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雅各書導論拾穗

 

【何謂雅各書?作者是誰?(雅一1)】

答:①雅各書,乃雅各寫給散住在外邦各處猶太人的一封書信,本書至猶大書共七卷(雅,彼前,彼後,約壹,約貳,約三,猶),因沒有特定的收信人,可能是寫給一般信徒的,被稱為普通書信。本書內容要義,系論到門徒在試煉中的喜樂,信心不疑的祈求,忍受試探的人有福,聽道行道的需要,真實無虛的虔誠,在信上富足的應許,全守至尊的律法,信心與行為的表現,舌頭話語的過失,上頭來的智慧,與世俗為友的害處,對批評論斷的警戒,不去行善之罪,富人積攢財物的敗壞,忍耐等候主來的盼望,信心祈禱的功效,以及最後強調罪人回轉,靈魂得救的重要等事。本書主要信息,是在注重信心于行為上的表現,活出善行的見證。

②在新約聖經中提及三個雅各,即為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太十2),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太十3;可十五40),主的兄弟雅各(太十三55;可六3;參二五四題),本書普遍的被公認為是耶穌的兄弟雅各,在臨終之前寫於耶路撒冷的(加一19,二912,生平事蹟,參一五八題),被古代教會稱之為公函,約在主後六十年。相傳雅各熱心禱告,長跪不起,以致膝蓋皮甚為堅厚,古史有駝膝雅各之稱,那時他已經在猶太教會作了卅年的牧羊工作。另有人根據本書內容,並未提及耶路撒冷大會決議的事(參徒十五1-21),表示著於一個較早的日期——主後四十五年,這是更可取的。

③本書著作的原因,乃雅各為要糾正信徒的謬誤,堅固那些受苦難人的信心,與勸勉信徒應有的善行,以及對猶太人從速悔改歸主的要求。書中充滿了許多基督教的箴言,關係信徒生活言行教訓,極為寶貴。全書文字簡潔,道理甚深,是新約中極帶有猶太人的色彩。沒有神學上的討論,乃屬於倫理上的忠告。總之,其目的是在乎用真信心的行為,來試驗他們所承認的信仰。

④本書對道成肉身,復活要道,與福音二字未見提及。全書著重行為而少論教理,因此馬丁路德初時甚感疑惑,稱此書為「稻草書信」(參林前三12),他以為此書信缺乏福音真實價值。但經熟年以後,他的看法才有新改變,認為雅各書實為保羅書信的補充,人因信稱義的證據,是從他的行為看出來的。其實保羅所說的因信稱義,是信心的行為。在神前稱義,其信乃是有行為的信。雅各所說的行為稱義,是行為的信心,其行乃是有信的行,在人前稱義。信為行之根,神乃信之寶,二者實在是一種道理兩種顯明的說法,沒有任何矛盾。

⑤本書是尊重舊約的律法(雅一25,二8101112,四1112)。而啟示新約與舊約之間的道德觀念。其內容教訓,注重信徒德行行為的實踐。且滿有智慧的言語,長於用美麗的隱喻(雅一6101117182123,三3451112,四14,五237)。有人以本書比之耶穌的登山寶訓(太五至七章),又稱為智慧書。故讀本書時,同時需要研讀舊約律法書、箴言書、新約馬太福音,以及保羅書信,以及保羅書信,就必然融會貫通,更能明晰精深義理。——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作者】一個見過主榮光的人,總會自卑到一個地步,沒法與這位榮耀的主再談甚麼親屬關係(參二1;林後五16)。── 申樂道《雅各書註釋》

         優西比烏(Eusebius)保存了一些刻劃雅各性格的有趣起資料,這些資料是第二世紀早期的赫格西僕(Hegesippus)寫的:「耶穌的兄弟雅各,被眾人譽之為公義的雅各,因此自從主的日子直到如今,使徒們都樂意把管理教會的權柄交在他的手中。他不喝酒,也不吃肉;從沒有用剃頭刀剃過頭;也沒有用油抹過身;沒有用過浴缸來沐浴。他永不穿羊毛衣服,只穿細麻衣。他喜歡獨自進入聖殿,經常跪在那裏禱告。禱告的內容多是為百姓求赦罪;甚至膝蓋因跪得太多的緣故起了厚厚的皮,像駱駝的膝蓋一樣。而且,因為他為人極端公義的緣故,得眾人稱許為『公義的雅各』,和『百姓的堤壩』,正如先知們指著他說的一樣」。黎福主教(Bishop  Lightfoot)在他所寫的加拉太注釋裏面警告我們說,這些資料不可以盡信;但基本意義的真確性卻是無可懷疑的。── 巴斯德

 

【受者】基督是你生活中的主人,正如是你的救主;只有在你願意接受祂作你的主人,讓祂管理你日常生活的時候,你才是真的接受祂作你的救主,把你從罪中救出來。沒有一個人同時能站在兩隻船上。── 申樂道《雅各書註釋》

         這裡的十二個支派是指以色列的眾支派。這指明本書信是寫給猶太的基督徒,他們相信我們榮耀的主耶穌基督,(二1,)本於信得稱義,(24,)因真理的話得了重生,(一18,)為神的靈所內住;(四5;)他們也是教會的肢體,(五14,)等候主的回來。(78。)

 

【収信對象和寫作日期】『散住』這詞特指散住在巴勒斯坦地以外的猶太人,初期教會5的猶太基督徒因逼迫患難而四散(徒十一19),雅各書的對象正是這群散住的猶太基督徒。

         倘若以上所述乃雅各書收信人的處境,那麼雅各書在新約全書中是最早寫成的一卷書,約在主後4549年之間。── 周貴發《雅各書──聽行並重》

         照傳統的說法,雅各是在主後六十二年殉道的。但是,從他的書信看來,我們看不見有任何關於教會真理的痕跡,也沒有提及過使徒保羅所傳講獨特的恩典教義,甚至也沒有提及過關于外邦信徒與摩西律法的關係。我們應該記得,當日耶路撒冷使徒議會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雅各是會議的主席(徒十五)。所以,我們推想這卷書信是非常早的時候寫的,可能是新約聖經最早寫成的一卷書信。——威士頓(Weston

 

【寫作原因】雅一517;二1317;四6815;五1114這些經文足以反映雅各是以神為依歸,也是以神為本的。其實雅各處理因信稱義和聽行並重的問題之間的張力,是花了不少˙心思的;雅二22這節經文足以反映雅各的深思熟慮。── 周貴發《雅各書──聽行並重》

 

【背景與主題】雅各書也有很多與箴言相似之處。跟箴言一樣,他的風格是樸實、生動、鮮明和難以概述的。「智慧」一詞屢次出現。

  雅各書另一個主要的字眼就是「弟兄」。這字出現了共十五次,顯示雅各書的對象是信徒,縱使有時他也對未信的人說話。

  從某方面來說,雅各書是新約聖經中最多命令的一卷。即是說,雅各比任何聖經作者發出更多指示。在短短一百零八節經文中,便有五十四個命令(命令句式)。

主題             雅各書                               馬太褔音中的相對經文

患難與試煉    212;五10              1012

禱告             5;四3;五1318               613;七712

專注的心        8;四8                        2223

財富             1011;二67           192l2434

怒氣             1920;四1         22

律法             25;二11213         1744

假冒為善        2627                        118

至尊的律法    8                          12

憐憫             13                           7

信心與行為    1426                        1527

源頭與果實    1112                        1620

真智慧            13                                24

和平使者        1718                        9

論斷別人        1112                        15

銹壞的財寶    2                          19

起誓             12                           3337

──《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基督徒實行的完全】雅各書的主題是基督徒實行的完全。雅各不只論到基督徒的完全,更是論到基督徒實行的完全;這種完全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是理論的,乃是實際的。雅各所教導基督徒實行的完全,是本書一個很著重的點。他在這卷書題到許多美德,都與這種完全有關係。── WL

         要遵行神的旨意,我們需要基督徒實行的完全。這意思是說,我們的日常生活不可以隨便。我們可以用在軍中當兵的人為例來說明這事。當兵的人主要的職責,在於為國爭戰;但一個當兵的人要作個好戰士,就需要有正當的日常生活。同樣的,我們雖然是神的精兵、戰士,我們仍需要在日常基督徒生活中齊備完整。── WL

【與猶太十二支派的關係】曾有人認為,雅各書原是一本猶太人的著作,對散住的十二支派之人的短篇教訓集,是參照舊約的雅各遺言(創四十九)而寫成的。這本教訓集被一不知名的基督徒發現,加以修改而成。雖然我們現在無法找到這本教訓集,然而,有心人士卻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例如:(一)喜樂(一2)代表以撒(參創十七1719,以撒代表喜笑)。(二)忍耐(一3)即堅定代表利百加。(三)經過試煉的成功(一4)代表雅各。(四)富足的人(一11)代表亞設(創四十九20)。(五)施行善行的人(一12)代表以薩迦(創四十九1415)。(六)初熟的果子(一18)代表流便(創四十九3)。(七)動怒者(一1920)代表西緬(創四十九57)。(八)宗教家(一2627)代表利未(創四十九5)。(九)和平(三18)代表拿弗他利(創四十九21)。(十)爭戰鬥毆(四12)代表迦得(創四十九19)。(十一)等候秋雨春雨(救恩)(五7)代表但(創四十九18)。(十二)禱告者(五1418)代表約瑟(創四十九2226)。(十三)生與死(五20)代表便雅憫(創四十九27)。其中卻沒提到猶大和西布倫(創四十九813)。── 彭德修《中文聖經註釋──雅各書》

 

【對雅各書不同的態度】信徒對於這卷書持有不同的態度。為主所用的著名改教家路德馬丁說,雅各書是一封『稻草書信』。然而,有些基督徒(特別是華人基督徒)卻很欣賞這卷書,因為與他們的道德倫理背景吻合,這種背景乃是強調倫理和道德的完全。這等基督徒特別欣賞新約的雅各書和舊約的箴言。在西方,新約聖經與舊約聖經分開出版時,新約通常附帶詩篇。但在東方,出版新約聖經時,通常附帶箴言。西方的基督徒似乎喜歡詩篇,而東方的基督徒則喜歡箴言。── WL

【本書作者雅各當時深具權威】他是一個非常重要而又具影響力的人,人們都稱他為『公義的雅各』。當他說話的時候,人們都側耳輕聽,當他說:『跳!』人們立刻問:『要跳多高?』── 巴勒《踐信於行──雅各書註解》

 

【比喻與例解】本書充滿了比喻。雅各也像主耶穌一樣,很會用淺顯而現實的比喻為例解,發表含有深意的真理。其中最美麗的比喻有︰

1.海浪喻信心(1:6),
2.花草喻屬世的虛榮(
1:10,11),
3.鏡子喻聖經的話(
1:23),
4.種子喻道(
1:21),
5.身體與靈魂喻信心與行為之關係(
2:26),
6.馬的嚼環(
3:3),
7.船的舵(
3:4),
8.火……等(
3:6)喻舌頭,
9.雲彩喻肉身生命(
4:14),
10.金銀的鏽喻資本家的剝削(
5:3),
11.農夫等候出產喻信徒忍耐(
5:7)……等等。

――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在正典中的獨特地位】馬丁路德對雅各書極為輕視,並稱之為一文不值的書信。那是大錯特錯的!馬丁路德身處之世,正值宗教改革者極力反對人要憑信心加上行為才可以得救的教訓之時,因此他才會誤解雅各對好行為的教導。事實上,也不單只是他對這封最早的基督徒書信有錯誤的判斷。有人稱這書信為一串珠子,表示書信內容散亂不一,只是將一些各自成文的段落湊合成書而已!

  其實,這封簡短的書信,是教誨文章的代表作。書信內容帶有濃厚的猶太風格,甚至將基督徒的聚會地點形容為會堂(雅二2──這字的希臘原文只有集會或會眾的含意,但不久便給用來單指猶太人的會堂,與今天的用法無異。

  在短短的五章中,雅各有三十次用大自然的事物來說明屬靈的真理。這令人聯想起主耶穌教訓的風格。

書信極為實踐性,內容提到一些多不為人道的題目,例如要控制自己的舌頭,不應奉承財主,和在實際生活上表現出真實的信心。──《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作者】聖經中有很多名字,經希伯來文、希臘文、拉丁文、法文和英文的連串翻譯後,產生了變化。其中以雅各(James)這名字與原文最為不同。這字譯自希臘文 Iakobos,其根源是希伯來文的 Yaakov(英文的 Jacob)。雅各這名字在猶太人當中十分普遍,新約聖經裡就有四個雅各。這四人都曾被認為是這書信的作者,只是在可信性方面有異,並在學術上有不同程度的支持。

    使徒雅各。他是西庇太的兒子,約翰的兄弟(太四21)。如果使徒雅各真是這書信的作者,書信就早應為人所接受了(參下文)。再者,雅各在主後四十四年殉道,應在這書信成書之前。

    亞勒腓的兒子雅各(太一○3)。他除了曾在使徒的名單中出現過外,就差不多是默默無聞的了。然而,作者只自稱是雅各,沒有用其它稱號來加以辨識,可見他在當時是眾所周知的。

    猶大的父親(不是加略人猶大,路六16)雅各。這人不多為人知,所以在名單中刪除也無妨。

    主的兄弟雅各(太一三55;加一19)。差不多可以肯定,他就是這書信的作者。他雖然著名,但卻是謙遜的,因他並沒有提到他與基督在肉身上的關係(參考猶大書的簡介)。他主持耶路撒冷的會議,並住在耶城直至逝世。人所共知,他是個十分猶大化的基督徒,在生活上極其嚴謹。簡言之,他在歷史上(約瑟夫的記載)及教會傳統中的形象,跟這書信的風格十分吻合。

  外證雅各書的外證最為不足,早期的教會領袖並沒有加以引述,只是提及而已。穆拉多利經目中沒有這卷書。大概是因為這卷書來自耶路撒冷,物件是東方的猶太人,而且在很多人眼中,書信的教導似是與保羅因信稱義的教訓相違背。

  然而,耶路撒冷的歐利羅、拿先斯的貴格利、亞他那修和耶柔米都曾引述雅各書。優西比烏告訴我們,雅各書是一本遭部分基督徒批評的經書(屬有爭執經antilegomena〕),但他自己卻視其為聖經並加以引用。

  內證雅各書的內證卻頗為有力。這書信的風格,跟我們從使徒行傳和加拉太書所認識的雅各相配合,內容亦與我們從其它來源所知關於散居時期的歷史一致。事實上,人並沒有理由要偽託雅各之名寫成這書信;書信的內容並沒有任何重要教義的加添(在第二世紀出於異端的偽經,卻必定有教義上的加添)。約瑟夫告訴我們,在猶太人當中,雅各素以忠於律法而為人所稱道;然而,結果因律法不容他為自己的彌賽亞作見證而殉道。這位猶太歷史家說,當時是大祭司亞拿尼亞下令用石頭將雅各打死的。優西比烏則說,雅各是從殿頂被扔下來,最後給棍棒打死的。赫格西僕則將這兩種傳統說法合併。

    有論者謂,雅各書的希臘文風格,並非一個巴勒斯坦地的猶太人所能有;這論點忽略了神的選民在智慧上往往有令人驚訝的表現。──《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作者】雅各書的作者當然是雅各,問題是主的門徒中有三個雅各:

    西庇太的兒子雅各;

    亞勒腓的兒子雅各;

    主的兄弟雅各。

    這三人中誰才是本書的作者呢?肯定不可能是首先殉道的西庇太的兒子雅各。而在及之中,根據各方面證據,以主的兄弟雅各為準確。這個主的兄弟雅各排行最長,與耶穌在同一環境長大;曾在耶穌生前否認主耶穌,不肯相信祂,但主死後反而相信;後來更成了教會的最高領袖,一生以謹守律法著名。──《新舊約輔讀》

 

【寫作日期】約瑟夫說,雅各在主後六十二年被殺,所以,這書信的寫成日期應在此之前。書中沒有提到耶路撒冷會議(主後4849年)就律法所作的決定,而雅各是主持這會議的人(徒一五),因此,大多數人接受書信的成書日期介乎主後四十五至四十八年之間。──《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年期】本書的作者雅各是在耶路撒冷教會受迫害時不顧生命留守教會的柱石;同時期使徒雅各殉道(徒十二2);又從加拉太書二89中,保羅提及雅各曾和他行過右手相交之禮(表示支持保羅作外邦使徒);根據上述三大事情發生的時期綜合來看,雅各書著於主後四十至五十年是相當準確的了。──《新舊約輔讀》

 

【寫信之時期、地點】認為雅各書寫於較早時期的大有人在。他們所持的理由是:

    書中從未提到在耶路撒冷所發生,關於猶太人與外邦人中有關律法禮儀的爭論,可見是早於此事件所寫的。

    仍然熱切盼望主的再來(五79)。這是早期教會的現象。

    聚會的地方仍叫會堂,單只提到長老,不提執事或主教的教職。又有許多人作教師的現象等,更像是初代教會的組織情況。

    沒有提到主後六十六至七十年間的猶太戰爭或其氣氛。

    傳統視為作者的雅各,死於主後六十二年。

  故本書信應是作於主後六十年以前或更早的時期。

  然而,若從另一方面來看:雅各書中未提到律法禮儀的爭論,可能是已成定局之事過境遷的現象。而期待主再來的信仰,事實上已延續許久。直到今日人們還是在等待、盼望。再者,沒提執事或主教,可是,也沒提到使徒或其它目擊的見證人。加上早期的教會幾乎毫無富人,尤其是耶路撒冷教會是很窮的;故貧富的磨擦是屬較晚的事。除此之外,不提耶穌及教訓,卻論一些倫理問題,這不是早期宣教時期的現象。長老受尊敬,甚至是被視為接續使徒的職分,不單是早期的事;在新約後期的文獻中,如約翰書信、彼得前書的作者,都自稱長老,啟示錄也給與長老尊貴的地位。雅各書的宣導信心無行為是死的,不論是出於反對保羅的因信稱義,或是為了糾正對這種教義所引起的誤解,都應是較晚期的事。同時,只要確認雅各書中含有早期雅各的講道資料,所有認為本書寫於早期的理由,就都得到解釋了。所以,第一世紀末比較可能是本書的寫作時期。

  至於寫作的地點,有人認為是在巴勒斯坦。因為雇工性質的農夫,在古代只有此地方才可能有之。但是,只要寫作者採用了雅各的講章,就會有這種現象。何況其寫信對象是信奉基督的猶太人,他們必定十分瞭解作為雇工的農夫。所以,我們實在難以斷定寫作的地點了。── 彭德修《中文聖經注釋──雅各書》

 

【寫信的目的】由於雅各書的內容,呈現出一連串倫理的主題。不論從整體上或各別段落看來,似乎難以找到形式上的計畫,好像沒有一個總主題。所以,找出雅各書的寫信目的,是一件困難的事,這是學者普遍的看法。

  若說本書信沒有總主題,或者說寫信人毫無寫信目的或計畫;只是彙集雅各的講章,一些倫理教訓、箴言等而成。這又是很令人困惑的事。誠如現代學者所強調,寫信人的希臘文造詣出奇的好,精通希臘的辯證體論法與修辭學,其內容又廣涉舊約的語句、典故、兩約中間的智慧文學──“傳道經所羅門智訓等,甚至涵蓋了當代斯多亞派犬儒主義(StoicCynic)的倫理學。這樣博學的一個人,怎能想像他會寫一篇沒有總主題的書信呢?

  學者們批判雅各書的結果,認為二1426是唯一屬他自己的作品。若以此為出發點,則他的目的應是為了糾正對保羅因信稱義的信條之曲解。因為保羅所謂的信心乃是信賴、信念與忠實,但卻被人曲解為一種理智上的相信或承認,絲毫無行為上的關聯。事實上,保羅強調因信稱義,但是他更強調稱義的人應有的倫理生活(見羅十二章以後),他所謂的信心是使人生髮仁愛的信心(加五6)。雅各書的作者就是要來指出這個要點。所以他說:信心若沒有行為就是死的,這並不是強調只要有了行為,不必要有信心。

  從教理史上,我們發現影響初代教會信仰最大的異端、挑戰,乃來自智慧派的人士──新約後期的作品,如教牧書信、約翰書信、彼得後書、猶太書等,都可說是反擊這種異端的作品。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智慧主義早已滲透且影響了猶太教。我們可以想像它對猶太基督徒的衝擊是多麼的大。

  智慧派的人士相信,一旦被拯救,脫離物質世界的囚禁,他們就被保證是自由的人。因此,有一派人認為他們應過苦修的生活,拒絕一切五官的欲求與肉體的享樂;相反的,另一派人卻認為可以放縱情欲,不受肉體拘束。後者的態度是一種濫用自由、反律法主義的傾向。這一派的人士自然會忽視基督教信仰中的道德律,而易於與那種曲解保羅因信稱義的看法互相結合。糾正他們正是雅各書的目的之一。

  由於智慧派人士自認是屬靈的,又自信得著一種神秘的知識,是別人所沒有的,因此,他們稱別人是次等的基督徒。再者,他們認為教會中弟兄們的團結,是靠那種神秘的知識,而不是愛心,所以,對於愛人如己的誡命,絲毫不以為意。教父伊格那丟描述這些人說:他們毫無愛人之心,不憐恤寡婦和孤兒,不眷顧受苦難災禍的人,也不看顧在獄中的人,或是從獄中被釋放出來的人,對於饑渴的人也不憐恤。(伊格那丟致士每拿書六2)。這種自傲而無愛心的作風,在教會中引起嚴重的分裂。這正是雅各書寫作的動機呀!

  雅各書中,再三討論到智慧的問題,從而刻意斥責那些製造紛爭且自以為有智慧、有見識的人。三118:暗示他們其實是貪愛世界者,自誇且好批評者,為富不仁者,並給予他們嚴厲的警告。四1~五6:指示他們真正的敬虔是(一)勒住舌頭不可彼此批評。(二)要實行愛人如己,就是使人自由之律法,看顧在患難中的孤兒寡婦。(三)要保守自己不沾染世俗,而不是與世俗為友

  同時,因為猶太會堂之仇視基督徒,對他們施以商業的限制,且控制其社會生活,以致基督徒常常陷於貧窮而抬不起頭來。由於猶太人傳統的善惡報應之信仰,他們很可能鄙視那些受苦與貧困的基督徒,批評他們是因悖逆神而遭到咒詛。這種情況使基督徒受到無以言喻的委屈。自然的,他們會一方面為自己辯論,甚至發誓以證明自己的清白與無辜;一方面埋怨 神在試探他們,甚至有人由動怒而致信仰動搖,成了失迷真道的人。因此,雅各書一開始就鼓勵他們說:你們落在百般的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富足的降卑也該如此(喜樂)!”“因為他經過試驗以後,必得生命的冠冕!(一21012)。在結論時又再次鼓勵他們,要忍耐等候主的再來與伸冤,像約伯一樣!不要彼此埋怨,不要發誓;要倚靠主而生活。不論受苦、喜樂、生病都要放在禱告中;尤其重要的是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並且致力挽回那些失迷了真道的弟兄(五1320)。

  雖然寫作者沒有在字面上明白敘述寫作物件的情況,但是在字裡行間已經很清楚指出當代教會分爭的因由來。同時,針對他們的困擾,給予警告、指示與勸慰!這真是一篇水準很高的寫作。── 彭德修《中文聖經注釋──雅各書》

 

【目的】當時的信徒以為一切既是出於神的恩典,那麼只要有信心,行為就不必理會了。他們誤解信心,以致信心與行為配合不上。雅各書的目的是要改正猶太信徒的這種錯誤思想,並給予正確的引導。──《新舊約輔讀》

 

【寫作背景】根據教會傳統,雅各書的作者是耶穌的兄弟雅各(太十三55;可六3)。主在復活後向他顯現,他便歸信主(林前十五7), 後來成為耶路撒冷教會中的柱石(加一19; 9), 身居領導地位(徒十五2229)。 相傳雅各生活敬虔,甚得一般猶太人和基督徒敬重。但主後六十二年,在大祭司策劃下,雅各終因信仰緣故被公會處死。

    學者對本書的寫作日期說法不一,但因為書中的教會儀式和紀律仍屬雛形,全書未提及耶路撒冷大會(主後四十八或四十九年)的議決或有關事項,故不少學者認為本書的寫作日期頗早,約主後四十五至五十年間。

    本書的對象是散居各地的十二支派11,直譯)。這可能指:

    第一,各地的猶太籍基督徒(十二支派代表以色列);

    第二,各地所有信徒,包括外邦人在內(以基督徒為新以色列,參羅二2829;加六16)。

    由於本書內容提及會堂(二2)、祖宗亞伯拉罕(二21),且多處引用舊約例證(二25; 11, 17)等,本書也許主要以第一種為對象。──《串珠聖經注釋》

 

【主題特色】本書作者以牧者的心腸寫信給身受試煉的信徒,勉勵他們忍耐下去(一34, 12; 711)。 另一方面,作者雅各宛如舊約時代的先知,強調信心的實踐(一22; 1426),指斥重富輕貧(二112)、欺壓窮人(五16)的做法,力陳舌頭的奸險(三112)、假智慧與世俗化(三13-四16)的錯謬等。

    書中很少提及系統性的基督教教義,卻注重基督徒實際的生活問題。本書例證很多取材於舊約,參二2123, 25; 11, 17。 此外, 本書喜用淺顯而現實的比喻,道出深邃的真理,又多採用諺語、精簡句子等,深具猶太人智慧文學的特色,並與主耶穌的登山寶訓有類似的風格和內容(參一1921, 2627; 112; 1112; 13, 12)。

    作者雖然語帶權威,卻屢屢稱呼讀者為弟兄們,流露親切之情。其文筆的優美流暢,為新約中的表表者。──《串珠聖經注釋》

 

【背景與主題】雖然雅各書可能是新約聖經中最早寫成的書卷,也帶有很濃厚的猶太味道,但書中的教訓卻絕不過時。書信內容在今日仍然適用,甚至應說是十分重要的。

  雅各為辯明道理的緣故,大量引用主耶穌在登山寶訓中的教訓,從右欄的比較可見一斑。

  本書經常提到律法,稱為全備……之律法(一25),至尊的律法(二8)和使人自由的律法(二12)。雅各的教導並不是說人要在律法下才可以得救,或他們要以律法為他們生活的規範。雅各只是引用部分律法,給那些已經在恩典下的人作為行義的指引。

  雅各書也有很多與箴言相似之處。跟箴言一樣,他的風格是樸實、生動、鮮明和難以概述的。智慧一詞屢次出現。

  雅各書另一個主要的字眼就是弟兄。這字出現了共十五次,顯示雅各書的物件是信徒,縱使有時他也對未信的人說話。

  從某方面來說,雅各書是新約聖經中最多命令的一卷。即是說,雅各比任何聖經作者發出更多指示。在短短一百零八節經文中,便有五十四個命令(命令句式)。

主題           雅各書             馬太褔音中的相對經文

患難與試煉     212;五10      1012

禱告           5;四3;五1318     613;七712

專注的心       8;四8           2223

財富           1011;二67       192l2434

怒氣           1920;四1      22

律法           25;二11213      1744

假冒為善       2627           118

至尊的律法     8            12

憐憫           13               7

信心與行為     1426           1527

源頭與果實     1112           1620

真智慧         13               24

和平使者       1718           9

論斷別人       1112           15

鏽壞的財寶     2            19

起誓           12               3337

──《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重要主題

主題

解釋

重點

活的信心

雅各要信徒不單聽道,也要行道。他把死的信心(沒有行動的信心)與帶有實際行動的信心對照。甘願去愛與服事就是信心的證據。

活的信心帶來改變,應當確定你的信心並不只是口講的──它應帶來行動,叫你的信心真能產生果效。尋求實踐信心的機會吧!

試煉

基督徒必會遇到試煉和引誘。經得起這些考驗,信徒便能有成熟、堅強的性格。

困難來臨時不要埋怨,求神給你智慧,祂會賜給你一切所需的去面對逼迫和苦難。祂會賜給你一顆忍耐的心,保守你在試煉中剛強壯膽。

愛的誡命

我們是靠著神的恩典,而不是靠遵守律法得救。但基督給了我們一條重要的誡命,叫我們“愛人如己”(太1919)。我們要愛周圍的人,並且服事他們。

遵守愛的誡命可以把我們活潑真實的信心表明出來。我們必須除去私心,才會真正愛別人。

智慧的言語

從一個人的言談可以看到他的智慧。我們必須為口舌之禍負責。從神而來的智慧可幫助我們制伏舌頭,我們就能控制所有的行為了。

領受神所賜的智慧就能改變你的言談,你說的話就會傳播真正的謙卑與和平的信息。說話之前要先想想,求神給你自製的能力。

財富

雅各教導基督徒不要盲從世人對錢財的看法,因為榮華富貴只是過眼雲煙,基督徒應真誠事奉,積存屬天的財寶。同時,信徒也不應重視有錢人而輕視窮人。

我們每個人都要對運用自己的財富負責任。我們應樂善好施,而不應囤積錢財。此外,我們也不應趨炎附勢,忽視窮人的需要。

──《靈修版聖經注釋》

 

【雅各書】

本書寫得平易有力,讀來有如一篇講道詞,又象一部格言集,引述主耶穌“登山寶訓”和舊約《箴言》中的教訓甚多。

本書由雅各署名,在新約所記四位名叫雅各的人中,只有耶穌的弟弟雅各最切合。他信主雖遲,在耶路撒冷教會中已是受尊敬的領袖,保羅兩次上耶路撒冷都拜訪他,又稱他為教會的柱石。添上其他佐證,一般都相信此函出自這位雅各之手。

書中包含基督徒立身處世、行事為人的實際教訓,所著重的是行道,極少神學上的探討。觸及倫理道德的精簡智言慧語甚多,主要集中在力行(二1426)、慎言(三112)、社會正義(二113;五16)和禱告的力量(五1318)上。

成書時期頗多爭論,但一般相信寫於主後45年左右,因信中未反映耶路撒冷會議(主後49年)中外邦人入教會可不守猶太人規例的決定,信徒聚會的地點仍在會堂中(二2),而且教會組織簡單(只有長老和教師,五14;三1),以及盼望主再來的心甚為迫切等等可資證明。據此,本書當為新約中最早的一本。──《啟導本聖經註釋》

 

【參考資料】

一、      本書作者

新約聖經提過四位名叫雅各的人:

1,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加利利人,是個打魚的,家境尚可(可一19,參十五40,撒羅米是他的母親),後為主耶穌呼召,與他的兄弟約翰同列十二使徒之中(太四21),也同時為耶穌稱為“雷子”(可三17);因脾氣暴躁又誤解基督降世的目的,而為耶穌責備(路九5456)。這位雅各是使徒中最早殉道的,時在主後44年間(徒十二2)。

2,小雅各,馬利亞(革流巴的妻子或姐妹)的兒子(太二十七56;可十五40;路二十四10),所以稱他為小雅各,可能易於和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區分,也可能是身材比較小。

3,耶穌的弟弟雅各,四本福音書中只有兩處提到他,是和他的兄弟約西 、西門、猶大一同提及(太十三55;可六3)。兩個名單中他都是排首,很可能是耶穌的弟弟中最大的一個。在耶穌死前,雅各象他的弟弟們一樣,都未信主(約七5)。新約也沒有提到過他歸信的事,很可能是在耶穌復活後向若干人顯現時,親自領他歸信(林前十五7)。他後來成了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徒十二17;二十一18;加二9)。

雅各雖非十二使徒之列,但教會承認他是使徒(加一19)。因“使徒”的稱呼在教會建立後已把範圍擴大,包括十二門徒和“眾使徒”(林前十五5,7)。依教會傳統,雅各曾奉派為耶路撒冷教會的監督,教會在耶路撒冷會議中討論接納外邦人入教會的條件時,他主持其事;也可能是接納外邦人的新規例的草擬人,獲得全教會的通過, 送往各地教會遵行(徒十五1323)。

《使徒行傳》最後一次提到他,是他要求保羅照律法規定行潔淨的禮,可見他對猶太信仰仍是相當支持的。他可能特別注重向猶太人傳福音的工作,並致力協調外邦人與猶太人基督徒之間關於律法地位的一些爭執。

他後來為主殉道。猶太史家約瑟夫說他死於主後62年猶太人在耶城暴動時。

 4,使徒猶大的近親雅各,這位猶大不是賣主的加略人猶大,而是被稱為達太的猶大(約十四22),《路加》稱他為“雅各的兒子(或作兄弟)猶大”(路六16;徒一13)。

本書作者自稱為“作神和主耶穌基督僕人的雅各”,一般都相信是(3)項所說的耶穌的弟弟雅各,原因是(1)項介紹的雅各既在主後44年已殉道,與本書成書時間相距太遠,不可能寫此書。其他兩位雅各,無論是地位或是影響力,都不及本書的作者。

從新約的記載中還可找到其他證據,說明這位雅各在教會中受尊敬的地位,與本書說話所需要的權威符合:1,耶穌升天後,他在等候聖靈降臨的人中(徒一14);2,保羅稱他為教會的“柱石”(加二9);3,保羅歸主後第一次去耶路撒冷拜訪的人,只有彼得和“主的兄弟雅各”(加一19);最後一次去耶城又拜訪他(徒二十一18);4,彼得在耶城被囚獲釋後,要求信徒把這事通知雅各(徒十二17);5,《猶大書》的 作者(極可能為耶穌的弟弟猶大)稱自己為 “雅各的弟兄猶大”(1節),可見雅各相當有名,毋須作何介紹;6,本書所用希臘文與《使徒行傳》所記雅各在耶路撒冷會議中發言極為近似(一1與徒十五23;一27與徒十五14;二5與徒十五13)。

二、      寫作時間

關於本書寫作時間有兩說,一說主張雅各寫於主後50年以前,因信中所描寫的教會組織簡單,只有長老(五14)和教師(“師傅”見三 1);信徒仍在會堂裡聚會(二2);教會裡的規例十分簡單(五1314);信中沒有提到耶路撒冷會議(主後49年)關於外邦信徒須否行割禮的爭執與決定。此外信中措詞仍帶有不少猶太教的氣息,並反映最早期教會迫切盼望主基督再來的心情。從這些內證來看,此書當寫於教會還處於沒有大量接納外邦人的初期發展階段。

——說主張此信寫於第一世紀60年代初期,也就是雅各殉道前不久。所持理由為信中已無初期使徒教會靈性火熱的特色,可見距離聖靈降臨已有頗長一段時期。信徒明顯已非初信的人,而作者的權威此時已經建立。

——一般學者比較接受第一說,認為此信當寫於主後4550年。此時 耶路撒冷尚未為羅馬人攻佔,城亦未毀(主後70年)。信中的收信人為“散住十二個支派之人”(一1),說明他們當為司提反遇害後逃離耶城散住各地的猶太人基督徒(徒八1;十一19),這也是信中多次提到試煉逼迫,以及作者與受信人十分熟悉的一個解釋。

如果此說成立,本書當為新約書卷中成書最早中的一本 。

三、      本書受信人

本書的最早讀者當為歸信了基督真道的猶太人。他們熟悉舊約,遵守律法,對新約賜給人在基督裡的自由認識不多。舉行於耶路撒冷的第一次教會會議中,還須討論外邦信徒受割禮和守猶太人律法的事(徒十五5)。會議結果是外邦人和猶太人都可以脫離律法主義的轄制,享受基督裡的自由。

雅各在信中提出基督徒生活應有的道德標準,書信風格簡單樸實,不涉及深刻神學道理,是針對這些猶太基督徒讀者而寫的。

四、      本書特色

本書著重信徒實際生活,信中時常引用“登山寶訓”(太5章)中的話(比較二5;三1012,18;五23,12;與太五3,9,1520;六1920),兼之用詞平實,處處反映當日耶穌的教導和思想。作者雖無意作神學探討,所涉及的靈性與道德生活原則,一樣超越時間,適用於今天的教會。

從本書也可略窺初期教會生活:1,組織簡單;2,繼續傳講耶穌在世教訓;3,猶太傳統仍甚濃厚;4,仍在會堂中集會等。

本書寫作形式有若格言集,類似舊約《箴言》。讀過原文的人,都認為乃高水準希臘文作品 。

但有些聖經學者認為本書關於信心和行為的教訓(二1426)與保羅的相當不同。其實雅各並非反對保羅因信稱義、不靠行為的教訓,而是力斥 當日流行於猶太人當中的一個觀念,認為得救所憑的信心等同于在理智上對一套教義加以接受,心裡頭沒有接納基督為救主。作者指出,真信心須在行為上有表現;要是沒有行為,是不是真有信心便很成問題。保羅說稱義只憑信心,但這信心決不單獨存在,總會生髮出良善的行為,也就是他所說的“使人生髮仁愛的信心”,這種信心才有功效(加五6)。換言之,信心所結的果子是有新人樣式的生活。雅各在二24說,“人稱義是因著行為,不是單因著信”,若把這節經文放在上下文裡來讀,就可以明白,雅各只是說,一個人真正得救的證據可從他順服神,遵行神要人有的生活中找到。他舉亞伯拉罕為例,亞伯拉罕順服神,甚至把兒子以撒獻在壇上(二21);此時亞伯拉罕早已在神前因信稱義。所以作者接著說,亞伯拉罕的“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二22)。信心要是沒有了遵行神旨的行為是死的。我們既不可以說,凡是行動,都為得救所不可少;更不可以說,人靠行為可以得救。這樣看來,保羅和雅各的教訓中有關信心和行為間的關係是完全一致的。參《羅馬書》三24注。

讀本書須從大處著眼,作者為社會主義(五4)、說大話讒言(三112)、重富輕貧的態度(五16)、論斷人(四1317)、真假智慧(三1318)等等,為信徒定下作判斷的原則,並強調應用愛心彰顯所信。每個人裡面所蒙的恩典,應該在外面顯出證據來(一1925)。他要求信徒忍耐等待主再來,以服侍主為樂(五1320);並用以利亞禱告為例,要我們曉得禱告能改變萬事(五16)。──《啟導本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