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明亮之星

 

晨星/明亮之星(DayStar,MorningStar)字面的意思是太陽(創一14-18;伯三十八7;詩十九4-6);象徵式的意義是基督,是衪用以形容自己的一個比喻(啟二十二16)。這詞跟「晨光」(伯三十八12)和「清晨的日光」(路一78),以及所有形容清晨日出的情景的詞語十分接近。晨星用以指基督的象徵性意義根源於舊約(民二十四17),巴蘭曾預言說:「我看衪卻不在現時;我望衪卻不在近日。有星要出於雅各。」預言中清楚指出這「星」是指一個從雅各家出來的人,後期的先知便在這主題上繼續發展。以賽亞呼籲他那時代的人「興起、發光」,因為「耶和華要顯現照耀你」(賽六十12)。瑪拉基寫道:「向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瑪四2)施洗約翰的父親撒迦利亞形容兒子的事工是預備道路,因為那日有「清晨的日光從高天臨到我們」(路一78),其他經文告訴我們約翰是為基督預備道路(太三3;可一23;約一6-823;參太十一7-14;路七18-28)。當基督說:「我是明亮的晨星」(啟二十二16),就清楚說明了這星所指的究竟是誰,其實這句話就是「我是世界的光」(約八12,九5,十二46)的另一個說法。這象徵的中心意義是,基督是照在黑暗裏的光(路二32;約一47-9,三19,十二35;林後四6;弗五14;彼前二9;約壹二8;啟二十一23)。隨著彌賽亞的誕生,晨星已升起了──福音的曙光已發亮(賽九12;太四1516)。基督不單形容自己是晨星,並且說要把晨星賜給人(啟二28)。衪把自己的光賜給那些相信衪的人(士五31;賽六十3;但十二3;太五1416;約一9;徒十三47;弗五8;腓二15;帖前五5;約壹一7)。本於同一個觀念,彼得也說:「晨星在你們心裏出現」(彼後一19)。由於基督已降臨在地上,設立衪光明的國度,所以這光能存在人類的心裏。然而,以賽亞書十四章12節則以「明亮之星」比喻巴比倫王,指他驕傲自大;但神必使他敗落,抱愧蒙羞。但總括來說,晨星是指向基督的榮耀,衪是光的源頭,晨星也指出衪的恩惠,衪讓人分享這光,這是衪的恩典。――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明亮之星(Lucifer)這是一個拉丁文的名稱,意思是「持光者」。這個拉丁文詞彙是指早晚皆看得見的金星;除了太陽和月亮之外,金星是天空中最光亮的星體。有人視之為彎月,也有人認為這是指木星。從拉丁文「明亮之星」演變出來的希伯來文用語,可以在以賽亞書十四章12節看到:「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從天墜落?你這攻敗列國的,何竟被砍倒在地上?」這詞的意思是「閃亮者」。它與亞甲文、烏加列文及阿拉伯文是同源的語系。七十士譯本、亞蘭文譯本和拉丁文譯本把這個詞翻譯為「晨星」,頗切合同格的「早晨之子」的稱號。在希伯來文,它可能從未以名字的方式來表達,但有此用意,因為在它所出現的經文中,是用來描寫撒但的。這用法看來源自早期的兩位教父,即特土良和俄利根。可是,普遍地以明亮之星稱呼撒但,可歸功於彌爾頓的《失樂園》。有人明白到這個詞在希伯來原文是一個動詞,而非名詞,其中的例子可以在以西結書二十一章12節找到。在這節經文中,這個詞與「哭泣」是同義詞,並且翻譯為「呼喊」。事實上,敘利亞文譯本把以賽亞書十四章12節翻譯為:「你何竟從天上墜落?在早晨哀號。」從上下文看,不像是這個意思。記載於以賽亞書十四章12節的事件,可能是以賽亞時代人所共知的事蹟。這個古老的迦南故事與明亮之星有關,他企圖升到天之上,在眾神聚集的山上自立為王。那座山位於北方的極處。他渴望取代至高神的位置,成為世界的統治者。但他這嘗試失敗了,被丟進地下的世界裏。這個故事是關乎一位微小的天星之神,野心勃勃地想攀上至高神的寶座。以賽亞想藉著這個故事,比喻巴比倫王的驕傲和野心;那就是以賽亞書第十三和十四章所談論的人物。以賽亞說明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會把百姓從壓迫他們的暴君手中釋放出來,並且他們會作歌辱罵巴比倫王(賽十四34)。雖然巴比倫王謀求升上高位,卻被降為卑。他意欲成為神,但他及他的後裔均會在世上絕跡。雖然希伯來人是一個沒有神話傳說的民族,卻經常引用熟悉的外邦神話作為例證,表達屬靈的真理。許多人相信以上所述(以及上下文)是指撒但而言。他們相信以賽亞書十四章12節、路加福音十章18節及啟示錄十二章7-10節之間的共通點,可以證明這個結論。可是,新約經文雖然論及撒但的墜落,但以賽亞書所記載的,是描述巴比倫王的敗落。巴比倫王渴望位高於神,因而從天上墜落。他的厄運已注定了。雖然撒但必定失敗,他仍要攻擊神的子民。到了最後審判(啟十二至二十),他的命運才注定了,而且停止活動。因此,以賽亞在第十四章12節所講述的人物並非撒但,乃是驕傲的、並快要隕落的巴比倫王。另參:「撒但」。――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