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後書第三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神的工人當如何對付異端教師】 一、該知道在這末世異端教師的特徵(1~9節) 1.利己損人(1~4節上) 2.愛宴樂不愛神(4節下) 3.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5節) 4.牢籠無知婦女(6~7節) 5.心地壞了,在真道上是可廢棄的(8~9節) 二、對付異端教師的秘訣(10~17節) 1.服從保羅的教訓和榜樣(10~14節) 2.信從聖經的啟示和功能(15~17節) 貳、逐節詳解 【提後三1】「你該知道,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 〔原文直譯〕「但你該知道這事,就是在末後的日子必有危險來到。」 〔原文字義〕「末世」末後的,儘末的,最遠的;「危險的」艱苦的,艱難的,痛苦的,兇猛的。 〔文意註解〕本節開頭有『但是這樣』(中文漏譯),表示與前章末了所述的盼望――『或者神給他們悔改的心』(參二25)相對的可悲情況。 「你該知道」:下面引進一個新的討論範圍,是有關末世的危機與對付的方法;『你該知道』含有你應當引以為己任的意思。 「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末世』有二意:廣義指自基督降生至祂再來為止的時代(參來一2),狹義指主再來以前的一段大災難年日;此處應作廣義的解釋,當時的使徒們對主何時再來,並沒有得到神清楚的啟示(參太廿四36),所以一直以身處『末世』自勉勉人(參林前十11;雅五3;彼前一20;彼後三3;猶18)。 『危險的日子』指這段日子必充斥反叛神的事,且情況愈久愈加劇(參13節);『危險』含有若不注意,便會遭受其危害的意思。 注意,下面二至五節所描述的敗壞情形,並非專指非基督徒社會的邪惡光景,乃是針對敗落的基督教――『大戶人家』(參二20)之中,將會有各種不義、卑賤的事,以及被私慾所掌控的敗壞情形顯露出來。五節的『有敬虔的外貌』即證明這段話是指著外表自稱基督徒說的。 〔話中之光〕(一)基督徒有可能墮落並腐化,而陷入危險的情況中。 (二)許多基督徒,甚至傳道人持著一種錯誤的觀念,認為不該知道教會中任何黑暗、不正常的光景,因此拒絕接受善意的提醒和警告,然而這是『駝鳥政策』,跟保羅所說的『你該知道』背道而馳。 (三)有人聲稱,我們只要積極的信息,而不要任何消極、負面的知識。這些人根本沒有注意到一個事實:聖經裏面有許多消極、負面的記載,正是要警戒我們這末世的人(林前十11)。 (四)現在正是『末世』了,所以我們應該一面趁著不多的時日,傳福音搶救失喪的靈魂;一面好好警惕自己,以迎接主的再來。 (五)整個舊造的趨勢,乃是越過越敗壞,直至完全毀滅。因此人類有史以來,所有希望在這舊天舊地中,建立『大同』世界的理想和努力,從來都是枉然的!我們所有的盼望,乃在基督的再臨,帶來榮耀的『新天新地』,才會『有義居在其中』(彼後三10~13)。 【提後三2】「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 〔原文字義〕「狂傲」傲慢,自大,置己於上;「謗讟」毀謗,誹謗,口出傷害的話。 〔文意註解〕「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專顧自己』原文為專愛自己,即心目中只有自己;『貪愛錢財』意指追求滿足自己的享受,因錢財可供養所需。 「自誇、狂傲、謗讟」:『自誇』重在指外在的行為,表現出自大狂;『狂傲』重在指內在的存心,心中自以為是;『謗讟』原文與褻瀆同字,但褻瀆專指對神,謗讟則指對人,即以言語中傷別人。傲慢的人看不起別人,流露於言語上,即為謗讟。 「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違背父母』指不受任何約束,甚至忤逆自己的生身父母;『忘恩負義』指不感念任何人的恩情;『心不聖潔』原文含有亂倫之意,此處不僅指消極方面心中存有污穢的邪念,還包括積極方面沒有追求聖潔(參二19~22)。 〔話中之光〕(一)專顧自己和貪愛錢財乃是下面所列眾惡之源,不但生發許多可惡的罪,並且最終將神排除於生命之外。 (二)一個人只要『我和我的』成為他做人的原則,則再也沒有甚麼可以約束那些一連串可怕的罪行了。 (三)撒但利用神之外的東西佔有人,其中最厲害的,第一是自己,第二是錢財。 (四)當一個人的眼中只有錢財、沒有別人時,甚麼壞事也能作出來;難怪聖經說,貪財是萬惡之根(提前六10)。 (五)一個人所『愛』的是甚麼,決定了他一生的方向;所愛的若是自己和錢財,他的人生必定往錯誤的方向奔跑。 (六)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他心裏所惦念的是自己和錢財,一面高抬自己,一面貶低別人,甚至連那些和自己有切身關係的家人,也不受他們的約束。 (七)我們的『自己』乃是一切敗壞的源頭,所以主判定我們必須『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才配跟從祂(太十六24)。凡是寶愛自己的人,乃是把自己放在不配的地位上。 (八)人的己是撒但的化身。主曾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罷!因為彼得體貼了自己(太十六23)。 (九)專顧自己的人,喜歡藉著摧殘別人,以高抬自己,不但毀謗別人,甚至六親不認。 【提後三3】「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兇暴、不愛良善、」 〔原文字義〕「不解怨」不肯和解;「讒言」控告,指控,誹謗;「不愛」恨惡。 〔文意註解〕「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無親情』指沒有家庭的愛,對人冷漠無情;『不解怨』原文指不肯悔改,或不服從規條,亦可作剛愎自用,絲毫不顧別人的感覺;『好說讒言』指說話像魔鬼(魔鬼的原文字義是讒言)。 「不能自約、性情兇暴、不愛良善」:『不能自約』指放浪不羈,缺乏自制的力量;『性情兇暴』指行事為人像野獸一般,粗暴殘忍;『不愛良善』指恨惡良善,而良善就是神自己(參太十九17),所以恨惡良善,就是恨惡屬於神的事物。 〔話中之光〕(一)自私自利的人,只愛他們自己,若認定任何人不利於己,便會不顧一切後果地加以攻擊。 (二)凡是不能約束自己行為的人,往往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一旦爆發出來,甚麼惡事都能作。 【提後三4】「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神」: 〔原文字義〕「賣主賣友」叛逆,不忠;「任意妄為」任性,鹵莽,橫衝直撞,硬頸前行;「自高自大」被煙霧籠罩,洋洋自得;「愛宴樂」愛享樂,取悅自己。 〔文意註解〕「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賣主賣友』指為了一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甚至出賣與自己關係至親至近的人;『任意妄為』指想作就去作,不管別人死活;『自高自大』指被自欺蒙蔽,看不見自己的真相。 「愛宴樂、不愛神」:『愛宴樂』就是喜愛肉體的享受,渴求魂裏的舒適,完全活在感覺的生活裏;『不愛神』就是不給神獨尊的地位,不以神為惟一的戀慕,心不專注在神身上,不以神為滿足的喜樂。 〔話中之光〕(一)凡是恨惡良善(參3節)的人,必定不受任何人和環境的約束,隨心所欲,為所欲為。 (二)宴樂是世界裏的事物,而神和良善(參3節)是屬於另一個世界裏的事物;人不能同時又愛宴樂、又愛神和良善,不是惡這個愛那個,就是重這個輕那個(參太六24)。 (三)當人選擇以自我為中心之後,神便不再是他生命中享受的源頭,自然就會轉而追求魂的享樂了。 【提後三5】「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這等人你要躲開。」 〔原文字義〕「外貌」外觀,形像;「實意」能力。 〔文意註解〕「有敬虔的外貌」:指雖然裝扮得敬虔的模樣,卻是虛有其表。 「卻背了敬虔的實意」:『敬虔的實意』指敬虔生命的感人能力。 「這等人你要躲開」:『躲開』的原文語調相當強,表示他們以假亂真的影響極大,因此務必要避開。 〔話中之光〕(一)當一個人失去了對神的愛(參4節),必然導致的後果乃是,只注重在人面前的形像,而不再理會神對他的看法如何。 (二)自古以來,喜歡外表上裝模作樣的宗教徒,比比皆是(參太廿三25~28;羅二28),教會中亦難免有這種人存在。 (三)最可怕的是,外表似乎很愛主,似乎熱心作主工,其實卻是撒但的差役,誤導聖徒,破壞聖徒信心的,莫此為甚。 (四)固然光有敬虔的外貌而沒有敬虔的實意是沒有價值的,但是有了敬虔的實意,決不會沒有敬虔的外貌的。因為敬虔是發源於神的生命的,神生命的本性是敬虔的,這生命若能在我們身上彰顯,就必定是敬虔。 (五)神作工的原則總是從裏面作到外面的。人若只注重敬虔的外貌,而不是出於敬虔的生命的,那就這一種的行為等於偽裝,是沒有敬虔的實際的。但是我們若存敬畏的心,怕有自己的活動,在那裏反對、拒絕、定罪一切不敬虔的思想、言語、動作、態度,以致外面不得不受約束,這一種敬虔的外貌才是真的。 【提後三6】「那偷進人家、牢籠無知婦女的,正是這等人。這些婦女擔負罪惡,被各樣的私慾引誘」: 〔原文字義〕「偷進」潛入,緩緩爬入;「牢籠」擄掠,俘虜;「無知婦女」弱小婦女,輕浮婦女,小婦人。 〔文意註解〕「那偷進人家、牢籠無知婦女的,正是這等人」:『這等人』指那些假冒偽善的異端教師(參5節);他們的特點是:(1)態度並不光明正大,而是偷偷地潛入人家;(2)對象不是一般信眾,而是專門尋找那些容易欺哄的弱者;(3)手段卑鄙,施小惠以俘虜人心,使對方心甘情願供其驅策。 『無知婦女』在此係以婦女乃是軟弱的器皿(參彼前三7)為代表,可用來概指一切靈性軟弱和缺欠分辨能力的弟兄姊妹。 「這些婦女擔負罪惡,被各樣的私慾引誘」:『擔負罪惡』指罪上加罪,被重重疊疊的罪惡壓著(註:罪惡原文為複數詞);『各樣的私慾』指肉體中種種的慾念;『引誘』含有不能抗拒的意思。 本節前句點明異端教師的醜惡和詭詐,後句則點明受迷惑者自身的敗壞和弱點,她們被騙,乃是咎由自取。 〔話中之光〕(一)異端教師善用人性的弱點,叫人在不知不覺中墜入其圈套,心甘情願受其擺佈。 (二)本來真理是要釋放人,叫人得以自由的(約八32),但似是而非的道理卻會轄制人,叫人受其控制,反而不得自由。 (三)本節清楚告訴我們,『罪惡』和『私慾』,乃是認識屬靈事情的一大攔阻。所以真要祈求主澈底拯救我們脫離外面的罪惡,和裏面的私慾,好叫我們能分辨是非,而有屬靈的長進。 (四)在真理上受欺騙的信徒,自身在神面前也要擔負罪責,因為他們自己順從肉體的私慾,才會讓異端教師有機可乘。 【提後三7】「常常學習,終久不能明白真道。」 〔原文字義〕「終久」永不,總不。 〔文意註解〕「常常學習」:表示他們有心追求,並非對主無心的人。 「終久不能明白真道」:『終久』含有無論如何努力,終究歸於枉然之意。 〔話中之光〕(一)我們若要明白真道,固然必須付上學習的工夫,但花工夫並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次要的條件。 (二)一個人的存心與動機如果不對,在真道上就會枉費工夫。 (三)希伯來信徒看他們學習的工夫,本該作師傅,誰知還得有人將神聖言小學的開端,另教導他們,這是因為他們的心竅未經正確的習練(來五12~14)。 (四)錯誤的道理害人不淺,表面上像是叫得著的人增加一些新知識,其實對真道的認識反而有害無益。 【提後三8】「從前雅尼和佯庇怎樣敵擋摩西,這等人也怎樣敵擋真道。他們的心地壞了,在真道上是可廢棄的。」 〔原文字義〕「雅尼」山谷,引誘的;「佯庇」術士,背叛的;「可廢棄的」可棄絕的,不蒙稱許的,未被認可的。 〔文意註解〕「從前雅尼和佯庇怎樣敵擋摩西」:『雅尼和佯庇』舊約聖經並無此二人,據猶太人傳說,一謂他們是法老前的兩個術士,曾經變杖作蛇、變河水為血、叫青蛙上陸地(出七11~12,21~22;八7),另謂他們曾假意混入以色列民中,引誘人犯拜金牛犢之罪,抵擋摩西真道(參出卅二章)。 「這等人也怎樣敵擋真道」:『這等人』指異端教師。 「他們的心地壞了,在真道上是可廢棄的」:『心地壞了』指心智被毀(參提前六5),失去分辨真道的能力;『可廢棄』原用於在冶煉金屬的過程中,發現其成分不合格,被判定為劣品。 〔話中之光〕(一)魔鬼的計謀乃是先破壞人的『心地』,使人不知不覺被牠所驅使,所以我們若要得人,必須先奪回他們的心意(參林後十5)。 (二)基督徒追求認識真理,必須先有正確的心思和觀念,否則無論怎樣追求,仍然不得其門而入。 【提後三9】「然而他們不能再這樣敵擋;因為他們的愚味必在眾人面前顯露出來,像那二人一樣。」 〔文意註解〕「然而他們不能再這樣敵擋」:『他們』指異端教師;『這樣』指進一步往前。 「因為他們的愚味必在眾人面前顯露出來」:『愚昧』表示他們這些教師貌似聰明,實則愚拙(參林前一18~20);『顯露出來』即露出破綻,被眾人所識破。 「像那二人一樣」:『那二人』指雅尼和佯庇(參8節)。 〔話中之光〕(一)『紙包不住火』,凡是假的事物,遲早必要露出馬腳。 (二)在屬靈的事上,千萬不要玩弄屬人的聰明才智,而要完全倚賴聖靈及其大能(林前二4)。 【提後三10】「但你已經服從了我的教訓、品行、志向、信心、寬容、愛心、忍耐」: 〔原文字義〕「服從」在旁跟從;「品行」訓練,育成的性格;「寬容」堅毅;「忍耐」恆忍,堅忍,不屈不撓,歡然忍受。 〔文意註解〕「但你已經服從了我的教訓」:『但你』這是本章經文中兩次採用這詞的首次(參14節),特意用來作為真教師和假教師的鮮明對比;『服從』此字在古希臘文裏,多用來形容門徒對老師的學習態度;『教訓』指按真理而有的教導。 「品行、志向、信心、寬容、愛心、忍耐」:『品行』指每日的言行、待人接物的表現,亦即一個人的生活模式;『志向』指追求並行動的方向和目標;『信心』指對神的信靠;『寬容』指包容人的愚拙、剛愎、蠻橫和忘恩負義,而仍有餘力一本初衷地堅持到底;『愛心』指對人的憐愛;『忍耐』指忍受一切而不動搖的內力。 〔話中之光〕(一)傳道人應該以真理來教訓人,而不是任何世俗的哲理;並且凡是符合真理、與人有益的,沒有一樣避諱不說(徒二十20,27)。 (二)傳道人不僅要教訓別人,並且自己要遵行自己所教訓的(提前四16);言行不一的傳道人,不會受人尊敬。 【提後三11】「以及我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逼迫,苦難。我所忍受是何等的逼迫;但從這一切苦難中,主都把我救出來了。」 〔原文字義〕「苦難」壓榨。 〔文意註解〕「以及我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逼迫,苦難」:『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位於加拉太省境內的三座小城,提摩太即出身路司得(徒十六1~2);『所遭遇的逼迫、苦難』指保羅第一次旅行佈道期間所經歷的事件(徒十三50;十四5~6,19),這些都是在提摩太信主之前發生的,保羅在此特意提到那些事件,或許是因為:(1)它們對保羅一生立定心志、為主受苦產生了極大的影響;(2)提摩太在信主之初即有所耳聞,且印象極其深刻。 「我所忍受是何等的逼迫」:『何等』表示其程度之嚴重。 「但從這一切苦難中,主都把我救出來了」:『救』指從環境中蒙拯救,而不是指靈魂的得救。 〔話中之光〕(一)如果主不許可,或時候未到,任何逼迫與苦難不能對主的僕人有何損傷。 (二)神是信實的,必不叫我們受試探過於所能忍受的(林前十13)。 【提後三12】「不但如此,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裏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 〔文意註解〕「不但如此」:指不但是『我』一個人(參11節)。 「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裏敬虔度日的」:『敬虔度日』指存敬畏神的心生活行事;不隨從肉體,不徇私情,不跟隨潮流,不與罪惡妥協,不怕得罪人,一心討神的喜悅。 「也都要受逼迫」:『受逼迫』是因為:(1)撒但在人的背後推動;(2)不敬虔的人(參13節)不能容忍別人敬虔的表現。 〔話中之光〕(一)我們進入神的國,必須經歷許多艱難(徒十四22)。 (二)為神的國和神的義受逼迫的人是有福的(太五10);凡與主一同受苦的,也必和祂一同得榮耀(羅八17)。 【提後三13】「只是作惡的和迷惑人的,必越久越惡,他欺哄人,也被人欺哄。」 〔原文字義〕「迷惑人的」行巫術的,騙子。 〔文意註解〕「只是作惡的和迷惑人的,必越久越惡」:『越久越惡』有兩種意思:(1)本性越來越壞;(2)收場落得更悲慘。 「他欺哄人,也被人欺哄」:表示這些人一面是加害者,一面也是受害者。 〔話中之光〕(一)不敬虔的人必會每下愈況;嚴格地說,拒絕接受神帶領的人根本就沒有將來。 (二)欺哄別人的人,自以為得意,其實他被人欺哄而不自知,這正顯出他的愚昧。 【提後三14】「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裏;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 〔原文直譯〕「但你要持守所學習、所確信的,…」 〔原文字義〕「存在心裏」守住,堅持,停留其間,活在其中。 〔文意註解〕「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裏」:『但你』這是本章第二次採用此詞(參10節),表示屬神的人應當與那些作惡、欺哄人的人完全不同(參13節;提前六11)。 「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誰』字是代名詞,有的英文版本作單數,有的則作複數;單數可指主耶穌或保羅,複數則指包括保羅和其他屬靈前輩,如提摩太的外祖母羅以和母親友尼基(參一5)。 〔話中之光〕(一)真正的學習不是帶著『評估』的心態,乃是帶著『受教』的心態。 (二)凡學習所得的知識,應分為可信和不可信兩類,採納並忠於那些可信的,不但確信不疑,且要好好的存記在心裏。 【提後三15】「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原文字義〕「明白」看見,覺察;「聖經」神聖的經典,神聖的書信。 〔文意註解〕「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暗指提摩太幼年即受外祖母羅以和母親友尼基的教導,得以相信並明白聖經。 「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的第一個功用,就是叫我們有得救的智慧;它將神在基督裏的救法,和人因信得救的途徑,啟示給我們,使我們曉得蒙恩的路,明白得救的方法。 〔話中之光〕(一)信徒應當注意教導自己的下一代,使他們從小就認識聖經,這對他們的一生有很深遠的影響。 (二)高瑟瑞說:『僅是讀經並不能有效的得到救恩,惟有完全地藉著在基督裏面的信才可以進入。』 【提後三16】「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或譯:凡神所默示的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原文字義〕「都是」每一;「默示」吹氣,呼出,靈的感動;「督責」說服,勸勉,譴責;「使人歸正」回復正常。 〔文意註解〕「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原文是『聖經是神的呼出』。意指聖經不是出於人的思想,乃是神將祂的意思,將祂的話語,藉著祂的靈,呼到寫聖經的人裏面,再從他們裏面呼出來。因此聖經裏面有神的成分和味道。 「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教訓』指從正面教導人,使人認識神和神的心意;『督責』指從反面責備人,使人明白是非;『使人歸正』指使出軌的人回到正道上;『教導人學義』指由淺入深、按部就班學習公義;『都是有益的』指具有功效。 〔話中之光〕(一)聖經是基督徒的信仰和行為的最高準則。 (二)我們作基督徒最大的快樂,或者說最大的福氣,就是天天能藉著神所呼出來的話,而接觸神自己,嘗到神自己。 (三)聖經乃是人生正途的標竿;凡是要曉得任何『道』是與不是的,必須好好考查聖經(徒十七11)。 【提後三17】「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原文字義〕「完全」勝任,能夠,精練,完備,齊整,整合,和諧;「預備」裝備整齊,備妥。 〔文意註解〕「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完全』指靈裏的完全及豐盛的生命。 「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指神的話(聖經)是信徒行事為人的必要裝備,使之有指標並能力,能追求並行出各樣的善事。 〔話中之光〕(一)只有屬神的人才能預備行各樣的善事;還沒有屬神的人,是不能用聖經作為行善的根據的。 (二)凡是不肯好好下工夫、用聖經裝備自己的人,不配為主作工。 叁、靈訓要義 【神僕人該知道的事】 一、該知道末世人性的邪惡(1~9節) 1.關於末世的日子(1節) 2.關於末世的醜態(2~9節) (1)人的自身生活(2節上) (2)家庭觀念及社會意識(2節下~4節) (3)對神的態度――信仰的虛偽(5~9節) 二、該知道自己擁有寶貴的屬靈產業(10~17節) 1.盡得導師的真傳(10~14節) (1)要認識師承的對象及其榜樣(10~12節) (2)要跟隨良師的腳蹤(13~14節) 2.承受聖經的財富(15~17節) (1)發掘得天獨厚的天賦(15節) (2)獲取價值連城的寶藏(16~17節) 【末世危險日子的特徵】 一、貪愛世界方面(2節上): 1.專顧自己 2.貪愛錢財 二、自以為是方面(2節中): 1.自誇 2.狂傲 3.謗讟 三、對家庭方面(2節下~3節上): 1.違背父母 2.忘恩負義 3.心不聖潔 4.無親情 四、性格方面(3節下~4節): 1.不解怨 2.好說讒言 3.不能自約 4.性情兇暴 5.不愛良善 6.賣主賣友 7.任意妄為 8.自高自大 9.愛宴樂 10.不愛神 五、信仰生活方面(5~6節): 1.有敬虔的外貌 2.背了敬虔的實意 3.牢籠無知婦女 【末世的三種現象】 一、目中無神的人性(2~4節) 二、沒有能力的信仰(5節) 三、抵擋真道的教師(6~9節) 【末世的人三個愛和兩個不愛】 一、專愛自己(2節原文) 二、貪愛錢財(2節) 三、不愛良善(3節) 四、愛宴樂(4節) 五、不愛神(4節) 【四種關係的變質;2~5節】 一、對己關係的變質:專顧自己、自誇、狂傲、心不聖潔、不能自約、性情兇暴、自高自大 二、對事物關係的變質:貪愛錢財、不愛良善、任意妄為、愛宴樂 三、對人關係的變質: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賣主賣友 四、對神關係的變質:不愛神、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 【如何對抗末世危險的日子】 一、消極的方法: 1.離開──『這等人你要躲開』(5節) 2.忍耐──『忍受…逼迫』(11節) 二、積極的方法──憑藉神的話: 1.『學習…確信』(14節上) 2.『存在心裏』(14節中) 3.注意『跟誰學』(14節下) 4.『明白聖經』(15節) 5.認識聖經的來源和功用(16~17節) 【三方面的學習】 一、事奉的裝備:教訓、品行、志向(10節上) 二、生命的追求:信心、寬容、愛心、忍耐(10節下) 三、處境的反應:忍受逼迫和苦難(11節) 【聖經與信徒的關係】 一、聖經是信徒之信仰的源頭(14節) 二、聖經使信徒有得救的智慧(15節) 三、聖經是神專為信徒默示的(16節上) 四、聖經對信徒有多面的益處(16節下) 五、聖經能裝備信徒以行善事(17節)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提摩太後書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提摩太後書提要」末尾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