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迦密

 

{\Section:TopicID=2737}迦密 Carmel(地名)

字義:    耕種區域 The cultivated region,多產 Fruitful

彙編:    ‧書19:26;王上18:17-40山名,在亞設南部。以利亞在此山解決以色列民的拜巴力或耶和華的要事。

            ‧王上18:19猶太山地的一鎮,在希伯崙東南約卅里,遺跡今尚存留,在希伯崙東南廿一里。

―― 陳瑞庭

 

迦密(Carmel)1)山名,主脈沿地中海岸向東南綿延20哩而楔入耶斯列平原,最闊處13哩,至高點1,742呎;地質構造為白堊石灰岩,與巴勒斯坦中部山脈的構造相同;其北端形成亞卡灣南的岬角,海法市依山勢而建,踞迦密山西北坡,是亞卡灣的良港。迦密山坡不乏猶太村落,還有兩個德魯茲派的大村(按:德魯茲派是回教的一派系,其信仰有猶太教和基督教的成分),山之南端則止於沙崙平原。迦密山素以林木蔥翠、風景佳麗聞名於世(賽三十三9,三十五2);古時多橡林、橄欖林,葡萄園也極一時之盛。「迦密」本希伯來縮寫詞,意即「果園」或「神的花園」。迦密山林深樹茂,巉崖絕壁間多幽谷暗穴,自古就是強人逃犯藏身之所(摩九3)。至今山上樹木依舊茂密,大部分已設為自然保護區。雅歌有稱讚新婦的詩句說:「你的頭在你身上好像迦密山」(歌七5),其意在以迦密草木繁茂濃密比喻美人秀髮,其盛景可以想見。迦密山橫截南北軍事及商業通道,軍旅多繞山腳而行,穿過耶斯列平原往東而去,或穿過西布倫谷往東北而行。山中有險要隘道,惟經過南端之山坡則豁然開闊,沙崙和以斯德倫兩大平原展現在眼前;這條通道曾兩度被外敵攻佔。第一次是主前十五世紀初,埃及法老杜得模西士三世控制了全路;第二次是1918年英國勳爵艾倫比在征服巴勒斯坦時,也扼制了這條南北通道。以色列4支派(亞設、西布崙、以薩迦、瑪拿西)的地業皆交匯於迦密山,但山中高處的歸屬卻向未劃定。迦密山又有很特殊的宗教意義。先知以利亞與巴力眾先知較量的一幕,即發生在此山中(王上十八)。迦密地處腓尼基和以色列的邊界,不僅在領土上屢起釁端,且也是巴力神同以色列神交鋒之地。據列王紀上十八章30節記載,以利亞於此「重修已經毀壞耶和華的壇」,可見山中早已有祀耶和華的聖壇,建壇迦密並非自以利亞始。據傳,那次較量的場所是海拔1,581呎的蓋崙峰,從那裏可俯瞰耶斯列平原。有基順河流經該谷(王上十八40),再轉向北流,從亞柯灣入海。紀元前希臘人在迦密山中也設有丟斯祭壇,數百年未廢。據說羅馬大將維斯帕先於主後69年曾在「迦密」神壇獻祭,並求得一籤指他必稱帝,後果應驗。主後570年山中尚有一座以先知以利沙命名的修道院,顯然是紀念以利沙曾上迦密之事(王下二25,四25)。另有迦密修士團(約成立於主後1156)曾建修道院一座於西北峰;1767年山中尚建有聖母院一座,拿破崙曾用作野戰醫院,旋被毀,1827年復得重建。迦密山上的岩洞在古時常作匿居之處。192934年考古學家加羅德和馬康曾加以發掘,在較低的西面山坡獲古燧石場和古人遺骸,可斷為舊石器和新石器時代之物。(2)猶大支派一城鎮(書十五55),考即今之基米勒,在希伯崙以南7哩。掃羅曾立碑紀念大敗亞瑪力人於此(撒上十五12);拿八即該處人士,此人為富不仁,拒助大衛(撒上二十五2-14);死後其妻亞比該嫁與大衛;另大衛三十勇士之一的希斯萊,亦迦密人氏(撒下二十三35)。――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