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洗禮(浸禮)」 洗禮(Baptism)該詞一般的意義為「蘸」或「浸」,代表了一組聖經的詞語,用來表達一個宗教性的潔淨儀式。猶太教有潔淨禮、昆蘭教派的潔淨禮、皈依洗禮;至新約時代,洗禮是加入基督教的聖禮,洗禮不僅指儀式本身,更蘊含與基督同死同復活的神學涵義。基督教洗禮的淵源舊約的潔淨禮藉水或血潔淨的儀式,是利未祭司典制的重要部分;以下提出幾項重點:(1)祭司須沐浴(出二十九21;利八6),利未人須以水灑身(民八6-13),方可領受聖職。(2)祭司獻祭之前,須在銅盆中濯足洗手(出三十17-21)。(3)在贖罪日,大祭司須沐浴,然後穿起聖服;為自己和家人獻贖罪公牛,取公牛血彈灑施恩座;再為以色列民獻贖罪公羊,取公羊血彈灑施恩座;禮成之後,褪下聖服,須再次沐浴(利十六1-28)。(4)凡與不潔之物接觸過的衣物、器皿和人,都要以淨水洗滌(利十一24-40)。(5)焚燒紅色母牛成灰,以水混和,與屍體接觸過的人,可用這水彈灑潔淨(民十九11-22)。(6)為痳瘋病潔淨的儀式,包括用水彈灑和沐浴(利十三、十四)。(7)性交、月經、生育之後,都須行沐浴潔淨禮(利十二、十五)。應當指出的是,古代的潔淨儀式與早期教會的入會洗禮,有很大的差別。入會洗禮是1次而終生有效,是徹底的除罪儀式;古代潔淨禮則是暫時的措施,要反覆不斷地進行。然而,舊約的先知書已預言一個新的洗禮(結三十六25;亞十三1)。昆蘭教派的潔淨儀式昆蘭教派是指在死海西北岸的愛色尼教派,原為一些祭司在主前100年左右所創,所以極為講求潔淨禮儀。他們自視為末日恪守與神訂立盟約的群體,所以隱居沙漠、過禁欲生活,天天奉行潔淨禮。他們也指出內心的懺悔,必須與外在的禮儀並行(《紀律手冊》二3)。他們對聖事的要求很嚴,規定只有經過兩年考驗的正式成員,才可參加聖禮(《紀律手冊》五6)。有人以為昆蘭教派的潔淨禮,是施洗約翰的洗禮的前身,不過兩者有很大的區別,如:昆蘭教派的潔淨禮,是每日必行的日課,而不只是入教儀式(儘管首次的潔淨禮對新入教者蘊含此意義);昆蘭教派的潔淨禮是自修自省的「內課」,並非公開舉行的儀典有較濃重的禮祭色彩。然而,以下3方面可能對約翰的洗禮有些影響:其一是末世性(即認為當時已是萬事成就的時代);其二是強調道德懺悔之必要;其三是指出聖殿儀禮的不足。皈依洗禮異教徒改信猶太教者,均要履行誡規,如誦讀妥拉(即摩西律法),行割禮,行沐浴禮(為清洗異教環境中沾染的污穢)。這洗禮與基督教的洗禮,有明顯相似之處,即如為入教的禮儀、相同的詞彙、相同的教義(接受洗禮的人視為重生)。然而,是否可以認為這就是基督教洗禮的前身呢?兩約之間時期斐羅的文獻或約瑟夫的著作,均無提及,最早有關的材料已是主前一世紀末的著作。這兩種洗禮多半是同時發展起來的,我們可以發現兩者有相同之處,但也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猶太教同時堅持割禮,而基督教的洗禮觀是信徒與彌賽亞聯合,是外邦人和猶太人都必須奉行的禮儀。神祕宗教異教有多種潔淨儀式。希臘宗教認為罪孽可藉此洗除;埃及人為死者洗身,認為可以重新點燃生命之火,在陰間繼續生存。神祕宗教把東方神祕儀式和西方神話內容結合起來,強調祕密的儀式和隱祕的知識。這些宗教都認為洗禮標誌著舊死新生。依流西斯祕宗和米特拉祕宗都以「聖洗禮」為重要的儀式。因此,有人以為基督教的洗禮及教義,是來自這些神祕宗教。其實,並無證據顯示這些信仰在第二世紀晚期以前,就已存在;比較來說,還是猶太教的洗禮給基督教的洗禮提供了更切近的背景。新約的發展約翰的洗禮約翰傳講「悔改的洗禮,使罪得赦」(路三3)。同上述猶太教3種洗禮相比,約翰的洗禮異同參半,所以據此頗難斷言其源流。約翰洗禮的始源,可見於舊約先知喻意性的行動,不僅象徵神的信息,也表明神必促成那事。約翰的洗禮蘊含3方面的神學意義:(1)與徹底悔過有密切關係,不僅要求外邦人如此,且認為猶太人也不能例外;(2)主要是末世性的,為彌賽亞的來臨作好準備;屆時,「他要用聖靈與火」施行洗禮(太三11),所以,約翰的洗禮是瞻望「在世界的末了」(參太三12),神的百姓將與不信者分開;(3)象徵道德上的潔淨,為人作好進入天國的準備(太三2;路三7-14)。儘管早期教會的洗禮與約翰洗禮大有相通之處,但不可因此而斷言是一脈相承於約翰。實際上,耶穌的傳道工作中,並沒有繼續約翰的洗禮。起初耶穌尚允許門徒施行約翰的洗禮(約三22),但似於不久之後即廢而不用了(約四1-3),原因大概有3:(1)約翰的信息是為了一個作用,而耶穌的道是本體的、個人的;(2)約翰的信息是前瞻性的,期待天國之將至,而耶穌的道是後顧性的,為已成的事歡慶;(3)約翰的洗禮是一時之舉,耶穌的洗禮卻是永遠有效的聖禮。耶穌的傳道工作成全了約翰的工作,所以耶穌便不再使用約翰的做法。耶穌受洗這事件的肇始,在於耶穌本身的彌賽亞意識中,神性和人性複雜交纏的動機(參可一9-11和相應的經文)。對約翰來說,這是他的信息和工作得蒙耶穌認可的標誌,耶穌的工作是接續約翰的神國宣告,對耶穌來說,這不啻是一次受膏禮,標誌著他彌賽亞事奉之開始。馬可福音一章11節及相應的經文記述「有聲音從天上來」,有兩個含義:(1)這聲音引述詩篇二篇7節的話,確認耶穌為神獨一的兒子。(2)它又提示以賽亞書四十二章1節的話,確認耶穌是彌賽亞,「耶和華的僕人」。從人的角度來看,耶穌之接受洗禮表明耶穌身負世人之罪,並要為世人受苦。這表明祂與罪人一致,也表明日期滿足的時代的開始,這期間,彌賽亞要完成拯救世人的大工。耶穌復活後的大使命教會施洗的真正依據,就是耶穌復活後留下的大使命(太二十八19)。如上所述,門徒曾停止施洗,但從這裏的經文所載,施洗的聖禮,是根據耶穌的死和復活重新設立的。它不再是前瞻於未來,而是一件已實現的事,這是福音信息的核心,由復活的基督──萬主之主──證明了。它也是「使人作門徒」過程中重要的部分,耶穌的大使命中,「施洗」在原文是分詞,在主要動詞「作門徒」之後。最後,受洗這行動也表明信徒與三位一體的神聯合(「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早期教會的洗禮根據使徒行傳二章38節,洗禮從一開始已是莊嚴的聖典。這可追溯至教會最早的日子,那時洗禮已被視為得救過程的重要部分,受洗者更要「奉耶穌基督的名」悔改(「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徒二38,八16,十48,十九5)。大概有一個考問信德的時間,讓受洗者表明其信仰和將自己奉獻給基督的決心。經此洗禮,信徒便成為新約教會的一員,也表明信徒的罪已經得赦(徒二38,五31,十43,十三38,二十六18),並領受了聖靈(路三16;徒二38、41,九17,十47、48,十一16、17,十九5-7)。洗禮的神學意義保羅神學保羅的基本宣言,可見於加拉太書三章27節:「受洗歸入基督」。洗禮儀式是以基督為核心,表明受洗者與基督聯合。這個理論於羅馬書六章3-8節中,有進一步的闡述,把受洗比作舊死新生的標誌(參西二12、13)。另外,洗禮也與聖靈有關,哥林多前書十二章13節把「從一位聖靈受洗」,連於「飲於一位聖靈」。很多人認為,洗禮是聖靈內裏印記的外在明證(林後一21、22;弗一13,四30)。這一點也引領我們想到洗禮的末世性意義。洗禮與基督和聖靈現今的工作有關,把日期滿足之時,救恩沛然下降之事具體地顯明,因為洗禮是一個入門的儀式,標誌著信徒已進入新時代的福祉之中(多三5)。與聖經諸約的關係洗禮與舊約諸約之間有一定的聯繫,主要是與亞伯拉罕之約有關,特別是立約的記號──割禮。保羅在歌羅西書二章11-12節,將基督教的洗禮與猶太教的割禮都視作基督的救贖的表徵。現今的爭論環繞兩者的承襲程度,新約的洗禮是否也具有法定和皈依的功能呢?不論其神學意義為何,保羅並沒有明確的說明。他卻借用了猶太基督徒的比喻:「心裏的割禮」(申十16,三十6;耶四4;羅二28、29;腓三3)。基督徒經歷了割禮預表意義的應驗:一個屬靈、完全的果效的真體。彼得前書三章19-21節指出,洗禮也和挪亞之約有關。經文說挪亞「藉著水得救」,也被視作比喻洗禮的果效。現今的爭論環繞對「這水所表明的洗禮……也拯救你們」這句話的不同理解。答案繫於隨後的經文:「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由於聖禮主義與浸信會之間詳細的爭論,將有另文敘述,在這裏只稍作評論:這節經文譯作「以無虧的良心求神」,其意義最為切合經文欲突出的重點和一個立志歸主者的心態。洗禮是救恩之約的印記,這約早已由基督的工作和信徒個人的信仰抉擇,共同建立(參彼前三21下:「藉著耶穌基督復活」──使徒行傳主題之一;徒五31,十三37、38)。洗禮信經當前對新約是否明載有洗禮信經,以及於初期教會崇拜聚會,尤其是聖餐和洗禮儀式中,這些信經的使用問題,眾說紛紜。洗禮很強調認信,新約中不少的信經(例:羅十9、10;提前六12、13;腓二6-11;弗四4-6;西一13-20等),可能都是從洗禮儀式中衍生出來的。GrantR.Osborne另參:「用火施洗」;「聖靈的洗」;「割禮」;「未受割禮」;「潔淨和不潔淨的條例」。――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