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彼拉多

 

{\Section:TopicID=1062}彼拉多 Pilate(人名)

字義:    帶槍的 Spear-armed,緊迫 Close-pressed

彙編:    ‧路3:113:123:41422-25;徒4:27;提前6:13羅馬該撒提庇留委任他為猶太省的巡撫,他是古義大利人,本族有名本丟者,羅馬史中常稱道地的驍勇,因此族的人常有以他的名字加在本丟以上的,所以彼拉多又稱為本丟彼拉多。參本丟彼拉多{\LinkToBook:TopicID=431,Name= 本丟彼拉多 Pontius pilate}。他為人極不公義,雖三次查不出主耶穌的罪來,卻鞭打了主,又將主交給猶太人釘十字架。聖經上雖未記載他的末路怎樣,但按歷史所記,在主後36年,敘利亞的巡撫知道猶太人反對彼拉多,他就明奏於該撒提庇留。彼拉多定意去羅馬向該撒分訴,不意行至中途,該撒提庇留死了,新登基的該撒將彼拉多囚於地中海西岸的一座城裡,因此他就自殺了。

―― 陳瑞庭

 

彼拉多(Pilate,Pontius)政治生涯由提庇留委任的猶太省第五任巡撫;他的任期是由主後2636年。在福音書耶穌被審訊的一幕中,彼拉多佔了很重要的地位;作為羅馬巡撫,他授權把耶穌釘十字架。此外,他出現在許多聖經以外的文獻中,都是以一個無情的行政官員的面孔出現,在猶太省冷酷地貫徹羅馬的法律。塔西圖(《年代誌》15.44)記述耶穌被釘十架的事件中提及彼拉多,所記載的,不比福音書的多。相反地,約瑟夫則提供了3個故事:第一,他描述彼拉多到達猶太上任為巡撫的情況(《猶太戰爭錄》2.9.2;《猶太古史》18.3.1;參優西比烏:《教會史》2.6);彼拉多把有該撒像的軍旗帶進耶路撒冷,違反了猶太人的律法,一大群猶太人遂來到該撒利亞抗議,在那裏禁食了5天。彼拉多派遣軍隊把他們趕散,但也認識了猶太人毫不妥協的態度,學了第一個功課,猶太人寧死也不肯讓那國旗留在那裏。不久,彼拉多的態度便變得溫和了一點。

另一件事件是彼拉多用了聖殿的基金來為耶路撒冷建築一條長35哩的水道(《猶太戰爭錄》2.9.4;《猶太古史》18.3.2)。這事件又再引起一次嚴重的抗議行動。彼拉多命令士兵穿上平民的服裝,滲入人群之中,他一聲令下,軍隊便用棒子毆打抗議者,因而許多猶太人被殺。約瑟夫說,耶路撒冷感到這事件極之可怖。最後,約瑟夫寫下了彼拉多被撤職的經過(《猶太古史》18.4.1-2)。主後36年,一名撒瑪利亞的假先知(假裝「他哈」,或撒瑪利亞的彌賽亞)答應帶信眾往基利心山看摩西所收藏的聖具。彼拉多差遣一隊有重裝備的步兵和騎兵,截斷朝聖者的去路,並屠殺其中許多人。撒瑪利亞人向敘利亞的長官威特留投訴,威特留便命令彼拉多向提庇留解釋此事。其後羅馬派遣另一名巡撫馬爾克路接替彼拉多之職。

斐羅又記載了另一件事(《加伊烏斯的使團》,299-305)。斐羅稱讚提庇留對猶太教採取自由政策,但卻引述本丟彼拉多作為一個反面的例子。彼拉多在耶路撒冷希律從前的王宮裏立了一些金盾牌,上刻有皇帝的名字。希律眾子不願聽猶太人的怨言,請求提庇留處理此事,提庇留便命彼拉多把盾牌運往該撒利亞亞古士督的廟裏。這故事與約瑟夫所描述的有不少相似之處,以致許多學者認為斐羅的描述只是同一事件的另一個版本而已。聖經中的記載路加曾提及一件較次要的事件,但所描繪的圖畫也是一樣。在路加福音十三章1節,一些猶太人告訴耶穌,說彼拉多使加利利人的血攙在他們的祭物中。雖然沒有其他證據證實這事,但這情況仍與斐羅和約瑟夫的記載相符。路加在耶穌受審的故事中,又加插了另一個叫人感興趣的情節。路加在二十三章12節說,在耶穌釘十架的事件以前,加利利的希律安提帕與彼拉多「從前……彼此有仇」。這仇恨的起因可能不單彼拉多常常與人對立,而是特別由於加利利的事件。每一卷福音書都記載了彼拉多在耶穌之死中所擔當的角色(太二十七2;可十五1;路二十三1;約十八29),並在日後教會的教導中,成為一件相傳的歷史事實(徒三13,四27,十三28;提前六13。伊格那丟:《馬格尼西亞》11;《察拉里斯》91;《士每拿》1和《彼得福音》一1,二3-5,八2931,十一434549)。為了保證耶穌的判罪和死刑,該亞法和公議會把這訴訟交由彼拉多處理。雖然那時指控的罪名帶有政治的色彩,以引起彼拉多的興趣,但彼拉多仍找不到判罪的證據。最後,彼拉多竟意外地包容,耶穌遂被殺了。彼拉多為何替公議會出面行事呢?可能有以下兩個原因:第一,彼拉多可能一直與該亞法互相勾結,因為他們有多年的關係和相連的任期;該亞法掌權的18年裏,有10年是在彼拉多的管治之下;彼拉多在主後36年被撤職時,該亞法也同時被革除大祭司之職。第二,若耶穌的審訊是發生於主後33年,彼拉多當時正關心自己會否被彈劾。他是由塞雅奴(羅馬眾長官的總長,在提庇留的任命下,他是負責委派人擔任殖民地官職的)委任的,但塞雅奴在主後31年秋逝世了。這就說明了為何在盾牌事件期間,猶太代表團可以直接上訴於提庇留。因此,約翰福音十九章12節的指控(「你若釋放這個人,就不是該撒的忠臣」)對彼拉多可能有真正的威嚇力,彼拉多知道自己處境的危險,極欲安撫猶太人和取悅羅馬皇帝。最近學者在該撒利亞發現了一塊銘刻,是有關把一座建築物或廟宇奉獻給羅馬皇帝的,上有彼拉多,也有提庇留的名字,原因可能就在於此。彼拉多在主後36年被撤職後,其他事件已無從稽考。使徒之後的時期許多傳說紛紛興起,是關乎耶穌受苦故事中某個情節的。符類福音──特別是約翰福音──顯示彼拉多一再斷定耶穌無罪。在馬太福音二十七章19節,彼拉多的妻子得了一個惡夢,與耶穌的判罪有關,她勸彼拉多不要管這事,彼拉多意圖釋放耶穌,但群眾卻大聲呼喊,要釋放巴拉巴,馬太甚至指出彼拉多當眾洗手(太二十七2425),宣告他與這事無關。最後,約翰說彼拉多拒絕把十字架上的名銜更改(約十九19-22)。這些記載清楚證明彼拉多無罪,並把殺死耶穌的控罪全加諸猶太人身上。批評家當然很快便把這些記述看為附加上去的傳說,不過,後期教會也完全挽回了彼拉多的形象,例如,次經《彼拉多行傳》重述審訊的情況,指出彼拉多是被迫把耶穌判罪的。經過潤飾的情節,叫人對這一點有更深刻的印象:耶穌進入彼拉多總督府的時候,羅馬帝國的國旗都奇怪地向祂鞠躬。特土良甚至稱彼拉多「心裏已接受了基督教」,他又寫下了彼拉多及其妻子(後來得名「普潔拉」)悔改歸主的故事。優西比烏記述彼拉多最後在羅馬皇帝加里古拉在位時,即主後3741(《教會史》2.7),自殺而死。GaryM.Burge――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