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帖撒羅尼迦

 

{\Section:TopicID=2519}帖撒羅尼迦 Thessalonica(地名)

字義:    勝利 Victory,勝過律法的攪擾 Victory over the tossing of law

彙編:    ‧徒17:1馬其頓之要城,在撒羅尼迦(Salonica)海灣北端,古名投瑪(Therma),約主前315年馬其頓王卡山德振興此城,以其后帖撒羅尼迦之名名之。近屬希臘。

―― 陳瑞庭

 

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ca)馬其頓的主要城市,在基督降生前的世紀裏,更是羅馬的行政中心。帖撒羅尼迦除了擁有優良的海港外,更是位於從義大利通往東方的陸路上。這稱為伊格拿提亞大道的著名公路,直接穿越帖城。兩扇羅馬拱門──瓦爾大門和加利流門──標誌著西面和東面的界線。根據著名的希臘地理學家斯特拉波的記載,帖撒羅尼迦是在主前315年,由馬其頓將軍加山大所建;他以其妻的名字為這城命名,而他的妻子是腓力的女兒和亞歷山大大帝同父異母的姊妹。許多在這一區的城鎮被戰爭摧毀時,難民便紛紛逃進帖撒羅尼迦城去。當馬其頓劃分為4區的時候(主前167),帖撒羅尼迦便成為了第二區的首府。這區變成了羅馬其中一省後,帖撒羅尼迦城的影響力也隨之擴張。在該撒和龐培之間的第二次內戰期間(主前42),帖撒羅尼迦城仍忠於安東尼和奧克他溫,因而被封為一個自由城。這城得以自主之後,便可委任自己的長官,並以“politarch”這與別不同的官職名之。當這詞仍未見於早期的希臘文學中時,路加已在使徒行傳十七章6節和8節提及這職銜(按:和合本只譯作「地方官」),可見路加福音在歷史記載上之準確。這詞也可在瓦爾大門和其他地方的銘文中找到。在第一世紀初期,帖撒羅尼迦有一個由5名委員組成的議會。在基督降生前不久出現的羅馬政治家西塞羅,曾遭放逐至帖撒羅尼迦達7個月之久。帖撒羅尼迦教會是保羅在第二次宣教旅程中建立的(徒十七1-4)。在特羅亞,神於異象中指示保羅渡過愛琴海,前往馬其頓去。保羅在腓立比傳道的時候,曾被打和下監,幸而其羅馬公民的身分使他獲得釋放。其後,他便起程往帖撒羅尼迦去。保羅在安息日進入會堂裏,跟猶太同胞理論,指出耶穌就是基督。有些人信服了保羅,此外還有許多敬畏神的希臘人和好些尊貴的婦女(徒十七4)。保羅的成功引起了猶太人的嫉妒,他們便招聚了一些市井匪類,煽動暴亂。他們闖進耶孫的家,要找在那裏住宿的保羅。找不著時,便把耶孫和幾個弟兄拉到地方官那裏。他們控告保羅違背該撒的命令,說另有一個王名叫耶穌。保羅當夜便溜走了,取道往庇哩亞去(徒十七5-10)。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對保羅懷恨極深,他們得悉保羅在庇哩亞,也就往那裏去聳動眾人起來反對保羅(徒十七13)。我們對帖撒羅尼迦教會的基本認識來自保羅稍後在哥林多寫的兩封信。這兩封早期的書信給第一世紀馬其頓信徒的生活提供了一些重要的資料,讓我們得知其會眾主要是外邦人。保羅最少曾再兩次途經帖撒羅尼迦(在第三次旅程中來回希臘)。在其後幾個世紀,帖撒羅尼迦仍是基督教的中心,並贏得了「基督教正統之城」的美譽。RobertH.Mounce另參:「保羅」;「帖撒羅尼迦前書」;「帖撒羅尼迦後書」。――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