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希伯来书导论拾穗

 

【本书作者】

         从现存最早的教父作品,就是罗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约为主后九十五年写成)来看,书中有一段值得注意的平行信息(《革利免一书》三十六12与希伯来书一3及下),以及其他相类似的信息。我们从《革利免一书》三十六章摘录一部分来说明;他论到基督时,是这样写的︰「祂是至高者的荣耀显现;祂超越天使,因祂承受更美之名(参:来一34),他又说︰『祂使天使成为灵体,以火焰为祂的使者(参:来一7)。』但是论到神的儿子时,祂说︰『𣿫是我儿子,我今日生𣿫(参:来一5)……。』而且祂又说︰『𣿫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𣿫仇敌作𣿫的脚凳(参:来一13)。1』」从以上证明,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推论革利免是熟悉希伯来书的,虽然这一点不是没有人反对。──《丁道尔圣经注释》

         到了第二世纪,东方的教会使用希伯来书的证据就比较多,虽然大家对它的来源抱持着不同的意见。亚历山大的革利免指出,他的老师「有福的长老」潘代诺(Pantaenus)主张,这卷书是出于保罗的手笔。他的解释是,这卷书的内文中没有标明作者的名字,是因为耶稣自己就是全能者所差遣到希伯来人当中的使徒。因此,由于保罗的谦虚,他没有像写给外邦人的书信那样,也标上自己的名字。革利免承继了「希伯来书的作者是保罗」的说法,常常引用希伯来书的信息,并冠以使徒或保罗之名。然而,他的继承人俄利根(Origen),却对此一观点提出质疑,虽然他并不反对希伯来书的正典地位。他认为希伯来书的思想是保罗的,但风格却不是。──《丁道尔圣经注释》

         第二世纪末的特土良(Tertullian)认为作者是巴拿巴,不过这一点他只提过一次而已。他显然认为这卷书信并没有具备保罗书信的地位。还有优西比乌(Eusebius),非常用心的搜集各教会对新约正典的意见后,报告说,罗马教会并不接受希伯来书是保罗的作品,他并且承认这是造成许多人怀疑这卷书的原因。第三世纪中叶,居普良(Cyprian)可说是西方教会的代表,他也就不接受这封书信。──《丁道尔圣经注释》

         古代教会认为这是保罗的作品,但希伯来书的经文中并未提及保罗的名字,因此这看法不成立。信上的题词有保罗的名字,但显然只是反映一种传统的观点,所以也没什么分量。书中未提及作者之名,要人接受这是保罗作品,立即会产生困难,因为保罗并没有理由写一封匿名书信。一个使徒既会在当时具名留传多封书信的序言中,严谨地宣告他使徒的权威,就不可能不在这封书信中,特别表明自己是使徒。──《丁道尔圣经注释》

         早在俄利根时代已注意到保罗书信的希腊文和希伯来书的希腊文之间的差异。俄利根认为希伯来书缺乏使徒那种粗豪的语调;而且,它的措辞也是比较近乎一般人惯用的希腊语(请参阅 Eusebius, Hist. Eccl., vi. 25.11f.)。大部分学者都会同意俄利根的分析。他的措辞用语是优雅的通用希腊文(Koine{ Greek)。与保罗的书信相较,不规则的句子结构比较少4。这位作者精确地掌握他的辩论方向,当他对读者有所劝勉之后,立即重新将读者导入正题,不像保罗那样,会突然离题。──《丁道尔圣经注释》

         最合理的看法是,此书作者并非保罗。同一个论据还有两个重要关键︰引用旧约圣经的手法与保罗相异;而且从二章3节的信息来看,作者并不是直接得到神的启示,而是从那些听见过主的话之人领受了「这么大的救恩」。──《丁道尔圣经注释》

         从古代文献得到证明,除了保罗以外,还有三个人可能是作者,分别是路加、革利免和巴拿巴。虽然路加的作品和希伯来书有些类似5,可是二者从书卷本身获得的内证并不支持同一作者的说法。革利免并不被列入考虑,因为他的作品和希伯来书的神学内涵不同,而且最明确的假定是,他直接引用了希伯来书的信息6。巴拿巴也被列入考虑的惟一原因是,他是一位生长在希腊环境下(居比路)的利未人后裔。但是希伯来书的作者比较重视圣经所强调的礼拜仪式,少谈圣殿崇拜7──《丁道尔圣经注释》

         有人猜测到亚波罗,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来自亚历山大,他必然熟悉他的同乡斐罗(Philo)的思想方式,也就是反映在这封书信中的。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马丁路德,他的看法被那些想要抱持保罗与本书信有关的人的强烈支持8。其他被人提出来的,包括百居拉9、腓利、彼得、西拉、亚力斯勤(Aristion)和犹大10──《丁道尔圣经注释》

         我们无从确知作者是谁,但研究他的思想特点,将有助于我们对本书的了解11。他一定是位非常熟悉旧约圣经、思想周密的基督徒,对自己所写的文字,都经过严谨的思考,确实掌握论证的方向。当他暂停其论证、对他的受信人劝勉一番时,又是那么地细腻与老练。纵使是强烈的预警,也都是为了使他的受信人得益。虽然这卷书信未交代作者之名,但它却是早期教会基督徒不容忽视的神学论著。关于基督徒对旧约圣经的研究,在新约圣经所有作者中,他给了我们最清晰的讨论。──《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书作者】

         特土良认为是巴拿巴(Barnabas)写的。巴拿巴是塞普鲁斯岛(居比路,Cyprus)的本土人;当地人以讲优美的希腊语见称;而希伯来书的希腊文体是新约中首屈一指的。巴拿巴是个利未人(徒四36)。在新约所有人当中,他对祭司和献祭制度最是耳熟能详的。而全书都是从这个作出发点的,他被称呼为「劝慰之子」,希腊文是parakle{sis 而希伯来书就是一篇『劝勉的话』(十三22)。在数字信徒当中,他是其中的一位可以同时说服犹太人和希腊人,在本地或外地同时可以被接纳作领袖的。所以巴拿巴的身份和本书的作者吻合,但奇怪的是他的名怎样会从这书中消失呢!――《每日研经丛书》

         马丁路德确定亚波罗(Apollos)是本书的作者。亚波罗,据新约的叙述,是生于亚历山太的犹太人,能言善辩,又熟识圣经(徒十八24,林前十二3-4)。本书的作者是很熟识旧约的,而且又有口才,他的思想和辩论,如同出自一位亚历山太人,具有深度文化的学者。所以作者一定有像亚波罗的文学思想和背景,然后写出这样的一封信。――《每日研经丛书》

         著名的德国圣经学者哈那克(Harnack)作了一个传奇故事的构思,他认为希伯来书是百基拉和亚居拉(Aquila and Priscilla)夫妇合写而成(徒十八26),他们的家庭在罗马,作过家庭式的礼拜聚会(罗十六5)。哈那克就此而解释这本书开始时没有问安的话,和作者姓名消失的原因,因为本书的主要作者是一位女性,而当时的女性是不许当教师的。――《每日研经丛书》

         一如一千七百多年前俄利根所说的,只有上帝自己才知道谁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对我们来说,希伯来书的作者只是把信息传达的一个声音而已。但我们衷心感谢上帝,因为这个「无名」的作者在希伯来书中,用无可比拟的文学技巧和美丽的文笔刻画出耶稣,就是引人进入真境和通达上帝面前的道路。――《每日研经丛书》

 

【本书的作者是谁】在英文钦定本里,有这样的句子:『使徒保罗致希伯来人的信。在神学院中流行着一个戏谑式的问话:『保罗致希伯来人的信是谁写的呢?』没有人确实知到答案。—— Ray C. Stedman《末了的话——希伯来书新观》

 

【从来一1~3看出本书作者的身份】从这段文字中作者不自觉地介绍了自己的身份来。他必定是个曾受过高深训练,能言善辩之士。虽然做了基督徒,但也没有遗忘自己擅长的写作技巧。『他真能够发挥天才,事奉耶稣基督。』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讲及一个善打滚的技艺员。当他决心做了一个僧侣后,觉得没有特别的才能可以贡献出来。有一天,他静悄悄地走入圣堂,在圣母像前,思索迟疑一会,随即打了一轮筋斗。做完之后,即跪下默祷。传说那时的圣母也为之感动,从像台走下来,轻轻替他拭去额上的汗珠,因为他献上自己唯一能够做到的。所以当人成为基督徒后,不应把以前久经训练的技艺完全抛弃,而是要利用它来事奉耶稣基督和他的教会。――《每日研经丛书》

 

【何谓希伯来书?作者是谁?(来十三22)】

答:①希伯来书乃是一卷匿名的书信,其收书人亦未指明是谁,但古今教会学者多半认为是保罗写的,故本书通常被列为保罗书信之第十四卷(罗至来)。其内容要义,系阐述基督荣耀的神性,耶稣必摩西更尊贵,给忽略救恩之人的警告,元帅的受苦与拯救,耶稣比摩西更尊荣,对刚硬不信者的警戒,信者得进入的安息,神的话语真道之能力,基督为尊荣的大祭司,警戒背道者的结局,耶稣为永远大祭司的职任,新旧两约的比较,前约礼拜献祭的条例,新约中保赎罪的功效,常存充足的信心,故意犯罪的审判,信心美好的证据,放下各样的重担,接受神的管教,追求圣洁,敬虔的事奉,诸般温柔的劝勉,以及最后的寄语,祝福问安等事。本书主要信息,是在论到新约的一切比旧约更美,(更美提过十三次),以耶稣基督为元首,高过万有,祂为更美之约的中保,为新约的创始者。

②希伯来Hebrew——是渡过的意思,乃古时外邦人称呼犹太人的名号,指明他们的先祖信心之父亚伯拉罕(创十七34;来十一17),当初从本土米所波大米那边,渡过不容易渡的伯拉大河,而到迦南地这边来(创十一31注),因此称他们为渡河的人,为希伯来人(书廿四23)。按属灵的意义来说,这一卷书名,可谓名实相称,因为书中之大意,是顺着真理生命的河流,由旧约律法条例制度,而渡到新约恩典自由的信仰道路,以致一直引领信徒进入天上永久的荣耀,得享真正的安息(来四1311)。

③本书著者,在英文钦定本里,是称为「使徒保罗达于希伯来人书」之一语,为书信之端,在中文较早的文理译本亦作如此的标明,但在最古来的一些钞本中并无著者的署名,因此以后在中文国语译本中,作者是无名氏的。至于本书究竟出于何人手笔,古来已有不少人的意见,多半都是出于一种臆测。有人认为是路加写的,因他是保罗的老同工(提后四11),且具有写作优美希腊文的天才;有人认为是巴拿巴写的,如教父特土良Tertulian(主后一六O至二二O年)的看法。他是利未人,十分明了圣殿与献祭的事(徒四36),并且他是生于居比路,能写优美的希腊文,又因他的名字是劝慰子之意。本书充满了安慰之言,所以是巴拿巴的书信。亚历山太的革利免Clement(约于主后一五O至二一五年)以为本书是保罗用希伯来文写成,后由路加译成希腊文,甚至历史家犹西比乌Eusbius(主后二六四至一三四O年)以及古教父俄利根Origen(约主后一八五至二四五年)咸认为是保罗的著作,在第三世纪的东方教会(亚历山太)公认本书为保罗所著的理论。西方教会(罗马)到第四世纪才同样承认是出自保罗的手笔。如教父耶柔米Jerolme(主后三四O至四二O年),与奥古斯丁Augustine(主后三五四至四三O年)皆作此主张。有人说保罗写本书所以隐名的原因,是因他受派作外邦人的使徒(加二8),不是作犹太人的使徒,他惟恐犹太人厌烦他,不看也不尊重他的书,所以就谦而不署名。论到本书的文体笔法,与内容,多与保罗其他书信相同,亦是令人相信是保罗之作(十三22)。在彼得给希伯来人书中,也曾说保罗已经写了信给了希伯来的信徒(彼后三15)。还有马丁路德(主后一四八三至一五四六年Luther Martin),以为本书为亚波罗所著,因亚波罗是犹太人,生在亚历山太,此地为侨居国外犹太哲学研究中心,他最能讲解旧约圣经。此外还有人说是罗马的监督革利免(A.D.95;腓四3,参三O四题)写的。有些现代的学者主张是亚居拉,百基拉写的(徒十八2),因他两人在真理上有很深的根基。以上所提各说纷纭,不一而足,但均属臆测之论。总而言之,认为本书作者为谁,如俄利根所说,只有神知道。圣经既无明白的启示,我们就不必任意的妄加猜测了。不过我们确实知道的,这位作者是提摩太的朋友,因他称提摩太为兄弟,也要盼望与他同去看望收信的教会信徒们(来十三2223)。同时由于作者所讲的信息的口吻,处处显出劝勉和教训的态度出现,显示他也是当时本教会的教师,是主的好仆人(来三12-15,六9-14,十19-39,十二1-15,十三1-9)。

④本书的受书人,从书中的内容看来,屡次论到旧约圣经,以及利未人的祭司制度与献祭的条例,可以证实是写给希伯来人的,且是希伯来人的一个教会团体,故本书与雅,彼前后,犹大书,有称为犹太基督徒的书信。在本书的末尾提到「从意大利来的人问你们安」(来十三24)一语,这或许表示写给住在罗马的犹太人,因为提摩太已被释放了(来十三23),或许是表示写于意大利或在罗马,是作者在罗马所知道发生的事。他将本书信寄给犹太教的中心地耶路撒冷,或巴勒斯坦的一所教会。论到这教会的存在已经很久了,他们曾经为主大受逼迫,有许多人或者为主殉道了,也有舍弃基督教而回到犹太教的危险(来十三7,十32-34,十一35-39),所以受到作者恳切的劝勉(来六1-8)。

⑤本书著作的时地,由书中可以看出,是在耶路撒冷圣殿没有被毁以前写的(来九25,十三11-13),那时圣殿中礼拜的礼节,还是照常进行。到了主后七O年,才被罗马提多将军所毁灭,可知本书是着于圣城被毁之前,是毫无疑问的。当时提摩太尚在著者身边,约在主后六十七年至六十八年之间(来十三23),亦可以左证这封书信是由意大利发出的(来十三24)。

⑥本书写作的原因,是当时住在犹太境内的希伯来信徒,大遭患难逼迫,局势频危,因之他们的信心动摇。在教会中有人想后退,迟疑不进(来五11至六12,十23),有时停止聚会(来十25),有的听见真道,又随流失去(来二1),甚至也有人想回归犹太教的(来十28-30),或被新奇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来十三9);因为有这些危险,作者就写此信警告他们,要警醒防备一切不良的后果,靠主坚定信仰,并且评论旧约已成了过去,新约的一切胜过旧约,比旧约更美。必须靠耶稣为更美的中保(八613),盼望得他应许那更美的家乡(来十一16)。

⑦本书信的写作目的,是要使犹太人的基督徒能知道,对于耶路撒冷快要毁灭的来临有所准备,劝勉他们放弃摩西的律法不合时宜的依附,不要再为圣殿的礼仪与献祭热心,要以神在基督里所启示的救恩为完全。一切牛羊祭牠不能再为人除罪,没有任何作用,惟有耶稣后来的一次献祭牺牲,十架宝血洁净的功效,才能为人类赎罪,完成永远救恩的目的,如此要他们更能明白神给人的恩典,是何等的伟大奥妙,祂所赐给人的福气和盼望,是多么的真实而无穷,并且劝诫他们在这世上要忍受苦难,不要拒绝真理,反要充实信心,必得神在天上一切的应许。总而言之,本书信的主要目的,是在告诉他们,犹太教虚有其表的制度和仪文,不再有任何用处,而为充满恩典能力且有生命的基督教所代替了。

⑧本书的特点,乃是从始至终,一种井然有序而合乎逻辑的长篇论文,所用的文体词藻精美,含有雄辩而富于激发共鸣的作用。圣经学者评论本书是一颗崇高而动人之文学上的珍宝,它在词藻上可称为新约中的以赛亚书,在文字及文法结构方面,是圣经最美丽的。它与新约其他书信所不同的明显地方,是隐藏了作者的姓名,未提受书人和地址,而用较长的篇幅,来阐释旧约教旨,基督的祭司职任,中保的地位被解明,对于离道反教,以及坚定恒忍诸般的教训,比起新约其他经卷,更为隆重而显著的提示出来。使无论在犹太本土,或散居各国的希伯来人,皆能理解,耳熟能详,心领神会,而为适合需要必读之书,故非为不谙旧约经典外邦人之信徒所能完全深透的理解。

⑨本书的重要性,有人称为利未记的讲义,或进入至圣之路,或至高的福音,信仰的盘石,或称为第五福音等,书内的钥字是「更美」,提到十三次,耶稣基督有五十七次。每章皆有引用旧约经节,共有二十九次,其中有二十六次是引用希腊文的旧约七十士译本,可见本书是以旧约的事预表来启示新约,以新约的应验来显明神实际的救恩,可知本书之重要性。

⑩本书与他书的关系,主要论点是与旧约一切礼仪制度,献祭的条例,有前后印证的关系,启示基督为应验一切献祭牺牲的代替者,所以摩西的制度都是因着基督成就而失去作用,尽都消逝了。本书与罗马书的干系可有相似之点。罗马书是寄达外邦首都罗马的教会,论到义人必因信得生之道,以基督为人得救赎罪蒙恩的中保。两书同论一个王与国度所发生的关系,故读本书时,必须同时而读旧约摩西五经与罗马书,才能前后印证,互相通晓,谙熟其中真理的奥秘。——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希伯来书的作者为谁?】

    这是历代解经家所争论不休的一个难题中的难题。但大概分为两种主张:一种主张认为是保罗隐名之作;另一种主张认为并非保罗作品。

    一、认为希伯来书是保罗隐名之作的解经家的意见如下:

    ①希伯来书是保罗亲笔之作,是东方教会(希拉教会)所公认的,他们以为除保罗以外,在当时的使徒中,保罗的同工中,甚至第二世纪的信徒中,无人能著作此书。

    ②保罗所有的书信都说明是他自己写的,唯独希伯来书无保罗之名,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保罗受派作外邦人的使徒(加二8),不是作犹太人的使徒。当时各地的犹太信徒只推崇彼得,对于保罗往往有偏见。所以保罗不置名在本书中,以争取犹太人信徒的阅读。

    ③保罗在各地方对犹太人讲道的方法与内容,与希伯来书十分近似,本书笔法与保罗所写各书信亦相同。

    ④本书作者与读者是有深厚情谊的(十三18-19),又本书读者是最先信主者,在真道上亦可作别人师传者(二3,五12),证明本书是写于第一世纪,而非后人之作。所以以保罗为本书作者,最为适宜。

    ⑤教父革利免以为本书是保罗用希伯来文写出,由他的同工路加译为希拉文者。可能保罗在本书所引用的旧约经节是直接引用希伯来文旧约圣经的,但路加译述时则改为引用七十译文的希拉文旧约,所以本书所引用的旧约经文多由七十译本引来。

    ⑥有人相信保罗曾零碎地写成本书各段教训,由数人将他的作品编辑而成为一封完整的书信。这是教父耶柔米的意见,他认为全书均由别的希拉文学者编辑及加以修饰,最后一章由18节至25节则可能由保罗亲笔为文,问候读者。所以他说“我略略写信给你们,请你们听我劝勉的话”。可是在此以前,希伯来书全书均用“我们”而不用“我”,表示这书是一集体作品,最后才由保罗亲笔问候,以示保罗同意本书内容。

    ⑦教父阿利金认为希伯来书是作者以保罗的思想来写成,在保罗仍在生之时,或在保罗为主殉道之后,即写成此书以勉励海外各地信耶稣的犹太人。所以在最后的问候中称提摩太为“我们的兄弟”,表示是与提摩太同一辈的信徒。

    二、认为希伯来书不是保罗的作品的解经家,意见如下:

    ①是保罗的同工巴拿巴的作品。他是利未人,十分明了圣殿与献祭的各种情形(徒四36)。他生在居比路,是一位国外的犹太侨民,居比路人以能写优美希拉文名闻于当世,所以他写此书,相信是无问题的,他也明白各地“犹侨”的人生观,他的名字是“劝慰子”之意,本书充满安慰,正合他的天赐使命。

    巴拿巴曾与保罗一同到海外传道(徒十三2-3,十五2),所以很受保罗神学思想的影响。本书所引证旧约有关圣殿与圣礼的一切记载,是十足一个侨居海外的犹太人手笔,不是生在帕勒斯坦犹太人的语气。至于他不置名,可能是他谦逊的表现。

    这是教父特杜连(TERTULLIAN)的看法。也为许多学者所接受。

    ②是路加所作。路加是保罗的老同工,一直陪他到殉道的时候(提后四11),他的希拉文是优美的,在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中表现出他写优美希拉文的天才。希伯来书的希拉文也被专家认为是很优美的希拉文作品,所以只有路加能胜任。

    本书引用旧约经文共甘九次,其中有廿六次是引用希拉文旧约七十译本,不是直接引用希伯来文旧约的。证明作者是熟悉希拉文旧约圣经的人,保罗所有的书信大都直接引用希伯来文旧约,自己译为希拉文的。

    如果说本书是保罗用希伯来文写成(保罗从来未曾如此作),再由路加译为希拉文,但路加是否懂希伯来文,则大有疑问,因他是外邦人,不是犹太人。

③是亚居拉和百基拉夫妇二人的作品。这两夫妇曾与保罗同工(徒十八2-318)。当亚波罗热心传道时,百基拉与亚基拉接他到家中为他曾详细讲解神的道(徒十八25-26)。可见他两夫妇在真理上有很深的根基。他们生在本都,也是侨居外国的犹太侨民,能用希拉文写作,相信是甚可能的。他们在罗马的家中有教会(罗十六5),足见他们对于主耶稣基督的关系,高人一等。他们不在本书中署名,是因为避免犹太人所轻视,因为犹太人是不轻易接受女人的教训之故。再者,本书常用“我们”一词,表是不是出于个人手笔,如系夫妇二人合着,则甚适宜。

这是德国著名学者哈那克(MRHARNAK)的见解。

    ④马丁路得则以为是亚波罗所著。亚波罗是犹太人,生在亚力亚大,即埃及最北的大城,是侨居国外犹太哲学研究中心,是一个有学问(或说有口才)的学者,最能讲解旧约的圣经。亚力山大犹太哲学家注重“预表学”,相信亚波罗也是在这一方面有专长。希伯来书中充满预表之道,所以由亚波罗去写作,是极可能的。他在亚居拉与百基拉府上受了深造之后,变成“有能力、驳倒犹太人,引圣经证明耶稣是基督”的人(徒十八28)。

    保罗在哥林多前书曾给予亚波罗相当崇高的推荐,他说:“我栽种了,亚波罗浇灌了”(三6)。这就表示亚波罗的工作比保罗更重要。或说,保罗对外布道,亚波罗对内造就。保罗对人讲救恩之道,亚波罗对信徒讲预表的奥秘。

    ⑤还有人以为是保罗的同工西拉的作品,更有人以为是传福音的腓利所写。但均是臆测之论,并无第一二世纪任何作者的左证。

    以上各种“非保罗”的作品的本书著作人,均可作为参考,不少解经家坚持本书为保罗之作,实过于主观。神既然不让我们知道希伯来书是出于谁的手笔,我们勉强求知,实属多余。

    英文钦订本圣经是1611年所出版,在希伯来书头上仍标明是保罗达与希伯来人的书信。可是美国修正本于1901年出版时,将保罗一名删去,表示希伯来书本身及外证都无法证实为保罗的作品。

    本人的结论乃是:

    希伯来书作者为谁,除神以外,无人知晓,亦不必求知。正如本书第七章所谈论的麦基洗德一样,那是一位神秘人物,“无父、无母、无族谱、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乃是与神的儿子相似”(3节)。照样,希伯来书也很神秘,我用相反的语句来形容它:“希伯来书,有保罗的写作精神,有亚波罗的预表学口才,有路加优美希拉文文笔,有巴拿巴的熟悉祭礼的内容,有亚居拉与百基拉对真理的更深认识,有亚力山大教师的教学精神,与别的书信完全不同”。

── 苏佐扬《圣经难题》

 

【本书的读者为谁?着于何时何地?】

    希伯来书的读者为谁,比它的作者为谁的问题更复杂。但我们可以根据本书内容,发现本书读者的几个特点:

    一、这一班信徒是听道很久的,不是新听道的人(五12)。

    二、这一班信徒不是直接由使徒传道而信主的,乃是间接受教的(二3)。

    三、他们曾为神工作,对人显出爱心,伺候圣徒。相信是乐于行善的信徒(六10,十三l-2)。

    四、他们曾为主受苦,家业被抢夺(十32-34)。

    五、他们曾接受不少传道人教导(十三7)。

    六、他们认识从意大利来的信徒(十三24)。

    七、他们认识提摩太(十三23),称之为弟兄。

    八、他们是希伯来人,即侨居海外的“犹侨”,遵守希伯来人的一切风俗习惯,而非已经完全罗马化的“侨生”。那些侨生只懂希拉语及遵守一切希拉人与罗马人的习惯(徒六1这节圣经把犹太人分为希伯来人与说希拉语的犹太人)。

    不过,本书的书名“致希伯来人书”,是在第二世纪的时候为抄经者所添上。当然这是毫无问题的,因为本书内容是不适宜于外邦人阅读的。

本书是写给住在什么地方的希伯来人,则解经家的意见分为二:

①是写给住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人,因为本书十章所说他们曾为主受逼迫,可能是指耶路撒冷的逼迫,而非尼罗皇对信徒的逼迫而言(徒八1-3)。

    可是,如果他们是住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人,一定亲身听过主耶稣的教训,或最少也听过使徒们的教训,也可能有份参加五旬节大聚会(徒二章)。但希伯来书告诉我们,他们并非直接由主耶稣或使徒口中听道蒙恩的(见上述第二条)。

    同时,耶路撒冷的信徒,一般说来,贫者居多,所以保罗把哥林多教会的捐款送到耶路撒冷帮助他们(林前十六3)。但是希伯来书的读者有力行善帮助穷人,证明他们不是住在耶路撒冷的希伯来人。

    至于本书第十章所说他们为主受逼迫,是在外国的遭遇。相信这些读者是在尼罗皇逼迫基督徒的时候遭遇一些不幸的事情,但不是在逼迫教会最厉害的时候。

    ②是写给外国各地的犹太侨民,可能是下列各大城市之一的犹侨,即安提阿、以弗所、埃及北部的亚力山大或罗马。解经家相信是写给罗马的犹太人,是因为根据本书十三章的问候语;“从意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24节)。

    “从意大利来的人”一语表示这封信是写给罗马的犹太人,他们住在罗马,那些由意大利各地来到作者的地方旅行或经商,参加作者所主持的聚会,当作者写这封信给罗马信徒时,这些从意大利来的人(可能是犹太人)也附笔问候他们的老朋友。

    ③但是另外一些解经家则请作者本人是在罗马,这封信是写给罗马以外各地的犹太侨民。理由是“从意大利来的人”一语原文有两个解释:

    a.是从意大利省各地来到罗马经商或旅行的犹太人。他们在罗马附笔问候本书的读者,这就表示本书作者当时在罗马。

b.是从意大利到外国去的犹太人,正如上述第②说的解释,这就表示本书作者当时不在罗马。

这些解经家认为本书写在罗马,是非常可能的,因为本书十三章23节提及“提摩太已被释放”,那是在罗马所发生的事,作者在罗马,所以对此事甚为清楚,比他自己的信徒较知道的更早。

    所以希伯来书的读者是散居在犹太地以外的犹太侨民。又根据本书所讲旧约各种人物、祭礼与预表,那是亚力山大城的犹太人所最喜欢研究的,因此本书读者甚可能是亚力山大的犹太侨民。

    作者本人认为,希伯来书并不是一封“书信”,乃是一篇“讲坛”,一篇重要的“论文”,作者甚可能是一位饱学之士的教师,读者是他的一班学生。他们都是第二代的基督徒,喜欢研究耶稣基督与旧约的关系,可能作者对这一班可爱的学生训练已有相当时日,现在这位老师因事他去,或到别的城市去从事同样圣工,唯恐他以前那一班“神学生”所学习的随流失去,使这位“神学教授“枉费心血,所以写这本小册子来继续教导、勉励他们。

    读者和作者都是侨居在犹太地以外的犹太人,那是毫无疑问的,从本书十一章,著名的“信心章”中所提及”更美的家乡”的思想,便知他们并不是希望回到地上的耶路撒冷去,乃是希望到天上的家乡去。

    这位教授是与提摩太同工的,作者答应将与提摩太一同去看这一班神学生(十三23),作者心里也很焦急地要赶快回到他们那里去(十三23)。

    至于说这一班学生是在埃及北部名城亚力山大寄居的,也是非常可能的,犹太著名哲学家用.罗(PHILO)便是古亚力山大讲学的有势力的人物。那些居住在亚力山大的犹太人,多少会受到腓罗的影响。这些人喜欢研究旧约圣经的一切历史与人物的预表,希伯来书也是在“预表学”方面有很详尽的发挥。

    希伯来书著书时间,不能退过纪元后70年,因为那是耶路撒冷被罗马将军提多毁灭的一年。本书并未提及圣城被毁的事,但本书着于圣城被毁之前,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提摩太尚在生。所以相信本书是着于纪元后67年至68年之间。

── 苏佐扬《圣经难题》

 

{\Section:TopicID=108}甚么时候写成?】

         我们唯一的资料只可以从书信的内容找出来。很明显的,当时已经是信徒的第二代了(二3)。就是亲耳听闻主道的人把福音的信息传给他们的,而当时的读者对基督徒的信仰并不陌生;应该是达到成熟的阶段了(五12),他们信主的历史也渡过了一个悠长的岁月(十32),而且写下过一段辉煌的史迹,因为作者意提示他们要反省昔日信徒英勇殉道和效法他们(十三7)。

         所以决定写书的日期的最好方法,就是从信中提示的教会迫害作推测了。他们的教会领袖曾英勇道而死(十三7),但读者目前仍未正式受迫害,也未到流血的地步(十二4),但他们亦已为信仰而吃尽苦头,甚至家业被抢去(十3234),而信中清楚警告他们另一次大迫害亦将来临。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本书是在两次迫害之间写成的,当时的信徒尚未身受迫害之苦。但亦处于不利和受人蔑视的地位了。首次信徒迫害日期是主后六十四年尼罗王(Nero)期间;第二次迫害在主后八十五年多米田(Domitian)时代。故此我们推测它写成的时候是很接近第二次教会迫害时期,大约是主后八十年左右的事了。――《每日研经丛书》

 

【写作日期】

  虽然这书的作者不详,但其写作日期却可追溯至接近事实。

  外证 罗马的革利免(主后95年)曾引用本书,这是第一世纪的时候。坡旅甲和殉道士犹斯丁曾引用本书,但却没有说明作者是谁。亚历山太的丢尼修引述希伯来书,并说这是保罗写的;亚历山太的革利免则说是保罗用希伯来文写成,然后由路加翻译。(不过,本书看来不似是翻译而成的。)爱任纽和希坡律陀认为希伯来书不是保罗写的,而特土良则认为作者是巴拿巴。

  内证 作者似是个第二代的基督徒(二3;一三7),所以成书日期不会像雅各书或帖撒罗尼迦前书(比较一○32)那样早。由于书中内容并没有提到犹太战争(战事于主后66年开始),而看来圣殿祭祀仍然存在(八4;九6;一二27;一三10),因此可以推断成书日期大概是主后六十六年之前,并肯定是在耶路撒冷被摧毁(主后70年)之前。书中提到逼迫(一二4),但信徒「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如果本书是要写给在意大利的信徒的话,基于尼罗在历史上曾进行血腥的迫害(主后64年),那么这封信的写成日期就不会在主后六十四年年中之后。因此,本书极可能是在主后六十三至六十五年期间写成的。──《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Section:TopicID=109}书信是写给谁的?】

         现存的最早期手抄本,均在本书开头冠以「致希伯来人书」12,而且没有任何手抄本不如此定名的。早在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和特土良时代,本书就冠以此名流传于世。然而,从本书的内容来看,他并没有特别宣称受书人就是希伯来人。因此,「致希伯来人书」字样,很可能是后人加上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最首要的关键是对「希伯来人」这个词的界定。它可以特别指讲希伯来语(或亚兰语)的犹太人,若是如此,即为有别于讲希腊语的犹太人。这种假设或许可以从新约圣经得到一些左证(参:徒六12;林后十一22;腓三5),但是我们不知道当初这卷书信冠以希伯来书字样时,是否基于此一意识。也许其意义仅仅是希伯来人(也就是犹太籍基督徒),不管是操希腊语或亚兰语的。这一般性的用法较可取。──《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书信的传统标题有些笼统,但是行文中我们看出,作者心目中有一特定的群体,这是很有意思的。显然作者很熟悉受书人的历史和背景,知道他们因信仰受到迫害,即使家业被夺去,仍然有很好的表现(十3334)。他知道圣徒们的宽宏大量(六10),也知道他们心思的现况(五11及下,六9及下),现存的实际问题,诸如对教会领袖的态度(十三17),以及金钱与婚姻问题都一一提及(十三45)。从整卷书信来看,作者对这一群时时在他心目中的人,有亲身认识,这似乎是很合理的推论(参十三181923)。──《丁道尔圣经注释》

         有人从五章12节,十章25节推测出对此一团体的性质。五章12节是对一群现在本该作师傅的人说的,这点建议我们,受书人必定是个大型基督徒团体中的一小撮人。最获得支持的解释是,他们从一所教会中分裂出来,自己形成一个家庭小组。十章25节的劝勉使这种看法获得支持,作者劝勉受书人不要弃绝曾经一起聚集的团体,不可能全教会的会友都有成为师傅的潜在能力。很可能这个分裂出去的团体,认为他们自己比其他人强,尤其是如果他们拥有比较优异的恩赐。──《丁道尔圣经注释》

 

{\Section:TopicID=109}书信是写给谁的?】这个问题也是要靠书信内容的说明才找出答案来。我们肯定知道它不是写给任何大的教会,否则那地方的名称不会这么容易就消失的。书信中提及读者的教会已建立多时(五12),他们曾经受过迫害(十3234),在他们的过往伟大的日子中,曾经有过出色的领袖和教师(十三7),而他们的教会不是直接由使徒建立的(二3),他们突出的地方是慷慨和思想比较开通自由(六10)。――《每日研经丛书》

 

【主旨要义】

         本书虽然以书信的形式结束(13:22-25), 但基本上是一篇训词。作者首先极力陈明基督的优越性,强调无论在启示、名分、权柄或救赎的成就上,基督都超越旧约的使者或祭司(「超越」,和合本多译为「更美」。原文此字在本书共出现十三次之多)。不但如此,旧约很多礼仪及人物所预表的,正是这位基督;祂成全了神在历代以来所预备的计划。这救恩既已完全,便永远有效,不须加以补充或取代。作者接着勉励信徒:既然福音是这般完美,他们便应该坚守到底。此外,作者亦以基督和历代圣贤的榜样鼓励他们,另在本书加插五处警戒性的经文(见下文大纲),以逐步加强的语气,就离弃基督真道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提出警告。

         在一次座谈中,有一青年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何才可以使基督徒相信他们所相信的呢?』这正是希伯来书的主题。如何使基督徒信——使基督徒活像基督徒。—— Ray C. Stedman《末了的话——希伯来书新观》

 

【希伯来书指出礼仪乃是基督的预表】希伯来书清楚地指出,所有旧约中有关礼仪的律例,像献祭及祭司的职务等,都不过是基督的预表。基督是最伟大的救赎者,祂是忠信的祭司,也是神人间惟一的中保。

一八八八年,佐治伊士曼(George Eastman)藉他的柯达照相机使摄影术有澈底的改革。他的发明首次使摄影成为大众化。

今天,我们摄录像带增加了色彩、活动和音响的广度。假如我们将古今的影像作一比较,初期的照片只不过是模糊的影子而已。

在摩西的献祭体系中,我们看见了耶稣基督的影儿。旧约和新约都呈现了神准确的形像,但借着基督,我们发现了所增添的色彩、活动和音响。这一位神而人,就住在我们中间。―― 播道会《影子的背后――研读希伯来书》

 

【与其他圣经书卷的关系】

         多数人都同意,从约翰福音第十七章来看,耶稣为祂百姓祷告的角色,与希伯来书七25所说︰耶稣为大祭司,为祂百姓代求的观念,有密切的关联。──《丁道尔圣经注释》

         希伯来书和司提反在使徒行传第七章的证道,其中有很多类似之处49,因此有人认为写使徒行传的路加纔是本书作者。然而,撇开作者是谁的问题不谈,很明显的是︰两者都强调了亚伯拉罕的蒙召,以及强调不是人手所造之圣殿的重要性。希伯来书和使徒行传第七章,对于研究旧约圣经历史的方法,以及这些历史的评价,的确有点一致。──《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个问题也是要靠书信内容的说明才找出答案来。我们肯定知道它不是写给任何大的教会,否则那地方的名称不会这么容易就消失的。书信中提及读者的教会已建立多时(五12),他们曾经受过迫害(十3234),在他们的过往伟大的日子中,曾经有过出色的领袖和教师(十三7),而他们的教会不是直接由使徒建立的(二3),他们突出的地方是慷慨和思想比较开通自由(六10)。

         有一个直接的提示是记载在十三章廿四节中结束本书时的请安:『从意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这句话可以作两方面的解释:一则是这信从意大利写出,二则是写信到意大利去。我们认为后者的可能性较大。若果是意大利,就肯定是罗马无疑了。

         但这信不是写给整个罗马教会,否则接信人的名称一定不会失去的。它给予我们的印象是写给一班志同道合的信徒,而且他们亦很有学问,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真道,和准备自己做教会的导师的(五12)。他们肯定是有高深学识的人,因为读这信的人必需具有极丰富旧约知识纔可以看得懂的。

         总括来说,写这信的人是一个伟大的教师,读者就是罗马一间书院中的信徒,或一班有学问的信徒。作者曾做过他们的老师;当时彼此分隔异地,作者深恐他们会离开信仰,随波逐流,因而写这信勉励他们。内容近似讲学的讲稿多过书信的体裁。虽然结语仍沿用问安的书信格式,但开首并没有用像保罗写信时惯用的语调。作者称它为一篇『劝谕的话』。――《每日研经丛书》

 

【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从很多角度看,希伯来书在新约圣经中都是独特的。这卷书并没有用书信的形式开始,却以书信的形式结束;且意大利是明显的目的地,或是由意大利发出的(一三24)。本书是写给某个特别的群体,很可能就是希伯来裔的基督徒。有传统的说法认为,这书信原是写给一家细小的家庭教会,是没有跟任何大型和有名的教会拉上关系的,因此,写作目的和收信人并没有流传下来。这卷书是全本新约圣经中,文学风格最优美的。本书富有诗意,且大量引用七十士希腊文译本的旧约圣经(LXX)。本书词汇丰富,在希腊文的运用上,无论是在动词时态及其它细节上,都极之精确。

虽然这卷书一方面十分犹太化(有人曾将其与利未记相比),但书中所载的警告,提醒信徒勿偏离基督受死赎罪的真理,去附从宗教仪式条文。这是基督教世界在任何时代都必须留心的。因此,这卷书极之重要。──《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作者】虽然一些早期的英文圣经英王钦定本将保罗的名字列在这书的卷首,但希伯来书的作者并没有将自己的身分表明出来。早期的东方教会(亚历山太的丢尼修和革利免)认为保罗是这书的作者。这种见解曾面对不少的质疑,但自亚他那修的时候便流行起来,最终为西方教会所接受。然而,今天鲜有人坚持认为保罗是这书的作者。俄利根认为这书的内容与保罗的教训一致,且有保罗的笔触;然而,原著的风格与保罗的风格极为不同。(当然,一个写作的能手可以运用不同的风格,所以这也不足以否定保罗是作者的可能。)

  对于本书的作者,过去有人提出过几个可能性:路加,因为他有类似的风格,且熟识保罗的教训;巴拿巴、西拉、腓利,甚至亚基拉和百居拉。

  马丁路德认为作者是亚波罗,因为他的背景与本书的风格和内容吻合:对旧约圣经有博大的认识,且极为能言善辩(他的故乡亚历山太,素以雄辩术闻名)。然而,有一点反驳亚波罗是作者之说,就是在亚历山太的传统里,并没有流传此理论。本书若真的由亚历山太人所写,传统大概不会不提。

基于某些原因,我们的主认为还是不把作者的身分透露为妙。有人认为本书确是保罗所写,但他却有意隐瞒,因为犹太人对他心存偏见。这固然是可能的,但俄利根的古训是至为恰当的了:只有神肯定知道是谁写了这卷书。”──《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作者】虽然主后一八年亚力山大的圣经将希伯来书编为保罗的十四封书信之一,然而希伯来书的作者是否保罗则一直众说纷纭。不能断定是保罗所写的原因:

    本书没有明言作者是谁;

    作者没有运用使徒权柄;

  初期教父没有一致结论。因此我们只能说希伯来书的作者不详,只有神知道作者是谁。──《新旧约辅读》

 

【受书之人】虽然全书无书达希伯来人的字样,但全书的言论,都显出是为希伯来人写的,因为所引证据,设非希伯来人,必不可领会。且此书与旧约极有极关系。按十三章七节,又十七至十九节,似乎此书是达于一部分的希伯来人,而此一部分之希伯来人,似为作者所相识。有说此书是寄去耶路撒冷的信徒,或是别处,都无确实的证明。总之,无论牠寄去何处,寄与何人,究是一部宝贝高深,信徒所必需的灵书,为天下一切信徒所当读的。── 黄原素《希伯来人书之要道》

 

【作书之时】根据八章四节,九章六节,十章十一节,十二章廿七节,十三章十节的文气语体,可见当时圣殿尚未毁灭,且有说十章廿五节那日子临近的那日子,是指耶路撒冷遭灭的日子。如是,此书必作于主后七十年之前,因耶路撒冷是在主后七十年被灭的。所以公认希伯来书,是作于主后六十三年至六十六年之间。至于作书之地点,颇难考查。── 黄原素《希伯来人书之要道》

 

【写作日期】虽然这书的作者不详,但其写作日期却可追溯至接近事实。

  外证罗马的革利免(主后95年)曾引用本书,这是第一世纪的时候。坡旅甲和殉道士犹斯丁曾引用本书,但却没有说明作者是谁。亚历山太的丢尼修引述希伯来书,并说这是保罗写的;亚历山太的革利免则说是保罗用希伯来文写成,然后由路加翻译。(不过,本书看来不似是翻译而成的。)爱任纽和希坡律陀认为希伯来书不是保罗写的,而特土良则认为作者是巴拿巴。

内证作者似是个第二代的基督徒(二3;一三7),所以成书日期不会像雅各书或帖撒罗尼迦前书(比较一○32)那样早。由于书中内容并没有提到犹太战争(战事于主后66年开始),而看来圣殿祭祀仍然存在(八4;九6;一二27;一三10),因此可以推断成书日期大概是主后六十六年之前,并肯定是在耶路撒冷被摧毁(主后70年)之前。书中提到逼迫(一二4),但信徒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如果本书是要写给在意大利的信徒的话,基于尼罗在历史上曾进行血腥的迫害(主后64年),那么这封信的写成日期就不会在主后六十四年年中之后。因此,本书极可能是在主后六十三至六十五年期间写成的。──《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年期】本书多处提到会幕,祭司供职等,可见当时圣殿仍在,并未毁坏(圣殿于主后七十年被毁);而十二章亦暗示大迫害仍未到,故必然不会早于七十年;所以说希伯来书大概书成于主后六十至七十年间是很准确的。──《新旧约辅读》

 

【著书时期】本书的著作时期,难以绝对确定,但大概是主后六十至七十年。按照二3和十三7,可知受书人是下一辈的信徒,而且信主颇久(五12;32),他们前辈的属灵领袖大概都已去世了;同时书中也常论及圣殿的礼节等,可见当时罗马军兵尚未攻占圣城,圣殿的各种礼节仍存在;并且按十三23,当时提摩太仍活着。从这些地方,可以测知本书的著书时期,约在主后六十至七十年之间。――陈终道《新约书信读经讲义》

 

【写作背景】本书没有注明作者,学者们多同意此书并非保罗所作。因为本书的文笔、风格、推论及引用旧约经文的方式等,都跟保罗书信不同。

    来二3更显示,作者似乎与读者一样,对救恩的认识,并非来自直接的启示,所以他不可能是使徒。故有人猜测作者是巴拿巴、亚波罗或其它人,如腓力、路加等。

    本书大概于主后七十年之前写成 因为八3; 6; 2等似乎暗示了成书时圣殿的礼仪仍在进行中,全书亦找不到任何有关主后七十年耶路撒冷沦陷或圣殿被毁的迹象。若圣殿已被焚毁,作者在强调旧约礼仪被基督取代时,应可引用此事以表明旧约礼仪的结束,但作者并没有这样做,显示当时圣殿仍然存在。

    按照本书的标题,作者是以“希伯来人”为对象,但此标题不属本书正文,而且也没有说明读者的所在地。有些学者相信本书是写给罗马的信徒,因读者似乎与意大利人有关(十三24 无论如何,这些信徒是说希腊语的犹太人(作者所引用的旧约经文乃出自希腊文译本)。本书的主题多以旧约为背景,作者亦多次引用旧约圣经以支持自己的论点,这显示读者们都承认旧约圣经的权威,且对旧约历史和礼仪有相当程度的认识及向往。他们是第二代的信徒,对救恩的认识主要是从他人领受所得(二3)。 他们曾为福音受苦 (十3234; 十二4),但灵命的长进却半途停顿下来(五1112),且有变节返回推崇律法主义之犹太教的倾向(十3639; 十三9)。当时在罗马人的统治下,作犹太教徒远比作基督徒安全,很多信徒可能因此不愿意完全脱离犹太教,以免遭受迫害。本书之目的正是针对这个危机:一方面指出基督福音的优越性,另一方面劝勉信徒不要离弃真道,务要凭信心坚持到底。──《串珠圣经注释》

 

【双重背景】希伯来书作者有双重的思想背景。首先是希腊的背景,在作者之前五百年柏拉图的时代开始,希腊人一直受着一种强烈相对的思想所笼罩:真与不真,见与不见,暂时与永恒。希腊人认为真的世界只存在某一个地方,而今世只不过是那真世界的幻影和不完全的复本而矣。柏拉图就持着这种思想,他认为在某处的世界存着那完全的形式,或称意念,或称模样。在眼前那个不完全的世界里,每一事物都是仿照那个真的而复制出来。举一浅显的例来说,先有一张完全模样的椅子,存在那个真世界里,后来做这个世界的椅子时,则照着那个真的模样仿袭而制成。所以柏拉图说:创造主先照着一个永恒不变的模样去创造和设计,眼前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复制本而已。斐罗(Philo)承袭了柏拉图的思想,也曾说:‘神从开始就知道,除非有一个好的样本,就很难找到一个完整的复制本。凡感官感觉到的事物,没有一件不是没有瑕疵的;因为它不是摹仿原始的模式和属灵的意念而做成的,当 神准备造这个肉眼可见的世界时,祂先构成一个理想世界,然后照着那个非肉体的和相似神模样去做这个肉体的世界。当罗马史家西塞禄(Cicero)提到人所认识和在世上应用的法律时,他说:我们在地上根本不能够有真的逼真的法律与真正的公义;我们只有一个幻影和一个草图而已。

    所以古代的思想家一致认为真实的世界只存在彼方,目前的世界只不过是一个不完全的复制样本。我们现在只能够做到的,就是猜度和摸索,参照一个草图和不完全的样本而生活。但是在那看不到的世界才有真实和完美的事物。当纽曼(Newman)死时,人们为他立像纪念,在像台脚写上一句拉丁文:离弃那一切的幻影和相似真理的世界。果真如此,人在今世的指望就是要逃离这些幻影和不完全的事物,进入真境当中。这正好是希伯来书作者所提出的宗教思想,耶稣基督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这个愿望。希伯来书作者清楚地告诉希腊人:你们穷一生之力去寻找逃离幻影求得真理,这正好是耶稣基督可以帮助你们得到的。’――《每日研经丛书》

 

【希伯来人的背景】希伯来书作者的思想还有犹太人的背景。犹太人认为走近神是一件危险的事。神对摩西说:‘人见我的面不能存活。’(出卅三20)。雅各在毗努伊勒(Peniel)很惊讶地说:‘我面对面见了神,我的性命仍得保存。’(创卅二30)玛挪亚(Manoah)知道了到访的人是谁后,亦很惶恐的对妻子说:‘我们必要死,因为看见了神。’赎罪日乃犹太人崇拜的大节期。一年中只有这一天才准大祭司进入神居住的至圣所。除了大祭司外,从来没有人可以进去的。而且律法还警告他在里面不准久留,否则以色列民就必遭灾祸。人走到神面前是一件可怕的事。倘大祭司在至圣所内停留过久,亦会遭神击毙的。

    基于这点,约的观念就在犹太人的思想中产生出来。神本着自己的思典,亲临以色列民,这恩典不是靠人的功劳而得来的。祂并要和他们建立一个特殊的关系。但这特殊的交往关系是有一个附带条件,就是以色列民必须遵行律法。我们可以在出埃及记廿四章三至八节中看见神如何在一个戏剧性的场面中,将律法授与以色列民而建立这个关系。

    所以只要以色列民遵行律法,就可以到神面前。不守律法就是犯罪,而罪堵塞了通往神的路。利未祭司制度和献祭就是为清除这个堵塞而设的。神赐人律法;人犯罪;产生了障碍;因此要献祭;献祭目的在乎开启通往神的路。但在现实的生活经验中,整个制度却因罪和献祭互为因果,循环下去,而失去它的功能,结果不能把因罪而做成的中间障碍除去。――《每日研经丛书》

 

【完全的祭司和完全的献祭】所以人需要一个完全的祭司和完全的献祭,只需一次过把祭物呈献给神,而永远开启通往神的路。希伯来书作者认为只有基督才能担当这个重要角色,因祂是完全的祭司,本身是完全的人,也是完全的神。从人性言,祂可以引人到神面前去;从神性言,祂可以引神进入人间去。祂自己没有罪,所以那完全的献祭是把自己作祭物。耶稣既献上完全的祭,以后就毋需任何祭物了。希伯来书作者向犹太人说:‘你们穷一生去寻求一个完全的祭司,献上完全的祭,能使你通达神面前,你们在耶稣基督里,不是已经得着了吗?唯有耶稣一人才可以做到的。’

    希伯来书作者对希腊人说:‘你们不住逃离那些幻影进入真境;你们在耶稣基督里可以找到了。’同时又对犹太人说:‘你们不住寻找那完全的献祭,开启因你们的罪而堵塞的路,你们在耶稣基督里已经找到了。’本书中心思想就是唯独耶稣一人才可以带领人进入真境,通到神的面前。――《每日研经丛书》

 

【甚么时候写成?】我们唯一的资料只可以从书信的内容找出来。很明显的,当时已经是信徒的第二代了(二3)。就是亲耳听闻主道的人把福音的信息传给他们的,而当时的读者对基督徒的信仰并不陌生;应该是达到成熟的阶段了(五12),他们信主的历史也渡过了一个悠长的岁月(十32),而且写下过一段辉煌的史迹,因为作者着意提示他们要反省昔日信徒英勇殉道和效法他们(十三7)。

所以决定写书的日期的最好方法,就是从信中提示的教会迫害作推测了。他们的教会领袖曾英勇卫道而死(十三7),但读者目前仍未正式受迫害,也未到流血的地步(十二4),但他们亦已为信仰而吃尽苦头,甚至家业被抢去(十3234),而信中清楚警告他们另一次大迫害亦将来临。因此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这本书是在两次迫害之间写成的,当时的信徒尚未身受迫害之苦。但亦处于不利和受人蔑视的地位了。首次信徒迫害日期是主后六十四年尼罗王(Nero)期间;第二次迫害在主后八十五年多米田(Domitian)时代。故此我们推测它写成的时候是很接近第二次教会迫害时期,大约是主后八十年左右的事了。――《每日研经丛书》

 

 

 

 

 

【书信是写给谁的?】【【】这个问题也是要靠书信内容的说明才找出答案来。我们肯定知道它不是写给任何大的教会,否则那地方的名称不会这么容易就消失的。书信中提及读者的教会已建立多时(五12),他们曾经受过迫害(十3234),在他们的过往伟大的日子中,曾经有过出色的领袖和教师(十三7),而他们的教会不是直接由使徒建立的(二3),他们突出的地方是慷慨和思想比较开通自由(六10)。

    有一个直接的提示是记载在十三章廿四节中结束本书时的请安:从意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这句话可以作两方面的解释:一则是这信从意大利写出,二则是写信到意大利去。我们认为后者的可能性较大。若果是意大利,就肯定是罗马无疑了。

    但这信不是写给整个罗马教会,否则接信人的名称一定不会失去的。它给予我们的印象是写给一班志同道合的信徒,而且他们亦很有学问,经过长时间的学习真道,和准备自己做教会的导师的(五12)。他们肯定是有高深学识的人,因为读这信的人必需具有极丰富旧约知识才可以看得懂的。

    总括来说,写这信的人是一个伟大的教师,读者就是罗马一间书院中的信徒,或一班有学问的信徒。作者曾做过他们的老师;当时彼此分隔异地,作者深恐他们会离开信仰,随波逐流,因而写这信勉励他们。内容近似讲学的讲稿多过书信的体裁。虽然结语仍沿用问安的书信格式,但开首并没有用像保罗写信时惯用的语调。作者称它为一篇劝谕的话――《每日研经丛书》

 

写的人是谁?】作者是谁?这是本最难解的问题。正因为作者身份不明,所以长久被搁置在新约正典的边缘。本书最初的名称是:给希伯来人。而没有写书人的姓名,亦未尝直接与保罗所写的书信相提并论。亚力山太的革利免曾推测,可能保罗先用希伯来文书写,然后路加代为执笔翻译,这可以解释本书的文体和保罗的手笔有很大差异之处。俄利根曾写过一句评语:只有 神自己才肯定知道谁是希伯来书的作者。特土良认为作者是巴拿巴(Barnabas)。耶柔米(Jerome)则说拉丁教会确定此书不是保罗写的,关于作者,他又说过这样一句话:希伯来书的作者,无论是谁都好。奥古斯丁(Augustine)亦持相同意见。马丁路德宣称这本书断不能出自保罗的手笔,因为它的思想不似保罗写的。

    照教会历史的演变,从来没有人认真肯定说保罗就是希伯来书的作者。但为甚么希伯来书又会和保罗混在一起呢?答案很简单。当时确定新约经典时,接纳和摒弃的唯一试金石就是书卷的作者是否出自使徒,或者作者直接和使徒有密切的关系。当时希伯来书已经驰名于整个教会的圈子里,同时又为信徒所爱戴和推崇。许多人都抱着俄利根的说法,认为只有 神才知道谁是作者,但暗地里又觉得应该放这书信在新约的正典里,于是索性与保罗十三封信并列,企能达到目的就算。由是观之,希伯来书是靠它本身伟大可取之处而占新约的一席位的,但确立他的地位则非借保罗的大名不可了。人虽知本书非出自保罗,但要把本书列入不朽之作,而又不知道作者是谁,于是硬说它是保罗的书信了。――《每日研经丛书》

 

【希伯来书的作者】我们可否猜他是谁呢?从许多候选人中,我们拣三个来谈谈。

    特土良认为是巴拿巴(Barnabas)写的。巴拿巴是塞普鲁斯岛(居比路,Cyprus)的本土人;当地人以讲优美的希腊语见称;而希伯来书的希腊文体是新约中首屈一指的。巴拿巴是个利未人(徒四36)。在新约所有人当中,他对祭司和献祭制度最是耳熟能详的。而全书都是从这个作出发点的,他被称呼为劝慰之子,希腊文是paraklesis;而希伯来书就是一篇劝勉的话(十三22)。在数字信徒当中,他是其中的一位可以同时说服犹太人和希腊人,在本地或外地同时可以被接纳作领袖的。所以巴拿巴的身份和本书的作者吻合,但奇怪的是他的名怎样会从这书中消失呢!

    马丁路德确定亚波罗(Apollos)是本书的作者。亚波罗,据新约的叙述,是生于亚历山太的犹太人,能言善辩,又熟识圣经(徒十八24,林前十二34)。本书的作者是很熟识旧约的,而且又有口才,他的思想和辩论,如同出自一位亚历山太人,具有深度文化的学者。所以作者一定有像亚波罗的文学思想和背景,然后写出这样的一封信。

    著名的德国圣经学者哈那克(Harnack)作了一个传奇故事的构思,他认为希伯来书是百基拉和亚居拉(Aquila and Priscilla)夫妇合写而成(徒十八26),他们的家庭在罗马,作过家庭式的礼拜聚会(罗十六5)。哈那克就此而解释这本书开始时没有问安的话,和作者姓名消失的原因,因为本书的主要作者是一位女性,而当时的女性是不许当教师的。

    在这猜测的终结时,我们一如一千七百多年前俄利根所说的,只有 神自己才知道谁是希伯来书的作者。对我们来说,希伯来书的作者只是把信息传达的一个声音而已。但我们衷心感谢 神,因为这个无名的作者在希伯来书中,用无可比拟的文学技巧和美丽的文笔刻画出耶稣,就是引人进入真境和通达 神面前的道路。――《每日研经丛书》

 

【主题特色】本书虽然以书信的形式结束(132225), 但基本上是一篇训词。作者首先极力陈明基督的优越性,强调无论在启示、名分、权柄或救赎的成就上,基督都超越旧约的使者或祭司(超越,和合本多译为更美。原文此字在本书共出现十三次之多)。不但如此,旧约很多礼仪及人物所预表的,正是这位基督;祂成全了神在历代以来所预备的计划。这救恩既已完全,便永远有效,不须加以补充或取代。作者接着勉励信徒:既然福音是这般完美,他们便应该坚守到底。此外,作者亦以基督和历代圣贤的榜样鼓励他们,另在本书加插五处警戒性的经文(见下文大纲),以逐步加强的语气,就离弃基督真道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提出警告。──《串珠圣经注释》

 

【目的】当时耶路撒冷教会经历许多忧患,使徒多有被杀,整个犹大国十分混乱,信徒一方面盼望能从宗教里得着安慰,另一方面却遭到犹太教徒的压力,久而久之不免对所信的神产生怀疑。信徒信心摇动,因所遇到的艰难而灰心疲倦,失去起初的热忱和勇气。他们甚至灰心到怀疑相信基督是否行错了路,以为应该回到旧约的律法下。

  本书的目的为针对上述一切,明确地指出耶稣基督远超过旧约律法和宗教制度。──《新旧约辅读》

 

【作书之目的】勉励初步的信徒,进到成熟的地点。(五章十二至十四节六章一节)就是称义的地位,进到成圣的地位;蒙赦的生命,进到胜罪的生命;由粗浅的教理,明白高深的教理。高举耶稣较旧约一切更美。注重耶稣基督在天为大祭司之要道。本书的钥节,是四章十四节;本书冠节是七章廿五节。── 黄原素《希伯来人书之要道》

 

【作法】在发明高深教理中,运以美妙之文笔,用比较方法,以高举基督耶稣。注重耶稣为祭司本身之产出,并其祭司职事之优美完全。每次大道发明以后,夹一个警告,警告以后,又加安慰。有两句话可以用来提挈本书教理方面的一切理论:就是1‘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2“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五章五节六节)此外还有几个重要的特字,为本书所常用的就是:完全”perfection“永远”Eternal“”Heavenly“更美”Better“同有”partakers“既有……我们要”Having let us‘恐怕’Lest就这七个特字联合来说,似乎把基督教的价值,大概包括全说了。就是基督教比一切宗教最完全。一切教理教训有永远存在之功效与价值。一个纯全属天之国度。一个实行的宗教。一个比较一切道理更善美的宗教。一个进前的宗教。一个警惧堕落的宗教。── 黄原素《希伯来人书之要道》

 

【重要主题】

主题

解释

重点

至高无上的基督

希伯来书启示了耶稣的真正身分是神。祂是最终的权威,胜过任何宗教或天使,也比其它犹太领袖(如亚伯拉罕、摩西、约书亚)和任何祭司都尊贵。祂是神的完整启示。

只有耶稣能赦免我们的罪,借着祂钉死在十字架上,我们能得到宽恕和救恩。信靠基督,我们就能与神和好,并得着生命的真正意义。没有其它方法可代替基督。

大祭司

旧约的大祭司代表犹太人到神面前,但基督将我们与神连结在一起。我们没有别的途径去接触神。基督是无罪的,祂是最完美的代罪者,也是我们在神面前最完美的代表。

耶稣保证我们可以到父神那里去。祂为我们代求,使我们可以放胆向父神陈明自己的需要。当我们软弱时,我们可以深信神会宽恕和帮助我们。

牺牲

基督的牺牲成就了旧约中祭的所有意义──神赦免人的罪。基督是最完全的赎罪祭,无论是我们过去、现在或将来的罪,都得以完全赦免。

罪拦阻我们与神相交,而基督除去这个障碍。我们接受祂为我们的牺牲,就能得享永生。信靠祂,我们就能洁净和完全,不再受罪控制。

成熟

我们在信主时已从罪中拯救出来,但仍要在信仰上继续成长。借着基督,我们可以过无可指摘的生活,预备为主所用,并在灵里成熟长进。

在灵里迈向成熟是需要时间的。每天的委身和事奉可使我们日趋成熟。我们的信心成熟,便不会轻易被试探和被世上的顾虑所动摇了。

信心

信心是坚定信靠神的应许。神最大的应许就是我们可以借着耶稣基督得救。

我们相信基督为我们所预备的救恩,祂便会将我们完全改变。顺服和完全信靠的生活能讨神的喜悦。

忍耐

真正的信心使基督徒能面对试炼,即使在水深火热之中仍对神忠心。忍耐能建立我们的品格,使我们得胜。

只要我们坚持到底,不离弃基督,我们便可以胜过试炼。要对主尽忠,并祈求有忍耐的心。

──《灵修版圣经注释》

 

无可否认,本书信中的思路让读者觉得艰深。这主要是因为它思想的轨迹被以旧约礼仪为背景的措辞和隐喻所覆盖。基督的大祭司职位与利未祭司制度有直接关联,而且具有明显的取代作用。与其他新约圣经书卷相比,希伯来书更需要对这些背景的隐喻有比较详尽的解释,这正是解经家的主要工作。──《丁道尔圣经注释》

 

在希伯来书里面,有好几次说警告的话,每一次警告的话,都是因为在它前面或者后面有一段最要紧的道理。先有一段最要紧的道理,接下去就说一段警告的话;或者底下有一段最要紧的道理要说,就先有一段警告的话。这是希伯来书的特点。── 倪柝声

 

希伯来书第一章是讲荣耀,第二章是讲受苦;第一章是讲在永世里基督是谁,第二章是讲在时间里基督为我们成功了甚么人;第一章是讲基督的身位,第二章是讲基督的工作。就在这两章中间,插入了一段警告的话。这个警告就是说我们对基督的身位和工作该抱甚么态度。── 倪柝声

 

这一本书乃是写给已经明白救恩的希伯来人的。『希伯来』就是『渡过』或『渡河』的意思。第一个希伯来人是亚伯拉罕,他渡过伯拉大河,从河东到河西来。『希伯来人』,意思就是『渡河的人』。当初使徒写希伯来书,就是写给那些渡河的人,意思就是写给那些在后面有所撇弃,在前面有所得着的人。他们在后面有旧的世界需要撇弃,在前面因着神的话要往新的地方去。── 倪柝声

 

甚么记作基督徒呢?基督徒是寻求天的,基督徒是希伯来人。希伯来人的意思是过河的人,从这编到那边,从今世到永远。我们所有的指望都不在这里,我们所有的指望都在那面。── 倪柝声

 

希伯来书一直把主耶稣和许多人比较。第一,主耶稣远超过天使;第二主耶稣比摩西更尊荣;第三,主耶稣比约书亚更美;第四,主耶稣比亚伦更美;第五,主耶稣的心约比旧约更美,其中的祭物也比旧约里面的祭物更美。── 倪柝声

 

本书的钥字︰『更美』是本书的钥字,共享十三次(4;六9;七1922;八6;九23;十34;十一4163540;十二24)。── 牛述光

 

【希伯来书】

    这是一封没有作者署名的信,写给一群大概归信基督不久的人。这些基督徒可能受到逼迫,有回到旧有信仰的危险。作者写此信为他们辨惑,解明基督真道何以比泥守律法的犹太教信仰更美、更好、更超越,劝戒信徒坚守主道,勿随流失去

除了结尾的几节问候,全信可说是一篇力辩真道德神学论文,一气呵成,是全本圣经中同类“论文”最长的一篇。作者立论环绕三个重点:1,基督耶稣的超越性,高过旧约中任何人物,包括天使、摩西和众先知。2,基督为神子民的大祭司,其地位远远超过亚伦。3,基督一次将自己当作祭物献上,是比旧约利未的祭祀更美的完全救赎。

新约圣经此时尚未编辑成书,但神与人立的新约已由基督亲自宣布:不义得到宽恕、罪不再被纪念。有十字架为圣坛,有基督为中保,凭信心得称义,以颂赞为献祭,还有那不能震动的城为居所。在信的人一切都是更美且永远

基督徒带着无比的盼望在世上生活,因此能象长程竟跑的人,放下缠累,轻看羞辱,向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奔去,为要得着基督

本书教导我们信心的功课,列举了自古以来如云彩一般众多且华丽的信心伟人和英雄。世界因他们才有了真正的进步。苦难在他们是操练信心的机会,因此能视穷乏、饥饿、捆锁、苦害为无物。基督自己成了古往今来勇敢之人的模范,象诗人所说:“因祂受的刑罚,我们得平安;因祂受的鞭伤,我们得医治”(赛五十三5)。

作者在朴实且庄严的证道锦绣中,编织进充满爱心的劝诫和勉励,要读者持定主道、忍耐奔跑、学习基督和信心伟人,等候“新天新地”的来临

传统虽说此书为保罗所作,但一般比较相信作者为初期教会中另一位主的忠心仆人。从他坚信神的应许和本书对世人的影响,也应该纳入信心伟人行列。

成书时候当在主后70年耶路撒冷城被毁之前。──《启导本圣经注释》

 

【参考资料】

一、 本书作者

本书作者没有在书中留下名字,新约圣经中另外只有《约翰壹书》不记作者姓名。自主后一世纪到今天,本书的作者为谁甚多讨论。

初期教会作家对此意见不同甚大。地中海东岸和埃及亚历山大城等地教会(通称“东方教会”)多认本书为保罗用品。初期教父俄利根(Origen,主后185284年)认为书中思想属保罗,但由他人执笔。在北非、拉丁教会作家特土良(Tertullian约主后155225年)则认为乃巴拿巴所写,因他属利未支派,熟悉祭司制度。本书最早在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教会”流传(罗马主教革利免所作《革利免壹书》约成于主后95年,引用本书颇多),但主后二百年之久,西方教会不支持保罗为作者之主张。总的说来,初期教会作家对谁为作者一事均甚缄默。

本书作者为谁早在教会成立初期已难确定,今天当然更难。但仔细研究本书希腊原文内容,至少可以找出写此信的人所具有的一些重要特色:1,此人希腊文字造诣甚高,用字遣句近乎当日论辩学派,而不同于保罗的风格。保罗喜欢在讨论一事的中途,转往讨论另一事;本书作者无此倾向。2,书中所用语汇及论论方法,似受亚历山大学派与婓罗学派影响(婓罗为亚历山大的犹太作家,生于主前20年,死于主后5060 ,致力将希腊的伦理哲学与耶稣的教训镕为一炉)。保罗来自小亚细亚的大数,受教育于耶路撒冷,无此背景。3,保罗与本书作者虽都喜引用旧约圣经,但援引的方法不同。 保罗多用“就如经上所记”、“经上说”等等方式,要读者注意所引用的话;本书则多用“神说”或“那向你们说话的人,重点放在天父、基督和圣灵身上。

现代圣经学者中,不少主张本书为亚波罗所写。亚波罗是犹太人,生于亚历山大城,甚有学问,娴熟旧约(徒十八24)。他虽然只晓得约翰的洗礼,因为听过基督真道的教训,便热心讲论耶稣的事(徒十八25);且凭其大勇,从以弗所远赴亚该亚省,帮助那里的信徒(徒十八27)。保罗在《林前》一、四两章中提到过他(一12;四6),称赞他的能干。哥林多教会中且有部分信徒支持他,构成所谓亚波罗派。但他为人谦逊,尽力退让,避免教会内部的分裂(林前十六12)。在保罗传道后期,亚波罗是他一位十分活跃的同工(多三13)。从亚波罗身上,我们可以找到本书和保罗书信何以有相同和不同的原因。如果亚波罗为本书作者,则写作时间当在主后6870年。

当代学者支持此说者甚多。其他主张尚有路加、彼得、西拉 、百基拉(徒十八26,她和丈夫曾将主道为亚波罗详细讲解)及传道者腓利。但纯属推测,无详述价值。

二、 本书读者

前面说过,本书最早在罗马及其他西方教会中流传,其早期读者当为说希腊话的犹太人信徒。根据书中十三24有“从意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一语,虽可说本书读者或居住意大利;但如果写信的人也是在意大利;但如果写信的人也是在意大利,他应该会写出确切地点。比方一封写于中国某一城市的信,不会说“从中国来的人也问你们安”,除非是写于加拿大或美国有华侨居住的地方,才会这样说。看来作者当在意大利以外地区写此信,但有意大利人和他在一起。

作者十分熟悉他的读者,信中提到他们灵性上的迟钝(五1114)、对圣徒照料的忠心(六910)、家业被抢(十34)、有关婚姻和金钱的事(十三45),以及他们归主以后的经历(十3236)。书中用“引导你们的”(hoihegoumenoi)来代表属灵领袖,这种用法不见于新约其他经卷,但那些写于罗马或西方教会的文献,例如《革利免壹书》和《赫马士牧人书》则屡见此词。读者中的元老领袖似乎均已谢世(十三7),但有了一批新起的领袖(十三17)。作者在书中向新的领导者致候(十三24)。

读者到底为谁虽无法确定,但极可能是居住在意大利某一地的信徒。保罗曾在意大利的部丢利住过七天(徒二十八1314),与他在一起的弟兄们可能来自罗马和附近城市。作者写此信时,提摩太已获释,但不在身边,或已出去探望教会。作者说,等提摩太回来,会一道去探望本书读者(十三23)。

本书原名“达希伯来人书”,但信中无一处(无论明示或暗示)指出读者为希伯来人。很可能书名乃以后照传统或揣测加上。“希伯来人”一字大概指说希伯来或亚兰语的犹太人;更可能泛指一般说亚兰语或希腊语的犹太人基督徒。也有人说此信乃为信主的外邦人而写,因旧约是初期教会普遍采用的圣经,犹太与外邦基督徒都使用。外邦人基督徒阅读旧约后可能提出利未祭司制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等问题;又或有离开福音信仰回到犹太教的危险,需要有详细的解答,因而写此信。

不过从本书论证的深入,读者须对旧约有相当认识才能体会,故一般均支持本信最早的读者为说希腊话的犹太人基督徒。

三、本书要义

有犹太教背景的基督徒,不免会将他们新信从的基督信仰来和旧有的富厚犹太传统作比较,本书为他们解明福音真理比旧信仰更美和更超越的地方。

这样的解释不只为犹太人基督徒辨惑,对外邦人归信基督的也极有益处,因为当日大家都公认旧约圣经的权威,如何看待旧约所说的话急须澄清。

本书因此一开始就点出主题,也就是福音信仰的中心耶稣基督

神过去藉先知向以色列人的先祖说话,现在则由祂的儿子耶稣把信息告诉人。本书一开始就介绍神子的超越性,是神荣耀的光辉,来到世上洗净人的罪。

本书的第一件工作是清楚指出神子基督的高超地位(一1~十18)。1,比天使更美:天使虽具有超越的能力,只是服役之灵,但神从未对他们说:“神阿,你的宝座是永永远远的”。2,比摩西更美:作仆人的摩西在神的全家尽忠,可是耶稣是神的儿子,治理祂自己的家。3,比约书亚更美:约书亚引领祂的百姓进入迦南,并未得到真正的安息,基督却领导他的百姓进入那完全而又永久的安息 4,比亚伦更美:亚伦是祭司,但他祭司的职位要传给别人,而基督祭司的职分是永久的。5,更美之约的中保:以色列人的先祖违背了神和他们所立之约,但基督为更美之约的中保。6,更美的祭:律法上的献祭不能除掉罪,然而基督把自己献上当作活祭,是完全且全备的。

作者藉这一连串的对照,说明基督信仰如何驾乎犹太教之上,劝他们坚守所承认的(十23),不要退后(十3239)。

 本书的第二个工作是教导基督信徒如何坚守所信(十19~十二29)。必须相信神,过信心的生活,与基督有密切的交通,盼望那更美的将来

本书用简洁笔触说明何为信心(十一1),然后用旧约圣者的经历来详细描绘。这些人的得救乃因着信,不是由于行为。神在拯救中彰显祂大能的作为,有的圣者历尽苦难,甚至付上生命的代价,来得到更美的将来。这一切都证明得救是信心所结的果子。

作者在结束时,嘱咐信徒彼此相爱,并知道神的国乃“不能震动”,无人能摧毁(十二28),而牧人主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

总的说来,本书最早的读者可能已有离开福音真理回到犹太教信仰的趋向(四14),也可能在此之外,还受到其他异教的影响。作者写此信为困扰的信徒解惑,辩明真理,其兴趣不只在为旧约作阐释,更在详细缕述以基督为中心的美好信仰与盼望,和怎样才可以把基督信仰的教训和伦理生活揉合为一(十三2021),过更美好的属灵生活。

、本书与保罗的教训

一般虽不接受保罗为此信作者,但并不否定本书作者确受有保罗的影响。保罗教训的许多特色在本书都有反映,这包括基督中心论:基督存于一切被造之先,世界靠祂而造(比较西一1516与来1章);基督为神荣耀的光辉(比较林后四4与来一3);基督的谦卑(比较腓二7与来二1417);基督的神性与人性完美同具。本书虽侧重基督的人性,但在基调上与保罗一致,二者都强调基督的顺从和人的悖逆(比较罗五19;腓二8与来五8)。本书以基督为大祭司的观念虽不见保罗书信,但二者都指出基督牺牲自己作为祭物献上(比较林前五7与来九28)。

 二者十分看重基督为新约的中保(比较林后三918与来八613),认为新约比旧约更美。二人对亚伯拉罕均重视(比较罗四1;九7;十一1;来二16;六13;七110);引用旧约经文也近似,例如都引用《诗篇》第8篇(比较林前十五27与来二69)、《申命记》三十二35(比较罗十二19与来十30)和《哈巴谷书》二4(比较罗一17与来十38)。

从以上所举,可以知道本书作者在神学思想上与保罗极接近,可说出自一个模式,都在初期教会的思想主流中 ──《启导本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