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书第十三章拾穗 【来十三1】「你们务要常存弟兄相爱的心。」 第一个劝勉是新约圣经里常见的主题。弟兄相爱(philadelphia)这个字说明了不分任何种族,人与人之间要互相关怀,这尤其是基督徒的特色。这是两个基本观点的结合──在信仰的家庭中操练爱心,在肢体间建立新的相互关系。作者力促受书人“常存……的心”,就是因为他们可能已有忽视互相了解的基本要求。新约圣经里还有他处经文提及弟兄相爱的观念,请参罗马书十二10;帖撒罗尼迦前书四9;彼得前书一22。──《丁道尔圣经注释》 这一章包括了不少教训。第一个是本节所讲的“弟兄相爱的心”,不分种族、肤色,在主基督的新关系里互敬互爱。──《启导本圣经注释》 常存爱弟兄的心: 本书的受信者 :①因教义上的分歧造成信徒之间反目成仇;②因信主家族或朋友远离他们。因此,经历过基督之爱的信徒要互相激励,彼此相爱,引导信心软弱者不至离弃真道。若在基督里彼此相爱,什么难关都能胜过。要明白真正的爱并非以血缘为纽带的家族关系为基础。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1~3】所蒙的神的爱<约壹 绪论,圣经中对爱的理解>。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1~6】信徒通过基督的死得救,因此不应按己意生活(林前6:19,20),作为信徒具有合乎身份的行善的责任。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2】「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因为曾有接待客旅的,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 在中东地区,互相接待是友谊的表现,请人吃饭是延展情谊。面对这样的背景,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旅(philoxenia)的劝勉是理所当然的。罗马书十二13也是如此劝勉。这也是羡慕监督职分者必须具备的品德之一(提前三2;多一8),希望被列册的寡妇亦如是(提前五10)。彼得前书四9亦吩咐基督徒当如此行。这里所用的字并没有明确指出接待客旅是指接待基督徒或接待非基督徒。提及天使,比较强调前者,但是不必完全排除后者的可能性。很显然这里所说的,不只是朋友或熟悉的人。事实上,作者想的是基督徒的社会服务。初期教会预备立刻这么作的态度,成了非信徒惊讶或是嘲讽的话题。 有些人不知不觉就接待了天使(新约圣经只在此处出现)似乎是暗示创世记十八到十九章的事件;亚伯拉罕接待三位神秘访客,他们竟然是天使。作者诚然相信受书人明白他的意思。原则是要把客人当作天使款待,以免怠慢了配受款待的人。创世记里记载亚伯拉罕因为接待的举动,获得丰富的祝福。──《丁道尔圣经注释》 其次是“用爱心接待苦旅”。当日基督徒外出旅行,一般居停旅舍藏污纳垢,不宜住宿,需要信徒家庭接待。此处“客旅”因与“天使”相提并论,当指基督徒客旅,但可以包括非信徒在内,因为作者显然把接待当作基督徒对人的一种责任。“接待了天使”用的是亚伯拉罕款待两位不速之客的事迹(创十八~十九章);基甸和玛挪亚也有此经历(士六,十三章)。这里的教训是用对待天使的热心和爱心来接待客旅。亚伯拉罕因接待远客蒙神赐福,我们不是图这福分,乃是要与人分享基督的爱。主耶稣说过,这样的人“可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预备的国”(太二十五34~40)。──《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三2~3】不可忘记用爱心接待客人: 相爱的具体方法之一是接待客人(提前3:2)。信徒:①通过接待客人蒙神的祝福(创18,19章);②接待一位小子如同接待基督(太25:31-40),所以要尽力。纪念被捆绑的人: 这是相爱的另一种方法,是用物资帮助那些为神的公义,抗拒不义而被监禁者,或因持守信心的气节,见证基督而被捕的人。通过这些神愿意信徒得到真正的自由,体会到其他肢体的痛苦,把它当作自己的痛苦(林前10:26)。基督成为服侍的榜样(约十三3-17),强调跟随他的门徒要明白服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事奉有三种:一是世俗的事奉(创30:26-29);二是,借着敬拜的事奉(民8:19);三是,属灵的事奉;希伯来书中指的是属灵的事奉。事奉是神的命令,能得到神的赏赐,所以要以喜乐的心事奉。基督在世上的时候,与软弱、贫穷的人在一起,成为他们的朋友,担当了他们的软弱和疾病。并且主在世上的时候,把自己与贫穷的人视为同样的人,表明接待他们的就是接待自己,来世必得神所预备的赏赐(太25:34-46)。保罗也讲“施比受更为有福”(徒20:35),物质上帮助信徒是神所喜悦的,他们在物质上也能得到祝福(腓4:19)。因此,信徒在主里的劳苦不是徒然的(林前15:58)。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3】「你们要纪念被捆绑的人,好像与他们同受捆绑;也要纪念遭苦害的人,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 被捆绑的人可能是指因为信仰而受逼迫的基督徒。这个团体里有些人遭受很大的苦害,就如第十章已经提过的。但是受捆绑的人容易被人遗忘,因此作者劝大家要纪念他们。纪念他们的意思是,不只单单的想起他们,也包括思想上与他们同受苦难。这需要有基督徒深刻的同情和了解,处在患难与共的地位。遭苦害也很可能是指因信仰受苦难的基督徒,虽然可能还有更广泛的意味。你们……想到自己也在肉身之内是为了再次提醒受书人,他们也可能遭遇同样的对待。这个句子使我们注意到每一个人都隶属于肉体的限制之下。这样的解释似乎较切合上下文的意思,而不是认为这个肉身是指基督的身体。──《丁道尔圣经注释》 第三是纪念在监狱中为主受苦的信徒和因信仰而遭苦害的人。他们与社会隔开,容易为人忘怀。──《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三4】「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床也不可污秽,因为苟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 另一个重要的实际问题是婚姻。在新约圣经时代,纵使是犹太人,只要他们是希列(Hillel)教训的追随者,就以较放纵的态度看待此一问题,虽然跟随煞买(Shammai)的人比较严谨。异教徒的圈子里,生活放纵与不道德的事更是比比皆是。基督教的教师们对此应当有明确的教导。我们现今放纵的社会中,婚姻制度受到的挑战越来越大,故此一教导非常切合时代所需。本书作者直言不讳的强调,婚姻当受尊重,而且基督徒更当如此(人人)。当代世界,就像现代一样,有别的标准。作者宣称,污染了婚姻的床则是违反了基督教的原则,结果必然导致神的审判,因为茍合行淫的人神必要审判。这个审判只对那些承认神的主权在他们之上的人才有效力。然而这却是神律法中主要的部分,人的被造不是为了茍合行淫。──《丁道尔圣经注释》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婚姻,不止该尊重,且是圣洁的。梅尔博士说,只有全世界最污秽的头脑,才以为性是污秽的。在神所定规的性的关系中的时候,乃是圣洁的,清洁的。―― 倪柝声 『婚姻,人人都当尊重。』更好译作:『婚姻是全然可尊重的』。婚姻是人伦中的第一伦,是出于神圣洁的定规,没有一个人可以轻看,也没有一点是人可以轻看的。 第四是有关婚姻的。在异教社会中,道德标准不高,尊重婚姻制度是合宜的教训。今天,淫乱的事无日无之,尤应记取此教训。苟合行淫的神必审判,因为婚姻制度乃神所设立(创二24)。──《启导本圣经注释》 婚姻,人人当尊重……不可污秽: 警告和劝勉不要卷入希腊和罗马文化圈中盛行的性腐败风气中。通过本节可以知道:①性只有在夫妻之间才是美好而圣洁的(创2:24);②奸淫是破坏神创造秩序的罪行(林前6:18)。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5】「你们存心不可贪爱钱财,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因为主曾说:“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 今天教会和初代教会一样,面临了另一个问题,就是物质主义的威胁。根据提摩太前书六10,贪爱钱财乃是万恶之根。这很显然是一再重演的问题,许多基督徒都无法避开,尤其是西方社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应该避开的不是钱财本身,而是对钱财的贪爱。当钱财本身变成了目的,贪财的心就滋长了。许多知道这个陷阱的人,若能留心这里的忠告,可以保守自己不陷入许多的困境里。进一步的劝勉是,要以自己所有的为足,这和腓立比书四11的信息相对照。这并不是说,要在经济上维持现况,而是指一种心态。知足的意思不是无可奈何的去接受,乃是以积极的态度承认钱财不是绝对重要的东西。 为了支持此一观点,作者引用旧约圣经;我总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这句话取自几处来源(参:书一5;申三十一6、8)。而且,斐罗也曾经引用类似经文(De Confusione Linguarum 166)。作者想要说明的是,我们的知足必须是基于神的属性,尤其是祂的无所不在。以色列民在进入应许之地前,遭遇到艰难困苦时,这个应许成为他们很大的支持力量,本书的受书人也可以站在同一个应许上。──《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十三5~6】第五是应谨防物质的引诱。贪财为万恶之根(提前六10)。这里教人不可对钱财有贪爱,把钱财当作人生的目标来膜拜;应该知足(腓四11)。须知神一定会看顾我们。所引经文见《申命记》三十一6,根据《七十士译本》。作者又引《诗篇》一一八篇的话,用诗人自己的经历,证明有神帮助我们,一点不用害怕 。──《启导本圣经注释》 神必关心、帮助他的百姓,在经济上遭到一时的贫穷也不要担忧(太6:26),也不要迷恋财物。它告诉我们:①神给予的环境是为信徒得益处(罗8:28);②贪婪和过度的积累财富等于不信靠神的应许和信实(民23:19);③信徒要仰望神,满足于现今的环境(腓4:13)。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6】「所以我们可以放胆说:“主是帮助我的,我必不惧怕;人能把我怎么样呢?”」 这句话激励我们放胆地(tharrountas)倚靠神,并且相信这句话的应用有一个坚定的基础。这些话很恰当,因为它们肯定了神是帮助者(boethos)的属性永不改变。虽然新约圣经中如此描述神只此一次,但与他处经文对神属性的解释却是一致的。相关的动词(boetheo)用过很多次,包括希伯来书二18说,帮助来自大祭司耶稣。基督徒能够说我必不惧怕,一点也不意外,因为神是帮助者。神的儿女常常可以见证诗篇信息的真理说:人能把我怎么样呢?尽管是以问题的形式来表达,但其答复却是否定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十三7】「从前引导你们、传神之道给你们的人,你们要想念他们,效法他们的信心,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 现在把受书人的注意力转向要求他们学习尊重从前引导你们的人(吕译、思高作“领袖”)。他们已经死去,却还是记忆犹新。有足够的理由推论,这群“领袖”是教会的拓建者。要这群希伯来人去敬重他们以前的领袖,显然有些费力。否则就不必对此提出劝勉。想念(mnemoneuete)这个词是现在时态,其意义很深远,它强调继续的意思,也就是“继续想念”之意。虽然作者并没有力促受书人要驻留在过去,却深深地意识到第十一章所叙述信心英雄的典范对他们会有何种影响。提摩太后书二8使用了同一个动词,保罗劝勉提摩太要纪念耶稣基督。这里,领袖是那些传神之道给他们的人,这样的叙述总括了基督教的启示。纪念神藉以说话的人是极有价值的事,即使启示本身更有不可名状的重要性。这里所使用的关系代名词(hoitines,他们),使我们特别注意到一个事实:这群领袖是传讲神信息的人。这是他们主要的特性。还有另一个层面值得思想,就是他们为人的结局,也就是指他们的生活形态和举止所带出来的实际影响。显然不只他们所传的道,连他们的行为举止也值得注意。留心(anatheoreo)这个动词,新约圣经只在这里和使徒行传十七23用过,蕴含着仔细观察的意思。作者劝勉受信者要效法这些人,并不是机械式地仿效别人的一举一动,而是要察看他们的信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节至9节是关于信仰生活的教训。1,尊敬教会中的领袖。本节所讲的领袖或已去世,但他们既传神道,又有信心行为的好榜样,应该纪念、效法。2,记得耶稣基督乃永不改变的。古代信心伟人和这些领袖虽已去世,他们的信心和今天需要的信心是一样的。对永不改变的基督应有永不改变的信心。3,勿为怪异的教训所引诱。这些违背基督信仰的人的教训对人无益,不可跟从。作者特别提到饮食,这些教训可能与犹太教饮食的禁忌有关 。──《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三7~8】指出优秀的领袖当具备的因素。留心看他们为人的结局: “为人的结局”是指:①至死不渝地持守虔诚的信仰生活;②为保守信仰而殉道。耶稣基督……是一样的: 信徒拥有超越世上一切属灵领袖的基督。属灵的领袖是一代接一代,但基督是永远不变的,他与我们同在(罗8:34)。因此我们不要因世上领袖的缺陷而失望,要单单仰望神,效法他的品性。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7~16】不要陷入犹太教的形式主义,要相信基督完全的赎罪;把自己的生活分别为圣,作为活祭献给神(罗12:1)。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9】「你们不要被那诸般怪异的教训勾引了去。因为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并不是靠饮食;那在饮食上专心的,从来没有得着益处。」 这里仅仅提到有关饮食方面的问题,一定是指举行的某种宗教仪式。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历史的初期,旁门左道就已经为数不少,而且是诸般的形形色色。这些教训诡异,是因为与基督的真理格格不入。这里警告受信人不要被勾引,也就是再一次提醒他们,不要偏离已接受的标准。 作者提出了一个理由:倚靠神有赖恩(吕译作“恩惠”),不是靠饮食。毫无疑问的,这里的恩是指神的恩(参二9,四16),总而言之,神与人交往时,会显出祂的恩典。使人刚强的,是这个恩典,而不是食物。作者并没有说明清楚,但他似乎是暗示:有某些受书人认为一切所需都倚靠物质,而不是倚靠属灵的营养品。在饮食规条上专心的(hoi peripatountes,字面意思是“如此行的人”),是说有一群人以这些饮食条例是他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行事为人与食物相连,是个比较不寻常的观念,但可能是与行善(弗二20)或行事为人有“新生的样式”(罗六4)相比。这里说这些错误的行为是无益的(饮食……从来没有得着益处),也许因为他们将人性的属灵层面给忽略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人心靠恩: 信徒靠神属灵的恩典,才能拥有虔诚的信仰,而不是靠形式上的规例。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9 诸般怪异的教训为何等的教训?】 答:凡是与基督福音真理不合,而且与此对立的各种异端教训,概可以说是诸般怪异的教训。所谓「诸般」,是因其种类繁多,极为混乱,其本身又彼此相背,并不一致,且无法归纳于「一信」的范围之内,全是各执一端,都与圣经纯正的信仰相去甚远,时常改变,没有定向,诸如经上所说「去从别的福音」(加一6,7;参廿五题),「不可听从荒渺无凭的话语,和无穷的家谱。」(提前一3,4;参三三九题),「传魔鬼的道理」,「禁止嫁娶,又禁戒食物。」(提前四2,3;参三四六题),「离弃真道之人的诫命」(多一14),「躲避世俗之人的虚谈,和那敌真道似是而非的学问。」(提前六20),「人的理学,虚空的妄言,人间的遗传,世上的小学。」(西二8)等等,这些皆属于诸般怪异的教训,实所谓「中了人的诡计,和欺骗的法术,被一切异教之风摇动,飘来飘去。」(弗四14),所以说不要被他们「勾引了去,因为人心靠恩得坚固才是好的。」(来十三9下)。——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来十三10】「我们有一祭坛,上面的祭物是那些在帐幕中供职的人不可同吃的。」 这里所说的祭坛是“祭物”的转喻,指的是基督所献的祭物,人类从这个祭物所能支取的益处是可永远支取的。作者承认,那些成为基督徒的犹太人,会丧失他们在犹太教祭坛的权利,但是他向他们保证:基督徒有个祭坛,上面的祭物是非基督徒的犹太人无权享用的。这里若视为以献祭来解释基督徒的圣餐礼拜,是不对的。对基督徒而言,不再需要有任何献祭的坛。基督徒的坛一般的解释是,那些服事基督之人所得到的一切恩福。相反的,非基督徒犹太人很耐人寻味地被称之为那些在帐幕(skene)中供职的人,他们与服事基督的人是很显著的对比。生动地带出两个亲近神的方法。一个是属物质的,一个是属灵的。犹太祭坛上置放的食物是属物质的,但基督徒祭坛上的祭物却是基督自己,两者之间的不同,作者一定有很深的体验。权利(吕译、和合本作“可”,exousia)这个问题,与本书信先前对信心的解释,两者是息息相关的。有信心的人,因着神的恩典,拥有一种权利,也是不信者无权享用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祭坛“:很可能指十字架,为基督徒所专有。基督是我们永远的大祭司。在亚伦祭司制度下,赎罪日所献的祭肉,祭司不可以同吃(利六30),但基督在十架钉死的祭,我们却可以同享(用信心接受基督之意)。──《启导本圣经注释》 对跟随旧约祭祀制度的人而言,基督的赎罪是无效的。祭坛: 意味着基督在十字架上献上的赎罪祭。在帐幕中供职的人: 指执迷于犹太主义的人。从中我们可以知道:①靠人的行为,绝对得不到救恩;②若传其他福音,就必受到神的审判(加1:8)。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11】「原来牲畜的血被大祭司带入圣所作赎罪祭,牲畜的身子被烧在营外。」 这个理念从犹太教献祭制度,更进一步的深入说明。其中心思想是,把血献给神,再把祭牲的身子烧在营外,这个程序是在赎罪日进行的。祭牲的身子与除罪无关。这个献祭程序是被(dia)大祭司作成的,使我们想起旧约律法时代最高贵、最能引发敬畏之心的礼节。作者提出此一事实,就是为了要说明犹太籍基督徒所领受的,远胜于此。被烧在营外具有重要意义,这个词在第13节以基督的象征意义被重复使用。──《丁道尔圣经注释》 提到预表基督十字架苦难的旧约赎罪祭(利6:17)。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11~13】依旧约赎罪日献祭的例,祭牲的血可以带入圣所,但祭牲的尸体必须搬到以色列人结营之地以外去焚烧掉。祭牲的身体因此和赎罪祭无关。耶稣基督是身体连血都献在十字架上,钉死的地点在“城门外”(约十九20,42)。基督要救赎祂的子民,使之分别为圣,去到城外便有了相当重要的意义,可以和“诸般怪异的教训”分别出来,所以说“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与祂一同受苦。“营”指“犹太主义”。以色列人在旷野时,营内营外界限分明,百姓犯罪才被赶出营外(例:民十二14)。──《启导本圣经注释》 希伯来书所注重的两件事,就是我们在幔子后事奉神,和在营外忍受主所受的凌辱。―― 倪柝声 【来十三12】「所以耶稣要用自己的血叫百姓成圣,也就在城门外受苦。」 耶稣的献祭不是次等的,那是更超越的,因为是发生在城门外。作者很显然认为,出到营外是基督教一个非常重要的特性。我们必须从第13节的经文来了解它,那里是论及犹太教的。受书人必须再一次确信,基督的目的是要叫祂的百姓成圣(hagiazo),这个观点不只一次在本书信的字里行间强调着。在耶稣这一面,它牵涉到一个分别的过程,在这个基础下,作者劝勉受信者也要出到营外。──《丁道尔圣经注释》 耶稣要用自己的血: 基督把自己的身体当作祭物献给神(太27:32),与旧约中不完全的祭不同,耶稣成就的是从罪中完全得释放的救恩。因此,执迷于旧约律法就等于否认基督的恩典,所以得不到救恩。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12耶稣在城门外受苦,在四福音书中何处曾记载此事?与主耶稣自己所说;“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一语有无冲突?】 全部新约圣经只有此处清楚地说出,主耶稣是在“城门外”受苦。至于四福音书所载,主耶稣钉十字架的事,并不说是在城外抑在城内。以下是四福音所载有关主耶稣被钉地点的话。 一、马太廿七章32,33节。他们出来的时候,遇见一个古利奈人,名叫西门,就勉强他同去,好背着耶稣的十字架。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骷髅地。 二、马可十五章22节。他们带耶稣到了各各他地方(各各他翻出来,就是骷髅地)。 三、路加廿三章33节。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骷髅地,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四、约翰十九章17,20节。他们就把耶稣带了去,耶稣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出来,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骷髅地,希伯来话叫各各他。有许多犹太人念这名号,因为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与城相近。 念完四福音所载有关主耶稣打十字架之处,并没有清楚说出是在城外抑在城内,只有约翰所记“因为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地方,与城相近”一语给我们一点线索。但“与城相近”四字可以解释为“在城外与城相近”,亦可以解释为“在城内与城墙相近”。假如主耶稣钉十字架之处是在耶路撒冷“城内”靠近城墙的高地,亦可解释为与城相近,因为耶路撒冷自古至今都是有城墙的。 我所以将主耶稣被钉的地点题出来研究,是因为现在耶路撒冷古城有两处被公认为主耶稣的空坟墓(主耶稣被埋葬的坟墓与钉十字架之处是相近的,约十九41)。一处是天主教人士公认为主耶稣的空墓,是在现在的城内,名为“圣墓堂”;另一处是在大马色门(北门)之外,名为“墓园”之处,是基督教人士所公认的。为此,历年来曾引起争辩,为何天主教人士坚持在“城内”的一处为主耶稣被钉十字架后埋葬的坟墓呢?如果主耶稣是在城外被钉十字架的,为何天主教人士会相信城内的一处地方是主耶稣的空坟墓? 天主教人士的答辩如下: 现在的耶路撒冷古城比主耶稣被钉十字架时的古城为大。古时的耶路撒冷城较小。因为圣城屡经战乱,又拆又建,现在的城墙是扩大的,将古城的西北地区包括在内。因此主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原来地点,本是在“城外”的,现在变成在“城内”了。 基督教人士坚持现今城外大马色门之北的一处,是英国歌顿将军所发现的,该处是在城外,坟墓与各他地的环境和四福音所载的十分相似,一定是主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处了。 假如天主教人士所公认的一处为主耶稣被钉的地方是在古时的城外,则古时的耶路撒冷实在太小,难以置信。 有关两教对于主耶稣空坟墓之争辩,请细阅本难题研究第二集后的附录,该处有详尽的分析,认为两处都可能“不是”主耶稣的空墓,事实上主耶稣已经复活了,他的空墓在何处,并不重要,他的复活才是最重要的。 但是,主耶稣在路加曾说过一句话说:“先知在耶路撒冷之外丧命是不能的”(路十三33),这句话,有人误解以为主耶稣不是在“城外”丧命,乃是在城内,正好支持了天主教人士所公认的主耶稣空墓之处,是在今日的城内,不是在城外,而基督教人士所公认的“墓园”既是在今日的城外,则不合圣经了。 然而,主耶稣在路加福音所说的话,并不是指他要在耶路撒冷“城内”丧命,乃是因为当时有些爱护耶稣的人,知道希律工要杀他,所以劝他离开耶路撒冷到别的地区去避难。但主耶稣认为先知应在耶路撒冷为神而死,也不应逃避到外国去求生。 最后,根据希伯来书的话,我们相信主耶稣是在耶路撒冷城外为人钉十字架而死,而不是在城内,不管耶路撒冷在古时的范围多大,主耶稣一定是在城外而不在城内。 主耶稣之所以要在城外受苦,是根据两件事。 ①根据摩西律法,“牲畜的身子,被焚在营外”(来十二11;利四12),预表主耶稣的身体,要在城外被钉十字架。但牲畜的血要被带到圣所作赎罪祭,主耶稣的血也被天上的神所认可,而为全人类赎罪。 ②根据属灵的教训,耶路撒冷代表犹太教的中心,其中充满错误的遗传与偏见,基督必须远离犹太教的中心,脱离人的错误,建立新约的教会和救赎的真理。人们在犹太教义中是无法找到与了解主耶稣的救恩的。十字架在犹太教人士视为莫大耻辱,但在神的眼中却成为能力与智慧(林前一23,24)。 作者最后劝勉读者说: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13节)。这些读者和作者已经一同脱离犹太教进入主耶稣里面,不是另外接受一种“新宗教”,乃是接受“神的福音”。── 苏佐扬《圣经难题》 【来十三13】「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他去,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这节经文就是结论的梗概,也是直接请受书人完全与基督认同的最后吁求。这样(toinyn)这个词,使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这个吁请是紧跟着先前的论述主题(参:路二十25,同样的用法)。这个吁求有一个决定性的特性,很显然就是我们也当出到(exerchometha)这个动词,这个举动有一个明确的分界,以出到营外这个词来强化。这样的行为与现存的犹太教社会有分别,而耶稣自己已经忍受过了。十字架的过犯中也带有正统犹太教对基督的弃绝。对犹太人而言,这是一块绊脚石。但是作者在这里邀请这些犹太籍受信人,脱离犹太教信仰并且认同耶稣。既然祂是在城门外,跟随祂的人也必须出到营外。但如果他们这么作,就不要指望受到较好的待遇。他们也必须预备“为他受苦”(RSV),或是和合本更字面的译法;忍受他所受的凌辱。某些受信人因为要面对凌辱而裹足不前,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没有人喜欢受凌辱,但是本书作者用心良苦地在希伯来书中验证说,这是多么值得的事。这里用正统犹太教的营来作比喻,很有提示性,因为在旷野飘流期间,营的周界很明确的被制定。人不在营里,就是在营外。作者鼓励受书人勇敢面对这毅然决然的挑战。──《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十三13~14】忍受他所受的凌辱: 基督是为信徒担当苦难的,所以信徒不能满足于安逸的状态,要参与基督的苦难(路14:27)。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 若想拥有不朽坏的永远之国度,就当更加走近基督。这里我们可以知道:①决志以后,跟随的就是逼迫;②在世上过安逸地生活是极惭愧的(林前十三15)。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14】「我们在这里本没有常存的城,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 作者使用城这个字眼,说明退到营外并不是被孤立起来,也不是只对一小撮人产生影响。这是个团体的概念,因为基督教是个新的属灵团体。城的隐喻给我们一个提示,团契生活在基督教信仰中是一个重要理想,这样的理想只有在将来才能完全实现;我们乃是寻求那将来的城。──《丁道尔圣经注释》 “将来的城”看十一16;十二18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三15】「我们应当靠着耶稣,常常以颂赞为祭献给神,这就是那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 基督所献的是自己,而基督徒则是以颂赞为祭、献给神。新约圣经一再提及感恩的观念,事实上,感恩可能就是基督徒的规范。尤其特别的是,这样的祭是要常常(dia pantos)献上的,这与基督一次献祭成就永远救赎有很显著的对比。颂赞是基督徒生活中恒久不变的原动力,这显然并没有不适当之处。我们必须注意,颂赞的祭,必须是靠着耶稣献上的,才能蒙神悦纳。 作者用承认主名之人嘴唇的果子这段话,更深一层地叙述这个祭的性质。这样的措辞是从何西阿书十四3(七十士译本)而来;意味深长。嘴唇发出的可以当作果子,也显示了果子的源头,就像从果子可以判断出果树的本质一样。一个真正认识神的人,会很习惯的经常向神发出颂赞的诗歌。承认主名的概念在罗马书十9、腓立比书二9~11、罗马书十四11(引自赛四十五23)也都有说明,也就是说,基督徒要公开宣称对主的忠诚。──《丁道尔圣经注释》 献牲畜的祭已经废除,信徒应常常以颂赞为祭。“嘴唇的果子”见《何西阿书》十四2:“我们就把嘴唇的祭代替牛犊献上”。从果子可以看树;言为心声,从口里发出的可以看出人的心。心里承认主的必常常发出颂赞来(罗十9;腓二11)。──《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三15~16】蒙基督救赎的人,必须作一个讨神喜悦的活祭(罗12:11)。这不只是嘴唇上的信仰告白,而是存着对弟兄的爱,积极参与对贫穷邻舍的救济。因为:①神同时要求信徒的信仰告白和具体的行动(雅2:17);②神不喜悦人为夸耀而行善。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16】「只是不可忘记行善和捐输的事,因为这样的祭是神所喜悦的。」 接着说明这些祭物更实际的观点,就是不忘行善。这一章经文对社会责任已经提出劝言(1~3节),现在又提出更明确的要求:行善,和捐输的事。作者并没有说明要向何人行善,但这一般性的词句似乎包括非基督徒在内,但是捐输(koinonia)的观点,从使徒行传四32~33,初期基督徒的经历来看,应用在基督徒的彼此团契,意义更加深远。行善(eupoii/a)这个字,新约圣经里只用在这里,表达的是一般概念,分享财物则是行善的特殊表现。不可忘记(me epilanthanesthe)的劝勉,在第2节也出现过,与接待客旅有关。这两节经文都是要提醒受信人,有些人必须努力,以免忽略他们的社会责任。 这样的祭,作者说是神所喜悦的,当然包括了第15节所说颂赞的祭以及这一节的社会工作。也提醒我们,颂赞的祭还有它实际的一面。无论甚么,只要是讨神喜悦的,就是每一个基督徒的行事规范,保罗在罗马书十二1~2也有类似的教导。──《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十三17】「你们要依从那些引导你们的,且要顺服,因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警醒,好像那将来交账的人。你们要使他们交的时候有快乐,不至忧愁;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 作者所关切的,是心态的问题,他提出两个互相补充的要素──依从(吕译“信从”peithesthe)和顺服(吕译“诚服”,hypeikete),顺服这个原文出现在新约圣经里,只此一次。作者用他们为你们的灵魂时刻儆醒来阐释教会领袖的一般职责。以弗所书六18使用同一个动词来劝勉读者要儆醒不倦的祷告。监督的职责,就是要继续不断的为着那些受托带领的人儆醒。这使我们想起保罗对众教会的挂心(林后十一28),以及彼得劝勉教会的长老务要照顾神的群羊(彼前五2),我们也想起主耶稣对彼得所说的话(约二十一15及下)。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这里用灵魂(psychai)来指人,因为这比说“你们”更为生动。教会领袖的职分是一种责任,拥有这个职分的人要为他们的工作交账。特别要注意的是,那些在教会中行使权柄的人,必须知道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教会领袖们要快乐地完成他们的工作,必须排除专制的手段。消极方面的解释是不致忧愁,或照字面解释是“不要带着叹息”(参吕译,me stenazontes),保罗在哥林多后书五2也使用这个字,来说明基督徒带着叹息,深想穿上从天上来的房屋。教会领袖带着叹息的观念,很显然是不值得鼓励的。作者只说若忧愁就与你们无益了,他用到另一个字(alysiteles),新约圣经他处经文找不到这个字。蒲草文献用这个字来指比小麦次等的榖物(MM)。在教会领袖当中,没有一个更显著的范例,能比得上保罗的喜乐,而且对人有益的领导能力(参腓立比书)。──《丁道尔圣经注释》 “那些引导你们的”指受信人团体中现在的领袖。信徒对领袖应“依从”和“顺服”,而领袖也有应尽的责任,就是时刻照顾信徒的灵性需要,他们所行所为要在主面前交代。──《启导本圣经注释》 为你们的灵魂时刻警醒: 这是属灵的领袖:①关心信徒,就象关心自己一样;②关心每一个灵魂。牧者看到信徒亨通,应忠心地为他们高兴(帖前2:24),同时把信徒的失足视为自己的责任,牧者的基本态度是服侍人而不是驾驭人(林后4:5)。有快乐……与他们无益了: 若不顺服领袖,可能导致使领袖忧心忡忡,最终还是信徒的不幸。信徒要确信牧者是神 所委任的(林后6:1);并且要鼓励和配合牧者把精力投入到救赎灵魂的事工上(徒6:4)。如果因着不顺从,使牧者气馁,反而对信徒的属灵成长不利。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17~21】提到初期教会属灵领袖的景况,以及信徒对他们应有的反应。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18】「请你们为我们祷告,因我们自觉良心无亏,愿意凡事按正道而行。」 不只是本书信劝勉受信人为作者,也为他的同伴们祷告(为我们祷告)。保罗不只一次提出类似劝告。初代教会基督徒都相信祷告的重要性。作者提出祷告的要求是基于良心无亏(kalen,字面意义是好的,参吕译“纯善的”)。似乎作者认为应该向受信人保证,他这些没有提名的同伴是绝对诚实的。而且,他们希望每一件事都按正道而行(kalos anastrephesthai),这个子句使用的副词,和前一句中修饰良心用的形容词是同源字。换句话说,良心与行为必须具有同样的素质。还要注意的是,这按正道的行动必须延及到凡事上。事实上,在基督徒的生活中,不按正道的行为没有立足之地。──《丁道尔圣经注释》 【来十三18~19】通过简单的祷告,作者传达了他希望见到收信者的心意。这告诉我们:①为牧者代祷是信徒的重要义务;②教会不仅需要圣徒之间的交通,也需要牧者与信徒之间的交通。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19】「我更求你们为我祷告,使我快些回到你们那里去。」 这里把主词从众人转向个人(我要求你们)加深了劝勉的亲切力,并且用一个强烈的副词(perissoteros,更,吕译“越发”)。这似乎证明,作者个人认为祷告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受书人和作者之间由于某些状况的阻碍而不能重聚,不过,这里并没有说明是些什么状况。作者所关切的是:受信人的祷告必能影响这些事。他的希望是回到(吕译“归复”)他们当中,证明作者是他们所熟识的人。──《丁道尔圣经注释》 作者为谁和在何处写此信,本书都无清楚说明。从本节可知他因事不能立刻回到读者当中,而这些读者是他有责任牧羊的人 。──《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三20】“永约”即新约。参八8~12。耶利米预告新约时称之为“永远的约”(耶三十二40)。──《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三20~21】这段经文是个非常完整、语意深长的祝福,蕴含丰富的神学观点,值得我们细心注意。首先,作者说,神是赐平安的神,也就是说,神不但是平安的代表,祂也愿意赐平安给祂的百姓。当希伯来基督徒面对紧迫的时刻,神的这个属性之确据对他们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使徒保罗也时常如此称呼神(参:罗十五33,十六20;林后十三11)。显然地,在我们现今的世代里,也同样需要认识神的这个属性。当今的社会,国家与社会中的团体都普遍缺乏平安,明显不同的是,基督徒却拥有平安。 作者一直到卷尾的祝福才直接提说复活,(使……我主耶稣从死里复活的神),似乎很奇怪,但不容置疑的,他的整卷书都认定这项事实。因为他思想基督被高举,与祂目前代祷的工作,是复活之后的事。但是他在这段祝福里特别要提醒受信人的,是神大能的作为,这作为尤其在基督的复活上显明出来。 作者描写我们的主耶稣为群羊的大牧人,这是另一个熟悉的主题。或许我们以为作者比较偏爱大祭司的说明,特别因为他提到永约之血,但是他选用了牧人的意象,更是显出祂对主耶稣有丰富的认识。牧羊人的隐喻带出特别的温柔,世世代代引人共鸣,历久不衰。而且,约的论述总括本书信的主要架构。这是本书信中用永这个字来叙述这个约的一个例子。这个约永远不会被废弃,也不需要另一个约来替代。 作者的祷告,是为了求神成全(katartisai)受信人。这个字照字面解释是“使之适合(artios)、完整”。只有神才能激发信徒的全部潜力。在各样善事上(en panti agatho)这个词组,似乎是他们达到完全的过程的工具,但也可用来指一个范围,用各样善事来熏陶基督徒,以有助于信徒的成长。叫你们遵行祂的旨意,和神在你们心里行祂所喜悦的事两者是互为表里,说明人的行为和神的作为互相配合。正如卫斯葛在这里的解释,“神的工作使人的工作成为可能”。腓立比书二12~13也有类似的思想。只有借着耶稣基督,才能完全行出合神旨意的事,这完全排除了仅仅靠着人的努力,叫神心满意足的任何立场。 这段祷告的延伸,合宜地用一句三一颂来结束。这里说“愿荣耀归给祂”,是归给神──整个句子的主词,或归给基督──最近的前置词,并不十分清楚。腓立比书四20,也有类似对父神的颂赞,包括直到永永远远(eis tous aionas ton aionon)的整个措辞。──《丁道尔圣经注释》 为倾听自己的劝勉的信徒,献上的感谢、悔改、祈求的祷告。群羊的大牧人我主耶稣: 指出基督是在一切危险中保守自己百姓的主(约10章)。平安的神: 只有神才是平安的根源。本文教训我们只有依赖神的人才能得到真平安,离开神的属世欢愉只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痛苦。成全你们: 求赐下信徒在属灵生活上所缺乏的。又借着耶稣基督……行他所喜悦的事: 这暗示着:①人不能靠自己成就善事;②无法分辨善恶,所以要依靠基督的能力(加2:20)。──《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22】「弟兄们,我略略写信给你们,望你们听我劝勉的话。」 我劝勉的话(tou logou tes parakleseos)。主要的特色并不在于鼓励,但却很能鼓舞那些愿意不计代价确保对基督之信心的人。使徒行传十三15也有类似的词句,这个字在那里的意思似乎是讲道,这可能也是这里的意思。无疑的,从整个论述来看,可能是当作一篇讲章而预备的。费尔逊对这段劝勉的探讨下结论说,这是一个激发勇气的字眼,具有严厉的警告作用和最诚摰的恳求。加上略略(dia bracheon)这个词句,作者可能是认为他的讲解,与他心中所思想的相比,还只是概略的叙述而已(参五11,九5b)。而且,有人提议说,若这封信是一篇讲道,用不到一小时就可以讲完,不过这么一篇讲章根本不能说是简略的。或许劝勉这个字,只是指作者在第十三章所说的话,若是如此,他的解释则是完全合宜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本信很长,作者说的“略略”也可译为“短”,大概和他打算就“更美”这个主题要写的论文比较而说的(参五11;九5)。有的解经家说,“略略”指的是本章所说的各项“劝勉的话”。──《启导本圣经注释》 听我劝勉的话: 本书的内容中,有很强的语气助词(来2:1-4;3:7-19;5:11以下;10:26-29;12:25-29),但这些并非是为了恐吓他们(弗6:9)。──《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22~25】作者简单地向本书的收信者劝勉几个事项,以此结束了全文。 ──《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23】「你们该知道,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他若快来,我必同他去见你们。」 提摩太很显然被补入狱,虽然并没有其它信息存留,可以了解整个背景。作者不提当时的详细情形,受信人一定很清楚。作者在此所关切的只是,提摩太不久可能前来会见他。无疑的,作者自己对提摩太的行动并不十分了解,就如他若快来这句话所显示的。作者一笔带过,却使得我们想知道更多。事实上,提摩太是整卷书信中惟一提名的基督徒。──《丁道尔圣经注释》 提摩太当为受信的团体十分熟悉的人。这时已经出狱,可能在外布道未回。作者不清楚他的行踪,只说“他若快来”,会同他一起去见受信的众人。──《启导本圣经注释》 提摩太已经释放了: 这句话有三种解释,提摩太:①去旅行(徒十三3;28:25);②摆脱某种责任;③从监狱中得释放,在本文第三个解释最为恰当。──《圣经精读本注解》 【来十三23提摩太是从何处得了释放?】 答:「你们该知道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他若快来,我必同他去见你们。」从这一节圣经看来,表明提摩太是本书作者使徒保罗的弟兄,也就是与他同为教会的工人,其关系至为密切,因为保罗曾称提摩太为弟兄,为亲爱的同工(帖前三2),所以就有人以为本书是保罗写的。提摩太是保罗旅途中传道多年的伙伴,同患难,共甘苦(参一四五题9项),他当然是为传福音的缘故,而被囚下狱的;但在新约别处没有提过他被监禁的事,然而这里说到他「现在被释放了」,保罗于此告诉希伯来的信徒,并请他们为此事代祷(来十三19),盼望提摩太能够快来,与他一同去犹太看他们。至于他从何处得了释放,又与保罗相会同行,圣经未有明显的记载;不过一般推测,认为他是在保罗未死以前,到了罗马被捕下狱的,而现在被释放了。可是也有人以为这「释放」一词,是说他被遣往别处去工作的意思,如今他工作完毕回来,保罗就想与他们去了。——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来十三24】「请你们问引导你们的诸位和众圣徒安。从意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 最后问安的方式,是这封信中最具书信特色的。但甚至连这段问安都产生许多问题,因为这些意大利人是谁并不明确。引导你们的诸位,一般都认为是第17节所指的教会领袖而言。众圣徒这个词的对象更是广泛。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是依循本书信的一贯作风,是以整个群体作为他的对象,甚至于向教会领袖提出问候,也是透过教会所有肢体。这里并没有位分高低的迹象。重复使用“众”这个字,反映出家庭教会的形态,并不是所有信徒都能够在同一个时间,聚集在同一个地点。 从意大利来的人(hoi apo
tes Italias)可以解释为居住在意大利的人,或是定居在某地的意大利人。要对这个交代不清的措辞作抉择,必须先知道成书地点。作者很可能在意大利某地把本书信寄往罗马,也很可能在某地转达在海外的意大利人对受书人的问候。不论答案如何,都不太会影响我们对本书信的认识。──《丁道尔圣经注释》 “引导你们的”:象7和17节一样,指他们的领袖。“从意大利来的人”一语,可知此信不是在意大利写的,但受信人可能居于意大利某处。看本书前的<参考资料>。──《启导本圣经注释》 【来十三25】「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阿们。」 作者以祈求神的恩典与受书人同在作结束,这是基督徒问安的一般原则。保罗在他大部分的书信中,提到恩惠时,常常一并提到其它字眼,尤其以这恩惠是属于主耶稣的(但参:多三15,形式和这里相同)。除了基督徒外,其它人也用一般性的问候语(chairein),但只有基督徒能够体会神恩典(charis)的真正意义。──《丁道尔圣经注释》 此信以祈祷结束。基督徒有神恩惠常偕。──《启导本圣经注释》 愿恩惠常与你们众人同在: 这并非是简单的客套话,而是经历过基督之爱的信徒,对弟兄的恳切的号召。因此,信徒要热诚地关爱弟兄的灵魂,神的恩典是所有信徒所需的,是人真正的灵粮。──《圣经精读本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