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盼望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是一段很熟悉的經文。特別是信心與愛心這兩個題目,可以時常從講臺上領受強調的詮釋。可是對的觀念,一般信徒相當模糊,不大清楚信徒到底要什麼?
  基督徒的盼望是個有福的盼望Blessed hope多新譯本)。因為這盼望是奠基於救主耶穌基督的榮耀上。耶穌基督要再來,聖徒就被提到祂那裡去,與祂永遠同在。保羅說那是好得無比的,因為那確是信徒們最終的盼望。聖經中所論到的盼望,都是指著這個方向。然而,聖經對盼望仍然保持幾個應當注意的重點:
  (一)基督徒的盼望是在基督裡的(弗一:12
  若是我在你的事業上投資,我就寄於一個賺錢的盼望;當你的事業動搖,我的盼望也隨著滅歿了。人人都會對所要成就的事存有盼望。這盼望是寄存在所要成就的事的本身,或在有關的人身上。但當寄存盼望的物件發生動搖,盼望也就會告吹了。
  然而基督徒對基督再來的盼望,是建立在基督身上。既然基督是不失信的,是靠得住的,基督徒的盼望就必能成全。換句話說,主耶穌必快再來,我們將要與主同活直到永遠。這是個不可能滅歿的盼望。
  (二)基督徒的盼望是得著救恩,進入永生(帖前五:8;多三:7
  基督徒為什麼能存有一個堅定的盼望呢?因為基督徒是已經得著耶穌基督的救恩,進入了永生之門。凡得救的基督徒,都獲得了基督復活的生命。這生命是活的,是大有能力的,叫凡活在世上的基督徒都可以過得勝的生活。原來這世界是充滿黑暗的罪惡勢力,對追求聖潔的基督徒更是重重壓力。古時,但以理、何西阿、彼得、保羅都曾處在這種景況裡。他們所以能站立得穩,堅持到底,是因他們能依靠神無窮生命的大能而產生不可磨滅的盼望。認識神是全能者”[shaddai]的約伯(這字在約伯記用過卅一次之多)遭受極強的理性壓迫下,還是勝利地宣告: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十九:25)。每個在苦難中的基督徒,都可以象約伯那樣,堅持這個得勝的盼望。
  (三)基督徒的盼望是因著有信心的緣故(羅十五:13
  事實上,盼望與信心是不可分離的。任何盼望都必須有信心的支持,否則盼望就不能持久,甚至無法存在。信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本質、基礎)。我的兒子盼望我在耶誕節送他一輛腳踏車,他必須相信我曾給他的應許為基礎;否則他只是空望,只是幻想而已。基督徒也當抓住神的應許,堅信不移。他在基督裡的盼望就必能兌現。盼望必不至於羞恥。(羅五:5)至終他必在神永遠的榮耀裡有份。
  信心是對擺在前面的事更有把握,這就叫人能穩定平安。信心既是神賜的,信心裡的平安是從神而來的(約十四:27)。同時在這信心的感受裡就充滿喜樂的盼望。正象新娘站在禮堂門口,以極喜樂的心情等候看婚禮的開始。因她深知最終她即歸於她的情郎。信耶穌的人所以有平安喜樂,也就是因為他有信心有盼望。他深信自己是歸屬於主耶穌的。有一天他會來接他到父家裡去,享受永生的福樂。

 

盼望(Hope)對所渴想的事情抱著得以實現的期望或信念。現今的痛苦和將來的無常,令人經常需要盼望。世界性的貧窮、飢饉、疾病,以及人類製造恐怖和破壞的力量,都使人渴望更美好的事物。從古到今,人類面對將來,總有渴望與恐懼。有人認為,盼望並沒有理性的基礎,所以盼望就是活在幻想之中。但聖經說,活在世上沒有神,便等於沒有盼望:「那時,你們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在所應許的諸約上是局外人,並活在世上沒有指望,沒有神」(弗二12)。現代世界冀望靠人力尋求盼望,相信進步的必然性,以為一切事物,必定會愈來愈美好。二十世紀戰爭的威脅和真實性,摧毀了這種樂觀主義,只剩下絕望。雖然很多人都找不到盼望的緣由,但有部分人卻以人文主義,作為盼望的基礎。他們相信既然人是世界上種種問題的起因,人就能夠成為解決問題的答案。只是現今的情況和歷史,都證明了這個信念是無稽的。盼望神學對於盼望的討論,往往涉及基督教。可惜在這方面,基督教不是時常都獲得「好評」。初期教會強調今生和來世的分別,似乎製造了逃避現實和人生徒勞的想法,對人生的問題和疾苦,漠不關心。十九世紀普魯士哲學家尼采(1844-1900)宣稱基督教令人成為懦夫,因為它教訓人,一切事都是神的旨意,抵銷改進世界的努力。馬克思(1818-83)說基督教(或宗教),是「人民的鴉片」,因為馬克思相信宗教令人失去抵抗壓迫者的力量。「盼望神學」的創始人莫特曼反對把基督教看為與世隔絕。盼望神學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消極絕望之歐洲的產品。莫特曼認為將來是改變現狀的基礎。基督徒事奉的目的,應該是令來生的盼望,變為眼前的事實。他認為復活是令人力勝過疾苦的催化劑,能在現今的痛苦當中帶來盼望。部分支持這種神學的人,提出改變現有政治、社會、經濟問題的辦法,受到其他學者所質疑。他們認為這些辦法暗示要透過暴力和革命達到目的,與平安的福音互相牴觸。這種神學還有其他問題,其一是,對於神將來介入世界事件的盼望,它有完全否定的傾向。信靠人力能改進將來,會導致人文主義的觀念,認為復活不過是一個盼望的象徵,只有導人發憤的作用,而不是神透過耶穌基督在這個世界施行作為的歷史事實。這種神學的另一個問題,是把世界的盼望集中在政治和社會改革上,忽視了信主和悔改為人生所帶來的改變。盼望神學雖然引起了好些重要問題,但從正面的角度看,盼望神學卻也驅使學者再度探索聖經中盼望教義的涵意。復活的盼望亞伯拉罕是信心、盼望之父。眼前的事實,並沒有使他「因不信心裏起疑惑,反倒因信心裏得堅固,將榮耀歸給神」(羅四20)。一如亞伯拉罕,基督徒的信心和盼望也是基於神的信實。使徒保羅道出他的掙扎:「自己心裏也斷定是必死的,叫我們不靠自己,只靠叫死人復活的神。他曾救我們脫離那極大的死亡,現在仍要救我們,並且我們指望他將來還要救我們」(林後一910)。盼望並非不合理性,而是基於已經自證為信實的神。聖經所說的盼望,是對神在將來要成就之事的盼望。基督徒盼望的中心,是耶穌的復活。保羅討論到復活的本質、確實性和重要性(林前十五12-28),他確信基督徒的盼望指向將來:「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第19節)。基督復活如此重要,不獨因為基督勝過了死亡,更因為屬衪的人也得到了這勝利:「但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復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以後,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基督的」(第23節)。使徒彼得說:「願頌讚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裏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可以得著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彼前一34)。在這個段落,彼得指出活潑的盼望在乎基督的復活,又說到神在將來要賜福給屬乎基督的人。這種盼望給予信徒生活的力量,使他能夠在今世的掙扎和苦難當中,不至於絕望(參羅八18;林後四16-18)。但基督徒的盼望,叫他只會等待將來,還是會激發他助人減輕現今人間的疾苦呢?好幾個新約的段落提及服侍他人之時,都提到盼望。盼望與信、愛並列,故否定了盼望是自私的行為。基督徒的盼望絕對不會使人失去對社會的關心,反而會建立更有意義的事工。人文主義很多改革社會的嘗試都失敗了,因為他們不能改變人的價值觀,使他們能夠與他人和平共存、互相分享。論到信徒生活和社會的關係時,保羅把幾個重要的概念放在一起:「在指望(盼望)中要喜樂,在患難中要忍耐,禱告要恆切」(羅十二12),足證盼望對事奉的重要。保羅認為將來的救恩,應當改變基督徒的生命,使他們的行事為人,符合所知道未來的事。所以他說:「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羅十三13)。本節的上下文同時提到將來的盼望和今日的事奉,只有心意經過更新變化的人,才能把這兩件事情連在一起(羅十二12)。基督徒的盼望是這種更新變化的一個原因。在能夠和別人分享,以減輕痛苦之前,人首先要勝過自私自義的本性。人的盼望倘若只是基於自己的金錢和力量,他實際上仍是不能自由地和別人分享所有。信徒靠著神的恩典得以稱義,又得著確實的盼望,才有自由和他人分享。耶穌一再暗示這一點:「你們這小群,不要懼怕,因為你們的父樂意把國賜給你們。你們要變賣所有的賙濟人」(路十二32-33上)。「所以我告訴你們,不要為生命憂慮吃甚麼、喝甚麼;為身體憂慮穿甚麼」(太六25)。保羅又說:「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又要囑咐他們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捨,樂意供給人。」(提前六1718)所以,盼望不但給予基督徒將來的確據,更給予他們可以慷慨供給他人需要的確據。自義的人和一心要在將來得到保障的人,企圖自私地積聚財富。但基督徒的盼望,能夠給予他們滿足,那是靠著自己永遠不能得到的。基督徒的盼望牢牢地奠基於神的話語和行動之上。神的應許已經證實為可靠,耶穌的復活成了盼望至終的基礎。神既已藉著基督勝過死亡,信徒便能在今日充滿信心地生活。不論現在是何等黑暗,信徒都已經看見將來的光明。人需要盼望,而建基於神的應許上的盼望是可靠的。這可靠的盼望也滿有社會意義,因為它能解除物質主義和自私天性的束縛。基督徒的盼望能夠給人將來的確據,又能給人愛心,在今日和別人分享。PaulK.McAlister――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