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約拿書」提要

 

壹、書名

 

        本書描述先知約拿如何抗命欲逃往他施、在魚腹中悔改禱告、遵旨往尼尼微傳道、卻不滿神後悔不施刑罰。眾信本書的作者就是先知約拿本人,故本著小先知書的慣例,以作者「約拿」為書名。這名的原文字義是「鴿子」,意指「我所親愛的」(參歌二14;五2;六9)。「鴿子」的含意又是探尋平安,正如挪亞放鴿子飛出方舟,直到能確定地上的水都退了一樣(參創八8~12),所以本書的內容就是在描述神向世人傳揚和平的福音。

 

貳、作者

 

        本書作者是迦特希弗人亞米太的兒子先知約拿(參一1;王下十四25)。他是一位真實的人物,因為主耶穌曾提到他(參太十二39~41;十六4;路十一29~3032)

        迦特希弗是在拿撒勒以北約三公里的一個城市,它原是屬於西布倫支派的加利利地。文士和法利賽人說加利利沒有出過先知(參約七52),表示在他們的心目中不承認約拿是一個先知。

        然而約拿的確是北國以色列的一個出名的先知,曾經預言以色列人的疆界將會收復,並且所說的預言果真在耶羅波安二世年間應驗(參王下十四25)

        根據猶太人的傳說,約拿就是撒勒法寡婦的兒子,曾被先知以利亞從死裏救活(參王上十七17~24),後來跟隨以利亞作了先知的門徒。但此傳說並無確實的證據。約拿大約是在主前第九世紀中葉到第八世紀,繼先知以利沙之後,與俄巴底亞和約珥同一時代。

        從主耶穌的話可知,約拿乃是一位偉大的先知(參太十二41),因為他在本書中的經歷,其主要部分正是預表主耶穌基督:

        ()他生在加利利的西布倫南部的一個小鎮名叫迦特希弗(參書十九10~13),正如主耶穌降生在加利利的拿撒勒,兩地相距僅約三公里。

        ()他和主耶穌一樣,未受家鄉本地人的重視(參約一46),以致被認為加利利從未出過先知(參約七52),換句話說,他們不承認約拿是一個先知。

        ()他奉神差遣到亞述國的首府尼尼微去傳揚福音(參一2;三2),正如主耶穌因被以色列人棄絕,被迫轉向外邦人(參太二十三37;徒一8)

        ()他願意犧牲自己,以拯救別人,叫水手們將他拋在海中(參一12),正如主耶穌不從十字架上下來(參太二十七40~41),目的就是為著拯救世人。

        ()他在魚腹中三日三夜(參一17),正如主耶穌在地裡頭三日三夜(參太十二40)。就著這方面來說,先知約拿正是預表主耶穌的死而復活。

        ()他奉神差遣去向尼尼微人傳揚神的「話」(參三2),而主耶穌自己就是「神的話」,祂是「話成肉身」(參約一1原文)

 

        約拿不僅預表主耶穌基督,他也預表神的子民以色列人(在某些方面也預表基督徒)

()約拿是神所揀選的僕人;以色列人也是神所揀選的僕人(參賽四十四1)

()約拿被召往外邦作見證;以色列人也受神的使命在列邦中作見證,使萬民得福(參創二十八14)

()約拿先是違背神,沒有完成神的使命;以色列人亦然,沒有滿足神的願望(參羅十一11)

()約拿受神的懲戒,被投在海裡;以色列人也受神的管教,被投在列國的海裡,亦即被擄分散在列國。

()約拿的生命在大魚的腹中被神保守;以色列人在列國中也得神的保守。

()約拿悔改;將來以色列人也要悔改(參羅十一26)

()約拿從大魚腹中出來;以色列人也要從列國歸回(參摩九14;俄20)

()約拿順服,在外邦人中完成神的使命;以色列人在國度時代中也要見證神,完成當初神的使命。

 

叁、寫作時地

 

    本書中所提到的尼尼微王,並沒有清楚指明當時在位的王是誰(參三6)。而根據亞述國的歷史,它曾經一度雄踞世界霸主之位,但在撒縵以色三世(主前859~824在位)之後長達八十年間,國勢一蹶不振,後被巴比倫所吞滅。

    傳統相信,約拿作工並書寫本書的時間,應在以色列王約阿施的兒子耶羅波安第二在位(主前790~749)之前(參王下十四25)。綜合上述事實,較合理的推論,應當在主前824年以後,主前790年以前,當時亞述國日薄西山,舉國在惶惶不安的氣氛籠罩之下,較有可能立即接受約拿所傳悔改之道。

    至於書寫本書的地點,應當是在約拿往返尼尼微城途中,或從尼尼微回來之後在以色列國境。

 

肆、主旨要義

 

    神不僅是以色列人的神,並且也是萬國萬民的神。因此,祂愛全人類,願意萬人都悔改得救,然而猶太人本著他們狹窄的民族觀念,對外邦人具有排拒的心態,這也是本書中先知約拿起初不肯遵神命去尼尼微宣道的原因。經過神安排環境事物,先知悔改後遵命前去,結果尼尼微人上下一體披麻蒙灰,免去滅亡。最後,記述神和先知約拿的對話,表明神以憐憫為懷,不論是猶太人或外邦人,神都一視同仁,這也為我們外邦人能夠在新約時代蒙恩得救,鋪下美好的根基。

 

伍、寫本書的動機

 

    書寫本書的目的,主要乃在表明三件事:(1)神的公義和慈愛,一體對待猶太人和外邦人,凡得罪神者就被刑罰,肯悔改者就能蒙恩;(2)神既創造了萬有,當然祂也能調動萬事萬物,為愛神的人效力;(3)神對祂所呼召、獻身事奉神的人,逐步帶領並成全,使他們能為神所用。

 

陸、本書的重要性

 

    本書的主題是神的救恩,顯示神恩廣大,救恩的對像遍及全人類,藉本書得以擴大我們的心胸,一面為自己能夠蒙恩得救,獻上由衷的感謝,另一面也當以神的心為懷,對人不可有差別待遇。又因本書所記載神的作為特多,領悟神無時無刻不在作工,故我們在任何環境和心境之中,都能被本書中的神所提醒,祂正顧念並引導我們。凡是信徒和事奉神的人,都可從本書得到啟示與教訓,因此得與神建立更親密的關係。

 

柒、本書的特點

 

    本書的特點如下:

    ()本書是一本非常獨特的先知書,表面看似一卷先知約拿個人的工作記事書,實際上是預表主耶穌死而復活的經歷,以及救恩臨及外邦人。

    ()本書充滿反諷式的描述,例如:(1)先知是為神說話的僕人,理應率先聽從神的話,但約拿卻想逃避神的差遣(參一2~3)(2)不認識真神的外邦人水手在禱告,而約拿卻在底艙沉睡(參一5)(3)先知理當鼓勵別人禱告神,卻被外邦人船主勸告他求神(參一6)(4)神息怒不降災,卻反而惹約拿發怒(參三10;四1)

    ()本書中處處都顯明神是創造萬物的主宰,風浪、大魚、蓖麻、蟲子、炎熱的東風、日頭等大自然和生物都聽從祂的安排與調度(參一41517;二10;四678)

    ()本書中先知約拿的傳道信息非常簡單,按原文僅說了短短的六個希伯來文字(參三4),結果效果絕佳,人人都離開惡道(參三10)

    ()本書是一本預言書,但全書卻僅有一句預言,並且預言沒有應驗(參三410)

    ()本書是聖經中唯一的一卷記載了神的僕人敢於向神發怒,卻沒被神懲罰,反而耐心地向他解釋,使他明白神的心意(參四149~11)

    ()本書以先知約拿為例子,表明一般傳道人和信徒的毛病,就是看自己的信用和榮耀過於神的心意(參四1~311)

 

捌、本書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係

 

    本書中所記載先知約拿在魚腹中三日三夜的神蹟,僅在新約《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兩卷福音書中提到(參太十二39~40;十六4;路十一29~30)。主耶穌親口引述這件神蹟,且給予很高的評價。

    不過,這件神蹟所隱含的屬靈意義──耶穌基督死而復活的救贖,以及尼尼微人的悔改得救──救恩及於包括外邦人在內的全人類,這兩個救恩的原理原則,在全部六十六卷聖經中均可發掘出來。

 

玖、鑰節

 

    「耶和華的話臨到亞米太的兒子約拿,說:你起來往尼尼微大城區,向其中的居民呼喊;因為他們的惡達到我面前。」(1~2)

        救恩出於耶和華。」(9)

        約拿進城走了一日,宣告說: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拿三4)

        你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2)

        「耶和華說:這蓖麻不是你栽種的,也不是你培養的,一夜發生,一夜乾死,你尚且愛惜;何況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10~11)

 

拾、鑰字

 

        「安排」(17;四678);「哀求,求告,懇求,禱告,呼求」(561414;二1227;三8)

 

拾壹、內容大綱

 

【約拿奉神差遣向外邦人傳道】

   一、約拿逃避神的差遣(1~17)

   二、約拿在魚腹中悔改禱告神(1~10)

   三、約拿遵命往尼尼微傳道(1~10)

   四、約拿因神不降災而發怒(1~11)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約拿書註解》

 

約拿書(Jonah,Bookof)在舊約書卷的傳統排列裏,約拿書是小先知書的第五卷。本書是一個記敘文體,而不是一連串的先知預言。本書記述約拿違背神命、不往神指示的地方去傳道的經歷。書中幾件不尋常的事件,成為解釋本書時爭論的中心。作者傳統認為本書由亞米太的兒子約拿所寫,約拿是耶羅波安二世在任時一位極有影響力的先知(王下十四25)。本書形容約拿是一個極端的愛國者,他那狹隘的愛國主義使他背叛的旨意,不願意看見從前的敵國接受神的赦罪。本書最重要的教訓之一,可見於神對約拿那排外之態度的責備(拿四6-11)。耶穌用了約拿的兩個經歷,作為祂給祂那世代的記號。約拿在大魚腹中度過了33夜,被用來類比耶穌之死亡和復活(太十二38-41)。此外,耶穌又藉著尼尼微人對約拿信息的積極回應,來責備祂那世代中許多不相信祂的人(路十一32)。真確性約拿書中不平常的情節,使學者對其性質有不同的看法。不單是約拿被大魚所吞的故事使許多人認為本書帶有寓言的性質,尼尼微人的悔改(拿三5)也被看為極不可能的事。一些傑出的聖經學者都擁護本書的真實性。這些學者的基本進路是反駁那些否定本書之歷史性的人,並因耶穌引用書中的預言,又因早期猶太傳統的說法,給本書的真實性提出正面的證據。否定本書之真實性的人,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1)「尼尼微王」(三6)的說法似乎並不準確,因為尼尼微只是亞述的首都。當代的人均稱亞述的君王為亞述王;(2)書中用了過去時態來描述尼尼微城(三3),似乎顯示本書在較後的日期寫成,這與傳統對本書作者的看法不吻合;(3)書中以極誇張的用詞來形容尼尼微城的面積(三3);(4)尼尼微人集體悔改的事蹟欠缺歷史的支持;(5)一個人似乎不可能像書中描述般,在魚腹逗留那麼長的時間。關於「尼尼微王」的說法,我們應留意舊約也有類似的表達方法。以色列王亞哈被稱為「撒瑪利亞王」(王上二十一1),敘利亞王便哈達也曾被稱為「大馬色王」(代下二十四23)。因此,「尼尼微王」的稱謂並不是一個破例。以過去時態來描述尼尼微城,可能只因為作者用了一般簡單的敘事時式,來描述約拿在那裏說預言時該城的面積。對於尼尼微城的面積(「三日的路程」),可能顯示人走過整個尼尼微行政區──包括其市郊──所需的時間。我們不應看尼尼微人的悔改為集體歸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約拿書描述尼尼微人是因約拿宣告尼尼微必傾覆而悔改(拿三4)。雖然世俗歷史並沒有記載這樣一件事情,但有證據顯示他們這種反應是有可能的。尼尼微城在不足10年內(主前765-759),經歷了一次日全蝕和兩次嚴重的天災。我們可以理解,尼尼微的居民可能已有足夠的準備,去接受約拿先知這位以不尋常方式來臨的人所傳講的信息。還應注意的一點是,亞述王亞大得尼拉力三世只敬奉尼波神。若約拿是在他在位時(主前810-783)作先知傳道,則約拿所傳講的猶太一神主義,在當時被接受的程度可能比一般人預期外邦社會所接受的為高。牲畜在約拿傳道以後也參與全國的悔改行動(三78),在歷史中並非不曾出現。歷史家希羅多德曾記述一次類似的事件,發生於波斯帝國中。構成最大問題的事件,反而是約拿在魚腹中的經歷。解經者常指出,大多數鯨魚的咽喉,都不能容納一個人通過。但書中沒有說把約拿吞下的是一條鯨魚,只記載是一條大魚(一17)。不過,抹香鯨卻是可以吞下像人那麼大的物體。過去有不少鯨魚吞人的例子。雖然其中許多可能被視為怪誕,但完全未加以客觀批評便否定這些事件,也是不對的(這些經歷的其中一個有趣的記述,可見於《普林斯敦神學雜誌》第25期,1927年,頁636)。我們不應看約拿在魚腹中的經歷是絕對沒有可能的。神在歷史中的作為就經常帶來不平常或神蹟性的事件。約拿書中所存在的困難,使許多人認為它是一個預言性的比喻,而不是一件歷史事實。最常見的解釋是約拿書表達了神所關懷的,是普世的人。在這解釋中,猶太人那排外的民族主義便遭斥責。有些人認為這種心胸狹窄的態度,正好反映本書是被擄歸回後的作品,當時以色列人仍痛恨先前那些擄掠他們的人。上述看法出現了好幾個問題。雖然舊約中有不少比喻,但沒有一個像約拿書的篇幅那樣長。再者,比喻中的主要人物,是象徵對這比喻的主要教訓有影響的人、物或概念;支持這看法的人,卻很難說明約拿被大魚所吞的故事,如何引出比喻的中心信息。另一種解釋方法是看本書為一個篇幅較長的寓言。寓言是一種文學形式,其中的基本人物是要象徵或解釋真實生活中與之相似的事物。它的意義通常是明顯的,或由作者加以解釋。在舊約裏,寓言是一種簡短的文體,用以增強宣告的力量。約拿書似乎不能歸入此類文體中。它是敘事式的記載,其中的人物、物件和事件並沒有賦予明顯的意義。根據上述提出的普遍論點,學者似乎並不能給予足夠的理由,去否定約拿書的歷史性。耶穌引述約拿書的記載時,似乎暗示祂也接受其真確性。寫作年代約拿若是列王紀下十四章25節所指的亞米太的兒子,本書便應寫於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世在位的時候(主前793-753)。那麼,約拿便是在以色列的白銀時代(主前八世紀)傳道的先知之一。那些認為本書並非由約拿所作的人,對其寫作年代有不同的說法,由尼尼微被毀後,至進入被擄歸回時期的說法皆有。

背景考古學家在尼尼微古城進行發掘時,發現了許多工藝品和文學作品,顯示尼尼微城大部分時間都是一個文化中心。在亞述王國中期,尼尼微城大大擴展了,並成為一個行政中心。一些勢力龐大的亞述王都以尼尼微為首都,在那裏治理全國。位於尼尼微以南的迦拉比尼尼微細小得多,卻住了近7萬人。約拿書所描述龐大的尼尼微人口,似乎頗切合這資料。寫作目的約拿書之寫作目的,是指出神的恩典並非只賜給希伯來人,這教訓是在本書一個戲劇性的高潮中道出。約拿自憐地哀悼那給他遮蔭的蓖麻樹在烈日下枯萎了。神把約拿對小樹的憐惜,跟祂對數以萬計尼尼微人之關懷,作出強烈的對比。本書清楚顯示,神的憐憫並非只憐憫約拿時代的希伯來人,乃是每個悔改的人。即使以色列的敵人,也可嘗到神的憐憫。內容提要一至二章約拿書一開首是耶和華給先知約拿的命令,神指示他向尼尼微城的人傳道。約拿並不願意前往尼尼微,因為他知道尼尼微人會悔改。這樣,他便是向他所憎恨的亞述人宣告神的憐憫,有違他的立埸。因此,他在約帕乘船逃走,愚蠢地避開神。他上了一艘前往他施的船。他施位於西班牙南部一個腓尼基殖民地。在古代的地中海世界裏,是約拿向西面逃走的一個最遠的地方(一1-3)。然而,神不會容讓祂的僕人悖逆祂而不加懲戒(一4-16)。神管教約拿是出於祂的愛。管教的計劃由神所命令的暴風開始(一4)。船上的水手在可怕的狂風中,都忙於各自向他們的神祇呼求,並把沈重的貨物拋進海裏(一5)。在這一切擾嚷中,約拿只在船艙裏沈沈大睡(一5)。船上的水手仍不知道約拿才是問題真正的癥結。船長還喚醒約拿,叫他向自己的神祈禱,求祂在這暴風中施行拯救(一6)。眾水手見祈求也無效,便實行抽籤,盼找出是誰惹怒那帶來暴風的神(一7);製出來的籤顯示約拿是罪魁禍首(一7)。那些水手想知道帶來風暴的神是誰,並且為何這樣做。約拿的證供簡單而扼要:「我是希伯來人。我敬畏耶和華──那創造滄海旱地之天上的神。」(一9)眾水手問約拿,他們應怎樣對待他,因為海浪愈發翻騰(一11)。船長先前曾叫約拿祈禱,否則他們便會滅亡。現在約拿卻表示禱告並不奏效(一12)。他於是叫眾人把他拋進海中。水手們經過一番努力,仍然不能靠岸,終於順從約拿的要求(一1315)。約拿被拋進海中,風浪就止息了。這經歷使全船的人都敬畏耶和華,並向祂獻祭和許願(一16)。神在約拿身上施行的刑罰尚未完結,因為祂預備了一條大魚,把約拿吞下(一17)。約拿在魚腹中33夜(一17;參太十二38-41),他向神祈禱(二1),神也聽見他的禱告(二78)。約拿的獲釋使他重新奉獻給神(二9)。約拿的禱告反映他對詩篇有很深的認識(參詩三8,五7,十八4-19,三十23,三十一622,三十九9,四十二67,五十九17,六十九12,一二○1,一四二3,一四四2)。神最終應允約拿的禱告,讓他有機會履行他的使命和誓言。大魚遂把約拿吐在岸邊的旱地上(拿二10)。三至四章本書第二部分由三章1節開始。作者把注意力轉向神如何對待尼尼微城(三1至四11)。約拿因不順從神而向神懺悔,他悔改的行動,便是遵從神的吩咐,向尼尼微宣告神的信息(三1-4)。他甫抵尼尼微,便用了一整天去宣告神的信息。約拿告訴尼尼微城的居民,他們還有40日的時間(三4),但他們顯然立刻作出回應,因為作者並沒有記載約拿走遍全城所需的另外兩天路程。眾民與王都披麻禁食悔改(三56)。尼尼微王私下悔改了,又遍告全城的人一起悔改,強烈地表示他對神之信息的回應(三7-9)。神對約拿先前不願執行使命及其後嫉妒之態度加以譴責(三10至四11)。神接納尼尼微的悔改,以致約拿心生埋怨(四1-3)。他不久前才背誦詩篇,在禱告中讚美神(二1-9),現在卻轉為苦毒的埋怨。約拿再次向神禱告(四2),說出他起初不願接受差遣的原因。他知道神的本性是慈愛和願意饒恕人,他卻因這慈愛和饒恕惠及他本國的敵人而深感憤怒。約拿愚蠢地放縱自己,寧願求神取去他的命,也不願看見神在尼尼微人中施行拯救(四3)。神已向尼尼微顯示祂的憐憫,祂也再次以實例和教導向約拿彰顯祂的慈憐(四4-11)。神微聲的詢問:「你這樣發怒合乎理嗎?」(四4)這必定觸及了約拿內心的深處。但先知寧願走到尼尼微東面,在臨時的遮蔭處鬧彆扭(四5)。神在祂用以對付約拿的各種大自然事物中,再加上蓖麻樹(一種葉子很大的植物,四6)。這個供約拿遮蔭的地方使他大大喜樂。但神安排一條蟲子摧毀了這蓖麻樹(四7)。神再安排炎熱的東風使空氣變得乾燥,溫度升高,令約拿愈加痛苦(四8)。約拿又再次向神求死。神再問約拿:「你因這棵蓖麻發怒合乎理嗎?」(四9)神以例證來叫這位遲鈍的先知明白。然而,約拿的反應卻更激烈(四9)。約拿十分激動,因為這蓖麻縱使並非他親手所造,但對他個人造成了影響(四10)。耶和華創造了人,耶和華關懷尼尼微人。難道這位偉大的創造者無權為尼尼微城與其中12萬人,以及所有牲畜之存亡而激動嗎(四11)?約拿希望蓖麻得以保存,神更希望蓖麻得以存留。ThomasE.McComiskey另參:「約拿」;「預言」;「先知,女先知」;「以色列史」。――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