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迦百農

 

{\Section:TopicID=2748}迦百農 Capernaum(地名)

字義:    安慰之鄉 Hamlet of Nahum,那鴻的村 Village of Nahum

彙編:    ‧太4:13加利利海西北岸的一城,在拿弗他利境內,全城毀滅無遺,至今不知其故址所在。

―― 陳瑞庭

 

迦百農(Capernaum

A.地理概要

  迦百農位於加利利海西北,在水平線下 650多呎,距離上游約但河口(流入加利利湖之處)約3哩,距離塔加(Tabgha)約2哩,距離提比哩亞約10哩。福音書描述迦百農是「加利利的一座城」(路四31),是「靠海,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太四13)。迦百農的意思是「那鴻的村莊」,這名字可能是為紀念村莊的創立者,與舊約先知那鴻無關。
  迦百農在耶穌時代,處於希律安提帕管治區的邊境,從迦百農沿岸向東過約但河,就是希律腓力的分封地,所以設有稅關收取離境及入境稅,馬太(又稱利未)在稅關辦工時蒙召(可二 13-15)。迦百農在陸路和海路交通上都佔有重要的位置。聖地主要的大幹道路經迦百農北面,這路北達大馬士革,米所波大米,南達埃及,是當時的國際大道。迦百農的港口佔沿湖水域約5哩, 在耶穌時代是一個較大的村莊,漁產豐富,並與沿湖的三十多個漁村有連繫。除了漁業工具之外,考古學家在迦百農發現大量的磨石及一些橄欖榨。一些學者認為,迦百農在新約時代是一個商業貿易中心,出產包括農作物,魚獲,磨石等。

B.歷史概要

一.新約前

  迦百農這名字,在公元前一世紀之前的文獻中從沒出現過,但按考古學家的發現,早在公元前十三世紀已有人在這地聚居,在會堂西邊的走廊下,他們發現早期的牆壁、行人道、陶器等。不過這地卻沒有以色列王國時代民居的痕跡,遺跡顯示直至公元前五世紀開始,這裏才再次有人定居。

二.新約時代

  迦百農在耶穌時代約有三千至四千人口,雖然在當時沿湖的城市中算是人口較少,它卻成為耶穌在加利利一帶傳道事工的總部,耶穌稱之為祂「自己的城」(太九 1)。耶穌經常在安息日進入迦百農的會堂教訓人(可一21),趕鬼(可一23-27),治病(可三1-5)等。
   1.耶穌在迦百農所行的神蹟
  耶穌在迦百農行了許多神蹟,其中有治病、趕鬼的神蹟包括醫大臣之子(約四43-54),在安息日趕逐污鬼(可一21-28;路四31-37),醫西門的岳母(太八14-15;可一29-31;路四38-39),醫治許多患病者、趕出許多鬼(太八16-17;可一32-34;路四40-41),治好被人從房頂縋下的癱子(太九1-8;可二1-12;路五17-26), 醫治枯乾一隻手的人(太十二9-21;可三1-12;路六6-11),治好百夫長的僕人(太八5-13;路七1-10),叫睚魯的女兒復活及治好患血漏的女人(太九18-26;可五21-43;路八40-56), 醫治兩個瞎子及啞吧(太九27-34)。
  耶穌也在迦百農呼召四個漁夫為門徒(太四18-22;可一16-20;路五 1-11),呼召馬太(太九9-17;可二13-22;路五27-39),被有罪的女人膏抹(可七36-50),宣講生命之糧的道(約六22-71),談論潔淨與污穢(太十五1-20;可七1-23),教導門徒作「為首」的意義(太十八1-5;可九33-37;路九46-48),指示彼得從魚口中獲取稅銀(太十七24-27)。
   2.耶穌為甚麼選擇迦百農為基地﹖
  耶穌降生於伯利恆,成長於拿撒勒,但祂的事奉,卻以迦百農為基地,祂更稱此城為「自己的城」(太九 1)。究竟迦百農有甚麼獨特之處,以致耶穌選上它為其傳道事工的基地,而沒有挑選當時加利利湖邊的羅馬大都市提比哩亞或其他猶太人定居的漁村?其實,從聖經的描述,以及歷史、地理的背景,可知耶穌在加利利地區中挑選迦百農,是很有道理的。雖然耶穌遷居迦百農的理由,我們至終不能確定,但我們可嘗試透過先知的預言、環境和地理的背景等因素,整理出一些可能的答案。
    1.先知預言的因素
  迦百農位於加利利湖的西北部,屬於舊約時代十二支派中拿弗他利地區,而拿撒勒就位於西布倫地區。據馬太記載,耶穌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是要「應驗先知以賽亞的話」(太四 12-14),因為以賽亞曾說在西布倫地和拿弗他利地的百姓將看見大光(賽九1-2)。所以成就先知的預言,應當是耶穌離開拿撒勒到迦百農地區的原因之一。
    2.環境的因素
  耶穌早期事奉的地區,以猶大為主。不過,當希律安提帕把施洗約翰下監後,耶穌就離開猶大,往加利利一帶傳道。祂親友居住的拿撒勒,當然是最理想的落腳點,但耶穌被當地人拒絕(路四 16-31;太四13)。拿撒勒人很可能還有另一次拒絕過耶穌(太十三54-58 ;可六1-6)。故此,耶穌需要另尋一個福音事工的基地。
  此外,耶穌的十二個門徒中,最少五個是來自迦百農或鄰近的城鎮,耶穌遷居到他們的家鄉,有助鼓勵及訓練他們,並與他們建立更親密的關係。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耶穌與迦百農一些重要人物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耶穌醫好了迦百農一個大臣的兒子(約四43-54),後來又醫治當地百夫長的僕人(太八5-13;路七1-10),以及救活管理會堂的人睚魯的女兒(太九19-26;可五22-43;路八40-56)。耶穌成為迦百農政治及宗教領袖的恩人,自然有較大的機會受到他們的庇護。我們有理由相信,由於這些人物給予耶穌和祂的門徒不少「方便」,所以,雖然分封王希律安提帕及宗教領袖們(法利賽人、撒都該人、文士)多次想害耶穌,祂仍然能出入無阻,毫無困難地在迦百農及鄰近的城鄉傳道。
   3.地理的因素
  迦百農位於一條重要的國際交通要道(大幹道)之間,北達敘利亞、米所波大米,南至埃及,是當時商人及旅客必經之路,故是傳福音的好據點。在迦百農受福音影響的「過路客」,很自然會將耶穌的教導帶到其他的地區,因此耶穌不需踏足其他國土,也可使福音「國際化」。相比之下,拿撒勒遠離當時的國際大道甚或地區公路,所以拿撒勒人拒絕耶穌,不但沒有阻礙福音的事工,反而帶來神的祝福。其實,當耶穌選擇迦百農為事奉基地,便為使徒鋪好了路,方便他們日後將福音廣傳到整個羅馬帝國。
  在第一世紀時,加利利湖的沿岸設有多個港口,迦百農是其中之一。從迦百農到沿岸的城市和漁村,水路交通十分方便。耶穌就曾多次用船作為交通工具,橫渡加利利湖(參太八23-27,九1,十四22,十五39,十六5)。
  迦百農除了交通方便外,還有一個優勢,是因它處於分封王希律安提帕和希律腓力統治範圍的邊界,境內且設有稅關,收出入境稅(參太九9;可二14;路五27)。因為希律安提帕娶了他兄弟希律腓力的前妻(參太十四 3),觸犯舊約的律例(利十八16),受施洗約翰的責備,他一怒之下,將施洗約翰監禁,甚至將他處死(參太十四3-12)。安提帕殺了約翰後,他「想要見」耶穌(太九 9,意即他想害耶穌);不久,耶穌就退隱到希律腓力的地區。耶穌生平的這一段時期,通常稱為退隱期或訓練十二門徒的時期。迦百農雖然在安提帕所統治的加利利境內,但因為接近腓力統治的地區,很容易就能逃離那「狐狸」的勢力範圍。耶穌選擇迦百農,是有利祂在政治危機出現時,能輕易逃到一個較為安全的地方繼續傳道。這並不表示耶穌畏懼政權,不願承擔責任,而是時候未到,祂還須完成訓練門徒事工,所以暫時離開加利利。直到時機成熟,耶穌「就定意向耶路撒冷去」(路九51),再次踏足安提帕所統治的加利利和比利亞。

三.新約後

  在公元一世紀的下半葉,迦百農逐漸失去它的重要性,它的地位被南面的提比利哩所取代。經過公元60-70年和132-135年兩次災難性的反叛戰爭後,許多猶太人從猶大各地逃到迦百農及加利利一帶。到了拜占庭時代,有學者認為迦百農被棄置了,但也有人不同意,認為在七世紀上半葉,當波斯和阿拉伯人入侵聖地時,這裏的人口才向東西遷移。文獻上記錄,公元746-747年之間, 迦百農曾遭遇一次毀滅性的地震,但按考古學家發掘的證據所知,這地很快被重建。在九世紀中期,加利利一帶的村莊發生叛亂,迦百農再次被毀。在十一世紀,迦百農被遺棄了,這地方雖有千多年的歷史,但最後仍不免在聖地的地圖上消失。十字軍在十一世紀最後一年到迦百農時,他們只發現一片廢墟。
  在歷史上,迦百農曾多次在地震和戰爭中被毀,足以證明耶穌對這地的預言何等真實。這地的居民,雖曾耳聞目睹耶穌所行的許多神蹟,但卻仍有許多人不肯悔改,難怪耶穌責備這地,預言它「將來必墜落陰間」(參太十一20-24),迦百農確實到它該受的懲罰。
  迦百農在1838年開始被發掘,1857年考古學家確認了會堂的遺跡,在二十世紀初,更發現了屬方濟各範圍的村莊和八角形建築物,而1978年則開始發掘屬希臘東正教範圍的遺跡。

C.現址考究

  迦百農廢墟的遺址,面積約6公頃 ,沿著加利利湖岸由東至西伸展約1,000呎,由南至北約650呎。現今遺址分為面積相若的兩部分,西南的由聖地方濟各會監管(The Franciscan Custody of the Holy Land), 東北屬耶路撒冷希臘正教(The 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Jerusalem)。

一.方濟各區

  自1968年,考古學家開始發掘迦百農的村莊。這村莊在公元前二世紀開始存在,房屋的分佈很有規畫,是羅馬時代的城市模式,主要街道是南北縱向,與小巷成九十度角橫切,南北大道和東西小巷間的房屋,稱為「島嶼」(Insula,拉丁文Insulae)。迦百農的村莊就是由多個「島嶼」組成,其中一個較為清晰的「島嶼」結構,處於會堂與八角建築物中間。有些學者估計這位置的房屋可能是福音書中睚魯的住所,因他是管會堂的,很可能就住在會堂旁邊。
   1.「島屋」(10-13
  「島屋」就是好些集中在一起的房舍,被長方形的圍牆包圍,圍牆外就是小巷和行人道。這種「島屋」結構,反映典型的農村生活,就是一個家族的幾代和近親都住在一起,類似中國農村房舍。一踏入「島屋」的門口,就是一個很廣闊的露天庭院,供應足夠的陽光和空氣。房屋建於庭院的周圍,數目約有二十至四十間,可住上幾十至一百人之多,房屋向庭院方向,開有窗戶。這些房屋的建造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取用當地出產的玄武岩,以石頭的天然形狀砌成牆壁、地面和行人路。由於牆壁沒有穩固的地基,不能承托沈重的屋頂,因此房子的平頂,均是由輕木搭成橫樑,再在上面加上樹枝、泥土和稻草蓋搭而成。在庭院有石梯級通往屋頂,以便修理。
  庭院是整個島屋的活動中心,在庭院內找到磨石和烤爐,反映這裏是人們工作和煮食的地方。房屋的特色是沒有私人的房間,很可能每家庭只有一個睡房。一些房子之間並沒有牆壁,只用石塊豎立成窗狀的間隔,只有儲物室才有及頂的四壁。迦百農的村莊並沒有像哥拉汛地區的貯水池,也沒有像拿撒勒地區的地下榖倉,相信這是因為它接近水源之故。
   2.會堂(78
  迦百農的會堂是公元二至三或四至五世紀的建築,一位基督徒朝聖者埃格里阿(Egeria)在381384年間到過迦百農,他說,「會堂有幾級梯級,會堂由經打磨的石塊造成。」在這會堂的地基下,是公元一世紀的會堂遺跡;這更早期的會堂面積,比後來者為大。會堂由白色石灰岩造成,這座白色的建築物在黑色玄武岩的背景中,額外顯得突出和高貴。石灰岩是由外地進口的昂貴石塊,白色石灰岩比玄武岩更適合作房屋,因為在夏天,黑色的玄武岩會使室內更炎熱。
  會堂(7)的建築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包括兩層高的正堂,(也有人認為會堂只有一層,樓高約16呎,和正堂東邊一座單層建築物。與其他耶穌時代在聖地的會堂比較(如希律堡、馬撒大、迦馬拉 [Gamla] 等),迦百農的會堂與它們十分相似,只是迦百農的會堂面 積較大。
  迦百農會堂的結構很簡單,會堂中央是正堂,呈長方形,除了入口那一面,其餘三面都是走廊。東西兩方的走廊上有長形石凳,供聚會者使用。走廊與正堂之間,有一行柱子作分隔。北面走廊與正堂間兩角邊的柱子是心形的,中間的一根柱子刻上希臘文,「摩基莫斯(Mo[ki]mos)的(兒子)希律(Herod)和(他的)兒子猶士都(Justus)及他們的子女樹立這柱子」。會堂的正門面向南方,即面向耶路撒冷,參加聚會者在進入會堂後,就轉身面向耶路撒冷禱告和敬拜。這方向有神學上的意義,從舊約時代開始,聖經中已有面向耶路撒冷禱告的例子(參王上八4448;但六1011)。這會堂在早期建造時,南邊正門入口的左右兩方,建有兩個平台,有些學者認為這是安放經卷的地方,現時它們只保留著的正方形的根基,寬10呎。這個長方形會堂,有些學者認為是來自希臘、羅馬的長形會堂模式,是由大希律引進的一種建築方式。
  在會堂的西北角有一附屬石屋,由玄武岩造成,與會堂相連,有些學者認為它是一儲物室,但也有些人認為未可確知。這小石室外有梯級的遺跡,有人認為是可通往閣樓供婦女聚集之處,但也有人懷疑這假設。會堂的東邊有一庭院,從會堂有門通入,這庭院中央呈梯形,三面有柱廊圍繞。
  由考古學家研究所得,這座會堂的正堂和西北的小室首先建成(二或四世紀)。一些自1969年以來的考古發現,包括出土的陶器和超過三千枚後羅馬時代的錢幣,似乎較支持四世紀的結論。東邊的庭院,是後期加上的,在三或五世紀中葉時完成,這時南邊的門廊/月臺也重新改建完成。會堂的使用時間,經歷整個拜占庭時代,一直至七世紀才被棄置。會堂的一些石塊在回教時代被用作私人房屋的建築材料,也有一些石塊被弄碎成泥塊。
  這會堂的門楣和柱頂上都有各種雕刻圖像,其中一些富有猶太人的色彩,這些浮雕包括約櫃、燈台、六角星、植物等(a)。約櫃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是非常重要的,約櫃內有神的律法書,是神同在的象徵,是信仰的核心。從這早期會堂的約櫃浮雕,可見這時猶太人仍一直保存著他們最重要的宗教和民族情操。
  約櫃浮雕包括一個有輪的約櫃,前面是兩扇木門,門上有海扇貝殼形狀,櫃頂有凹坑的拱狀。約櫃兩邊有五條柱子作裝飾,這是古希臘宮殿式的裝飾。有些學者認為這有輪的約櫃,是基於早期的會堂沒有固定的地方可放置它,於是便在聚會的時候才把它推出來;並把約櫃內的律法書拿出來誦讀,讀完後就將書放回櫃內,約櫃也推回原位。另一些學者則認為,這有輪的約櫃是模擬以西結在異象中所見之物,在這異象中,有活物和四輪。(參結一13-21
  在哥林多式柱頂上有燈台的浮雕,其上共有七個燈盞。按聖經的記載,這燈要常常點著;從晚上到早晨,祭司要負責料理這燈,這是在聖所內永遠燃點的光。六角星又名大衛之星,成為現今以色列國旗的徽號。浮雕還包括一些聖經中的植物,如棗椰子樹、石榴、石榴花和葡萄。這三種植物是耶和華在描述應許之地時特別提及的(參申八8, 「蜜」很可能指棗椰子)。
   3.島屋教堂(9
  這所「島屋教堂」乃耶穌時代的私人房屋,後改成家庭教堂,再轉變為公用的教堂。按考古研究,它是在希臘時代建成的私人住所,這「島屋」被認為是彼得和他岳母及親人的居所,也就是耶穌和門徒經常居住的地方。這「島屋」在第一世紀末轉變為猶太人基督徒的教堂(稱為 Domus Ecclesia,參圖10.6─島屋教堂的演變,1)。教堂在四世紀被擴大,一堵圍牆把它和城鎮隔開,埃格里阿在381-384年所記錄的教堂,很可能是指這一所(2)。五世紀下半葉,此處建成了一間八角形教堂,一直使用至七世紀(3)。
  對於熟悉聖經的人,對這被認為是彼得的房子自然甚感興趣。這間「島屋」和村莊內其他「島屋」模式相同,就是有許多有頂小屋,圍繞著一個闊大的庭院。這「島屋」近似正方形,西邊的牆仍保留著,高約3呎多,長約25呎。整座屋的正門入口在東邊,相信是為了攝取陽光,這正門的門檻現今還保存著。進入門後就是一個L形的庭院,面積約900平方呎,這裏就是一家人日常生活共用的地方,院內也設有梯級,可以攀上屋子的房頂。這「島屋」共有四十二個房間,可容納百多人居住;所以相信有足夠的空間供耶穌和十二門徒住宿。這裏的房間有四種用途,包括露天煮食用的廚房、儲物室、工作室和睡房。
  考古發現又顯示,自耶穌時代至八角形教堂建造之時,一直有人在這建築物內居住。在教堂的地面發現有膠泥碎片,是早期家庭式教堂的遺物。碎片上一些可辨認的、隨意塗上的文字,包括彼得、耶穌被稱為主、基督、至高者、上帝,及敬拜用字如阿們等,語文包括希臘文、古埃斯特蘭蓋洛文(Paleo-Estrangelo)、亞蘭文及拉丁文。這麼多的語言顯示當地信徒和外地朝聖者,曾在這屋內一同敬拜。拜占庭時代的信徒,相信這座由第一世紀開始已有的教堂,就是福音書中耶穌與彼得及門徒一同居住的地方。埃格里阿(四世紀)記載說:「在迦百農眾門徒首領的房屋,已轉變成為一間教堂,那房屋原來的牆壁還存在。」
  在福音書中,除了彼得的房子外,還有提及其他住在迦百農的人,如稅吏利未(可二15-17)、睚魯(可五35-43)、百夫長(路七1-10)、約翰和雅各(可一 19-20)。但現今還沒有找到這些屋子確定的位置和遺跡,可能初期教會的信徒對這些房子沒多大興趣,而只有最著名的彼得的屋子,才被改建成為教堂。現今在島屋教堂之上,建立了一間八角形全新的聖彼得堂,於1991年落成。

二.希臘正教區

  這些遺跡的時期,多屬公元七世紀早期至十一世紀。考古學者在這範圍內的發現,有由玄武岩砌成的防波堤,由大石砌成供漁船使用的碼頭,建有水池的漁獲市場,一所大型建築物(七至十世紀),陶器(七至十一世紀),銅幣及銀幣,羅馬浴室,羅馬石棺及墳墓(一至二世紀)等。

 

迦百農(Capernaum)加利利一個城市,僅見載於四福音書,是耶穌傳道常駐之地,位於加利利海(亦稱革尼撒勒湖)西北岸,但遺址迄今不詳。其名原義為「拿鴻村」,至於「拿鴻」究竟是舊約的先知抑或其他人,已不可考。馬太福音四章13節指出了迦百農的位置,記述耶穌「後又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就住在那裏。那地方靠海,在西布倫和拿弗他利的邊界上。」拿弗他利疆土是在加利利海之西。聖經記述了迦百農兩個人物的事,進一步顯示迦百農的位置,必在約但河口岸,也是政治勢力分界的前線之地。從「百夫長」之事(太八5;路七2)可以推知,該城設有一隊百人兵力的駐軍,守護這座邊關小鎮;再從利未(即馬太)歸主的故事(太九9;可二14;路五27),可知該城設有稅卡,其邊城特徵益加明顯。以上所述仍不過是一鱗半爪的線索,考古調查至今尚未找到迦百農遺址的直接證據。今疑為迦百農遺址之地有二:一為漢米尼亞,亦稱米尼耶廢墟;一為呼姆廢丘;兩地相距僅2哩。迄至上世紀末,研究者多傾向於米尼耶廢墟。該址位於提比哩亞至賽費德公路7哩處,有里程碑為誌,築路的青石即取自該處。魯濱遜確定米尼耶廢墟即迦百農,沒有說明理由。猶太史家約瑟夫曾讚譽該處(參《猶太戰爭錄》3.10.8),說其地據革尼撒勒四鄉之沃壤,又提及迦百農的泉水如湧,長流不歇。他所指大概是約但河與革尼撒勒湖交匯處之塔布法三角洲,素有「七井泉」之稱,其一井是加利利地區水源最豐的湧泉。自古以來,泉水即用於推動水磨並灌溉田畝。當年米尼耶廢墟東北尚有一羅馬浴場,其用水即由該泉經由兩個蓄水池供應。猶太人較古的看法則傾向呼姆廢丘,認為希臘名稱「卡法農」在《米大示高希列》(1.87.26,約成於主後110年)中,譯成希伯來文之「卡帕拿鴻」,可見晚至主後二世紀迦百農仍然存在。然而,以後再無任何典籍提及該城。一直到1160年,始有圖德拉的便雅憫提及,「卡法農即卡帕拿農」。購下該址的方濟各會修士從呼姆廢丘挖掘出大量古錢和一座猶太會堂的遺址,已考定都是主後三世紀之物。只可惜並未從該遺址的下面,找到一個更古的會堂,可證明是路加福音七章5節所載為百夫長所建。由於缺乏進一步的證據,以色列政府將這一考古疑案懸而待決,並稱呼姆廢丘為「拿鴻村」。總而言之,迄今所知關於迦百農的材料,仍以福音書為最詳。當年迦百農是一重要的城邑,有羅馬駐軍,耶穌從拿撒勒被逐後即來此城,並稱之為祂「自己的城」(太九1);祂視此處猶如自己的家(可二1),並多次於該城行神蹟(可一34),如醫好了百夫長的僕人(太八5),治愈了彼得的岳母(可一31),趕逐了污鬼(可一23;路四33)等。耶穌之傳道事奉以該城為中心,祂因見城內居民不知悔罪,而予以嚴厲的咒詛:「迦百農啊,你已經升到天上,將來必墜落陰間。」(太十一23;路十15)――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