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汲淪

 

{\Section:TopicID=2460}汲淪 Kidron, Cedron(地名)

字義:    Black,混濁的 Turbid

彙編:    ‧約18:1一溪流,流經耶路撒冷與橄欖山之間的山谷,而入死海。

―― 陳瑞庭

 

汲淪(Kidron)谷地及河床,在耶路撒冷西南面城牆之下,把城與東面的橄欖山分隔;從耶路撒冷轉向東南,並經過一些彎曲的河道進入死海。汲淪可以形容為山洪的河床,經常近乎乾涸,只在雨季有水流動,由兩條不定量的泉水基訓及隱羅結維持流量。汲淪是大衛舊城的主要水源。到希西家時期,一條從石鑿出來的地下水道,確保圍城時,城內仍有足夠的水供應,而且供應了城內的西羅亞池。約翰福音十八章1節的「溪」,最好譯為「冬流」,因為這詞語本身已表達了一條季節性小溪的特性,多於把它看作河流。汲淪帶給耶路撒冷兩個重要的功用:軍事和喪葬。大部分城牆都聳立於山谷之上;它的陡峭令敵人極難攻擊。多個世紀以來,附近的頹垣留下的碎石,已令谷地升高了不少。現今地面比歷史的記錄約高出40呎,所埋藏的山洞墓穴,不計其數。城南的寬闊處,就是汲淪與泰路平谷及欣嫩子谷的交匯點。附近有兩條泉水可供灌溉,故此這裏經常是皇室花園的理想地點。自主後400年,汲淪被稱為「約沙法谷」(珥三12),就是末世審判萬民之地;這傳說在回教徒及猶太人當中極之盛行。今天這地蓋滿了墳墓,甚至在被擄前已經是一個著名的墓園(王下二十三4-12是指到一般人的墓地及棄置偶像之物的垃圾場;參代下三十四45)。首次提及汲淪(谷),是在撒母耳記下十五章23節,記載大衛與民渡過汲淪,向沙漠走去。這個策略性的遷移可以讓他們有路可逃;尤其當背叛了的押沙龍率軍攻城。王與眾民都同聲哭泣(撒下十五2330),連大衛王也不戰而棄下錫安山。其後,所羅門禁止犯事之示每橫過汲淪,否則處以死刑(王上二36-38)。約瑟夫提及陰險的女王亞他利雅在這裏處以死刑(《猶太古史》9.7.3),但從列王紀下十一章16節,卻沒有清楚說明騎兵是由汲淪進入王宮的。最後提及汲淪,是耶穌領著門徒在被賣那夜,經過此地(約十八1)。此段與大衛渡過汲淪是平衡的對比,很有趣味。特別要注意的,是大衛的身分象徵著王與王國的建立。從末世角度看,耶利米便預言日子來到,汲淪要「歸耶和華為聖」(耶三十一38-40),並作為復興以色列的一部分(35-37節)。另參:「耶路撒冷」。――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