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第四章拾穗 【来四1】「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我们中间(注:“我们”原文作“你们”)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 这节圣经希腊原文的开头是这么说的“所以我们必须敬畏”(phobethomenoun),动词的位置是特别强调的。基督徒们该认真思想以色列民的失败、惹神发怒,这对基督徒是有益的,使他们产生敬畏的心,以免同样的灾祸也临到这新群体,亦即属灵的以色列人(基督徒)。作者毫不犹豫的相信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祂安息的应许,归根结底是因为作者相信神口里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不至于落空。认识这点,敬畏神是极其宝贵的,他看见神的子民轻看神的赏赐的严重后果,并且使之成为自己的警惕。 作者提醒他自己和他的受信人,我们可以享受神所预备的安息,他将在以下的经文里详加解释,帮助我们知道我们仍然可以享受之安息的本质。免得我们中间,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这一句话的正确解释有待探讨。英译是“或有人被判定为赶不上了”。但中文圣经里把“被判定为”(dokeo)译成“似乎是”,因此那些有赶不上迹象的人也在警告的范围之内。然而,这字也可以解释成“以免你们有人认为”,换句话说,他是特别强调对当前整个情势的错误评估。当然,在读者当中很可能有人认为“安息”纯字面地指迦南地,与他们并没有切身关系。但从整卷书信来看,“被判定”这样的警告比较合乎原文的意思,而审判的执行者暂且不提。──《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节至13节讨论摩西的继任人 约书亚。他虽然领以色列人进了迦南,但也因百姓不信,没有得到真正的安息(参4至10节及注)。作者劝勉信徒努力进入建立在基督里的安息。 本节指出神的应许永远有效。在旷野的以色列人没有得到的安息,他们的子孙仍旧有得到的希望。但若冥顽不灵,灾难性的在责罚也会临到今天的人。“或有人似乎是赶不上了”,是说恐怕有人已面临赶不上的境地,得不到这安息,故应戒慎戒惧 。──《启导本圣经注释》 指出信仰上安逸的危险,意味着不要只停留在重生得救,应向着标竿努力奔跑(腓2:13)。免得我们中间似乎是赶不上了: 警告我们若不以信心接受神的应许,也会象以色列人进不了安息。表明旧约和新约的百姓都在神的恩约之下,神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的百姓。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四1-11安息的涵意如何?】 答:自从创世以来,神已经为人类预备了安息,这种安息是早已存在的,本书作者自三11节这一段至四11节经文内,提到安息共有十三次。他是多次引证诗篇九十五篇内的预言,宣告神将如何于这福音时代,借着基督给我「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来四1),并且特别警告我们,不信之人不能进入安息,只有信的人才能进入安息而得享安息(来三19,四3,6,8)。就安息的涵意而言,作者在此已有所指陈如下: ①神创造天地万物的安息——神在六日创造完成以后,到第七日,神就歇了祂一切的工,安息了(来四3,10;创二1-3)。 ②迦南的安息——以色列人在旷野漂流了四十年,他们进入迦南应许之美地,为其安息之所,惜因他们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都因犯罪而死在旷野,只有约书亚,迦勒和在旷野出生的下一代,才能进入那里享受安息(来三16,17,四5,8;申十二9,10;民十四29-33,38,廿六65)。 ③安息日的安息——在来三11,18节所用的安息原文(),意即停止活动,表示休息,为通常所用之词,在四9节则改用(),意即安息日的安息,不是一般的安息,乃用以回指神原先完成天地创造所进入的安息,亦即神本身的安息。人因信得以有分于这安息,在主再来的时候,身体与灵魂得蒙救赎,则进入那永远真的安息。 ④主应许的安息——人因听了福音而相信主,放下一切劳苦重担,从主得蒙恩在祂里面享受心灵上的安息(来四1-3,11;太十一28-29)。今日我们信徒所要竭力进入的安息,既不是神创造天地的安息,也不是迦南的安息,那就是属灵的安息,让我们的心灵随时与主契合相交,灵内相通,在祂里面得享安息。 总之,安息不但是现在的,也是将来的,凡属信徒都当继续追求那更美的指望(来七19,十一19)更美家乡,得到那最后更美的永远安息。所以今日的信徒不须要再守其他安息日了。(注) 注:参拙著旧约圣经问题总解——七十四题——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来四1~13】虽然以色列百姓因不顺从神没能进入应许之地,但那应许对我们仍然有效。以色列人虽然经历神迹奇事,却没能进入安息,这是对今天的基督徒的严重警告,我们若不顺从神就不能进入安息。本文给我们以下教训:①以信心接受神的话语时,才能显出救恩的能力;②以信心坚守安息之约时,才能享有安息。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四2】「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 作者为了向读者表明与以色列人相同的情况,使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动词,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在这句话中他把自己也含括在其中。当然,信息内容或许不同,但两者的共通事实是神愿意与人交通。祂的信息就是“话”(logos),就如二章2节所说的。新约圣经里很喜欢用这个字来指神的启示。在此用所听见的道(tes akoes,直译是“所听见的话”)来修饰。这句话可理解为,只听到了福音信息,却没有反应,而这样的解释亦符合上下文的意思。不管我们采用何种解释,很显然地,至少有一些人听到福音,却没有一点反应。原因是因为他们没有信心与所听见的道调和,这句话也可以有不同的解释。 首先要说的是,这句经文本身有个难题。最能获得支持的两种抄本是“调和”(synkekerasmenos 是以“信息”为着眼点),或“联合”(synkekramenous 则是以“他们”为着眼点),后者可以解释为“他们并没有凭信与所听见的话相结合”,两种读法均是强调听道者缺乏信心。然而,从文法的角度来看,前者比较合乎文法的观点。两者都显明一个事实(但前者较易带出这种强调的效果):光是听还不够。曼逊(W. Manson)则认为第二种读法是指:这卷书信是对一个因为“信心”不足而分裂的团体而言的89。但是就算是指着本书的受信人说的,这样的解释与上下文所提的以色列民则毫无关联。传给我们,像传给他们一样这句话似乎排除了这样的观点。──《丁道尔圣经注释》 从神而来的福音,传给旧约也传给新约时代的人,传讲方式或有不同,但都须靠着信心来接受,才可以有进入那安息的权利。以色列人听了没有反应,因为没有信心,得不到真理的益处。可见单听而不信是不够的。──《启导本圣经注释》 因为有福音传给我们,象传给他们一样: 指新旧约百姓都听到神的好消息。只是所听见的道与他们无益: 说明即使听到神的话,但若不以信心去付诸行动,也是无用的。以色列人听到神的话,却不顺服而遭遇不幸。这段话表明听到福音的人要负责任,要以信实见证福音。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四3】「但我们已经相信的人得以进入那安息,正如神所说:“我在怒中起誓说,‘他们断不可进入我的安息!’”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 信徒们与诗篇九十五篇里所提到的古代以色列民景况全然不同。然而,作者在此仍再一次借着引用旧约而强调神不许以色列民进入迦南地的审判。作者如此说,把信徒更美的地位带进更鲜明的焦点中。作者说到“但我们已经相信(过去时态)的人,得以进入(现在式)那安息”,他是表明:他所说的安息是一种正在应验过程中的经历。这个安息并不只是未来的盼望,而是指基督徒在现实的环境中所要享受的。奇怪的是“相信”这个字并非现在时态,但作者很显然是要说明决志信主这件事。第一节的警告很显然是对那些不能享受神为他们所预备的安息之人所说的。 我们认为希伯来书的原始受书人一定明白“安息”的属灵本质,因为作者到目前为止尚未界定它。然而,他确实在下一句的经文里给予一些暗示──其实造物之工,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作者好像要他的受信人把思想从飘流旷野追溯到创造工作上。我的安息这引句和造物之工的作者批注是息息相关的。信徒们现在所进入的安息不是别的,正是神在创世工作完成后,歇了祂的工所进入的那种安息;也就是说,安息的概念是完工,并不是不作工(详阅第10节的批注)。 特别要注意的是:“安息”并非是个全新及基督降生之前未曾有人经历的一种概念,反而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有机会享受到。安息这件事最深远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宇宙的创造,而且是神盼望每一个人类都可以享受到的。“安息”是人类无法祈求的质素,事实上,人类若非透过耶稣基督,无法找到安息。耶稣自己就曾经邀请人们到祂那里去得着安息(太十一28~30)。──《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安息”并非将来才有,也非基督来后才有的经历,而是自有人类便已存在,是神一直愿意人得到的。祂自己完成创造之工,对所造万物美好完备感到“安息舒畅”。这是神所享受的安息 (参出三十一17),是属于祂的。神没有停止作工,因祂一直为救赎世人而工作,为管理宇宙而工作(约五17)。对信徒来说,神所应许的“安息”已是现实生活的重要成分,是基督徒生活吸引人的美质。主基督呼召一切劳苦担重担的人到祂那里,可以得到内心的真平安(太十一28~29)。 本节引用经文见《诗篇》九十五11。──《启导本圣经注释》 已经……得以进入那安息: 意味着不是血统上的以色列,而是属灵的以色列,即借着信心与神和好的人才能进入安息(罗9:6-8)。从创世以来已经成全了: 神创造天地以后,便进入安息(创2:1-3),以此制定了有关安息的应许;此应许到今天仍有效,这说明新约圣徒也有资格进入安息<路6:5,安息日和耶稣的关系>。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四4~5】下面引用两处经文来左证前面所论述过的;安息的实际和以色列民如何坐失安息。第一处经文引自创世记二2,却使用了与二章6节相似的一般形式“有人在经上某处(pou)说”(中译“有一处说”)。经文的权威性比起上下文的精确性更重要。七日的暗示紧接在第3节之后,并且为第9节所叙述的“安息日的安息”作预备。这里提到第七日,使不少古代解经家认为,当历史经过六千年后,神必叫万物结束,接着是一千年的安息(参《巴拿巴书》15:4及下)。 第二处所引用的经文以又有一处说(引自诗九十五篇)的形式带出来,重复引用在三章11节,并反映在三章18节,作者显然是为了增加听道者的印象。他特别强调最后定局在于神,而不是不信之人和惹神发怒之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安息”是神创造工作完毕时的休息。祂为以色列民定下历代遵守的安息日,在礼拜六不工作,纪念神的安息,享受神赐人的福气(利二十三3)。神救赎以色列人离开埃及,经过劳苦的旷野,才进入荣美的迦南。迦南地又称为“安息”之地(比较四8)。本书指出,以色列民虽然进了安息之地,虽然常守安息日,但自始至终未有享受过心灵的安息,因为心里“不信”(四3,6;三 19)。 如果以色列人在迦南地上的安息就是神要他们得到的,便不会再提另一个安息(诗九十五7~8)。这两处经文证明安息是真实的(4节 ;创二2),但以色列人没有得到(诗九十五11)。作者引用经文不提书名,他看重的是神的话,由何人说并不重要(参二 5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四5】再次引用大卫引用过的民1四23(诗95:11)。指出安息之约不仅对摩西时代的人,对一切以色列百姓都有效。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四6~7】既有这个词把第6节与4~5节连接在一起,其推理着重在必进安息的人。探讨的重点在于:既然以色列民(那先前听见福音的)不曾进入,但是一定有某些人仍然可以进入,如此神的应许方不落空。而很奇特的是作者在此并不提进入应许之地的第二代以色列民,虽然他在第8节提到约书亚。这样的对比似乎是以旧约律法的主要代理执行者摩西,和新约恩典的开创者基督为中心的。作者的思想又一次集中在以色列民不得进去这个事实,以此提醒受信人,原因是他们的不信从,他们只能怪自己。但这样从摩西移到基督,是对诗篇九十五篇里今日这个词的再解释,而诗篇原先在流浪旷野过后几世纪,对“今日”也已重新诠释。作者以特别的解释方法,对今日再一次以不寻常的字眼介绍──也就是又限定(horizei)一日。这个动词的意思是订下范围,作者使用这字,对引用经文的延伸意义真是恰到好处。虽然这里还是没有提及行动的主体,但我们清楚知道那就是神自己。 在大卫的书上从字面上解释是“在(en)大卫里面”,也就是在大卫这个人身上。这生动地说明了,圣经的产生是神和人合作的结果。虽然这里说这些是大卫的话,事实上却是圣灵借着大卫说的。而且,虽然硬着心是发生在旷野流浪时期,大卫过了多年提出来谈,可见作者坚信神的话是继续有效的。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向受书人说明经文与当代的关联性。作者已经在第三章引用过诗篇第九十五篇,现在又重复引用该段经文的第一部分,增加了这段经文警告内容的庄严性,就像一个钟不停地响着:“今日你们不可硬着心,今日你们不可硬着心”。正如布鲁斯所说的,由于作者一再努力的说明,希望受信人明白,神的警告犹如摩西或大卫的日子一样,也适用在他们身上。──《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既有了安息的应许,“今日”仍旧有效,适用于摩西和大卫的应许,同样适用于今天。作者重复已在第3章两次引用的经文(7节),好象一再敲响警钟,谆谆劝戒,声音响达全球:“今天,今天,就是今天,不可硬心”。──《启导本圣经注释》 旷野生活以后,对神的百姓来说,安息之约仍有效,大卫以此督促百姓当顺服神的话。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四7】「你们今日若听祂的话,就不可硬着心。」 神与我们说话之前,要求我们有颗正确的心。因此,问题在于怎样确知自己的心是对的。毕竟圣经论到我们的心满了邪恶抄过四百次。── 麦瑞福《领导人的历炼》 【来四8】虽然摩西的继承人约书亚引领以色列人进入了迦南地,但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安息,只是预表将来我们要进入的新天新地(启21:1,2)。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四8~9】似乎作者在此处想到有人可能提出异议,但这只是他的猜测,而非陈述实情。反对者或许会说,虽然因着以色列人的不信,摩西不能带领他们进入迦南地,约书亚却做到了,因此第6节的“既有必进安息的人”指的是约书亚引领进入迦南的人。在这样的情况下,约书亚的地位则与带领祂的百姓进入属灵安息的基督同等了,但作者的想法并不是如此。他认为神再提的别的日子,正是因约书亚带领百姓进迦南的行动并没有完全实现神所应许的。的确,当诗篇作者说到安息,应用在他的时代,很显然不是指约书亚实现的安息说的。毕竟,约书亚带领百姓进入迦南,与神在创造万物之后,所得到不变的安息相较,是何其短暂。神的“安息观”与人的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希伯来书作者引用诗人的话,将受信人带进属灵的领域中,这才是真的进入神的安息。 第9节以这样看来(ara)引述作者的结论,说明它是不必多加赘述的。安息日的安息这样的说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个字(sabbatismos)未曾在他处出现过。它可能是作者所造的新字(MM的主张),因为它有效地区别属灵的安息与迦南的安息(诗篇里用的字是 katapausis)。那些有资格享受安息日安息的人被称为神的子民,这把他们和不信的以色列民分别出来。事实上,这是一个兼容并蓄的词语,适用于指称普世性的群体,包括犹太人和外邦人(参:彼前二10是类似的用法)。这种神的拥有权是值得注意的,祂喜欢称呼信徒为祂的子民。他们是个新团体,仔细地听神的话语,并用心去遵行;他们取代了经不起考验的旧以色列民。──《丁道尔圣经注释》 作者要我们明白神的安息与人的想法不同,他把这叫做 “安息日的安息”,原文 sabbatismos是个作者创制的新字,全本圣经只见此处。这种属灵的安息与迦南的安息不同,只有“神的子民”(包括全世界一切听了福音又相信了的人)才有资格享有。──《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四9】『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旧约的安息日,不仅是一个豫表,也是一个象征。豫表,是豫表基督是人的安息;象征,是象征千年国度时天国的安息,就是这里所说为神的子民所存留的另一个安息。在千年国度时,整个的天国,就是一个安息,其中的一切,都是快乐的,都是叫人满意的。 【来四10】「因为那进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神歇了他的工一样。」 这是神的安息,不是较次级的模式。神的子民分享祂的安息,祂如何,他们也如何。他们借着与祂联合,得以进入祂的经验里。毫无疑问的,作者的意思是信徒们现在所享受安息日的安息,实际上正是神的安息。安息不是遥远的盼望,而是立即可以实现的盼望。然而,作者仍然害怕有部分受信人与神所应许的安息完全无分,因此他在第11节提出劝勉。 作者称颂安息(katapausis)绝对不是要贬低工作的重要性,这里的“安息”并不是闲懒不工作。的确,这段经文所阐释的,是神在创造之后进入祂的安息,而神的工作并没有因此停止。这并不是说,神从此之后对宇宙运行秩序不再有兴趣(这是自然神论人士的主张)。Hering批注说:katapausis 不只是休息的观念,而且包括平安、喜乐与和谐。──《丁道尔圣经注释》 信徒倚靠基督在十字架完成的救赎工作,就如神歇了祂的工一样,不用靠自己便可以安歇在基督的平安和喜乐里,这是神要我们进入的真安息。这安息应该也包括信徒在永世里享受的安息 。──《启导本圣经注释》 信徒已经拥有神真正的安息,在具体的信仰生活中体验到安息所带来的益处,但因世俗的诱惑并不能全然享有其安息。这告诫我们:①脱离信仰享有肉体上一时的安逸,将成为永久的痛苦和惩罚;②在基督里享有的安息,是真正的安息。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四11】「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 所以我们务必竭力进入,这句话所要告诉我们的是,安息必须努力进入,不要把它当作是一种赐予。“竭力”(spoudazo)这个动词蕴含着急切的意味,与作者在本书信中所提出各样严肃的警告一致。作者再次提出以色列民的例子作为劝勉的主要动机,因他清楚知道历史重演的严重危险性。然而作者并没有明显的说出他的受信人犯了学那不信从的样子的罪。这里的希腊文(en hypodeigmati)有两种可能的解释:一为“重蹈覆辙”,一为“上行下效”。前者比较合乎原文的意思,RSV亦如此译,但两者的区别很小。新约圣经中一再告诉我们,初期教会时代的基督徒能够从古代以色列民的经验来看他们自己(譬如:彼得前书一章,有很强烈的出埃及记的架构)。──《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得救不靠自己的工作,完全是神的恩典。“竭力进入”不是要人用自己的力量,而是劝勉信徒勿蹈以色列人覆辙,快快凭信心进入神的安息(“竭力”的原文spoudazo带有“快快”的意思)。──《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四11~13】作者表明神又真又活的话语是引领人进入永恒之安息的工具。其话语具有改变人的能力,使我们甘愿顺从神,并且看到自己污秽的样子而悔改认罪。这就是我们顺从神话语的理由。可见神的道在救赎意义上的重要性(约20:31;提后3:15)。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四12】「神的道是活泼的,是有功效的,比一切两刃的剑更快,甚至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刺入、剖开,连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能辨明。」 作者在此用令人印象深刻的比喻来描述神的话语大能的特质,不但强调了行动,也强调了神的道的功效。首先,我们必须确立它的意思。这有两种可能性:我们或是采取“道”是神的启示的一般看法,或根据约翰的用法,用“道”特指耶稣基督自己,因为祂的功用乃是作为“道”(Logos)。两者的关系原本密不可分,但是以其就近的经文脉络来看,这个道应该解释为神对人类的一般的信息。作者再三诉诸神对祂子民的启示,意思是说:一个人除非在神的道里面,并且让神的道来管理他的每一经历,否则他绝不能进入真正的安息,然而,最完整的道可能是,只有通过神在祂的儿子里面完全的启示。关于这个理论基础,在本书信的一章1节里已经说明。 此处所说,神的道的属性包括活泼的、有功效的、锐利的(中译“更快”)、能刺入剖开,这些都只是在个人身上产生功效的一部分能力而已。“剑”这个比喻立即使人想到审判,但是并非此处特有的。“道”能分开的观念也由斐罗提出(详 Ouis rerum divinarum heres sit, Sections
230~233)。但斐罗的观点与本书信的理念有所不同,因为他观念中的道不能在道德基础上来区分事物,必须由人的理性来完成这个工作。神的道(作为神明确的命令)的人格化,从所罗门智能书十八15、16获得根据,它的解释比斐罗的解释更符合希伯来书的思想,但希伯来书的理念是更基础性的。神的道能够剖析辨明全人的每一个层面。 神的道是活泼的,这正反映出神本身真实的特质,因为祂是所有生命的源头,这样的生命满有能力去完成祂所宣称的目标。把神的道应用在启示的记录上时,尤其能够说明它“活”的特质,因为“话”的观念很可能沦入一种死的规条;犹太人对律法的观念,正足以说明这一点。一个活的启示必然会不断的在领受的人心中产生果效。耶稣曾经宣称祂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约六63),祂所强调的正是祂的启示中赐人生命的成分。第二个特性是有功效的(energes),这是用以加强同样的意思。一个活的物体,却可能呈现静止状态,但真实生命的本质是动态的,并且能对任何未达此生命标准的发出挑战。“神的道”本身带着心智上与道德上的要求,要求人对它的劝勉发出反应,并作出个人的抉择。毫无疑问的,作者从诗篇第九十五篇搜集解释途径,来思想发生在当前的属灵挑战情况。 以弗所书六17与启示录一16也都曾经把神的道比喻成剑,启示录用一把两刃的利剑这个观念来形容从那已得荣耀之神的儿子口中所说之话语的本质。以赛亚书四十九2与《所罗门智慧书》七22也可以找到这样的概念。以弗所书的经文则说到属灵的军装,是特别用来攻击魔鬼的势力。但是,希伯来书这里所着重的是神的道的穿透力,因此用比较级的叙述方法来说明,更快。神的道就像两刃的利剑,最叫作者震惊的是它刺透的能力。但是,甚至连这样的描写也无法恰当地说明神话语的功效。 以下的说明解释了神的道的穿透力。魂与灵都能刺入剖开,这句话使人对神的道的分剖能力产生特别的注意力,但是此处所要说明的意思为何?虽然有人认为这是说到将魂(psyche)与灵(pneuma)分开,但似乎解释成深入魂里和灵里是比较合宜的,也就是说,神的道能显明两者真正的性质94。在此,神的道被视为能刺透全人,包括魂与灵。如果我们采取前者的解释,那么神的道的穿透力是能彻底达到魂与灵之间,这是众所公认难以辨明的分界线。在新约圣经中,“刺入”(dii/kneomai)与“剖开”(merismos)这两个字,只有本书作者用过。而后者在二章4节也出现过,用来说明圣灵恩赐的分配,与这里的意义全然不同。新约圣经里,用 pneuma 来描述人的灵,是以人的属灵层面为焦点,也就是与神有关的生命。而 psyche 则是指与人属灵的经历无关的生命层面,也就是与他自己,他的感情、思想有关的生命。在保罗的神学中,两者有很强烈的对比。 这里说到神的话剖开的功效,能延伸到骨节与骨髓、心中的思念和主意,是又一次清楚说明道在心思中的穿透力。神的话对我们的影响力可以延伸到辨明我们心中的主意,这样的理念是很有挑战性的。没有任何事可以在神的信息的辨明力之前隐藏,连我们最深处的意念也不能。道会影响到我们的全人,从下一节经文的说明,就可以获得解释。──《丁道尔圣经注释》 「神的道,」可译作『神的话』。这里是说,神的话如果进到人的里面来,就能分别甚么是出乎灵的,甚么是出乎魂的。这个分别,不是借着自己往里面去问所能知道的。自己往里面去问的结果,只是叫你胡涂。一个问题产生十个问题,十个问题产生一百个问题,一直出问题。如果神的话进到我们里面来,就根本不必问;不只不必问,并且清楚;不只清楚,并且清楚得很。── 倪柝声 诚然,最难分别的就是自己的意思,自己的主意,因为我们的思想和用意是容易欺骗我们自己的。但是主的话一进来,就能把我们心中的思念和主意都辨明,立刻叫我们看见,我那一个思念是邪僻的,是不实际的,是为着自己的,是因着惧怕,是为着保护我自己。所以当你里面有问题的时候,要借着神的话来照亮你,你就不至于受欺。── 倪柝声 魂与灵既然可以分开,可见灵是灵,魂是魂了。魂与灵的分开是非常重要的,这关系到基督徒灵命的会不会长大。如果一个基督徒不知道魂与灵的分别,他怎能追求那属乎灵的呢?并且在许多时候,就要把属魂的当作属灵的,因此就长久停在属魂的生活里,而不去寻求属灵的。── 倪柝声 『魂与灵,骨节与骨髓,都能…剖开。』这里明说魂与灵是能剖开,就是能分开的(这里所说的『剖开』,达秘译本的脚注告诉我们,原文乃是指着将两件东西分开,不是将一件东西切开),可见魂与灵是两件东西。此外,骨节与骨髓,乃是身体里的东西。所以这里给我们看见,人有灵、魂、体,三部分。 『心里的思念』,心里能有思念,这就清楚指明,魂里的心思乃是心里的一部分。『心里的主意』,这是意志的故事,魂里的意志,也是心里头的一部分。 【来四12~13】对神藉先知和基督晓谕人的事,决不可掉以轻心。神的话(“道”)见于圣经,更见于基督的道成肉身(约一1,14),不只活泼而且能产生实际功效,其威力比一切两面开锋的剑还快,无坚不入,我们的整个身心都能深入辨明。只有生活思想为神的活泼生命之道完全照明的,才能进入真正的“安息”。 “活泼”是有生命的表现,神是一切生命之源。“功效”是行动的结果。信徒有了神的话语的浸润与照亮,生命活跃,欣然遵行神旨。神的话已有如此功效,神自己更是全能全知,在祂眼前万物赤露敞开,无所遁形。──《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四13】「并且被造的没有一样在他面前不显然的;原来万物在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开的。」 那与我们有关系的主,这样的说明很显然是指着神说的。这句话从字面上的解释是“与我们有账目关系的那位”,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向祂交账的那一位”,这提醒我们:有一天终必要交账。这一节必须在这个亮光中来理解。 “没有任何事物或任何人,可以躲避神的眼光”,这样的忠告对我们是有益的。每一个受造之物都是赤露的(gymna 直译“赤裸裸的”),他所强调的是在神面前完全的显露。此外,他又说是敞开的(tetrachelismena),这是个很生动的叙述,这个字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在这里,七十士译本里也从未用过这个字。它的意思是“把颈子往后扳”(就像在摔角时);第二个意思是“赤露着的”,或因被征服或被迫而仰卧在地上,或者在这里是指“揭发”的暗喻用法。这里似乎是说,在神的眼前,没有任何人可以隐藏自己的脸,他的头被压向后,以致暴露在神的面前。这种严肃的观点,是为了本书信的第二部分作预备,在第二部分中说明基督大祭司工作的目的与影响力。万物都无法隐藏的事实,说明人类急迫地需要一位真正能为他们行动、有影响力的代表。──《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四14】「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 或许本节开头的既然(oun)这个连接词,使本节经文直接与二章17~18节互相连接,其间的叙述布置了格局,却使受信人注意这个主题的重要性。 作者用三个词来论述我们的大祭司。第一个是伟大的(中译“尊荣的”),这个字眼把祂标明出来,是比其它次等的祭司更美的。第二个特性是已经升入高天。因为所用的这个“天”在原文是复数,有人认为此处受到犹太人认为天有许多层的观点所影响。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十二2说到他曾被提到“第三层天”,亚历山大的革利免则宣称天有七层。但是在旧约圣经中,一般常例多是用复数来形容天,因此这里指的大概不是犹太人的多重天的观念。最有可能的说法是,这种概念是一般性的,作者用它来说明亚伦等次的大祭司进入账幕的各种限制与基督升入高天的对比。我们的大祭司直接进到神的面前,这句话说明祂的通道是畅通无阻的。我们或许可以用这节经文和十章19节作一比对,那里说到,因为我们大祭司所成就的工作,我们可以坦然的进入“至圣所”。换句话说,我们有分于我们大祭司的通路。作者给祂的第三个描述是祂的名字:神的儿子耶稣。“耶稣”已经在二章9节和三章1节提过,那里界定了祂的人性部分,说明祂适合于担任大祭司职分的资格,在六章20节,七章22节,十章19节,十二章14节,十三章12节几处经文里都把耶稣的名与大祭司的主题连接在一起。“耶稣”这个名字就如“基督”的单独用法,经常不附带任何头衔的出现在希伯来书(各有九次)。 “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这里所用动词(kratomen)的意思是固守,这似乎是在强调我们个人的决意。这个观念在十章23节又以略为不同的动词“坚守”(katechomen)再次提出,并且也带着同一个受词所承认的。“承认”这个字已经在三章1节出现过,也许是这卷书信的关键词,因为这节经文和十章19~23节的经文有直接的关联。的确,四章14~16节可以视为大祭司主题的引言,十章19~23节则是个结语。这两处经文也都提到要持定所承认的,我们可以借着一位大祭司坦然无惧地(parresia)来到神面前。两处经文的呼应是如此的显著,并非出于偶然。它们反映出作者在本书结构上的计划。他论述大祭司主题的旨趣,绝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很实际的,为要劝勉受信人亲近神。──《丁道尔圣经注释》 自本节至七28乃是以《诗篇》一一〇4“你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永远为祭司”这节经文为中心,阐释一个新主题:基督比亚伦更美 。 本书以前有好几个地方提到基督为祭司(二17;三1)。但到本节才开始详尽说明。这位新的祭司有三大特点:1,祂是“大”祭司,地位、品性和工作超过由亚伦一脉相传的一切其他祭司。2,祂“已经升入高天”,远胜亚伦进到会幕至圣所的狭窄幔子(出二十六33)。基督直接到神的面前,我们因此也可坦然到神前(十19)。3,祂是历史上的人物,但又是神的儿子,有十足的人性和神性,可以做我们的大祭司。──《启导本圣经注释》 大祭司: 意味着基督超越利未系统的祭司。利未大祭司只能进入地上的至圣所,而基督是升天,坐在神的右边(王上2:19)。神的儿子耶稣: 指耶稣拥有神性和人性,他必成为信耶稣之人的救主。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四14~16】这部分论述基督超越摩西的祭司职份(四14-10:18)。基督之所以成为人类中保大祭司,是因为他为了代赎人的罪,取了人的形象,受人间的苦难,并且作为挽回祭将自己献给神。通过这些我们可以了解到耶稣的神性和人性。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四15】「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 这里用因为(gar)这个连接词来说明我们要持守所承认的道的理由,我们坦然无惧是因着我们大祭司的能力。在新约圣经里,只有希伯来书使用体恤(此处和十章34节)这个动词(synpatheo,直译为“一同受苦”)。这里是说基督体恤祂的百姓,而十章34节则说基督徒体恤那些受捆锁的人。基督徒所以能够同情别人,是因为基督能体恤他们。基督所能体恤的是我们的软弱。软弱(astheneia)的观念,包含着需要的自觉,本书信在提到亚伦祭司等次的软弱时出现过几次(五2,七28),并且以此和我们大祭司作强烈对比,说明我们的大祭司没有这些软弱。事实上,祂是刚强的,祂超越这些需要,所以祂站在一个体恤我们的地位上。软弱这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包括我们感到的任何需要。祂体恤有缺乏的人,不体恤自满自足的人。 或许有人会认为即使我们的大祭司可能体恤人的软弱,但祂却不知道困扰人的试探,作者特别就耶稣所受的试探提出说明,祂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这是对二章18节的进一步说明,那里提及耶稣受试探的事实,保证祂可以帮助凡是受试探的人。作者在此提出两个进一步的主张,引发更锐利的问题:祂所受的试探和我们所受的一样(与我们一样);这些试探含盖了所有的层面(凡事)。第一个宣称可以解释为祂的性情和我们一样,而不是祂所受的试探和我们一样,但是这样的解释并没有免除第二个宣称的含义。凡事(kata panta)说明了在遭受试探时,耶稣所遇见的和我们一样。这样的说明带给我们莫大的鼓舞。我们得到莫大的安慰,因为祂竟然也曾经历了和我们一样的试探。 但是这里出现了一个例外的条件,只是祂没有犯罪,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我们受试探,我们也犯罪,而祂受试探却不曾犯罪,祂所受的试探怎会与我们所受的一样呢?如果祂不像我们有犯罪的倾向,这事实岂不显明出祂是处在一个有利的地位上,立刻将祂所受的试探与我们所受的区别出来?为了解释这个疑难,我们必须注意:试探的本身并不见得是有罪的。这个观点实在是需要从面临试验或诱惑来看,显然有不犯罪的可能。耶稣处在试探之下,祂所受的试探程度明显有别于人类所受的,因为祂并没有犯罪的倾向;另一方面则是,耶稣所受的试验,面面都和我们所受的相类似。耶稣受试探并不局限于圣经所记载在旷野所受的那三次,而是发生在祂的全部工作期间。我们只要知道祂经过了别人从不知道的压力和逼迫就够了。在此,较大的试探就包括了较小的。当我面对试探,就算怀着这位完美且具神性之人所未曾经历的犯罪倾向,但和祂所忍受的试探相较之下又算甚么呢?与其说祂的无罪是为了给祂的百姓树立榜样,不如说是要以此激励他们。我们的大祭司历尽了人间一切的试炼。 关于耶稣无罪这重要而特别的说明,我们可以比较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五21的论述。这是新约圣经一贯的教训,对希伯来书作者的大祭司主题格外重要(参七26起有更详尽的说明):耶稣虽然是个人,却是没有罪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作者将基督受的试探和人受的作比较。基督受过人会经历的每一种试探(看二18注),和我们受的没有甚么不同。试探本身并不是罪,罪是受试探的结果。基督受试探与我们不同的一个地方,是他没有因试探而犯罪(看太四1~11)。“体恤”为需要的人而有 ,“软弱”才会需要体恤。“体恤”原文sumpatheo有“与之一同受苦”的意思。我们的主基督这位大祭司,自己也经历过人世的试探,能够体恤需要安慰与说明的人。──《启导本圣经注释》 体恤我们的软弱,……只是他没有犯罪: 基督取了人的形象,受过试探,所以知道人的软弱,从而体恤我们。虽然基督无罪,但也受过试探,却全然战胜了罪。通过这些我们可知:①受试探不是罪;②犯罪是受试探跌倒的人自己的责任(林前10:13;雅1:14)。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四16】「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是另一个劝勉。前面曾说过,劝勉在十章22、23节又再次出现。人来到神面前的可能性特别占据了作者的思维。这里有几个重点值得我们注意。第一,基督徒来到神面前所表现的特性是坦然无惧的,或放胆的(parresia),这字表示从恐惧中得着释放的自由。这是基督徒来到神面前最引人注意的特性,即使人在神面前表现敬畏的态度,仍无碍于此一特性。在主祷文里完全显明这特性,像“我们……的父”这样的称呼,显示出惊人的胆量。 第二个特性是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宝座是王权的象征,是令人慑服的地方,但它主要的特性却是恩典;换句话说,这是神随己意白白施恩的地方。八章1节和十二章2节都说到耶稣基督坐在宝座的右边,这宝座是施恩之处,耶稣就是保证。 第三个特性是怜恤与恩惠的结合,这两者都是宝座所发出的特殊恩泽。前面已经说到我们的大祭司是慈悲的(参二17)。这在新约圣经中是个很突出的主题,也是保罗书信的特性。 第四个特性是我们所得到的帮助是随时的。神恩典的供应是无限量的,惟一的条件是我们愿意去领受,这样的心是不可缺少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随时的帮助』更好是翻作『合时的帮助』,就是合乎时需的帮助,也就是正在有需要的时候,所得到的帮助,这需要我们在灵里随时祷告摸着神的宝座,接触神的自己才能得到。 信徒来到神面前可以:1,坦然无惧,称祂为“我们在天上的父”;2,到达施恩座,是白白蒙神恩典的地方 ;3,得蒙怜恤;4,神的恩典无限,随时成为我们的帮助。──《启导本圣经注释》 施恩的宝座: 是指基督升天后坐着的宝座,与存放审判人的律法的约柜形成对比(出28:17-22)。坦然无惧地来到: 基督通过十字架的代赎成为神和人之间的中保,他知道我们的软弱,同时帮助我们(罗8:26,27,34),所以我们可以把一切重担交托给神,坦然无惧地来到神面前(10:19)。因此,信徒遇见试探和苦难时,不应灰心,要确信来到神面前,必得到丰盛的恩典。──《圣经精读本注解》 【第四章题到许多次“安息”,到底“安息”共分几种,每一种安息的涵义如何?】 第四章是很复杂的一章,其中提及“安息”的说法,会使人头昏目眩,可是如加以仔细分析,作者所论的安息,共有几种; 一、神创造的安息(3-7,10节)。神在六日内创造万有,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创二1-3节)。这是圣经中提及的历史上第一个安息日。 请注意这一个“安息”,不是在一天内完毕。因为在六个创造日中,均题到“有晚上,有早晨”,只有在第七日不说“有晚上,有早晨”,表示这第七日的“安息”是永久性的,人类应在神所安排的安息日享受双重的安息,即“身体的安息”与“心灵的安息”。可惜始祖犯罪后,人类失去“心灵的安息”,而“身体的安息”也渐渐被人遗忘。 二、进入迦南应许地的安息(3节下第二个安息。5节,8节同意)。以色列人在旷野流浪四十年,一旦进入迦南应许美地,不必再流浪,于是安居乐业。这是第二种安息。可是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都因犯罪而死在旷野(三17),只有约书亚、迦勒和在旷野出生的第二代以色列人才能进去。 所以,那些出埃及的以色列人(除两个人外),都没有享受到“进入迦南美地的安息”,他们不能进入,是因为“硬着心”(7节)和不信(三18-19)。 神应许他们进入迦南,享受安息,但他们都死在旷野,不能享受那安息,不过、那“应许的安息”依然存在,只有他们不能享受而已。 三、救恩的安息(l节,3节,11节)。这是主耶稣所宣布的安息。马太福音十一章28-29节说到救恩安息的两面: ①得安息(28节)。 ②享安息(29节)。 有许多人信了耶稣,得了救恩的安息,即心灵的安息。但不是每一个信耶稣的人都懂得“享受安息”,享安息是须付代价的,那代价乃是“负主的轭,学主的样式”。 希伯来作者对读者题到这救思安息之时,分作三方面: a.有人已经进入安息(3节)。 b.劝勉他们竭力进入那安息(11节),即付代价而进入。 C.有人在安息的边缘(l节)。这节圣经有不同的翻译。有人这样译: “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被判定为赶不上(进入那安息)了”,或: “我们既蒙留下有进入他安息的应许,就当畏惧,免得你们中间有人自以为赶不上(进入那安息)了。” 可能当时有些信徒怀疑自己是否得救,所以作者题出这种警告。他认为我们不该“怀疑”,也不应被任何人判断我们失去进入那安息的资格。因为凡信耶稣为救主的人,都可“进入他的安息”,不过,要享受他的安息,则要顺从与圣洁。 四、千禧年的安息,亦即“安息日的安息”,即一切安息日的最后大安息(9节)。希伯来书作者虽然没有获得像约翰在拔摩海岛所获得有关千禧年启示,但他也题到“更美的家乡”(十一16)和“天上的耶路撒冷大会”(十二22,24),表示他有一个远景,这远景就是“安息日的安息”。 “安息日的安息”一词,原文是一个字,中文译得比英文圣经译得合原文。 第四章中文所译的安息,原文用两个不同的字。 ①KATAPAUSIS,除了9节“安息日的安息”之外,从第1节到17节所有的“安息”,均用此字,这字是身体“休息”之意。 另外中文两次用“歇”字(4节,19节),原文也是这个“休息”。但6节的“进安息”二字,原文只说“进入”,并无“安息”,所以一共享了九次这个字。 三章11,18两次安息,原文也是用这个字。 ②SABBATISMOS,这是第9节“安息日的安息”的原文。该字原意为“安息日型的安息”,不是普通的“休息”。以色列人在安息日是绝对“休息”的,什么工都不作,英文圣经钦订本只译为普通的休息(REST),但更正本(R.V.)与最新更正本(R.S.V)都已改正为SABBATH REST,即安息日的安息,与中文同,证明中文圣经早年翻译时,是很小心的。 在作者的希望中,认为只有在未来“安息日的安息”里,人们才有真正的安息,包括身、魂、灵三方面的安息,这是“更美的安息”。这种思想与作者在本书所论多种“更美”的事,正相符合,如: a.更美的指望(七19)。 b.更美之约的中保(七22)。 C.更美的职任(八6)。 d.更美的祭物(九23)。 e.更美的家乡(十一16)。 作者说: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表示这安息仍未来到,仍在将来,不过现在已“存留”着,等候神的子民有一天去享用。 ── 苏佐扬《圣经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