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亞述」 亞述 Assyria(地名) 字義: 成功的 Successful,步驟 A step,平原 Plain,平地 Level 彙編: ‧創2:14沿提格立河之一國,其疆域自巴比倫,北至亞面亞之狗狄山,有時概括西至伯拉河,東至瑪代之山,而小撒伯河在其南,其遺跡今已發現於距尼尼微一百八十里處,其位置在提格立河西岸。 ―― 陳瑞庭 亞述/亞述帝國(Asshur,Assyria)亞述可指一個地方、一個人物、一個神祇或一個國家。(1)地名。創世記十章11節記述:「他(寧錄)從那地出來往亞述去,建造尼尼微。」亞述地即泛指底格里斯河西之地,寧錄在那裏建了4座城:尼尼微、利河伯、迦拉、利鮮。(2)人名。閃的兒子(創十22;代上一17)。一說以為亞述實無其人,而是亞述民族的化身。然而,與亞述之名並列的其他名稱,都實指其人(如亞法撒,創十24,十一12),那麼亞述也不當例外。若然,則亞述必為亞述城的創建者。城建成之後,以創建者之名稱之,這在古代是司空見慣的。城的守護神和城的居民,也都因城而得名了。(3)神名。亞述城的守護神。(4)城名。底格里斯河西的一座古城,可追溯至主前2500年左右。亞述規模很小(僅巴比倫城或尼尼微城的1/10),卻是以後興起的亞述帝國的發源地和故都。亞述與卡內喜(在今土耳其境內)早通貿易,於主前二千年代已是一繁榮城市。至舊亞述帝國閃施亞達(主前1813-1781)治下而達於鼎盛。其時,閃施哈達的統治已遍及米所波大米以北的大部分地區,馬里也在其轄下。然而,不久亞述帝國便為巴比倫的漢模拉比(主前1792-1750)所滅,自此亞述城也消聲匿跡於史料。至主前二千年代末,亞述再起而復稱霸於近東時,其國都已遷往新址。不過亞述仍是聖城,國神亞述猶祀於此。人們數百年尋找亞述確址,皆勞而無功。及至十九世紀,經多方考證而終於確定今伊拉克的卡拉謝加特,即為當年亞述帝國舊都。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德國人曾在該址有數年的考古發掘。有一規模可觀的阿努亞達神廟出土,兩座雄偉的廟塔至今猶屹立其處。另有一座王宮和數幢建築也一併出土;一批極珍貴的古文獻也從亞述故址重見天日,其中有巴比倫創世史詩的亞述版本和亞述法典的片斷。(5)亞述帝國,其民稱亞述人。這古老帝國曾是恐怖和殘暴的象徵,300年來使近東之地人人談虎色變。米所波大米北部,底格里斯河西岸的小城亞述(今伊拉克境內)原為亞述人的發源地,其主神太陽神亞述即祀於此,帝國也因其故城而得名。亞述源出亞甲語,聖經英譯本有多個拼法;中譯本則一概譯作「亞述」(創二14,十11;拉四2;詩八十三8)。亞述原是米所波大米北部一個小區域,即底格里斯及其支流扎卜兩河形成的三角洲上一片小土地;但亞述人後來控制北敘利亞,直達地中海;整個米河波大米沃原,從巴比倫全地,直至波斯灣,都在其轄下。這便是亞述帝國鼎盛時的粗略疆域。歷史主前八世紀以前主前三千年代末以前,蘇默人常往亞述之地經商,給亞述人的文化影響很大。蘇默諸王也時有置亞述於其政治控制之下。亞加得之撒珥根(約主前2350)也曾以政治和商業活動左右亞述。及至亞摩利人推翻了吾珥的第三代王朝,建立了許多亞摩利城邦,其一曾將亞述併入屬地。舊巴比倫王朝(約主前2360-1600)的英主漢模拉比在位期間,亞述人曾以建築材料和其他各宗貨物,進貢巴比倫王國。早年亞述曾設殖民地於亞拿多利亞的卡內喜城,兩地常有貿易往來。貿易最頻繁之時,曾有200匹馱驢組成的商隊,可見貿易規模之大。亞述由是獲利甚豐,在經濟上漸次強大。然而幾年之後,亞述靠商隊貿易得來的早期繁榮逐漸衰退,至主前十五世紀已經一蹶不振。此時,亞述更被一個非閃系民族所控制,來自米坦尼城邦的胡利人(聖經稱之為何利人),使亞述成為其藩屬,直至別一個非閃系民族赫人推翻了米坦尼王朝,亞述才獲得再起的機緣,且終於在一位能君亞述烏巴列的領導下重振旗鼓,贏得了古代近東一霸之地。亞述烏巴列的統治,可謂亞述獨霸近東天下這個長期歷史過程的開端。亞述烏巴列之子恩里勒尼拉利繼位(主前1329-20)之後,即揮軍南征巴比倫,大敗統治巴比倫的卡施族國王庫利加勒祖二世(主前1345-24);繼而亞大得尼拉力(主前1307-1275)又屢勝巴比倫的卡施族,大振亞述國威於南疆。他又向西北用兵,佔據了大片土地。 突古提尼努他一世(主前1244-08)攻陷巴比倫,首次將巴比倫帝國征服,可謂舊亞述帝國鞏固和擴張時期的高峰。然而,這高峰一過,亞述國運又有逆轉,後經歷了一個衰落時期。主前1200至900年其間的300年,是民族大遷徙時期。希臘人、非利士人、亞蘭人、希伯來人等,均有不同方向的大流動。強弱的轉機也因勢而生。赫人帝國原扼守著小亞細亞的商路,是維繫這一帶政局穩定的重要因素,但當時卻承受了歐洲移民的巨大壓力。到主前1200年,在來自希臘大陸的「海上民族」的攻擊下,落得一敗塗地。主前十世紀,亞述又漸漸有了再起之勢,於亞大得尼拉力二世在位期間(主前911-891),便開始了經濟和軍事雙管齊下的擴張。亞大得尼拉力二世身後60年內,亞述諸王大都遵行他鞏固國本、養精蓄銳的政策。至亞述那斯保二世(主前885-860),國策陡然一變,難怪他被看作是揭開亞述歷史新頁的創業雄主。其人精力過人,雄心勃勃,勇武非常;同時又殘忍驕橫,好大喜功,可謂集歷代明主暴君之優劣於一身。亞述那斯保二世的戰略是先掃平東側,將山地居民盡收掌中以祛後顧之憂;再揮軍西指,征服亞蘭人,進取小亞細亞。亞述軍在這兩戰中,表現出兇殘暴虐的本色。亞述那斯保之子撒縵以色三世繼位(主前859-825),即全力推行乃父的擴張政策。他兵威所加,西起地中海,東入札格羅斯山脈,北自基利家,南到巴比倫,使這片廣大的土地盡歸亞述帝國治下,或由那些甘願效忠的附庸國管轄。至此,除了巴勒斯坦以外,近東地區的各條商路,已都在亞述掌握之中了。撒縵以色三世最為聖經史家所熟知的,因夸夸一役(主前853)史料之豐,在古代世界史上首屈一指。他揮師西征敘利亞,受到了當地聯軍的頑強抵抗。大馬色王便哈達為聯軍盟主,以色列王亞哈及諸城邦國王都率軍參加了會戰。撒縵以色面對這支60,000人的強大聯軍,未能克敵,只好班師東歸;亞述軍於多年之後捲土重來,才攻下了大馬色和撒瑪利亞。以色列王耶戶(主前841-814)後來無意與亞述為敵,便遣使輸誠納款。據撒縵以色三世的黑方尖碑(出土於撒縵以色的稟城迦拉,即今之尼姆魯德)上描繪,耶戶(或由使者代表)在亞述王面前匍匐在地,吻王之足,獻上金銀鉛錫等器皿為貢物。撒縵以色晚年,亞述國中幾個重要城邦謀反,但終被他率軍剿平。撒縵以色之子參示哈達五世繼位為亞述王,在位12年(主前823-811);其子亞大得尼拉力三世繼位(主前810-782)。他曾於迦拉建新宮一座,並於主前804年發兵攻打大馬色王哈薛。其時哈薛屢犯以色列(王下十三22-25),亞述攻打敘利亞,無形中消除了以色列的壓力。主前八世紀至迦基米施之役(主前605)自主前800年起,烏拉都(即亞拉臘)帝國興起,與亞述對抗,其勢力以北敘利亞為最盛。其後50年,亞述衰象日顯。主前746年,京城迦拉發生叛變,皇室被殺戮殆盡。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主前745-727)是新亞述帝國的肇始者。他另取了巴比倫的王號普勒(王下十五19;代上五26)。他的統治為亞述霸業打開了重振旗鼓的局面,昔日佔領的大片領土得以恢復和鞏固,帝國的軍事和經濟又重執近東牛耳。提革拉毘列色首先致力於保障對北方通道的控制權,以便消除經此而來的威脅;其次則征服西疆,力屈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更進而掌握通往埃及和地中海的交通要道;最後則以外交手段取得了巴比倫的王位,他以普勒的王號統治巴比倫。提革拉毘列色三世身兼兩國君王,擁有兩個不同王號,這在歷史上可謂一項政治創舉。亞述歷代君王皆嗜殺好戰,政治上老謀深算如提革拉毘列色三世者實屬少見。從主前743年起,提革拉毘列色多次用兵敘利亞與巴勒斯坦。先是以色列王米拿現(主前752-742)以重金贖得一時之安(王下十五19、20),繼而推羅、迦巴勒、大馬色諸王也納貢稱臣。主前738年,亞述王又揮軍北上,降服了北方要邦哈馬(即今之哈馬省,在敘利亞境內)。因南國猶大王亞哈斯(主前735-715)堅拒不參加反亞述聯盟而受敘以聯軍攻擊,遂向亞述王告援。提革拉毘列色當即發兵攻陷大馬色,時在主前732年;越10年又下以色列京城撒瑪利亞,把兩城百姓先後發往亞述境內。主前722年撒瑪利亞城失陷,標誌著以色列國的終結。撒珥根二世(主前722-705)以攻克撒瑪利亞為己功,但據聖經記載,克城者當為撒縵以色五世(王下十七2-6)。至於城下之後,在亞述一貫的擄徙城民政策之外,撒珥根二世復加以殖民之策,以後諸王多沿用不廢。所謂殖民之策,是從巴比倫、以攔、敘利亞、亞拉伯等地遷入外民,居於撒瑪利亞及周圍之地。遷入的外民與剩餘的城民混居繁衍,即成後來的撒瑪利亞人。撒珥根耗10年之力向西北用兵,終於征服了敘利亞、小亞細亞和烏拉都諸地,然後便轉向巴比倫。他把比羅達巴拉但二世(主前721-701;參王下二十12-19;賽三十九1)逐往以攔,便於主前709年自任巴比倫王。他在尼尼微附近建新都一座,稱為杜爾撒珥根(即今之豪爾薩巴德),然而尚未竣工,他就在沙場陣亡了。西拿基立以嗣子即位(主前705-681)。他在位期間更是忙於連年征戰。聖經研究者對他的事也很熟悉,因為他於希西家在位期間(主前715-686),曾兵凌猶大並圍困耶路撒冷,是時正值先知以賽亞事奉期間(王下十八13至十九34;賽三十六,三十七)。耶路撒冷城民苦守危城,著名的西羅亞水道就是建於當時,從城外基訓泉將水引進城來,蓄於西羅亞池,供守城的兵民飲用(王下二十20)。主前681年西拿基立被弒,其子以撒哈頓繼為亞述王。他試圖征服埃及,未及成功而身死異域。其子亞述巴尼帕繼位(主前669-626),稟乃父之志力克挪亞們(鴻三8;耶四十六25稱「挪」,即底比斯城),遂實現了亞述史上的一大勝利(參鴻三3-10)。亞述巴尼帕於尼尼微建立了一個大圖書館,其遺址已於1850年挖掘出土,其中有大批精製的陶土坭版,大小在1至15吋不等,包含著豐富的亞甲文資料:有歷史記載,有天象報告,有數學計算,有公私函件;也有不少星象學和醫藥學的論述;也有祈禱文、符咒、讚美詩、經文;還發現有一部很完整的巴比倫的創世神話。尼尼微圖書館的大部分資料,現今是倫敦大英博物館的珍藏之一。亞述巴尼帕的編年史記至主前639年,即戛然而止,所以在他統治下最後13年的情況,便所知甚少。幸好尚有其他文獻如國書、禱詞、商業文件等猶存於世,字裏行間略可透露出當時的情勢。看情形當時的亞述帝國已經危機四伏,搖搖欲墜了;待亞述巴尼帕一死(主前626),國勢迅即崩析瓦解。先是從亞述編年史可以看出,瑪代人在以撒哈頓年間已成亞述大患。其時,瑪代人尚是許多獨立而相關的部族;稍後則組織日益嚴密,終至成為瑪代王國。據希羅多德記載,瑪代王弗老窩底曾攻打亞述而殂於疆場。其子西阿薩里一世繼為瑪代國王。主前626年可說是古代世界歷史的轉捩點,發生的幾件事頗有左右大局之力:是年末迦勒底人尼布普拉撒登基為巴比倫王(主前626-605);尼布普拉撒與瑪代國王結盟,其對亞述人的勝勢已成,至主前617年,這位巴比倫王已將巴比倫境內的亞述駐軍消滅,驅逐一盡,遂即統軍沿幼發拉底河而上,直入亞蘭地區。該地250年來早已成為亞述帝國肘腋之地。按原定的計劃,尼布普拉撒當率軍繞道至尼尼微西側,瑪代人則陳兵東側,兩軍同時夾攻。然而這個計劃被亞述與埃及聯軍挫敗。尼布普拉撒只好還兵巴比倫。主前614年,瑪代軍對亞述發起了強大的攻勢。尼尼微固若金湯,一時不可取,瑪代人便將其周圍各城一一攻克,其中包括亞述故都亞述城。待尼布普拉撒率巴比倫軍趕至,兩軍會師於亞述城。尼布普拉撒與西阿薩里相談甚契,其後,尼布普拉撒之子尼布甲尼撒與西阿薩里之女亞米蒂絲成婚,使聯盟又加了一層保障。主前612年,兩軍同攻尼尼微,血戰3月,這座壁壘森嚴的堅城終於倒下(鴻一8)。不過京城雖失,亞述帝國卻百足不僵,猶轉戰3年。亞述殘軍由尼尼微突圍而出,集結於哈蘭城,擁立親王亞述烏巴列為亞述國王。亞述向埃及告急,埃及王尼哥二世(主前609-593)便親率援軍北馳哈蘭城赴援。是時,猶大王約西亞(主前640-609)已與新巴比倫通好,且以屬國自任,便於尼哥大軍過境之時出兵阻擊,不幸中箭陣亡於米吉多(王下二十三29、30;代下三十五20-24)。主前610年,尼布普拉撒率聯軍圍攻哈蘭,亞述烏巴列無心久戰,棄城而走,趨西南與尼哥軍會合,反攻哈蘭,先勝後敗,遂逃亡至迦基米施(今之耶拉布魯斯),據而守之。尼布甲尼撒率巴比倫軍追至,兩軍正面接戰,雙方傷亡都很慘重。那血戰的場面,先知耶利米有極為生動的描述(耶四十六1-12)。終於,尼布甲尼撒佔了上風,成為迦基米施戰役(主前605)的勝利者。然而,由於尼布普拉撒於巴比倫城駕崩,尼布甲尼撒未及戰勝立功,便匆匆回師奔喪並登位。亞述基督教會向有一說,謂亞述國破之際,有一部分遺民,主要是王公貴冑與武士,逃脫了瑪代和新巴比倫帝國的屠殺,隱退到庫爾德斯坦深山,建造了眾多城堡而自成一國。嗣後亞歷山大大帝(主前336-323)及其身後諸王,乃至羅馬帝國,均無意剪滅這支遺民的後裔。他雅努(主後98-117)率羅馬軍,借道亞美尼亞赴波斯作戰時,曾涉庫爾德斯坦北境而過,也相安無事。據說,耶穌降生時造訪伯利恆的博士,即來自該國的埃德薩。他們將大喜的消息帶回國去,並報告給國王。於是,在這支數世紀綿延不斷的亞述遺民中建立了基督教會,現今,亞述基督徒的人數,當在10萬至20萬之間了。亞述本土,包括米所波大米全部,今在伊拉克境內。這是一個說阿拉伯語的國家,人民多信奉伊斯蘭教。另參:「以色列史」;「列王紀上、下」;「米所波大米/美索不達米亞」。――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