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雅各書第三章拾穗

 

【雅三1「我的弟兄們,不要多人作師傅,因為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判斷。」

    教師didaskaloi)在早期教會生活中扮演了顯要的角色,保羅將他們與使徒和先知並列,視為教會中三種最重要的事奉(林前十二28;徒十三1;羅十二7;弗四11)。早期教會中的教師與猶太拉比相當,所託付於他們的重責,為傳授基督教教義(看提後二2),因此教師的職事自然帶有某種權威和聲望,在只有少數人會閱讀,低階層的人少有機會提升地位的社會中,這種情況尤然。因此基督徒會受教師職事的吸引,並不令人吃驚。信徒帶著錯誤的理由成群擁向教師的職事,可能是雅各提出警告:不要多人作教師的背後原因。

我們(教導人)要受更重的審判。另一字面直譯,可譯成我們將受更大的審判審判krima)這字有懲罰或判罪的含意。──《丁道爾聖經注釋》

         「我的弟兄們,不要多人作師傅。」可繙作『不要作多人的師傅』,或『不要歡喜作師傅』。許多人對於自己的話沒有受約束,最容易顯出來的,就是作師傅。他無論到那裏都是教訓人,無論到那裏都有話說。在任何的情形之下,都能教訓別人,叫人不花錢得著他的教訓。許多人是歡喜作師傅的人,歡喜作人的參謀,坐在眾人中間就是話多。基督徒不止不該說謊話,不該說閒話,不該說惡話,並且多話也不該。不管甚麼話,多就不該。一多話,在神面前就不蒙祝福。―― 倪柝聲

         比惡言更壞的乃是錯誤的教導──使人在心智上與道德上迷失正路的教導。這不僅可以由我們所說的話造成,而我們置之不管也可以造成。── 安保吾《雅各書的研究》

         一些人只有一點小小的才幹,就想作宗教中的師傅,雖然他們連適當的資格也沒有。他們喜歡榮譽,卻不知道給人錯誤的教導是要被定罪的。

         教導,需要有更多的知識超過他們所講的題目。當錯誤的觀念帶領人走錯了路時,那些教導者豈不要負責任麼?對聖經作誤的解釋,招來分裂。人們持守那些錯誤並且去傳播。── 申樂道《雅各書註釋》

         雅各並非不願意有教導恩賜的人在他們當中,他只是提出凡作教導的在言語上要特別小心,因為將來面對的審判也會比其他人更重。── 周貴發《雅各書──聽行並重》

         一如William Barclay所說,作老師的,很容易是教導自己的意見,而不是講述神的話語。而作老師的更要坐言起行,而不是說一套,行出來的又另一套;這就是法利賽人的問題。──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雅各書小組查經資料》

         教師容易帶進不同的教訓,產生不同的意見,而造成難處和分裂。(參提後四3,提前一347,弗四14。)── WL

         教師在教會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羅十二7;提前三 2),不可把這職任看得太簡單,隨便負起教導的責任 。到了主來的日子,做教師的要按給誰多便向誰多取的原則 (路十二48),向神交帳  ──《啟導本聖經註釋》

         不要多人作師傅: 暗示當時大部分讀者希望成為師傅的普遍傾向。之所以不要多人作師傅,是因為師傅通常使用許多極具影響力的言語。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三1不要多人作師傅是什麼緣故?】

答:雅各說:「我的弟兄們,不要多人作師傅,因為曉得我們要受更重的刑罰。」這是本章開始所提出的一項重要警告,雅各隱約指出當時在猶太人中間,有些信徒自覺高明,以為懂得基督救恩,喜歡爭作師傅(參太廿三7),羡慕公開講論,去教訓別人,論斷弟兄,故意批評或挑剔別人的毛病,但卻不曉得自我檢點,且不知道學習是教導基本的資格,這樣他們以為口若懸河是有知識,可是能說不能行,對於別人的影響,負有重大的責任,所以雅各勸誡他們,不要多人作師傅,危害他人,以免受到更重的審判。試看主耶穌在世時,祂也曾經教導門徒,不要受拉比(即老師)的稱呼,因為他們都是弟兄,都是主的學生。只有主耶穌是他們的夫子(太廿三810,十24)。這等警戒和教訓,也是我們今日作基督徒的人,所應當深省的。——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雅三1~2雅各指出,我們用心追求一種屬靈的德行,或一種關乎靈命進深的操練,遠勝過追求一種比較得人尊敬的地位。作師傅的人仍難免有過,而要受神更重的判斷;但一個人若在言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一個完全成熟的人,這比作師傅的,還要光榮。── 陳終道《雅各書信息》

 

【雅三1~12正如雅各在此所描寫,舌頭是:①掌舵的力量;②是毀滅的力量;③是令人喜樂的力量。舌頭小而不足輕重,但其威力確實了不起。舌頭終歸就是言語,人通過言語思考,表達,可以感受、傳達喜樂和感情。因此,謹慎舌頭就可正確思考,莊重地傳達自己的意思,也能帶喜樂給其他心靈。雖然言語首先是傳遞人的意思的工具,但言語本身也有秩序,因此言語也能影響人,這是語言學的基本前提。這已在文學上明確地得以證實。因此聖徒首先應看顧自己的靈魂,同時也應注意正確地使用言語。從這一點來看,我們能得出注意口舌的兩大理由:①從個人角度,言語對人的思想情緒和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有很大影響。因此聖徒應為使用美好善良的言語而努力;②從社會角度來看,言語是人類溝通的第一工具。因此應謹慎自己的舌頭避免造成破壞性、咒詛性關係,應營造建設性的,公義的,和諧的社會關係。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三2「原來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

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他用的動詞(Ptaio)意為絆倒,在猶太教及新約中都是寓意用法,指靈性的失敗(參二10;羅十一11;彼後一10)。它可以指不太嚴重的罪,甚至只是因疏忽而犯的。這裡所強調的可能不是罪的多寡(RSV的含譯),而是罪的種類不同;參 NIV我們都會跌倒,各在許多方面。與此對照的是,雅各說,我們同樣會在一件事上犯罪──以舌頭來犯罪。雅各並不是頭一位將污穢的言語挑出來,作為特別普及之罪的人。舉例來說,箴言對話語的重要性及其力量有許多講論(參十811,十六2728,十八78)。西拉子耶穌和雅各一樣,以不經意的罪與言語的罪相比:一個人可能不經意的說溜了嘴,誰不曾用舌頭犯罪呢?(傳道經十九16)。雅各則從積極方面來說:若有人在話語上沒有過失(即跌倒),他就是完全人,也能勒住自己的全身。我們很難控制舌頭,因此常說出錯誤的、咬人的、譭謗人的話,當最好閉嘴時,我們卻大大張口,因此那能控制舌頭的人,絕對有能力征服身體其它沒那麼難制服的部份。

既然雅各將自己包括在其嚴苛的批抨中(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他在這一節中可能仍特別針對教師而言。但這一節的其它部份都未提及教師,而雅各對舌頭的警告當然可以廣泛應用。因此,很可能雅各意在將所有讀者都包括在第2節的第一人稱複數中。他對將成為教師之人的警告,令他思及舌頭的問題,而這一問題是教會中每一個人都有的問題。──《丁道爾聖經注釋》

         一個人對於話語能不能約束,也就顯明他對於自己能不能約束。要知道一個人有沒有聖靈所結節制的果子,可以看他在話語上有沒有節制。基督徒要節制自己,意思就是管得了自己。自己能約束自己,這是聖靈所結的果子。加五章給我們看見節制是聖靈所結的果子,雅三章給我給我們看見這一個聖靈的果子最明顯的表現是在話語上。一個人如果能夠約束自己的話語,就能夠約束自己的全身。凡是話語散漫的人,生活必定散漫。凡是話語胡說的人,行為必定胡作。話語不謹慎的人,這一個人全身也不謹慎。神如果能夠對付你的話語,神就有法子對付你這個人。話語往往是一個人的中心、背脊骨、大腿窩。―― 倪柝聲

         凡是話語散漫的人,生活定規散漫。凡是話語胡說的人,行為定規胡作。話語不節制的人,這一個全身也不節制。節制不是中庸之道。基督徒要節制自己,意思是管得了自己。神如果能夠對付你的話語,神就有法子對付你這個人。―― 倪柝聲

         『過失』一字,原文的意思是『滑倒』,身不由己地滑倒。『我們』包括所有人,很多時候在很多事情上都很容易『滑倒』,尤其在言語的過失上,更無人倖免。──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雅各書小組查經資料》

         舌頭雖小,但只要能控制,便能控制全身。──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雅各書小組查經資料》

         舌頭極難制服,若能完全控制舌頭,在言語上沒有過失,也就能在生活其他方面完全自製。──《啟導本聖經註釋》

         本節在希臘語本文中以“因為”開頭,從而向我們說明為人師傅的重大的責任。我們在許多事上都有過失: 作者在這裡宣告罪的普遍性,就連信徒也不可避免要犯罪。從此我們認識到違背神的旨意,爭相作領袖是自遭審判的驕傲行為。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三3「我們若把嚼環放在馬嘴裡,叫它順服,就能調動它的全身。」

    根據 AV,雅各以看哪behold)開始第三節第一個例。這種讀法雖然受近期某些注釋家的支持,可能還是較差,大多數近代譯本都將第一句視為條件子句,譯為且若。這兩種讀法間的差別只在乎一個希臘字母,很可能早期的文士們以 ide替代了 ei de且若)以與第4節相稱(idou,“看哪)。雅各在此節使用馬的比方,可能是因他在第2節用了勒住這字,但用馬來描述以小制大的觀念並非新鮮。主前第五世紀劇作家沙浮克裡斯(Sophocles)寫他的一個主角時說:我知道野馬可用一小嚼環制伏Antigone, 477)。當然,雅各並沒特別提及嚼環的小尺寸,但他可能有這意思,因他確實強調,一旦將嚼環放在馬嘴裡,我們就可調動牠的全身──《丁道爾聖經注釋》

 

【雅三3~5這裏是說人的舌頭就像嚼環,像舵一樣,是很小的東西,卻能發生很大的影響。最小的火能夠點著最大的樹林。―― 倪柝聲

 

【雅三3~6雅各提到舌如同嚼環、舵和火。所有這些配件都次於主因。馬嘴裏的嚼環由騎士所操控,舵掌握在舵手手裏,而火則出自火花。同理,我們的舌頭依照我們心靈的節奏而行。

         我們的舌頭表明我們內在的自我,這個事實令人困窘。就好像在向來打扮得好好的生活底下,偶爾穿幫一樣。我們全部都很優雅,但是一張開嘴,我們的心靈就表現出來了。── Joseph M. Stowell《掌管你的舌頭》

 

【雅三4「看哪,船隻雖然甚大,又被大風催逼,只用小小的舵,就隨著掌舵的意思轉動。 」

    拿船隻打比方NIV):雖然它們很大,又被大風推動,但一個小小的舵就可以使它按掌舵的意思變動方向。(NEB的譯法暗示其解釋稍有不同──大船甚至可以藉小舵逆風而行,但這不同不很重要)。雅各再一次應用了一個人盡皆知的比方。亞裡斯多得曾特別作此對比,小小的舵,由一人掌握,竟可以控制龐大的船(Quaest, Mechan. 5),他也常將人和神比喻成舵手。有趣的是,我們有好幾處發現,馬與騎士和船及舵被用在一起,以描繪不同的重點,有時甚至火(參5節)都與馬及船一同使用。35節組合這些比方使用的事實,雖可能表示雅各依賴了這些資料。但是也不一定如此,因為這些例子畢竟是相當大眾化的,雅各使用他們只表明他熟知自己周圍更廣的文化圈而已。──《丁道爾聖經注釋》

         論及決定方向的力量。只用小小的舵,就隨著掌舵的意思轉動: 指明我們信仰生活的方向在於舌頭的運用。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三4~5『就隨著掌舵的意思轉動。』船是由舵手來控制其方向的,而舵則隨著掌舵者的意思而轉動。所以,一個人的意志可以掌握其舌頭,並影響他的一生。──《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雅三5「這樣,舌頭在百體裡也是最小的,卻能說大話。看哪,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

    嚼環和舵雖然小,其重要性卻相當於百體中最小的肢體,舌頭:它能說大話誇口在新約中常是犯罪的行為,也是一種在神面前高傲的態度。但在此說大話的用法卻不帶反面的含意──舌頭確實相當重要,它可以理直氣壯地以它能決定一個人命運的力量為誇耀。腓力浦譯為:人的舌頭是很小,但它能引以為誇的效果是多大啊!

    這下半節將35節上半所討論舌頭超乎比例的能力,轉接到第6節,繼續討論舌頭破壞力的潛能。最小的火能點著最大的樹林!這種譯法奇特之處,在於同一個希臘字(helikos)卻被賦於兩個相異,甚至相反的意義:同時被譯成最大最小。其解釋是,此字表達任一方向的極度狀況(何特)──巨大或微小。此方式用在本句中,就形成相反的對稱。火快速破壞的比方,經常被用來警告,指出不受約束之熱情的後果。舊約將愚昧人的言語比喻成燒焦的火(箴十六27),西拉子說舌頭不是屬神之人的主宰,他們必不為其火焰所燃燒(傳道經廿八22)。譯成樹林之字hyle)可能指的是覆蓋巴勒斯坦許多山丘的叢林,在乾燥的地中海氣候下,很容易燃燒成火災。──《丁道爾聖經注釋》

 

【雅三6「舌頭就是火,在我們百體中,舌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污穢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並且是從地獄裡點著的。」

    他在此用的名詞gehenna地獄),這詞彙再一次反應出他熟知耶穌的教導,因耶穌經常用它來形容最後判罪的地點。這個字是希伯來文希嫩穀的音譯,在舊約中它惡名昭彰,在兩約之間時代它被用指最後審判的地點。地獄的頭號公民撒旦,將牠的能力賜給舌頭,令它有巨大破壞的潛力。──《丁道爾聖經注釋》

         舌頭是一個獨立的世界,舌頭是一個罪惡的世界。許多人的舌頭沒有被對付,他就帶著這一個罪惡的世界,到處散佈死亡,到處點著地獄的火。在這裏有一句話是厲害的:舌頭能夠點著生命的輪子。生命好像一個輪子在那裏轉,舌頭像火能夠點著生命的輪子,意思是能夠產生許多的肉體來。人的血氣、脾氣、怒氣,都能夠藉著舌頭把它點一點就著起來。舌頭能夠把地獄的火點起來,許多不好的事情都是一句話點起來的,那的確是從地獄來的。舌頭就是火,也是罪惡的世界。―― 倪柝聲

         『生命的輪子』是象徵人由生至死的生命歷程中,都是由一個中心點出發;而一個邪惡的舌頭,甚至可影響整個生命的中心。──《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世界』Kosmos一字有兩個解釋,一是世界,一是裝飾。故可說舌頭是罪惡的裝飾,舌頭可以把罪惡美化過來,這實在是件非常可怕的事。雅各並不是說舌頭本身就是罪惡。它的危險在於它情而有力地傳播內心的罪惡。──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雅各書小組查經資料》

         『輪子』至少有下列的特點:(1)圓而輪轉;(2)輪子是不停地轉;(3)週而復始,輪轉不停。『生命的輪子』是指整個生命或生命的每一部份。換言之,一言之失,足可以影響整個生命,及至生命每一部份。──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雅各書小組查經資料》

         六節的『生命』,原文意起源、出生、產生。輪子,原文通常指圓形或環狀,像輪子般旋轉或滾動的東西。用作比喻,指周而復始的物理效能,或一段路程,像環繞太陽的軌道一樣。因此,生命的輪子是比喻我們的人生,從出生時開始轉動,直轉到生命的終點。舌頭如同來自火坑邪惡的火,把我們從出生到死亡如同輪子般的人生點起來,使我們整個的一生完全在舌頭邪惡的污穢和敗壞之下。── WL

         “生命的輪子”指整個人的一生。如果誤用舌頭,話語不謹慎,害人有如從地獄點火。邪惡的話,其來源也是魔鬼(參約八44)。──《啟導本聖經註釋》

         論及了舌頭的威力,雖小卻具有強大的破壞力。舌頭不是單純的器官,而是意味著那人的內心,靈魂。並且舌頭的影響力一直擴散到人的精神世界。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三6舌頭是火,能把生命的輪子點起來意思如何?】

答:聖命的輪子,這輪子一詞的原文()(wheel),在新約中只用過一次,這是一句寓意的話,在雅各的心目中,大概是用猶太人對於生命傳統的觀念,而作一般容易懂的比喻,去教訓他們,輪子是圓而轉動的,而且是要向前進不停的轉動的。這表示人的整個人生或生命,就像輪子一樣的圓滿和完全。但這最小的舌頭像火,在我們百體中是個罪惡的世界,能把我們生命的輪子燒毀,破壞人生的圓滿,使我們失去了人生前途的盼望,以致一生不幸,受累無窮,陷在苦痛敗壞之中,促使生命的完結,因為這火是從地獄裡點著的,永不熄滅。可知雅各在此將舌頭作如火的喻意,其禍害之危險性,真是莫名為甚。——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雅三7「不止息的惡物,」在英文裏是unruly evil。有的惡是能制服的惡,舌頭的惡是不能制服的。一個人的舌頭如果放鬆,他是何等的愚昧。―― 倪柝聲

 

【雅三78言為心聲,要先制伏內心的邪惡,才能制伏舌頭(箴十六32)。──《啟導本聖經註釋》

 

【雅三8「惟獨舌頭沒有人能制伏,是不止息的惡物,滿了害死人的毒氣。」

    這節的希臘文先提出舌頭作對比:人可以征服動物,惟獨舌頭無人能制服。我們不清楚將anthropon眾人的)加在oudeis沒有人(參 RSV, no human being)之後該怎麼解說,這可能只是單純的延續第7節對的強調,使奥古斯丁建議一更微妙的解釋:“……他沒有說無一人可制服舌頭,而是說人中間沒有一個可以;因此若舌頭被制服時,我們承認那是靠神的憐憫、幫助及恩典才達成的。124

  這節最後兩個對舌頭的形容,可能與舌頭同格(RSV,──“一種不止息的邪惡,滿了害死人的毒氣),或是另一獨立句子的述詞(NIV“它是不止息的邪惡,滿了害人的毒氣)。不止息的譯自雅各在一8所用的同一個字(akatastatos),該處是形容那心懷二意的人,在他所行的路上都沒有定見125。以它來形容邪惡,可能建議此種邪惡很難控制,總可能發生(腓力浦),或是指此種邪惡來自不穩定,不單純的心思(大衛斯)。第一種解釋使它自然成為8節上半的補助語;第二種解釋則為9節以下舌頭兩面的、相衝突的用法鋪路。或許我們該接納第一種解釋,因它給予邪惡比較自然的意義。這節最後對舌頭的描寫,滿了害死人的毒氣,反應出舊約的教導:邪惡的人使舌頭尖利如蛇,嘴裡有虺蛇的毒氣(詩一四○3),舌頭所發的毒氣敗壞鄰舍(箴十一9),也使犯罪的人傾倒(箴十8)。──《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裏說『沒有人』能制伏,乃意味著惟有神能征服它。──《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滿了害死人的毒氣。』一個惡意的舌頭可以惡毒地毀滅人的名譽,甚至使人喪生。──《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人類能制伏萬物卻不能叫自己的舌頭服從自己,怪不得凡出名的將軍都認同這樣的一句話:『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制伏』一詞可譯作『統治』,也有馴化和教導之意。── 周貴發《雅各書──聽行並重》

         雅各說沒有人能制伏的舌頭是『害死人的毒氣』,這個詞由『死』和『帶出』組成,是一幅毒蛇張開大口的圖畫,顯出有毒的舌頭來,為要害人。── 周貴發《雅各書──聽行並重》

         唯獨舌頭沒有人能制服: 指人雖然對各種動物具有支配力,但由於墮落,喪失了對自身的支配力。但是人的這種腐敗也不能抗拒神那不可抗力的洪恩(2:5)──《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三9「我們用舌頭頌贊那為主、為父的,又用舌頭咒詛那照著神形像被造的人。」

    同一工具來頌贊那為主為父的,也用來咒詛那照著神形像被造的人。頌贊神是猶太人敬拜的主要部分,至聖的,願頌贊歸於祂是拉比文學中最常用來描述神的,而十八條祝禱”──那每日使用的儀文,在每一條的終了都以頌贊神來結束。基督徒當然在祈禱中也頌贊神(參弗一3;彼前一3)。用主和父來稱頌神是罕見的(可是參看代上廿九10;賽六十三16),但雅各用此稱呼可能並沒有特別的含意。雅各說,讚美、尊榮神的頌贊行為,是言語最高、最純、最尊貴的形式;另一方面,最低下、最污穢、最卑鄙的言語形式則是咒詛。咒詛的言語是頌贊的相反(參申三十19),古人認為它具有絕大的力量,因咒詛他們不但是對他們咒駡,更是希望他們被神割除,經歷永恆的懲罰。耶穌禁止他的門徒咒詛他人,相反的,他們卻要祝福那些咒詛你們的(路六28;參羅十二14)。咒詛特別可憎惡之處,是我們所咒詛的那人是按神的形像造的(雅各很清楚進一步引用創一26〔參7節〕。拉比以同一理由警戒咒詛:不可以說讓我們的鄰舍受羞辱,因這麼說,就是使那按神形像造的人受辱Bereshith Rabba 24, on Gn.51)。──《丁道爾聖經注釋》

         『形像』這一詞是指著道德的品質、信用、公正、正直、憐憫和愛說的(弗四24;西三1012~14)。── 申樂道《雅各書註釋》

         人是神照自己的形像造的(創一26),咒詛人就是咒詛造人的神  ──《啟導本聖經註釋》

 

【雅三10「頌贊和咒詛從一個口裡出來,我的弟兄們,這是不應當的。」

    雅各在此很有意思的轉用字,連同他使用的動詞exerchomai(出來)看來,他的話很可能依賴了耶穌有關言語污穢力量的教導(參太十五111819)。雅各和耶穌一樣,視一人的言語為其靈性的氣壓計,它顯露內心的真情。我們必須嚴肅的面對耶穌的警告:我告訴你們,凡人所說的閒話,當審判的日子必要句句供出來,因為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太十二3637)。一個在心裡(dipsychos對屬神的事心懷二意、前後不一致的人,在言語上也會表現出前後矛盾、不一致的情況。此同一主題出現在許多猶太作品中,根據便雅憫約(The Testament of Benjamin)六5健全的心智不會從口的兩面說話:讚美又咒詛、濫罵又尊崇、平靜又爭吵、偽善又真誠、貧窮又富足;它只是一種特質,不受污染,純潔,對每個人都一樣。這種言語的兩面性是不應當的,被神的靈改變的基督徒,應以前後一致、純潔的言語來表現其完全及純潔的心。──《丁道爾聖經注釋》

         真正的信心伴隨著對神不變的讚美和對人的愛心以及親切言語。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三10~11如果一個泉源不能發出兩種的水,那麼一個口裏也不能說出兩種的話來。一個泉源只能發出一種水,一個口也只能說出一種話。―― 倪柝聲

 

【雅三11「泉源從一個眼裡能發出甜苦兩樣的水嗎?」

    泉源pege)的重要性在乾燥的巴勒斯坦決不可低估,許多鄉村就是依賴此水源為生,我們可以想像活水泉繼續湧出清新,的(glykos是多麼重要。當然,有些溪流及水泉湧出的是清新及咸水的組合,不可使用。但雅各的要點是指出,同一個泉源不可能一刻湧出清新的水而下一刻湧出苦的、混有鹽的水。每一個泉源的水可能是好的、壞的,或中性的,但其種類是一致的,而舌頭的悲哀正是它的不一致:這一分鐘頌贊神,下一分鐘又咒詛人。雅各用來形容無法用的水的那字(pikros,苦的),通常不是用在水上,可能他將對水的描寫和與舌頭有關的字相聯,舌頭的言語經常被說成是苦的(詩六十四3;箴五4;西拉子廿九25;並參三14)。──《丁道爾聖經注釋》

         泉源: 雅各把聖徒的口比喻成泉源,表明從聖徒已得潔淨的口中說出來的話,就象泉水一樣,給別人生命、解渴和潔淨(18:4;10:11;12:18;15:32;林前16:18;1:7,20;15:3;5:26,27)。在此我們可以看見一個真理,即通過行為能判斷變化之內心的靈魂世界。應知道自己口中出怨言、咒詛人之言語的時候,就是我的靈魂該受主醫治的時候。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三1118神是美善的,所以從祂那裡發出的 毫無暗影。泉水來源要是甜,不會發出苦水來;人若心裡良善,有神那裡來的智慧、憐憫 、清潔與和平,又能沒有偏見,也不會生髮嫉妒、分爭和一切屬魔鬼的壞事。──《啟導本聖經註釋》

 

【雅三13「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他就當在智慧的溫柔上顯出他的善行來。」

    在智慧的溫柔上應被看作是形容善行品質;行為應充滿從智慧(將所有格作形容詞用,或是指來源之用)所流發出來的特徵溫柔。在大多數希臘人心目中,溫柔prautes)不是一個值得追求的美德:含有一種卑屈、不光榮的降格之意。但自己是溫柔(柔和)的耶穌(太十一29)宣告祝福給那些溫柔的人(太五5)。基督徒式的溫柔包括一種健全的認識,知道我們在神面前的不配,因而在對待同胞時自然表現出謙卑、不狂傲。──《丁道爾聖經注釋》

         『你們中間誰是有智慧有見識的呢?』知識是指有資料和一定的技巧;但真智慧則是以誠實的心來巧妙地使用知識的能力。──《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在智慧的溫柔上。』溫柔並非軟弱、恐懼,或任何消極的品格。它乃是對神的旨意完全的順服。──《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顯出他的善行來。』顯出善行是指在生命的態度上表現出來,在話語、行為上均要顯出他的善行來才可。──《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雅三13~14本節定義真、假智慧的工作。溫柔: 指被聖靈調整的狀態。在這裡表明真智慧唯獨謙卑地彰顯神的榮耀,而不是在眾人面前顯耀自己。換言之,這句話警戒缺乏信仰謙卑的,因知識或理性而來之傲慢的邪惡性。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三13~18前面是說沒有人能制伏舌頭,這裏是說,只有一種辦法可以制伏舌頭的,就是靠著從神來的智慧。── 張有光《雅各書講章》

         『智慧』一詞基本的意思可說是『技巧』。一般人以為技巧是指技術性的東西,這是正確的,但只是對了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一是思考的技巧,最後三分之一是態度的技巧。最後的技巧也是最少人學曉的。── 周貴發《雅各書──聽行並重》

         『善行』和『良善』基本上意思相同。── 周貴發《雅各書──聽行並重》

         照上下文看,智慧的溫柔在此該是指在說話上有節制。這與箴言十章十九節相符。這樣的溫柔等於雅各書三章十七節的和藹與柔順,與十四節在誇口並說謊中之苦毒的嫉妒和私圖好爭相對。── WL

         作為為人師傅的資格之一,雅各談到了智慧,並從以下幾個方面區分真智慧和虛假的智慧:①智慧的根源;②智慧的工作;③智慧的結果。智慧反映了靈魂的實際活動。從此我們可以確認本章的主題信心與行為是一致的,從而認識到教會的真智慧在於藉著現實生活表現出的聖徒的聖潔,而不在於某些外在的功績。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三14「你們心裡若懷著苦毒的嫉妒和紛爭,就不可自誇,也不可說謊話抵擋真道。」

    溫柔的相反是苦毒的嫉妒自私的野心(和合本:紛爭)。當然嫉妒(有熱心之意)(zelos)不總是壞事,非尼哈因對耶和華的事有熱心zeal)而蒙贊許(民廿五1113),耶穌自己也有一腔熱火(約二17)。但為神所發的熱心與出於自私的動機、嚴厲而暴烈的狂熱主義很接近倒是真的。這一類嫉妒熱心是保羅經常責難的(羅十三13;林後十二20;加五20),雅各在此所指的也是如此。他所說的嫉妒是因自私的動機而起的一腔熱火,對他人羨𤒼及批評。譯成自私的野心Eritheia是相當罕見的字,我們會很想將它按照那與它相近的字eris(紛爭)來下定義,這紛爭保羅與Zelos一同使用過三次。但這字不太可能由它而來。因在新約之前這字唯一出現的地方(在亞裡斯多得中),是指自私的野心,是傾軋、貪心的政客們狹窄的分黨熱心,在雅各書中這個意義絕佳無比,某些自以其智慧及見識為傲的人流露出嫉妒、苦毒的分黨姿態,這正與真智慧所發的智柔相反。──《丁道爾聖經注釋》

 

【雅三15「這樣的智慧不是從上頭來的,乃是屬地的,屬情欲的、屬鬼魔的。」

    這個智慧是屬地的而非屬天的。屬地的epigeios)可有完全中性的意義(參約三12),但它很容易用負面的含意,描述凡是暫時、軟弱及不完全的事物(看林前十五40“屬地的屬天的身體的對比;參林後五1);它貶抑的意義在腓立比書三19很明顯,那兒保羅說基督十字架的仇敵專以地上的事為念。第二,這智慧是不屬靈的(和合本:屬情欲的),而非屬靈的,希臘文Psychikos這字是來自psyche“靈魂的形容詞,在新約中總帶有負面的意味,它與人身上感情及理性作主的那部分有關(Knowing)。在新約中所有其它出處,這字都顯然特指與屬靈的對比(林前二14,十五4446;猶19)。第三,這類智慧是屬鬼魔的daimoniodes,字義為屬於鬼魔的)。這字在希臘文聖經中只在這裡出現,可能意為此智慧在本質上是鬼魔的,或更可能指其來源是出自鬼魔的。總而言之,沒有辦法產生良善生活方式(13節)的智慧,其特徵世界、肉體及魔鬼。其中任何一種描述都與從上頭來的智慧直接相對──這種智慧的本性是屬天的,其本質是屬靈的,其本源是神聖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十五節裡屬地的指世界,屬魂的指天然的人,出於鬼且像鬼的,指魔鬼和鬼。這三者總是彼此相連的。── WL
屬情欲的智慧是墮落本性的智慧,是沒有接受聖靈者的智慧(1:19)。因此這是沒有重生者的特徵。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三16「在何處有嫉妒紛爭,就在何處有擾亂和各樣的壞事。」

嫉妒zelos)和自私的野心eritheia)在上文已被挑出來,作為那些自稱有智慧之人的特徵(14節),現在雅各則指出,自我中心、自私的態度如何無可避免地會導致擾亂和各樣壞事Akatastasia擾亂)是名詞,其形容詞雅各已在一8和三8用來表徵心懷二意之人及說兩種話之舌,它含有坐立不安、無法靜止之狀態的意義,在路加福音中用它形容主再來parousia)之前那段期間的騷動、暴動及革命(路廿一9)。保羅請求哥林多人約束自己,不要在聚會中無組織的、不受控制的展露個人的恩賜時,提醒他們說:神不是叫人混亂(akatastasis而是叫人安靜(林前十四33)。當基督徒,特別是領導人物,對個人野心及黨派的興趣超過對全教會利益的興趣時,混亂擾亂騷動自然無可避免會在教會發生,各樣的壞事就出來了(NEB)。基督徒個人若心態錯誤,也同時可找到無止境的各樣罪惡。──《丁道爾聖經注釋》

         分爭: 指教會內的不安與無秩序(21:9)──《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三17「惟獨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

    清潔hagnos)這字含有道德無可指摘的意思,好比童貞新婦無懈可擊的貞操(參林後十一2)。沒有任何斑點或污染的智慧是無法產生任何罪惡的(參16節)。雅各對以下一系列形容詞的按排,產生美妙的聽覺效果。前四個形容詞(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都以“e”這音開始──eirenikeepieikeseupeitheseleous──合在一起有頭韻。最後兩個形容詞也有頭韻──這次是“a”──此外音節、音韻也幾乎類似──adiakritosanypokritos(亦參agathon)。──《丁道爾聖經注釋》

         從上頭來的智慧,『先是清潔』,是純淨和聖潔,可以清除人一切隱密的自私;『後是和平』,不是消極與不計代價的姑息,而是積極地去尋求、建立並維持人與人之間以及人與神之間的和睦,及正當的關係。

         『溫良』,有節制的溫柔和憐恤;是有理智又能體貼人的。當『按理說』是該定罪時,它知道如何去寬恕。它總是願意以恩慈來調和公義。

         『柔順』,不是指容易被人利用或是易受人操縱;而是不固執己見,願意考慮別人的立場與建議。它不是剛愎,而是溫柔、體恤人,知道在士當的時候,以適當的方法退讓。

         『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滿有實際行動的愛心。

         『沒有偏見』,它不是游移不決、毫無定見的。它是沒有『徇私偏愛』的,是建立在堅定的根基上,乃是神藉著基督賜給我們的。

         『沒有假冒』,是誠實衷心的,又是沒有隱瞞的。它不是表面做作,也不為求己利而有所隱瞞。──《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和藹的意思是溫柔的、寬大的、甜美而合理的。(腓四5。)和藹也有讓步的意思。由此我們看見,和藹這美德包含了許多其他的美德。和藹所包含的第一項美德就是限制舌頭。── WL

         從上頭來的智慧是柔順的或順從的,即甘心順從,滿意於不合理的待遇,容易接受懇求。和藹、柔順,等於雅各書三章十三節的溫柔。柔順就是有彈性,能彀適應一切的環境。── WL

         清潔: 這詞與私欲相對比,指一個人沒有絲毫惡的態度或動機。沒有偏見: 指沒有偽善。雅各對智慧的概念並非辯論性的,而是徹底的實踐性的。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三18「並且使人和平的,是用和平所栽種的義果。」

    在雅各書一20是指討神喜悅的行為,這裡所說的就是此意義。它包括17節列出的所有美德,也是各樣壞事16節)的反面。這種義無法藉人的怒氣達成(一20),但卻在和平的氣氛中成長、茂盛。那些製造這種氣氛的人,主保證賜給他們獎賞: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他們必稱為神的兒子(太五9)。──《丁道爾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