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希伯来书第三章拾穗

 

【来三1「同蒙天召的圣洁弟兄啊,你们应当思想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

    “弟兄”的称呼,有一定的范围,并且排除了一切造成混淆的可能性,这一群人是同蒙天召的一群。“天”这个字,事实上将本书信引入另一个特有的主题中。作者还提到天恩(六4)、天上的帐幕(八5)、天上的事物(九23)、天上的家乡(十一16)和天上的耶路撒冷(十二22)。以上的例子都是以“天上的”来反衬地上的事物。所有例子中,天上的事物都是更美的;与地上事物是个影儿相比,天上的事物都是真实的。如果同蒙天召的意思就是在此,那它一定是指属灵的使命,而非指物质方面的。“召”(klesis)这个字对使徒保罗而言,尤有特别意义,他曾经用过九次。除此之外,这字只出现在彼得后书一10。一个人的蒙召绝不是出自里面的意愿,而是出于神的。人所能作的乃是回应神的呼召而成为神的同工。这种同伴的概念在三章14节重新提及,那里说到基督徒是“基督的同伴”(中译“在基督里有分”)。作者在这段经文里所使用的语法蕴含着意义。同蒙天召的人深深认同发出呼召的神。毋怪乎这种人可以被称之为“圣洁的”。新约圣经里这么说,蕴含着一个真理,圣洁是基督徒的标准,因为他们是蒙召出来的一群。──《丁道尔圣经注释》

         「天召,」原文是属天的呼召,意思是叫我们向着天前进,叫我们属于天。「圣洁,」原文是圣别,是分别为圣。「应当思想,」信仰必藉思想才能达于行为。 牛述光

         本章将基督与摩西相比,摩西是律法的颁授人,对犹太人和外邦人 基督徒来说,这个比较十分重要。本书作者指出摩西在神家里作仆人的地位远不及基督作神儿子的地位。摩西虽伟大,却未能完成领以色列人进迦南的目标,但基督却完成了神交托祂的工作。

本节至四13是《诗篇》九十五711的诠释,指出基督比摩西更美,警戒人不要象死在旷野的以色列人那样重犯不信与背逆的罪。

本节的“天召”,指从天上来的呼召,要把圣徒领入天家。“使者”原文与“使徒”为同一字(看可六30注)。耶稣为使者,忠心胜过摩西,更胜过所有受神任命的人。祂是那最高的使者,一切奉差遣作使者的人都从祂而出。“弟兄”是同蒙天召,从众人中分别出来,与基督联合为一的人。“圣洁”自然成了他们的特征。──《启导本圣经注释》

         同蒙天召的圣洁兄弟啊:指按照神的预定(8:29)蒙召进入永远安息的神的子女。因此被拣选的信徒在基督里是一家人,拥有永恒天国的国籍,因此要活出与之相称的生活(腓三20)。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指出基督的双重事工,即传达神旨意的启示者,又是帮助软弱者的主。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三1耶稣被称为使者为大祭司有何意义?】

答:在这一节经文中,提到耶稣一身兼有使者和大祭司的两种职任,希伯来的作者意思,是要以此之人来将耶稣与摩西作一比较。摩西是为仆人的身份,基督是神儿子的地位,证明耶稣是高过摩西,祂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荣耀者(来三1-6)。所谓使者,圣经只有此处直接对于耶稣的称呼,其原文字()意思是奉差遣者(约十三16;腓二25;来三1,与使徒一词同字,太十1-4;加一1,二8)。祂在此被称为使者,是为弥赛亚主要的特征之一,表明了祂是被神所差遣,要在祂的子民身上完成一些重大的任务。祂奉父神的有差遣到这世界,就是要作万民的一位救主(赛十九20;太二101131),其工作的本身是在于向人启示宣告父神的旨意,将父神自己和祂的名显明出来,而完成祂所托付的事,作为祂的工(约一18,十七3-626,四34,十36)。所谓大祭司,从二17节开始,直到十章,每章都提到耶稣为大祭司,此乃本书所论的骨干,只有神的儿子基督,才为正式、真实、忠信、绝对而永远尊荣的大祭司,因为只有耶稣为尊荣的大祭司,祂没有犯罪,能体恤人的软弱(来四1415);只有耶稣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是神所起誓立的(二17,七2021);只有耶稣为神所指派,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大祭司(五4-610;参三九O题);只有耶稣为大祭司,一次献上自己成为永远的赎罪祭,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七27,九2628,十1012-14);这样看来,耶稣被称为使者,非同其他的使者;被称为大祭司,非同其他的祭司。祂并不是照着肉体的条例,乃是出于无穷之生命的大能(来七16)。祂所得的职任是更美的,作了更美之约的中保,没有死的阻隔,永远长存(来八6,七22-24)。——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来三1本书作者何以称耶稣为“使徒”?这种思想从何而来?】

    “我们所认为使者、为大祭司的耶稣”一语,原文“使者”与“使徒”同字。

    一、“使者”原文为使徒,作者称耶稣为“使徒”的原文为APOSTOLOS。主耶稣曾按立十二个门徒,称他们为“使徒”(路六13),叫他们代表主耶稣去传道。圣经并没有别处称耶稣为“使徒”,但希伯来书作者以此称耶稣,其目的是与摩西作一比较,证明耶稣高过摩西。

    摩西在犹太人心目中是最伟大的人物,历史上没有一人比他更伟大。耶和华神曾亲自对那些嫉妒和攻击摩西的人宣布摩西与神的最亲切关系说:“神只在异象和梦中对先知们说话,但与摩西则面对面说话,乃是明说,不用迷语”(民十二6-8)。他面对面领受神的训言之后,便对以色列人宣布出来,所以摩西也是神的“使徒”,被神差遣代表神说话的。

    可是,主耶稣从神差遣到世上对人类讲话,他与神的关系比摩西与神的关系更密切。因为摩西只是以“仆人”的身份受差遣,但主耶稣是以“儿子”的地位受差遣。耶稣的地位比摩西更高,他所知道的比摩西更清楚。本书作者以“使徒”称耶稣,意即“摩西”是“古时”的使徒,以仆人身份被差遣对以色列人讲话。耶稣是“今日”的使徒,以儿子的身份被差遣对全人类讲话。两人都是“使徒”,但耶稣为使徒比摩西更美。

    “使徒”一词并非耶稣所发明的,犹太人老早已用这名词指那些受“公会”差遣、带着公会的命令去完成一种任务的人。比方祭司长和法利赛人“打发”差役去捉拿耶稣(约七32),这差役被“打发”,便被人称为“使徒”,因为“打发”与“使徒”二词原文同一字根,意即“使徒”一词是从“打发”APOSTELLO这动词变出来的名词。

    主耶稣在讲道时,常题到他自己是父神所“差遣”的,其经文如下:

    太十40,“接待那差我来的人”。

    路十16,“弃绝那差我来的”。

    约五24,“信差我来者的,就有永生”。

    约十一42,“叫他们信是你差遣了我来”。

    还有许多其它经节,均提及神差耶稣到世上来,作神的“使徒”。本书作者在此处特称主耶稣为“使徒”,是与事实符合。

    因此主耶稣在约翰福音十七章的祷文中,曾宣布说:

  “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17节)。

    这无异说:“主耶稣作神的使徒,那十二人是主耶稣的使徒。

── 苏佐扬《圣经难题》

 

【来三1本书作者何以称耶稣为大祭司?】

    称耶稣为“祭司”和“大祭司”,乃是本书信“独有”的信息,希伯来书也可称为“大祭司主耶稣传”。二章17节首次提及耶稣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以后一直到第十章,每一章都题到主耶稣为大祭司与献祭的事。

    本书所题主耶稣为大祭司的各点,可综合如下:

    一、祭司是人,主耶稣也是人(二14-17)。

    二、主耶稣是完全人,他没有罪,所以他为祭司比一切祭司更美(四15)。

    三、主耶稣为祭司,能体恤人们的软弱(四14-15)。

    四、主耶稣为祭司,是神所指派(五4-6)。

    五、他照麦基洗德的等次为大祭司,与亚伦和他的子孙为祭司不同(五610)。

    六、主耶稣是神起誓按立的(七21-23)。

    七、主耶稣是永远为祭司的(六2021-24)。

    八、主耶稣为大祭司,只一次献上祭物(七27)。

    九、主耶稣为大祭司,自己也是祭物(七27,九1426)。

    十、主耶稣为大祭司,但他亦为大君王,和麦基洗德一样(七1)。

    希伯来书作者获得这种启示,可能根据诗篇—一0篇。该篇4节说:“耶和华起了誓,决不后悔,说:你是照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这节诗篇的话被本书作者两次引用,即五章6节和七章17节。无疑地,本书作者认为诗篇—一O篇是预言基督为祭司的事。

    同时,本书作者在一章13节也引用本篇1节的话说:“你坐在我的右边,等我使你的仇敌作你的脚凳”。很清楚地,诗篇—一O篇的作者诗人大卫预言,弥赛亚不只是君王,也是永远的祭司。

    主耶稣也曾引用—一0篇来驳倒仇敌,使他们哑口无言(太廿二4-46)。彼得在五旬节证道时,也引用同一的诗句(徒二34-36),表示这节圣经是预言主耶稣为主为王。既然主耶稣用该篇诗篇来暗指自己,当然该篇诗篇所指按麦基洗德等次永远为祭司的事不能指别人了。

    正如在上文所讨论过的,本书作者可能是一位圣经教授,读者可能是一班神学生,他们可能是住在亚力山大的犹太侨民,这些犹太侨民喜欢研究旧约圣经的预表学(TYPOLOGY)。这位作者一定在预表基督方面的真理下了多年的研究工夫,当他执笔写本书信时,被圣灵启示他的思想,相信主耶稣是神所接立的永远大祭司。

 ── 苏佐扬《圣经难题》

 

【来三1~6基督为使者,高过摩西:(1)耶稣是造物者,摩西是受造者;(2)耶稣是神的儿子,摩西神的仆人;(3)耶稣在全家之上(原文),摩西在神全家之中;(4)耶稣是治理神的家,摩西是尽忠于神的家。 牛述光

         基督和摩西的事工,虽有很多共同点,但两者之间又有许多不同之处。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三1~16为了论证基督的超越性,将基督与对犹太人具有特殊意义的摩西加以比较。摩西是唯一与神面对面说话的人(311;34:10),也是直接从神那里得到十诫命的人;因此我们可以想象有多少犹太人被他吸引。尽管摩西非常卓越,但作者却提出在摩西带领下以色列失败的证据,宣告基督在事工和人格上超越摩西。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第一,只有基督才是信徒可信赖的;第二,只有基督里才有真正的成功。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三2「他为那设立他的尽忠,如同摩西在神的全家尽忠一样。」

    那设立他(指耶稣)的这个字,其字面意思是“造他的”(希腊文 poiesanti)有人认为这个动词是撒母耳记上十二6的“立”字,七十士译本圣经用“委派”这样的词,似乎很适合此处的解释。圣经上说,摩西在神的全家尽忠,这似乎是个比喻,说明摩西在一个神权政治的团体中尽他完全的责任。另一个没有很强证据的读法是:摩西在他的全家尽忠,这读法更强调摩西尽忠的范围。然而,尽管摩西的尽忠比不上基督的尽忠,他却得了最大的名声,因为他的尽忠已经成了一个典范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指出基督和摩西都是尽忠的,但直接面向的对象却不同。基督忠于“设立他的”,即为救赎人类立他为中保和祭司的圣父;但摩西尽忠于“神的全家”,即神所造的旷野教会(7:38)。通过这些我们可以学习摩西是预表基督的先知,旧约以色列和新约教会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绪论,预表论>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三25摩西奉差遣,领以色列人脱离埃及的奴役进入迦南美地;基督奉差遣,拯救属祂的人脱离魔鬼的奴役,进入神所应许的安息。

“安息”可以指天家,也可以指因蒙救赎而得到的平安

“家”和“房屋”的希腊原文都作oikos,此处一词二用:在2,56节,用以指“家庭”,在这家庭中,基督为子,摩西为仆;在34节用以指“房屋”,摩西在房屋内,只是房屋的一部分,基督却是这房屋的建造人。基督与神同为万物的建造者,地位当然远超过摩西。

摩西为仆,甘愿向神的家尽忠(参民十二7),但他的一个重要责任,是要为以后的事作见证。换句话说,在以色列人的历史上,摩西的代表性并不完全。神要借着基督作更完全的启示,是将来一定会述说的。摩西作为仆人,任务诚然伟大,但他只是为神子耶稣更大的任务预备道路。──《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三3「他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荣耀,好像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荣。」

    在原文里有个连接词因为(gar),以作为第3节与前述经文的一个转接点。“耶稣比摩西算是更配多得荣耀”,是告诉受书人为何当思想(katanoesate)耶稣(三1),祂是值得我们思想的。如果摩西是犹太人与犹太基督徒所尊崇的人物,耶稣岂不当更配受尊崇!建造房屋的比房屋更尊荣这句话使两者的比较更加明显。虽然摩西的尊荣是不可讳言的,并且新约圣经里也曾褒扬他(尤其是林后三章),他到底不是旧约律法的创始者,只是代理颁布律法者而已。旧约圣经很清楚地告诉我们,律法是神自己用手指写在石版上的,摩西可以说是个旁观者,自己也因所见的受到深远的影响。──《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三4「因为房屋都必有人建造,但建造万物的就是神。」

    神是建造万物的,不只是建造“房屋”而已,万物的更新者同样是神自己。有人认为这段经文的后半部,是一个批注,打断了上下文的思路,我们大可拒绝此一看法。作者说明这一点的目的,是为了高举耶稣的荣耀,因为祂的位分是一位建造万有的神所设立的(2节)。有人把“万物”限定与教会有关的事物,但更好是将之视为整个受造的物质世界,以及新建立的属灵团体。──《丁道尔圣经注释》

         基督比摩西更尊荣的原因是,因为基督创立了摩西服事的教会,他也是教会的头。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三5「为要证明将来必成的事,」旧约的事可作新约的一个表样,正如奥古斯丁说:『旧约新约彰,新约旧约藏。』 牛述光

         为要证明将来必传说的事:这是指将来被基督所见证的福音和对基督的预言。因此我们可以明白,摩西是为基督的事工作准备的先知,完整的救恩启示是通过基督赐予的<西 绪论,启示的渐进性>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三56仆人这个字的原文是 therapon,新约圣经只在此处出现,与他处经文里常见的 doulos 不同,therapon 这个字是指一个可以随自由意志来服事他人的人。这个字比doulos 更温和些,它并没有后者般奴隶性的含义。即使是个人随从,仍然不能享有儿子的尊荣。摩西是个仆人,他必须执行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为将来要来的事作见证。换句话说,摩西在犹太人的历史中所代表的意义,无法在它本身得到完全,它指向前面,指向神在后来更丰满的启示,也就是将来必传说的事,指向基督的时代。仆人的工作虽然伟大,却只不过是为圣子更伟大的工作作预备。

  这里重复说明耶稣的忠心,显示祂是神儿子的美德比摩西更美。为儿子这个词重申本卷书信开头部分的主题。作者有一个很深的信念:我们的大祭司别无他人,就是神的儿子。这从他的探讨过程中的一些论点可以明显看出来。他认为耶稣是神儿子的身分,给大祭司职任加添了无比的尊荣。

  他的思想仍然停留在神的家这个观点上,不过更明确清晰地将受书人与“家”连起来而且加上了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我们若将可夸的盼望和胆量坚持到底。这句有条件的论述在本书信中是饶富意义的。作者想要很清楚的说明,就是惟有那些持守信仰的人,才配得宣称自己是神“家”中的一分子。“胆量”这个字(Parresia),有时译作“坦然无惧”,是本书信中另外一个重要的观念。也就是说,我们有个具体的确据要持守。在新约圣经里所用的“盼望”这个词比英文里的 hope更为强烈,英文的 hope几乎只是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虔心愿望。这样的愿望是很难给予人满意的基础而夸口的。因为没有人会以未必发生的事来夸耀。作者毫不犹豫的坚信基督徒有着明确的盼望,因此他以强烈的字眼来表示(to kauchema,非常欢欣的夸口),以解释基督徒对这个盼望的态度。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胆量”在本书神学讨论部分结束时与生活应用部分开始时再次出现(十19中译“坦然”)。作者在此所用“坚持到底”的观念在那里也再次以劝勉的形式出现(译注:十23“也要坚守我们所承认的指望”)。──《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三6“他的家”指神的家,由神的儿女组成(看弗二19;彼前 5)。忍耐是神儿女的特征,我们的盼望是真实的,有勇气坚持所信到底的人,才配作神的子女。──《启导本圣经注释》

         他的家:意味着神的国度或由信徒组成的教会。本节告诉我们为了建立神的家,信徒必须有盼望、持续的信靠和坚韧的忍耐。通过这些信徒可以学到:①应把福音真理珍藏在心里;②应盼望以真理为根据的祝福 ;③应自豪地见证所珍藏的真理;④我们的告白和行为要一致。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三7「今日,」参三15;四7。往日是我们的鉴戒,今日市我们的机会。有成语说:『你若爱千古,还是爱现在,昨天已过去,明日不实在,若爱还是现在。』 牛述光

         本节到11节为《诗篇》九十五711的直接引述,用“圣灵有话说”开始,说明作者认为旧约也是圣灵默示之作,是神的话语,具有无比权威。首句“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 ,就不可硬着心”,在本书一共引用了三次,其他二次见三15及四7。作者看重“今日”这两个字,适用于当日的也适用于现在。

    这几节经文为以色列人在旷野不光荣生活的缩写,记录在《出埃及记》十五2225;十七1732章中。诗人用以色列人祖先的失败来警告他那时候的人,不可背信弃义,不相信耶和华。本书作者也用此来警告他的读者。这严重的警告当然也适用于今天。耶和华神不轻易发怒,但若发怒到要起誓,无人担当得起。──《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三7所引用的诗篇经文、何以与诗篇原文不同?】

    本节是引用诗篇九十五篇7-8节的话:

“惟愿你们今天听他的话,你们不可硬着心,像当日在米利巴、就是在旷野的玛撒”。    但本节的经文乃是:

“你们今日若听他的话,就不可硬着心,像在旷野惹他发怒,试探他的时候一样。”

    原文诗篇所说“米利巴”(MERIBAH)这地名,希伯来文意即“惹人发怒”,而“玛撒”(MASSAH)这地名意即“试探”。

    希伯来书作者把诗篇那两个地名的意义译出,所以与诗篇原文似乎不同。

    以色列在什么事件上“惹神发怒?和“试探他”呢?

    一、解经家对此意见不一。有人以为是指以色列人在利非订安营时所发生的事。他们因为无水,向摩西发怨言,于是神吩咐摩西击石出水(出十七l-7)。之后该处便称为“玛撒”(意即试探),又称为“米利巴”,意即“争闹”。

    二、但有人认为诗人大卫是指以色列人的两件事而言:

    ①是在利非订为水与摩西争闹,该次事件乃是试探神(出十七1-7)。

    ②是在加低斯、快要抵达迦南地以前,百姓又为无水与摩西争闹,结果引致摩西也犯了错误,神叫他“吩咐盘石出水”,他却不耐烦而“用杖击打盘石出水”,此事在神看来,摩西没有尊神为圣,不听神的吩咐。诗人称这件事为“惹神发怒”,同时该出事地点称为“米利巴”,与上次为水争闹的地点所起的名字相同(民廿1-13)。

    第二说较合。因为希伯来书作者在下文题到“四十年”,以色列人头一次为水争闹与第二次为水争闹之间、相隔正是四十年。同时作者暗示主耶稣升天后到当时也已有四十年,是一个最好的写照。作者劝他们不可像硬心的以色列人惹神发怒及试探他。

── 苏佐扬《圣经难题》

 

【来三7~19尽管摩西对神忠诚,并行了许多神迹,以色列人还是因着不顺服和悖逆死在旷野。这个事件是向听到基督的福音之后还是拒绝神的当今世代所发出的警告,使我们认识到不是出自信仰的经历,不能带来真正的救恩,所有信徒都有离弃神而面向世俗的诱惑。──《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三8就不可硬着心:硬着心”指为了不接受神的话而自己硬着心肠(9:4)。出埃及时,以色列变得刚硬,不信神而只要求神迹,有时连神迹也不满足,转而埋怨神。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三89事实上这里所引用的诗篇,其希伯来文经文是指米利巴和玛撒这两个事件而言。这两个古老事件,在以色列的历史中,是背逆神最突出的实例。“背逆”(Parapikrasmos)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此处和第15节,他的字根是 Pikros(苦毒),有人认为是因为米利巴事件的缘故,因为那里的水是苦的。中文圣经译作“惹神发怒”可能是源自七十士译本,与第10节的“厌烦”(RSV作“激怒”)有别,那个字是“嫌恶”、“痛恨”的意思。──《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三10~11以色列人因他们的不顺从,除了约书亚和迦勒以外,20岁以上的人都没有进入迦南地而死在旷野中(14:20-25;95)。通过这件事告诉我们以下道理:①神不是对罪无感觉;②神虽以爱恒久忍耐,但当人不断犯罪时,他也会降怒。──《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三12「弟兄们,你们要谨慎,免得你们中间或有人存着不信的恶心,把永生神离弃了。」

    离弃(apostenai)这个字是 apostasy(背道)的字源,也就是说远离了真理,而离弃永生神是最严重的背道。“永生神”这称号在旧约圣经中很常见,而在新约圣经里,就像这里的用法一样,常常是没有定冠词的。因着这种形式,使人对“永生”这个形容词更加的注意。处在异教环境中的基督徒对于他们所敬拜的是永生神,与异教里没有气息的偶像形成强烈对比(参:徒十四15)。这个称号对犹太籍门徒同样具有吸引力,就如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境内的宣认(太十六16),或如犹太大祭司在马太福音二十六63那里的誓言。希伯来书里还有他处经文也用此称号(九14,十31,十二22)。这个字传递了神是“活着的”的概念,对于远离了神的人是特别有意义的(参十31)。而且,这样的一位神是不断的与人交通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作者所担心的是与基督的分离。犹太人不认为回到犹太教是背道,但事实上这是否认基督十字架的爱,是对神的悖逆。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三1213以色列人的大罪是“存着不信的恶心”,因而离弃神的道路。作者提醒读者,千万别重蹈故辙。──《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三13彼此相劝:强调信徒之间交通的必要性。交通使人们在信仰上合而为一,强有力地防御罪恶及异端思想。因此要明白教会聚会的重要性(10:24,25),缺乏交通的教会是不完整的教会。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三14「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就在基督里有分了。」

    他们在基督里有坚定巩固的根基,就如作者所说的“在基督里有分”。“有分”这个字(Metochoi),可以解释为“基督的分享者”,或“与基督同享者”。后者的解释较为恰当,因为从上下文看来,基督徒与基督相交已经作者特别强调(参三6“我们是祂的家”)。而且 Metochoi 在这里是用所有格,与七十士译本和普通用法里,都有“同盟者”的意思(参 MM),这与路加福音五7的意思一样。

    我们若将起初确实的信心坚持到底。希腊原文引出这个子句的连接词(eanper),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过两次(另一处是在六3),它的意思是“若是起码”或“假若的确是”。这是加强语气的质词(MM),使人格外注意所提的条件。虽然,有分这个字是已经完成的举动,但其结论却是所有关心的人必须与基督继续保持团契的关系。作者将以色列民丧失了产业继承权的事引以为鉴,因此这样的附带条件是不难了解的。关于此一层面,他在以下的经文里还继续的探讨。

  “确实的信心”(hypostasis)这个字在一章3节和十一章1节分别译作“真像”和“实底”88。这个字在这段经文里,与确保自己所拥有的产业有关连,因为他拥有一纸所有权状,(参见十一1,这可能是这节经文的意思),但是一章3节的“真像”在意义上则不同了(是“本体的”真像)。我们也许可以更深一层的探讨这个喻像,把它看作是一纸不会从我们手中脱落的所有权状。作者在希伯来书中三度使用“坚持到底”这个字(katecho,参三6,十23),而且这个词因“坚”这个字(bebaios)成为更加的有力。“坚”这个字也是作者喜爱的字眼,出现在二章2节(“确定的”,RSV作“有效”),三章6节(RSV注作“坚定”),六章19节(“坚固”RSV作“坚决”),九章17节(RSV作“有效力”)。这字通俗的用法与法律上确保安全有关,是有其含义的。因此,这段经文显示我们应该好好的持守在基督里的“分”。──《丁道尔圣经注释》

         对付硬心的办法,是坚持起初的信心到底,这样就能在天国里有分。──《启导本圣经注释》

         坚持到底……有分了:对于拯救和坚固人的神的事工,基督徒有责任始终坚信神所赐的(2:13)。神的救恩行为不排除人的责任,真信仰要以全身心持续性的奉献为前提(19:30)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三1517上一节经文其实是特别插入的,因为此处的思想回到所引用的诗篇九十五篇。有些关键性的字眼早在本章开始即已重复(参三7b8),这不但强调了它们的重要性,也留给作者评论的机会。他在这里提出了五个问题,第二、四两个分别是回答第一、三个问题,第五个问题本身就包含了答案,这真是新约圣经中非常吸引人的一个解经例子。作者很清楚的推断,不必对受书人赘述这篇诗所提的历史背景,但他的第一个问题:那时听见祂话惹祂发怒的是谁呢?其中的范围当然是指那些听见神的话又背叛神的人。第二个问题:岂不是跟着摩西从埃及出来的众人么?这是修辞性的问句,只为说明受书人已经知道的,那就是以色列民的背叛是全体的,当然也就反映了摩西的领导地位,与基督的超越来作比较。摩西被尊崇是因他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但是这一群从埃及地被拯救出来的以色列民却背叛了神。事实上,即使有两个人──迦勒和约书亚能进入应许之地,但“众人”却没有受他们的影响。在作者的印象中,绝大多数的以色列民都是叛逆的。

  另外两个问题也讲到同一点,以同一篇诗的下一个段落为基础,他们以惹神发怒的四十年为焦点,来引发人们的注意力。也就是说,以色列民在绕行旷野这整个四十年期间,一直在背叛着神。岂不是那些犯罪……的人么?斩钉截铁地指陈以色列民的态度为“罪”(犯罪这个动词,希伯来书里出现两次,另一处在十章26节)。罪是根本的原因,叛逆与惹神发怒是罪特别的显露。犯罪者的后果是很明显的:尸首倒在旷野,这是神不喜悦他们的一个非常明确的证据。作者在这里所要说明的不只是不信,而且更根深的主动背叛才是以色列民失败的原因。──《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三16作者用一连串问题,继续讨论不信。当年不能进迦南的以色列人,都是听了神的应许却不相信的人(19节) 。他们犯了背逆、惹神发怒和不信的罪,因此整整一代都死在旷野(民十四2135)。本书的受信人一定也有人陷在这罪中(14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三16~19作者提出三个问题,表示自己所要强调的。惹他发怒的是谁呢:  不顾一切属灵特权,不顺服的是谁呢?特指不顺从神的信徒。四十年之久又厌烦谁呢:表示基督徒不顺从的可能性和神惩罚的必然性。向谁起誓,不容他们进入他的安息呢:强调不顺从的不能进入永远的安息。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三18「又向谁起誓,不容他们进入他的安息呢?岂不是向那些不信从的人吗?」

    第五个问题是:又向谁起誓不容他们进入祂的安息呢?其答案是附加修饰的岂不是那些不信从的人么?前面已经说到,那些惹神发怒的人是指犯罪的人,现在又描写他们为不信从的人。“不信从”这个词,说明了以色列人故意违背律法的标准。作者建构了一个明确的画面,让受信人看见弃绝了神为他们所预备的,会落到怎么样悲惨的后果。他从以色列民过去的历史作为说明,除非借着信心与顺从(二章3节的重要批注{\LinkToBook:TopicID=137,Name=ii.勸勉──為免隨流失去(二14}),绝不可能获得成功。我们必须注意,这里所提神起誓的观念是引自诗篇九十五篇,亦用在六章1316节及七章21节(引自诗一一○4)(亦参来四3)。作者很显然认为这是相当重要的,并且说明神话语的绝对确实性。这里所说的“安息”(就是承受产业),就是把失去安息看成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下面经文将详细说明其运用。──《丁道尔圣经注释》

         「起誓不容他们进入,」不是不想进,乃是机会没有了,他们已经走出了神宽容他们的最大的限度之外了。 牛述光

 

【来三19「这样看来,他们不能进入安息是因为不信的缘故了。」

归根究底,他们不能进入神的安息是因为不信,这又回到第12节,那里警告受信人,不要存着“不信的恶心”。我们必须注意,整卷希伯来书的教训对受信人都是很切身的,而且继续反映了他们当前的景况。这样看来这个词,说明了作者认为他的推理是不证自明的。他的受信人很难再提出有关以色列民不信事实的质疑,作者当然希望受信人也能相对的,清楚知道他们本身不信的危险后果。──《丁道尔圣经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