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波斯」 波斯 Persia(地名) 字義: 馬之地 Land of horses,他分開 He divided 彙編: ‧代下36:20;拉1:1;斯1:19;但5:28國名,經中所記載皆指今之法斯省(Fars),而非指波斯全國。波斯即今之伊朗國。 ―― 陳瑞庭 波斯(Persia)位於米所波大米(現今的伊拉克)以東的國家,其範圍正相等於今日的伊朗。古人稱之為法爾斯、帕爾斯或類似的名字,而傳給我們時便成為了波斯。在1935年之前,這地一直稱為波斯,直至該年才改稱為伊朗。現今伊朗的法定語言是波斯語,一種以阿拉伯字母寫出來的印歐語言。地理和氣候在地理上,波斯成為亞洲內陸和小亞細亞高原之間的聯繫。波斯一直給形容為兩個低窪──南面的波斯灣和北面的裏海──之間的三角形,三角形的三邊以不同的山嶺造成,恰好包圍著一片沙漠地帶。西面是西北面伸展至東南面的札格羅斯山,其中有許多肥沃的山谷,適宜種植,夏天會有一些熱浪,人要把牲畜趕往較涼快的山上,因此,當地人口多半是遊牧民族。北面是艾布士山,其德瓦文特山峰高達19,000餘呎。波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是亞塞拜疆,由於有許多道路從北面通往此地,是波斯國最容易被入侵的地方,因此波斯人需要在該處加強防衛。艾布士山向東面伸展成為科拉珊山脈,也是通往波斯國的通道之一。這一區稱為「伊朗的穀倉」,多個世紀以來,常遭受外族的入侵。南面是三角形的第三邊,是另一個山嶺,稱為麥卡蘭。這些山嶺包圍著的是一個鹽分極高的低地,這地的南部比戈壁沙漠還要乾燥。波斯國其中一個重要地區,古時稱為蘇西安那,現在則稱為庫西斯坦,這區實際上是米所波大米平原的延伸,首都書珊就在這裏。北面連著的是一個山脊,是以銅而知名的盧里斯坦之所在。接近裏海的另一個平原,有熱帶性的氣候;由於有大量雨水,這地出產豐富而多樣化的食物。由於波斯缺乏一條像尼羅河或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系統的河流,也沒有像巴勒斯坦那樣定期的季節性雨水,所以農耕主要靠賴灌溉。各個地區有很不同的雨量,而氣候也因地勢而有顯著的變化。古時在一些較低的山脈上種有濃密的樹林,長滿各樣的樹木,可供米所波大米的蘇默君王作建築用。很早以前,這裏的人便曉得使用雪花石膏、大理石、天青石、紅玉髓和綠松石。這地也出產鐵、銅、錫和鉛。現代人則大量開採伊朗的石油。史前事蹟及歷史相對來說,我們對瑪代人的認識甚少,他們曾出現在亞述的浮雕上,瑪代王西阿薩里與巴比倫王尼布普拉撒曾聯盟,在主前612年攻陷了尼尼微城。 主前七世紀,在阿墾米尼的帶領下,波斯人在帕蘇馬殊建立了一個細小的王國;後來大波斯王朝也因此而得名。阿墾米尼的兒子兼繼任人提斯帕斯(主前675-640)本在瑪代的勢力下受支配,但瑪代那時正在集合軍力要推翻亞述,由於瑪代在這事上遇到困難,因而提斯帕斯可免受她的控制;加上以攔勢力減弱,更使他有機會取得帕爾薩省(現今的法爾斯)。後來亞述在亞述巴尼帕統領下毀滅了以攔國,並開始與提斯帕斯之子古列一世接觸。古列的兒子剛比西斯娶了瑪代王亞士他基的女兒;他們的兒子古列大帝二世(主前559-530)在帕沙加地為自己建了一座宏偉的宮殿。巴比倫王拿波尼度與古列聯盟,對抗瑪代人,古列擊敗他的外祖父亞士他基,並使瑪代的首都亞馬他這「聚集之地」,成為他自己的首都,在那裏設立了他的公文保管處(參拉六2)。古列及其後的大利烏,對已被制伏的敵人採取懷柔政策,討好敵人,這種政策有時會影響波斯人本身的利益。古列是一位英勇的軍事領袖,他入侵小亞細亞,擊敗了呂底亞王克利薩斯,並使那地的希臘城市俯首稱臣。跟著他又鞏固了東面的邊防,主前539年,他在毫無反抗勢力下奪取了巴比倫,下令被擄的猶太人可以返回耶路撒冷重建聖殿(拉一1-4)。古列的兒子剛比亞斯二世(主前529-522)曾征服了埃及,但他自殺的時候,波斯帝國幾乎要瓦解。其後大利烏王一世(主前521-486)繼位,他是帕提亞太守舒士他斯伯之子。大利烏平息了國內的叛亂,再次統一和鞏固波斯帝國。為了有效地管理這龐大的帝國,他設立了20個省或管轄區,每一個省由一位太守或「帝國保護者」管轄,還設立了一些官員來監察各太守的職務。大利烏把主要的首都從帕沙加地遷往波斯波立,後來的阿墾米尼諸王在那裏繼續大利烏的建設工程,建了一座宏偉得驚人的宮殿。大利烏信奉瑣羅亞斯德教(即祅教),並敬拜亞胡拉馬慈達,薛西斯和亞達薛西也一樣信奉這教。大利烏早期降服叛亂者的事蹟記載在著名的貝希斯敦石上,這紀念碑以浮雕的形式來記載,有一段很長的楔形文字銘刻,其上刻了3種文字:波斯文、以攔文和亞甲文。羅連遜在1855年冒著生命危險取得了這些記錄的抄本,因為這碑文位於離地面500呎高的地方,並不容易取得。這次成功對於辨讀楔形文字的研究有很大的貢獻。大利烏在統治的後期,終於在馬拉松戰敗於希臘人手下(主前491);大利烏死後,葬於波斯波立東北面不遠的納克西魯斯泰姆一個從山崖鑿出來的墓穴中,那裏有用浮雕和3種文字銘刻著的銘文,讚美大利烏的人格和政績。後來諸王也葬於同一個山崖鑿出來的其他墓穴中。大利烏的兒子克沙雅沙,較為人熟悉的名字是薛西斯(主前485-465),繼任作王。 波斯波立有一塊銘刻列出他上任時臣服於他的列國,並肯定他對亞胡拉馬慈達神的虔誠。在薛西斯任內,波斯的艦隊在撒拉米被擊沈(主前480)。亞達薛西一世朗基馬努(主前464-424)之後的諸王是大利烏二世(主前423-405)、亞達薛西二世馬尼望(主前404-359)、亞達薛西三世奧古士(主前358-338)、亞悉斯(主前337-336),和最後的大利烏三世(主前335-331)。波斯帝國的敗亡是由於大利烏三世生性怯懦。主前333年,他的軍隊在伊蘇斯敗於亞歷山大大帝手下,最後於主前331年在現今珥比勒(阿爾比拉)附近的高加米拉完全敗亡。主前323年,亞歷山大死後,波斯便成為亞歷山大一位將軍西流基的分地。撒珊尼朝在主後三世紀早期開始統治波斯本國,波斯的歷史資料甚少提及大利烏三世至撒珊尼朝之間的事蹟。波斯與聖經聖經提及波斯的地方在舊約後期的歷史,以及同時期的先知著作中。最早提及波斯之處,是以賽亞書四十四章28節至四十五章1節,那裏提到古列;這段經文令一些學者感到困惑,因為他們認為神的預知不可能那麼明確,神在古列奪取巴比倫和下令使被擄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之前150年,便已把這先兆性的預言告訴以賽亞。但以理書、以斯拉記、尼希米記、撒迦利亞書、哈該書和以斯帖記各卷所提示的年代可讓我們頗為確實地定出一些年份的指標。古列第一年(拉一1)可定於主前538年,在古列和大利烏在位的年代。猶太人重建聖殿的工作遇到敵人的攔阻(拉四)。在亞達薛西的任內,敵人曾向王上本奏告猶太人,使重建聖殿的工程被迫停止(拉四23、24)。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就是在這時鼓勵猶太人,並催促他們完成建殿的工作;哈該書一章1節指出先知傳講這信息的日子是大利烏一世2年6月1日,即主前520年8月29日;撒迦利亞書一章1節指出的日期是同年的8月,即主前520年10月或11月。呈給大利烏、有關重建聖殿之諭旨的一封信,掀起皇室公文保管處的搜查行動;該公文保管處位於亞馬他,是由古列所設立的(參拉六1、2)。搜查結果發現了古列當年所下的諭旨,猶太人便可以繼續進行建殿的工程。這項工程終於在主前515年3月12日完成(大利烏王6年,亞達月初三日,拉六15)。尼希米的工作在亞達薛西一世年間進行,他在亞達薛西王20年尼散月要求王容許他返回耶路撒冷重建城牆(尼二1,主前445年4月或5月),這次建築工程同樣遭受強烈的反對。一般學者以大利烏二世17年(主前408)的一封信來確定其日期,這信於埃及的伊里芬丁蒲草卷中發現,尼希米記中兩個人名也出現在這信中:參巴拉的眾子,參巴拉就是尼希米最惡毒的敵人(參尼二19,四1-8);以及以利亞實的孫兒約哈難,尼希米抵達耶路撒冷時,以利亞實正是當時的大祭司(尼三1),這些蒲草卷中還有一封信是波斯王容許伊里芬丁的猶太人按習俗慶祝逾越節。 以斯帖記的事蹟發生於亞哈隨魯王的時代。亞哈隨魯就是薛西斯,以斯拉記四章6節指出他是大利烏和亞達薛西之間的王,希伯來文的亞哈隨魯就是克沙雅沙,希臘文作薛西斯。另一方面,七十士譯本用了亞達薛西一名,約瑟夫則以亞達薛西作以斯帖記中王的名字。以斯帖記提供了不少波斯皇室的生活細節和風俗習慣等資料。波斯也出現在以西結的預言中,在其中波斯是推羅的軍隊成員(結二十七10),並且被列在歌革的聯盟中,入侵以色列(結三十八5)。但以理書所記載的歷史提到波斯(但十1;參但五31,六,十一1),書中的預言也涉及波斯(但八20,十一2;參但二32、39,七5,八3、4)。CarlE.DeVries另參:「被擄歸回時期」。――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