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希伯来书第六章短篇信息

 

目录:

希伯来书第六章讲义     来六

竭力往前进    来六      (林佩轩)

根基与房子     来六 1    (慕安得烈)

完全的地步   来六1      (李士琦)

懊悔死行,各样浸礼,按手之礼    来六l2      (李道生)

道理的开端    来六12

基督徒生活的长进    来六l18     (许牧世)

进到完全    来六118     (漆南智)

重钉十字架     来六46      (李道生)

重十字架钉    来六6      (许竹轩)

近乎待救    来六9      (李道生)

圣子与神的起誓     来六17

两件不更改的事    来六18      (李道生)

灵魂的锚通入幔内    来六19      (李道生)

 

 

        希伯来书第六章讲义

                    读经:希伯来书六章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神若许我们,我们必如此行。」(来六l3

     在基督徒的生活里,有好几个真理乃是根基,这一个根基是不能放松的。信徒不必重复的立根基,但是根基总得立。立了根基的人,不必重复的立,一次立了就够了,但是没有立的总要立。今天教会的错误,和当时希伯来人的错误完全两样。希伯来人,是有了根基还要立,一直在根基上兜圈子。今天呢,是进步了,而根基没有立好。所以要补好根基。不然的话,房子盖得高,而根基没有立好,就不能维持,就要倒下来。

    「所以,」是因为以上的缘故。「离开,」不是背道,乃是继续的往前进步。「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原文是让我们被带到成人(完全)的地步;所谓长进乃是继续原有的往前进,并不是离弃这个,再重新起头。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希伯来书六章18节是说我们得救以后该如何长进。我们要长进,就当离开救恩道理的开端,我们不必再从这些基础的教训作起,就是不必再立根基,也就是不必再重新悔改相信,只要向前追求就可以了。   

    这里有六种道理开端的东西。这六件可以分作三类:

    第一类是两个行为,懊悔死行和信靠神,是两个行为;

    第二类是两个外表上的见证,受浸和按手,是两个外表上的见证;

    第三类是两个关于将来的道理。复活和审判,是两个关于将来的道理。

    其中有一件被我们忽略了的,就是按手。

    「基督开端的道理」(新译):

    1)「懊悔而离开死人的行为(工作),又信靠神」(新译);这是由死行而转向活神。靠律法得救是死人死行,行了还是死;一个被圣灵感动的人要悔改这种行动,停止这种行动,离开这种行动,要由死行转入信,由死人(自己)转向永生的神。『懊悔』原文是心思改变,是心思的回转。

    2)「各样洗礼,按手之礼。」各样洗礼是犹太人洗手、洗脚、洗浴的规矩(可七4);按手是献祭时的认罪与祝福和分授恩赐的礼。

    (3)「死人复活,以及永远的审判。」主来时有义人的复活,千年后有定罪的复活,在白色大宝座前受永远的审判。

    『基督道理的开端…,根基,就如那悔改脱离死行,信靠神,各样的洗,按手,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原文)。圣灵在这里说到根基的道理,例举六种来,可分作三对:

  第一是悔改与相信:

  第二是各样的洗与按手;

  第三是复活与审判。

    每一对的第一种,都是重在消极方面,重在有所脱离;每一对的第二种,都是重在积极方面,重在有所进入。悔改是脱离死亡的行为,相信是进入神的里面。各种的洗——受浸是其中之一——是叫受洗者脱离不该有的东西,按手是叫被按手者进入该进入的,得着该得着的。复活是叫人脱离死和死的范围,审判是叫人进入另一个世界。

    信徒不必重复的立根基,但是根基总得立。当时的希伯来人,是有了根基还要立,一直在根基上兜圈子。今天的基督徒,是这些根基没有立好就往前去了,这太快了。是根基的东西,就不可少。缺少了,有一天要出事情。

    古教会除了浸礼之外,并没有别的洗礼了。这里的洗礼也并非水、欠和圣灵的洗礼,因为这里所说的是旧约诸般的洗。使徒在这里是劝希伯来信徒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来进入完全。他们是希伯来人,所以,有许多与旧约发生关系之处。我想:译经者,在这里若将「礼」字除去,就更明白许多。这里「各样的洗」,是指着圣殿中许多的冼濯说的:就是「按手」也是指着旧约按手于牺牲头上的事。新约时代只有「一洗」(弗四5)。

    「论到那些已经蒙了光照,尝过天恩的滋味,又于圣灵有分,并尝过神善道的滋味,觉悟来世权能的人,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祂。就如一块田地,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神得福。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来六18

    这段话:   

    (一)不像司可福先生那班人所说,是指着假信没有得救的人,将来永远灭亡说的。因为这里所说的人,乃是那些:

    1)蒙了光照,

    2)尝过天恩,

    3)有分于圣灵,

     (4)尝了神善美的话,和来世的权能,而

    5)从主的正道正路上跌开的人。

    这样的人,必是得救的,因为这五种资格,只有得救的人有。

    (二)不像那些不信『人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人所说,是指着得救而后犯罪跌倒的人信徒,将来永远灭亡说的。这与圣经基本的真理太合了。这段话是指着得救而不长进,或失败的真信徒,将来在国度时要受主一时的惩罚说的。这段话所注重的有三点:

    1)已经蒙恩得救的人当长进:

     (2)蒙恩得救了的人当如何长进;

    3)蒙恩得救了的人,不长进的结局。

    「已经蒙了光照,」原文是一次已足的光照。

  有五件事—光照、天恩、圣灵、神的善道、来世的权能。

    「善道,」原文有两个道字,一是道成肉身的道,是有位格的;第二是本处用的道,是主观的,是在人心中生效的话。这里的意思是神的话和人发生了关系,在人心中有了效果,也就是人尝出了滋味。「觉悟来世权能,」是领会了主的王权国度。

    「若是离弃道理重新懊悔,就是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祂」(新译)。

    「为他们自己而重钉神的儿子,明明的羞辱祂」(新译)。当时一些人因为爱人的荣耀过于爱神的荣耀,就否认主。

    『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这里的意思是说,我们得救了以后,若跌倒离开了主的道理,要再起来向前长进,就不必再重新懊悔,也就是不必回到起头的地方,再重新悔改相信,因为就是要这样作,也是不能了。起头的悔改相信,只需要有一次就可以了,不必再有第二次。就是要有第二次,也是不能了。比方人生下之后,若是跌倒或出了事,只要起来向前进就可以了,不必也不能再回头去生下来。

    『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这不是指着沉沦、灭亡,乃是指着在神的使用上被废弃,给火焚烧,也就失去神的使用,而受到惩罚和亏损。

    『被废弃』与哥林多前书九章27节的『被弃绝』同字,那里使徒的意思是说『得不着(主的)称许』,而受亏损。『近于咒诅』与在咒诅之下不同。不信的人是在咒诅之下,不长进或失败的信徒是近于咒诅。『焚烧』是焚烧在地上所长出的荆棘和蒺藜,不能烧灭地的本身。将来那些不长进或失败信徒被焚烧,是他们那些草、木、禾秸的生活和工作被焚烧;他们虽因此受亏损,而他们自己仍要得救(林前三1015)

    「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因为神并非不公义,竟忘记你们所作的工,和你们为祂名所显的爱心,就是先前伺候圣徒,如今还是伺候。我们愿你们各人都显出这样的殷勤,使你们有满足的指望,一直到底。并且不懈怠。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来六912

    「你们是更美的,也是有救恩的」(新译)

    圣经从来没有告诉我们要效法别人信心的行为,虽然圣经说我们该效法别人的信心(来十三7),但是效法信心与效法信心的行为是完全不同的。多少时候,我们不知道走了多少路,才知道我们所效法的是人信心的行为,不是人的信心。多少时候,我们不知道要经过多少难处,才看见这一种效法人信心的行为的路是走不通的。

    「当初神应许亚伯拉罕的时候,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就指着自己起誓,说,『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这样,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来六1315

    「这样,亚伯拉罕既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

    亚伯拉罕所受的试验极久,他所得到的酬报也极丰厚。神用迟延应许的方法试验他,但是他却恒心忍耐。他并不怀疑神的信实,也不怀疑神的权能,他绝对的信靠神。虽然神迁延日久,他并不作声,只安安心心的等待神的时候。这样,他既恒久忍耐,就得了所应许的。

    神的应许,是不能不完成的。忍耐的等候者,是不能失望的。信心的盼望,终必实现。

    亲爱的,亚伯拉罕的忍耐,真叫急躁的人受羞愧,叫出怨言的人受谴责,叫等候的人不灰心,叫顺服神的旨意的人得鼓励。请你记得,亚伯拉罕曾受过试验,曾恒久等侯,曾得了所应许的,而心满意足了。你当效法他的榜样,这样,你将要享受到同样的祝福。

    「人都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并且以起誓为实据,了结各样的争论。照样,神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为证。藉这两件不更改的事,神决不能说谎,好叫我们这逃往避难所,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我们有道指望如同灵瑰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来六1620

    锚要抛在水里,船才不会摇;锚不是摆在船上的。信心也是这样。信心从来不是相信在我这里的,信心是要抛在主耶稣那里。我们越看自己就越灰心。如果把我们的信心抛到主耶稣的十字架上去,我们就平安了。

    世上的海员,把锚抛在水中抓住地;属天的海员,是把锚抛在天上抓住天,表明我们的依靠和希望是在天上。

 

        竭力往前进    林佩轩

                   经文:希伯来书六章

 

    诗歌:

    「往前进!往前进!进到完全地步。

往前进!往前进!进到完全地步。」(奋兴诗歌一三四首)

13节:

    「道理的开端」,就是入门的道理。希伯来的教会信徒,已是认识神,但因忽略救恩未能前进,故作者劝勉他们,叫他们应当把基督道理的开端撇开,不但得救重生成圣,要竭力前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要灰心退后,应有信心前进,作个得胜的基督徒。

    在这里说到教会的六个根基:

    (一)「懊悔死行」,就是悔罪改过。基督道理的开端第一步,就是叫人脱离罪恶。

    (二)「信靠神」,就是信靠耶稣。因悔改的人就要信靠耶稣,这和第一步是相连的。

    (三)「各样洗礼」,

  1)水洗。(彼前三20)这是一种礼仪,用来表明的。

  2)血洗。(约壹一7)经过这洗,才是得救。

  3)灵洗。(徒一5)受灵洗得圣灵充满,才有能力为主作见证。

  4)火洗。(路三16)耶稣在旷野四十日夜,那是受火洗。经过火洗才得成全完备,毫无缺欠。

  5)死洗。(路十一50)与主同钉十字架,死在主的死里,完全没有自己了。这是指到十字架的苦难,为主背架的人必须受这洗。

    (四)「按手之礼」。此礼分两种:

    1)医病的按手。(可十六18

    2)受圣灵的按手。(徒八17;十九6)

    (五)「死人复活」,即将来身体的复活。(林前十五22)可分两次:

    1)义人复活。(路十四14;启廿4

     (2)恶人复活。(启廿1213

(六)「永远审判」,即末日的审判。(启廿1112

 

48节:

    这里论到重生道理最要的凭据有五:

    (一)「蒙了光照」,即知罪,(约十六8)圣灵来了,为要叫人知道罪。一个重生的人就会知道罪。

    (二)「尝过天恩滋味」,即祷告后心平安。(罗八6)重生的人接受圣灵的感动,经过认罪的祷告心中就平安了。

    (三)「在圣灵有分」,即再犯罪心会难过。人重生了是不愿意再犯罪的,但偶然不觉又再犯罪,心中就极其难过,这是圣灵的工作。

    (四)「尝过神善道的滋味」,即喜听主道。(彼前二23)因为重生的人看主的话要紧;他听道一次比一次更多得到好处。

    (五)「觉悟来世权能」,因已看破世界,只望将来荣耀,在千年国里与主同作王。如果人重生后再犯罪而不觉悟者,真是无法可救;因重钉耶稣于十字架,明知故犯,践踏主血。

    比如一块田地,既吃过了多次下的雨水,理宜生长菜蔬供给人用;若反长出荆棘和蒺藜,那末,这块田地,必被废弃,结局只是用火焚烧而以。「田地」,可比人心。「雨水」,是表圣灵。一个重生的人里面就有圣灵,若能结出圣灵的果子,就蒙主爱,这人就从神得福;不然,离了主,终必受咒诅,扔在火里烧了。「因为我们得知道真道以后,若故意犯罪,(却还拒绝救恩)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惟有战惧等候审判和那烧灭众敞人的烈火。」(来十2627)故人重生后再犯罪就心里难过,若明知故犯,仍不觉悟,那就没有盼望的了。

 

912节:

    所以退后的应当前进,断不可至于离弃道理,乃是必要得救。一个真真得到重生的人,虽然偶尔不慎而跌倒了,但终必能再起来而又前进的。为主工作所结的果子,并不落空;因主是公义的,祂不能忘记我们所作的工,只要我们能忠心到底,有爱灵魂的心,殷勤不惑,热心为主,遵主旨意,竭力作工;「总要效法那些凭信心和忍耐承受应许的人,」像亚伯拉罕那样,就必能得到极大的福气了。

 

1320节:   

亚伯拉罕顺从神,把以撒献上,故神指着自己起誓说:「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神应许亚伯拉罕,那时他虽不见,他们恒心忍耐,故终能得到顶大的应许;一面应许一面起誓。神的话是永不更改的,我们看看犹太人就知道,他们现在是天下顶富的民族。我们信主的人都是亚伯拉罕的子孙。神的应许是靠得住的;我们也应当要有信心和忍耐以仰望主,在软弱的时候,就刚强起来!总要持定指望坚守真道,以免失去将来的赏赐。耶稣是我们的先锋,祂在十字架上用血与父神签字,这是可靠的,且又通入幔内。「幔内」,乃神降临的地方。通入幔内则指望坚确,没有摇动。我们要得胜只有倚靠耶稣:(林前十五57)祂是继续麦基洗德为永远的大祭司,升到神右边,在天上幔内;我们既有大盼望在天,就更当竭力前进而不再后退了。

 

            根基与房子    慕安得烈

                  经文:希伯来书六章1

 

    「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信靠神。」(来六1

    耶稣曾说过一个寓言,有个人把房子盖在沙土上,结果一下雨,房子被雨水冲走;还有个人把房子盖在盘石上,尽管风雨来到,却屹立不动摇。显然这两种不同根基的房子,带来截然不同的结果,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生命。

    保罗将他信仰的根基,奠立在神公义救赎的真理上,所以他说「我们又借着祂,因信得进入现在所站的恩典中,并且欢欢喜喜盼望神的荣耀。」(罗五2)这对迷途的罪人而言,是永不动摇的盘石,是永远得救的根基。

    以耶稣盘石为根基的房子,是怎样的情形呢?在罗马书五章1218节中,保罗指出因救恩而得的平安,只不过是信仰的开端,他继续指出亚当犯罪,我们的命运是死亡,连那不与亚当一起犯罪的,也在死的权势下;同样,我们与第二个亚当(耶稣)凭信同死同复活,更要蒙受极大的恩典,让耶稣在我们生命中做王,这才叫有根基的生活。

    在第六章他阐释得更清楚,「我们若在祂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也要在祂复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因为知道我们的旧人,和祂同钉十字架,使罪身灭绝,叫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这样你们向罪也当看自己是死的。向神在基督耶稣里,却当看自己是活的。」(罗六511

    借着与耶稣同死同复活的经验,我们脱离罪的辖制,同时借着圣灵,耶稣完全释放我们不再作罪的奴仆,而把在基督里的新生命,建立在救赎的根基上。弟兄姐妹们,罗马书第六章只是浅谈因信称义的道理,我们需要更加进深地真正经历福音的奥秘,在实际生活中切实经历何谓与耶稣同钉十字架,何谓与耶稣同复活,如此才能真正过着灵里圣洁、喜乐的生活。

   

          完全的地步    李士琦

                      经文:希伯来书六章1

 

    希伯来书六章一节说:「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这节圣经告诉我们,信了基督,就要遵行基督的道,由通道的起点,向前努力,竭尽全力达到完全的地步。这句圣经是有深远的意义。

    凡是一个人信了基督,人生就改变了,他知道过去的罪过,承认过去的失败,认识耶稣是救主,只有靠着主耶稣,才能得救。从此他就常读圣经,专诚祈祷,热心听道,诚实事奉,追求得着新的生命。但是日子久了,情形便有不同,有的是进步,有的是平淡,有的是成功,有的是失败。因为当初很有信心,经过考验之后,就要看各人的信心是否坚定,如果是坚定的就是信心加深,更是向前,如果信心不坚定,便敌不过魔鬼的试探,便退落下来。这种现象是值得大家注意与警惕的。

    人常有自卑感,觉得自己不如人,或是家庭环境不如人,或是自己的智慧不如人,或是自己的容貌不如人,或是自己的体力不如人,就觉得自己的缺点去力求改进,有时能做到,有时不能做到,在心理上不无影响。常我在幼年的时候,感觉到许多事不如人,有一种自卑感,曾和一位牧师谈及这事,他却告诉我说,你并没有任何不如人之处,人人都有缺点,在这方面有缺点,在那方面有长处,不要自卑,世界上没有完全的人。

    我们在信仰的生活上,亦是如此,有时觉得比不上别人的地方,因此,发生了灵性有关的问题,比如有人主张点水洗礼,有人主张浸礼,有人一次受洗不够,还要第二次受浸,有人追求说方言,有人祈求医病的恩赐。虽然人总有追求进步的天性,但是圣经明明告我们,各人所得的恩赐不同,哥林多前书十二章说得很明白。如果我们安静去思考,一切是在乎神,不是我们自己所能决定的,神有祂自己的意思。

    人是不能完全的,却是要学习达到完全的地步,主曾经告我们说:「所以你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太五48)虽然我们不能像天父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在,但是如果神与我们同在,靠着圣灵的大能大力引领我们,有属灵的智慧,有属灵的能力,有属灵的生活,也就是可以达到完全的地步。希伯来书六章1节告我们的话,就是要我们从信基督道理,领受主道之后,由这个起点,努力前进,达到完全的地步。比如受洗不过是开端,进入神的国,是要达到的目的地,一步一步达于完全。

    中国有一句俗谙,「宰相肚里可行船」,是说做宰相的人,度量要大。基督徒要有大的度量,不要心肫狭窄。信徒是不完全的,常有缺点,有些人常有自私自傲的心理,以致常发生不良的结果。比如我们常忧虑教会的事,时常担心,其实神的教会自始至今,已有很久的历史,任何的困难,神会安排解决度过的。我们实在不能自恃,以为教会少不了我,否则就会发生问题,我们不能骄傲,因为骄傲是招致失败的。在神的国里,绝对没有骄傲的,如果在灵性上骄傲,可说对于神的国是没有份的,基督徒必要谦卑,才能进入神的国,达到完全的地步。

    如何达到完全的地步呢?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的:

 

一、仁慈   

    基督徒要有仁慈的心,要同情人,怜悯人。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是仁慈的。主耶稣是最仁慈的,祂同情痛苦的人,医治许多疾病的人。主耶稣对一个少年人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可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别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太十九21)那少年人听见这话,就忧忧愁愁的走了。这个少年人有很多产业,却不肯帮助穷人,真是为富不仁的人。现在有许多人生活艰难,度日不易,需要帮助,我们应要有仁慈的心,尽力助人。

 

二、爱心

    基督徒要有爱心,单是怜悯人的心是不够的,怜悯是以上对下,以高对低的意思,好似富人对穷人,怀一种施舍怜悯的心情,不是同等相待的,所以我们更要有爱心,处于同等的地位去帮助人。爱心是连络全德,比怜悯的心有意义得多,爱是伟大无比,哥林前书十三章所说的爱,是很明白的,无可比的,永恒的。约翰壹书四章七节、八节说:「爱是从神而来,凡有爱心的,都是由神而生,并且认识神。没有爱心的,就不认识神,因为神就是爱。」所以我们必要有爱心,才能达到完全的地步。

 

三、行道

    无论仁慈.怜悯,爱心,都要有实际的表现,怎样实际表现呢?就是要有具体的行为,实践出来,如果说有爱心而没有行为,那是空的,只是口头上的。雅各书二章十五、十六节说:「若是弟兄,或是姊妹,赤身露体,又缺了日用的饮食,你们中间有人对他们说,平平安安的去罢,愿你们穿着暖、吃得饱,却不给他们身体所需用的,这有甚么益处呢?」不单是爱心要有行为,就是信心也要有行为。十七节说:这样,信心若没有行为,就是死的。」廿二节说:「可见信心是与他的行为并行,而且信心因着行为才得成全。」行道会就是特别注重行道,所以我们必要注重行道的德行。

 

四、慎言

雅各书三章二节说:「原来我们在许多事上都有过失,若有人在话语上没有过失,他就是完全人。」所以控制自己的舌头,不随便说话,谨慎言语,是很重要的。孔子也说慎言:「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三吾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慎言是做人的要事,如果舌头控制不住,随便乱说,往往发生是非,成为严重的事,所谓三思而行,说话也在其内。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时代,许多的说客,播弄是非,那时社会是混乱极了。我们有口舌,应说出赞美感谢神的话,说造就人有利益的话,最好控制舌头,不乱说话。

 

五、顺服

约翰壹书二章五节说:「凡遵守主道的,爱神的心在祂里面实在是完全的。」这书几章经文阐明爱的重要,彼此相爱说主的命令,所以我们应顺服主,有爱心有信心,才能做到完全的地步,遵行神的旨意。保罗在罗马书强调信靠顺服。顺服主的命令,顺服神的旨意,就是信徒必备的德行。有些人传福音,不是传神的话语,是讲自己的意思,就不是顺服神,便不能得着神的恩赐。所以我们应有这五种德行,才是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可以达到完全的地步。

 

懊悔死行,各样浸礼,按手之礼    李道生

            经文:希伯来述六章12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来六12

这是本书作者,在讲到基督道理的开端时,其中有这三样该注意的事,是我们必须明白的。所谓懊悔死行——「死行」为本书仅有特用的名词(来六1;九14),它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死于罪恶过犯之中人的行为,就是活死人所行的行为(弗二1,5;提前五6.另一方面是指叫人永死之行,「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罗六23)一个未重生的人,在他受浸之前所应表示懊悔的罪行,就其性质与结果观察,都是死行。以性质言,这些罪系自属灵死亡权势之下生出的(林前十五55;来二14;何十三14);以结果言,他们是死的,是来自属灵的死亡而终于永死(雅一15;罗六12)。所以这样的死行,应当悔改,不可再犯,必得神所赐给属灵的永恒生命(徒三26;十七30;十一18;约三15,16)。

所谓「各样的浸礼」——浸礼原为传道人奉父,子,圣灵的名(太廿八19.向人所施行的水浸,为受浸的人开始进入恩约的表征与印记,叫人熟悉这约而坚守之。但这里是说各样的浸礼,为复数字在圣经别处没有提过,因而可有几种不同的解释,如是指旧约各样洗濯的礼(可七34),或者水浸、火浸,与灵浸,各样的浸礼(太三11),更可指奉基督之名的浸(徒二38),奉约翰之名的浸(徒十九34)等等。总之,笔者认为浸礼样类虽多,但其施行只有一次一种;其受浸是得地位;其本质是在人与基督联合时,灵魂的成圣与洁净;并且是借着道的功效,在其内心所作成的(彼前三21;弗五2526)。所以浸礼是不应该重复或重做的。

    所谓「按手之礼」——这可指为按手祝福,医病,受圣灵之礼(太十九1315;十八16;可五23;六5;徒八1719;十九6),亦可指为按立受圣职之礼(提前四-)。这些圣礼是关乎教礼的,也是不可重复。如作为一种明确的教义解释,这「按手」系指将圣灵的平常与特别的恩赐和恩典赐给信徒,以按手这外在的礼仪表明之。这是新约福音书中的特点,复在本书指到认为基本教义之一者。

 

                     道理的开端

                    经文:希伯来书六章12

 

    「所以我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不必再立根基,就如那懊悔死行、信靠神、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各等教训。」(来六12

    作者于此处所谓「道理的开端」有:懊悔死行,信靠神、各样洗礼、按手之礼、死人复活以及永远审判。这类基本教义是尽早就应该学会的。但若想竭力进到完全地步的人来说,则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基督道理开端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作者本卷书是写给「希伯来」的信徒们——这些百姓都拥有并继承旧约中献祭礼仪、体系的丰富传统。(为了更进一步的研讨此论题,请参阅希伯来书导论的最后一段)作者以多采多姿、变幻丰富的词句描绘着一幅画面——「幔内的至圣所,其内作先锋的耶稣,就为我们进入幔内。」  (来六1920上)

    作者对这群希伯来读者说话,又回到希伯来民族历史的创始时期。他说论神向亚伯拉罕所立的约:「当初神应许亚伯拉罕的时候,因为没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着起誓的,就指着自己起誓说: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来六1314)并且指向应许和起誓时,就如「藉这两件不更改的事,神绝不能说谎…,」(来六18)在他们的文化背景中,若所立的约(应许)是藉由指着比自己更伟大之名起誓证明或作证的话(例如国王或族长之类),这些誓言就会具有特殊的影响力。最要紧的是神的应许、允诺本来已足够敲定了,不须要任何誓言或其他保证。而我们的神,却还加上祂自己的誓言来为祂的应许盖印,在这份约书上签上神圣洁的名字。神永不会失信。这就是为何希伯来的信徒能「逃往避难所,持定摆在我们前头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励……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  (来六18 b19

这指望且「通入幔内」;也就是说,这指望绝对强过「梦幻式」的幻想。更好的是,这指望无论怎么说都因耶稣而得以具体实现;耶稣已经作了先锋,且为我们进入幔内。神儿子成了荣耀的盼望,并且也是我们的大祭司。

祷告:主,感谢祢,单单读祢的话语,就能叫我们踏入祢丰富属灵知识和真理的宝库之内。恳求祢特别的眷顾、帮助我们众人与祢同行,并且竭力进到完全成熟的地步。奉主耶稣圣名,阿们!

 

        基督徒生活的长进    许牧世

                   经文:希伯来书六章18

 

    希伯来书的作者,用这书信唤醒那些饱受迫害的信徒,安慰勉励他们为信仰争战直到胜利,并强调基督的福音就是绝对无比的彭理。这封信的内容由三部份构成:

    1)基督耶稣。

    2)福音的本质。

     (3)基督徒的实践问题。

    这位希伯来书的作者在论及福音的本质时,证实基督是大祭司。但他似乎感到有些难以解明,因这些信徒在灵性上仍然很幼稚,对属灵的深奥事不能领会,缺乏信仰的理解能力,所以作者在还未继续讲论福音的本质前,插入本段(希六18),鼓励他们追求属灵生活的长进。

    基督徒在生活上有一基本原则,这是作为信徒的初阶;但我们断不能将信留在此阶段而自满,必须要追求更进步的生活,让我们从神的话得着勉励。

 

一、信徒在生活中必须追求长进

    希伯来书的作者在写这封信时,面临一个问题,而这问题同样也是历代教会所遭遇的,那就是基督徒留在初信的开端,拒绝再追求心灵的长进。就希伯来书的作者的观察,信徒应该按其年代的增加而进步,现在已经可成为信徒中的教师,而事实上他们还需要教师来教训他们。换言之,他们乃然停留在初信的阶段中,好像婴孩毫无长进。这种信仰上的婴孩,早在保罗、彼得的书信中也用「吃乳的婴孩」,作为比喻那些在灵里不追求长进的基督徒。

    我想不仅在初代教会有这种现象,就是在今日的教会,仍有许多信徒,虽然信教二、三十年,甚至五、六十年,但是在信仰生活上都没有长进;也有信徒拒绝进一步了解圣经的奥秘,接纳基督教的真理,以初步的灵程为满足,停留在信仰的婴孩中。这种人正像一位顽固的外科医生拒绝使用新的外科疗法,不愿使用麻醉剂,却反自夸说:「我在五十年前做学生时所学的方法,对我很适合」。他忘记科学在进步,而自己已成了落伍的人。一个医生在技术上不求进步,不过是加害病人的痛苦而以,但是在宗教领域里,信徒在心灵上不追求长进,却会丧失自己的灵魂,失去做神儿女的权利,这是何等凄惨。

 

二、信徒在生活中必须进到完全的地步

    一个基督徙不可停顿在初信的阶段,他必须求长进。这个长进不是无限的,按希伯来书所说「进到完全的地步」。这个「完全」的意思有特别指明的必要。早日希腊的传说,著名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将学生分为两种:(1)学习者,(2)完全者(指已经成熟的人)。

    有一位哲学家写信给他的读者说:「你们不再是孩子,而是已成长完全的人,所以你们要像一个完全的人求进步」。他指的是智慧的进步,而希伯来书指的是在信仰上而言,愿我们体会圣经中的意思。耶稣说「你若愿意作完全人,去变卖你所有的,分给穷人,就必有财宝在天上,你还要来跟从我。」(马太十九21)在这句话中,耶稣将「跟从祂」与「完全」连结在一起。山上宝训中论爱仇敌时,耶稣说:「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马太五84),这里,「完全」可译为知道「要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仍是指在信仰上要进步到与神直接连结的地步。正如申命记十八章13节所说:「你要在耶和华面前作完全人」。

    虽然在这个世界上,除了主耶稣以外,没有一个完全的人,但由于耶稣是完全的,跟从祂的人是向着「完全」的道路奔跑,在生活上就愈接近神。这不只是对当时希伯来人的要求,也是这时代每位基督徒所要努力的目标。耶稣的门徒,当耶稣呼召他们时,他们虽毅然决意撇下渔船,离开家人跟从耶稣,但他们都不是完全的人,彼得喜欢夸张,约翰性如烈火,雅各争权,多马疑惑,但是这些人结连于主以后,完全改观,成了新造的人,一步步地靠近「完全」的地步。

 

三、信徒在生活中长进的结果就是祝福

    希伯来书的作者对于那些背道以及不能求进步的人,提出警告:「就如一块田块,吃过屡次下的雨水,生长菜蔬合乎耕种的人用,就从神得福;若长荆棘和蒺藜,必被废弃,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来六78)。菜蔬和荆棘同受阳光、雨水,却长出不同的果子,结果一受祝福,一受废弃。我们若不能在生活求长进,结出菜蔬以蒙祝福,反而停留在初步的教训而得荆棘和蒺藜,就要受咒诅,列入永久的刑罚。我们究属何种人呢?。

    总之,基督徒在信仰生活上,不可留在初信的阶段,更不可因为有好的开端就满足,应当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这不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仍是要结连于基督。「在信仰生活中追求进步,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必然每时刻都须要有神的帮助」。诗人说:「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盼望我们大家得着神的大帮助,信仰能在生活中追求到完全的地步。

 

          进到完全    漆南智

                   读经:希伯来书六章18

 

    新堂廿三周年的感恩礼拜刚过,我们实在看到教会渐渐往前扩展,神加多人数给我们,并不是我们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可夸,完全是神的恩典。最近大家更快乐听到许昌街青年团契马上就有新的礼拜堂,虽然所需的经费庞大,但神是信实的,神给我们广大的工厂,为叫教会在这末世建造起来,在座的无论你是什么时候来到这里,均足神家里的一份子。今天我愿用希伯来书六章18节与大家交通,特别是第一节:「所以你们应当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竭力进到完全的地步……」说到进到完全,神在我们身上有个目的,祂愿祂的儿女成为祇计划中的样式,祂不仅给我们得救的生命,耶稣说:「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祂盼望我们继续不断地往前走。

    惟有希伯来书未注明作者是谁,为的是要我们直接从神得到明白的启示,希伯来的意思是过来人,渡过河的民族,本书的作者受了感动写给希伯来民族,如今这卷书也是给我们属灵的犹太人,亚伯拉罕的后裔的。如何过来呢!就是从旧约进到新约,从律法下进入恩典下,从惧怕中进到爱中,从灭亡中进到基督耶稣里永远的荣耀。神给每一个相信的人这丰富的恩典,成为过来的人,我们怎能不离开基督道理的开端呢?

    离开不是离弃(六节),作者没有说基督道理的开端不好,那是根基,但不是目的,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那地步要继续建造、追求。希伯来书前五章的内容在第六章作了一个结论,就是要竭力进入完全。   

    第一章说到神的计划、目的,神藉基督耶稣道成肉身显给世人看,祂永不改变。

    第二章说到我们怎能逃罪,若我们不在基督的救恩中有份。

    第三章警告你我,在基督里蒙恩的人,要防备不信的恶心玷污了。

    第四章说到基督的顺从、信心,成就了神救赎的计划。

    第五章说到基督的完全,为凡顺从他的人成了永远得救的根源。神当年对亚伯兰说:「我是全能的神,你当在我面前作完全的人。」(创十七1),也是对我们说的,这里讲到完全,也是神对我们的心愿,但不是靠我们自己,乃是靠神的恩典与大能,才能达到完全的境界,在我们有三方面要进入完全的地步:

 

一、在属灵的经历上—

    (一)懊悔死行,信靠神,你最近一次的悔改是什么时候?

    (二)洗礼  是我们应尽的本份、见证,目的为要我们的生活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你受洗前后有无改变?

    (三)按手之礼  代表:

    1)悔罪。

    2)联合(与主联合)

    3)祝福(神的福份我们领受没有?)

    4)医病(进入健康,得胜、刚强)

    5)设立圣职(有无按神给我们的恩赐在神给的地位上完全发挥?)

    6)差遣上,有无支持传福音的事工?

    7)分属灵的恩赐,让神把我们的恩赐挑旺起来。

 

二、持守主死里复活的真理—

    我们与基督的关系,不仅停留在基督从死里复活,更是让那复活的大能在我们里面生效。

 

三、永远审判—

    耶稣再来要审判这世界,这件事要牢牢地放在我们的心里。

新堂廿三年过去了,我们实在应在信徒当尽的本份上,竭力进入完全的地步,在身体上作有用的肢体。我们相信耶稣就要来,先知阿摩司说:「当预备迎见你的神」,你预备好了没有?

 

         重钉十字架    李道生

                    经文:希伯来书六章46

 

    本段经文,为历代以来圣经学者,神学家激烈争论的问题,如在几个世纪中,亚米纽斯派Arminians与加尔文派Calvinists 在这神学的观点上,会作互相对立的主张。前者认为此处所描写的为真实的信徒,而推断他们的结局会完全从恩典中堕落,终至于永远灭亡;后者却坚持主张此处所论非指是真信徒而言,因为依照在基督里恩约的旨意,真信徒是永远不会灭亡的。但我们要从45两节中所提出的五个例证,来认清那些人的景况,知道他是何等样的人。

    (—)那些已经蒙了光照——这光是表示福音真光(约一9)。他们虽然已经蒙了光照,知道自己有罪,但未悔改信主,显然不是亲爱的弟兄,这里「已经」一词原文乃指只此一次once,说明他们仅在福音真理的知识上蒙了一次光照,瞬即立刻消失,他们并未接受救恩,而后退离去(参太四1516;约六66;提后四10)。如巴兰其人,他是「得听神言语,得见全能者的异象,眼目睁开而仆倒的人。」(民廿四4),还是走了黑暗的道路(犹11)。

    (二)言过天恩的滋味——这里的「天恩」,在新约时代,圣灵明显是神的恩赐(林后九15;约六65;弗三7),那些人仅是尝过一点天恩的好澈味,却没有吃下去(耶十五16)知道祂是美善(诗卅四8;彼前二3 ),却是没有真正的得着,没有主的生命在他们里头(约六5354)。他们单单尝了主恩,只有一些尝试宗教经验,似乎很有兴趣,可是不愿意吸收归为已有:这如同与人在市场上尝了一点菜,

觉得味道好,却不肯用高价去买来吃,这与他是毫无益处。试看犹大是曾尝了天恩的滋味,能以医病赶鬼,其结局仍是沉沦(路九1;廿二22;徒一18)。

    (三)又于圣灵分——这里所称「有分」Parkers的原文,与歌罗西书一章12节和彼得后书一章4节的意思用法有别。彼处经文系指真实的信徒,这里却指伴侣Companions而言,是外表而非内在的,他们只是有分于圣灵的感动,但是「消灭了圣灵的感动」(帖前五19),并没有接受「圣灵为印记」(弗一13),未能得着圣灵的同在,并无分享属灵的恩赐(林前十二11;徒八162021),可知他们不是从圣灵生的(约三6),当然不是重生得救的人。

    (四)尝过神善道的滋味——他们曾是尝过了天恩的滋味,又尝过了神善道的滋味,就是读过圣经真理,听过神永生之道理,都觉着比别的道理好(参约五39;六68;罗十17),尝而未吃,听而不行,并没有道种存在他们心里,仿是不信神所差来的救主基督(约五38;可六20),这些人不过是把福音真道当作新闻,喜欢听听说说而已(徒十七21),还是没有得着救恩,不愿来作神的儿女。

    5)觉悟来世权能——这里的「觉悟」一词,是另加的,在原文上是与上文连为一句的,就是「尝过神美善的道,和来世的权能。」(参新译本圣经)。这乃是说,他们皆能知道来世弥赛亚的日子,基督的国度能力,对于天堂地狱是有深刻的认识,也晓得将来死人复活的事,且知神在来世施行审判权能之可怕,但他们到此为止,未有勇于进一步,而终于离弃了道理。更足以表示这些人是假信徒而无疑义。

    我们从上述几点可以明白所指的那些人,不是真实得救的信徒,因为他们是犯了离弃真道的罪,在六节的原文没有「若是」二字,却有「并且」的字,表明这定是不信者,不良的结果的意思。他们屡蒙神的厚恩,明白神的话语,熟习许多圣经知识,不惟不信不往前进,而且后退犯罪,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原文意悔改,参新译本圣经),因为这种人的罪是「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祂」。意思分明是说:以前的犹太人不信基督,把祂钉在十字架上;如今他们还是不信,故意犯罪,等于是又把主重钉一次十字架,亦就是践踏神的儿子,主的血(来十2629)。他们近于咒诅,结局就是焚烧,遭受那最可怕的审判,以致灭亡。(来六8;十27)。

 

           重十字架钉    许竹轩

                        经文:希伯来书六章6

 

    「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叫他们从新懊悔了。因为他们把神的儿子重钉十字架,明明的羞辱他。」(来六6

    我们读了左边这一节经文,其他都容易明白,惟有重钉十字架的「重」字,需要解释,我曾听见有人这样讲:「重钉十字架,就是再一次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这样讲法只是按照中文的字义来讲,实在与原文的意思大相径庭。本来ana这个字,在这里没有「重」即「再一次」的意思,但在这里要作「放在上面」来解释。那就是说「把神的儿子放在十字架上」就像「耶稣上耶路撒冷去」(太二十6)。「到他们那里上了船」(可六51)。「爬上桑树要看耶稣」(路十九4)。「因我还没有升上去」(约二十17)以上的「上去,上了,爬上,升上」等字,和「重」字原文都是由ana一个字翻译出来。

    现在为了明了这句经文,可先讲一件事来说明,前几天有人送我一座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精巧的小铸像,外面用很雅致的玻璃盒装着。我看了以后,却对他说:「耶稣早已复活升天,坐在神的右边,现在不是放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了,基督徒常用的十字架,祂是没有耶稣的像在上面,这象征耶稣已经使用祂的神性,复活,升天,进入荣耀了,不再是卑微虚已,受苦,受死,挂在十字架上的耶稣了,惟有天主教常用的十字架,仍然把耶稣的人放在上面,这是不合道理的。

    我们圣经,知道当时耶稣被挂在木头上,是受苦,受死,流血,蒙羞的时候。那时神也是离弃了祂,「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太二十七46)。「从那里经过的人,讥诮祂,摇着头说,祢这拆毁圣殿,三日又建造起来的,可以救自己罢,祢如果是神的儿子,就从十字架上下来罢(当耶稣放在十字架上时,他们不信祂是神的儿子,不信祂是人类的救主)。祭司长和文士并长老,也是这样戏弄祂,说,祂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祂是以色列的王,现在可以从十字架上下来,我们就信祂。祂依靠神,神若喜悦祂,现在可以救祂,因为祂曾说,我是神的儿子。那和祂同钉的强盗,也是这样的讥诮祂。」(太二十七3944

    那从加利利来跟随耶稣的妇女们,在那里远远的看着那一位被挂在木头上的耶稣,他们都战战兢兢,恸哭失声。还有祂的那些门徒此时也都好像惊弓之鸟,逃逸无踪了。

    耶稣被放在十字架上,从上午九时至下午六时共九个钟点的时间,这件事,不但是人间空前绝后的大悲剧,就是地也震动,日头也无光。

    当然,在希伯来书作者,在主后八十年至九十年间写此书时,耶稣早已复活升天,坐在神的右边,在这里,不过他说,当主后八、九十年问,信徒离弃真道,不知悔悟,不结善果,羞辱主名的属灵景况,就和当时耶稣被放在十字架上,讥诮耶稣,离弃耶稣,羞辱耶稣的那些人的心灵景况完全一样。

    那时他们那些离弃真道的人,就好像和当年,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那时的犹太人同时站在一起,仰面看一看放在十字架上受苦受死的耶稣,共同的来讥诮耶稣,差辱祂,不相信祂是神的儿子,不相信祂是救主。

    亲爱的弟兄们!那时,他们那些远离真道的人,把神的儿子放在十字架上,明明是羞辱祂,我们常想到,今日的世人怎样呢?是不是也和他们一样,把耶稣放在十字架上,明明的羞辱祂,主的灵光照我们,使我们速速的觉悟。阿门。

 

           近乎得救    李道生

                     经文:希伯来书六章9

 

    「亲爱的弟兄们,我们虽是这样说,却深信你们的行为强过这些,而且近乎得救。」(来六9

    本章第8节有「近于咒诅」一语,这「近于」一词原文字是「近」(指地方言Near of Place路十九11;约三23),或「临,到」(指时候Near of time。太廿四32;廿六18),其与9节「近乎得救」的「近乎」截然不同。

    这「近乎」一词原文字是「有,存留,持守,获得to haveto hold,太三4;廿二12」或「依附,附近Oneself near, to be near可一招」所以「近乎得救」并非指着尚未得救而仅靠近得救之谓,实乃指着这些希伯来信徒。「亲爱的弟兄们」是有得救了,因为他的行为见证有「强过这些」的表现,则永远的救恩已「依附」在他们里面而不分离。

    「近乎得救」这一句话,有人翻作「属于得救」,「能引致你们得救」(参吕振中译本),或「结局就是得救」(参新译本),这些较合原文而肯定的译法,已很清楚的说明了这些是得救的真基督徒,与前者「近于咒诅」那些未得救的基督徒,两者之间,诚然是完全不同的。

 

          圣子与神的起誓

                     读经:希伯来书六章17

 

    「照样,神愿意为那承受应许的人,格外显明祂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为证。」(来六17

    作者将圣子与希伯来人的历史背景作对比,指出这国家是以敬拜和祭司制度为中心的神权国家,之后,他转过来讲了一段严肃而令人敬畏的话,警告人避免悖逆或拒绝圣子之言。

    现在的论点退回到希伯来民族历史中的亚伯拉罕时期,作者这样回顾有其目的。他回到神借着天使说话的阶段,以及神最后一次向亚伯拉罕显现,要他献以撒的那个特别时刻。

    有一点我们必须注意,作者引用的创世记故事虽不完全,但就他的目的来说,已经足够了。假如我们回到故事本身(创廿二1419),将会发现在那次对话里,神对亚伯拉罕说:「地上万国都必因你得福」  (创廿二18)。作者要我们注意到一件事实:当神这样说的时候,祂是起誓说的,这是神的誓言。

    这就是本故事中最引人注目、令人希奇的部分。我们发现神所用的话表明,祂以誓言约束自己;「耶和华说……我便指着自己起誓」  (创廿二16 )。而祂使用誓言,表示祂的计划永不改变,永不能被更改。不论亚伯拉罕当时的处境为何,不论漫长的岁月会为这个国家带来甚么遭遇,有一件事是确定的,那就是神的计划永不改变。而当时祂的誓言是指祂的宣告:「我必赐大福给你……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  (创廿二1718)。那是神的计划,祂指着自己起誓,说这事必永不改变。我再说,乍看之下,这是一件希奇的事。特别是我们的主在谈论有关祂天国的法则时曾说:「我告诉你们,甚么誓都不可起」  (太五34)。祂宣告说,他们的话,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这样就够了。当然,祂的意思是要他们都作心口合一的人,而不要口是心非。然而在此我们却看到神指着祂自己起誓。

    我们应当小心思考希伯来书的作者阐明这事所用的例证,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谨慎地指出了他真正的意思。他说,当一般人起誓时,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来六16)。这是当时的习俗,也是今天的习俗。目前英国的法庭仍然如此,一个人在起誓作证,需以亲吻圣经作起誓的表示。他这样作,是指着比自己大的起誓。作者说,在每一项交易和发言上,起誓是代表最后的保证,他的意思是,起誓是奠定信赖的基础。假如一个人在比自己更大者面前起誓,那表明他所要说的是实话,这就构成了信赖约基础。创世记的故事告诉我们神起了誓,而这本希伯来书信重新加以确定。但我们立刻会发现其间的差别。人是在比自己更高的人或物面前起誓。但神不能这样作,因为没有人高过祂。如此,神采用了人的方法,这方法并不与祂自己和祂的本性相抵触。而祂这样作是要给予最后的保证,那就是,要使它变成亚伯拉罕信心的基础。

    或许有人要说,按照当时神的立场,祂没有必要指着自己起誓。关于这种说法,我们另有一个例证:圣经里面有许多地方记载,神为了满足人当时的需要而通融祂自己和祂的方法。作者用「格外显明,」(来六17)这个词组,就是要表明这一点。人需要在简单的宣告之外,还有一个明确的证据。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起誓是一般人获得这种确据的方法。神在屈尊自己的情况下,降卑自己来到人的层面,采用人的方法,指着自己起誓。

    人起誓与神起誓之间的悬殊差距,更加增了神起誓这个事实的重要性。人起誓,若是出于真诚,并且照着去实行,就是受到外在权柄的约束。我起誓,就等于承认那个权柄,并且诉诸于它,因为我顺服它。神的誓言自然是须仗赖言本身那最终的、完全的权柄。因此祂就指着自己来起誓。

    提过这些之后,现在我们就要问,到底神起了甚么誓?神所起的誓,乃是宣告祂的旨意永不改变。这个「旨意」是指意志的决定,一个带来行动的决定;而这个旨意是有关于亚伯拉罕和他后裔的福分:并且,正如创世记的记载所显示,它也关乎「地上万国」的福分。

    法拉尔( Canon Farrar)告诉我们,犹太文学著作中的一个记载,是人们凭想象写下的,但却富启发性。在Treatise Berachoth这本书里,描写摩西向神提起这个誓言,他说:「假如祢是指着天地起誓,那我就要说,因为天地会废弃,所以祢所起的誓也会废弃;但祢既然是指着祢自己的圣名起誓,这誓言必永远立定。」即或这是段想象的对白,却显示了神的这个行动在人心中所产生的信赖。历世历代许多忠信之人的信仰,无疑是建立在神的这个誓言之上。神所赐给他们的,不仅是一句宣告,陈明祂的旨意;祂乃是屈尊自己,采用人的方法,指着自己起誓,以表明祂的旨意必定会实现。

    希伯来书信的作者,知道人对神的誓言产生的把握,现在要指出,神的誓言已经完完全全应验在祂儿子身上了。等侯的世纪已经结束,作者论到耶稣,说明这誓言如何借着祂付诸实现,完全应验了。在给加拉太人的书信中,保罗曾论到亚伯拉罕的子孙,并且宣称那「就是基督」(加三16);稍后他又说:「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当时他并不是写给希伯来人,而是写给外邦信徒。肉身的希伯来人已经在主耶稣论及耶路撒冷的那段话里被摒弃了;「神的国必从你们夺去,赐给那能结果子的百姓」  (太廿一43)。因此神的旨意是永不改变的。祂的心意也不能更改。祂对亚伯拉罕所说的话:「我必赐大福给你……和你的子孙……并且地上万国都必因你的后裔得福」,已经实现并且成了历史的事实。基督是成就这约的后裔,并且那些属乎基督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  (加三16)。

    现在我们再来看,到底作者如何讲论耶稣与这事的关连。他宣告祂已经「作先锋……既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成了永远的大祭司,就为我们进入幔内」  (来六20)。这事实如同「灵魂的锚」  (来六19),是信心最高的秘诀。神的誓言,在祂儿子身上得以成全;祂升入高天之时,人心中的盼望就得着了确据。

    与此有关且引人注意的,就是「先锋」一词。它将基督进入幔内这件事,和在这以前的一切希伯来礼仪,作了截然的区分。虽然亚伦也会经每年一次进入幔内,但他却不是先锋。他只不过是代表那些留在外面的人进入幔内。但那些人却永远留在外面。亚伦进入幔内时,没有一个人跟随他进去,一同站在约柜和施恩座前。但是主耶稣进入幔内时,是以先锋的身分进去的。这显然是说,祂弛为后来跟随祂的人开了一条出路。祂就是使万国在祂里面,借着祂而得福的那一位后裔。祂使那些属祂的人能和祂进到同一个地方。祂死的时候,圣殿里的幔子裂为两宇,就是最明显的象征和暗示。

    另一件富启发性的事,就是作者所用与此相关的另一个比喻。他提到「灵魂的锚」。自古以来,锚一向象征着盼望。希腊文学中就常出现这种用法。它同时也指危险中的保障。我们把锚抛下去,船就碇泊了;我们也就在危难中体验到一种保障。然而我们也要记得,事实上,锚会拦阻一只船发挥其功能。没有一只船在抛锚时,能达成船本身真正的目的。就正如吉普林( Kipling -英诗人)在他的小品文,「发现了自己的船」中所描写,船发现自己,不是在抛锚碇泊之时,乃是在深海中航行之时。我们记得有一次保罗和其他的人,把船上的货物都抛到海里之后,还不能把船稳住,他们就抛下四个锚,并且整日祷告等候。事实证明,当船那样被锚碇泊时,它无法达成它存在的目的。如今值得注意的就是,作者利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灵魂虽然抛下了锚,但却完成了它存在的意义。这锚是被抛入幔子里,也就是说,它是被抛入浩瀚的永恒里,不是海岸边的浅滩里,而是更深之处。因此这个比喻达到了它的用意,重新强调了神那永不改变的旨意。这旨意在主耶稣通入幔内时得着应验;灵魂的锚已被抛入浩瀚的深洋里。人类心灵的确信从此得着了证实,因为那位先锋已经进入幔内,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通路。

    神曾经借着天使与人交往,在这次和以色列人的祖先相会之时,因着人本性的软弱而向人起誓。这个誓言,或者说在起誓中所作的宣告,在主耶稣道成肉身时,就藉祂实现了;道成肉身导致十字架,透过它又导致复活和升天,如此,神的儿子就进入了幔内。这就是我们信心的秘诀。大约在一百年前,摩特( Edward  Mote )写了一首圣诗,充分表达出我们前面所思想的教训。这首圣诗的副歌这样说:「立在基督盘石坚固,其余根基全是沙土」,而其三节主歌的歌词则如下:

  我的所有希望根基,

    在于基督公义宝血。

    我不敢靠最好的义,

    我只敢靠祂的名牒。

  即有黑云掩祂的脸,

    祂心不变,祂恩不移;

    每次风浪虽欲漫淹,

    信心的锚抛牢幔里。

  祂血,祂约何等可靠,

    我名已经刻在祂手;

    四围虽然都能倾倒,

    祂仍存在永不弃守。

(原文在「祂血,祂约」之前有「祂誓」)

(录自《圣徒诗歌》)

 

            两件不更改的事    李道生

                    读经:希伯来书六章18

 

    本书作者论到当初神应许亚伯拉罕的话以后,就题到「两件不更改的事」,这两件事没有指明为何事,但我们从上文中(来六131417)可以找到下列两点答案来说明之。

    1)神的应许不更改(来六13)——这「应许」系表示神将祂于人的好处,恩典,旨意,和所喜悦的事,事先明白的启示宣告出来。神应许亚伯拉罕的是将大福赐给他,且又叫他的子孙多起来(来六14;创廿二16) ,神是指着自己起誓来坚定祂的应许,表示其永久的可靠,是万不能更改的。

    2)神的旨意不更改(来六17)——神以起誓来坚定祂的旨意,神的应许是依祂的定旨而来的,这样神的起誓是坚定两样事情,对人是坚定祂的应许绝不更改(来六1314),对祂自己,是坚定显明祂的旨意永不更改(来六17),人都是以起誓为实据,了结各样的争论;照样神的起誓不惟坚定祂的应许,并且也是坚定祂的旨意是永下更改的(来六1617)。「不更改」的这一词原文字是(无,易),意即表示不能易的,不可更变的Unchangeable,神是决不能说谎的,藉这两件不更改的事,让我们知道祂的应许信实,定旨不变,去持定摆在我们前头的指望,大得勉励(来六18)。除了上述两点以外,还有人就神对亚伯拉罕所起誓的内容来说,认为「论福,我必赐大福给你,论子孙,我必叫你的子孙多起来。」(来六14),这两件事后来果然实现了(来六15;创廿二1617;参加三167),是不更改的。   

 

        灵魂的锚通入慢内    李道生

                  读经:希伯来书六章19

 

    「我们有这指望,如同灵魂的锚,又坚固,又牢靠,且通入幔内。」这里所用「灵魂的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比方,「锚」字原文字anchor意指使人感到稳定或安全之物,又是指望的记号,用来形容这指望的本性是坚固,又牢靠;同时也让我们看见「信靠」与「抓住」的意思。这锚是抓住了万古的盘石基督,也抓住了神的施恩宝座。我们人虽然住往可能失信,但是神「仍是可信的,因为祂不能背乎自己」(提后二13)。

    我们有这可信永不动摇的指望,得以进到那看不见的深处,就是「通入幔内」,即在那天上的至圣所,为神荣耀居住之所在,因为信靠祂,就抓住祂永不放松,所以这一个锚被抛于此至高之处,无疑的就是指着基督按麦基洗德的等次为大祭司(来七20),祂已为我们进幔内,进入至圣所,叫我们也能像祂一样进去(来六19;七19;十19)。我们不但在今世就能在灵里进入,在来世更将要以复活的灵体进入,我们的灵魂在那里得安全,得喜乐,永远与祂亲近和交通,该是何等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