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帖撒羅尼迦前書」提要 壹、作者 使徒保羅(帖前一1;帖後一1)。信首雖與西拉和提摩太聯名,但實際係保羅一人所寫(參帖前二18;三2;五27~28;帖後二5;三17)。 根據聖經的記載,保羅原名掃羅(徒十三9),係以色列人,屬便雅憫支派(羅十一1);按血統而言,是希伯來人所生的希伯來人(腓三5)。他生在基利家的大數,在名師迦瑪列門下,按嚴緊的猶太律法受教(徒廿二3)。後來成為猶太教中最嚴緊的法利賽人(徒廿六5),為祖宗的律法大發熱心,逼迫教會(加一14;腓三6);然而這是在他不信不明白的時候所作的(提前一13)。有一天,當他要去大馬色捉拿信主的人們時,蒙主耶穌在路上向他顯現(徒九1~5)。從此,他便成了基督徒,並奉召成為使徒(羅一1),主要以外邦人為傳揚福音的對象(加二8)。前後三次出外旅行佈道,東自耶路撒冷起,西至羅馬止,足跡遍歷當時羅馬帝國轄地,建立許多教會,為今日基督教福音傳遍天下奠下根基。他先後至少寫了十三封新約書信,是基督教真理的主要詮釋者。 貳、寫作時地 一般公認,《帖撒羅尼迦前後書》乃是保羅書信中最早的兩封。而這兩封書信既是用保羅、西拉和提摩太三個人的名義發出的(帖前一1;帖後一1),故在寫信之時,他們三人必然是在一起。根據聖經的記載,他們三人是在哥林多相會(徒十八1,5),且前書是在提摩太訪問了帖撒羅尼迦教會回到保羅那裏之後寫的(帖前三6)。綜合上述事實,我們可以確定《帖撒羅尼迦前書》是在保羅第二次出外盡職,留在哥林多時所寫。時間約在主後五十至五十二年。而後書可能是在前書之後約有半年的間隔。 有些聖經學者認為《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的時間順序剛好巔倒,故前書應為後書,後書應為前書,今且列述他們的理由如下: (一)前書所提他們遭受患難乃是用過去時式(帖前一6;二14),而後書卻用現在時式(帖後一4~7)。 (二)通常保羅是在第一封書信中『親筆問安』(林前十六21;西四18;門19),以確立他今後寫給對方書信的典範,而保羅寫給帖城教會的書信是在後書才提到(帖後三17)。 (三)因為先有後書中關於『主的日子』的教訓(帖後二1~12),所以才會有前書『論到時候日期,不用寫信給你們』(帖前五1)。 (四)因為先有後書『你們眾人彼此相愛的心也都充足』(帖後一3),所以才會有前書『論到弟兄們相愛,不用人寫信給你們』(帖前四9)。 (五)保羅在前書中一再的提起他想回去訪問帖城教會(帖前二18;三10),而在後書中卻完全沒有提到這回事,可見前書應當是在後書之後寫的。 (六)前書提到帖城教會中已經有些信徒死了(帖前四13),並且也已經興起勞苦作工、治理教會的弟兄們(帖前五12),而後書則完全沒有提到,所以前書距離保羅被迫離開帖城的時間比較長久。 (七)前書的內容比較詳盡,而後書則比較簡單扼要,可見前書是在後書之後加以補充說明。 上述推測的理由,都相當牽強,並不能用來佐證後書是在前書之前,前書是在後書之後。今且逐點反駁如下: (一)前書所用過去式『在大難中蒙了』和『受了本地人的苦害』,乃在說明他們信主之時的遭遇。事實上在保羅寫前書之時,他們的患難並沒有成為過去,前面仍有『諸般的患難』正在等待著他們(帖前三3),所以後書用現在式形容他們得救以後所面臨的患難。 (二)後書的『親筆問安』用意在解決同一封書信中『有冒我名的書信』(帖後二2)的問題,並不能用來推論凡有親筆問安的信都是第一封書信。 (三)前書之所以提到不必再寫信說明主的日子,乃因為當保羅還在他們那裏的時候已經告訴他們了(帖後二5);後書是因為有人冒他的名說主的日子現在到了(帖後二2),使他不得不重提此事,糾正當時在帖城教會中錯謬的傳說。 (四)其實從頭一天開始,帖城教會中信徒們彼此相愛的情形相當美好(帖前一3;三6,12),所以保羅覺得對此問題毋需在信中有所勸勉。在保羅寫後書時,他們的愛心更加顯得充足。 (五)後書雖然沒有提到保羅有否回去訪問帖城教會,但不能用來證明它是第一封信。無論如何,保羅對帖城教會頗有親切感,曾經多次回去訪問他們(參徒二十1;廿七2;林前十六5;林後一16)。 (六)信徒之死與需要時間之長短並無直接關係;並且保羅往往在他離開各地教會之時就選立了治理的長老們(參徒十四23)。 (七)書信的長短也與前後書沒有一定的關係,例如《哥林多前書》就比《哥林多後書》長得多。 結論是,前書依舊是前書,後書仍是後書,順序並沒有巔倒。 參、受者 帖撒羅尼迦教會(帖前一1;帖後一1)。她係保羅在第二次出外旅行傳道的時候所建立的,但不久保羅即遭受逼迫和誣告,不得已匆匆離去,故未能在那裏停留一段較長時間餵養建造教會(徒十七1~9)。 帖撒羅尼迦城濱臨愛琴海,建於主前315年,在希臘時代即據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羅馬帝國在主前164年立該城為馬其頓省的首府。 有些聖經學者根據《使徒行傳》第十七章推斷,使徒保羅停留在帖撒羅尼迦的時間很短,甚至極可能不滿一個月,但是我們認為保羅在帖城至少曾停留了幾個月,其理由如下: (一)《使徒行傳》所提『一連三個安息日』,不過是指他在帖城猶太會堂傳福音之事而言(徒十七1~3),並非指他停留帖城的總共時間。 (二)帖撒羅尼迦教會的泰半信徒原為敬拜偶像的外邦人異教徒(帖前一9),並非進猶太教的希利尼人(徒十七4),因此他們應當是保羅在會堂以外傳福音所結的果子。 (三)保羅提到他停留在帖城期間,親手辛苦勞碌作工養活自己(帖前二9)。若只停留幾個星期,沒有必要這樣作。 (四)當保羅在帖城時,腓立比教會曾經兩次打發人送捐款供給他的需用(腓四16)。這也是保羅停留並不短暫的明證。 (五)保羅自述當他停留在帖城時期,曾經就許多題目給予他們教訓(帖前二11;三4;四1~2,11;五1~2;帖後二5,15;三4,10)。 (六)保羅與當地的信徒們之間已經產生了親密的關係,彼此相當熟稔(帖前一2,6;二7~8,11,17,19~20;三6~10)。 再者,另有聖經學者鑒於後書的用語有許多舊約的語法,因此主張帖撒羅尼迦教會中有兩個不同的信徒團體,一個是外邦人,一個是猶太人。前書是寫給外邦人,後書是寫給猶太人。但是,使徒保羅一向堅信在教會中並不分猶太人和希利尼人(加三28;西三11),特別是當時剛通過所謂『並不分他們我們』(徒十五9)的使徒決議案不久,保羅若真的容許在同一個地方教會中有兩個信徒團體,那就令人無法置信了。因此,上述前後書各寫給不同對象的說法,不能成立。 肆、寫前後書的動機 保羅等人被迫離開帖撒羅尼迦之後,這個新興的教會也受到迫害,保羅即打發年輕的同工提摩太回去探望並幫助那裏的聖徒們,後來從提摩太口中得知他們並未屈服於迫害,反而剛強站住(帖前一6~7;二14;三4~6;帖後一4)。保羅在欣慰之餘,仍然關心他們屬靈的前途,因為他在他們中間作工不長,深恐他們真理的基礎不夠穩固,容易受到外來各種教訓的影響,因此作前書勸勉他們,主要有: (一)提醒他們回想他在他們中間時如何教導他們,以及他行事為人的榜樣(帖前一5~6;二1~12)。 (二)勸勉他們躲避當地的邪風淫俗,用聖潔尊貴守住自己身體(帖前三13~四8)。 (三)勸勉他們在彼此相愛之外,還都要親手作工,在世人面前做個正常的人(帖前三12;四9~12)。 (四)解明當主再來時的情景,以及信徒們將來的際遇,勸勉他們為此儆醒謹守(帖前四13~五11)。 (五)勸勉他們雖然不可藐視先知的講論(即主工人的道理教訓),但須凡事察驗,不宜囫圇吞棗地加以接受(帖前五20~21)。 然而,就在保羅寫給他們《帖前》之後不久,有些外來的假師傅出現,也有人冒保羅的名寫信給他們,特別是對主的再來給了一些錯誤的道理教訓(帖後二1~2),促使保羅不得不再提筆寫後書,一面糾正那些錯謬的教訓,一面勸勉他們在主再來之前,要好好地過正常的等候主生活,不可游手好閒。 伍、前後書的重要性 在保羅所寫的書信當中,《帖撒羅尼迦前後書》與《羅馬書》和《以弗所書》併稱新約三大教義書,各別著重強調『信、望、愛』三大信徒美德:(一)《羅馬書》強調『信』──『因信稱義』;(二)《以弗所書》強調『愛』──『愛中建造』;(三)《帖撒羅尼迦前後書》強調『望』──『望主再來』。 基督徒對於主的再來應當有正確的認識和態度。主耶穌設立主的桌子,要我們信徒擘餅喝杯記念祂,用意是題醒我們等候主再來(林前十一26)。保羅說我們信徒若沒有主再來時復活與主同在的盼望,而『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林前十五19)。因此,我們應當仔細查讀《帖撒羅尼迦前後書》,才能準確地認識主的再來和主的日子,並且有正常的等候主再來的態度和生活。 陸、前後書主旨要義 父神揀選並保守我們,主耶穌基督降世拯救我們並且還要再來提接我們,聖靈感動使我們蒙恩並帶領我們;三一神運行作工,使我們有信心、愛心和盼望。 信徒在地上教會中,行事為人應當對得起那召我們進祂國得祂榮耀的神;而神的旨意就是要我們成為聖潔,無可責備。所以我們要用聖潔尊貴,守住自己的身體;在教會中彼此相愛;在社會上親手作工,向外人行事端正。 我們活在地上,不是沒有指望的人,因為我們的主耶穌基督還要再來提接我們。因此我們雖然難免遭遇患難,被人苦害,卻不被搖動;反而信心格外堅固,愛心更加充足,因盼望更有忍耐;藉著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度此餘生。三一神必要親自成全我們。 柒、前後書的特點 《帖撒羅尼迦前後書》的特點至少有下列五點: (一)前書清楚提到三個『三』:(1)三一神──父神、主耶穌基督和聖靈(帖前一19~10;三11;四8);(2)信心、愛心和盼望(帖前一3;五8);(3)靈、魂和身體(帖前五23)。 (二)我們的救恩既然是源於神(一1,4),因此我們得救之後的行事、工作與追求,樣樣都要向神負責,凡事討祂的喜悅(帖前一9~10;二4,12;四6~8;五18) (三)三一神乃是我們一切屬靈美德的原因和依靠:(1)因盼望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一3);(2)蒙了聖靈所賜的喜樂(帖前一6);(3)靠主站立得穩(帖前三8);(4)主叫愛心增長(帖前三12);(5)神召我們要我們成為聖潔(帖前四7);(6)神親自使我們全然成聖(帖前五23)。 (四)保羅在這兩本書中具有極濃厚的牧養意識,他甚至將信徒們的屬靈情況視為他自己性命交關的問題(帖前二8;三7~8)。 (五)《帖前》每一章都以主再來的信息作結束(一9~10;二19~20;三13;四13~18;五23~24);《帖後》又針對主的日子有詳盡的解釋。所以我們若想瞭解主再來的全貌,便須好好查讀這兩本書。 捌、鑰節 「在神我們的父面前,不住的記念你們因信心所作的工夫,因愛心所受的勞苦,因盼望我們主耶穌基督所存的忍耐。」(帖前一3) 「你們若靠主站立得穩,我們就活了。」(帖前三8) 「因為主必親自從天降臨,…那在基督裏死了的人必先復活;以後我們這活著還存留的人,必和他們一同被提到雲裏,在空中與主相遇;這樣,我們就要和主永遠同在。」(帖前四16~17) 「要常常喜樂;不住的禱告;凡事謝恩。」(帖前五16~18) 「願賜平安的神,親自使你們全然成聖;又願你們的靈,與魂,與身子,得蒙保守,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帖前五23) 「人不拘用甚麼法子,你們總不要被他誘惑。因為那日子以前,必有離道反教的事;並有那大罪人,就是沉淪之子,顯露出來。」(帖後二3) 玖、鑰字 「再來」或「降臨」或「主的日子」(帖前一10;二19;三13;四15;五23;帖後一10;二1,2) 「福音」(帖前一5;二2,8,9;帖後一8;二14) 「信心」(帖前一3,5,8;三5,6,7,10;五8;帖後一3,4,11;三2) 「愛心」或「相愛」(帖前一3;三6,12;三9;五8,13;帖後一3) 「盼望」或「等候」(帖前一3,10;二19) 「聖潔」或「成為聖潔」(帖前二10;三13;四3,7;五23,25;帖後二13) 「大難」或「患難」、「苦害」(帖前一6;二14;三3,4;帖後一4,6,7) 拾、內容大綱 【使徒對教會的關懷和教導】 一、引言(一1~2) 二、感恩與代禱(一3~12): 1.為教會感謝神(一3~10) 2.為教會代禱(一11~12) 三、糾正與勸勉(二1~三15): 1.糾正有關主再來的謬誤觀念(二1~12) 2.勸勉靠三一神站立得穩並為主工人代禱(二13~三5) 3.糾正不肯安靜作工的謬誤觀念(三6~12) 4.如何對待不肯聽主工人之教導的信徒(三13~15) 四、結語(三16~18): 1.祝福(三16) 2.囑咐(三17) 3.再祝福(三18)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帖撒羅尼迦前後書註解》 帖撒羅尼迦前書(Thessalonians,FirstLettertothe)作者信的開首便出現保羅、西拉和提摩太的名字,正如保羅其他書信一樣,他的同工可能也有參與這書信的撰寫。保羅常在信中用「我們」這代名詞,但「我保羅」(帖前二18)及在別處的單數代名詞(參三5,五27)顯示這信主要由保羅執筆。自十九世紀開始,有一些學者懷疑保羅並不是本書作者,卻沒有叫人信服的理由。此信所處理的明顯是一所教會在形成初期時所面對的問題。鑑於本書的表達方法跟其他保羅書信不同,有些人便認為可能西拉和提摩太才是本書的主筆,但這說法並不能確定。初期教會對本書的作者並沒有任何質疑。寫作年代、地點和對象本書特別寫給「帖撒羅尼迦的教會」(一1)。根據使徒行傳十七章1-9節,保羅與西拉和提摩太,在羅馬的馬其頓省傳道期間,從腓立比來到帖撒羅尼迦。如他往常的習慣,保羅先往會堂去,連續3個安息日,提出經文來證明基督必須受苦,然後從死裏復活,證明耶穌就是基督。有些猶太人,「並有許多虔敬的希臘人」,也有不少「尊貴的婦女」相信了。猶太人煽動人起來反對保羅時,保羅便要與同工離開帖撒羅尼迦。保羅逗留在帖撒羅尼迦的日子大概比3個星期多出許多。在信中,保羅談及他為生計而工作,免得叫帖撒羅尼迦人受累(二9)。信中提及保羅在這教會中的行動和態度,也暗示他曾停留了一段較長的時間;腓立比書四章16節提到保羅在帖撒羅尼迦時,腓立比信徒曾兩次打發人供給他的需用。後來保羅與西拉,大概還有提摩太,前往庇哩亞去(徒十七10),當保羅繼續前行至雅典,兩位同工則留在庇哩亞(徒十七14、15)。提摩太曾到雅典找保羅,但保羅為了顧及帖撒羅尼迦的基督徒,「願意獨自等在雅典」(帖前三1),並打發提摩太往帖撒羅尼迦去。提摩太從帖撒羅尼迦回來時,帶著一些好消息(三6-10),保羅就是根據這好消息而寫這信。使徒行傳十八章5節說提摩太和西拉從馬其頓回來,往哥林多找保羅。保羅大概是在哥林多逗留的18個月期間之初段寫成這書信。由於保羅在哥林多的日期可粗略確定,這信可能是寫於主後50年,極可能是首次在帖撒羅尼迦傳講福音後的一年。 寫作目的提摩太對帖撒羅尼迦教會之處境所作的報告,刺激了保羅寫這信。提摩太可能從帖撒羅尼迦把一封信帶了回來。保羅提出某些論點的方法暗示了這一點:「論到弟兄們相愛」(帖前四9),「論到睡了的人」(四13),「論到時候、日期」(五1;參林前七1、25,八1,十二1,十六1、12)。保羅的寫作目的包含下列各點:1.他欲就帖撒羅尼迦信徒的信心和忠心稱讚他們,帖撒羅尼迦信徒這榜樣已廣為人知(一7-10)。2.保羅知道他所留下的人,仍然要面對他在帖撒羅尼迦時所面對的逼迫,因此他希望能鼓勵他們站穩(二13-16)。保羅曾為他們憂慮,但聽聞他們靠主站穩,便感到高興(三1-10)。3.在帖撒羅尼迦有人誣捏保羅,這些人可能就是保羅在那裏時,曾煽動人敵擋他的猶太人(徒十七5)。他們可能說保羅只是一個宗教騙徒,曾使他們離棄自己的宗教而接受他的新教;他們永不會再見他。因此,保羅提醒帖撒羅尼迦信徒,他在他們中間的傳道方法和態度如何(二1-12),並把自己要再見他們的心願和計劃(17、18節)告訴他們。4.保羅也認為有需要激勵帖撒羅尼迦信徒按著基督徒的標準來生活,尤其在兩性的道德關係上(四1-8)。其他關乎他們的生活方式和弟兄間之關係等事情,也需要留意(四9-12,五12-22)。5.他所關注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帖撒羅尼迦信徒對已故的信徒和主再來的誤解(四13-18)。跟未來的盼望有關,還有「時候、日期」的問題,保羅也重複他在他們中間時曾講述的教訓(五1-11)。6.他們中間或許也有分裂的危機,因此保羅強調了信徒間相交的重要性(五27),勸勉他們不要輕視任何聖靈恩賜(19-21節),並且必須尊重他們的領袖(第12節)。 內容提要為帖撒羅尼迦教會對福音的回應而感恩(一2-10)在他們的生命中,信心、愛心和盼望的果子是明顯的,保羅可以為此感謝神,福音藉著聖靈的權能傳給他們,並有傳信者的生命可作見證。縱然他們因接受福音而受苦,但他們的信心卻成為馬其頓和亞該亞的基督徒的榜樣。帖撒羅尼迦信徒已離棄偶像而歸向永活的真神,可見多半信徒是外邦人,而不是猶太人,他們並已在基督裏尋見救恩和盼望。為自己在帖撒羅尼迦的傳道工作辯護(二1-12)由於有人對他作出虛假的指摘,所以保羅認為需要為他的職事辯護。他曾在腓立比經歷逼迫,現已脫離,但卻要在帖撒羅尼迦面對「大爭戰」。他勸說他們接受福音的真理,並不是出於欺詐。福音是神託付給他的,他唯一的願望就是把福音完完整整地傳給他們。信徒接受福音(二13-16)帖撒羅尼迦的信徒相信福音是「神的道」,並因此曾受本地人的苦害。這些逼迫信徒的人必要面對神公義的審判。保羅仍繼續關心他們(二17-20)若指控保羅的人說帖撒羅尼迦信徒永不會再見到他,保羅可保證他時刻想望回到他們那裏,只是遭受攔阻。保羅說「撒但阻擋了我們」,可能是指耶孫被迫答允地方官,說保羅會離開帖城,永不再回來(徒十七9)。無論如何,帖撒羅尼迦的信徒是他的「榮耀和喜樂」。他的喜樂是,他們在「我們主耶穌來的時候」,能在祂面前站立得住。提摩太受差遣(三1-5)保羅擔心帖撒羅尼迦信徒要面對逼迫,所以寧願獨自在雅典傳福音(參徒十七16-34),並差遣提摩太到他們中間,在他們「諸般患難」中,鼓勵和支持他們。保羅重申基督徒必須隨時準備面對苦難。提摩太帶來的好消息(三6-10)保羅自己仍然要為福音的緣故忍受「困苦患難」,但聽聞他們在主裏有信心和愛心,他的靈便得著安慰,並為此大大感謝神。他切切地祈求,盼望可以再見他們,並進一步加強他們的信心。保羅的禱告(三11-13)保羅祈求神再次帶領他返回帖撒羅尼迦與信徒見面,並盼望他們的愛心充足,生活聖潔,以致「當我們主耶穌同他眾聖徒來的時候,在我們父神面前……無可責備」。關乎聖潔生活的勸勉(四1-8)基督徒蒙召,是要聖潔,而不是邪淫;是要成聖,而不要污穢。保羅強調這一點,指出以相反的方式來生活,就是棄絕了聖靈。基督徒的標準必須與「不認識神的外邦人」所奉行的標準完全不同。例如,兩性的關係不可憑「私慾」來決定,卻要在婚姻的約束裏「用聖潔、尊貴」來表達。實際的勸勉(四9-12)帖撒羅尼迦信徒已實踐了弟兄彼此相愛,但保羅勉勵他們更進一步。也許由於一些人因基督再來的盼望而過分感到興奮,保羅便勉勵他們要安靜生活,為生計而作工,不要倚靠別人的接濟,也不要使非信徒找機會不尊重他們。回應有關已死之信徒的問題(四13-18)保羅轉而回答這特別受關注的問題,可能由於帖撒羅尼迦信徒曾寫信問及此事。他們在所愛的人逝世時,不必像那些沒有指望的人般憂傷。在主再來時,活著的人與睡了的人要一同分享那喜樂和凱旋。那些睡了的人「必先復活」;那些仍活在世上的人要被提到雲裏,與主相遇;那麼,活著的和離世的,便要一起「和主永遠同在」。有了這確據,他們便可以「彼此勸慰」。為主再來而儆醒生活(五1-11)關於主第二次再來,信徒或許也問及「時候、日期」的問題。神沒有讓他們知道主再來的時間。主會在人沒有預期的時候來到,「好像夜間的賊一樣」。因此,信徒要注意的是不要自滿,並隨時作好準備,像「白晝之子」,無論醒著、睡著,「都與他同活」。保羅勉勵帖撒羅尼迦信徒為此繼續彼此勸慰,互相建立。基督徒其他的責任(五12-22)在這個最後的重要部分中,保羅勸告帖撒羅尼迦信徒要尊重他們的領導人,並承認他們監督的職分,生活要彼此和睦、合一;各樣美善的事,要實行和持守。神在信徒生活中所定的旨意是恆常的喜樂、不住的禱告和凡事謝恩。不要消滅聖靈的感動,不要藐視先知的講論,所有說是出於神的事,必須留心察驗,以致能持守善美的事,禁絕邪惡的事。結語(五23-28)本書最後的禱告是祈求信徒的生活能全然聖潔,以致他們「在我主耶穌基督降臨的時候,完全無可指摘」。「為我們禱告」是保羅的懇求。他願意信徒把問安傳開,並把信「念給眾弟兄聽」。最後,再以開首祈求賜恩的禱告,來結束全書。FrancisFoulkes另參:「保羅」;「主再來」;「帖撒羅尼迦後書」;「帖撒羅尼迦」;「末世論」;「主的日子」。――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