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胡利人」 胡利人(Hurrians)又稱為米坦尼人的一個民族。他們的語言不屬閃族語系,又不屬印歐語系,但他們在主前二千年代,近東的文化裏,擔任了很重要的角色。最為重要的,是他們把蘇默和巴比倫文化,傳播到了亞西亞西面和赫人之中。要推斷胡利人曾否在某地出現,有幾個方法:在該地能否找到胡利語的文獻;當地人有沒有胡利語(或印伊語系,詳見下文)的名字;舊約和其他古代文獻有沒有他們的記載。主前二千年代初,胡利人在米所波大米的極北部出現,他們可能是從更北的地方而來。主前十八世紀,他們曾在馬里和阿拉拉赫出現;主前十五、十四世紀在努斯、烏加列、阿拉拉赫、巴勒斯坦幾個城市,和他們的政治中心米坦尼出現。在這個較後的時期,他們的統治階級,其實已是印伊民族的人了。這些貴族通常保持印伊語系的名字,但在語言、宗教和文化上,已經完全被胡利人同化,事實上也跟一般胡利人無異。胡利人的存在所留下的問題,是他們對巴勒斯坦的影響有多大。在這方面,我們所知確實不多。亞馬拿信札是主前十四世紀,由米坦尼/胡利人諸王,以及巴勒斯坦的小王,寫給埃及法老的信件。這些信件提到一些巴勒斯坦的君王,有胡利語(部分是印伊語系)的名字;其中一個例子,是耶路撒冷的押狄基帕。然而,這些由巴勒斯坦君王的書記,用亞甲語寫成的信件,顯露出來的是迦南語言,不是胡利語。但另一方面,埃及人稱巴勒斯坦為胡利人的地;一個法老甚至宣稱俘擄了36,000個胡利人,但這些可能只是巴勒斯坦的居民,而不是胡利人民。據亞馬拿信札提供的證據,巴勒斯坦很可能只是在名義上稱為胡利地而已。再者,舊約究竟怎樣為胡利人這個民族作出定義,也是一個問題。部分學者相信聖經中的何利人,就是胡利人(創十四6,三十六20-30;申二12、22)。在語言學上,這是可能的。然而何利人總是住在西珥山,胡利人則出現在耶路撒冷、他納、米吉多、亞柯、押煞、示劍,甚或希伯崙,卻不大可能在西珥出現。此外。創世記三十六章所列何利人的名字,似乎都是閃族語系而非胡利語的。最後,以掃娶了一個何利人族長的女兒,似乎證明了西珥山的何利人和以掃同時期。假若按新發現的艾伯拉坭版顯示,族長時代是屬於較早時期的話,胡利人深入南方,和族長接觸,在時間上是太早了。第二個理論認為希未人便是胡利人。這兩個名字在語言學上產生分歧,是因為後來的文士,把兩個形狀相似的希伯來文字母互相混淆了。希未人等於胡利人的理由,其一是希臘文的七十士譯本在兩個段落中(創三十四2;書九7),認為希未人便是胡利人。其二是創世記三十六章2節和29節,分別稱祭便為希未人和何利人;而他們相信後者是指胡利人。可是,第一個論證過分依靠七十士譯本,它可能是誤譯了;第二個論證,則無異於西珥山的何利人便是胡利人的理論。第三個理論認為創世記二十三章的赫人便是胡利人。雖然「赫人」一詞的意義甚廣,可能包括了胡利的民族,但這個理論和第一個理論一樣,有時序上的問題。然而,後期的赫人──如烏利亞及耶布斯人亞勞拿──可能是胡利人。很多學者都認為「亞勞拿」的名字,顯然是胡利語。上面幾個理論,都假設任何民族,必定擁有獨特的名稱。但另一個可能性,是承認胡利人在巴勒斯坦居住,把他們看作和其他民族一起,以如「迦南人」等名字統稱。DavidK.Huttar另參:「赫人」;「希未人」;「何利人」。――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