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提摩太後書第三章拾穗

 

【提後三1「你該知道,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

     “你該知道”這是命令式句子,呂振中譯為:“這一點你要知道”。原文還有一個“但”字,意思是,提摩太要與前面所討論過的那些敵擋真理的人完全不同:他們無知、不明白,但你該知道這事。也許保羅這樣吩咐提摩太還有另一種意思,就是誠恐提摩太認為目前混亂和危險的局面很快便會過去,只要安靜等待一段日子,風浪便會減弱和平息。但保羅提醒他要認識到這情形會繼續下去,而且可能每下愈況。── 周天和《教牧書信》  

         “末世”譯作“末後的那些日子”“危險”譯作“艱難”“來到”譯作“將要來到”;如果參考英文和英希對照聖經,顯然新舊庫譯本的翻譯比較接近原文。――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或者說末後的日子必有危險來到。二至五節共題起二十一種危險的現象。其中有五種現象,都是說到人裏頭愛的故事,有三個愛和兩個不愛的講究。這二十一種危險的現象,都是溯源於這五種愛的講究。在這一個時代裏,人群中所以有危險的日子來到,乃是由於人有愛和不愛的講究。你這個前途危險不危險,也是在於你對於愛的講究。你愛的方向,定規了你的一生。你的心若是愛所不當愛的,你就有危險的日子來到。── 倪柝聲

         “末世”亦譯“末後的日子”,主要指基督來前的一段日子,通常自主耶穌第一次來到世上開始。保羅時代已見到本章所描寫的危險,他警告提摩太切勿沾染(5節)。這個時期的社會,道德敗壞,人的靈性低落;當時如此,主再來之前會更甚。在這“危險的日子”裡,信徒靈性力量的來源是:1,真信心(一5);2,聖靈的恩賜(一6拔下來7);3,神的話(一13;三17;四34);4,基督的恩典(二1);5,分別為聖的生活(二4,2021);6,確信主的賞賜(四78);7,倚靠主的信實和能力(二13,19)。──《啟導本聖經註釋》

         末世: 在舊約,指彌賽亞即將來臨之時(49:1;24:14;38:16);在新約,廣義上指從基督初臨到再臨期間,狹義上指主再臨之前(帖後2:2-4)。在此處則指教會時代,就是從基督的初臨到再臨之間,強調現在多於強調未來的某一時刻(2:17)──《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三1~8聖經告訴我們,越到『末世』,人的情形將要越敗壞;像本章1~5節所的,共有二十項之多,還加上6節所說的『牢騷婦女』,和8節所說的『敵擋真道』,真是不勝枚舉!這些情形,今天已經比二千年前寫聖經的時候,更為明顯了,那就證明現在實在是『末世』了。所以我們應該一面趁著不多的時日,傳福音搶救失喪的靈魂;一面好好警惕自己,以迎候主的再來!──《讀經指引》

         此處說到『末世』多種墮落醜惡,不法不義的光景,十足證明,整個舊造的趨勢,乃是越過越敗壞,直至完全毀滅。因此人類有史以來,所有希望在這舊天舊地中,建立『大同』世界的理想和努力,從來都是枉然的!我們所有的盼望,乃在基督的再臨,帶來榮耀的『新天新地』,才會『有義居在其中』(彼後三10~13)。──《讀經指引》

         這個定律不僅說明整個世代的趨勢,也可應用在個人的屬靈光景。我們身上的舊人──肉體、天然、自己,乃是越過越壞的,神對它的判定,只有永遠的滅亡──十字架的死。因此我們若對自己還有盼望,還想在自己裏面掙扎、努力,以期實現甚麼美好的光景,結果必是徒勞無功!我們的盼望,也惟有那已經在我們裏面的基督,惟有在祂裏面,我們才能成為一個『新創造』(參西一27;林後五17)!──《讀經指引》

         末世還有一種最可怕的光景,就是人已經墮落到如此地步(2~5),但仍然可以有一副『敬虔的外貌』(5),還能裝得活像『光明的天使』(林後十一14),似乎很愛主,似乎還為主作工,似乎還在教會負著某些責任,其實正是『敵擋真道』──基督見證──的人(8)。對於這,我們只有抓牢『敬虔的奧秘』(提前三16),以神在肉身顯現的原則,才能測量、分辨得出來;不管外貌如何敬虔,要嚴格的問說,這裏是道成肉身嗎?這裏有基督的實際嗎?──《讀經指引》

 

【提後三1~9本文集中談論了將要出現於末世的病態現象(25:5;17-20;彼後三3-5),即氾濫的罪惡和異端的活動。這樣的罪行揭露了世界的腐敗和墮落,同時也警告末日,即基督的再臨已迫在眉睫(帖後1:7-10)──《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三1~17前章講述了基督精兵的資格及任務,本章則指出了必出現在末世的罪惡和異端的錯誤,懇切地囑咐,凡立志敬虔度日的人必受逼迫,為了戰勝此番逼迫,就要堅立在所學所信之事上。本章尤其是詳細描述了末世的罪惡和異端問題,聖徒承受苦難和忍耐(林後12:12;5:7,8)的根據等,為今日的聖徒提供許多屬靈教訓,並敦促他們悔改。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三2「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謗讟、違背父母、忘恩負義、心不聖潔、」

專顧自己與貪愛錢財這兩個形容詞的希臘文都有一個phil)字在前面,因此可譯為:愛自己、愛錢財,也就是凡事都以自我利益為宗旨。自誇、狂傲都有驕傲的意思,也是由自我中心發出的;自誇著重於外表的行為,狂傲則著重內在的心態。謗讟、違背父母又是另一對的邪惡,都論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前者指對別人不好,破壞別人的名譽,後者指對自己的家人不好,干犯要孝敬父母的誡命。忘恩負義、心不聖潔。這兩個希臘字前面都有一個否定字母a),即不感恩不敬虔的意思。── 周天和《教牧書信》  

         「專顧自己,」就是愛自己。人在神之外,是先愛自己。愛自己乃是危險日子當中的第一個現象。不管人有沒有受教育,也不管他是那裏的人,甚麼人都是愛自己,全數都是愛自己。人的己是撒但的化身。那一天,主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罷!因為那一天彼得鐵貼了自己。── 倪柝聲

         「貪愛錢財,」人愛自己之後,就是愛錢財。在許多人的感覺裏,錢實在比甚麼都可愛。人的第一生命是自己,第二生命就是錢。全世界沒有一個人不是財主。全世界的人,老老少少,貧貧富富,都是財主。不過有的人是真作財主,有的人是假作財主,在那裏迷著作財主。撒但利用神之外的東西佔有人,其中最厲害的,第一是自己,第二是錢財。── 倪柝聲

 

【提後三2~4「專顧」、「貪愛」「愛」、「()愛」原文都是一個字,是喜愛,是感覺興趣,有吸引力、愛好、友好等意思。―─ 牛述光

         末世的光景,最主要的,乃是在於三個『愛』──『專愛自己(原文)、貪愛錢財』、『愛宴樂』,和兩個『不愛』──『不愛良善』、『不愛神』。『專愛自己』就是以己為中心,讓己登寶座,撒但調在舊造的生命裏,篡奪了一切的地位。『貪愛錢財』就是貪圖屬地的財富,謀取物質的獲得,注重一切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以『現實』的眼光來衡量一切。『愛宴樂』就是喜愛肉體的享受,渴求魂裏的舒適,完全活在感覺的生活裏。『不愛神』就是不給神獨尊的地位,不以神為惟一的戀慕,心不專注在神身上,不以神為滿足的喜樂。『不愛良善』就是不看重神在人身上的彰顯,不願有神在肉身顯現的生活,不顧神要藉人流露祂豐滿榮耀的永遠旨意。哦,這些『末世』可怕的原則,豈不也充斥在神兒女的中間嗎?對此光景我們當有何種態度?我們的『愛』究竟在那些上面?──《讀經指引》

 

【提後三25本節至4節列舉末世的敗壞,其本質都是不要神,高抬自己(比較羅一2931)。做這些事的居然是教會中受人尊敬的人(5節),行事為人全無起碼道德原則。──《啟導本聖經註釋》

         本文具體介紹了末世,即當今墮落的聖徒所犯的19種罪行。前兩種罪是對自己所犯的罪,是萬惡之根(提前6:10)。只顧自己的利己主義必使金錢和資財成為偶像,他們的心全然不顧念神和鄰舍,終因失去人性而歸入滅亡。其他15種罪是在人際關係中所犯的罪,是前兩種罪性釀成的必然結果。最後兩種罪惡是對神所犯的罪,即不信和假冒為善,是個人的罪和對他人所犯之罪的最終結果。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三3「無親情、不解怨、好說讒言、不能自約、性情兇暴、不愛良善、」

“讒言”原文是diaboloi,就是譭謗的意思,根據楊氏經文彙編,此字是魔鬼的名字;在英文聖經有三十五次譯作devil,指魔鬼,有兩次譯作false accuser,就是誣告的,還有一次譯作slanderer就是譭謗者的意思,只在此被用作動詞。――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無親情、不解怨又是另一對有一個否定字母的形容詞,指對人缺少溫情以及不願與他人和解。好說讒言、不能自約。前者指對人方面沒有好話,像魔鬼一樣,揭人陰私,甚至惡意中傷人;後者指對自己的脾氣、私欲毫無控制。性情兇暴、不愛良善。前者指像禽獸一樣,缺乏理性,兇惡可怖,後者指雖然還保留一點人性,能夠認識何為良善,但仍舊因為誠恐自己的邪惡被揭露出來,而仇視良善(參約三1920)。── 周天和《教牧書信》  

 

【提後三3~4「不愛良善…不愛神,」可惜好多基督徒雖然得救了,卻並沒有脫離危險。你們若只顧愛自己、愛錢財、愛宴樂,你們就沒有辦法愛神,就不愛神。不愛神,就不愛良善,因為良善是跟著神的,真實良善的事都是出於神的,幾乎可以說,良善就是神自己。自己、錢財和宴樂,是一個世界裏頭的東西;神和良善,是另一個世界裏頭的東西。你或是愛這個世界的東西,或是愛那個世界的東西,兩者不能兼有。── 倪柝聲

 

【提後三4「賣主賣友、任意妄為、自高自大、愛宴樂、不愛神,」

    “自高自大”原文tetuphomenoi,有煙雲飛騰的意思,或如一個地方被霧所籠罩;表示人自高自大,使自己的眼目昏迷,看不見事實的真相、前途的危險。那種驕傲的氣勢,好像煙雲飛騰一樣,態度叫人難以抵受。――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賣主賣友、任意妄為。前者指毫無道義,為一己的私利而出賣他人,後者指對凡事有礙於自己私利的人物、制度、或法例都毫不留情地攻擊,簡直是無法無天。自高自大指“給煙霧籠罩住”,頭腦不清,眼高於頂,自以為了不起(參提前三16,六4)。愛宴樂、不愛 神。即以享樂為人生目的,尋求肉體的歡樂,以致愛 神的心便冷淡了(約壹二15)。── 周天和《教牧書信》  

         中文的這個『愛』字,最中心的地方就是『心』。愛是心的故事。人不能沒有所愛。若是一個人沒有所愛,這個人定規是沒有心的,不是一個正常的人。神給人創造了一個心,並且在這一個心裏頭,神特別給它一個功用,就是愛。不但生理方面,人的心推動著人的生命;在心理方面,也是如此。神為人創造愛,是要人喜愛祂,要讓人接受祂進到人裏頭,進一步享受祂、經歷祂。今天人如果把這一個愛的功能,用來愛神以外的任何事物,那都是錯誤的。人裏頭的愛,本該是為著神的。這一個愛本該是以神為惟一的對象。凡在神之外的人、事、物,若作了人愛的對象,都是錯誤的。換一句話說,人的愛擺在神身上是對的,人的愛擺在神之外都是錯的。── 倪柝聲

 

【提後三5「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這等人你要躲開。」

    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這兩句話可說是前面所述的一連串惡事的總結,也似乎把一般性的描述轉變為對某一組人的批評,而這一組人正是在以弗所教會中那些傳異教的假師傅。他們外表上假裝十分敬虔,但實際上,特別是道德行為上,則違背了基督的福音真理。因此保羅警告提摩太:這等人你要躲開。躲開這個動詞是一個強有力的動詞,意思是“避之若浼”,因為他們實在太可怕了!雖然保羅在前面二24以下指示提摩太要用溫柔勸戒那抵擋真道的人,希望他們仍能悔改,但在此則說對一些有敬虔的外貌卻背了敬虔的實意的人要躲開。表面看來,似有矛盾,其實不然。因為“勸戒”是指用溫柔的態度譴責他們,希望他們能夠回頭醒悟;“躲開”則指不要與他們的行動有分,甚至不要與他們為伍,免得在不知不覺中給他們誘惑,跌入他們的圈套。── 周天和《教牧書信》  

         固然光有敬虔的外貌而沒有敬虔的實意是沒有價值的,但是有了敬虔的實意,決不會沒有敬虔的外貌的。因為敬虔是發源於神的生命的,神生命的本性是敬虔的,這生命若能在我們身上彰顯,就必定是敬虔。── 倪柝聲

         神作工的原則總是從裏面作到外面的。人若只注重敬虔的外貌,而不是出於敬虔的生命的,那就這一種的行為等於偽裝,是沒有敬虔的實際的。但是我們若存敬畏的心,怕有自己的活動,在那裏反對、拒絕、定罪一切不敬虔的思想、言語、動作、態度,以致外面不得不受約束(若不受約束,裏面就過不去,就受責備,就不平安),這一種敬虔的外貌才是真的。── 倪柝聲

         「敬虔的實意,」或譯敬虔的能力。―─ 牛述光

         界定了假冒為善者。 即表面上看似健康的基督徒,但其內心否認神的主權和因信基督而得到的救恩(21-36)。由此可知,真正的敬虔不在於外在形式,而在於在自己的生活中實踐神的旨意,和以愛心善待軟弱的弟兄(1:11-17;223;1:27)──《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三6「那偷進人家,牢籠無知婦女的,正是這等人。這些婦女擔負罪惡,被各樣的私欲引誘,」

    這裡的“婦女”顯然是指教會範圍裡面的婦女,因為那等人既然有敬虔的外貌,在教會的範圍裡面活動,就容易使人不注意他們暗中放縱情欲的實際生活。偷進人家的“家”是多數式的。

    “無知的婦女”是指在靈性上沒有分辨能力的婦女。無知,不單是在屬靈事上的不夠判別力;也是因為她們本身給罪惡留下地步,所以下文說:“這些婦女擔負罪惡,被各樣的私欲引誘”;她們所以會被這等假冒敬虔的人所牢籠、欺騙,不但是這些假師傅方面的詭詐;也是因為她們自己順從私欲,體貼肉體,在感情方面容易被欺騙的緣故。――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偷進,」原文是穿上衣服,意思是狼披著羊皮,假裝光明的天使而進入人的家。―─ 牛述光

 

【提後三6~7『擔負罪惡,被各樣私慾引誘,常常學習,終久不能明白真道。』這話清楚告訴我們,『罪惡』和『私慾』,乃是認識屬靈事情的一大攔阻。所以真要祈求主澈底拯救我們脫離外面的罪惡,和裏面的私慾,好叫我們在聽講台,或讀聖經時,都能『明白』主的『真道』而有屬靈的長進。──《讀經指引》

         受教育不多,對真理認識不深的婦女,最易成為假道理引誘的對象。“無知婦女”指的是 聽過道或已相信的女人,因為一知半解,所以為這些有敬虔的外貌但居心不良的人所愚弄。他們進入家庭,借談道辨惑之名來行欺騙之實。“無知”亦可譯為“意志薄弱”,指這些婦女本身也有弱點,可能有肉體的欲念或對教會中地位的貪戀。“擔負罪惡”指的或為此(參林前十四3436)。這些婦女雖然常常聽假教師的講論,卻無法認識真道(7節);這一類的婦女應該也包括在二25所說的那些人之內。──《啟導本聖經註釋》

 

【提後三6~9本文描述了諾斯底主義假教師的行為及他們的結局。諾斯底主義大致分為兩類,一類人過著嚴格的禁欲主義生活,另一類人則沉溺於肉體的快樂以及性的放縱。當時的希臘社會對新生事物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女性由於不能出外社交,因此女性為了得到學問和藝術,就常把學者或藝術家請到家裡。諾斯底主義假教師偷偷地侵入人宅,誘惑無知的婦女,使她們陷入異端邪說和不可挽回的性墮落。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三7「常常學習,終久不能明白真道。」

    “終久”原文是meedepote,英文聖經譯作never,即“永遠”或“永不”,指她們永遠不能明白。――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提後三8「從前雅尼和佯庇怎樣敵擋摩西,這等人也怎樣敵擋真道。他們的心地壞了,在真道上是可廢棄的。」

         「心地,」就是可覺悟、領會、明白的機關,現今這基本的地方壞了、污穢了,所以在真道上、在善事上就都成為可廢棄的了。―─ 牛述光

         「雅尼和佯庇,」據說是法老敵擋摩西的兩個衛士,因著他們,法老的心才越發剛硬了。這些人是和那二人一樣敵擋真道。他們傳道不會叫人受感,只會叫人心裏剛硬。―─ 牛述光

         聖經舊約曾提到埃及法老宮中行法術抵擋摩西的術士(出八1819)。依猶太傳說,為首的兩人便是雅尼和佯庇。當年摩西率領以色列人出奴役、尋自由,受到術士的抵擋;今天世人尋求基督裡的真自由,也受到假教師的破壞。摩西怎樣順服神,領導以色列人成功出埃及;今天教會也可憑著忍耐和愛心教導真道,叫抵擋的人可以掙脫魔鬼的捆綁。──《啟導本聖經註釋》

         本文所描述的諾斯底主義假教師的特徵是:①敵擋真理和福音的工人(提前6:3-5 ;彼後2:1) ;②內心腐敗,達到滅亡的地步 ;③離棄對基督的信仰,必遭永遠的滅亡。雅尼和佯庇: 出埃及時與摩西為敵的魔術師中的代表人物(7:11),雖然舊約聖經沒有直接記錄他們的名字,但常見於猶太文獻或舊約的亞蘭文譯本等。初期教會的聖徒們似乎熟知他們的名字。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三89雅尼和佯庇是何等人?怎樣抵擋摩西?】

答:雅尼Jannes——意思是山谷,佯庇Jambres——意思是術士。這二人名字在舊約聖經並未提及,不過一般認為他們乃是古埃及國的術士,即如根據古教父兒俄利根Origen(主後一八五至二五四年,亞曆山太城原始教會偉大教師並學者)的解釋,這兩個人是法老王所用來抵擋摩西的,他們奉法老之召,在埃及行邪術,以反對摩西和亞倫,結果是處處失敗,如他們用杖變作蛇,就被亞倫的杖吞了,用邪術要生蝨子,卻是不能。這樣埃及國的術士,自知無法行真神跡,無能創造新生命,因此就向法老報告:「這是神的手段。」(出七111222,八1619;參創四一8)。保羅是用這兩個人的故事引為鑒戒,來說出當時傳異端者,他是怎樣抵擋真理,不行真理,他們的心地壞了,其愚昧行為將要顯露出來,像這二人一樣。——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提後三9「然而他們不能再這樣敵擋,因為他們的愚昧必在眾人面前顯露出來,像那二人一樣。」

    “他們不能再前進”。像那二人一樣,原文雖然沒有說“二人”,但用複數屬格,顯然是指雅尼和佯庇,因此如此翻譯是正確的。保羅深信,這些假師傅的橫行日期是有限的。不久以後,眾人都會看出他們的愚昧,而離棄他們,正如那兩位術士用杖所變的蛇很快便給亞倫的杖吞了一般(出七12)。── 周天和《教牧書信》  

 

【提後三10「但你已經服從了我的教訓、品行、志向、信心、寬容、愛心、忍耐,」

    保羅兩次採用“但你”(su de)的句法,把提摩太與當時流行的道德墮落的情形相對,勉勵他要與眾人不同,堅守傳統的信仰,特別是以聖經為救急的大錨。

    “服從”原文是parakoloutheo,直譯是“緊緊跟隨”。呂振中譯為“追隨”。在路一3也採用過這個字,那兒譯為:“詳細考察”。可見,這字要按上下文而作不同的翻譯。在此,保羅的意思是指提摩太已經像一個學徒一樣,從他的師傅保羅身上學會了他的教訓,並且以他的品行為模式,作他自己行事為人的榜樣。至於志向,也可譯為“目的”,是指保羅生活的基本動機。信心、寬容、愛心、忍耐則是保羅時常提到的基督徒應有的德性,這些德性與上面所提到的假師傅的品德全然相反。── 周天和《教牧書信》  

 

【提後三10~17保羅指出假教師的行為和悲慘結局(44:25;21:8;22:5),然後訓導提摩太作為真正的福音工人當行的真理。在這裡,保羅以自己的生活,就是以自己為福音所遭受的苦難和具體的行為為例(16:19-40;西1:24),懇切地勸勉提摩太要壯膽面對困難,且在福音真理上站立得穩。本文為聖經話語的默示性和權威性所作的見證(15-17),昭然顯明瞭聖經話語的地位和性質,在整本聖經中佔有重要地位。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三 11《使徒行傳》1314章記有這裡所說的保羅受的逼迫和苦難。提摩太是路司得城的人,當目睹其中若干。神的搭救奇妙,甚至被石頭“打死”都能活著走出來(徒十四1920)。──《啟導本聖經註釋》

         安提阿: 不是保羅宣教的起點敘利亞的安提阿(11-3),而是指第一次傳道旅行時路過的安提阿,它位於小亞細亞半島南部的彼西底(114)。在安提阿、以哥念、路司得所遭遇的逼迫,請參照徒114-52;14:1-7,8-22的內容。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三12「不但如此,凡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

     所謂“敬虔度日”就是存敬畏神的心生活行事。不隨從肉體,不徇私情,不跟從世俗,不與罪惡妥協,不怕得罪人,一心求神的歡喜。這樣度日的人,一定要受逼迫。為基督的緣故受苦,也需要立志,為自己選擇;不是順其自然地作基督徒就是為基督受逼迫。“立志在基督耶穌裡敬虔度日的,也都要受逼迫”。基督徒的受苦有兩種,一種是因自己所犯的罪不得不受苦;另一種,是為著要過一個敬虔的生活,願意向主忠心而受到逼迫;後者的逼迫是有價值的,受這種苦難是我們的榮耀(參彼前四16)。――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敬虔度日,」就是說我們的生活起居該敬虔,叫人家看得見神。我們說話的態度、行事為人、服裝、家庭中的用具、房屋裏的佈置,以及我們的一舉一動,都叫人家感覺到神。當我們與人接觸的時候,人從我們的身上覺得神,這就是敬虔。── 倪柝聲

         這裡說的逼迫,泛指義人受惡人的苦。立志做個好基督徒的人,在現今的時代史,會因為主名的緣故受苦(太十22;腓一29)。這是保羅得安慰的經驗,也是一切不順從肉體,不與罪惡妥協的信徒的經歷。有此經歷的人應當歡喜,因為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的明證。──《啟導本聖經註釋》

         本文強調了基督徒受苦的必然性:①從表面上看,虛假、不義和黑暗的權勢所行使的作用大於光和真理(7:7;約壹2:15);②聖徒的生活並不總是平安和快樂的;③為了自己背負基督所遺留的苦難,當過背負十字架的生活,同時也為蔓延於今日教會內的求福信仰敲響了警鐘(15:20;14:22;6:9)──《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三13「只是作惡的和迷惑人的,必越久越惡,他欺哄人,也被人欺哄。」

    迷惑人的原文是goetes,這字可譯為“行巫術的”,也可譯為“騙子”。保羅採用這個名詞,顯然有意把他們與法老王的術士雅尼和佯庇聯在一起(參本章八節)。越久越惡給人的印象是,這些人的本性越來越壞。這種解釋雖有可能,因為原文直譯是:“他們進到更壞”,但沒有說是哪一性質的“壞”;不過另一種解釋可能更適合,意思是,他們表面上有所“進步”,但實際上是“進到更壞的地步”。這“更壞”雖然可指他們的本性越來越壞,但更可能是指他們的收場落得更悲慘。因為他們本來是騙子,專門欺哄別人,但到頭來,他們自己也被人欺哄。── 周天和《教牧書信》   

         「越久越深,」原文是在時間上錘長了,意思是他們的惡是與時俱增的。―─ 牛述光

 

【提後三14「但你所學習的、所確信的,要存在心裡,因為你知道是跟誰學的。」

    在此採用複數式的tinon),便表明不是單指保羅本人,也包括提摩太的母親和外祖母(一5),以及其它可靠的見證人(提前四14)在內。── 周天和《教牧書信》

         每一個年少的,總應該可以找著比他更老練的,和在他前面的人來學習順服。總有一些更老的工人,是他可以順服的。保羅告訴提摩太,要思想他所說的話,『並知道是跟誰學的』。提摩太需要去找出,他是跟隨誰學的。他要去找出他前面的工人來。── 倪柝聲

         提摩太從小明白聖經,“跟誰學的”當指他的外祖母羅以和母親友尼基(一5);他從她們學習舊約聖經。但關於基督福音真理的學習,應該來自保羅。提摩太的父親可能早逝,羅以和友尼基才有機會在家中教導提摩太認識神(參一5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所學習的: 意指學習聖經的基本真理和基督的福音。提摩太從家庭(1:5)繼承了敬虔的信仰遺產,且從保羅那裡學到福音真理(14:12)。所確信的: “確信”指“面對任何挑戰,都不能動搖的堅定信念”。同時,這句話亦包含了,聖徒單單學習真理是遠遠不夠的,當把所學到的直接應用在實際生活中,這才是真正的學習,也具有永遠的價值。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三15「並且知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

    通常用以指聖經的希臘文是graphe(中文譯為“經”),但保羅在此採用另一種寫法:hiera grammata,這種寫法只在此處出現,而且是用複數式。因此有人覺得這不僅包括猶太人的“舊約”各卷,也包括保羅的書信在內。不過,保羅在此所說的聖經是提摩太從小就已明白的,當時還沒有保羅書信存在,因此應該只指猶太人的舊約各卷而言。至於保羅為甚麼採用這種特別的寫法,我們不敢確定。不過,其中一個可能是,這是當時在猶太拉比圈子中流行的一種對舊約經書的稱呼,因此保羅加以採用。── 周天和《教牧書信》

         「這聖經能使你因信基督耶穌,有得救的智慧,」聖經的第一個功用,就是叫我們有得救的智慧;它將神在基督裏的救法,和人因信得救的途徑,啟示給我們,使我們曉得蒙恩的路,明白得救的方法。

         「這聖經能給你智慧,藉相信基督耶穌而得救。」(新譯)―─ 牛述光

         「使你有得救的智慧。」聖經將神在基督裏的救法,和人因信得救的途徑,啟示給我們,使我們曉得蒙恩的路,明白得救的方法。

         簡明扼要地揭示了神賜聖經給人的目的。聖經是特殊啟示,極為明確地描述了神對人的犧牲自我的愛,為人指出得救和過良善生活的道路,是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人的性情和人格的唯一書籍。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三15~17保羅藉以勉勵提摩太,叫他能在荒涼末世中站住的,一是主寫的話語──『聖經』,一是主活的話語──他自己的見證──『你已經熟知(另譯)我的教訓、品行、志向、信心、寬容、愛心、忍耐,以及我所遭遇的逼迫、苦難』(10~11)。這位主的忠僕,他能向『熟知』他的人見證自己的一切,這真是『神在肉身顯現』的具體表現。他真能帶領別人,原因就是在此!──《讀經指引》

         『這聖經能使你因那在基督耶穌裏的信,對救恩有智慧』(15節下半直譯)。這話說明:(1)聖經的中心用意,乃在啟示神在基督裏那無限豐滿的救恩。(2)讀經的竅,乃在對基督耶穌那裏面的開啟──『信』。但願主真把這『信』擺在我們裏面,好叫我們藉著聖經,更多認識神救恩裏的豐富,使我們這些『屬神的人』,得以達到『完全』、豐滿的地步(17)。──《讀經指引》

 

【提後三16「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注:或作“凡神所默示的聖經”),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

    “都是”原文是“每一”,這很難斷定是指“每一卷”、“每一章”、或“每一句”。新舊庫的翻譯是“每一部”聖經都是神的靈所啟示的。

    “督責”原文elegkos,是單數式的。本節所說四件: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單數式的,這裡主要的意思是表明,聖經是我們在這些事上的標準。我們教訓人、督責人,都是根據聖經作為準則;聖經既然是唯一的準則,所以用單數式elegkos。這字根據Englishman's Greek Concordance of the New Testament,在全新約只用過兩次;在這裡,中文聖經譯作“督責”,英文譯作reproof是譴責的意思;另一處是來十一1的末句,說到信心是未見之事的確據。“確據”原文就是這個字,可助證上文所說,聖經是我們生活的一種標準。聖經好像是一種憑據,證明人的不是;也是一種很確實的根據,是可以定人罪的。英希對照聖經,英文的翻譯是conviction,即定罪的意思。聖經是叫人的良心受到責備的最好標準,叫人為罪自己責備自己,不憑自己的什麼好處,來定人的罪,也不是憑歷史上任何偉人的教訓來責備人;乃是憑著聖經的真理作為標準來定罪。這樣就能叫人的心受感動,且能因聖靈的工作自己審判自己。――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原文是『聖經是神的呼出』。意指聖經不是出於人的思想,乃是神將祂的意思,將祂的話語,藉著祂的靈,呼到寫聖經的人裏面,再從他們裏面呼出來。因此聖經裏面有神的成分和味道。

         我們作基督徒最大的快樂,或者說最大的福氣,就是天天能藉著神所呼出來的話,而接觸神自己,嘗到神自己。

         聖經最初的目的,不是為著道德,乃是為著道理。全新約只有一節說到聖經的用處,就是提後三16;這裏給我們看見,第一是教訓;這『教訓』二字當譯作『道理』;後再注重道德方面,如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可見神教訓的目的是道德的。―─ 倪柝聲《馬太福音查經記錄》

         「聖經都是神吹氣的,」(新譯)意思是聖靈所感的,所以神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歸正,」或譯更正,叫人重新伸直。「督責,」乃是一面指出已往的錯來,同時又指出前面的正路,使我們走在其中。―─ 牛述光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默示』原文有呼吸的意思。這是告訴我們,聖經不是出於人的意思、思想,乃是神將祂的意思、話語,藉著祂的靈,呼吸到寫聖經的人裏面,再從他們裏面呼吸出來。

         聖經就是神所呼出來的話。這一位活的神把祂自己裏頭的故事都用話呼出來了,把祂裏頭一切的豐滿都用話呼出來了。這一本書從頭一個字到末一個字都是神所吹氣的。每一次你一打開聖經來讀,頭一個觀念要有的,第一個步驟要作的,就是要把自己準備好,來接處神的自己。你是來讀神所吹氣在上面的東西。

         “默示”不是機械式的一字一句的口述,而是神使用有各別才智、性格、感情和文字風格的人,教導他們,正確無誤地寫下神給人的啟示(看本書<參考資料>[])。主耶穌說,聖經上神的話一點一畫都不能廢去(太五18 ;約十35)。聖經是神所默示的這個原則,同時適用於舊約和新約。

保羅這番話有幾重目的:1,肯定聖經的權威,因為神的話才是傳講的依據、信仰的基石,不是假教師的教訓;2,督促教會領袖和信徒精研聖經,得以完全行各樣的善事;3,指出聖經話語的功用:能教訓、督責、教人學義歸正,成為完全(參羅十五4)。──《啟導本聖經註釋》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 這節與彼後1:21的話語一同支持聖經的默示性。因此聖經的話語根本沒有謬誤,且為人指出得救和真生命的道路。 ──《聖經精讀本註解》

 

【提後三16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意義如何?】

答「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當初譯經者為了忠於原文的本意起見,在這一句話下面加有小字,或作「凡神所默示的聖經」,意思表示除了神所默示祂的眾僕人所寫成的這本聖經之外,其他非神所默示的一切經典作品。皆不能與聖經等量齊觀。在猶太人的意念中,是認為舊約全部39卷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但在保羅的心目中不獨是舊約聖經,他是指著包括即將快要完成的新約各卷完全在內,如淺文理本譯作「諸經,本上帝所默示」,其意義當是涵蓋全部新舊約的各卷在內了。

這裡所謂「默示」一詞,其原文字是()(( )神,( )呼氣,靈God Breathed),意思是神呼氣(參詩卅6),英文譯為「Inspiration」,呂振中譯本將這一句譯為「受上帝靈感的經典」,可知其原文意義,就是由神的聖靈感動作者的心意而寫出神的話,正如彼得的解釋「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說出神的話來」(彼後一21)。由於聖經出於神的靈感特別寫成的,對於人生的盼望,生活規範,道德靈性等啟示和教訓,處處有益。此乃普世人類追求永不改變真理之大經,其價值之高。實無與倫比也。——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提後三16是否指所有聖經均無謬?】

     絕大部分聖經譯本都將提後三16譯為:「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英王美國本、修訂標準本、新美國標準本等均循上述翻譯,只有修定本(RV)及美國標準本(ASV)例外。RVASV視希臘文theopneustos(神已默示)為定語形容詞而非謂語形容詞,於是將三16翻譯為「凡神所默示的經文……都是有益的。」此兩譯本的邊注有「凡聖經都『是』神默示的……」一句。據筆者記憶所及,近世的聖經翻譯者之中,無論屬保守派或自由派背境,也沒有將提後三16theopneustos為定語形容詞。究其原因:希臘文新約聖經從未以連接詞kai(和)將定語形容詞及謂語形容詞連在一起。這子句裡的動詞「是」于原文中遭刪減了,故此必須加插在theopneustos前或後。但因為theopneustos之後有kai及另一個形容詞ophelimos,而後者被公認為謂語形容詞,所以theopneustos亦應是謂語形容詞。故此,「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才是唯一正確的翻譯。

    至於這子句的主詞pasa graphe應翻譯為「聖經『都』是」(如KJVNASBWilliamsBeckRSV),還是「『凡』聖經」?支持後者的理由是此子句無定冠詞。一般來說,希臘文以定冠詞表示「包酒或蓋全」,例如pas ho kosmos指「全世界」,ho乃陽性形式定冠詞;pasa he polis指「所有城市」,但pasa polis卻是「每個城市」。參看提前三16的上文下理,「凡聖經」(或「每句經文」)也是正確的翻譯,因為graphe緊接第十五節所指的舊約希伯來文聖經:「你是從小明白聖經(ta hiera grammata),這聖經能使你因信耶穌基督有得救的智慧。而緊跟著就是「聖經都是(凡聖經是)神所默示的……」

    讀者必須注意,新約聖經從未以graphe指任何未受神默示而寫成的作品或沒有權威的著作,無論graphe是否有定冠詞緊跟著。新約聖經專以graphe代表舊約三十九卷(基督在世之時,甚至之前數世紀,舊約聖經已經錄成文字流傳)或者新約書信,諸如保羅的書信(彼後三16tas loipas graphas)。提摩太后書的受信人是說希臘文的,他們當然知道保羅所指乃帶權威的百約正典,而不會誤以為是其他著作。主耶穌教訓信徒,以及使徒後來傳道,都絕沒提及希伯來文聖經中有那部分是未經神默示而寫成的;新約聖經作者也從未說過這樣的話。根據上述理由,我們可以斷言修訂本(RV)及美國標準本(ASV)于提摩太后書三16上的翻譯乃錯誤,導人於迷。「凡神所默示的聖經……」意味著聖經有某部分並非神默示;這個觀念與新約眾作者所共持的大相逕庭。(讀者若有興趣詳細瞭解這問題,可參本書導讀部分「聖經無謬誤的重要性」一文,特別留意分題「若不是無謬誤,則聖經不可能沒有錯誤」一段。)

    最後要一提theopneustos,此希臘文翻譯為「神所默示的」、「神默示給予的」或「神吹氣」,最後一句當然是最直譯。theopneustos極強調「默示」,暗指神親自控制引領人類寫成聖經,使人類完全依照神的意思筆錄為文。神向聖經作者「吹氣」,使作者的思路循神所定的方向進前。正如彼得後書一20所言,經上所有的預言pasa Propheteia graphes沒有可隨私意解說的,因為預言從來沒有出於人意的,乃是人被聖靈感動(Pheromenoi的含意是:小船揚帆,順風前進)說出神的話來。這段經文清楚指出,聖經作者乃受神自己影響、引導及控制寫成聖經。因為,聖經原文根本無可能錯誤,除非神自己犯錯罷(撒但就是詆毀神犯錯,使始祖父母在屬靈上死亡,失落了)。神以他自己的信實及全備,向聖經作者吹氣,驅策他們

寫成聖經。──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提後三16 “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一語與小字所說“凡神所默示的聖經”二語有何分別?“默示”與“啟示”有何不同?】

    “聖經”當然是指舊約聖經,即由創世紀到瑪拉基書這三十九卷而言。這是保羅時代猶太人所用的聖經,猶太人稱之為“妥拉”(TORAH)意即律法書,信那穌的猶太人與外邦人也一同奉為經典。

    “默示”一詞原文為THEOPNEUSTOS6E 0flvevaros ),英文譯為“靈感”INSPIRATION,新約聖經只用過一次。從前中文聖經將“啟示錄”譯為“默示錄”,日本聖經至今亦然,韓文聖經則已改為啟示錄。日本聖經在這裏的“默示”則譯為“靈感”,韓文聖經譯為“感動”。其實“默示”與“啟示”在神學的定義上是不同的。“默示”按照原文意義是“由神靈而感動作者的心意去寫出神要他寫的話”,“啟示”一詞,顧名思義是“開啟而示之”,原文為APOKALUPSIS(*。。*…vs),原意為“打開而非遮蓋的事”。所以約翰所寫的“啟示錄”是神將未來的事物打開給約翰看,所以該書應譯為“啟示錄”。但聖經各卷有許多話是神直接在人的心靈中感動他們去寫出神的思想,所以是屬於“默示”的,或稱為“靈感”。

    保羅在此所說的話,中文聖經有兩個不同的譯法,其意義當然也不同。

    一、“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一語表示猶太人所公用的“聖經”,已被承認為神的默示,即由創世記到瑪拉基書共三十九卷均是神默示他的眾僕人去寫成的,其中也包括許多“啟示”。這三十九卷被稱為“聖經”,保羅認為都是神所默示的,有種種高尚的目的及效果。

    不過三十九卷乃是我們今日所用舊約聖經的數目,但保羅時代的猶太人將舊約分為二十二卷,與希伯來文二十二字母同數目,其排列次序如下:

    創世紀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申命記約書亞記士師記與路得記(合為一卷)撒母耳記上下列王紀上下@歷代志上下以斯拉記與尼希米記12以斯帖記約伯記詩篇箴言傳道書17雅歌18耶利米書與哀歌以賽亞書20以西結書21但以理書22小先知書十二冊

    這是根據猶太歷史家約瑟夫所說的資料,他說:“我們有這二十二卷記載一切,乃是神的書。先有摩西五經,摩西以後的先知們所撰歷史書十三卷,其餘四卷乃是讚美神的詩歌。自亞達薛西王以後,猶太人亦有宗教性著作,但不能與這二十二卷並列,這二十二卷神書,不能增刪一字”。

    但後來,猶太人的“口傳法令”(TALMUD)將舊約聖經分為二十四卷,即將士師記與路得記分開,耶利米書與哀歌分開,於是多了兩卷。

    除此以外,在400年啟示靜默時期,即自瑪拉基書至馬太福音時期,仍有許多著作,則被稱為“次經”(APOCRYPHA),亦有“偽經”,不被承認為“聖經”者,因此,中文小字的翻譯亦有其理由。

    二、“凡神所默示的聖經”一語,表示有許多著作,雖有人重視與誦讀,但並非神所默示的作品,不能與聖經等量齊觀。除舊約三十九卷外,在那“啟示靜止的四百年期間”中,有下列各書出現:

    以斯得拉書上下卷(I&ⅡESDRAS)。

    多必傳(ToBIT)。

    猶滴傳(JUoITH)。

    以斯帖續記(suPPLEMENT OF ESTHER)。

    所羅門智慧書(wIsDOM or soLOMON)。

    西拉書(sIRAcH)又稱“傳道記”(ECCLESIASTICUS)。

    巴錄及耶利米書(BARucHJEREMAIAH)。

    三聖子之歌(但以理三友之歌soNG OF THREE HOLY CHILDREN )。

    蘇撒拿傳(SUSANNA)。

    彼勤與龍(BEL THE DRAGON)。

    11瑪拿西之祈禱(PRAYER OF MANASsES)。

    12瑪客比一、二、三、四書(ⅠⅡⅢⅣMACCABEES)。

    以上十二種被稱為次經的作品,不被主那穌和眾使徒所引用,表示不是神所默示的聖經。不幸在紀元後16世紀中葉,天主教會在“天特”(TRENT)大公會議中承認這些作品也是聖經,所以現在天主教公用聖經中,是有這十二卷次經在內的。

    後來英國在西敏寺大會中否定這些次經為聖經,所以基督教聖經不把次經列入。

    保羅的意思可能暗示一切不是神默示的作品,不應被重視,但久已被承認的聖經三十九卷,乃是神默示之作,對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聖經原文的口氣,雖不太顯明,但以中文小字所譯為較合。數十年前譯經先進們曾為此而爭辯,相信因爭辯無結果而有大小字之別,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保羅不能不保衛神所默示的聖經三十九卷,同時向人暗示其他的作品並無靈感之作。

    最後,我們要明白,保羅這節的著重並不是“聖經”與“偽經”之爭,乃是聖經在屬靈生命上的價值。――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提後三16~17沒有一個好的基督徒,要討主喜悅的基督徒,是不認識神的話的。神今天對人說話,都是根據於祂在聖經裏所已經說過的話。可以說,神的旨意,神的心意,甚麼事討神的喜悅,甚麼事不討神的喜悅,聖經都很清楚的告訴我們了。── 倪柝聲

         『聖經都是神默示的,都是有益的。』所以我們切切不可因一時不懂,而懷疑聖經的真實性;反倒應篤信聖經確能幫助我們,無論那一章那一節,對我們都有益處。因此我們該從頭至尾逐章逐節的,把全本聖經讀了再讀,好使我們這些『屬神的人以完全』,可以『預備』好,適於『行各樣的善事』。──《讀經指引》

 

【提後三17「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

    “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屬神的人怎樣才得以完全呢?要以聖經來接受教訓、督責;作為轉回正路、學義的標準,這樣就得以完全。“得以完全”在這裡有“裝備齊全”的意思。artios,其動詞exartizo,此字照W. E. Vine新約字解的解釋就是齊備、妥當的意思。這“完全”不是指一個人品格上、生命上的完全;乃是好像工程師把各種材料預備齊全,就可以開始建築了。――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屬神的人。」我們得救的人是神的,所以就是屬神的了。我們既是屬神了,就是有歸宿的,所以我們不是沒有主的人。我們是在神的主權之下,神也要永遠負我們一切的責任。我們能忘掉神,但神不能忘掉我們。就是我們想要遠離神,神還是一直不能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