯坦本身,也有很大影響力。猶太僑民和巴勒斯坦猶太教的關係散居在外的希臘化猶太人和本地人的關係,一直以來都不穩定。影響因素包括了政治氣候,和某地區猶太人的正統。根據歷史記載,有些地方的猶太人把耶和華和希臘諸神混合敬拜;但這些畢竟都是少數,對希臘化猶太教沒有影響。散居各地的猶太人不論是公開還是在私底下,都遵行律法。希臘化的猶太人接受了希臘的文化,但同時相信自己在外寄居,真正的家鄉依然是巴勒斯坦。他們十分認同同胞所受的苦難;他們的文學也反映出他們熱切盼望家鄉,能夠從外邦的壓制下得著拯救。應許之地和聖殿的崇拜,是他們信仰渴望的中心。他們不認為自己和巴勒斯坦的猶太人有甚麼不同。促成他們團結的,有5個重要的因素:1.耶路撒冷的聖殿維繫他們和巴勒斯坦的關係。他們相信至聖所是神的所在;只有在這裏,才可以敬拜神。雖然埃及的亞文有安尼亞所建的聖殿,但這殿只為當地的軍隊所用,即使是對埃及的猶太人也沒有影響力。散居在外的人,在會堂敬拜;但獻祭是他們禮儀的核心,這只能在聖殿舉行。對於散居的猶太人,律法的要求也自然減輕了;要每逢節期上耶路撒冷,他們實在很難辦到。無論如何,很多僑民自己不能去的時候,也會把祭牲送到耶路撒冷。2.殿稅使猶太人聯合。散居在外的猶太人,不需要支持巴勒斯坦。但每個猶太人都有責任繳納半舍客勒的殿稅,以作公共獻祭之用。根據當時的書面紀錄,不同地點都收到了巨額,證明他們盡忠交納。實際上,稅款遠超過所需時,所餘金錢都撥作維修耶路撒冷城之用。因為他們認為耶路撒冷也是聖殿範圍的一部分。聖殿的禱文,也包括了「被擄在外的猶太人」,可見殿稅造成的團結精神。3.三大節期(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的朝聖旅程,是希臘化猶太人和以色列之間的連繫。出埃及記二十三章17節,三十四章23節,以及申命記十六章16節命令每個猶太男丁在這3個節期「朝見神」。即使是在巴勒斯坦,這個命令也不容易遵守,所以也沒有嚴格執行。然而,各地的猶太人,每年仍然蜂擁到耶路撒冷。使徒行傳二章9-11節所記載的五旬節,便是一例。年輕的猶太人往往留在耶路撒冷一段時間,在著名的拉比門下研讀律法。使徒保羅還是大數人掃羅的時候,就曾經在迦瑪列門下受教。4.很多散居的猶太人,回到耶路撒冷居住。使徒行傳二章5節說:「那時,有虔誠的猶太人從天下各國來,住在耶路撒冷。」這些地方包括:「稱為利百地拿會堂……古利奈、亞力山太……各處會堂……」(徒六9),要希臘化猶太人全部回到家鄉居住,當然不切實際;但這正是每個敬虔猶太僑民的夢想。5.另一個聯合猶太人的力量,是從家鄉出發,作為探訪散居各地猶太人特使的拉比。這些稱為哲者的拉比,如迦瑪列和亞及巴等,往往都是當時最負盛名的學者。他們一對一對的巡迴,工作包括了講道、教訓、排難解紛、收集獻金,跟本地的拉比沒有兩樣。他們的影響力十分大,耶路撒冷公議會的權力,可以推及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主要是倚靠他們。宗教習慣散居的猶太人的信仰通常都頗純正。鼓動審訊司提反的(徒六9-15)是希臘化猶太人;宣稱保羅帶了外邦人進入聖殿(徒二十一27-36),引起暴亂的,也是他們。他們雖然在文化上,隨從了希臘人的習俗,但他們在信仰生活上,卻是徹頭徹尾的猶太人。他們崇拜的中心,自然是會堂。亞歷山太的大會堂,據說面積大得要搖動旗幟,才能使會眾同聲說「阿們」。使徒行傳十三章15節所描述的,是個典型的聚會:祈禱、依次宣讀律法和先知書,然後是勸勉的話。在聖殿供職的祭司,都是專業事奉的人;但會堂聚會,卻是為一般人設的。宣讀聖經勸勉會眾,都邀請平信徒擔任;耶穌和保羅,都曾被邀請。希臘化猶太教最獨特的地方,是崇拜不說希伯來語,又沒用亞蘭文他爾根,而是用希臘語進行。會堂在僑民之間,有重要的社會地位。對猶太人來說,聖工和民事沒有甚麼分別。會堂的首領和當地的長老,一同作為僑民的領袖。羅馬很多地方都容許猶太人自治,這些領袖的權力就更為強大。路加福音四章20節的「執事」,不單負責會堂的事務,更管理全鎮。會堂的地位如此獨特,在希臘化猶太教中,也擔任不同的角色。公共事務在此執行;在很多地方,它被用作學校,公審也是在這裏舉行。從聖經的記載,還可以知道公開的鞭打也是在會堂執行(太十17;徒二十二19)。使徒行傳九章1-2節更敘述保羅領取文書,使他可以從僑居地的會堂法庭中,引渡基督徒回耶路撒冷。教育的重點,自然是教導律法。律法不是祭司和拉比的專利,而是全民的責任。在這方面,猶大地和散居地也沒有甚麼分別,只是家鄉的學校,拒絕使用希臘文而已。孩童在5至6歲便開始學習聖經,10歲時,再加上口頭的律法。到了12至13歲,便完成學業,在受過「受誡禮」後,正式進入成人的社會。成人仍要研讀律法,但都集中在口頭律法之上。猶太僑民的另一個特點,是對進教者和虔誠人的訓練。兩者之間的分別,在於虔誠人還未受割禮,不能算是立約之民的一部分。詳讀使徒行傳,便可看出在大部分保羅傳道的城市,虔誠人都是初信者的核心。外邦宗教信仰的敗壞,使外邦人覺得猶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信念和高尚道德,十分有吸引力。希臘化猶太教的會堂,因此也成為宣教的中心。最後,我們也要提到同業公會的發展。當時不同的行業(如製造帳棚、織布等),通常各有自己的公會。這些公會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社團。我們知道亞歷山太的會堂裏,每個公會都有自己的坐席。這可能是普遍的做法。和巴勒斯坦猶太人的歧異一如前面所說,過分注重差異是不應當的。因為希臘化猶太教始終還是偏重猶太多於希臘,巴勒斯坦本身也無不受到希臘主義的影響。兩者分別最大的,是在日常生活、買賣方法和思想方式。當然,對於在僑居地出生的猶太人來說,只要當地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沒有衝突,他們都是傾向接受的。比方說,不少猶太人都接受了他們鄰舍喜歡的戲劇、競技、藝術和表達的方式。在亞歷山太,有些甚至打算接受希臘的教育;希臘教育是成為公民的必經階段。但大部分猶太人都不願意屈服到這個地步,只是留在自己僑民的圈子中。貴族階層當然比一般人容易接受希臘主義;普通猶太人和說希臘話的外邦人接觸,都只是生意上的來往而已。但到了基督的時代,希臘化猶太教卻被廣泛的反猶太運動,迫得從自我隔離的狀態中走出來。另一方面,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卻沒有積極向外邦人傳道──這從猶大地沒有甚麼反對偶像的論戰,就可以看出來了。他們認為神國降臨,偶像便會消失,所以拒絕積極反對外邦人的生活方式。在散居地,情形就不同了;猶太人被迫維護自己的宗教,因此發展出積極的辯證法。這些用希臘哲學措辭表達的辯證方法,產生了大量的希臘猶太文學。七十士譯本的作用,可能不單是給希臘化猶太教一本聖經,而且還要用作證明猶太教和希臘哲學不是水火不容的。斐羅的作品更進一步把猶太神學,藉希臘概念表達。學者把這些猶太文學分為4類:(1)歷史書(如約瑟夫的著作),要證明猶太歷史和外邦的不同,有特別的意義。(2)神學和哲學作品,用希臘的形式,表達猶太人的信仰(如《所羅門智慧書》)。(3)希臘風格的猶太詩歌。(4)護教作品,首先回答異教徒的控訴,然後訕笑他們的方式。然而,我們必須注意,寫成這些作品的,都是知識分子,不是普羅大眾。一般的猶太人,即使是散居在外的,和這些作品都沒有直接的接觸。GrantR.Osborne另參:「希臘主義」;「猶太教」;「斐羅」;「亞歷山太」。――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