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撒母耳」 撒母耳 Samuel(人名) 字义: 神听到了 God has heard 汇编: ‧撒上1:4-28,7:15以利加拿与哈拿之子,是以色列的士师,又是位先知。 ―― 陈瑞庭 撒母耳(Samuel)最后一位士师。撒母耳此名意为「神的名字」,或「祂的名字是伊勒」(「伊勒」意即「坚强和大能的神」)。撒母耳记上一章20节中语带双关的话(参出二10),并不是用来解释撒母耳这名字的意义;哈拿的话只是她的祷告和她回忆有关其儿子出生时的事而说的。历史上的地位撒母耳是最后一位士师(撒上七6、15-17),也是第一位先知(撒上三20;徒三24,十三20)。他曾膏立扫罗(撒上十1、17-25,十一12-15)和大卫(撒上十六12、13)为王。个人历史家庭背景撒母耳的父母是一对敬虔的夫妇,每年都去到位于示罗的圣所(撒上一3)。他的父亲以利加拿是利未人(代上六26),居住在以法莲地的拉玛。撒母耳的母亲哈拿原没有儿女;以利加拿另有一位妻子名叫毘尼拿。有一次,他们上到示罗,哈拿在圣所中祷告(撒上一6-11),许愿说,假若主赐给她一个儿子,她会奉献他作拿细耳人(民六1-21),终身事奉神。主垂听了哈拿的祷告,答允她的祈求。她没有其他的儿女,直至她将撒母耳奉献给神后,神再赐给她儿女。童年撒母耳被领到祭司以利面前,开始他在圣所的事奉,他在主面前屈膝,又「在那里敬拜耶和华」(撒上一28)。他的价值观、他明白父母的爱(参撒上二19),以及他的决心,这3项因素都为他的个性和他未来所作的奠下基础。撒母耳早期宝贵的训练进一步在撒母耳记上二章12-17节显明出来。以利的两个儿子沿袭异教放纵的行为;以利则因年老,既纵容他们,也无力管束他们。撒母耳并没有对以利不敬,也没有重蹈以利两个儿子的恶行。因着他们的罪行,神定意审判以利和他的家。神对以利的言语稀少(撒上三1)。当神向撒母耳宣告祂的心意时(三4-18),撒母耳以敬虔的态度响应神(三19)。他个人和灵命的成长,暗示他将被立为神的先知(三20)。撒母耳每次面对神的启示,都以适当的态度响应。当各人偏行己路,自以为是(参士十七6,二十一25),神始终不变的容许一个邻近的民族追赶以色列人,作为对祂子民的惩罚,直至有一位士师起来拯救他们。当非利士人再次侵略以色列时(撒上四至六),以色列人在以便以谢集结他们的军队,却遭非利士人击败。由于非利士人相信约柜能保证他们战胜,遂打发人到示罗。翌日,以色列人又被击败,约柜也被掳去。当以利得知这消息,他就从他的位上跌倒而死(撒上四12-18)。壮年过了20年,撒母耳的名字才被提及(撒上七2下、3)。随着示罗的毁坏(参耶七12、14、26,二十六6、9;诗七十八60),显然他迁居到拉玛,继续每年向人指示神的律法,「审判」百姓;所到之处包括伯特利、吉甲和米斯巴(参申十六18-22,十七8-13)。撒母耳也许在这时期建立了「先知学校」。这类学校设立在伯特利(撒上十5;王下二3)、吉甲(王下四38)、拉玛(撒上十九20)和其他地方(王下二5),这可能是撒母耳事奉的自然结果。经过了20年的事奉,撒母耳认为该是迈向百姓灵性和国家统一的时候。他在米斯巴召集以色列人(撒上七)。在那里,他们借着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向神深深表示忏悔,又将水浇在地上,禁食和祷告,以此立为祭奠的约。非利士人误解了这次召集的性质,决定攻击那些没有防御的以色列人,后者遂恳求撒母耳为他们祷告。撒母耳就献上祭牲,当日,神大发雷声,令那些入侵者惊乱逃跑。那些出来追赶的以色列人,在以便以谢大胜一仗(撒上七12),如此便堵截了非利士人的侵略。老年撒母耳年老时,以色列的长老要求立一个王代替他(撒上八)。经过恳切的祷告后,撒母耳依从神对他新的指示,接纳他们的要求,后来膏立扫罗王治理神的子民(十1)。跟着,撒母耳招聚以色列人到米斯巴,正式确立神的拣选,使百姓拥戴扫罗为王(十17-26)。扫罗战胜拿辖后(第十一章),撒母耳在吉甲确立了扫罗的王权(十一12-14)。此后,撒母耳退隐至拉玛,训练人去接续他的事奉。撒母耳曾两次责备扫罗,第一次是因他急躁和违命(撒上十三5-14),随之是因他没有听从神明确的命令(十五20-23),神立刻厌弃他作王。于是,神差撒母耳往伯利恒的耶西家去,在那里膏立大卫,成为神所拣选的王(十六13)。撒母耳记上二十五章1节非常简单地记述撒母耳的逝世。以色列众人聚集,为他哀哭,把他葬在拉玛。此后,唯一提及撒母耳的,是在撒母耳记上二十八章。扫罗往见隐多珥的女巫,于是撒母耳宣告扫罗和他众子将在翌日战死沙场(4-19节)。性格撒母耳以敬虔、忍耐、忠心事奉神,加上他的民族感,使他克服了很多困难。他所专注的事,都是为了百姓的好处。他既聪明又勇敢,经常按着神所启示的心意,在需要的时候,毫不畏惧地指摘君王、长老和百姓。在撒母耳担任士师和祭司时,他亦是一个优秀的先知。他的事奉使以色列人的属灵生命得以改善。在膏立君王一事上,他带领百姓从支派分裂迈向国家统一。他选派会幕的守门人(代上九17-26),设定逾越节,使人遵守,以致到了约西亚时代,还有人提及和记念它(代下三十五18)。他将「国法」写明下来(撒上十25),还有「先见撒母耳的书」的记载(代上二十九29)。像撒母耳这样一个专注于祷告的人(撒上十五11;诗九十九6),理当位列于信心伟人之中(来十一32)。GrilJ.Barber另参:「撒母耳记上、下」。――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