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災難」 災難Tribulation在啟示錄六至十九章所形容,未來七年的情況。在這七年裡,神會審判不信的世界,和他不順從的子民以色列。―― 殷保羅《神學詞彙淺釋》 患難/災難(Tribulation)在新約裏出現了約45次的用詞。不同譯本有不同的翻譯,如「患難」、「受苦」、「危難」、「困苦」、「煩惱」或「逼迫」等。一個相對的希伯來文,可見於4至5段舊約經文中,但從沒有在先知書中出現。因此,集中以新約來解釋患難一詞,是適切的。新約有數處用「患難」一詞,來指一般世俗人在生活中所要面對的困難。例如:婦人生產的痛苦(約十六21);在充滿危難的世代裏,世俗人為婚姻而煩擾的事情(林前七28);以及寡婦所面對的苦況(雅一27),全都稱為「患難」。更概括地說,像列祖時期曾打擊埃及與迦南地的饑荒等災禍,也被視為「大患難」(徒七11)。狹義而言,「患難」一詞特別指基督徒的經歷。基督的教訓為該詞的意義提供基本的定義。耶穌指出,福音普傳於世,世人卻以逼迫的形式去表達其敵對的回應。世上有福音出現的地方,自然難免有患難與逼迫。福音的種子一旦播下,患難與逼迫便隨之而來(太十三21)。耶穌在橄欖山論及那關乎未來的事件,其中詳述這個概念,說明教會時代無可避免的患難(太二十四,二十五;可十三;路二十一)。在聖經中,只有耶穌的教訓明確地描述其跟隨者要面對的患難,以及患難發生的次序。在其講論中,耶穌預言了患難開始的時間、所達至的程度,以及結束的時間。耶穌把這關乎患難的教訓,私下傳給了12位門徒,因為這事與他們的生命有直接的關係(太二十四3)。耶穌告訴十二門徒說,人要把他們陷在患難裏,這患難就是他們要為主的名受逼迫至死(第9節)。這教訓的上下文指出耶穌所說的患難,會一直在各處影響基督徒。但事實上,耶穌向十二門徒預言,他們會在受苦的初期被陷在患難中(第8節),清楚顯示了患難起頭,是在門徒的有生之年。同樣,這些門徒會見證先知但以理所預言臨到耶路撒冷的「大災難」(15-21節)。顯然,耶穌在橄欖山的講論中所提及的,是耶路撒冷在主後70年的被毀。耶路撒冷在羅馬軍隊手下被毀,應被看為長久的患難之原型。馬太在二十四章15節所加插的註(「讀這經的人需要會意」),證實了這一點;這註腳是要警告讀者,指出耶穌的預言會在他們有生之年應驗。此外,路加福音二十一章20-24節的一段平行經文,清楚指出猶太人的耶路撒冷荒涼後,耶路撒冷接著由外邦人長期統治,這事確實在主後70年後發生。由於這有罪的世界受撒但的勢力操縱,所以新約形容患難是這世界對福音自然的回應。耶穌曾向門徒斷言,在這世上,他們要面對苦難(約十六33)。耶穌說了這些話不久,耶路撒冷早期教會的信徒便因司提反被殺,分散各地(徒十一19)。使徒保羅曾在亞西亞遭遇這樣的苦難,他被壓得太重,力不能勝,以致存活的指望也沒有了,好像接受了死刑的宣判一樣(林後一8)。同樣,他在馬其頓所設立的教會,也曾面對嚴峻的痛苦和大苦難(林後八2),跟那在患難中接受福音的帖撒羅尼迦人相似(帖前一6)。希伯來書的讀者也曾遭遇患難(來十33),使徒約翰則寄信給7個教會,提醒信徒,他正與他們在耶穌的患難和國度裏,一同有分(啟一9)。耶穌給士每拿教會的嘉許,證實了這患難已在當時發生了。士每拿教會不但要遭受患難(啟二9),而且魔鬼還要把患難延至10天之久(二10)。然而,得勝的基督能將患難報應在那把患難加給信徒的人身上(帖後一6)。推雅推喇假的女先知及其跟隨者,依次要同受「大患難」(啟二22)。到了末日,歷史中無數得贖的群眾,從各國、各族、各民、各方而來,齊集天上(啟七9)。他們是從「大患難」中出來的,在歷代裏,曾以蒙羔羊的血得潔淨、得救贖的衣裳為裝飾(啟七14)。他們已在患難中被拯救出來;那患難是從耶穌第一批門徒之死開始(太二十四9),直至所有得救者於主再來時,齊集在永恆裏為止(二十四29-31)。古耶路撒冷在主後70年被毀的大災難,不過是歷代教會信徒所面對之大災難的縮影(第21節)。新約若預先警告門徒,患難是無可避免的,它也必指定信徒應有的回應。他們應該喜樂,因為患難能生出忍耐和老練的性格(羅五3)。他們必須耐性地忍受苦難(羅十二12),因為知道神會安慰所有在患難中對祂忠心的人(林後一4),況且現今的苦難只是為預備永恆裏無可比擬的榮耀而已(林後四17)。除了少數特殊的情況,容讓基督徒享受富裕和自由之外,歷代多半的信徒皆要忍受苦難。教會一般的使命是在懷有敵意的世界裏,忍受著作一個被圍攻和逼迫的小群。一些蒙保守、免受患難的基督徒,容易以為患難是將來的事情。對那些忍受著敵對之痛苦的基督徒來說,患難是一件常存的事實。患難的毒害與程度會因應時地而有所不同,但基督的應許卻始終真確,祂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GilbertBilezikian另參:「困苦/苦難」;「末世論」;「逼迫」。――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