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摩太後書第二章拾穗 【提後二1】「我兒啊,你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 按原文,在第1節開頭有“所以”兩字。“所以”我兒阿,這“所以”把第2章的意思和上文連接起來,為甚麼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呢?因為上文的原因。 “要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上剛強起來”,這“要”字表示一種揀選,你能否剛強在乎你有否剛強的心志。許多時候我們不能剛強,不是沒有剛強的能力,乃是在心志上已經衰退了,在心志上不想剛強。 “恩典上”,英文聖經作“恩典中”,在主的恩典中剛強,是不靠肉體剛強。――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你要在基督耶穌裏的恩典上剛強起來」(原文)。恩典本身,就是神自己和神的生命,所以恩典不只能叫我們得救,並且還能叫我們作剛強的人。 保羅已知就義期近,開始寫下遺言,有交托也有囑咐,有見證也有 勉勵。他在本節至7節追憶往事:從少年意氣風發,逼迫基督徒,到蒙基督耶穌的恩典,成為傳福音的使徒
。 他勉勵提摩太,人有信心便能堅固(羅四20);靠主加給力量,凡事都能作(腓四13);因此不必膽怯(一7)。“我兒”:看《提前》一2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提後二1~2】保羅囑咐提摩太兩件事:第一,當在基督耶穌的恩典中剛強起來。提摩太雖有信實的信仰,但性格和肉體上有不少軟弱,因而也受了不少苦難(提前5:23)。因此保羅特別強調這一點(徒9:22;羅4:20;弗6:10)。第二,當把從保羅所受的教訓,交托給忠心的人。“我所教訓的”指正確的教訓,即福音的純正真理;“忠心的人”指忠於福音和真理之人,意味著能用話語和行為教導他人的人(林前4:1,2)。這句話的意思是將福音的純正真理交托給對福音忠誠的人,使他們傳福音(太28:20;羅1:1,2;彼前1:12)。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1~26】本章是本書正文的開始,特別強調了傳道人的心志及任務。這種傳道人的心志與任務並不局限於牧者,只要是因信得救的聖徒就有義務把福音傳到萬邦(太24:14;提後4:2)。本章由有關傳道人心志的三個比喻(1-7節),為福音所受的苦難及榮耀(8-13節), 勸勉作善工並警戒假教師等(14-26節)三個段落組成。教訓如下:①福音的工人有義務保守聖徒們的靈魂脫離虛謊和異端(4:2-5;弗4:11,12);②為此,福音的工人應在真理和信心上堅固自己(15節,羅4:20,21);③應持有良善管家的意識,順從真理,殷勤侍奉(羅14:8;林前6:19,20)。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2】「你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我所教訓的,也要交托那忠心能教導別人的人。」 “聽見”,原文是過去式,就是指著以前的事情,提摩太何時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保羅的教訓呢?這裡所說的,是指過去的甚麼事情呢?大概有兩個可能,一個是指保羅從前為提摩太按手的時候,正如提前四14所說,在那特別聚會中,在許多人面前,保羅曾把那真道要義教訓提摩太,不但為他按手,同時也把福音內容的要義告訴他,讓他接受這屬靈的託付,在神面前作個福音使者。――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見證人”可指保羅在旅行傳道中,為福音向公眾作的見證和傳的真理。提摩太與他同行,親耳聽到過。也可指提摩太受按手時(一 6)在場的教會領袖和信徒,都聽到保羅真道的教訓。 “交托… 能教導別人的“:教導真道的工作一定得繼續下去,應注意栽培新秀。保羅要提摩太自己忠心作工(二15;四3),一方面注意培養象自己一樣忠心又能教導別人的人。別人如果忠心,經過訓練和造就。一樣可為主所用。這裡講的是教導工作的繼續,不是使徒權柄的交托。──《啟導本聖經註釋》 【提後二2許多見證人是指哪些人?】 答:保羅對提摩太,視他如自己的兒子,要他把在許多見證人面前所聽見保羅的教訓,交托那些同時代或後來的忠心同工們。這裡所謂「許多見證人」(參來十二1),可能是指提摩太被分別出來,被按手授聖職時的見證人,如那些長老們,便成為保羅教訓提摩太的見證人(提前四14;提後一6)。或許可以說,保羅在各處傳福音時,在眾同工或許多信徒面前,給予提摩太的教訓,這些在場的同工和信徒,就是許多的見證人(參徒十六1-4,廿一1-6;提後四10-12,19-21)。保羅以這許多人為見證人,來勉勵年輕的提摩太,能夠在基督恩典上剛強起來,忍受苦難,作一個勇敢的僕人,蒙神喜悅(提後二1-7,15)。——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提後二2 “許多見證人”指什麼人而言?】 保羅勉勵提摩太一件重要的事,就是要把自己所領受保羅的教訓,交托與這一代或下一代的同工,保羅說提摩太是在“許多見證人”面前聽見保羅的教訓。所謂“許多見證人”有不同的解釋: 一、有人以為是指保羅與眾長老為提摩太按手時的許多長老,那些長老成為保羅教訓的見證人(提前四章14節;提後一章6節),他們也聽見保羅如何教訓提摩太,所以稱為見證人。 二、也有人以為是指路司得與以哥念的眾信徒。因為保羅是在路司得認識提摩太的,提摩太在路司得與以哥念兩地有好名聲,保羅要帶他到各城去佈道,所以曾在路司得眾信徒面前給他許多教訓,那些信徒也聽見了,所以稱為見證人(徒十六章1一4節) 三、更有人認為保羅所說的見證人是保羅的許多同工。我們在使徒行傳中可以找到保羅許多同工,比方第二十章首段便有七名,在歌羅西書四章我們研究保羅有多少同工時,曾列出廿六人。這些人都曉得保羅如何器重提摩太,時常教訓他,視他為兒子。這些同工便是許多見證人。 四、最後有人謂保羅所說的見證人是提摩太的外祖母羅以和母親友尼基以及他一切親戚朋友(提後一章5節) 希伯來書作者在十二章l節說“我們既有這許多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他所指的是十一章那許多古時的聖徒而言,作者用古時聖徒的信心來勉勵當時受尼祿皇逼迫的信徒。保羅則在此處提出“見證人”一詞來勉勵提摩太要剛強,像一個精兵,像一位比武的勇士,也像一個努力的農夫。――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提後二3】「你要和我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 雖然原文沒有“我”字,但這裡的同受苦難與一8相同,在那兒中譯本有“我”字,因此在這兒加上“我”字是十分自然的。保羅在西一24說到他的受苦是要“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因此這兒也可能有這樣的意思。精兵是軍事上的隱喻,含有優秀、勇敢之軍人的意思,這是保羅喜歡採用隱喻之一(參林前九7;弗六11~18)。──
周天和《教牧書信》 【提後二3~4】本文用“精兵”比喻傳道人,其特點如下:①忍耐困難(來10:32);②不被世務纏身;③絕對順從命令(太8:9;林後10:5,6)。同樣,聖徒作為基督的精兵,應忍耐、戰勝任何困難和逼迫,應具有為福音甘願奉獻自己一切的熱情。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3~7】 本節至 7節再次講到保羅在其他書信中喜用的比喻。他要提摩太,也要今天的信徒學習:1,軍人:作精兵叫招他當兵的人喜悅(參林前九7);2,農人:勞力的農夫生產糧食,可享收成的歡喜(參林前九7);3,運動員:飽經訓練,按規矩比賽以求勝(林前九24~27)。要得神的喜悅、收成和永生的冠冕,必須先付代價,致力傳揚福音,忍耐、自製、持定目標,才能有收穫 。──《啟導本聖經註釋》 保羅用精兵、運動員、農夫三種比喻,談論福音工人的任務、心志及權力。本文表明,當聖徒立志傳福音時,必有困難追隨其後。儘管如此,當聖徒為天國的擴張而全力以赴時,就會有榮耀的賞賜<來13:2,3,聖徒的侍奉與賞賜>為他們存留(腓3:12-14;來1二1-3)。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4】「凡在軍中當兵的,不將世務纏身,好叫那招他當兵的人喜悅。」 “世務”原文是biou,路加福音八43,那患十二年血漏的婦人在醫生手裡,花盡了她一切養身的,那“養身的”,原文和這裡的“世務”是同一字根,約翰壹二16提到今生的驕傲,“今生的”也是這個字,約壹三17“凡有世上財物的”,這“財物”也是同一字,所以這裡的“世務”不外指著,今生的衣、食、住、及各種養生需要,這一類的事。作精兵的,並不是不需要穿、不需要吃、不需要養生的財物……,乃是他不應當被這些事“纏身”,不應該專心經營這一類的事。當兵的是不可以兼商的,一面當兵、一面作生意,一定不是一個好軍兵。――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世務,」原文是指貿易、銀錢等事業;「纏身,」是織在一起的意思。―─ 牛述光 【提後二5】場上比武: 保羅時代,羅馬社會非常盛行比武,他曾多次以比武比喻,說明福音真理(林前9:24-27;腓3:12-14;提前6:12)。本節的比喻是為了強調福音傳道人的基本態度,即不離開真理(林前15:1-4;西1:5),憑愛心行事(腓1:16),堅持溫柔和服事的態度(彼前5:3)等<徒13:1-28:31,保羅的宣教原理>。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6】「勞力的農夫理當先得糧食。」 “先”字,傳道人如何能帶領信徒在靈性上、在主的話語上,走主的道路,必須“先”有亮光。別人看不見那危險,你“先”看見;別人未看見的好處你先看見。“先得”的意思,並不是保留為自己所用,乃是自己先用了,隨後也把所得的亮光傳給別人,使他們也得著。可是“先得”,就使你走在信徒的前頭,舊約時代,神的先知和其餘的以色列人所不同的就是在此。他們“先”得著神的話,然後再傳給以色列人。以色列人雖然也得神的話,但卻是由先知傳給他們的。“勤勞”是我們可以“先”得糧食的一個秘訣。――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保羅所採用的第三個隱喻是農夫勞苦工作的隱喻:勞力的農夫理當先得糧食。在上一個隱喻中保羅已經漸漸地由事奉的勞苦轉到賞賜上,如今在農夫的隱喻中,賞賜的概念更加清楚突出。勞力是指在田間辛苦作工。在提前五17保羅也曾採用“勞苦”一字去形容傳道的事工。只有真正忠心盡責,甘受辛勞的農夫才配先得糧食。不過保羅在此採用理當二字,可能因為提摩太想效法保羅,不肯接受主內弟兄姊妹物質方面的幫助,認為如此才算高貴,因此保羅特別提醒他,既然勞苦作工,便理當獲得報酬。──
周天和《教牧書信》 「勞力的農夫,理當先得糧食。」勞力的農夫,竭力生產,使生命豐盛,就先得糧食──在國度裏先嘗新耶路撒冷城的新鮮。── 張郁嵐《靈命追求》 勞力的農夫: 保羅把福音的工人比喻成農夫,是為了教導①如同為收穫而努力耕作的農夫,應為福音的果子竭盡全力;②如同勞力的農夫理當先得糧食一樣,為福音辛勞的傳道人有權從教會領取正當的報酬(林前9:10-14);③如果傳道人為福音事工全力以赴,就可以看到聖靈在他人的生命中結果子。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7】「我所說的話你要思想,因為凡事主必給你聰明。」 這句話包含兩種意思:一是提摩太方面,要思想保羅所說的話;一是神方面,他必給你(提摩太)聰明。換句話說,一是人的探索追求,一是神的啟迪施恩,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神願意賜聰明智慧給人(雅一5),但人必須誠意追求,仔細思想,因為惟獨這樣才顯示一個人確實渴想獲得從神而來的聰明智慧。 保羅這句話也暗示,他上面所說的一切只是基本的原則,至於實際的應用,則提摩太必須仔細思想。他也應許(必字便表明不單是一種期望,更是一種應許)提摩太,當他仔細思想時,主必給你聰明。意思是,必然會瞭解當如何把這些原則應用到實際的問題上。 至於我所說的話,基本上是指保羅在這一段的指示,不過也可包括他一向以來對提摩太的教誨。思想是仔細思維,認真探索。若如此行,主必施恩,叫他有所得著(參太七7~8)。── 周天和《教牧書信》 『因為凡事主必給你聰明。』未信主前,我們處世為人,都是靠著自己的幹才、聰明、手腕等;現在得救了,就應學習在凡事上,靠著主所給的聰明而行,就必覺得輕省而有效。──《讀經指引》 【提後二8】「你要紀念耶穌基督乃是大衛的後裔,他從死裡復活,正合乎我所傳的福音。」 “大衛的後裔”,表示耶穌基督是神所應許的那位後裔。“正合乎”,表示以上的引證,是將舊約神應許大衛的話,和新約耶穌基督復活這個事實拿來對照,證明這兩件事情是相合的(徒二23-36;十三29-35)。――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你要記念耶穌基督!』(1)記念祂那豐滿的人──『大衛的後裔』,和神性──『從死裏復活』(參羅一3~4),所包含的切意義。(2)記念祂是如何先受死的害,後來進入復活的榮耀(參路廿四26);並且要帶我們『忍耐』於與祂的『同死』,而與祂同在的復活裏『作王』(11節)。(3)記念祂的『可信』,並祂信實公義的審判──『我們若不認祂,祂也必不認我們』(12~13節)。哦,『你要記念耶穌基督』!這是處於荒涼末世,而能忠心往前的秘訣!──《讀經指引》 主基督道成肉身,生於大衛之家,故能為世人替罪受死;祂復活證明祂是神,因此所預備的救贖具有永遠的功效,凡信者均可得。這是福音的核心。──《啟導本聖經註釋》 我傳的福音: 指因信基督而得救的福音真理。保羅之所以強調說是“我傳的福音”,是因為他的福音來自神的直接啟示,自己蒙召作福音的使徒,並且寧死不屈地持守了福音<提前 緒論,書信中的問候語和使徒權柄的主張>。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8~13】保羅論及為這福音所受的苦難及這苦難將要帶來的榮耀。在此我們認識到,為福音而受的苦難是有份於基督榮耀的準備過程,通過苦難,聖徒的信仰得以鍛煉且會更成熟<伯二7,關於苦難>。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9】「我為這福音受苦難,甚至被捆綁,像犯人一樣;然而,神的道卻不被捆綁。」 犯人是一個強烈的措詞,在新約聖經中只用在與耶穌同釘的罪犯身上(路廿三32~33、39),通常是指殺人犯、叛國犯而言。由此可知,保羅這次的被囚,不是徒廿八所記的被囚,而是稍後尼祿王迫害基督教會時發生的事件。──
周天和《教牧書信》 「犯人,」或譯作惡的人。人恨惡基督徒,以基督徒為作惡的。―─ 牛述光 這話說出,我們向人傳福音作見證時,雖然自己會遭到人的反對,但我們所傳的道,卻仍像野火燒山一般的蔓延出去,無法遏止。這個奇妙的事實,會消除我們的懼怕,鼓勵我們勇往直前。──《讀經指引》 “被捆綁象犯人一樣“:保羅被囚不是因為犯了法,而是因為傳福音。他此時當已判刑,等待處決(參四6)。──《啟導本聖經註釋》 【提後二10】「所以我為選民凡事忍耐,叫他們也可以得著那在基督耶穌裡的救恩和永遠的榮耀。」 聖經中雖然常提到信徒是“蒙揀選的”,原文eklektos,和這裡所說的“選民”,原文eklektous同一字根,這字在新約中有時作副動詞用。其中太二十16;二十二14;提前五1;約二1-2等等地方的“選上的”、“蒙揀選的”,原文都是eklektos。但若被用作名詞時稱為“神的選民”,這用法多半指猶太人說的。如太二十四22,24,31;可十三20,22,27;路十八7;提後二10。只有西三12,比較清楚,是指著信徒說的。多一1,亦譯作“選民”(參W. E. Vine《新約字解和希英漢字典》),照新約選民的用法來說,多半是指猶太人,所以這裡的選民,指猶太人比指信徒更合適。保羅為猶太同胞的緣故,願意凡事忍耐,林後六3,說他凡事忍耐,目的是,免得妨礙福音的工作,特別是不要叫人因他的緣故跌倒。――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得著,」原文是中鵠、射中、達到目的。―─ 牛述光 “選民“:基督信徒乃神所揀選的人。保羅為了神所揀選但仍未歸信的人的得救,情願受盡苦難,付上生命的代價。“永遠的榮耀”為一切信主得救的人的終極盼望(參西一24)。──《啟導本聖經註釋》 凡事忍耐: 保羅在自己的事奉生涯中受過各種逼迫和誣陷、死亡的威脅等數不清的痛苦和羞辱(徒28:30-32;腓1:13)。縱然這樣,他卻忍耐了這一切,這是因為:第一,他認識自己所受的苦難是將來所得榮耀的前提(太10:22)。第二,知道通過自己所遭受的苦難和捆綁,福音將傳到萬邦(1:8)。第三,為了激勵神所揀選的聖徒,使他們堅守信仰,成就他們的救恩(羅8:17;來11:25)。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11】「有可信的話說:“我們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他同活;」 這句話所說的“同死”,應是指著耶穌的死,我們因信就歸入祂的死這個意思,更為正確。“死”字原文是過去式,並不是將來的;“若”字則是推理的講法。注意經文中的“若……也必……”不是假定,乃是說我們若真與基督同死了,也必定要與祂同活。“若”字不是單指“與基督同死”這回事,乃是指全句“與基督同死,也必與祂同活”。如果我們已經與基督同死,那麼我們必定與祂同活。既然有這樣的盼望,就不怕為福音受苦難,甚至身體被殺也不用怕了。――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提後二11~13】或係當時的詩歌或成語。―─ 牛述光 這四句用“我們若 ”開始的句子,很可能引自當日教會中的一首讚美詩 ,用來頌贊神的大愛,勸勉信徒堅守主道,免受永刑。 這是“有可信的話說”第四次在“教牧書信”中出現。最早一次在《提前》一15,看該處註解。作者用這句話增加所引之話的重要性
。──《啟導本聖經註釋》 【提後二12】「我們若能忍耐,也必和他一同作王;我們若不認他,他也必不認我們;」 這裡所說的“忍耐”,是指上文對苦難的忍耐。――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提後二13】「我們縱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 「我們縱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神的信實,是建立在神的自己上面。神的自己,乃是神信實的靠山。神的信實所以能堅定不變,因為神自己是不改變的。 我們常因幼稚、軟弱,而在環境的誘惑下失敗、跌倒,甚至不敢再回到主前。這實在是太錯誤的想法!因主曾親口告訴我們,祂既愛我們,就愛我們到底(約十三1)。『我們縱然失信,祂仍是可信的;因為祂不能背乎自己。』不論我們墮落到何種境地,都可放膽回到祂面前,祂就必寬恕我們,收留我們。──《讀經指引》 我們縱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 這一節極其鮮明地對比了人的不信實和神的信實。雖然人有時會因不信實 而作出背叛的事情,但神永遠是信實的,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遵守拯救的應許,並且與信他的人同在(羅3:4;約壹1:9)。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14】「你要使眾人回想這些事,在主面前囑咐他們:不可為言語爭辯,這是沒有益處的,只能敗壞聽見的人。」 回想不如譯為“提醒”,是現在時態的命令式,意思是要繼續不斷地提醒。原文沒有眾人,不過,提醒的物件當然是眾人,因此如此翻譯未嘗不可。這些事應該是指前文十一至十三節那首詩歌。不過,廣義的說,也包含保羅所傳的全部福音真理。 在主面前原文是在 神面前。在提前五21也曾採用類似的說法,表示極其嚴肅,鄭重其事的叮囑。叮囑一詞有諄諄至囑的意思。呂振中譯為“切切誓囑”。不可為言語爭辯,在提前六4的“爭辯言詞”也是同一個字(不過,此處是用命令式),是指故意在神學問題上作無益的辯論去炫耀自己的辯才,其實對信仰的實質毫無幫補。保羅雖然沒有明顯指出是哪一些人,但提摩太和以弗所教會信徒必然瞭解他所指的是誰。保羅說,這種爭辯是沒有益處的,只能敗壞聽見的人。敗壞一詞的希臘文是katastrophe,直譯是:“顛倒上下”,意思是使聽者心煩意亂,以至黑白不分,結果使他們在信仰上蒙受極大的虧損。──
周天和《教牧書信》 “這些事”指上文所說的福音的真諦。本節至18節為如何對付虛假教訓的教導。假教訓能敗壞聽見的人,領到更不敬虔的地步。從所描寫的情形,可知二世紀盛行的諾斯底主義已在初期教會中萌芽,保羅在
《提前》和《提多書》中一再警告。此處提到此派兩個頭目許米乃和腓理徒。這些人不信基督肉身復活,認復活為寓言,不是真事 。──《啟導本聖經註釋》 眾人: 指2節所提及的”忠心的人”。這些事: 指本章1-13節的內容。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14~26】本文是保羅對提摩太個人的勸勉,警戒諾斯底主義異端,並強調作無愧的工人<約壹 緒論,諾斯底主義;約壹4:1-6,異端的概念>。──《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15】「你當竭力在神面前得蒙喜悅,作無愧的工人,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竭力”就是願意付上一切代價,盡自己所能的要在神面前蒙喜悅。 “按正意分解”原文的字根是orthotomeo,這字是由orthos和 temno合成的。orthos是“直”的意思,temno的意思是“割切”,這字在新約中只在這裡用過一次。――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正意,」原文是直割。神的道必須直解不可曲解。正意分解是不左不右,曲解是『離真道』而另外造出一種說法。―─ 牛述光 「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按正意分解』,原文的意思是『直直的割開』。聖經中有許多不同的真理,都是各有界限,雖然相接相聯,而不相混相調。我們必須把這些真理,按著它們的界限,割得直直的,分得清清楚楚,不可曲解亂講。 假教師憑己意曲解真理。神的忠心的工人應正確分解聖經,沒有私見。“按正意分解”原文的字根orthoto-mounta意為“正確地分割”。唯有竭盡所能追求神喜悅而非人的歡心的人,才能很公正而誠實地分解真道。“無愧的工人”是說不以傳講真實的道理為恥,不在持守所信上有絲毫放鬆,以致羞辱主名。──《啟導本聖經註釋》 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 按字面意義,是“正確地截斷”或“正確地解釋”。在這裡是指不歪曲或更改聖經的言語和教導,正確地分解真理。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16】「但要遠避世俗的虛談,因為這等人必進到更不敬虔的地步。」 “虛談”原文kenophonias是由“空”kenos與“聲”phone二字合成的,全新約只用過兩次,另一次在提前六20。 “進到”的原文是prokopto,是增加或長進到……的意思,腓一25譯作“長進”。――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提後二17】「他們的話如同毒瘡,越爛越大;其中有許米乃和腓理徒,」 “毒瘡”原文是gaggraina(參W. E. Vine的《新約字解》)。是指一種腐蝕性的毒瘡,非常疼痛,會擴張到四周圍,使周圍的肉長出壞疸,變成腐爛;是一種特別叫人痛得難以忍受的毒瘡。這異端的教訓,就好像一種叫人很疼痛,而且會繼續發展、越爛越大的毒瘡,在教會中影響其它信徒。――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提前》一20提過許米乃的名字,這裡更提到腓理徒。此二人大概在教會中自創門戶,傳講“世俗的虛談”,否定教會基本信仰,特別是末後肉身復活的教義(14注;二18;林前十五3~4,12~19)。──《啟導本聖經註釋》 許米乃和腓理徒: 他們是當時以弗所教會諾斯底主義異端的教師(提前1:19,20),其根本的謬誤在於否認肉體復活。他們承認屬靈的復活,即相信人可以從罪和虧缺中得救,但否認基督再臨時肉體復活的事實。他們錯誤的思想來自諾斯底主義的影響,諾斯底主義認為屬靈之事是良善的,但物質及肉體絕對是邪惡的<約壹 緒論,諾斯底主義>。他們主張得救意味著從肉體得以解放,邪惡之軀不可能復活,也不應該復活(提前4:3)。在這裡我們可以認識到:①肉體的復活是末世論性事件,是聖徒們所盼望的 ;②過分強調屬靈之事,會帶來肉體的放縱和輕視福音真理的風氣 ;③直到今天,異端還把自己裝扮成光明天使來迷惑聖徒。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17許米乃和腓理徒是何人?】 “許米乃”即提摩太前書一章20節的那人。前書提及他與亞力山大丟棄良心,及有謗瀆行為,保羅已經將他們交給撒但(見前書該處的研究)。在後書此處又題及他與腓理徒在一起,而且說他倆的話如越爛越大的毒瘡,他們說復活的事已過,以致敗壞人的信仰。 許米乃雖然被保羅交與撒但,但他仍不悔改,繼續他的敗壞行為和錯誤的教訓,顯然地,他是一名冥頑不靈、知錯不改的人。也許他從前和亞力山大在一起,現在又和腓理徒在一起,從事活動,其目的是要破壞保羅所建立的真理的基礎,但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也有印記(19節)。 不相信“復活”,自古已然,今天也不例外。許多掛名的傳道人,雖然在復活節也舉行慶祝,但並不相信主那穌果真從死人中復活。雖然在降生節也慶祝主降生,但不相信主那穌是由童女馬利亞而生。雖然也守聖餐,但不相信主那穌的寶血可以贖罪。 雖然在念誦使徒信經,但並不相信使徒信經中的話。這些人與保羅時代的許米乃和腓理徒一樣,在今日教會中他像毒瘡一般,對己無益,對人有害。 因此,保羅吩咐提摩太要“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15節)。“按著正意分解真理”一詞,原文只用一個字,該字ONTHOSON-THOTOME
O(oedor0[1三t1))是一個拼合字,由ONTHOS(直)與TOMEo(刀割)二字合成,原意為“用刀直割”,不偏左右,該字原指售肉者以熟練刀法,把肉分割得恰好,割得正直,不會歪曲而言。 傳道人不按正意分解真理的道,隨著自己私意與幻想去胡亂解釋聖經,好像一個售肉者以刀背割肉,或根本沒有割肉的刀,他們的刀長了鏽。一切愛主的傳道人,應傳揚純正的信仰和基本要道,為真理作戰,為真理辨護。――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提後二17,18腓理徒是何等人?怎樣破壞信仰?】 答:腓理徒Philetus——意思是可愛的,此人呢和許米乃(參三四O題)本是基督徒,以後離了真道,背棄信仰,以不敬虔的心,談論虛空無價值的事。他們說話放縱,言論荒謬,不信死人之復活,視聖經所有復活之引證為以往過去之事,今日則斷乎不能,如此有害真理,足以敗壞許多人的道德與信心,甚至要使全教會的信仰根基被動搖。因為死人若不復活,救主就沒有復活,則我們所信的便是徒然,仍在罪中(林前十五16,17)。故保羅在此警告提摩太,謂這兩人的邪說話語,如同毒瘡一樣,腐蝕健康的細胞組織,引致潰爛,十分危險。所以必須防範而遠避他們,並且說明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了印記,主能分別為聖,認識誰是屬祂的人(提後二19;民十六5)。而這根基就是指神所建立真實的教會(參弗二19-22),是以使虛假邪說者如許米乃和腓理徒,不能魚目混珠,不得妄逞意圖,破壞純正的信仰。——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提後二19】「然而,神堅固的根基立住了。上面有這印記說:“主認識誰是他的人。”又說:“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 「上面有這印記說,主認識誰是祂的人;又說,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印記的意思有二:第一,就是凡物蓋過印的,就是表明這物乃是蓋印的那個人的;第二,就是被印者身上有了一點是與那個印相同的。『主認識誰是祂的人,』就是表明凡經過主蓋印的人,都是屬乎主的;『凡稱呼主名的,總要離開不義,』就是表明凡經過主蓋印的人,都應當像主才可以。──
倪柝聲 「凡稱呼主名的人,總要離開不義。」口呼順服主無用,順服功課90%以上是對付。對付就是真順服神。──
張郁嵐《靈命追求》 教會有基督為基石,雖受刀劍的迫害,異端的騷擾,絲毫未有動搖。神的印記刻在這基石上,是教會屬祂的證明。這印記說:1,祂認識屬祂的人。有神的保守,教會穩若泰山。2,信徒也有應盡的責任,在行為上聖潔。參《民數記》十六5。神在可拉黨背叛神和摩西時說,祂知道“誰是屬祂的,誰是聖潔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神堅固的根基: 意味著基督教的福音及基要真理,這裡則指教會,即承認耶穌基督為救主的信仰團契(太16:16)。印記: 意味著因神的主權性護理而為神所有,或指聖靈的永不改變的印證(弗1:13)。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19~22】誰能夠在神面前作貴重的器皿?乃是脫離了卑賤的器皿的人。人如果脫離卑賤的器皿,他就能作貴重的器皿。凡稱呼主名的人,就必須脫離不義;脫離不義的人,才能稱呼主名。人如果自潔,就能作貴重的器皿。人如果作貴重的器皿,這一個人才能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一同追求公義、信心、仁愛、和平。只有拔起刀來,下決心,站在神的一邊而殺死自己弟兄的人,才能作利未人。同樣的,我們必須付上代價,脫離宗派所謂的合一,才能進入真正的合一裏。所以,合一的根據,乃是在乎離棄不義,乃是在乎審判罪。―─
倪柝聲《初信造就》 【提後二20】保羅以家庭器皿比喻教會中的信徒,有的偏離真道,但也有人忠心侍主,不為虛假的教訓所惑。信徒應和叛離真道的人脫離關係,成為有用的僕人,作貴重的器皿(21節),才可與“大戶人家”用的器皿相稱。保羅離世之時,力勸已落入異端網羅的信徒回頭(25~26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大戶人家: 象徵神的教會(羅16:5;弗二20;提前3:15)。金器銀器,木器瓦器: 比喻了教會中聖徒的恩賜及作用的多樣性。若要成為神所視為寶貴的器皿,就要潔淨自己,這意味著聖徒在道德上的純潔(林前5:7;腓4:8;多1:15)。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20~21】『貴重的器皿』。器皿是為承受,也是為供應。神要人承受祂,充滿祂,而供應祂,流露祂。── 張郁嵐《靈命追求》 【提後二20~23】教會一成了大戶人家,分子就不齊了。―─ 牛述光 【提後二21】「人若自潔,脫離卑賤的事,就必作貴重的器皿,成為聖潔,合乎主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自潔”原文ekkathare,據英希新約經句彙編(Englishman's Greek Concordance of the New Testament),這個字在新約只用兩次,除了這裡以外,有一次在林前五7,中文聖經譯作“除淨”(把舊酵除淨),英文譯作purge,就是清除洗淨的意思。――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合乎主用,」合乎用原文是更有用。―─ 牛述光 【提後二22】「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欲,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
」 “逃避”試探,乃是我們要採取主動,不是等著讓試探來臨。不過在不能逃避而受到魔鬼試探時,我們就要加以抵擋(雅四7)。
這裡所說的“少年人的私欲”,不是單指著男女方面的情欲;也是包括吃喝玩耍、放縱肉體的事;也會有一些奇怪的理想,不合聖經的各種幻想和欲望,如好高驚遠、喜歡出風頭、不受勸戒、憑血氣行事、這都是少年人的私欲。 “信德”在此不是指信徒得救的信心,乃是指信徒在日常生活上的信心追求。雖然已經信主得救,但在信心上仍要追求長進,聖經告訴我們:“使我們勝了世界的,就是我們的信心”(約壹五4)。信心長進就使我們過得勝的生活。 “仁愛”原文agapen,就是“愛”,指神那種愛。――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你要…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提摩太已是工人,明白聖經,有啟示、有恩賜、立長老,但保羅仍命他要追求。── 張郁嵐《靈命追求》 “少年的私欲”當指血氣方剛的年輕人最易陷入的誘惑:酒與女人,也就是吃喝玩耍和男女關係。保羅勸勉年輕的信徒遠避欲望,不落入這些試探中。積極方面應和虔信的基督徒一道,努力追求屬靈品德的長進。──《啟導本聖經註釋》 少年的私欲: 意味著不健康的性欲及過度的食欲,知識欲,名譽欲等(6:9;羅13:14;雅1:14)。這是聖徒所當節制的<彼前4:3,基督徒的節制>。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22~26】保羅對提摩太的私人性勸勉。在這裡保羅仔細說明瞭福音的工人應當具備的態度。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23】「惟有那愚拙無學問的辯論,總要棄絕,因為知道這等事是起爭競的。」 呂振中把無學問譯為“無教育性的”較能表達原文的意思。保羅在此再提到他在本章十四和十六節討論過的有關言語的爭辯和世俗的虛談,不過用不同的措詞加以說明。棄絕(paraitou)這動詞在提前四7採用過,意思是不單要“逃避”,而且要立定心意把它丟棄,拒絕與它有任何的來往。──
周天和《教牧書信》 參《提前》六21注。“愚拙”因為無的放矢,“無學問”是不懂怎樣思想。這樣的辯論沒有益處,反引起爭競,落入魔鬼的圈套。──《啟導本聖經註釋》 愚拙的辯論: 假教師及異端最大的特徵之一,就是講的內容與福音真理無關,他們所講的出自欲炫耀自己的知識水準的驕傲心態(提前1:4;4:7;多3:9)。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24】「然而主的僕人不可爭競;只要溫溫和和地待眾人,善於教導,存心忍耐,」 “存心忍耐”,表示我們忍耐是要用心志的,要打定主意忍耐;而不是聽其自然地能忍耐就忍耐,忍耐不了就不忍耐。乃是要存心忍耐,以應付所臨到我們的事。――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主的僕人”也就是在教會中作領袖的,應該不同于假教師,不誇屬世的學問,不作無益的辯論;而是誠誠實實、忍忍耐耐地教導,用溫和的態度,溫柔的話語來勸勉。──《啟導本聖經註釋》 【提後二24~25】真實的事奉者有一特性,就是會用『溫柔』來對付人的『抵擋』(25節)。這是最有效的利器,最終必然得勝。正如那一位被殺的羔羊,『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彼前二23),祂是何等溫柔;然而最終超越一切,得登最高寶座,成為雄威的『獅子』(參啟五5~6)。所以在屬靈戰場上,伸出血氣之手『爭競』、『抵擋』的,必不長久;『存心忍耐』、『溫柔』受欺的,必是最終的得勝者!──《讀經指引》 【提後二24~26】具體論及了福音的僕人必備的五種德性,大體可分為溫柔的性情與正確的勸戒兩大類。其目的是:①使聖徒們站在真理上(帖前二8);②使聖徒作為成熟基督徒通過實踐性的生活彰顯神的榮耀;③追根究底是為了造就教會。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二25】這裡教導如何對付抵擋的人:1,不可對他們失望,以為無可挽回;要溫柔忍耐勸戒,盼望他們悔改;2,應為他們剖析真理,有神話語照亮,得以醒悟;3,唯有真理才能給他們脫離魔鬼網羅的勇氣,願意並喜歡真自由。 做教會領袖的應自己明白真道、熟悉聖經,才能挽回抵擋他們的人。──《啟導本聖經註釋》 【提後二26】「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他的網羅。」 所謂“被魔鬼任意擄去”,就是落在魔鬼的圈套裡,深深的受到魔鬼詭計的欺騙。――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提後二26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是指何人?】 答:保羅說:「叫他們這已經被魔鬼任意擄去的,可以醒悟,脫離他的網羅。」這裡所謂「他們」,一般人認為是指信徒而言,意思就是信徒被魔鬼擄去後(擄去原文字( ),是生擒的意思,呂譯作活捉),能夠回頭醒悟過來,明白真理(提後二25),而脫離魔鬼的網路。在這一節的中文「任意」一詞原文字()意為「旨意,意欲」,其前面之()由()他()進入()他那,意即由他進入他那旨意。因此這一句有譯作「他們雖然曾經被魔鬼擄去,隨從牠的意思而行,或許也能醒悟過來,脫離魔鬼的陷阱。」(參信譯本)。——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提後二26 “被魔鬼任意擄去的”指什麼人而言?】 這節也是使解經家意見分歧的經文,而中文翻譯也不十分理想,事實上原文也因為用了兩個不同的代名詞“他”與“他那”而引起爭論,不知到底是指神呢,指上文神的僕人呢,還是指魔鬼而言。根據聖經原文,我試逐字重譯如下: 他們可能醒悟(復原)從(脫離)魔鬼的網羅曾被生擒(被擄)了的由他以至於他那旨意 原文這些字句最後的“他”(AUTOU)與“他那”(EKEINOU)這兩代名詞便是這節聖經使人迷惘之處。 因此,解經家分三派: 一、這是指信徒被魔鬼擄去後,因明白真道而脫離魔鬼的網羅而言。與中文聖經所譯的意思相同,這也是許多人所願意接受的一種解釋法。 二、“他”字與“他那”二代名詞指神而言,神把信徒從魔鬼手中“生擒”過來,脫離魔鬼的網羅,以進入神的旨意。那麼這節經文應譯為“叫他們已經被他生擒去的,可以醒悟,脫離魔鬼的網羅,進入他那旨意”(任意,原文為旨意,是一個名詞)。 這第二種解釋法是神使信徒脫離魔鬼的網羅,第一種解釋法則是信徒自動脫離魔鬼的網羅。 三、還有第三種解釋認為“他”字指上文24節的“神的僕人”,“他那”一詞則指25節的“神”而言。 那麼全節經文應如此意譯:“叫他們這已經被主的僕人所生擒去的,可以醒悟,脫離魔鬼的網羅,進入神的旨意”。 這一說認為神的僕人勸人信主,善於教導,使人悔改信那穌,等於把在魔鬼網羅中的罪人生擒,或說擄掠過來,使他們進入神的旨意,“明白真道”(25節)。 “生擒”一詞原文為2oGRE**Yp*),原文指在戰爭中生擒敵人,或在狩豬中生擒野獸而言。主那穌在路加福音五章10節對彼得說:“不要伯,從今以後,你要得人了”,“得人”一詞,原文是“把人們生擒,,。主那穌把這“生擒”說出,是加重語氣的說法,不是指普通的“得人”,乃是指在戰爭中的“擒敵”。 因此,第三派人士認為保羅所說的“生擒”,不是指魔鬼的作為,乃是指24節的“主的僕人”的行動,應驗主對彼得所說的豫言。 至於“網羅”,保羅很清楚地指出是“魔鬼的網羅”,在提摩太前書也曾兩度提及網羅。三章7節是警告做監督的要提防因行為不好而陷入魔鬼的網羅。六章10節則警告貪財的人要提防陷入金錢的網羅。那是許多人都曾陷入的地方。――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