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提摩太後書第一章拾穗

 

【提後一1「奉神旨意,照著在基督耶穌裡生命的應許,作基督耶穌使徒的保羅,」

    “奉……命令”而作使徒和“奉……旨意”而作使徒,實際上是同一回事,但嚴格地說:“神的命令”“神的旨意”有別,“命令”是神已發表的旨意,但“旨意”卻不一定是神所已發表的命令。

    “生命的應許”是指耶穌為我們受死,叫信的人得生命的應許(來九14,15;約三16;24),主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人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約十10)。――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本書開頭兩節的問候語與《提前》的可說完全一樣(參提前一1注),不同的是在前書稱提摩太為“我真兒子”,這裡為“我親愛的兒子”;在前書為“奉我們救主神”寫信,此處則為“奉神旨意”;前書中“我們的盼望基督耶穌”在本書則為“照著在基督耶穌裡生命的應許”。保羅奉神的差遣作使徒,是照著神整個救世的計畫,要他把福音傳揚,凡接受的都能得到永遠的生命。這是神的“生命的應許”。

“奉神旨意”:看《以弗所書》一1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提後一1~2本文提及對提摩太的問安,特別強調保羅的使徒職分的神性起源<提前 緒論,書信中的問候語和使徒權柄的主張>。保羅成為使徒的根據是“神旨意”和“在耶穌基督裡的生命的應許”,這表明保羅的使徒職分是以神旨意和呼召為基礎,他被揀選為使徒,是為了向人傳得救的福音,這是藉著基督的十字架與復活得以顯明的<徒6:6,關於使徒職分>。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一1~18本章特別強調,為了捍衛福音,要與福音一同受苦,並鼓勵提摩太不要懼怕周圍的各種困難,勸勉他專心做牧會工作,同時敘述了關於得救根據的問題。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保羅雖面臨死亡,卻甘願為福音受苦的明確心志<約219,現代聖徒與殉道>和對福音的熱忱(20:24;林前4:14;9:16)──《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一2「寫信給我親愛的兒子提摩太:願恩惠、憐憫、平安從父神和我們主基督耶穌歸與你!」

    將“恩惠、憐憫、平安”和“父神、我們、主耶穌”作對照。“恩惠”是神所賜下的,神是恩惠的源頭,“憐憫”是從主耶穌基督而來的,是借著耶穌基督而臨到我們,主耶穌基督的被賜與世人,就是神憐憫人的最具體表現。“平安”是人信奉耶穌基督的結果,基督耶穌的順服,成就了神的救贖,神的恩惠和憐憫有了根據,臨到人時就成為人的平安。注意保羅所祝福的提摩太並不是沒有信主的人,乃是真實的基督徒,且在工廠上也有了經驗,但即使這樣的人亦仍是需要神的恩惠憐憫和平安的。――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親愛的兒子,」原文兒子有兩個字,一個是保羅常用的,偏重地位和合法的權利;一個是約翰常用的,偏重親生、親愛方面;這裏是用的第二個,說明提摩太是保羅用福音所重生的,這也就是父親寫給親愛的兒子的信。―─ 牛述光

         關於提摩太的背景,看《提前》<參考資料>。“恩惠憐憫平安”:看《以弗所書》一2注及《提前》一2──《啟導本聖經註釋》

 

【提後一3「我感謝神,就是我接續祖先用清潔的良心所事奉的神。祈禱的時候,不住地想念你,」

感謝神就是表示一切好處是出於神,而不是出於我們的能力,當我們感謝一個人時,就是表示我們的成功是由於那人的幫助;照樣,我們感謝神,就是表示承認我們所得到的一切好處都是神所賜的。

這裡“祖先”應指猶太人的列祖,他提到這位神是猶太人列祖的神,表示這位神從古以來就看顧著他,歷代以來接受他們列祖的敬拜,是經過長久的歷史被證明為信實可靠的神,也是能夠保護眷顧他們的神,保羅說他是接續祖先來事奉這位從古以來就看顧他們的神。“接續”使我們看見神的永遠長存無始無終,和人生的短促有限。――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我感謝神”:看《羅馬書》一8及《林前》一4注。作者在寫完問候語後,總是獻上感謝。他為提摩太過去的一切,以及他記憶所及的往事,一一感謝神。這位就快以身殉道的使徒,為年輕的同工和那尚在繈褓中的教會,日夜祈求。──《啟導本聖經註釋》

         感謝神: 在本文保羅感謝神的理由可分為二:第一,感謝從祖先開始事奉神。保羅講明自己對基督的信仰不是瞬息間形成的,而是基於祖先的信仰和紮根於舊約的根深蒂固的信仰。同時,描繪了提摩太歷經三代的信仰,也並非是一時形成的,而是有堅固的根基(113-24)。第二,感謝提摩太的無偽之信仰:提摩太的信仰是基於祖母和母親敬虔的猶太教信仰教育。在這裡我們再次感受到通過家庭教育而繼承信仰的重要性<緒論,子女教育的重要性>。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一4「紀念你的眼淚,晝夜切切地想要見你,好叫我滿心快樂。」

    這裡“你的眼淚”是指提摩太的眼淚,因為在第3節末了提到保羅不住的想念提摩太,第4節就說“紀念你的眼淚”;所以,中文的語氣很容易叫人以為是“保羅紀念提摩太而流眼淚”。按原文,這“你”字是指提摩太,英文聖經可以看出,新舊庫譯本作,“回想你的眼淚”。這裡所說“紀念”的意思是指保羅想起提摩太怎樣流眼淚的事,他就晝夜切切的想要見提摩太。――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作者提到提摩太的流淚,極可能是保羅偕他到了以弗所,把他留在那裡,自己去歐洲馬其頓省,離別之時所灑的淚(提前一3);也有人說,是保羅被捕時提摩太所流之淚;更有人說是提摩太因傳道受苦而淌的眼淚(比較徒二十19,31),從《使徒行傳》二十3738,以及東方人惜別的傳統,以第一說最為可信。──《啟導本聖經註釋》

         你的眼淚: 指與保羅離別時所灑的眼淚(20:37)。想要見你: 保羅之所以如此渴盼與提摩太的再晤,是因為:①被提摩太深情的眼淚深深吸引(20:37);②這時保羅是第二次被囚而等候死刑的來臨,並且除路加之外追隨他的許多人都已棄他而去,在這種孤獨的境況下,保羅想借著見到提摩太而恢復自己的喜樂(5:7)──《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一5「想到你心裡無偽之信,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妮基心裡的,我深信也在你的心裡。 」

    從本節看來,似乎保羅也認識提摩太的外祖母和他的母親,並且,知道她們兩位信心的情形,這“在”字是“住在”,原文enokeesen是居住的意思,表示這信是恒久的信,不是一時的感情衝動,這樣的信心曾經住在他的外祖母羅以的心裡,後來也住在他母親心裡,保羅相信這信心也在提摩太心裡,我們看到羅以的信心怎樣影響了友尼基,友尼基又怎樣影響了提摩太,可見父母的信心對兒女的影響是何等重要。保羅在此,似乎要故意提起神過去怎樣在提摩太的外祖母及母親身上的恩惠來激發提摩太剛強起來。從以上幾節中,我們看到保羅提到他如何接續祖先,用清潔的良心所事奉的神,這裡再提到提摩太的外祖母和母親的信心,這都可用歷史來證實祂的信實和可靠,故在此提醒提摩太數算神的恩惠。且讓我們更多數算神的恩惠,如此我們就能重新得力,能被激發忘掉我們的疲乏和灰心了。

    “羅以”這名字的意思是“歡心”,“友尼基”意思是“美好的得勝”,“提摩太”就是“尊重神”的意思,這三個人的名字合起來,也就是一個有信心的人一生美好之描寫,凡有信心的人都是尊重神的,常能打美好的勝仗,心裡常有快樂,且能以神的旨意為歡喜。――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這話說明,提摩太的信心,乃是他外祖母和母親傳給他的。可見一個基督徒在神面前的光景,實在影響自己的後代,這是非常嚴肅的事。所以我們當靠主恩典,好好活在主前,不但本身蒙恩,並能使後代也因此蒙福。──《讀經指引》

         提摩太的父親是希臘人(徒十六13),母親友尼基是猶太人。一個猶太婦人嫁給外邦人,可能必須與猶太人脫離信仰上的傳統關係。此事或獲有她母親羅以的同意,提摩太因此沒有在出生後第八天行割禮。有的解經家認為《使徒行傳》十六3所用原文含有保羅見到提摩太全家時,他的父親已經不在。在這種情形下,提摩太的母親及祖母得以歸信基督。所以本節說:“這信是先在你外祖母羅以,和你母親友尼基心裡”。這點從三15也可得到佐證。提摩太是在保羅第一次佈道旅行中帶領信主的(徒十四623)。──《啟導本聖經註釋》

         羅以: 只有此處提到了提摩太的外祖母羅以的名字。當時猶太教徒們徹底禁止與外邦人結婚,若有違者就逐出會堂。從羅以在這種環境下允准女兒嫁給希臘人的事實來看,或是友尼基的丈夫皈依了猶太教,或是在友尼基結婚之前羅以改信了基督教(16:1)──《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一6「為此我提醒你,使你將神藉我按手所給你的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

    “提醒”表示這是提摩太已經知道了,保羅只是再提醒他。――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教會所有的恩賜和工具都是為著團體的,不是為著個人的。這些恩賜只能各在各的關係和地位上,按神所量給各人的界限盡職。若有一個肢體在基督身體裏越出神所指定他的界限,他就立刻束縛聖靈所賜他的恩賜。所以要把『恩賜再如火挑旺起來』。當保守恩賜在自己的地位上掌權,不越分,不退縮,免得失去它――要把恩賜挑旺起來。── 倪柝聲

         「挑旺,」在原文是攪一攪的意思。但願我們當初的愛,現在攪一攪,讓它挑旺起來。── 倪柝聲

         「挑旺,」是復燃、復旺的意思,如燒火,因新柴不旺,但內中有火,只要一挑,內中的火就旺起來了。―─ 牛述光

         保羅『題醒』提摩太,好使他已得的『恩賜』,再一次『如火挑旺起來』。這是說出:(1)屬靈的帶領,應根據人所已蒙`之恩,再加以啟發、挑旺;並非用人工硬往裏塞。(2)我們所已經得到的屬靈恩典,還需常藉彼此交通,才能興旺、加多;若是常久不藉交通加以啟發、挑動,也會漸漸枯萎、熄滅。──《讀經指引》

         神賜人的恩賜(charisma)要不斷操練使用才能越來越豐富,象火一樣挑旺。聖靈的恩賜藉保羅之手給予了提摩太;聖靈也將各樣的恩賜給予信徒,一同建立教會(看林前12章)。──《啟導本聖經註釋》

 

【提後一6~14在本文,保羅向提摩太見證了自己的信仰,同時也勸勉他要為福音受苦。提摩太在以弗所教會遭遇的患難是假教師的誹謗和對真理的歪曲,以及自身的年少膽怯與虛弱多病,還有保羅的被囚和羅馬大肆展開的迫害(提前一3-7)──《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一7「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心,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心。」

    “賜”原文edoken是過去式,英譯作gave表示神已經賜給我們。

    “仁愛”原文就是“愛”,人的剛強和勇敢常會表現得殘忍,沒有憐恤和同情的心。――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剛強,」原文是能力、權能。「心,」原文是靈。聖靈是能力的聖靈,聖靈在我們身上彰顯,也就是稱作神的能力。―─ 牛述光

         「謹守的心,」原文是心裏明白過來,清明而有紀律的意思。―─ 牛述光

         「因為神賜給我們,不是膽怯的靈,乃是剛強、仁愛、謹守的靈」(原文)。膽怯是記念自己,看環境,退縮,畏首畏尾。神要我們把祂擺在眼前,靠祂的大能大力剛強壯膽往前進。仁愛的靈是愛人,安慰人,纏裹人,以恩待人,不傷害人,不嫉妬人,不踐踏人,不定罪人,不幸災樂禍。靈要仁愛,也要剛強。光有剛強而不仁愛,容易傷人,定罪人,責備人,叫人望而生畏。靈強而不謹守,易生混亂,肉體容易攙雜進來活動。── 張郁嵐《靈命追求》

         剛強、仁愛、謹守(自製)應該都是聖靈賜給人的美德,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參加五22)。從本節可知提摩太性情溫和,但自信心不足;可能教會中有人對他不順服(林前十六10;提前四12)。保羅勉以勇敢、剛強,行事應憑愛心,但必須輔以堅毅。提摩太也曾為主道被囚(來十三23)。──《啟導本聖經註釋》

         當聖徒相信基督時,會從神領受聖靈,聖靈會使聖徒明白他們是神的百姓,並助他們戰勝這個世界。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一7~12在荒涼末世,患難重重之中,為主作見證,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保羅不是僅僅對提摩太說些空洞勸勉的話,他乃是具體的指出,提摩太裏面所已得的『靈』是何等『剛強』,他所已蒙的『聖召』是何等超越,他所傳的『福音』是何等榮耀,他『所信的』主是何等可靠。提摩太若真看見他已經蒙到的,這四方面的恩典,他就能越過自身天然的怯弱,而放膽作見證,忠心到底。(歷史告訴我們,提摩太後來的確為主殉道而死,這原是他憑天然能力絕對無法作到的。)哦,今天我們所處的時代,比提摩太更接近末世了;所以我們更該好好經歷裏面剛強的靈,看重所蒙的神聖呼召,看見所傳的榮耀福音,認識所信的那創始成終的基督,才能作一個夠格的見證人!──《讀經指引》

 

【提後一8「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見證為恥,也不要以我這為主被囚的為恥;總要按神的能力,與我為福音同受苦難。」

         『你不要以給我們的主作見證為恥。』我們初初為主傳福音作見證,常因遭人譏笑反對,不免感到膽怯、羞恥;但若想到這福音的內容是何等榮耀,功效是何等真實,就會感覺榮耀、壯膽,而不以為恥了。──《讀經指引》

         “我這為主被囚的”:這是保羅第二次被囚。考據歷史,馬其頓省的尼哥波立(多三12)是一個重要的中心城市,保羅有意在此停留,照顧四周新設立的教會。當地政府本來就極不喜歡基督徒,現在保羅來到,可能引起政府官員注意,捉拿住他,解去羅馬。本書是在羅馬監牢裡寫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在本節中,保羅囑咐提摩太不要以下面三件事為恥:第一,不要以主所作的見證,即基督的生平和他的事工為恥(羅一16)。第二,不要以為主被囚的保羅為恥,若有人以為福音被囚的人為恥,意味著那人的信心和所蒙的恩惠已衰減。第三,不要以與福音一同受苦為恥。在此我們可以認識到,主降臨時會把那以福音為恥的人當作可恥的(8:38),只有一同承受十字架之苦難的人,才能有份於基督的榮耀(林前9:23;西3:1-4)──《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一9「神救了我們,以聖召召我們,不是按我們的行為,乃是按他的旨意和恩典;這恩典是萬古之先在基督耶穌裡賜給我們的。」

    “聖”的“聖召”的“聖”字,表明神的呼召是出於全然聖潔的動機。神的一切作為都是聖的,這個“聖召”的內容包括,得救的恩典、賞賜的恩典、和將來在永世裡和祂永遠同在的恩惠。――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神救了我們: “救”是指基於基督的救贖事件的,客觀的救贖行為本身。聖召: 就是所謂得救的“呼召” ,就是把基督所成就的救贖事工應用在每一個人身上。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一9~10神那『萬古之先』的永遠『恩典』,都是『在基督耶穌裏賜給我們的』;也是藉『基督耶穌的顯現,才表現出來』的。所以在基督耶穌之外,絕無神的恩典;基督耶穌不顯現,恩典也不顯明。換言之,人若不摸著基督耶穌,就摸不著神的恩典;人若不看見基督耶穌,也不認識神的恩典。甚麼時候人的深處真的有了基督耶穌的顯現和啟示,人才真的覺得神的恩典是何等實際,何等豐盛,因為神的恩典就是基督!──《讀經指引》

         我們得蒙拯救,是按神的恩典,不靠行為。神救罪人的計畫在創世之前便已預備(參羅三24;弗一4及注)。這兩節經文可能為初期教會讚美詩或水禮誓詞的一部分。保羅援引重申福音真理)。──《啟導本聖經註釋》

 

【提後一10「但如今藉著我們救主基督耶穌的顯現,才表明出來了。他已經把死廢去,藉著福音,將不能壞的生命彰顯出來。」

    “彰顯”原文是photisantos,意思是把光點著了照亮一個地方,使這光能引起人的注意。――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祂已經把死廢去,」廢去或譯下工、使之失去效力。―─ 牛述光

         『福音』乃是基督勝過死亡權勢的產品──『祂已把死廢去』,所以福音所顯出的,乃是復活的『生命和不朽性』(末句原文)。復活的生命說出它是超越死亡,永不止息;不朽性說出它是毫無衰敗、玷污、腐朽,而永遠完美。哦,這是何等榮耀的『福音』!──《讀經指引》

         把死廢去: 論及福音的作用及功能。由於耶穌基督藉著十字架的死,敗壞了死亡的權勢,因此對聖徒來說不再有死亡,肉身之死是來世得永生的保障。(126 ;3:7-14)基督的復活保障了聖徒將要得到不被朽壞的永生,此應許會在基督再臨之時,即在新天新地最終成就(林前15:42)──《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一11「我為這福音奉派作傳道的,作使徒,作師傅。」

    “作傳道”原文是keerux是有“宣告”的意思(參考太十二11;羅六23;林前一21;十五14;多一3;彼後二5)。

    “作使徒”,使徒是主所設立的(太十1),有主所給他們的特別權柄,能叫死人復活,行神跡,他們的使命是傳揚基督,為主的復活作見證(徒一23;林前二2),保羅雖然是在十二使徒之後為聖靈所立的,但是他的工作卻不在十二使徒之下(參林前十五8;林後十一23)。――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提後一12「我…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直到那日。」保羅在這裏作一件事,就是交託給祂。你如果相信神能保守你,你就應該交託給祂。主只能保守那已經交託祂的人。許多人不能得著神保守能力的好處,就是因為他從來沒有把自己放在神的手裏。── 倪柝聲

         「保全,」原是軍用名詞,是崗衛、把守、看守等意思。―─ 牛述光

         我們信主之後,到主二次再來以前,可能遭遇許多艱難、痛苦,本身也會有許多軟弱、失敗。但是我們可以放心,因為知道我們所信的這位主,乃是信實、可靠的,祂必負責保守我們的一切,直到祂再來的那日,這是何等的安慰!──《讀經指引》

         保羅深深『知道』自己『所信的是誰』,所以他就能深深的交託而安息。哦,這個豐滿無限的『誰』,真需要我們竭力的來『知道』祂!我們知道祂更多,就能安息於祂更多。我們感到掙扎之困,流蕩之苦嗎?惟一蒙拯救的路,就是更多來認識,來『知道』我們所信的這一位奧秘的『誰』!──《讀經指引》

         保羅不以傳福音而作囚徒為恥。“那日”指主再來審判的日子。保羅深信神的大能可以保全他所作的一切事工,直到主來。“我所交付他的”指保羅所作的工夫;小注中“他所交托我的”也是指神所託付保羅的 。無論從哪方面說,保羅都已完成了神交給他的使命。──《啟導本聖經註釋》

 

【提後一12我所交付祂的和祂所交托我的有何不同?】

答:在這一節經文內「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托祂的」一句話下麵,有小字或作「祂所交托我的」,其原文字(),意思是所託付之物,或譯為交托(a Deposit提後一1214;提前六20),乃是指為一種使命和工作的任務而言,則凡是我所交托與主的,或主所託付與我的,都深信你能保守。例如保羅所交托與主的,是自知他離世的日子即將來臨,就是要把他在世上所作的一切聖工,受苦的生命,身心靈都要交托與主,求主保守(參路廿三46;徒十四23,廿32;帖前五23;彼前四19)。而主所託付與保羅或提摩太的,是主的話語,就是祂的生命之道,要他們去竭力傳揚,完成使命(提後一311,二15,四257;提前六12)。凡此合於主的啟示,而高尚重要的交托,主能保全,直到祂的再臨之日。——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提後一12 “他能保全我所支付他的”(大字)和“他能保全他所交托我的”(小字)有何不同?如何解釋?】

    新約聖經譯文中如在大字之下另有小字,表示早年譯經長者們曾對該處經文有過爭辯,爭辯到無結果時,便在大字下加注小字。時至今日,我們覺得有許多“小字”的譯文實在比“大字”所譯,不只在文字上,也在神學上更合原文的意義。

    這裏的經文也是如此,若照原文字義重譯一次,l2節最後的兩句是揭露保羅在12節與14節之間曾運用寫作的“字技”。

    12節:也深信他能“保守”我的“受託之物”,直到那日。

    14節:你要“保守”那“美好的受託之物”。

    保羅在12節與14節曾兩次用“保守”,FULASS O(*叉aoatJ)及“受託之物”pARATHEKEnapae和…。12節是說“主能保守保羅的受託之物”,但14節則勸提摩太要“保守他的受託之物”,而且在“受託之物”一詞之前加一個“美好”(中文譯為善道,變成名詞,不合原文,因為這個美好是指受託之物而言)。

    這就表示,那“受託之物”有兩份。保羅有一份,提摩太也有一份。保羅勸提摩太要靠著聖靈去“保守”該“受託之物”,保羅則相信自己那份“受託之物”,主能保守。

    “受託之物”又譯為“託付”,是指一種工作,一種使命而言,是抽象的,不是肉眼所能看見的寶物。這種“受託”無疑地是上主所交與保羅與提摩太,要他們去完成的。

    所以12節的小字譯得對,是“他所交托我的”,不是保羅交付與主的。

    在提前六章20節,保羅已用這樣的句子說:“提摩太阿,你要保守所託付你的”。原文也是用這兩個字,即上文FULAsS OPARATHEKE

    “受託之物”一詞原文是指一個家主出門遠行時,將一道“密封的信件”或一包“重要物品”交與他的管家。這管家必須到廟裏去向他們的假神起誓,為主人保守秘密和忠心保守主人所交托與他的“受託之物”。

    根據這背景,我們便有充份理由相信“小宇”所譯的合乎原文。

    不過,聖經“大字”所說的“我所交托他的”一語,仍然有人堅持那是保羅的原意,他們所提出的理由如下:

    保羅寫信給提摩太時,自知快將離世返天家,所以他在世上所作的一切工作,要交付與主,求主保守他在世上所做的。

    主那穌在十字架上被釘時,曾將自己靈魂交在天父手中,保羅快要離開世界,也將自己的一切聖工交與主,與主那穌的做法相同(路二十三章46節)。彼得也有同樣的態度,勸勉凡為主受苦的人,要將自己的靈魂交與那信實的造化之主(彼前四章19節)。

    保羅與巴拿巴在教會中選立了長老之後,就把他們交托所信的主(徒十四章23節)。

    保羅在米利都與以弗所眾長老辭別時,曾把他們交托神(徒二十章32節)。

    凡此種種,表示保羅是對主“有所交付”。那些“受託之物”是保羅的,也是他要交與主保守的。

    聖經“大字”被採用為正文,其理由在此。――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提後一12什麼叫做信心?】

「信心」這兩個字幾乎在今日成了一般人的口頭禪,但真正瞭解信心是什麼的人,我敢大膽地說實在不多。總括說來,一般人說到信心只不過是說說而已,也只不過是在這不安及恐慌的時候講一些自我解嘲的話。人對權力的最終勝利、人對自身的尊嚴、人對本身等方面有信心。針對人常說的一句話:「只要信就好」。但我們要來問個問題。究竟是信什麼呢?究竟是信誰呢?也可能有人要說:「放鬆你的信仰」,但那是要命的!我們不但不能放鬆信仰,反而要牢牢地抓緊它,要把它寄讬在一個不會動搖的,立於不敗的權威上。信心必須寄託並固定在一個「基礎」上。

人應該要有信仰!不錯,但信什麼呢?信仰換句話說就是信賴,但什麼是你所信賴的呢?你的朋友?你的情感?你的情緒?但唯一能使你得救的就是去相信上帝和一切出於他的話。只相信有上帝這還不夠,我們必須去信賴他(羅馬書四章三節)——相信他所說有關他的兒子的話(參看約翰一書五章九至十二節)「到上帝面前來的人,必須(一)信有上帝,且(二)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希伯來書十一章六節)保羅沒有說:「我認識我相信的」;但他說:「我知道我信的是誰。」

真實的信仰必須建立在一個可靠的權威之上,同時它必須是一個行動的信心——假如在你需要的時候,你的信仰不能幫助你,那還有用嗎?

朋友,你的信心到底怎樣?在你需要的時候,它能有助於你嗎?

今天請你背記希伯來書十一章六節。思想那救你的並不是你的信仰,而是你的信仰所賴以建立的那一位。——梁敏夫譯輯《清晨露滴》

 

【提後一13「你從我聽的那純正話語的規模,要用在基督耶穌裡的信心和愛心,常常守著。」

    “規模”原文hupotuposin,這字有“模範”或“榜樣”的意思。――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保羅勉勵提摩太守住福音的規範,不可偏離他從保羅聽到的純正信仰的綱領(參《提多書》一9);並且要他實行在信心和愛心上。──《啟導本聖經註釋》

 

【提後一13~1413節“常常守著”,這是指時間方面,14節“牢牢的守著”,形容守得很堅固。有各樣的異端、說法、譭謗、各樣叫人灰心喪志的事情,當它們臨到的時候,我們靠著聖靈,將完全不受這一切的影響。牢牢的守住,不是一時能站立不受影響,乃是一直不受影響,這才是“常常守著”。――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在本文中,保羅勸勉提摩太應遵守兩件事。純正話語: 與假教師的教導相對比,指使人擁有正確的生活與正確的信仰的真理(提前一10)。所交托你的善道: 指賜下永生並使生命豐盛的福音(林前4:14)。福音是拯救接受之人的神之大能,因此是豐盛而美好的(林前一18;羅一16;10:9;12:22)──《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一14「從前所交托你的善道,你要靠著那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牢牢地守著。」

    “你要靠著那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的“住”字,在原文有搬進去“長住”的意思,希臘文是 enoikountos,英文譯作dwell,不是臨時的住,乃是繼續的住。――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翻譯作交託的希臘文是parathe{ke{Parathe{ke{的原意就是交託給銀行或某人一筆存款,妥為保管。在原則上就是將來必須原物歸還,或原封不動的交回物主。這句話就是強調正統的信仰orthodoxy)。──《每日研經叢書》

         “善道”指福音真理,看《提前》六20──《啟導本聖經註釋》

 

【提後一15「凡在亞西亞的人都離棄我,這是你知道的,其中有腓吉路和黑摩其尼。」

    “離棄”這動詞在多一14採用過,那兒是指離棄真道;不過,在此處則是指離棄保羅,不一定表示連信仰也丟棄了。凡字也不一定表示全部亞西亞的信徒都離棄保羅。這顯然是保羅在失望痛苦中過甚其詞的說法,正如我們在極端痛苦時喊著說:痛死我了!事實上,在下一節保羅便提到在小亞西亞有阿尼色弗和他一家人都忠心服事保羅,可見這個凡字應作許多解,而不應按其字面的意義直解。至於這是你知道的,這片語在希臘文是:你曉得這事,而且擺在全句話的開頭,表示特別強調提摩太曉得這一切。── 周天和《教牧書信》

         「凡在亞西亞的人,都離棄我。」許多人讀聖經照字面囫圇包吞,就以為凡是在亞西亞的信徒都背了道,凡在亞西亞的教會都失去了見證。其實,這裏是指當銅匠亞力山大在那裏抵擋保羅的時候,沒有人前來幫助保羅,為他申訴(提後四14~16)。頂多,我們可以說,保羅在亞西亞好像連一個同工都沒有,覺得很孤單。這是在工作上的孤單,不是在生命上的孤單。保羅過世幾十年後,老約翰寫給亞西亞七個教會的書信,至少還有士每拿、非拉鐵非兩地教會,不曾被主責備。── 倪柝聲

         “凡在亞西亞(小亞細亞)的人”就是曾和保羅到羅馬而現在回到亞西亞的信徒。提摩太牧養的以弗所教會也在亞西亞省(今土耳其西部)。這些人“離棄”的不是信仰,而是害怕株連而離開保羅,各返本鄉。

      腓吉路和黑摩其尼當為兩個在保羅需要時離棄他的人,聖經別處沒有提過他們。──《啟導本聖經註釋》

         保羅在本節中所說的“所有的人”並非如字面所示指在亞細亞的所有聖徒都背叛了他,只是強調了他因亞細亞聖徒中不少人離棄他而感到傷心。腓吉路和黑摩其尼: 因聖經並沒有進一步提及此二人的身份,故無從查起,似乎是指以弗所的信徒。──《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一1516腓吉路,黑摩其尼,阿尼色弗是誰?與保羅關係如何?】

答:①腓吉路phygellus——意思是流犯,逃走者。黑摩其尼Hermogenes——意思是買賣神所生的。當保羅第二次在羅馬被囚時,大概凡是居住在羅馬之亞西亞的信徒,都離棄了他(參四16),其中就有此二人在這行列。因自尼祿皇逼迫基督徒時起,一時情況極為可怖,故有許多信者,每捨棄基督徒之名義,以翼保全身家性命,只須說一聲不承認救主,便可免受虐待,不會失去家產,不受殘酷的死刑,是以意志不堅,見風使舵,信心膚淺之徒,不但不援助保羅,反而都不敢親近保羅而背棄他桃之夭夭了。

②阿尼色弗Onesiphorus——意思是帶利益者,這人是以弗所教會的信徒,極愛保羅,為保羅之友,因他在以弗所時,多多服事保羅,屢次使保羅暢快,不以保羅的鎖鏈為恥,此次保羅在羅馬被捕入獄時,眾人都因懼怕而去,惟獨他長途跋涉,自以弗所至羅馬,殷勤探訪,幾經周折,冒生命之危險,才找到了保羅。這種善行的表現,使他得到保羅的稱讚和紀念(提後一16-18)。阿尼色弗雖然遠赴羅馬,其家族仍是留在以弗所。保羅在預備離世,最後的問安語中,尚念念不忘阿尼色弗的一家人問安,並為他們禱告祝福(提後四1922),其親切之感情足以流露出來,他們之間的愛心關係,至為密切。——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提後一15~16腓吉路與黑摩其尼及阿尼色弗為誰?他們如何對待保羅?】

    一、“腓吉路”(PHYGELLUS)意即“逃走者”,“黑摩其尼”(HERMOGENS)意即“希耳米所生者”(徒十四章12節,提及希耳米)。此二人是在亞西亞與保羅一同傳道的。後來因為尼祿皇開始逼迫基督徒,許多基督徒因怕為主受苦,只說一聲“我不相信那

穌”,便可免受逼迫。當時在羅馬及在亞西亞各地,有不少人離經叛道,不再承認主名。連傳道人也有背道或不再敢傳道的,腓吉路與黑摩其尼即其中二人。他們二人可能在亞西亞各地曾為主做過許多聖工。保羅在這裏並沒有說此二人不信那穌,只說他們“離棄”保羅;所謂“離棄”,可能是指本書四章16節所說的“我初次申訴,沒有人前來幫助,竟都離棄我”而言。

    因此,保羅在這裏所說的“凡在亞西亞的人都離棄我,並不一定指當時住在亞西亞所有的基督徒,可能是指旅居在羅馬的亞西亞基督徒而言。保羅在羅馬被捕受審,那些旅居在羅馬的亞西亞基督徒因懼怕尼祿皇的逼迫,所以都不敢親近保羅,更不敢在保羅為自己申訴時,與保羅站在一起,或為保羅作證人,因此保羅說:“惟有主站在我旁邊,加給我力量”(四章17節)。

    二、“阿尼色弗”(oNESIPTORUS)意即“帶著利益者”,與“阿尼西母”(oNESIMUS)意思近似。保羅在此盛讚他的行動,說他“屢次使我暢快”,“不以我的鎖煉為恥”,“在羅馬的時候,殷勤的找我,並且找著了”,“他在以弗所多多的服事我”等。

    阿尼色弗果真是名副其實的“帶著利益的人”。有一本聖經外傳“保羅行傳”說阿尼色弗是以哥念第一個信耶穌的人,非常愛保羅,以後在以弗所多多服事保羅,包括物質的與精神的;所以使保羅覺得暢快。

    這次保羅在羅馬被捕,眾人都怕死而離棄保羅,只有阿尼色弗的行動正相反,他可能由亞西亞趕到羅馬去,幾經困難才找到保羅住牢獄的那一個房間,保羅所說“殷勤的找我”便是指此而言。

              羅馬監獄中的鎖鏈,一條鏈鎖著

            囚犯左手,一條鏈鎖著士兵右手。

              SO that my bonds in Christ

              are manifest in all the palace

    假如仔細研究保羅在這裏所提及阿尼色弗的事,似乎阿尼色弗在羅馬看見保羅之後,也不幸被捕而被害,為主殉道了。所以保羅在本書四章19節說“問候阿尼色弗一家人”而一章18節也說“願主憐憫阿尼色弗一家的人”,顯然地這是安慰阿尼色弗所遺下的家人而言。但保羅在此不便說出阿尼色弗殉道的事,因為他在監牢裏寫這信,而且寫信的時候,是有最少一個或兩個羅馬兵在身旁監視著,那羅馬兵右手與保羅左手是有鎖煉相連的。

    保羅在18節有一祝禱語說:“願主使他在那日得主的憐憫”。“那日”指將來的日子,即主再來的日子。顯然地暗示阿尼色弗已經離世,等主再來時必定有重大賞賜。――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提後一15~18保羅對提摩太進行私人性勸勉之後,提及自己周圍的環境,告訴提摩太背叛自己的人和自始至終忠於自己的人。由此可知,傳揚福音的事工伴隨諸般逼迫與苦難(彼前3:14)。在患難和逼迫中,更能體現真假。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一16「願主憐憫阿尼色弗一家的人,因他屢次使我暢快,不以我的鎖鏈為恥,」

    “願主憐憫阿尼色弗一家的人”在本書四19再次提到阿尼色弗的名字,從那節問候經文我們曉得,他的家人(一家的人原文作家人家屬)住在以弗所。依照一卷新約旁經(保羅和德拉行傳)記載,他原籍以哥念,他的妻子名莉杜蕾。當保羅第一次旅行佈道時因聽保羅講道而歸主,熱心款待保羅和巴拿巴。保羅在此說:願主憐憫阿尼色弗的家人,在四19又只問候其家人,同時在本章十八節又以禱告的語氣說:願主使他在那日得主的憐憫,這一切都似乎暗示阿尼色弗當時已經去世。── 周天和《教牧書信》

 

【提後一1618阿尼色弗為以弗所一信徒。保羅第二次被囚,與外界隔離;阿尼色弗不避嫌疑,不顧性命,到羅馬四處尋找保羅下落,終於把他找到。他不只照顧保羅;在以弗所教會中也有美好的服侍(一18)。他的家人一定也住在以弗所。保羅寫此信時,阿尼色弗或已去世,故此處只提他的家人 ;並在18節有“那日”(主再來的日子)得主憐憫的話。他明白保羅被囚是為了福音,故不以此為恥;他的美名長留人間。──《啟導本聖經註釋》

         阿尼色弗: 此名意指“帶來幫助的人”。他是以弗所人,聽保羅所傳的道皈依基督教後,在以弗所給過保羅很大的幫助,並且保羅被囚在羅馬監獄之後,也曾多次拜訪他,安慰、鼓勵他(1)。他不以保羅被囚為恥,反以為榮。在這裡我們認識到:①真正的信仰不懼怕困難和逼迫(彼前4:16;5:44);②對聖徒的關愛和善舉,必被神和鄰舍所紀念。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一17「反倒在羅馬的時候殷勤地找我,並且找著了。」

    這句話暗示,當時在羅馬城的基督徒已經與保羅失去聯繫,否則阿尼色弗不會在花了極大的工夫以後(殷勤的找我表示不容易找,花了很大的工夫)才找到保羅。這節經文也間接顯示,這是保羅第二次在羅馬被囚。因為按照使徒行傳所記,保羅第一次在羅馬被囚時,有相當的自由,也可以和當地信徒聯絡(徒廿八1630)。如果是那次被囚,阿尼色弗必然極容易找到保羅,不必像這裡所說的,費了那麼大的工夫才找到。── 周天和《教牧書信》

 

【提後一18「願主使他在那日得主的憐憫。他在以弗所怎樣多多地服事我,是你明明知道的。」

    “得主的憐憫”原文是“從主找到憐憫”,所以,這句話依原文直譯是:“願主使他在那日從主找到憐憫”。這種句法有點生硬,因此新約學者耶利米亞(J. Jeremias)認為,這句是由兩句話合併而成的:第一句是“願主使他找到憐憫”;第二句是“願他從主找到憐憫”。這未嘗沒有可能。── 周天和《教牧書信》 

         “那日”,指主耶穌再來,眾信徒得獎賞、快樂、榮耀的日子。――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