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第十三章注解 壹、内容纲要 【爱心的生活】 一、对人的爱心生活(1~3节) 1.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1节) 2.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2节) 3.要记念受捆绑遭苦害的人(3节) 二、对己的爱心生活(4~6节) 1.当尊重婚姻(4节) 2.存心不可贪爱钱财(5~6节) 三、对神的爱心生活(7~16节) 1.效法信心的榜样,不要被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7~9节) 2.出到营外就耶稣,忍受祂所受的凌辱(10~14节) 3.当靠着耶稣常献颂赞、行善、捐输的祭(15~16节) 四、对传道人的爱心生活(17~19节) 1.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17节) 2.要为他们祷告(18~19节) 五、爱心的祝福和问安(20~25节) 1.祝福(20~21节) 2.劝勉与交通(22~23节) 3.问安(24~25节) 贰、逐节详解 【来十三1】「你们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 〔原文直译〕「弟兄相爱务要持久。」 〔原文字义〕「常存」保持,存留,继续不断;「弟兄相爱的心」弟兄相爱,如弟兄的爱。 〔文意注解〕『务要』表示是一个命令;『常存』一词暗示这种爱的联系已陷于被割断的危险中;『弟兄相爱的心』原文只有『弟兄相爱』。 本来这班希伯来信徒,并非没有弟兄相爱的心(参六10),但有可能因注意道理教训,以致爱心渐渐冷淡。 〔话中之光〕(一)信心最大的表现,乃是爱心的生活;信徒彼此相爱,也就是真正地实行了信心的生活。 (二)爱心是联络全德的(西三14);信徒又了一切的美德,最后还得加上爱心才能完全(参彼前一5~7)。 (三)主耶稣赐给我们一条新命令,叫我们要彼此相爱,并且惟有借着彼此相爱,才能叫众人认出我们是主的门徒来(约十三34~35)。 (四)一个真正爱神的人,也必定爱人如己(参太廿二37~40);反之,一个不爱弟兄的人,爱神的心也必定不存在他里面(参约壹三17)。 (五)一时的相爱,没有甚么价值,因为和不信的世人并无分别;信徒的相爱,乃是『常存』的,不应因对方的情况而有所改变。 (六)有些对真理看法偏激的信徒,不能容忍看法不同的人,深恶痛绝,比看待不信的世人还恶劣;其实,只要基本信仰真理一致,其他无关紧要的真理,应能彼此容忍异见,而不可失去彼此相爱的心。 (七)既称『弟兄相爱』,可知相爱惟一的条件是双方都是『弟兄』,只要是弟兄,就可以相爱,并不分种族、语言、地域、贫富、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加三28;西三11)。 【来十三2】「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 〔原文直译〕「不可忘了接待客旅,因为有人藉此不知不觉的接待了天使。」 〔原文字义〕「用爱心接待客旅」款待,好客;「不知不觉」没有注意到,在无意识下作了某事。 〔背景注解〕「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古时由于旅店很少,且多有娼妓出入,故款待旅客成为犹太人家庭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文意注解〕「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不可忘记』现在时式命令语气加否定,表示不要继续忘记;『接待客旅』新约圣经多处命令信徒要如此行(罗十二13;彼前四9;约三5~6)。 「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接待了天使』此事载于创十八2~3;十九1~2。 〔话中之光〕(一)接待客旅是帮助别人,给人方便;『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是给自己带来属天的祝福。有所付出,也就有所收入。 (二)天使的原文字义是奉差遣的使者;凡信徒奉主名出外旅行者,都是基督的代表,我们接待他们,也就是接待天使了(参太十40~42;廿五40)。 (三)有的人仅乐意接待陌生客旅,却对身边相熟的人,拒之千里以外,不肯敞开心胸,把对方接待进自己的心房;须知,接待人乃从『心』开始,也从周遭所接触的人开始。 (四)当初信徒所接待的对象,主要是那些为主的名出外的弟兄,藉此表示和他们一同作工(约参7~8);接待客旅叫我们有分于客旅所作的工,因此,我们决不可接待传异端教训的人(例如耶和华见证人、摩门教士等),以免在他们的恶行上有分(约贰10~11)。 【来十三3】「你们要记念被捆绑的人,好像与他们同受捆绑;也要记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 〔原文直译〕「你们应顾念被捆绑的人,好像与他们同受捆绑;也要顾念受苦害的人,好像你们也亲身受了一样。」 〔原文字义〕「记念」想念,想起,回想,被提醒;「同受捆绑」一同坐监;「遭苦害」被虐待。 〔文意注解〕「你们要记念被捆绑的人,好像与他们同受捆绑」:意指要记念他们到一个程度,彷佛自己也被捆绑一样。主耶稣祂自己与在监里一个弟兄中最小的认同,我们看顾弟兄就是看顾主自己(太廿五39~40)。 「也要记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意指感同身受,好像自己也亲身遭受苦害一样。 〔话中之光〕(一)我们不仅要接待那些主动找寻帮助的人(客旅),也哟主惰去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被捆绑的人);看顾被囚的人,记念之情与行动之关顾,也是弟兄相爱的一面。 (二)为受捆绑和遭苦难的人祷告,就是最佳的记念,正如主耶稣体恤我们的软弱(参四15),在神面前替我们祈求(参七25)。 (三)总要肢体彼此相顾,若一个肢体受苦,所有的肢体就一同受苦(林前十二25~26);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十二15)。 (四)教会乃是一大家庭──我们必须体验到,大家都是基督里面的弟兄姊妹,不仅需要有福同享,也需要有苦同担。 (五)我们对那些被捆绑、遭苦害的人,似乎很难与他们表同情,因为我们缺少和他们一样的经历,不能体会他们的痛苦;为此缘故,我们若是为主而有一点苦难的经历,未尝没有好处,应该感谢神。 【来十三4】「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 〔原文直译〕「婚姻当在众人中间受尊重,床也不可被玷污,因为淫乱和奸淫的人,神必要审判。」 〔原文字义〕「人人」在各方面,在众人中间;「茍合」淫乱,不道德的,邪淫的;「行淫」奸淫。 〔文意注解〕「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尊重』意指不可破坏婚姻的关系。 「床也不可污秽」:『床』暗示性生活;『污秽』意指发生不正常的性行为。 「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茍合』指没有婚姻关系(包括婚前)的性行为,不论是异性恋或同性恋行为;『行淫』指对其婚姻配偶不忠实,而发生的婚外性行为。 〔话中之光〕(一)『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婚姻绝对不是污秽不洁的事,有些人误解圣经,倡导终生禁欲守童贞,以为结了婚的人就自外于得胜者之列(参启十四4)。 (二)男子当各有『自己』的妻子,女子也当各有『自己』的丈夫(林前七2);夫妻在婚姻之内的性关系,是圣洁的(参林前七14)。 (三)对配偶忠贞,既是爱人,也是自爱;惟有爱人而自爱,且藉自爱而爱人者,才算真有爱心。 (四)婚姻若失去圣洁,就表示夫妻之间已失去相爱的心。 (五)茍合行淫的人,纵然能逃脱过世上法律的制裁,但至终仍要受到神的审判。 【来十三5】「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原文直译〕「你们生活态度不可贪爱钱财,要以现有的为满足,因为神曾亲自说过,我决不撇下你,也决不丢弃你。」 〔原文字义〕「存心」方式,生活方式,性情,气质;「自己所有的」在场的,手头上的;「以…为足」满足;「撇下」送走,打发;「丢弃」弃绝,使之处于隔绝状态。 〔文意注解〕「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贪爱钱财』意指:(1)永远没有知足的时候,有了还要更多(参传五10);(2)倚靠钱财,不倚靠神(参提前六17)。 『以自己所有的为知足』世人认为『不知足』乃是社会进步的动力,所以拚命追求更多、更好、更完善;但基督徒则以『知足』为行事为人的秘诀(参腓四11~13),物质上的知足,反而推动我们去追求属灵领域里的事物。 「因为主曾说」:下面的话引自申卅一6,8。 「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意指不会陷你于缺乏的情况而不看顾你。 〔话中之光〕(一)人对神若失去了信、望、爱,他就必贪爱钱财,倚靠己力,不倚靠神了。 (二)圣经每每将淫乱和贪财相题并论(参十二16;申五21;可七22;弗五5等),因为两者都有一个共通的特性,就是不以自己所有的为满足。 (三)神所撇弃的,都是那些不肯倚靠祂的人;凡是放心将自己信靠、交托给祂的人,祂必不撇弃,反要保全(提后一12)。 (四)『你们需用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太六32);神这项保证,对基督徒物质需要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最完美的答案。 (五)我们若肯为穷乏的弟兄不贪爱钱财,把钱财施舍给他,不撇弃他于不顾,神也必不撇弃我们于不顾,而将百物厚赐给我们(参提前六17)。 【来十三6】「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原文直译〕「所以我们可以放心放胆地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对我怎样呢?」 〔原文字义〕「放胆」勇敢,自信,坦然无惧。 〔文意注解〕「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下面的话引自诗一百十八6。 「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帮助』不仅指物质的帮助,也指心灵的支持,生活中有神作我们的后盾,任何境遇都不用畏惧。 「人能把我怎么样呢」:意指连那些对我们不怀好意的人们,也无可奈何(参创十五1)。 〔话中之光〕(一)我们若有神帮助,虽穷乏亦感富足(参腓四12);虽孤单亦可敌万人(参王下六15~16)。 (二)真正的信心,乃是虽身处在艰难试探危害之中,仍能安然信靠神,放胆无所畏惧;因为在消极方面,神不会忘记或撇弃我们(参5节;赛四十九15),在积极方面,神要帮助我们(罗八31)。 【来十三7】「从前引导你们、传神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 〔原文直译〕「你们应该记念那些曾给你们传讲神的话,带领你们的人,仔细查看他们为人的结局,好效法他们的信心。」 〔原文字义〕「引导」带领,领导;「想念」记念,提醒,回忆;「留心看」回头看,细看,再思,重复察看;「为人」生活方式,行事为人;「结局」走完,终结。 〔文意注解〕「从前引导你们、传神之道给你们的人」:『引导』偏重在指生活行为的指导;『传神之道』偏重在指道理的教导。 「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意指他们的信心,以及因信心而生发的言语、行为、爱心、清洁等,都可作信徒的榜样(提前四12;加五6);我们越想念并揣摩,就越被激励而立志效法。 「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为人』指其做人态度所表现出来的生活和行为;『结局』有二意:(1)指人生的终结;(2)指其为人的成功或结果。 全句意指我们当『留心看』他们坚守神之道、至死忠心的『结局』,足堪感发我们守道、行道甚至殉道的心愿。 〔话中之光〕(一)一个真正传神之道、引导信徒的传道人,他的言行必须是能作信徒的榜样的;换句话说,他必定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决不是『能说不能行』的(太廿三3)。 (二)传道人应当谨慎自己和自己的教训,并且恒心持守直到见主面;因为这样行,又能救自己,又能救听你的人(参提前四16)。 (三)我们查看一个人,最好是看到他的『结局』,所谓『盖棺论定』;许多人起头跑得好,但是结局并不见得好。 (四)属灵伟人的传记,对信徒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若能多读并默想他们的好榜样,必定会在我们的心灵里产生潜移默化的功效。 【来十三8】「耶稣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文意注解〕「耶稣基督」:祂是我们信仰的对象,一切道理教训都是以祂为内涵、中心与总归。 「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意指祂既然永不改变,那么有关祂的道理教训也决不改变。 〔话中之光〕(一)我们在多变的世人、世事、世物中,应当注视那永不改变的耶稣;祂是稳固的盘石,永久的根基。 (二)我们所信的耶稣基督是永远不改变的,这一事实表明:圣经中一切有关祂的真理也是永不改变的。我们或许可以从圣经中发掘出一点点前人所未曾看见的亮光,但不能因此就鄙视别人所已经看见的真理。常听有些骄傲的传道人宣称,别人所看见基督的真理太浮浅了,惟独自己所看见的才是高品的真理,这样的说法不值吾人采纳。 (三)注意,耶稣基督永远『是』一样的,并不是永远『作』一样的;祂的性情、法则永远是一样的,但祂的作为却不一样(参三9~10;诗一百零三7),所以我们不可坚持事物的外表,而忽略事物背后的真谛实意。 【来十三9】「你们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因为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并不是靠饮食。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从来没有得着益处。」 〔原文直译〕「你们不要被各样怪异的教训引入歧途;因为心靠恩典得坚固,不靠食物才是好的;那些专靠食物而行的人,从没得过益处。」 〔原文字义〕「诸般」各种各样的;「怪异的」外邦的,非正常的;「勾引」带走,抬到,牵引;「得坚固」使坚定,确认;「饮食」食物;「专心」行走,实行,行事;「得着异处」有益处,有用。 〔文意注解〕「你们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诸般怪异的教训』指各种各样不按正意分解的道理教训(提后二15),试举出几个实例,以供读者类推: (1)律法的一点一划都不能废去,所以信徒仍须守安息日。 (2)不会讲方言,便没被圣灵充满;没被圣灵充满,便没有得救。 (3)字句是叫人死,灵是叫人活;聚会时查经、解经、讲经,人越查越死,要紧的是操练灵、运用灵、活出灵来。 (4)十字架的道理已经过时,信徒只须释放灵便可享受基督。 (5)主耶稣的死是两千年前的事,现在祂已经复活,且活在信徒的里面,因此最重要的不是记念祂的死,而是享受祂的复活生命。 (6)主耶稣亲自引用圣经上的话说,那些承受神道的人,尚且称为神(约十34~35),由此可见祂是赞同『人成为神』之说的。 (7)神爱世人,祂愿意万人得救,不愿意一人沉沦,所以将来全人类都要得救,不至灭亡。 诸如此类,都是怪异的教训。然而事实是,教训越是怪异,就越受人欢迎。今日基督教界中,人数最多、最兴旺的,就是这一类所谓的教会。注意,怪异的教训并不是完全不引用圣经,也不是完全错误地引用,乃是半对半错,或是以偏概全,叫人难以分辨。 「因为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并不是靠饮食」:『靠恩』指靠恩典来达到信仰的目标;『靠饮食』指靠遵行饮食等条例来讨神喜悦。这里暗示,当时怪异的教训,就是犹太教的假教师们把律法的规条,譬如有关饮食的规矩和祭物的吃喝等问题,带进教会中来,要信徒遵守(参西二20~23)。 「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从来没有得着益处」:『那在饮食上专心的』指犹太教律法主义者,他们专在饮食等规条上用功夫。 〔话中之光〕(一)我们若要避免被诸般怪异的教训所勾引,便须在生命中长大成人,使我们能分辨好歹(参五14);否则,作小孩子的人,容易被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弗四14)。 (二)须知吾人得救,乃是『靠恩』,决不是靠着遵守仪文等事(徒十28;西二16);因神的国不在饮食,乃在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十四17)。 (三)主耶稣已经为我们成全了一切律法的要求,所以新约的信徒不再须要遵行律法的字句规条,乃是要遵行律法所要求的精神原则(例如爱神、爱人如己、不作不道德的事等)。 (四)对于新约的信徒而言,食物中有关洁净和不洁净的界限已被主耶稣的救恩所打破,所以不再有所谓不洁净的食物了(参徒十14~15);其实食物不能叫神看中我们,因为我们不吃也无损,吃也无益(林前八8)。 【来十三10】「我们有一祭坛,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帐幕中供职的人不可同吃的。」 〔原文直译〕「我们有一祭坛,其上的祭物,那些在帐幕里事奉的人,没有权利吃。」 〔原文字义〕「祭坛」献祭的地方;「帐幕」帐棚;「供职」事奉。 〔文意注解〕「我们有一祭坛」:『我们』指希伯来信徒,下面10~14节是喻古说今,从旧约以色列人的律法规矩,说到新约救恩的异同点,以及希伯来信徒该有的回应;『祭坛』原指旧约祭司献祭之处(参七13),新约转指十字架即主的祭坛。 「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帐幕中供职的人不可同吃的」:『上面的祭物』指献祭的祭牲(参八3;十11);『在帐幕中供职的人』指那得祭司职任的利未子孙(参七5);『不可同吃』指赎罪祭的祭牲,必须全部烧掉(利四8~12),作献给神的火祭,人不可吃牠。 旧约的赎罪祭原不是给人吃的,但如今新约的祭物主耶稣基督,祂的肉却是可吃的(约六55),人吃祂就是享受祂作生命的供应。 〔话中之光〕(一)凡照旧约条例敬拜神的,不得与新约的信徒同享主耶稣这祭物;我们若要享受基督,就必须放弃那种仪文的敬拜(参罗二25~29)。 (二)人如果想用立功之法,而不用信主之法,就与基督的救恩无分无关(参罗三27~28)。 【来十三11】「原来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带入圣所作赎罪祭;牲畜的身子被烧在营外。」 〔原文直译〕「原来祭牲的血,由大祭司带到圣所内当作赎罪祭,祭牲的身体,却要带到营外烧掉。」 〔原文字义〕「牲畜」动物;「赎罪祭」罪;「烧」焚毁。 〔文意注解〕「原来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带入圣所作赎罪祭」:指旧约大祭司一年一次带着血进入至圣所,为自己和百姓的过错献上(参九7)。新约的大祭司并不用牲畜的血,乃用自己的血,只一次进入圣所,成了永远赎罪的事(参九12)。 「牲畜的身子被烧在营外」:『营外』指以色列人扎营地外面的洁净之地(利四12);『烧在营外』指赎罪祭的祭牲必须烧在营外(出廿九14;利四11~12;六30;十六27)。新约大祭司耶稣的身体乃在耶路撒冷城门外,为我们牺牲(参12节)。 【来十三12】「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 〔原文直译〕「因此,耶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为要用自己的血使人成圣。」 〔原文字义〕「成圣」分别为圣,使圣洁。 〔文意注解〕「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所以』承接10~11节),指旧约的一些原则也应用在新约上面;『用自己的血』与『牲畜的血』(参11节)相呼应;『成圣』则与『赎罪祭』(参11节)相呼应。 旧约牲畜的血,断不能除罪,所以需要每年常献(参十1,4);新约主耶稣自己的血,则只献一次便叫我们永远成圣(参十10,14)。 「也就在城门外受苦」:『城门外』指耶路撒冷的城门外,它有城墙环绕,主耶稣是在城门外的各各他山上被钉在十字架上(太廿七33),『城门外』与『营外』(参11节)相呼应;『受苦』指被钉十字架。 【来十三13】「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 〔原文字义〕「忍受」负担,担当;「凌辱」指责。 〔文意注解〕「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祂去」:『出到营外』指脱离那弃绝主的宗教,从宗教的气氛、作法、观念等里面出来;『就了祂去』指单单要听祂、仰望祂、享受祂的同在。 「忍受祂所受的凌辱」:意指走十字架的道路,与祂一同受苦。 〔话中之光〕(一)主耶稣是被那些在耶路撒冷城内当权的祭司长和长老们弃绝,甚至将祂挂在城门外十字架上;今天所有忠心跟随主的人,也应当不畏宗教的权势和迷信,走出不正常的教会,宁可被人讥笑、藐视、污蔑,甘心忍受祂所受的凌辱。 (二)正如当日以色列人在营里造金牛犊,拜偶像,吃喝玩耍(林前十7;出卅二6),摩西就出到营外支搭帐棚(出卅三7);今天基督教中满了敬拜偶像,高举属灵伟人,以及各种肉体和属魂的活动,所以我们也当出到营外,与清心祷告主的人一同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后二22)。 (三)真正认识神作事法则的基督徒,必定不会执迷于宗教式的外表事物,因为它们已变成空有其壳的『城』或『营』,我们的主已经不在其中,且正在呼召,你们要逃出耶路撒冷(耶六1)。让我们也出到营外罢!那里有主,那里就是正确的地方。 (四)正确的门路,往往是须要忍受凌辱的门路,是不易走的『窄门小路』(太七13~14);我们千万不可根据人数的多寡,来决定正误所在,因为主所定规的属灵原则,毕竟只有少数人才懂得去追求的(参路十三23~24)。 【来十三14】「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 〔原文直译〕「因为我们在这里没有常存的城,我们乃是寻求那要来的。」 〔原文字义〕「常存」停留,存留,长住。 〔文意注解〕「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这里』指地上或宗教的范围内;『常存的城』指容我们长久居留的地方。 「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那将来的城』就是那座有根基的城,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参十一10)。 〔话中之光〕(一)地上一切受造之物都要被挪去,只有那不被震动的才能常存(参十二27);信徒切莫为那不能常存的家园、小区、财物、名誉、地位付出太多的心血,应当懂得适可而止,而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寻求那将来的城。 (二)那将来的城不仅是要『羡慕』(参十一16)、『等候』(参十一10)、『望见』(参十一13)的,并且也要『寻求』;这意思是说,我们对于所盼望的事,不要仅仅消极被动地存在心里而已,并且还须积极主动地去追求。 【来十三15】「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 〔原文直译〕「所以我们应当借着祂,时常向神献上赞美的祭,这就是承认主名之嘴唇的果子。」 〔原文字义〕「常常」始终,连续;「献给」供奉;「承认」忏悔,公开宣布。 〔背景注解〕犹太拉比传统教导说,除了感恩祭之外,一切摩西的献祭都会有终结;又除了祝谢的祈祷之外,一切祷告都有停止的时候。 〔文意注解〕「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靠着耶稣』因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徒四12),人必须借着祂,才能亲近神;『颂赞为祭』或作『赞美的祭』,在神面前是馨香可喜悦的。 「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承认主名之人』就是新约的信徒(参罗十9~10);『嘴唇的果子』这词出自赛五十七19,用以传讲耶和华医治人的作为;以色列人进迦南地后第四年所结的果子,全要成为圣,用以赞美耶和华(利十九24)。 〔话中之光〕(一)赞美乃是一种的『祭』,是将自己的『荣耀羞辱,美名恶名』(林后六8)都放在祭坛上焚烧给神,而不为自己留下甚么,这样的祭必蒙神悦纳。 (二)赞美的祭是应当『献给神』的,信徒多半只会向神祈求,却极少有人懂得赞美神;岂不知神是以我们的赞美为宝座的(诗廿二3),我们越赞美神,就越多得着神的赏赐。 (三)赞美的祭是应当『常常』献的,不论顺境之时或是逆境之时,都要献上赞美,这样才能常常,才不至于中断;信徒超越过苦难和逆境的秘诀,就是赞美神(参徒十六25~26)。 (四)赞美的祭是应当『靠着耶稣』献上的,我们若凭着自己,很难在遭遇苦难的时候赞美神,但我们若靠着主耶稣,便无论是怎样的境遇,凡事都能作了(参腓四12~13)。 (五)赞美的祭是『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承认主名的最佳表显,便是从口里流露出赞美神来;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太十二34),信徒的心里若充满神的恩典,便不能不说出赞美的话。 【来十三16】「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 〔原文直译〕「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分享(财物),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 〔原文字义〕「捐输的事」团契,分享,交通。 〔文意注解〕「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行善』指用手作好事;『捐输』指与别人分享财物。行善是出力,捐输是出钱,但基督徒并非有力的才出力,有钱的才出钱,出力和出钱两者都要作。 「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这样的祭』指行善和捐输在神面前乃是献祭,都是神所喜悦的馨香之祭。 〔话中之光〕(一)我们献祭,不要只在言语和舌头上,总要在行为和诚实上(参约壹三18);不要只有嘴唇的果子,而该也有行为的果子,就是在善事上多结果子(西一10)。 (二)我们行善和捐输的对象虽然是人,但却是向神献上的祭;凡我们为着祂的名作在人身上的,主都算是作在祂的身上(参太廿五40)。 【来十三17】「你们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因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儆醒,好像那将来交账的人。你们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不至忧愁;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 〔原文直译〕「你们要信从并顺服那些带领你们的人,因为他们为你们的魂警醒,好像将要交账(的人);(你们要)使他们欢喜的作这事,不至叹息;否则,就与你们无益了。」 〔原文字义〕「依从」说服,信从,附从,同意;「顺服」降服,顺从,在下面听;「儆醒」不睡;「忧愁」呻吟;「无益」有害。 〔文意注解〕「你们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你们要』这是一个命令;『依从…顺服』指信徒对带领的人该有的两种态度,依从偏重于指被他们所教导的话语所说服,顺服偏重于指从心里尊敬并服从他们。注意,这里的命令是指在正常的情况下应该如此,但若带领的人教导错误的道理或其行为不良,圣经另有平衡的指示。 「因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儆醒,好像那将来交账的人」:『你们的灵魂』原文是『你们的魂』,魂是一个人的个格所在,代表整个的人;『时刻儆醒』包括常常代祷和实际的关切照顾;『交账』指完成主的托付,向主负责。全句指带领的人对信徒全人的福祉非常关心,尽其所能以完成主所交托给他们的任务。 「你们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不至忧愁」:『快乐』指所服事的信徒各方面情况良好,能坦然向主交账(参帖前二19~20;三8~9);『忧愁』指无法向主交账。 「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意指带领的人如果忧伤,就表示被带领的人出了问题,当然与他们无益了。 〔话中之光〕(一)信徒要顺服主比较不难,但要顺服人就难了;问题乃在于看法和作法不同,总觉得别人的看法和作法并不高明,因此谁也不服谁。本节提供了胜过此难处的秘诀:带领的人所求的是为『人』的好处呢?或是为『事』呢?只要他们是为了『人』,就让他们带罢。 (二)凡以事情的成败或工作的成果为出发点,而不以信徒的受益与否作着眼点的,不配作教会带领的人;凡与圣徒有益的,就没有一样避讳不说的(徒二十20),这才是主工人该有的心态。 (三)基督教一般的教导,差不多都是应用本处经文来教训信徒要绝对的顺服权柄,却很少应用它来教训带领的人,其实带领的人若能照此原则规正自己,自然会让被带领的人心悦诚服的。 【来十三18】「请你们为我们祷告,因我们自觉良心无亏,愿意凡事按正道而行。」 〔原文直译〕「请为我们祷告,因为我们确信,我们有一个纯正的良心,愿意在一切事上举止完善。」 〔原文字义〕「自觉」被劝服,相信;「按正道」好,清楚。 〔文意注解〕「请你们为我们祷告」:『你们』指本书的受信者,即希伯来信徒;『我们』指本书作者和跟他同在一处聚会的弟兄姊妹们,照下面的话,更多是指和他有交通来往的同工们。 「因我们自觉良心无亏」:『自觉』指经过自我反省与检讨后所得的一种自信心;『良心无亏』指无论是所教导的道理,或是所表现的行为,都问心无愧。 「愿意凡事按正道而行」:『愿意』含有立志努力以赴的意思;『凡事按正道而行』指凡事本着正直的动机付诸实行。 〔话中之光〕(一)不但一般的信徒须要别人的代祷,连传道人也需要我们代祷(参弗六19~20;西三3~4)。 (二)传道人在表面上看似没有甚么人或团体可以控制他们,可以随心所欲而行,不高兴就另找别处地方去传道;但是实际上,传道人都有一个必须遵行的共通原则,那就是:对神、对人,都须常存无亏的良心(参徒廿四16)。 【来十三19】「我更求你们为我祷告,使我快些回到你们那里去。」 〔原文直译〕「我更恳切地求你们这样作,使我快些回到你们那里。」 〔原文字义〕「更」更加急切地。 〔文意注解〕「我更求你们为我祷告」:『我』指本书作者自己。 「使我快些回到你们那里去」:『快些』暗示他受到某种情况的拘束,以致不能按他心里所想望的而行;『回到』含有复原的意思,意指他原来曾经和本书的受信者们同在一起过。 【来十三20】「但愿赐平安的神,就是那凭永约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神」: 〔原文直译〕「但愿平安的神,就是那凭永远之约的血,使那群羊的大牧人,我们的主耶稣,从死人中领上来的那一位」: 〔原文字义〕「使…复活」领上,又带来。 〔文意注解〕「但愿赐平安的神」:指神是平安之源,离了神人就没有平安。 「就是那凭永约之血、使群羊的大牧人」:『永约之血』意指凭主耶稣的血所立的新约(参太廿八28;路廿二20),永远有功效,因祂的宝血成就了永远赎罪的事(参九12),故新约又称永远的约,它永不失效;『群羊的大牧人』意指主耶稣亲自喂养我们,叫我们得更丰盛的生命(参约十10)。 「我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神」:『从死里复活』意指祂虽曾死过,现在又活了,且活到永永远远(启一18)。 〔话中之光〕(一)神所赐的平安是真平安,不受外面任何环境的影响;虽然我们在世上会有苦难,但在主里面却有平安(参约十六33)。 (二)主耶稣的血和受死,不过是解决了我们人罪恶的问题,使我们有资格作神的器皿,供神使用;我们仍得藉主耶稣的复活和祂作群羊的大牧人,使我们得着生命的能力和生命的供应,以达成神在我们身上永世以前所定的旨意。 【来十三21】「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叫你们遵行他的旨意;又借着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 〔原文直译〕「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好遵行祂的旨意;(祂)借着耶稣基督在我们里面,行祂看为可喜悦的事。愿荣耀归于祂,直到永世无穷。阿们。」 〔原文字义〕「成全」装备,供给,补全不足之处,弥补缺陷。 〔文意注解〕「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叫你们遵行他的旨意」:本句意指神的旨意原是要我们行善,为此祂不仅施恩拯救我们(参弗二10),甚且装备成全我们,使我们有能力遵行祂的旨意。 「又借着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本书一直到这里都表明主是在天上神的右边或面前,仅此处含示祂也住在我们的里面,可见基督不仅是在天上,也内住于我们心里;『在你们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指我们信徒立志行事,都是神在我们心里运行,为要成就祂的美意(腓二13)。 「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永远远,阿们」:『荣耀归给祂』表明信徒在世行事为人的最高目的,乃在于荣耀神。 〔话中之光〕(一)神在成全我们之前,先成全了耶稣基督,使祂达到完全的地步(参20节);今天神是借着已经被成全的耶稣基督,在我们的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使我们也能达到完全的地步。 (二)神施恩拯救我们,并且在各样善事上成全我们,为要叫我们遵行神的旨意,好让祂在我们身上得着荣耀;为着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必须奉献自己,甘心乐意接受神的成全,并且让内住的基督在我们心里作主掌权,好叫我们能活出并彰显神的荣耀。 【来十三22】「弟兄们,我略略写信给你们,望你们听我劝勉的话。」 〔原文直译〕「弟兄们,我恳求你们容纳这样劝勉的话,因为我只是简略地写给你们。」 〔原文字义〕「略略」简略,简短;「听」忍受,忍耐,约束自己。 〔文意注解〕「弟兄们,我略略写信给你们」:『略略写信』意指本书信并不太长,因作者刻意省略了一些事而未详细说明(参九5;十一32)。 「望你们听我劝勉的话」:『望你们听』意指求他们忍耐着接受;『劝勉的话』指劝戒、安慰、勉励的话,本书中到处都是劝勉的话。 【来十三23】「你们该知道,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他若快来,我必同他去见你们。」 〔原文直译〕「你们知道,我们的弟兄提摩太已经释放了;如果他来得快,我就同他一起去见你们。」 〔原文字义〕「快」马上,更迅速地。 〔文意注解〕「你们该知道,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我们的兄弟提摩太』有些解经家根据这句话,便以为本书是使徒保罗所写,其实这样的证据相当薄弱;『释放』指从监狱中的着释放,提摩太何时被囚,圣经没有说明,很可能发生在保罗第二次被补而为主殉道(参提后四6)之后。 「他若快来,我必同他去见你们」:当时主的工人常常二人以上同行访问各地教会。 【来十三24】「请你们问引导你们的诸位和众圣徒安。从意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 〔原文直译〕「请向带领你们的诸位和众圣徒问安;从意大利来的人也向你们问安。」 〔文意注解〕「请你们问引导你们的诸位和众圣徒安」:『引导你们的诸位』指当地服事教会的同工和长老们。 「从意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从意大利来的人』原文为『从意大利』,有两种意思:(1)作者目前是在意大利境外,有一些信徒从意大利来,而他极可能是写本书给住在罗马的希伯来信徒,故顺便提及从意大利来的人,也向他们问安,因彼此之间本来就相熟;(2)作者现在是在意大利境内(可能是罗马),代表全体意大利信徒向希伯来信徒问安,若是这样,则受信者有可能是住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信徒。 【来十三25】「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阿们!」 〔原文直译〕「愿恩典与你们众人同在。阿们。」 〔文意注解〕『恩惠』按原文更好翻作恩典,这词多次出现在本书中(参二9;四16;十29;十二15,29;十三9)。我们信徒从蒙恩得救,一直到跑完人生的路程,时刻都需要神的恩典。 叁、灵训要义 【正常基督徒的标记】 一、常存弟兄相爱的心(1节) 二、用爱心接待客旅(2节) 三、记念被捆绑、遭苦害的人(3节) 四、保持纯洁的婚姻生活(4节) 五、知足,不贪爱钱财(5节上) 六、放胆信靠神的帮助(5节下~6节) 七、效法那引导并传神之道的人(7节) 八、持定耶稣基督(8节) 【弟兄相爱的表现与限制】 一、弟兄相爱的表现: 1.对飘泊在外的弟兄──接待(2节) 2.对被囚在监里的弟兄──记念(3节上) 3.对遭受苦难的弟兄──记念(3节下) 二、弟兄相爱的限制: 1.在男女关系上──圣洁,不可茍合行淫(4节) 2.在金钱授受上──知足,不可贪爱钱财(5节上) 3.在人际关系上──信靠神,不可畏惧权势(5节下~6节) 【恐怕我们忘记】 一、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2节) 二、要记念被捆绑和遭苦害的人(3节) 三、要想念从前引导并传神之道给我们的人(7节) 四、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16节) 【耶稣基督是我们得胜的力量】 一、主必不丢弃我们,祂是帮助我们的,所以我们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5~6节) 二、耶稣基督永远不改变,所以我们不要被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8~9节) 三、耶稣在城门外受苦,所以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12~13节) 四、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从死里复活,所以我们当靠着祂行神所喜悦的事(15~16,20~21节) 【本章三次提到『引导』】 一、想念从前引导你们,传神之道给你们的人(7节) 二、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17节) 三、请你们问引导你们的…安(24节) 【好坏传道人的分辨法】 一、好传道人: 1.有信心的榜样,能值得别人效法(7节中) 2.为人始终不变,不但开始好,而且结局也好(7节下~8节) 3.为信徒的灵魂时刻警醒,向神忠心负责交账(17节) 4.良心无亏,凡事按正道而行(18节) 5.仰赖那位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20节) 二、坏传道人: 1.用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人(9节上) 2.在饮食等规条上专心(9节下) 【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 一、那诸般怪异的教训(9~11节): 1.怪异的教训会将人从神的恩典勾引了去(9节上) 2.怪异的教训强调饮食等礼仪过于恩典(9节中) 3.怪异的教训不能叫人得着益处(9节下) 4.怪异的教训建立在错误的献祭根基上(10~11节) 二、正确的道理教训(12节): 1.人物(Person)──耶稣 2.目的(Purpose)──叫百姓成圣 3.代价(Price)──用自己的血 4.地方(Place)──在城门外 三、信徒的责任(13~16节): 1.当出到营外就了祂去(13节) 2.当寻求那将来常存的城(14节) 3.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15节) 4.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祭(16节) 【新旧约献祭的比较】 一、旧约的献祭: 1.有一祭坛(10节上) 2.坛上的祭物不可吃(10节下) 3.牲畜的血作赎罪祭(11节上) 4.牲畜的身子被烧在营外(11节下) 二、新约的献祭: 1.我们有一祭坛(10节上)──基督的十字架 2.主耶稣的血和肉是可吃的(参约六55) 3.主耶稣用自己的血使我们成圣(12节上) 4.主耶稣在城门外受苦(12节下) 【新约信徒四种蒙神悦纳的祭】 一、忍受祂所受的凌辱(13节)──和祂一同受苦(腓三10)──献上身体为活祭(罗十二1) 二、颂赞的祭,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15节) 三、行善的祭(16节上) 四、捐输的祭(16节下) 【为信徒的代祷】 一、祷告的对象: 1.赐平安的神(20节上) 2.使耶稣复活的神(20节下) 二、祷告的凭借──曾用自己的血设立新约并从死里复活的耶稣基督(20节中) 三、祷告的事项: 1.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他们(21节上) 2.叫他们遵行神的旨意(21节中) 3.又藉耶稣基督在他们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21节中) 四、祷告的目的──使荣耀归给神直到永永远远(21节下) 【理想的灵性生活】 一、享受神赐的平安(20节上) 二、享受基督的保守、牧养和复活生命(20节下) 三、享受神在各样善事上的成全(21节上) 四、能确实遵行神的旨意(21节中) 五、能让主在我们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21节中) 六、能将荣耀归给神,直到永远(21节下) 七、享受神恩典的同在(25节)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希伯来书注解》 参考书目:请参阅「希伯来书提要」末尾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