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那鴻書」提要 壹、書名 本書以作者先知那鴻為書名。「那鴻(Nahum)」的希伯來原文字義是「被安慰的」或「受安慰者」,與「尼希米(Nehemiah)」(耶和華已安慰)和「米拿現(Menahem)」(安慰者)有關連。但本書中極少有「安慰」的成分,故可視為一種反諷。或者,本書對於猶太人敵國亞述和其首府尼尼微的報復性預言(參一9),對受迫害的猶太人而言,可算是一種的安慰。 貳、作者 本書的作者是伊勒歌斯人先知「那鴻」(參一1),按原文雖與主耶穌的先祖「拿鴻」(路三25)同名,但兩者並非同一個人。「伊勒歌斯」究在何處,很難推斷。有些聖經學者認為是在猶大南部,與先知「彌迦」的故鄉摩利沙相距不遠;有些則認為是在尼尼微廢墟以北約三十公里處的一個小鎮,據說那裡有一個古墓,那鴻即葬在該墳墓裡,由此可見先知那鴻對尼尼微城相當熟稔;又有些認為就是後來主耶穌事工的中心地迦百農,按其原文字根含有「那鴻」,意思是「那鴻之村」或「安慰之鄉」。 由本書的內容可以看見,作者那鴻是一個熱切的愛國者,具有深切的愛同胞情懷。當他看到自己同胞長期受侵略者的蹂躪,在外邦仇敵的壓迫下受苦,內心滿懷憤怒,切望神公義的審判早日臨到。他具有十分敏銳的觀察力,從海洋、高山、風雨、河流、雲霧等大自然的景象,在在顯示神公義的忿怒。他的文筆又顯明他是一個詩人,能將他觀察所得的心靈感應,藉生動的筆法發表出來。 叁、寫作時地 本書主要在預言尼尼微城的覆滅,而根據史料,尼尼微城是在主前612年被巴比倫攻陷,故本書的寫作時間最遲應當在主前612年之前。又根據本書有關挪亞們的記載(參三8),可以推知當時挪亞們已經覆滅,而挪亞們即提比斯(Thebes),是古時埃及南部的重要大城,它在主前664年為亞述王攻陷,故本書的寫作時間最早不應早於主前664年。總之,本書大約在主前664年至612年之間寫成。 本書的寫作地點不詳,有人認為是在猶大地。 肆、主旨要義 尼尼微人雖曾一度悔改而蒙神赦罪(參見《約拿書》),但其後離棄神的救恩,抵擋神,又迫害神的子民,全然違背神公義的屬性,因此必然招致神的審判,自取滅亡。尼尼微人的遭遇,表明蒙恩者的行事為人必須與所蒙的恩相稱(參弗四1),各人仍須按自己的行為受神審判,方符神公義的原則。 伍、寫本書的動機 亞述乃南國猶大可怕的敵人,它於主前721年滅了北國以色列,又於主前711年擊敗埃及,接著,於主前701年,亞述王西拿基立上來攻擊猶大(參王下十八13)。在上述這種情況之下,猶太人提心吊膽,惶惶不安。先知那鴻受感寫書,預言亞述國必遭神的審判,其結局必然覆滅。故本書的動機乃在安慰神的百姓,以消除他們的驚惶懼怕。而本書的預言,後來也都應驗。主前612年,亞述國亡於巴比倫和瑪代聯軍,首都尼尼微城也成了一片廢墟。 陸、本書的重要性 亞述是當時最強大的帝國,它的覆滅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然而本書卻在它最強盛的時候,預言它即將滅亡,而且還把尼尼微城如何被摧毀預先描述出來:「祂必以漲溢的洪水淹沒尼尼微。…河閘開放,宮殿沖沒」(參一8;二6),顯示本書乃出於神啟示的最佳明證。 本書也顯示神的主權遍及全世界,不認識神的國家也在祂統管的範圍之內。 本書又啟示神以公義統管萬國,對於邪惡與欺壓者懷有公義的忿怒(參三1~8),祂終究必定會施報,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參一2~3)。 柒、本書的特點 本書具有如下的特點: (一)本書的文筆體裁優美、生動,其詩詞在聖經中擁有突出的地位。 (二)本書表明神的雙重對立特性:一方面祂滿有憐憫和慈愛,「不輕易發怒」(參一3);另一方面祂是「忌邪施報的神,…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參一2~3)。 (三)本書又表明神的公義,對強暴者而言,乃是自取滅亡的警戒;對於受害者而言,乃是滿有盼望的安慰。 (四)本書又藉亞述國的結局警告神的子民,蒙恩者若不保守自己在神的恩典中,將來必會面對神的審判和刑罰。 捌、本書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係 本書第一章所預言亞述侵略猶大的事,可參閱王下的十八、十九章。 本書和《約拿書》都與尼尼微城有關,但在《約拿書》裡,尼尼微城因悔改認罪而蒙神赦免;而在本書裡,尼尼微城則因背叛、遠離神,欺凌、壓迫神的百姓,故遭神判決,將必滅絕淨盡。兩書之間,相距約一百五十年。 舊約聖經中對於亞述的審判和結局,除了本書之外,神還藉其他的先知僕人們說了諸多預言,例如:賽七18~20;十17~19;十四25;三十31~32;三十一8~9;結三十二22~23;彌五6;番二13;亞十11等等。 本書和四福音書同樣描述三一神的屬性:(1)本書顯示耶和華是一切受造之物的主(參一3~6),四福音書則顯示主耶穌基督是掌管大自然的主,一切受造之物都聽從祂的命令;(2)本書描述耶和華是大能且公義的神,四福音書則描述主耶穌基督具有同樣的屬性。 本書顯示「雲彩為祂腳下的塵土」(參一3),《啟示錄》則描繪主耶穌基督是坐在雲上的(啟十四14~20)。 本書形容「祂的忿怒如火傾倒」(參一6),《希伯來書》則形容「神是烈火」(來十二29),《彼得後書》進一步說明當神的日子來到,一切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參彼後三10~13)。 玖、鑰節 「耶和華是忌邪施報的神。耶和華施報大有忿怒;向祂的敵人施報,向祂的仇敵懷怒。耶和華不輕易發怒,大有能力,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一2~3上) 「耶和華本為善,在患難的日子為人的保障,並且認得那些投靠祂的人。」(一7) 「尼尼微人哪!設何謀攻擊耶和華呢?祂必將你們滅絕淨盡,災難不再興起。」(一9) 「看哪,有報好信傳平安之人的腳登山,說,猶大阿,可以守你的節期,還你所許的願罷;因為那惡人不再從你中間經過;他已滅絕淨盡了。」(一15) 拾、鑰字 「施報」(一2,2,2);「滅絕淨盡」(一9,15)。 拾壹、內容大綱 【神對尼尼微的審判】 一、審判的神(一章) 1.引言(一1) 2.祂是大能且公義的神(一2~8) 3.祂不能再容忍尼尼微的罪惡(一9~15) 二、神的審判(二章) 1.尼尼微必遭圍攻(二1~7) 2.尼尼微必被劫掠(二8~9) 3.尼尼微必成廢墟(二10~13) 二、審判的前因與後果(三章) 1.前因:尼尼微因罪行和邪污而受罰(三1~7) 2.後果一:尼尼微必步挪亞們的後塵(三8~10) 3.後果二:尼尼微終必毀滅(三11~19)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那鴻書註解》 那鴻書(Nahum,Bookof)正典十二小先知書中的第七卷。該書的意義和重要性在於宣示神對猶大和世上列國的計劃。作者本書卷首語指出那鴻是「伊勒歌斯人」(鴻一1)。伊勒歌斯的字義不能確定,大概是指一個已湮沒無聞的城市。假如它真的指一個地方,則可能是猶大的伊勒克色。寫作年代書中提到兩個大城──尼尼微和底比斯的覆沒。底比斯的覆沒載於那鴻書三章8-10節;而全書提到亞述首都尼尼微的傾覆,則是將要發生的事。底比斯約在主前663年被亞述人摧毀,尼尼微則於主前612年覆沒。在這段歷史範圍內,學者提出了本書多個可能的寫作年代。有些學者提出的年代很接近尼尼微的傾覆,大概在亞述被進侵的時期。可是,在本書寫作的時候,亞述仍威脅著猶大(一13、15,二2),這就很難跟該國快將陷落的情勢協調。亞述對西面各省的威脅,在主前七世紀後期開始減弱,所以本書的寫作年代,最合理的推測是在主前七世紀中葉,即在底比斯被攻陷之後,亞述勢力在敘利亞和巴勒斯坦開始削弱之前。不相信聖經預言的學者一般把寫作年代,定於尼尼微傾覆之後。背景主前七世紀中葉,亞述的勢力範圍之大是空前的。這是亞述最鼎盛的時期。她最大的敵人埃及也在底比斯被攻陷後,不再對她造成任何威脅。底比斯被攻陷的時間,正值瑪拿西任猶大王(主前696-642);瑪拿西全心全意臣服於亞述。亞述對猶大的影響也包括引進偶像的敬拜,如各種生殖崇拜的復甦和敬拜亞述的天上萬象諸神(王下二十一1-9)。在亞述龐大的勢力架構裏,其實存在許多弱點,導致她的衰落和最後的滅亡。其中一點是她過度擴展。那些被她征服的國家,距離首都既遠,敵意猶在,要使她們保持安分和臣服,是十分困難的事。亞述國內開始產生一些麻煩,尤其是迦勒底人。那是一群組織鬆散的部族,被歸併入亞述帝國。埃及停止進貢;還有多處邊境被蠻族侵擾,使這帝國漸漸衰弱。當內部的衝突演變為主要的危機,情況就更加惡化。最後,巴比倫人、瑪代人和西古提人聯合起來,圍攻尼尼微3個月之後,首都終於主前612年陷落,亞述也自此傾覆。1840年,賴爾德挖掘尼尼微的遺址。考古發現顯示該城的防禦事工極其嚴密,昔日的護城河和堅壘仍有遺跡可尋。賴爾德也挖出了西拿基立的王宮,有71個房間,擺滿藝術品的裝飾。雖然王宮被埋在土裏已數千年,但強盛的尼尼微時代的光輝仍可從遺跡中窺見。先知那鴻預言這城將被焚燒(鴻二13),賴爾德描述尼尼微的遺跡時,指出當日曾有一場大火把尼尼微燒毀。在遺址土墩上只挖掘了兩小處地方,已明顯可見焚燒的痕跡。那鴻書預言將會向仇敵敞開的城門(鴻三13),也被燒毀了。原本立在城門旁的巨大雕像,被埋在泥磚、碎石和炭屑之中。一項重要的考古發現是,巴比倫的編年史記載了巴比倫王尼布普拉撒(主前625-605)在位時的事件。這歷史記載確定了尼尼微陷落的日期,就是尼布普拉撒14年,即主前612年。寫作目的和神學教導那鴻書的寫作目的是預言亞述帝國的覆亡;尼尼微的陷落是作為表徵,陳述神在歷史舞臺上所顯明的大能。 驟眼看來,本書並無重大的神學教導。它似乎只是一首慶祝一個外邦城市陷落的詩歌。不過,若從先知的角度去看歷史,歷史就成了啟示神各種屬性的背景。在第一章,先知已把一些重要的神學主題編織在尼尼微城覆亡的記述中。他宣告神喜愛和關顧屬祂的人;耶和華認得那些投靠祂的人(一7)。神更應許亞述壓迫猶大的日子必要過去(一13)。先知也宣告神的主權。那些敵對神的國家都在祂的主權之下(一2)。祂也管治大自然,因為雲彩是祂腳下的塵土(一3)。人不能與祂對抗(一6)。祂是祂子民的君王(一13)。本書的基本神學意念是肯定神是歷史的主宰,歷史是祂的舞臺。先知的神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也不是一個對人漠不關心的神明。祂使列國興起,也叫她們衰亡。歷史並非在無神的國家的操縱之下,或只是一些偶發事件;歷史是操縱在創造者的手裏。那鴻指出神並非只會向人發怒。祂的怒氣是向那些敵對祂的人而發的。那些投靠祂的人,祂以溫柔和慈愛待他們。內容提要卷首語(一1)跟其他先知書一樣,那鴻書先有一個卷首語,指出作者是先知那鴻;同時開宗明義的說明是「論尼尼微的默示」,道出了本書的內容。先知描述神的怒氣和能力(一2-6)先知信息的起首是描述神的一些屬性,尤其著墨於祂的怒氣和主宰大能。一章2節說祂是忌邪施報的神,並不是說祂的動機是自私的,而是表達神對屬祂的人的關愛與誠信。這部分經文的基本概念是表明神要向祂的仇敵施報。這神學原則是那鴻描述尼尼微覆亡的基礎。歷史清楚顯示亞述是神的敵人。亞述人不單是神用來懲罰選民的工具,更是爭取任何機會去壓迫和蹂躪希伯來人的外邦人。他們侵佔和擄掠以色列國的行動,正是他們與神為敵的極端表現。也許先知心中所想的,正是希伯來歷史中這段可怕的時期。雖然神必向仇敵施報,但祂「不輕易發怒……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鴻一3)。即使是敵人,神仍以恩慈對待;祂不會無可抑止地發怒,在發怒之中仍有容忍,給他們時間去改正惡行。祂「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這句話是借用出埃及記三十四章6節的重要宣告。這句話更貼切的譯法是「祂不會完全的以有罪的為無罪」,表明神會赦罪,但容許罪的惡果存留。大衛的事件正好說明這一點。大衛與拔示巴犯姦淫的罪蒙神赦免了,但他倆所生的孩子卻要死去。根據那鴻書申明的神學原則:神懲罰敵擋祂的人,故尼尼微的被毀必不可免。神對自然界的主權在一章3節下-6節也有說明。自然界也是祂可畏的權能表現的所在。尼尼微的陷落和以色列的解救(一7-15)先知現今直接向尼尼微城說話。在第11節他提到一個從亞述來的人設惡計攻擊耶和華,暗示拉伯沙基的事,即以賽亞書三十六章14-20節記述那個勸諭猶大人歸降的亞述使者。宣判尼尼微遭禍的話成了猶大的安慰,因那鴻書說亞述不再使他們受苦(一12)。 第13-15節陳述了尼尼微城的完全被毀,亞述不會再興起去苦待猶大人。第15節是慶祝這重大的事,先知鼓勵人民回轉、敬拜神,因為亞述不能再與他們為敵。尼尼微的傾覆(二1-13)那鴻在這段經文所運用的文字技巧極其高超。他使用精簡、濃縮的句子去表達一連串快速的動作,營造了一種緊張、急迫的氣氛,去形容尼尼微的陷落。人好像聽見了當時守城的人混亂的命令:「你要看守保障,謹防道路……大大勉力。」(二1)那鴻形容的情景好像是城牆被攻破,軍隊蜂湧入城之際,人似乎看見士兵揮動盾牌時閃閃的紅光(二3),並可聽見急行的戰車刺耳的響聲(二4),防禦敵人為時已晚(二5)。尼尼微一個重要的防禦事工是環繞城牆的護城河。先知在二章6、8節提到水源來自附近兩條河。這些河的河閘被打破了(第6節);雖然尼尼微自古以來都好像聚水的池子(第8節),但居民在屠城的危險中,已無法抵禦,被迫逃走。先知的用語再次變得生動,並加上一些緊急的命令:「站住!站住!」(第8節)又彷彿聽見侵略者說:「搶掠金,搶掠銀吧!」最後,圍攻結束了,只留下一片「空虛荒涼」(第10節)。這段落以獅子的比擬作結束(二11-13)。獅子在舊約常代表惡人,尤其是指惡人吞噬義人。亞述人對待猶太人就好像獅子。然而,神聲明祂與亞述人為敵(二13),並且要把他們全然剪除。這段生動而充滿色彩的文字含有一個意義深刻的神學信息,是我們不能忽略的。那就是肯定神在歷史的作為,並向信徒保證,神的子民最終不會被神的敵人征服。因為神是全能的,也是忌邪施報的,必會看顧祂自己的子民。尼尼微的輓歌(三1-19)在慶祝尼尼微陷落的長歌裏,先知向這城宣告「災禍將臨」。先知似乎對尼尼微的滅亡顯得心滿意足,並不表示他的本性凶殘。舊約作者的思想似與神義論的概念有衝突;他們不用哲學或抽象的術語去解釋罪惡的問題,而是用十分具體的措辭。世上無神的國家就是罪惡的化身。當尼尼微陷落,歷史就見證神在那裏征服了罪惡。先知的歡欣,是為了神在歷史中彰顯祂的作為,勝過了祂的仇敵。在三章1-7節,先知提到尼尼微因傾覆而遭受羞辱。他指出亞述覆亡的其中一個原因,是她慣行邪術和淫行(三4)。這明顯是指亞述淫穢的宗教。亞述祭司素以占卜和觀兆聞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常觀察天上萬象,以預測未來。先知提到其他被仇敵蹂躪的國家(三8-11),並說亞述的遭遇不會比她們好。先知結束本書時,描述了尼尼微的威榮雄武,但也生動地描述這一切如何消失殆盡。無論是防禦事工(三12),或發達的貿易(三16),或軍隊(三17),這一切都要瓦解。基督徒在理解那鴻書時也許有些困難。我們會希奇一位先知怎可能對戰爭的屠殺感到歡欣,或他怎麼可以樂意地描繪亞述帝國傾覆時遭遇的傷亡和毀壞。但這樣的觀點只是一個諷刺。先知並沒有因他所描述的事件感到喜悅。他只是按著神的啟示,肯定的預言尼尼微城將來的陷落。他懷著極其敬畏的心態,申明一個事實:神確實在歷史中行事。這安慰的信息對今日的信徒仍然適切。ThomasE.McComiskey另參:「那鴻」;「以色列史」;「預言」;「先知,女先知」。――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