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彼得後書」提要 壹、作者 本書作者自稱「耶穌基督僕人和使徒的西門彼得」(一1),亦即與《彼前前書》同一作者(參三1;彼前一1)。雖然這兩部書信的寫作風格有顯著的不同,但極可能是因前書係由西拉代筆(參彼前五12原文),而本書大概是彼得親筆所書,或由另一位未具名的聖徒代筆,因此在文體上才會有相當大的差異。 西門彼得就是主耶穌十二門徒中的首徒,西門為其原名,主另給他起名磯法(亞蘭文),繙成希臘文就是彼得(約一42),聖經常稱呼他為西門彼得(參太十六16)。 磯法和彼得的原文字義均為「石頭」,主耶穌似乎有意藉此改名啟示一項真理,即人在未得救之前原為無用的泥土(參創二7),但主的救恩乃要將人改造成活石,作為建造靈宮的材料(彼前二5)。主耶穌基督乃是建造教會的根基(林前三11),祂要將眾多蒙恩得救的人──眾活石,就是教會──建造在祂這塊磐石上(太十六18),成為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弗二22)。 主耶穌將天國的鑰匙託付給彼得(太十六19),要他領先在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開啟救恩的門(參徒二40~42;十44~48)。彼得所負的使命,剛好和他蒙主呼召時所從事的工作相符,那時他正在海裏撒網,主耶穌呼召他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四18~19)。所以彼得從主所領受的事工,正是為主得著一批又一批的人,作為建造教會的材料(參徒二41;四4;五14;十44)。 彼得乃是一個天生的領袖人物,時常率先說話行事,領導群倫(參約廿一3),卻也因此而經常被主責備(參太十四28~31;十六22~23;十七4~8,24~27;廿六33~34)。但經過主耶穌三年半的教養訓練,特別是在主死而復活之後,四十天之久藉著聖靈的顯現和講論(徒一2~3),竟使彼得彷彿脫胎換骨、變成另外一個人似的,成為一位謙卑而勇敢、虛心而不自矜、能與人同工且同心的真實屬靈領袖(參徒三1,12;四13;十一17;十二17;十五7~11)。 貳、寫作時地 本書顯然是在使徒彼得為主殉道之前不久所寫(參一13~14),據信使徒彼得是在羅馬死於暴君尼祿(主後54~68年)之手。因此,合理的推測,本書應當是在主後66~68年寫於羅馬。 參、本書受者 本書的受者應當與《彼得前書》的受者相同,所以才會說「我現在寫給你們的是第二封信」(參三1),而前書是「寫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西亞、庇推尼寄居的」(彼前一1)。 肆、寫本書的動機 本書應是使徒彼得預見他即將為主殉道,因此針對教會即將面臨的危機,也就是必有「假師傅」興起,私自引進陷害人的異端(參二1),寫信題醒他們要堅守真道,並在恩典和知識上長進(參一12~15;三18)。 伍、本書的重要性 本書為教會提供了重要的衛道材料(二1~三13)和獨特的屬靈知識:(1)關乎生命和虔敬之事的進階(一5~7);(2)瞭解經書的秘訣(一19~21;三2,15~16);(3)末日和審判的奧秘(二4,9;三7~10);(4)天地要被烈火銷化(三6~12)。 陸、主旨要義 認識救主耶穌基督,使我們得以有分於一切關乎生命和敬虔的事。故此,我們必須在認識主耶穌基督上,分外殷勤,加上又加上,才能豐豐富富的得以進入祂永遠的國。而認識之道,乃在於留意並記念經上的話,堅信主的應許,不可被假師傅所引進的異端所欺騙。這樣,就能使自己無可指摘,安然見主。 柒、本書的特點 本書具有如下的特點: (一)本書是一卷「一般書信」或「普通書信」;不是寫給某特定教會或個人,而是寫給所有基督徒的。 (二)本書是一卷防備異端教訓的書信;教會自從誕生初期,即已遭受異端的攻擊。 (三)本書是一卷強調知識之重要性的書信;本書按原文,「知道」和「知識」的同類詞總共用了十六次之多。 (四)本書是一卷印證聖經乃出自聖靈感動的書信;「經上」或「經書」一詞的原文,含有神所吹氣或感動之著作集的意思。 (五)本書是一卷為受割禮之人作使徒(加二7~8)所寫的宣教書信;本書的用語和例證為猶太人所熟悉。 捌、本書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係 (一)本書與舊約的關係:(1)彼得引用挪亞(創六至八章)和羅得(創十九章)為例,說明神會拯救敬虔和堅忍的人;(2)彼得引用巴蘭(民廿二章)為例,說明假先知的表現,警戒信徒切勿效法他。 (二)本書與《提摩太後書》的關係:具有如下相同之點:(1)本書是彼得最後的書信,而《提摩太後書》則為保羅最後的書信;(2)兩卷書均警告要提防假師傅(彼後二章;提後三章);(3)兩卷書均提到神聖言的「默示」(彼後一20;提後三16),聖經是抵擋異端教訓的惟一武器;(4)兩卷書均提到他們將為主殉道(彼後一13~15;提後四6),且都坦然面對。 (三)本書與《猶大書》的關係:後者的二十五節經文中,至少有十五節經文,或一字不漏,或片斷地出現於《彼得後書》;並且許多相同的概念、字句和用辭彼此呼應地出現於兩書之中。因此有些聖經學者推測,本書大概是由猶大代筆,而在他本人具名的《猶大書》中,便大量引用了本書。 玖、鑰節 「神的神能已將一切關乎生命和虔敬的事賜給我們,皆因我們認識那用自己榮耀和美德召我們的主。」(一3) 「親愛的弟兄阿,你們既盼望這些事,就當殷勤,使自己沒有玷污,無可指摘,安然見主。」(三14) 拾、鑰字 「認識」、「知識」、「知道」、「曉得」(一2,3,5,6,8,12,14,20;二9,10,20,21,21;三3,17,18) 「加」、「加上」、「長進」(一2,5,5,6,6,6,7,7,10;三18) 「應許」(一4;二19;三4,9,13) 「殷勤」(一5,10;三14) 「這幾樣」、「這些事」、「這事」(一8,9,10,12,12,15;三14,16,17) 「堅固」、「堅定不移」(一10,12;二14;三16,17) 「提醒」、「記念」(一12,13,15;三1,2) 「聖」、「聖潔」(一18,21;二21;三2,11) 拾壹、內容大綱 【在真知識上長進】 一、真知識的來源、益處和本質(一1~4) 二、真知識的追求(一5~11) 三、真知識的內涵和憑藉(一12~21) 四、真知識的對頭──假師傅和其異端教訓(二1~22) 五、真假知識的結局──被火銷化或永遠長存(三1~13) 六、要殷勤在真知識上有長進(三14~18)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彼得後書註解》 彼得後書(Peter,SecondLetterof)作者一章1節清楚指出耶穌所選召的十二使徒之一的西門彼得就是本書的作者。然而,我們要留意兩件事:第一,本書的寫作風格跟彼得前書有明顯的分別。第二,由於彼得後書顯然是較後期的著作(參下文有關寫作年代的討論),並且包含了猶大書的摘要,因此,本書可能是彼得所親信的同工(如約翰馬可)在彼得死後,把他臨終所關注的事情,加上猶大書的摘要輯錄而成的。如此看來,彼得後書是彼得最後的見證,也是他的遺言,是他在後使徒時代留下給教會的指引。寫作年代、地點和收信人傳統相信彼得在主後64年於羅馬殉道。若是這樣,本書大概是在羅馬寫成,日期是主後70年之前(在彼得的最後教訓被人遺忘之前),以及主後60年之後(彼得得聞保羅書信的最早可能日期)。此外,因為彼得後書包含了猶大書的撮要,所以寫作的年代必然在猶大書之後。《革利免一書》的作者顯然在主後96年已認識彼得後書,它是最早引用彼得後書的文獻;從這證據,我們又可推斷彼得後書是寫成於羅馬。若三章1節所指的是彼得前書所提及的眾教會,則本書的對象就是小亞細亞東北部的各教會,其中包括一些曾收過保羅書信的教會(三15)。背景彼得大概從沒探訪過小亞細亞東北部的教會,他在羅馬聽聞他們受逼迫,便寫了一封信鼓勵他們(彼前),但教會在許多放任派異端的引誘中,經常內外不斷受敵,因為教會內的領袖也歪曲了道德上的教導。雖然彼得後書的對象是小亞細亞的教會,但希臘的哥林多肯定也有類似的問題,羅馬書六章反映保羅也儆覺到他的教訓傳到羅馬後,亦同樣被誤用了;在保羅的教訓中,他宣告基督徒已脫離律法(參加三至五),這教導常有一個危險,就是信徒因此不順從聖靈,而順從那引誘他們墮落的私慾,忽略了保羅的警告,說作這等事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早期教會這種傾向似乎是彼得後書寫作的背景。寫作目的和神學教導正如一章12-15節清楚指出,本書是一個見證,是彼得看見教會面臨假教師所帶來之分裂時,最後一次用真理來提醒信徒,這是他嘗試堅固教會的最後努力。書中有3個突出的神學主題:(1)呼籲基督徒信守建立教會的使徒傳統;(2)這呼籲建基於耶穌基督已被提升的地位和祂再來執行的審判,相形之下,生命中其他的目標就顯得沒有意義了;(3)在末世的亮光中,指摘那些與世界妥協的人,說他們的道德標準是比不上基督徒的。內容提要問安(一1、2)問安語藉著「使徒」的名銜強調彼得的權柄和教訓;又藉著「僕人」一詞,和「同得一樣寶貴信心」這句話,與讀者認同。此外,彼得又提到「基督之義」是基督徒賴之以自建的,藉此他帶進了道德上聖潔的主題。蒙召以建立美德(一3-21)神已用行動來呼召基督徒歸祂,藉著祂的權能與恩典,神已裝備他們,使他們可以真實地過屬神的生活,祂亦已把奇妙的應許擺在他們面前。基督徒不應容讓自己再陷在屬世敗壞的道德漩渦中,因為神的旨意是要救他們脫離這陷阱,他們應回轉過來學效基督(「與神的性情有分」),建立基督徒的德行,否則便錯過了神的應許;若熱心向前邁進,便可確保他們的選召,將來得以進入神的國(一3-11)。 耶穌早已預言彼得的離世(參約二十一18、19),這信的目的是再一次鼓勵讀者堅守基督徒的道德;彼得這鼓勵是重要的,原因有二:首先因為他真正是基督榮耀的見證人(那是指他曾看見基督在山上變象,這事件必定在彼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彼得在這裏提起此事,是因為這事件彰顯了耶穌的榮耀、能力和權柄,並把舊約與新約聯繫起來)。彼得所傳下來的與假師傅不同,他是基於神真實的行動,並非只是一些臆測。第二,他的經歷證實了舊約的預言。舊約先知是受到聖靈的默示,彼得及其他跟隨使徒傳統的人也是一樣受到聖靈的默示,只有出於聖靈的才可提供默示的正確解說,假教師出於私意的解說是錯誤的(一12-21)。指摘假教師(二1-22)基督徒必須在德行上站穩,因為教會中有假師傅,他們歪曲了舊約來支持自己的行為。雖不能確定這些教師是誰,但他們某些行動卻是清楚可見的。第一,他們的道德觀念是放縱的,大概是扭曲了保羅那不受律法束縛的教訓,以支持他們的行動(參三15;林前六12-20顯示哥林多教會有類似的問題)。第二,他們正在招聚一些效忠於他們的人,利用他們,引他們進入罪惡之中(參林前一至三,結黨分裂的另一個例子)。第三,他們的教導是關乎天使和魔鬼的權勢,而其中一些卻被他們毀謗,可見他們普遍並不尊重權威(二10;參西二8)。第四,雖然他們實質上是結黨的,卻仍與教會一同守主餐(那時仍是一頓普通的飯餐,如在下一個世紀一樣),玷污了整個慶典(二13)。彼得所擔心的是,這些人是分裂教會的(「陷害人的異端」指一些從教會分裂出來的群體,而不是在教義上有歧見的人;後者是多個世紀後對「異端」所下的定義)。這些教師組成一些群體,以他們不道德的行為著稱,雖然基督曾拯救他們脫離罪惡,但他們這樣做就是否定了基督的權柄;基督清楚地教訓人遠離貪慾和邪淫,他們卻拒絕祂的教導,並叫其他人隨從他們的行為,使整個基督教信仰被世人毀謗。他們的動機是貪婪,他們可預見的結局是審判,雖然對那些不熟悉聖經的人來說並不明顯(二1-3=猶4、17-19)。從舊約中神審判邪惡人的例子可見,這審判必定會執行(同時拯救了義人);正如審判天使(創六1-4)、挪亞那世代的人(創六5-22),以及所多瑪(創十八,十九)。在每一次審判中,縱使神嚴厲地懲罰大部分邪惡的人,但也拯救一些行義的人;這情況鼓勵讀者要行義,像挪亞和羅得一樣。再者,讀者面臨教會中的淫行,可與羅得認同,為他們憂傷(二4-10=猶6-7)。就像舊約中被審判的人一樣,當時的假師傅既驕傲又無知,毀謗那些連自己也不真正明白的靈界勢力(可能是指魔鬼的勢力,因為彼得的說法源於猶大書,猶大書又是引自摩西升天的傳統)。即使是比這些師傅所知更多和力量更大的天使,也不敢這麼不敬。根據聖經,天使長尚且不敢用毀謗的話責備撒但(猶9)。這些假師傅不單驕傲,同時也淫亂和貪婪,即使在主的聖桌前也是如此(「正與你們一同坐席,就以自己的詭詐為快樂」)。他們自稱所教導的是自由,但自己卻陷於情慾中。因此他們所說的只是空言,他們的教導似乎很動聽,但卻全是虛空,沒有屬靈能力和屬靈生命的教導,是毫無價值的。因為他們曾在基督裏得了自由,脫離了罪,卻又返回罪惡之中,所以他們的境況比從未聽聞福音更壞,他們就像狗(參箴二十六11)或豬一樣(二11-22=猶8-13)。未來審判的警告(三1-16)舊約和耶穌都談及那將要來的審判,假教師可能會對這論點嗤之以鼻,但挪亞的故事顯示神最終必審判,神在創世記中以水來審判世界(就是祂在創世記一章把陸地從水中分出來的那水);祂會再次審判世界,但這次是用火(三1-7)。審判仍未降下,因為神的耐性是極奇妙的;祂看時間的意義跟人類所看的不同,假師傅的嘲笑只反映他們不認識神,他們也不知道神似乎耽延的動機是甚麼。其實神是願意饒恕人,不願意定人的罪,祂並不以送人入地獄為樂,反而深願每個人都得救。然而,並非每個人都會接受神的心意,最後祂的審判要來,宇宙要被燒毀,所有現在可見之物都要過去(三8-10)。因此,基督徒要過聖潔的生活,為了神所應許的、新而永久的世界作準備,而不是像那些假師傅一樣,沈溺在這個短暫而敗壞的世界之逸樂裏(三11-16=猶20-21)。結語(三17、18)所以,基督徒要防備這等假教訓,他們不可學效假師傅的行為,而要跟隨耶穌的生活方式。彼得最後用歸與基督的榮耀頌來結束這信。PeterH.Davids另參:「彼得」。――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