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食物調製方法」 食物調製方法(FoodPreparation)由於巴勒斯坦的天氣炎熱,鮮奶很易變壞,故此多把鮮奶製成酸奶、奶油及奶餅。奶水被放進皮袋內(這皮袋通常是用乳牛的胃做的,含有製造奶酪所需的酵素),用過的皮袋是未經消毒的,加上運送時的搖動,奶於是變酸和凝固,成為奶油。聖經中首次提及奶油,見於亞伯拉罕為他那些奇特的訪客所擺上的食物之一(創十八8)。希伯來文中,「奶油」一詞亦可翻作「奶餅」(伯十10)。這奶餅就好像現代的酸乳酪,但水分已被榨乾;壓成小圓球狀後,便可以長久保存,不受天氣的影響。所以,經過壓榨的奶油,在乾旱地區旅行之時,尤其寶貴。穀物聖經最常提到的食物是餅。這詞可以泛指所有食物,但也可特指那些由穀物製成的食品。在聖經時代,有好幾種製餅的穀物。在埃及,種植的穀物包括小麥、大麥和粗麥(出九31、32)。小麥是最昂貴的穀物。幼細的小麥麵粉是只有富戶才能負擔的奢侈品(創十八6;結十六13、19)。較後期,小麥成為了重要的出口穀物,由推羅用船運到地中海其他港口。大麥比較耐旱,在較貧瘠的土壤上仍能生長,所以是古代近東地區常見的穀物。大麥也可以比小麥早幾個星期收割。大麥餅(士七13;王下四42;結四12)是一般工人的食物。耶穌曾行神蹟,以一個小孩的5個大麥餅和2條魚餵飽5,000人(約六9、13)。小米(一種約2呎高,長在主莖上的小穀粒)和粗麥,通常會長在田地的邊隅,在有需要的時候,才會拿來食用。主前2000年中期,一位埃及醫生冼努希記述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地,人們每天烤餅,可能餅食是當時每餐必備的食物。這種餅大抵是一些脆薄餅或扁糕,以大麥或小麥製成,因為冼努希提及他曾見過這兩種穀物。處理穀類的最原始方法,是用手從麥穗搓出麥粒,就好像耶穌的門徒所作的一樣(路六1)。在安息日做這種動作,就被視為收割,所以是被禁止的。烘烤(在平鍋上把穀物烘乾)是另一個簡單的煮食方法(書五11;撒上十七17),可以輕易快捷地為工人或君王預備一頓飯餐(得二14;撒上二十五18;撒下十七28)。經過烘烤的穀物,是旅途上的理想食品。製餅是一件很費力的工作。約在主前2900年,埃及人是以研缽、碾槌或簡單地用兩塊磨石,把穀物研成粉狀。這些原始的磨石一般是放在地上,故人們要跪在地上來完成這極為辛勞的工作。餅的品質粗糙,而且常夾雜穀殼的碎碴。當麵粉預備好了,便會加水,再在一個特別的盤中揉成麵團。揉妥的麵會立刻用來造成扁糕、薄餅或無酵餅(創十九3)。這些扁糕或脆薄餅通常會放在預先燒熱了的石頭上、圓錐形小烤箱的內壁或大型的公用烤爐中烘製。加入麵酵可使麵團更為鬆輭。麵酵通常是從先前揉好的麵團中留下一小塊,待之發酵後,才放在新的麵團中。為了節省食物,人們在食用這些餅時,會跟一種以小扁豆煮成的粥混合著吃。以色列人在曠野飄流時,神為他們預備了另一種餅食(出十六14、15、22)。這嗎哪可以用來造成糕餅(民十一7、8),是以色列人在接下來的40年中珍貴的食物(書五12)。肉類人類以動物的肉作為食物,似乎是在挪亞和他的家人離開方舟之後開始的(創九3)。不過,自此以後,由於一般可供食用的動物價值太高,以致只有富有人家才能負擔。故此,聖經時代農民的食用,均是清淡、單調的食品,跟富有人家在筵席上所用的肉類、美點和外來的食品有天壤之別。結果,肉食對於窮人而言,實在是奢侈品,只有在逾越節(出十二8)或獻平安祭(獻這祭的人可以吃部分的祭肉)等特殊場合,才有機會一嘗。雖然把能夠提供奶、奶油和奶餅等主要糧食的動物拿來宰掉,明顯是有違經濟原則,但近東地區的待客之道,規定人要宰殺一隻動物來招待尊貴的賓客或突然路過的旅人(撒下十二2-4)。家中飼養的綿羊、山羊和牛隻,是肉食的主要來源,但在上層社會亦普遍食用鹿肉。雅各要欺騙瞎眼的父親以撒時,便帶來了少有的奢侈品:羊羔和野味(創二十七3、9、19)。養在欄內的公牛以及肥牛犢,則留待重要的節期才享用(太二十二4)。在利未記和申命記中,均明確指出以肉類作為祭品的特定形式。律法禁止任何人,在同一天內把動物的母和子一併屠宰(利二十二28)。另一個禁令,可能是針對迦南人的獻祭儀式,不許人以母羊的奶煮山羊羔(申十四21)。摩西的律法強調人不可以任何方式,吃動物的血,因為血被視作動物生命的源頭,又是祭司獻給神為人贖罪的祭物(利十七11)。在摩西的律法中,豬、駱駝、沙番和兔都算為不潔,因衛生的原則不可用作食物(利十一4-8)。貴族對於許多食物的條例,並不嚴格遵守(摩六4)。這種偏離律法的行徑,激動了以色列的立約之民,留意持守禮儀上的潔淨(利十一44、45)。在古代的世界,肉通常是以炆或用水煮熟的方法烹調。烤牛或烤羊羔,通常見於特別的筵席或獻祭的禮儀中。至於為皇室成員或王的貴客預備食物,也許亦會把肉烤來吃。雖然能夠參與狩獵的人都很享受這活動,但野味在他們的食物中所佔的分量卻不多。聖經提及的巴勒斯坦野味,有羚羊、麃子、野山羊和鹿(申十四5;王上四23)。禽鳥方面,肯定包括斑鳩、鴿子、鵪鶉和鷓鴣,或許也有鴙雞;但這些鳥類所提供的食物數量,則無法肯定(創十五9;出十六13)。鵝肉是埃及最受歡迎的菜式,野鴨在野味中亦甚受歡迎。從波斯王朝開始,雞亦成為菜餚之一(《以斯拉二書》一30);在羅馬和基督教時代的早期,雞蛋和奄列為人普遍食用。在申命記中所提及的蛋,大抵是一些野鳥的蛋(申二十二6、7;賽十14)。在基督的時代,加利利海沿岸的捕魚業十分發達;約但河所出產的魚有30種之多。羅馬時代,在地中海海岸捕魚是很容易的事;但較早時期的居民若要捕魚的話,則很視乎海岸線的主權,是由哪一個國家控制。被擄歸回後,推羅為耶路撒冷供應魚類,在魚門附近出售(尼三3)。至於食用魚類,亦有條例規限:人們只能吃有鱗有翅的魚(利十一9-12)。在新約時代,已經除去許多有關食物方面的禁制。在馬可福音中,主耶穌指出人之所以不潔,是因思想上的污穢所致,與食物無關(可七19)。這話是要挑戰那些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但也推翻了猶太人在食物方面的律法。基督教傳到外邦人的地區後,卻又產生了一個疑問:應否吃那些祭偶像之肉?最受這問題困擾的是哥林多。使徒保羅認為雖然吃這肉是可以接受的,但吃的人要留心,以免對一些比較敏感的信徒,造成靈性上的損害。昆蟲及其副產品在巴勒斯坦地可以找到野蜜,但並無證據顯示有人飼養蜜蜂;不過,卻可見於當時的埃及。撒母耳記上十四章27節和雅歌五章1節,都曾清楚論及蜂房;列王紀上十四章3節,則提到流質的蜜糖。在石隙和樹上,都可以找到蜜糖(申三十二13)。蜜是煮食時主要的糖分。雖然律法規定不能用作祭物獻給神(利二11),蜜糖仍被譽為美食之一。在主前十五世紀,當杜得模西士三世攻佔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後,他帶返埃及的戰利品中,就包括了大量的蜜糖。蝗蟲成為人的食物,大抵是因為穀物都已被牠們破壞了。蝗蟲是少數可供食用的昆蟲(利十一22)。蝗蟲可以蘸上麵粉或蜜糖炸來吃,或是把它們曬乾,以便保存。蝗蟲和野蜜是施洗約翰在曠野時的主要食糧(太三4;可一6)。雖然蝗蟲含有少量蛋白質,卻含有豐富的脂肪,並且也有一些礦物質。蔬菜和調味品當在西乃曠野飄流的日子,希伯來民不再像以前在埃及為奴的時候,繼續嘗到味道濃烈的蔬菜,特別是黃瓜、西瓜、韭菜、洋蔥和蒜(民十一5),他們因而感到不滿。這些蔬菜中有許多後來在巴勒斯坦地都有種植,迦薩地帶出產的洋蔥,品質尤佳。人們起初種植黃瓜時,黃瓜是被視為奢侈品,更有人在瓜田中的茅屋居住,以便看管(賽一8)。大衛和跟隨的兵丁在瑪哈念的日子(撒下十七28),人們把豆子、紅豆和炒穀等帶給他們作食物。至少早在主前1300年,紅豆已為埃及人所認識。當時和後世的以色列人,亦大量食用紅豆。創世記二十五章34節,就曾經提及紅豆湯。在饑荒的日子,通常用來餵牛的角豆樹樹皮,亦會被人拿來食用。相信浪子會喜歡吃它,多於吃荳莢(路十五16)。另有許多種類的香草,在必要時也可以成為貧民的糧食(箴十五17)。發生嚴重饑荒時,一些鹹草或羅騰樹根亦可作為食物。在以利沙的時代,一群先知的門徒在吉甲用野菜熬湯,有人誤把有毒的野瓜放入鍋中。以利沙於是把麵撒在湯上,就把毒解了(王下四38-41)。雖然無法找到一些記錄,講述有關逾越節所獻的苦菜品種(出十二8;民九11),但很有可能包括薄荷和芹菜。常見的香草有蒔蘿、芹菜、芸香和薄荷(太二十三23;路十一42)。 以色列食品一般的味道都比較清淡,所以調味料是甚受歡迎的。鹽主要來自死海一帶,是主要的調味品,也有重要的防腐作用。鹽對食物是這樣不可或缺,以致成為代表道德規範的用語之一。在餐桌上,跟一個人共用鹽,表示確立盟約(民十八19)。在獻祭的禮儀中,鹽是素祭的一部分,代表神與以色列之間堅定的約(利二13;結四十三24)。芥菜樹可由一棵小小的種子,長至15呎高(太十三31、32),主要用來榨油。茴香、芫荽和玉桂,也有出產(出十六31;民十一7)。除了鹽以外,最為人廣泛使用的香料應算是蒜了。人們也許亦會利用醋,作為調味和防腐的用途。從在埃及十八王朝的陵墓中出土的種子和植物數量看來,可見在古代社會使用調味品,明顯是極為普遍的。水果、乾果仁和酒巴勒斯坦地種有許多橄欖樹,它們是食物和油的主要來源之一。即使在貧瘠的土壤上,一棵橄欖樹足以供應一個家庭全年的需用。有些青橄欖被放在鹽水中泡醃,吃時跟餅和著吃,但橄欖仍是食油最主要的來源。有記載指出工人們獲配給20,000分的小麥和20分純油。橄欖油可用來烤餅和炒煮食物。最上乘的橄欖油,用於聖殿中的獻祭。從橄欖中榨油,過程簡單:要取得上乘的油,需把未完全成熟的橄欖摘下,然後利用研缽和碾槌,用人手壓碎。不過,採摘橄欖的人一般都是用長竿,把橄欖從樹上打下來,然後收集在籃子裏。這些橄欖會放在醡中,用腳把油踹出,所用的大桶,很可能就是約4週後葡萄成熟時用來踹葡萄的那種(彌六15)。後來發展出一種榨油器,上面是一塊沈重的磨石,由兩個人轉動。搾出的油會流到下面的石缸內,並在其中沈澱和淨化。煉過的油會儲在皮袋或瓶子內。無花果樹在巴勒斯坦全地,都有生長。這種樹不需要特別的照顧,且每年可有2至3次的收成。其中收成最好的,是夏末的第二次;初熟的無花果被視為佳品(賽二十八4;彌七1)。何西阿先知指以色列人為無花果樹上初熟的果子(何九10)。另一位先知耶利米,曾論及被擄的人好像初熟的無花果,留下的人卻是壞果,等待毀滅(耶二十四1-10)。無花果通常是從樹上採下來便可以吃,但也有壓成餅狀,以便在旅途中攜帶(撒上二十五18,三十12;代上十二40)。無花果亦有珍貴的藥用價值,可製成有效的藥膏(王下二十7;賽三十八21)。窮人會採摘桑樹長出的一種貌似無花果的細小果實來吃。到接近收割的時候,這果實會稍被切割,好使之發脹和更快熟透。 葡萄由青銅時代初期起,已十分普遍,且產量豐富。除了可以由枝子上直接取來食用外,葡萄也可以製成乾果(民六3;撒上二十五18)或榨出汁液,以供飲用。這汁未經發酵,是為新酒;發酵後,同樣可供飲用。在古代的宮廷中,酒政的職責就是為王、皇室人員和賓客,提供葡萄汁或酒(創四十9-13)。酒變壞以後,葡萄汁亦可釀成醋,用以調味或保存食物。葡萄汁以水調稀,便成為在田間工作的工人提神的飲品。近東地區的人又會把葡萄用水煮成醬狀,用來製成果子凍。這種葡萄的糖漿,也可在煮食時,用以調味。在古代的社會中,所有人都會喝酒。喝的時候,可以用水調稀或混合香料和蜂蜜,加熱來喝(歌八2;賽五22)。希伯來文中,「宴會」或「節期」一詞,其實都是「喝」的意思,清楚反映這些場合的性質。雖然在節期的慶典和宴會中,一定程度的歡樂是容許的(創四十三34;士九13;路五34),但聖經亦嚴厲地警告人要適可而止,不可醉酒(撒上一14;箴二十1;賽五11)。釀酒的過程在很多方面,都跟製作橄欖油相似。人們用鐮刀把枝子上一串串的葡萄割下,放在籃子裏,帶到酒醡去,然後就由人用腳踹出汁液。汁液會流到一個較低的桶裏,且被放在猛烈的陽光下;這樣,發酵的過程幾乎立刻開始了。這時候,酒會放在一旁,人們待碎枝或果子皮形成一層沈澱物以後,就會把雜質過濾出來。在大約6週後,這酒便可供飲用,或儲存在皮袋和陶製的瓶子中。HazelW.Perkin另參:「動物」;「飯餐的意義」;「家庭生活和倫常關係」;「餅」;「酵」;「植物」;「無酵餅」。――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