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忍耐」
忍耐(Patience)一種耐力,可以忍受惡人或惡劣環境重大的鞭韃而不會發脾氣,不會變得暴躁而動怒,也不會報復。這種耐力可以使人忍受痛苦或試煉而不埋怨,被猛烈挑撥而不激動,縱使遭反對或遇到逆境,仍有自制力,不會作出輕率魯莽的行動。一般用以表達忍耐的希伯來字眼都與「長(時間)」有關,表示慢慢動怒的意思。譯作「忍耐」的希臘文有兩個;其中一個的意思是在試煉和磨難之中,能「保持堅穩」,可譯作「持久力」或「堅定力」。另一個希臘文跟上述的希伯來文相類似,意思是即使被猛烈挑撥、激怒,仍然有「平靜安穩的靈」。在聖經中,一個恆久忍耐的好例子是神自己。好幾段經文都提到神除了有其他仁慈的屬性外,還有「不輕易發怒」的屬性。在一段對比以色列人悖逆的經文中,作者指出神是樂意饒恕人,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尼九17)。詩人宣告說:「主啊,你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詩八十六15;參出三十四6;民十四18;詩一○三8;珥二13;拿四2)。此外,舊約也稱讚人類忍耐的美德,尤其見於箴言(箴十四29,十五18,十六32,二十五15;參傳七8)。新約也強調神的忍耐。使人悔改的是神的恩慈、寬容和忍耐(羅二4)。法老的行為雖然該受毀滅,神也忍耐寬容(羅九22),其忍耐的屬性從此清楚可見。在挪亞的時代,神於挪亞預備方舟時,暫不降雨水,以致罪人有更多時間悔改(彼前三20)。新約提及神的忍耐最深刻之處要算是彼得後書三章9節。彼得說,基督還未再來,並非顯示神的耽延,而是寬容忍耐,不願有一人沈淪。保羅提到耶穌基督一次特別的忍耐,他說基督在他身上所作的,是為了顯明祂一切的忍耐(提前一16)。忍耐是我們的神和主耶穌基督的屬性,同時也是每一個基督徒應有的特質。保羅為歌羅西教會祈禱,盼望他們能彰顯這素質(西一11)。忍耐是屬靈果子的一部分(加五22),是愛的一種特質(林前十三4),也是一種美德(西三12;參提後三10)。此外,保羅也勸勉基督徒要忍耐(帖前五14)。我們若不寬容別人,所受到的待遇就好像耶穌比喻裏的僕人一樣;這僕人欠了主人巨額的債項,他求主人寬容,並答應清還這筆款項,主人容忍了他,並且免了他的債,但後來卻發現他不肯用同樣的容忍去對待一個欠他些微金錢的同伴,主人只好收回先前的容忍了(太十八26-29)。在一些經文裏,「忍耐」一詞泛指為一些東西而長久、熱切期待。農夫忍耐等候地裏寶貴的出產(雅五7下)。神應許把迦南地賜給亞伯拉罕,亞伯拉罕忍耐等候,但到了離世時仍未看見應許得著應驗,不過他仍然相信(來六15,十一39)。還有,主命令所有信徒都要忍耐,直到主來(雅五7上)。另參:「聖靈的果子」。――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