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拉太書第五章拾穗 【加五1】「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不要再被奴僕的軛挾制。」 “基督釋放了我們”,表示我們所得的自由並非憑自己努力所獲致,乃是基督所釋放的。“釋放”一方面說出我們原來的地位,一方面說出基督為我們所完成的工作。 “站立得穩”的意思,就是忠於主恩典的福音,在福音的真理上堅定不移,不肯隨便跟從別的福音,重視所蒙的救恩。 “站立得穩”,表示我們對於福音真理有持守及見證的責任,以顯出福音在我們身上的功勞,使其它的人可以認識這恩典的福音。 “站立得穩”也表示:站穩的人信心是堅定的,認為基督的救恩十分安全可靠,能滿意而信任福音。若我們認為自己所處的地位不安全、不美好、或不合理想,就可能想離開;但若已經感到滿足和安全,便不想離開。所以使徒要信徒在自由的福音上站立得穩,就是要我們完全滿足於這恩典,信任這地位之可靠,不再三心二意求其它庇護,而專求基督的庇護。 “不再被奴僕的軛挾制”,這是消極方面的責任。注意上句“要站立得穩”的意思,已經隱指我們會遇到某些試探,不能輕易站穩的。這種試探就是“奴僕的軛”。──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基督叫我們得自由,不是要我們去接受另一種奴僕的軛。基督徒必須堅守立場,不要再給律法挾制住。牲畜在軛下完全沒有自由,人在律法下也無自由。──《啟導本聖經註釋》 是概括本書的經文。本節中的自由以基督的犧牲為前提,不是抽象的或者概念上的自由,而是從律法和罪的軛中具體地得以釋放,而且是通過內住的聖靈的權能,在神面前,以成熟的責任和聖潔相連的自由。在此我們可知,真正的自由是在基督裡。神不是束縛我們,而是叫我們享受屬神的自由。 ──《聖經精讀本註解》 【加五1~10】因信稱義的應用 ,為本書的第三段,是關於福音實踐的內容。對猶太主義假教師的誹謗和歪曲,辯明福音同律法比較說明福音的基本教義(1:1-2:21),接著提示相應的具體實踐綱領。本文的核心主題是透過福音,堅守已擁有的基督徒的自由(五1)。在此自由不是屬於單純的放縱利己的自由,而是從罪和死亡的奴隸狀態中得以釋放的根本性自由。本文的內容可分為基督徒的自由(五1);割禮的無益性與對律法主義的警戒(五2-12);正確使用自由(五13-15);肉體的事和聖靈的果子(五16-21);聖徒之間的正確的交際及態度(6:1-10)等。 ──《聖經精讀本註解》 【加五1~12】割禮的無益性,在前面保羅論證信心(福音)的優越性,以論證的結果來宣告割禮的無益性。本文由教義轉為具體生活的實踐。
──《聖經精讀本註解》 【加五2】「我保羅告訴你們:若受割禮,基督就與你們無益了。」 “我保羅”之前,原文有“看哪”,中文聖經未譯(新舊庫譯本則有“看哪”二字),“看哪!我保羅……”是特別加重以下的話的語氣,表示下的話有特別值得留意的價值,因為它是保羅所說的。──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加五2~4】保羅拿律法主義者要求于信徒的一件事來討論,這就是割禮。基督已把我們從律法的軛下釋放出來,若行割禮,等於基督的犧牲徒勞無功。人若真能靠行律法稱義,單行割禮沒有用,必須實行全部律法作完全人。保羅自己便做不到,世上也沒有一個人能做到(參羅7章)。“欠著行全律法的債”也可譯為“必須遵行全部律法”。──《啟導本聖經註釋》 對割禮無益性的論證。當時律法主義者主張不管是否信耶穌,惟靠行割禮,才能得救稱義(2:3)。對此保羅明確地強調:第一,人不可能完全守律法。第二,行割禮,意味著返回律法,重負罪的軛。第三,靠割禮得救者,只能從信心和恩典中分離而滅亡。第四,對於聖徒而言,割禮與救恩根本沒有關係,亦無益於敬虔。 ──《聖經精讀本註解》 【加五3】「我再指著凡受割禮的人確實地說,他是欠著行全律法的債。」 所謂“凡受割禮的人”,就是靠受割禮得救的人。他們是“欠著行全律法的債”,因為若主張要受割禮才能得救,就是主張要守律法才能得救。既主張守律法,就得守全律法(雅二10)。──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加五4】「你們這要靠律法稱義的,是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了。」 “這裡……的”原文hoitines即“任何”、“凡是”之意。英文欽定本此句譯作whosoever of you,即你們中間任何人。 “從恩典中墜落了”,意即從憑恩典得救的原則中墜落了。因為他們既要憑律法稱義,當然就得不著恩典的福音了。所以本句是與上句“靠律法稱義”對照,而不是指那些已經接受了恩典的人,又從恩典中墜落。──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加五5】「我們靠著聖靈,憑著信心,等候所盼望的義。」 “我們靠著聖靈”,這“我們”包括使徒與加拉太信徒。“靠著聖靈”就是靠聖靈得生的意思。“憑著信心”指憑著信心的原則以稱義(參2:9)。救恩是由基督所成功,卻藉聖靈施行於人,並由人用信心來接受,然後發生功效在信的人身上。 “我們靠著聖靈,憑著信心,……”與上節成對比,表示“我們”不屬於那些與基督隔絕,從恩典中墜落了的人,而是靠聖靈、憑信心得救的人。 “等候所盼望的義”,中文新舊庫譯本、英文欽定本、美國新標準譯本等,都是譯作“等候公義的盼望”。這盼望指將來所能得著的一切永世之福,包括身體得贖(羅8:23),和各種屬天的榮耀。這“盼望”被稱為“公義的盼望”,是因基督為我們流血,滿足了神的公義,我們才能得著。神按著祂的公義,必然使我們這信基督的人能得著一切屬天的盼望。這種盼望,是那些憑律法稱義的人所不能得的;因為按著神的公義,他們所能得的,只不過是他們自己罪惡應受的咒詛。──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保羅說,接受基督救贖恩典的人,與加拉太人行律法回到奴僕的軛中完全不同,他們有向前看的自由,有切實把握得到那憑信心可以承受的義。這義是神應許給基督徒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盼望的義: 意味著指望成義的盼望。這不是因著人的義, 而是因著耶穌基督。聖徒是因信基督稱義,並在基督再臨的世界裡完全成就(提後4:7,8)。
──《聖經精讀本註解》 【加五6】「原來在基督耶穌裡,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惟獨使人生髮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 “原來在基督耶穌裡,受割禮不受割禮全無功效”,因為割禮不過是一種死的儀式,而“生髮仁愛的信心”乃是有生命的、活的、能生髮屬靈美果的。“生髮”原文是“作工”、“運行”的意思。我們所領受的信,在我們裡面會借著仁愛作工運行,使我們的靈命發生某些果效。──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單靠不行割禮也得不到那義。重要的是要有能見諸行動的信心,是能用愛心來表達的真信心。參《雅各書》二14~19. ──《啟導本聖經註釋》 生發仁愛的信心才有功效: 是保羅一貫強調的福音真理的核心。在此宣告了一個真理,即救恩不是遵守律法或者執行宗教儀式而成就,而是因著伴隨愛的信心成就。從中我們可知,真正的信心不是單純的理性的承認或者信念,而是要伴隨為了他人而犧牲自己的愛的具體實踐(帖前3:12;雅2:10-17)。 ──《聖經精讀本註解》 【加五7】「你們向來跑得好,有誰攔阻你們,叫你們不順從真理呢?」 “跑得好”的意思是不停止、不取巧、不繞圈,按照正常的規律前進。但他們受了假師傅影響之後,便走入歧途,跑得不好了。今日教會也同樣需要留心提防恩端的教訓。有些信徒初時十分熱心愛主,但漸漸受了錯誤道理的影響,以致陷入迷途。 這句話也顯示,使徒把所有加拉太信徒都當作是跑路者。我們都是參加一項長途賽跑,應當定睛在目標上,不要受路旁事物的誘惑,也不要背負任何纏累的重擔,以免跑得不好。 “有誰攔阻你們”,這“誰”暗指割禮派的人。保羅在此不指明是割禮派的人,而用責問的語氣來問加拉太信徒,目的是要啟發加拉太人,不可把跑錯路的責任,完全歸在那些割禮派的恩端身上。“有誰攔阻你們,叫你們不順從真理?”這句話一方面說出那些攔阻他們跑得好之人的錯誤──他們的道理,不是叫信徒順從真理,乃是叫他們不順從真理;另一方面提醒那些信徒,他們所以會受人的“攔阻”,是他們自己的過失。他們的信心若堅定,不體貼人情,不怕人的逼迫(六12),誰能攔阻他們跑得好?他們既向來“跑得好”,已經有一個好的開頭,為什麼不照這好的開頭繼續向前跑,竟去跟從人的主張,受人的攔阻? “……叫你們不順從真理”,可見只有福音的真理才是真理。本節“真理”顯指上文恩典的福音,因上文是以割禮與恩典的福音為辯論的主題,並在指出割禮的無益之後,隨即責問信徒“有誰叫你不順從真理”,這“真理”顯然是直接指恩典的福音。保羅在此是站在一種“絕對”的立場上來說話──若叫人不順從福音,就是叫人不順從真理。這種“絕對”的立場,表示使徒心目中認為,唯有恩典的福音才是正確的真道,任何想取代福音真理地位的道理,都是異端。──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加五7~9】加拉太人在信仰生活上本來跑得很好,可以達到目標。賽跑有一定的規則,不可以違反。他們跑到中途,卻不守這規則,以致前功盡棄。是誰教他們這樣做呢?決不是召他們的神,而是敵對神旨意的人。須知壞教訓若不及時制止,只要一點點,可以影響到所有的信徒。“面酵”在聖經中多指邪惡或假的教訓(太十六11~12;林前五6),參看太十三33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加五8】那召你們的: 指神(羅8:30)。 ──《聖經精讀本註解》 【加五9】「一點麵酵能使全團都發起來。」 這比喻,主耶穌曾講過(太十三33;路十三21),保羅在林前五6亦曾提及。幾處都是比喻罪惡或錯誤的教訓,會像麵酵一樣很快就發起來,使全群的人都受影響。保羅在此用麵酵的比喻,是要提醒信徒,謹慎防備割禮派的異端,不可稍留餘地。正如主耶穌也曾提醒門徒,要防備法利賽人的酵(太十六6)。──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一點麵酵: 指那些教導因行律法而得救的假教師。另一方面保羅將猶太主義者的教導比喻為面酵,其理由是為了強調:第一,虛假的異端之說,其成長速度快,所以即使再微小,也不可輕看;第二,使它所接觸的一切都感染,使教會全體陷入迷惑中,故此事先要與聖徒分離。 ──《聖經精讀本註解》 【加五9一點麵酵能使全團都發起來是指什麼?】 答:麵酵一詞(申十六4)在聖經中,曾為主耶穌用作天國比喻的教訓(太十三33;參二十九題4項),保羅在林前五6節也曾引用過(參二O五題),換言之,麵酵乃是象徵人類的邪惡和敗壞的天性。對教會而言,如指異端邪惡道理的潛入,致使整個教會純正信仰都為之敗壞(彼後二1-3;提前四1),保羅在此處又引用說:「一點麵酵能使全團都發起來」(加五9)。這一句話系已成了格言,根據前後經文敘述的情形看來,這裡的麵酵,可能是指那攔阻加拉太教會信徒不順從真理的人,亦即分散他們的信心攪擾者(加五7,10,12),這等人當是屬於猶太律法主義者中之割禮派(加五2,3,11,12),或概指假弟兄(參225題2項)假師傅和假先知的一類。他們在教會中向人灌輸假的教訓,傳播離道背教邪惡的道理,雖然僅如一點麵酵,卻使全體教會混亂起來,禍害無窮。——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加五10】「我在主裡很信你們必不懷別樣的心,但攪擾你們的,無論是誰,必擔當他的罪名!」 “但攪擾你們的,無論是誰,必擔當他的罪名”,本句證明上句“我在主裡很信你們必不懷別樣的心”,是指保羅很相信他們不至跟從那些誘惑他們的律法主義者;那些誘惑他們的人,必在神面前擔當自己的罪。雖然他們未必“攪擾”得成功,但仍須擔當自己的罪。正如一個忠心事奉主的人,不論他的工作是滿有成效,或遭受打擊,但因他的忠心,就能從神得著賞賜。──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在教會中傳不順從真理信息的人,無論地位、聲望如何高(例如自稱代表耶城教會中的柱石的人),都要受到神的審判。──《啟導本聖經註釋》 【加五11】「弟兄們,我若仍舊傳割禮,為什麼還受逼迫呢?若是這樣,那十字架討厭的地方就沒有了。」 “討厭的地方”原文skandalon, N.A.S.B.作stumbling block(絆腳石),K.J.V.作offence(惹人生氣的),中文和合本聖經,在太十六23譯作“絆腳的”,太十八7則作“絆倒”(三次),路十七1作“絆倒”,羅九33;彼前二8作“絆腳石”,羅十六17作“跌倒”。──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十字架討厭的地方”看《羅馬書》九32~33及注。“討厭”一字在《林前》一23譯為 “絆腳石”。猶太人心目中的彌賽亞榮耀異常,不信會是釘在醜陋十字架上的主耶穌。十字架因此成了猶太人得救的絆腳石。保羅不傳割禮,只傳十字架,所以受到猶太人的百般逼害。──《啟導本聖經註釋》 十字架討厭的地方: 在這裡的“討厭”在希臘語裡是“繩套”或“試驗”,故此“十字架教義” ,即因信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基督稱義(林前1:8),在主張遵守律法當作得救條件的猶太人或者不信者的眼裡,只能被視為“絆腳石”或者“愚拙”(林前1:14)。 ──《聖經精讀本註解》 【加五11 十字架為何是討厭的地方?】 答:保羅在未悔改以前的日子,他是道地猶太教中的一個嚴守律法主義者(徒廿二3),歸主以後,仍因某種緣故為人行了割禮(徒十六3,參255題),如今他不再重犯以往的錯誤,不傳割禮,只傳耶穌並祂釘十字架的恩典福音(加二20,三1,六14)。因此這十字架的福音,就是當時割禮派所傳的異端道理相反,為常憑割禮誇口的猶太人,或是自以為義不信的人,看為討厭的地方(加六13),而來逼迫保羅。在這裡保羅是用反問勸誡的口吻說:「弟兄們,我們若仍舊傳割禮,為什麼還受逼迫呢,若是這樣,那十字架討厭的地方就沒有了。」(加五11,注)。意思已很顯明,保羅若仍站在猶太人的一邊傳割禮,就免受逼迫(加六12),並且那十字架被人討厭的地方也就不存在了,或說毀滅了;但保羅仍舊喜歡要傳這個被人討厭的十架福音救恩,對於猶太人來說,卻是成為他們的絆腳石(林前一23),故此他曾受了很多的逼迫和危險(參林後十一23-29,十二10;徒廿19)。 注:討厭的地方——此字原文()是含有捕獸的機關,陷阱、圈套、網羅Trapˉstick,trap snare等意思(太十六23;羅九23;林前一23;加五11;約壹二10),新譯本作絆腳的東西。——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加五12】「恨不得那攪亂你們的人,把自己割絕了。」 “割絕了”的意思,就是今後不再攪擾他們。保羅這種為加拉太人焦急懸念的心情,是愛心的最自然表現。──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割絕”一語至為幽默。全句的意思可以是:那些人既然主張行割禮得救,不如把割禮用的刀用在自己身上,象異教的祭司一樣自行閹割淨盡以示虔敬。──《啟導本聖經註釋》 當時加拉太部分地方盛行崇拜女神(Attis-cybele),異教有著祭司長隔絕的風俗。保羅願猶太教師傳播錯誤教義的事工像閹割的人喪失生養能力一樣, 完全消失。 ──《聖經精讀本註解》 【加五13】「弟兄們,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欲的機會,總要用愛心互相服事。」 “蒙召”指信徒得救之經歷,即蒙神從世界中把我們召出來(彼前二9;林後六17-18)。 “要得自由”是蒙召的目的。不但神召我們的目的,是要我們得自由,我們答應神的呼召,投靠在祂恩典之下的目的,也是要得自由──要擺脫律法的定罪與罪惡的捆綁。“自由”是我們從恩典的福音所得著的第一樣“好處”。 “用愛心互相服事”,“服事”是愛心的表現之一(可十45),就是甘願站在卑微的地位上,使人得到我們的“服事”。這樣的服事含意很豐富,包括為人捨己的各方面。 “互相服事”,顯示這種愛心的服事是雙方面的。我們不是單單受人的服事而不服事人,乃是彼此服事。這種彼此服事,可以互相激發愛心。愛心不但使我們甘願給別人好處,也能感動受益的人,產生響應,因而帶來美好的生活。 “總要用”,意即無論別人怎樣,我們總是要用愛心待他。無論世人的道德觀念和“處世哲學”怎樣,信徒“總要”照主的話用愛心互相服事。不論對方對我們有什麼虧欠、軟弱、失敗,我們“總要用”愛心對待他們。──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自由不同於放任
,我們有了這自由應該用在彼此相愛、互相服侍上。有自由而無愛心,自由便會為人誤用,因為有肉體的情欲在那裡作用。自由象信心一樣,要在愛中實踐(看6節及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對基督徒自由的規定。
保羅將“基督徒的自由要以愛心相互服侍”,作為前提,藉恩典和自由,事先防止陷入肉體享樂和自私生活的可能性(太23:1-36)。 ──《聖經精讀本註解》 【加五13~15】行為和愛心 ,本文作為具體的實踐綱領,勸勉不要將基督徒的自由當作放縱的機會,而以愛心去守護,同時指出律法真正的精神亦是愛心。由此我們可知:①基督教超越習慣化的規條;②基督教的自由包括以人為中心的倫理意識和對神和人以及社會的真正的服侍(林前10:31-33)。 ──《聖經精讀本註解》 【加五14】「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 “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本句似乎含一個意思──勸勉那些想守律法的人,用熱心律法的精神來實行愛心!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一句話之內了,他們既要熱心律法,卻因律法而引起種種的紛爭,甚或不擇手段,背後譭謗、攪擾別人的工作,顯然已經違背了律法的精義了。所以真正熱心律法,就當滿有愛心──不損害別人,不惡意批評人,不使人絆倒,也不叫人違背福音的真理。──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這是耶穌教訓的引述:“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七12)。自由需要愛心,而愛心是全律法真精神所系。律法是個完整體,把它拆開了,只顧枝節,離開真律法實在太遠。“愛人如己”這句話載在猶太人十分尊重的摩西五經中(利十九18)。──《啟導本聖經註釋》 在本文裡保羅指出律法的基本精神是愛心,且律法並不與福音對立。只是當無視愛的精神,執著於形式上的律法條文時,個人就陷入罪和死亡,教會共同體就會分裂與毀滅。這種錯誤可從耶穌時代的法利賽人和猶太宗教領袖的裝假中窺見。
──《聖經精讀本註解》 【加五15】“相咬相吞”是禽獸的行為,不是基督徒相處之道。加拉太人在律法主義教訓的影響下,正走向這條路,若不接受主基督的金律和律法的真精神,必要彼此消滅。──《啟導本聖經註釋》 【加五16】「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不放縱肉體的情欲了。」 “肉體的情欲”就是指我們舊生命中的敗壞性情。 所謂“體貼”或“順著”,都顯示信徒心中已經有一種能力足以勝過罪惡和肉體,這種能力就是因“賜生命聖靈的律”的運行(羅8:2),信徒只要“順著”聖靈就可以勝過肉體。但在信徒心中,並非只有聖靈的律,還有肉體的情欲,就是肢體中犯罪的律,與聖靈爭戰。這樣,信徒得勝的秘訣在於用意志揀選聖靈。 “不放縱肉體的情欲”,這“放縱”新舊庫譯本譯作“成全”。英文N.A.S.B.譯作carry out,K.J.V.譯作fulfill,即不成全肉體的情欲。這意思就是,肉體的情欲在我們裡面也發出種種的要求,鼓勵我們去接受試探。我們若體貼的意見,“成全”肉體的願望,結果必陷於罪中。但我們若順從生命聖靈的律而行,就有能力拒絕試探,不體貼肉體的要求。這樣,我們就能不順從情欲,不至於使聖靈擔憂。──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要克服肉體的罪惡,須在日常生活中靠賴聖靈的力量和教導(25節),不去作情欲的事(19~21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加五16~24】靈與肉體的生活。本文對比15種情欲和9種聖靈的果子。遵從律法行為的人,雖口口聲聲說是求神的義,但實際生活則被神所厭惡的罪充滿。相反真基督徒的屬靈成熟不僅在信仰告白上表現,而且可從那人所結的聖靈的果子來證實。因此今日我們聖徒不僅要承認耶穌為救主,而且要努力通過具體愛實踐表現出善的憑據(太7:15-21)。 ──《聖經精讀本註解》 【加五17】「因為情欲(肉體)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欲(肉體)相爭,這兩者是彼此相敵,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 請留意這處經文所說的話,在我們裡面的「肉體」不是反對我們,但卻是反對神的聖靈。同時,不是我們,乃是聖靈在應付和對付肉體的發動。這結果如何呢?「使你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我想,我們常常摸不到這最後一句話的重要意義。我們天然「所願意做的」到底是什麼?答案是:我們會漠視神的旨意,並憑著自己本性所喜好的去偏行已路。所以,我們若讓聖靈應付和對付肉體的發動,不離開基督的遮護,那結果就是聖靈可以自由地做祂的工——自由地對付我們裡面的肉體。這樣,我們就不會按自己天然所願做的去做了。我們若不憑著自己的計畫和途徑而奔走,我們就必在祂完美的旨意裡得著喜樂。――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加五18】「但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不在律法以下。」 “但你們若被聖靈引導就……”與16節“我說,你們當順著聖靈而行,就……”性質相同,表示信徒能否勝過情欲,和能否過著超律法的生活,全在於是否順從聖靈的引導。不順從聖靈引導的信徒,必被肉體所勝而陷於種種罪惡中。這種信徒雖在基督裡已蒙恩得救,在行事上卻仍過著被律法定罪的生活。但那順從聖靈引導的人,就結出聖靈的果子;不但在生命和地位上已經是神的兒子,在實際的生活上也像一個兒子,是自由的,是律法所不禁止的。──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不在律法以下”指不在靠守律法而得救的軛下生活來取悅神。──《啟導本聖經註釋》 【加五19】「情欲的事都是顯而易見的,就如姦淫、污穢、邪蕩、」 “情欲的事”並非僅指淫亂、污穢方面的罪惡,乃是指身心各方面屬肉體的罪行。這些事是“顯而易見的”,即我們很容易看出這些事是屬罪惡的。使徒的意思是說,按照正常的情形,信徒若沒有被罪惡蒙蔽,沒有一顆想去接受試探的心,對於屬情欲的事是很容易分辨的。──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加五19~21】放縱肉體的事,人人都知道是甚麼。保羅舉了一些例子,列在名單之前的有三:姦淫、污穢、邪蕩,都屬官能感覺上的。這在保羅時代相當普遍,異教社會且以此為拜偶像祭祀儀式的一部分。今天的社會放縱性欲已到自我毀滅的地步,其次為拜偶像與邪術,這是背離神隨從異教的罪。其餘八個都屬社會性的罪惡,而以仇恨為最。最後兩個“醉酒”與“荒宴”是不節制的罪。不但當日社會如此,今天且成社會的大病,傳播媒介的廣告中把酒與飲食和上等社會地位並提! “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國”是十分嚴厲的警告。神的國是神在地上的統治;主基督來到世上後,已經開始;主再來時完全實現。 情欲的事也列舉在林前六9~10;弗五5。──《啟導本聖經註釋》 【加五21】「嫉妒(注:有古卷在此有“兇殺”二字)、醉酒、荒宴等類。我從前告訴你們,現在又告訴你們,行這樣事的人必不能承受神的國。」 “行這樣事的”,原文“行”prassontes卻是prasso的現在分詞眾數式,有常行的意思。中文新舊庫本譯作“慣行”。所以使徒的意思,並非說信徒偶然在這些事上跌倒,便在神的國中無分,而是指那些慣行這些事、活在罪中的人,不能承受神的國。──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加五22】「聖靈所結的果子,就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 仁愛原文agapee卻是指神的愛。這個字與phileo不同,通常phileo是指人的愛──是出於情感,或是由情感的反應而產生的愛。但agapee卻指神的愛,又稱理性的愛,不是出於情感,乃是出於理智;不是由於對方的愛而引起的反應,乃是主動的愛。神對人類的愛正是這樣,是聖潔的,無條件的(有關這兩個“愛”字的意義,參閱Expository Dictionary of New Testament Words)。在此所說的“仁愛”就是指這種愛。多數信徒都是因別人先向他們表現愛,他們才會愛對方;受到別人愛的激勵,才產生愛的回應;但聖靈所結的果子乃是神的愛,是純潔的,無條件的,合神旨意的愛。 “喜樂”是信徒得救的時候最先嘗到的果子之一。因為信徒在領受救恩時,必然得著一種赦罪的喜樂。這種喜樂與從世上物質和罪惡的享受所得著的快樂絕不相同。它乃是一種心靈上的滿足與釋放。這種滿足與釋放是聖靈所帶給我們的。信徒若不斷讓聖靈在心中掌權,必能常結這種果子。 平安原文即(平安”之意。英譯作paece。原文eirene在約十六33譯作“平安”。聖靈住在人心中的結果,是使人有平安。這種“平安”是因我們與神之間已除去了阻隔,良心向神可以坦然,便自然地有平安的感覺。所以與神和好本身就是一種平安。 忍耐就是有很大的容量,可以容忍別人。聖靈在信徒身上的另一種工作,就是使他們能忍受環境上各種不平的待遇。 恩慈這是神待人的法則之一,也是神良善性格的一種。 良善是信徒應有的存心,主耶穌曾對門徒說:“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十16),這“馴良像鴿子”就是良善的意思。它包含有美好、純正而又智慧的意思在內。 信實原文pistis,有時聖經譯作信心。但在多二10譯作“忠誠”,即誠實而可信的意思。信實是信徒的特點之一。──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喜樂: 意味著得救者聖潔的快樂。良善: 意味著積極的善行(羅1五14;弗五9)。這種善行最終彰顯神的榮耀。 ──《聖經精讀本註解》 【加五22聖靈所結的果子是九種麼?】 答:聖靈所結的果子,是在聖靈所賜給人新生命的行為上表現出來。這裡果子一詞,其原文字是單數(),可知保羅未說各種果子,乃是指一種果子,它與別的果子如仁義的果子(腓一11),光明的果子(弗五9),成聖的果子(羅六22),嘴唇的果子(來十三15)等類有所不同。這裡所描寫的是一種果子含有九樣美好的形態,或說是九種特素——它是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等這些是出於聖靈為種子,而結出彼此相連,缺一不可的美德善果來,表示它的完全美好!(參彼後一5-9)。——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加五22~23】住在人裡面的聖靈能叫人在生活行為中活出基督的樣式來。基督徒應把邪情私欲徹底棄絕。“果子”
是生命自然生長的結果,聖靈的果子是信徒順從聖靈而生活的自然表現,不靠模仿做作得來。情欲的事是肉體的活動,結果是敗壞與墮落。“果子”原文用單數名詞,要我們注意聖靈結的果子是信徒在聖靈教導下生長成熟的一個整體。這整體具有這些
特性,但不能分別。聖靈的果子也不同於屬靈的恩賜。前者是每個屬靈基督徒都有的自然產物,後者則是因人而不同的特殊恩賜(參林前12章)。 “沒有律法禁止”是對律法主義者而說的;他們相信只要律法禁止,就可以管住肉體的邪情私欲。保羅指出有聖靈在心中的生活和行事是在律法之上,根本用不著法律來禁止。一個已得救的人是一個已將肉體和肉體的情欲全都釘死了的人。 信徒應有的德行也列舉在《林後》六6;《以弗所書》四2;五9;《歌羅西書》三12~15。──《啟導本聖經註釋》 【加五22~23聖靈所結的果子是九個呢,還是一個而帶一九種質素呢?】 聖靈所結的果子的“果子”一詞,原文用單數字,不是多數字,即KARPOS(mpIlO, s)。按理,既然下面提到九樣的品性,則果子一詞應用多數。有人解釋果子用單數表示是“一掛果子”即從一條樹枝下生了一掛果子,果子有九粒。 另有人解釋“果子”一詞用單數,是與“別的果子”有分別。別的果子乃是“仁義的果子”(腓一章11節),“光明的果子”(弗五章9節),“成聖的果子”(羅六章22節)等。保羅對加拉太信徒所介紹的乃是“聖靈的果子”,與上述各種果子不同,因此“果子”一詞用單數表示是“一類”,並非一個。 但是,還有一個解釋,比較多人接受的乃是:聖靈的果子是一個,這一個果子裏包含九種質素,比方一個美味可口美麗的蘋果,可以分析九種特點: ①又紅,②又綠,③又圓,④又香,⑤又大, ⑥又有光彩,⑦又夠甜,⑧又爽口好吃,⑨又有營養 基督徒每日的生活如果肯順服聖靈感動,由聖靈指揮他如何為人,在言、行、思、態四方面均有美好的表現,那些美好的表現乃是: 仁愛 喜樂 和平 忍耐 恩慈 良善 信實 溫柔 節制 ――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加五23】「溫柔、節制。這樣的事,沒有律法禁止。」 溫柔是主耶穌的性情。主自己說:“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太十一29)。溫柔常與謙卑連在一起;溫柔而謙卑的人,心中常享受安息。許多憤怒與不平的情緒是縱驕傲的心中發出來的,所以驕傲而暴躁的人,內心常常不得安寧。 節制原文egkrateia,有自製、自治及節制的意思。此字在徒二十四25;彼後一6均譯作節制。“節制”既是聖靈的果子,則一切沒有節制的行事生活,就不是神的旨意,或是越過神的旨意。所以即使是一些平常的習慣,若我們會受制於它,不能自己控制,都是信徒所應擺脫的。──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加五24】「凡屬基督耶穌的人,是已經把肉體連肉體的邪情私欲同釘在十字架上了。」 “釘”是一種使肉身受苦、慢慢死去的死法。按基督在十字架上所完成的救恩來說,我們罪惡的刑罰和肉體的邪情私欲都同時解決了。按我們接受這救恩的經歷來說,新生命是相信時就得著的,不是漸漸得著的──一次重生便成為神的兒女,不是天天都要重生。但與主同釘死的經歷卻不同,是天天的、繼續不斷的信,不是一次的信;不是偶然一次不體貼肉體,偶然一次讓它受對付,乃是繼續的、天是繼續的、天天的、屢次的不體貼它,又靠著聖靈治死它(羅八13)。主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九23),使徒保羅也說:“我是天天冒死”(林前十五31),“冒”字中文聖經旁有小點,表示原文無此字。雖然林前十五31的上下文,是描寫保羅怎樣不顧性命為基督冒死傳道,但這種為什麼福音不怕死的精神,正是舊我“與主同死”、“現在活著不再是我”的表現。所以經歷與主同釘,就是要天天、不斷地站在與基督“同釘”的地位上,接受十字架釘死的工作。這就是我們勝過肉體的途經。──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加五24;六14基督徒靈裏的三個仇敵是什麼?】 一、基督徒靈裏的三個仇敵乃是: ①世界 ②自我 ③肉體(五章24節),不是身體(見哥林多後書十二章難題解答) 但有些傳道人說,基督徒的仇敵是“世界、肉體和魔鬼”,這是不正確的,亦不合神學研究的原則。因為“世界、自我和肉休”這三個仇敵都由魔鬼所影響甚至控制。魔鬼乃是最大的仇敵,這三個乃是大仇敵手下的小仇敵,可是對基督徒的靈性傷害至大。 所謂“世界”是指世界的物質,“萬國和萬國的榮華”(太四章8節),使基督徒忘記自己是“天上的國民”,是世上寄居的,這個地球是“借給”我們暫住的。其實這個地球是魔鬼已經霸佔的領土,基督徒好像住在“敵人的領土”中,應該何等警惕、謹慎。所以如果一個基督徒貪愛世界與世界的一切,無異與虎謀皮,非葬身虎腹不可。 所謂“自我”是指每一個人的“驕傲”而言。凡是喜歡用不同方式誇耀自己的,都算是驕傲。表現自我是人們的通病,可是驕傲往往是失敗的前奏,主那穌為我們立了一個溫柔謙卑的模範。所以在靈裏長進的基督徒,喜歡在主裏隱藏自己,尊主為大,以彰顯主榮為目的。 所謂“肉體”是指“個人喜歡或傾向享受、放縱自己、傾向犯罪”的欲念而言。達到這種欲念往往是不擇手段的。基督徒是有聖靈在心中作生活導師的,應該克制肉體,戰勝欲念,過聖潔生活。肉體是包括身體的享受在內,但肉體並不單指身體而言。 保羅說他已經把這三個仇敵都“釘在十字架上”,表示他已戰勝這三個仇敵。每一個基督徒也應如此。 二、亞當受魔鬼試探時是在這三方面失敗了。 ①那禁果悅人的眼目,且是可喜愛的——世界。 ②吃了便如神能知道善惡——自我。 ③那棵樹的果子好作食物,就摘下來吃了,滿足了自己的欲念——肉體(創三章1一6節)。 三、主那穌受試探時在這三方面卻得勝了,成為每一基督徒得勝的根源。 ①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戰勝肉體的欲念。 ②不肯聽魔鬼的話從殿頂上跳下來——戰勝自我。 ③不肯俯伏拜魔鬼,不要萬國與萬國的榮華,因為有一個“神國”為他預備——戰勝世界。 四、使徒約翰在年老時寫信給信徒們,勸勉他們不要愛世界,要遵行神旨意,他也提到這三個仇敵: ①肉體的情欲——肉體 ②眼目的情欲——世界 ③今生的驕傲——自我 但遵行神旨意的,將要永遠常存(約壹二章16一17節)。 五、保羅說把這三個仇敵都釘在十字架上,“字架”一詞,本書中出現多次,似乎是本書的“冠冕之鑽”。 ①與基督同釘十字架(二章20節)。 ②基督釘十字架活畫在加拉太人面前(三章1節)。 ③十字架使不信者討厭(五章11節)。 ④把肉體釘在十字架上(五章24節)。 ⑤把世界釘在十字架上(六章14節)。 ⑥把自我釘在十字架上(六章14節)。――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加五25】「我們若是靠聖靈得生,就當靠聖靈行事。」 “靠聖靈行事”就是靠聖靈的能力勝過肉體的誘惑,活出基督的生命;與上文所說“被聖靈引導”意義相同。但“被聖靈引導”是注重聖靈的主動,“靠聖靈行事”是注重信徒的揀選,就是決心要倚靠聖靈。我們必須常常留心聖靈的感動,不消滅聖靈的感動(參帖前五19),不叫聖靈擔憂(弗四30)。這種“靠聖靈行事”的生活原則,就是享用在基督裡之自由的秘訣了!──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靠聖靈行事: 用一句話概括了基督徒總體的生活規範。基督徒是將肉體的情欲和貪婪釘在十字架上的人。因此聖徒應捨棄自私的欲望,遵從聖靈的帶領,在現實生活中以基督為榜樣,多結聖靈的果子(太7:8)。──《聖經精讀本註解》 【加五26】「不要貪圖虛名,彼此惹氣,互相嫉妒。」 “貪圖虛名”與腓二3之“貪圖虛浮的榮耀”同一個意思。使徒在此加上這句警語,顯示靠聖靈行事的人也與世人一樣,容易受虛榮的誘惑。有些信徒雖不貪圖物質的虛榮,卻貪圖教會內的虛榮。其實不論那一種虛榮,實際上都同樣是屬肉體的私欲。“貪圖虛榮”就是使我們不能順從聖靈、又不能與弟兄和睦相處的主要原因,是引起信徒“彼此惹氣、互相嫉妒”的禍根。──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若靠聖靈而活,在消極方面應做到,也能做到這裡說的三件事。教會與信徒常因在這些事上失敗而失去見證。──《啟導本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