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書第四章拾穗 【雅四1】「你們中間的爭戰、鬥毆,是從哪裡來的呢?不是從你們百體中戰鬥之私欲來的嗎?」 爭戰(polemoi)和鬥毆(machai)這兩字取代了“擾亂”。這些字最常用來形容個人或國家之間動武的衝突。然而以其形而上意義來看,這兩個字也可以形容強烈的口角爭執。 私欲譯自hedone,這字之意只是“享樂”(pleasure),但常帶有負面意義,指罪惡的自我享樂(英文“hedonism”從它而來)。在新約中它一直有此負面意義(路八14;多三3;彼後二13)。雅各在此使用這字十分合適,這可由馬喀比書四卷一25~26的描述看出:“享樂(hedone)有惡毒的趨向,它是所有情緒中最複雜的一種,在靈魂裡它是誇耀、貪戀、渴望尊榮、競爭、惡意;在肉體裡它是亂吃、貪食、一味狼吞虎嚥。雅各毫無疑問的會在這張名單上加入嫉妒(四2)及自私的野心(三16)。這節開頭幾個字軍事的比方,延伸到雅各對私欲的描寫,即它們在“百體中”製造“戰鬥”。有可能雅各的用意是指個人心內各種私欲的衝突及騷動,但更好是假定“戰鬥”的物件是人性的較高層次,或靈魂,如彼得前書二11所指。破壞基督徒團契的爭吵及衝突,並非來自公義的熱情或有道理的熱心,應當歸咎於自私,自我沉迷的欲望。──《丁道爾聖經注釋》 『爭戰』是指一些猶太基督徒會眾,所持續的仇恨。『鬥毆』是指因苦毒的積鬱而導致表面的決裂。『百體』在此是指身子上的各個肢體。──《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爭戰』polemoi,通常是指規模較大的戰爭(war),另一『鬥毆』machai,通常是指規模較小的戰爭(battle)。這可能是人與人之間的爭戰,也可能是人內心的爭戰,但基本上主要的是人與神之間的爭戰。──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雅各書小組查經資料》 爭戰鬥毆: 因著被肉身私欲所支配的人而發生(加5:15-21)。人只有借著神的恩典才能擺脫私欲的支配。因此真信心應超越世俗的快樂,將關心的焦點對準神(林前10:31)。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四1~2】貪妒爭競從私欲中產生(三14~15);從上頭來的真智慧能抑制私欲。“殺害”不是指殺人的行動,而是指藏在兇殺行為根本上的那個仇恨(約壹三15)。──《啟導本聖經註釋》 你們……鬥毆爭戰: 這句子可譯為“因為你們貪戀,也得不著,所以殺害;嫉妒、也不能得,所以鬥毆爭戰。”就是說貪欲的結果是殺人,嫉妒的結果是爭戰。貪戀: 指強烈的利己主義(羅7:7)。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四1~3】貪得無厭是人類的劣根性,他們為要達到這種慾望,就不擇手段的去爭取他們所要求的。以致嫉妒、殺害,又鬥毆、爭戰,結果也得不著。── 張有光《雅各書講章》 【雅四1~3】私慾的特色是:(1)好戰──為權利、金前和性而爭戰;(2)不能滿足──因此殺害嫉妒;(3)不能禱告──只會利用神而不是向神降服。──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雅各書小組查經資料》 【雅四1~5】聖徒應警誡的罪惡是: ①按著私欲生活;②愛世界;③遠離神(魔鬼的誘惑)。這雖是不信者的生活(2:1-3),但信徒也可能犯這種罪。從而我們的真信心須通過在生活中不斷為戰勝罪而努力的實踐來證明(腓3:10-14)。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四1~10】四章一至十節,雅各所關心的是三個對我們成為難處的重大項目:宴樂、(1、)世界(4)和魔鬼,(7,)這些必須徹底對付,否則我們將成為淫婦、仇敵和罪人。── WL 【雅四1~17】雅各在前面敘述沒有重生者的屬世的面貌,在本章更詳細地論述這世界的私欲。私欲引起相互的紛爭鬥毆,誘發靈性的姦淫,尤其不順從神旨意。與眾不同的是,雅各在屬靈的層面尋找人們過這種屬私欲的生活的原因。那是因為他們驕傲,高舉人的智慧勝過神的智慧,且遠離神,親近世界,這是利己主義的罪。因此可以發現,所有問題的解決方法,就是徹底地否認自己,藉著神的話語戰勝自我。另一方面,雅各也要通過本章披露那些聲稱有信心,卻繼續按著情欲生活之輩的虛假信心的本相。本章內容結構如下:①因私欲而犯罪的生活(1-5節);②一切問題的解決方法(6-10節);③驕傲的結果(11,12節);④不順從神的行為(13-17節)。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四2】「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所有禱告的人,禱告,要有一個專一的目標。許多人禱告的行為是有的,但是並無所求。你必須學習禱告專一。神聽你,你知道;神不聽你,你也知道。攏統的禱告,到實在有需要時就都不行。如果禱告是攏統的,而難處是專一的,那就沒有辦法解決難處。必須有專一的禱告,才能對付專一的難處。 在神面前,都應當真實的求。許多時候,我們的禱告,都是普通得很,也不痛,也不癢。好像求明天出太陽,你禱告也出來,不禱告也出來,神不必聽你都行。這種禱告,只是在神面前說一陣的話而已,並沒有說出求甚麼。求的意思,就是專一。我們不禱告就不禱告,要禱告,就要求一個專一的東西。許多人禱告的行為是有,但是無所求。―― 倪柝聲 『殺害』一詞在這裏不能認為是殺人的行為,只能說是傷害人的意念,就是『仇恨』。── 安保吾《雅各書的研究》 在希臘文中,『嫉妒』是有熾熱如火燒的意思。── 巴勒《踐信於行──雅各書註解》 雅各說:「你們殺害。」他說這話時,主要是取其喻意。我們並沒有真正殺人,但我們心中的憤怒、嫉妒、殘忍,就孕育著謀殺的行動了。──《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雅四2~3】「你們得不著,是因為你們不求。你們求也得不著,是因為你們妄求。」祈求包含著倚靠與願望。只要我們祈求的動機是純潔的,這就是最好不過的事。―― 倪柝聲 『貪戀』(2節)『妄求』(3節)是這種子私人生觀的特色。──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雅各書小組查經資料》 【雅四3】「妄求,」:(1)目的不對,不是為神的榮耀,乃為自己的快樂;(2)目的物不對,是原屬世的,不是屬靈的;(3)方式不對,不是禱告,而是鬥毆忌妒。―─
牛述光 “妄求”是單憑肉體的需要和喜好,不照神旨意而作的要求(約壹五14~15) ,這是缺乏屬靈智慧的結果(一5)。──《啟導本聖經註釋》 【雅四4】「你們這些淫亂的人哪(注:“淫亂的人”原文作“淫婦”),豈不知與 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所以凡想要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了。」 雅各使用“淫婦”為表徵,指他的讀者是神不忠實的百姓。他們尋求與“世俗為友”,便是犯了“屬靈淫亂”的罪,把自己變成神的敵人。從舊約背景的角度來看,這種對立不僅指信徒對神懷有敵意,也指神對信徒懷有敵意。神必定會審判那些不守向祂所起誓約的人。當然,雅各的讀者並沒有公然的揚棄神,刻意決定去追隨世界,但他們的“嫉𤒼”、“自私的野心”以及“不受約束的情欲”表現在“屬地的、屬情欲的、屬鬼魔的”態度中(三15),也差不了多遠。神不會容忍對手的並存;一旦信徒的行徑表現出世界的特徵,他就是向世界效忠,而非向神效忠。透過刻畫出屬世行為的最終結果,雅各想要驅策讀者的良知,刺激他們悔改。他們需要認清自己自私、爭吵的行為是一件嚴重的問題。──《丁道爾聖經注釋》 現代的學者大都傾向以『比喻』來解釋『淫亂』,『淫亂』亦即『拜偶像』或『對神不忠心』。──《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雅各稱背叛神的人為『淫亂的人』、『世俗之友』及『與神為敵』。──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雅各書小組查經資料》 就是這個世界,把生命和榮耀的主釘死在十字架上。事實上,在殺害基督的事上,宗教界擔當了主要的角色。因此,信徒竟願意與這個殺害他們救主的世界攜手並行,這是何等不可思議的事!──《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淫亂的人”指靈性上不忠心和不專一的人,他們貪戀世界不愛神(比較一8;太六24)。──《啟導本聖經註釋》 淫亂的人啊: 也可以按字面意思理解,但這裡的表現手法是隱喻,應理解為對靈性的不忠和背教的象徵性語言(何2:2-5;3:1-5;9:1;太12:39;耶31:32;弗5:23-32)。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信徒有兩個關心的物件,就是世界和神。真信心的價值是聖徒在世界上按神的標準,選擇屬天的生活。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四5】神對我們的愛就象新郎對新娘一樣,要求她忠貞不二,愛戀之深達到嫉妒的地步
(林後十一1~2)。作者所說的經文不見舊約聖經。有的解釋說這是好幾處經文的摘述(包括創六3;出二十3,5;賽六十三8~15;亞一14;把2)。全節經文是要我們明白,神將祂的靈與我們分享,我們若專心照著神的意思求,祂便會答允我們的禱告(參太十八19~20;約十四13)。──《啟導本聖經註釋》 神所賜……至於嫉妒嗎: 這句與舊約裡的忌邪的神一致(出20:5)。在此聖靈所忌的物件是我們墮落的本性——情欲。我們的身體是聖靈所居住的聖殿,我們應全力以赴活出聖潔的生活(林前3:16,17)。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四5神所住在我們裡面的靈,是戀愛至於嫉妒嗎?】 答:這兩句話是照官話本聖經的譯法,恰巧構成了一個難明的問題,這裡戀愛一詞原文為()即「切慕」之意,與羅一11,提後一4節「切切的想」,林後五2節的「深想」,及彼前二2節的「愛慕」,都是同一個字的意思。因此按照原文又有譯作「神所賜住在我們裡的靈,是想念(渴望)我們至於嫉妒。」這不是發問的話,乃是直屬的語法,我們從這前後的翻譯句子。可作兩方面的解釋: ①神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只會使我們切慕屬靈的事,祂決不會讓我們去愛慕屬世的事,「豈不知與世俗為友,就是與神為敵嗎」(雅四4),這是雅各已在上文給我作最好的註解,因此那愛慕世俗以致紛爭嫉妒的事,神更不會叫我們去行,因為嫉妒是出於人本身肉體私欲所犯的罪(雅四2;羅一29),為神的靈所禁忌的。 ②神是用厚恩恩待我們,如果我們違背神的旨意,去與世俗為友,犯罪行惡,驕傲自大(四6),甚至褻瀆和干犯聖靈的(太十二31,32),則聖靈就為我們擔憂而愁苦起來(參賽六三10;弗四30;羅八26),由於祂愛我們以至於帶著聖潔的嫉妒,為要完全得著我們,親近我們(雅四8)使我們離惡向善,成為祂聖潔的兒女。這樣的解釋,嫉妒卻被視為神對我們一種最高尚的愛情(參林後十一2;加四17,18)。 按照舊約聖經幾處說到「耶和華是忌邪的神」(出廿5,卅四14;申四24,五9,六15;書廿四12),這「忌邪」一詞的原文直譯出來,就是嫉妒的意思,神是以這樣忌邪(嫉妒)的心意,來表明祂的至深愛情,可能就是雅各所寫這一節聖經的本意了。同時也使我們意會到本節上半句中所提到「經上所說」(雅四5上),可能就是雅各所指著引用這些舊約忌邪的教訓而言,或者就是指6節中所引用箴三24節的話而已。——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雅四5~6】神尋找並爭取人屬祂自己,祂的大目的是『要賜更多的恩典』。── 安保吾《雅各書的研究》 【雅四6】『驕傲』一詞huperephanos原意是指『一個很想表現出他是高人一等的人』。──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雅各書小組查經資料》 引用的為《箴言》三34,根據《七十士譯本》。──《啟導本聖經註釋》 【雅四6~10】介紹了解決人生問題的根源性治療方法:①謙卑;②抵擋魔鬼;③通過悔改親近神。這才是前面所述智者所採取的行為,從中我們可以認識到,今天教會的問題並不在於人的智慧不足,而在於真智慧不足。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四7】『務要抵擋魔鬼,魔鬼就必離開你們逃跑了。』我們要知道,對於不應該有的思想,只要抵擋一次就夠了。經上說,抵擋就逃跑;而你裏面卻有一個意思說,抵擋了還沒有逃跑,這是撒但說的﹗我們怕魔鬼還留在那裏的那一個感覺是虛謊的,不是事實,不是出於主的。如果你相信那個感覺,魔鬼就又回來。所以,我們要學習相信神榮耀的話。第一次的抵擋是榮耀神的名,第二次的抵擋是疑惑神的話。如果你一次抵擋了,第二次你睬也不睬它,你就得勝了。 『你們要順服神;務要抵擋魔鬼。』當撒但在環境中攻擊我們的時候,我們第一個態度應該是順服神。你如果不順服神,你就不能抵擋魔鬼。你若不順服神而抵擋魔鬼,你的良心就立刻出毛病。 這裏是說「你們要順服神」,弗五21說要彼此順服。順服神是個人的事,彼此順服是弟兄們中間該作的。今天在教會裏,一件事,只要弟兄姊妹同意,就是宗教的道理也跟從,就是異端的教訓也接受。只要是大多數贊成的就跟從。弄到把神的命令,聖經的教訓都摔掉。這是一塊沒有翻過的餅。我們不只在行為上要學習順服,就是在道理上還得學習順服。神的話語、旨意、命令,無論如何我們都要跟從的。―― 倪柝聲 【雅四7~8】注意這兩節中的三句勸告的話:『要順服神』、『要抵擋魔鬼』、要『親近神』。這些都是真信心的表現,而他們正缺少這些。──
安保吾《雅各書的研究》 【雅四7~11】這裡一共有八句箴言,勸人不可驕傲,務須謙卑。1,順服神;2,抵擋魔鬼;3,親近神;4,潔淨手(外面的行為);5,潔淨心(心思與感情);6,要為富足愁苦、哭泣(看五1);7,在主前自卑(自卑的必升為高);8,不可彼此批評。──《啟導本聖經註釋》 【雅四8】「你們親近神,神就必親近你們。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清潔你們的心。」 “心懷二意的人”譯自dipsychos(“兩個靈魂的”),這字雅各早先已用過,形容信心不穩、疑惑的人(一6~8)。在目前這段中,這稱呼使人立刻記起那尋求“與世俗為友”之基督徒(4節)的“兩面性”。神和“世界”,基督的國度和撒但的國度,將來的世代和現今罪惡的世代──這種基督徒在其間被拉來扯去。容讓“世界”誘惑我們,離開對神完全、一心的效忠,就使自己無法忠貞,“心懷二意”,靈性不穩。雅各的讀者既表現出世俗典型的嫉妒及自私(參三15),無法行出他們所聽所說的(一19~二26),一口兩舌(三9~10),彼此爭執(四1~2),便犯了持“心懷二意”態度的罪。神所要求他們的是悔改,改變外在的行為“潔淨你們的手”及內在的態度“清潔你們的心”)。“潔淨”和“清潔”的觀念,來自舊約中祭司事奉神的潔淨之禮,但此兩字均已被用來指道德的清白。另外,將“手”和“心”並列也來自舊約,意指行為和性情。詩人要求那些將站在主面前的人必須“手潔心清”(詩廿四3~4),雅各對那些要“親近神”的人,作同樣的要求。──《丁道爾聖經注釋》 『有罪的人』一詞hamartolos是指心裏剛硬麻木的罪人。Suidas解釋這字為『一群喜歡選擇與離經叛道者為伍,喜愛生活在腐敗之中的人。』 『心懷二意』是指不專一的『兩頭蛇』,一只腳靠主,另一隻腳卻是踏著世界。──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雅各書小組查經資料》 四章八節,雙魂即為著神又為著世界而分心。這使人成為淫亂的人(4)和罪人。他們的心需要純潔,他們的手需要潔淨,使他們能親近神,然後神纔能親近他們。──
WL 【雅四9】『愁苦』一詞talaiporein是描述一隊缺糧的軍隊,在惡劣之天氣及毫無保障與掩護的環境下。這是指不肯親近神的人的情形,任魔鬼蹂躪。 我們若體驗自己靈性的貧乏時,就會為自己的罪而悲哀、哭泣。他不再自以為滿足,沾沾自喜,反而看見自己的景況而愁悶。這樣的屬神的哀傷,是基督徒成長最基本的因素。──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雅各書小組查經資料》 你們要愁苦……變作: 這句話裡出現的所有動詞是過去否定命令式,要求即刻順從。這種要求意指脫離世俗的享樂主義,而不是指悲觀主義的生活(太5:4;路6:21)。另一方面,被世俗沾染的人若要從罪惡中悔改,成為信心的子女,那麼哀痛與悔改的眼淚是必要條件<路13:1-9,關於悔改>。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四10】『升高』是指『謙卑者所得著的恩典』。──《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真正的謙卑是從神的角度查看自己。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四11】『惡言』這詞,從字義上的翻譯是說人的壞話,貶低人,意即說別人的讒言,因別人在意見上與自己的敵對,就損壞與詆毀別人的名譽和人格。──《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習慣性的『批評』,是自我毀滅的行為──不斷的論斷別人不但浪費時間,而且更浪費精神,甚至容易使人在品格上造成漠不關心。這些時間和精神,可以更好地運用在自我改進上。我們之所以論斷別人,乃是因為我們忽略了別人所處的環境,和神在他們身上的旨意。──《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批評』原文『讒謗』是由兩個字組合而成的。一個意思是『違逆』(against),另外一個則是『說』(to speak)。說讒言的人就是說違逆別人的話的人(參彼前二1)。── Joseph
M. Stowell《掌管你的舌頭》 『批評』這字是指惡意的話,為要降低他人的人格,又或詆毀他人的聲譽。── 周貴發《雅各書──聽行並重》 『批評』一詞原文其實比批評嚴厲得多。Katalalein是指在背後說人壞話,甚至出言傷人,毫無顧忌的論斷和侮辱。這字又可以解作毀謗,特別是暗地毀謗,中傷別人的名聲(林後十二20)。『論斷』krinei是把自己看作高高在上的法官,出言審判,判定誰人有罪,誰人無罪,這種自高自大自義的態度,也是一種嚴重的罪行。──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雅各書小組查經資料》 “論斷”就是“審判”。人如果審判主裡弟兄,把自己當成審判者,就是不承認自己是被審的人,看自己高過律法,如同論斷律法。既稱“弟兄”,就應彼此尊重,彼此相愛。──《啟導本聖經註釋》 【雅四11~12】論斷會使我們喪失與神相交的資格(詩十五1~3)。當我們以我們的舌頭摧殘神所愛的和神尋求復星的人,我們就是把我們放在與神和神的計劃敵對的位置上。── Joseph M. Stowell《掌管你的舌頭》 提及有關驕傲的果子。批評: 是逆耳的話語,是損壞他人名譽的話語,意指內容雖真實,但其表達方式粗魯或不親切的態度。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四12】雅各的意思是,我們沒有一個人有資格當法官。──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雅各書小組查經資料》 【雅四13】「嗐!你們有話說:“今天、明天我們要往某城裡去,在那裡住一年,做買賣得利。”」 “嗐”(age
nyn)RSV譯為(come now)在此以單數形式出現,(其接著的“有話說”是複數的legontes),表示它不是真正的命令語。這是一種稱呼的形式,也常在別處出現,特別是在“通俗的”希臘文中。它與“你們有話說”合在一起,使雅各的語氣顯得很率直。他的物件為生意人,他們的特徵是深思熟慮、自信不疑、有計劃。他們決定往何處去,何時去,停留多久,並有絕對的把握他們的冒險會帶來利潤。雅各在此所描繪的圖畫,他的讀者十分熟悉的。第一世紀是商業活動的偉大時期,巴勒斯坦的希臘化城市(好比底加波利)滿了各種商業活動。許多猶太人在這些來來去去的生意中相當活躍,很多人因商業原因定居在地中海各處。不消說,雅各所描繪的這些人,現代讀者也很容易能認出來;雖然現代城市間的距離更遠,交通方式更迅速,生意活動不太相同,但雅各的時代與我們時代的基準線是一樣的──以營利為目的。但如下面經文所說明的,雅各批評的並非營利的動機,他所關心的乃是完全以現世生活為中心所作的計畫──這危險是生意人特別脆弱的一環。──《丁道爾聖經注釋》 罪的本質,正是強調「我們要」或是「我要」。在以賽亞書十四章13至14節對魔鬼的描述中,正充滿「我要」:「你心裏曾說:我要昇到天上,我要高舉我的寶座在神眾星以上;我要坐在聚會的山上,在北方的極處;我要昇到高雲之上;我要與至上者同等。」──《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今天,明天……作買賣得利: 這句話並非提倡無計畫的生活,而是警誡驕傲的生活,他們不關心神的旨意,認為可以凡事按照自己的計畫成就。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四13~17】神供應並保守信祂的人。信靠神的 應該不為物質生活憂慮(路十二16~20),連明天如何都不知道的人豈可向神誇口。人在自己以為可行的事上要能不自責,方可得神喜悅 。──《啟導本聖經註釋》 雅各借著描述充滿自信的商人,論述那些無視神計畫的,屬私欲之人生的虛無性和悲慘結果。雅各認為脫離神旨意的人生是:①不確實;②短暫;③虛無。因此我們要認識到人生至高的幸福在於遵行神的旨意(詩119:1,2),應把這樣的生活放在首位(太6:33)。──《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四14】你們原來是一片雲霧: 用雲霧來比喻只憑自己智慧生活的人生之短暫而虛無、不安的狀態(詩102:11;伯8:9;雅1:10,11)。在此我們能痛切感受到人生的有限和虛無,同時也認識到活在神裡面的人生,才是克服人生之界限的唯一道路(箴27:1)。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四15】「你們只當說:“主若願意,我們就可以活著,也可以做這事,或做那事。”」 根據最好的經文版本(以zesomen為直述語態,“我們將活著”,而非假設語態zesomen,“若我們活著”,基督徒應以主的旨意為先決條件,來看他的生命及每一項計畫。保羅就是如此,他經常在計畫宣教事工時順服主的旨意(徒十八21;羅一10;林前四19,十六7;參來六3)。然而,誠如加爾文中肯的觀察,保羅和其它使徒並不總陳明此條件,重要的是“他們心中已確定了一項原則,即他們不會未得神的允准而做事”。雅各所鼓勵的不是嘴巴上念念有詞說“主若願意”,這樣很容易變成油腔滑調,毫無意義的背誦,他乃是鼓勵真誠的喜悅神對一切事的掌管,以及祂對我們特殊的旨意。──《丁道爾聖經注釋》 我們若能這樣,就將神擺在祂適當的角色裏,成為我們生活中萬事的主宰。── Joseph M. Stowell《掌管你的舌頭》 神的旨意乃是神的心意。摸不到神心意的,都不是神的旨意,頂多是神的許可。 有時,基督徒會用 D.V 兩個字母來表達對神的倚靠。這兩個字母代表拉丁文的 Deo volente,意思就是「主若許可」。──《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主若願意: 這是一個信仰告白,承認我的事情、我的生命都在於主的旨意,從而指出聖徒的正確心志,就是不單單口頭上承認,而應在餘下的生命中以行動來證明自己的信仰(腓1:20)。 ──《聖經精讀本註解》 【雅四16】「現今你們竟以張狂誇口;凡這樣誇口都是惡的。」 多數英文譯本建議“張狂”是用來形容“誇口”的態度(參
NIV,“誇口和誇張”;RSV,“你們以張狂的態度誇口”)。但新約中當 en(和合本譯作“以”)跟著 Kauchaomai“誇口”時,它總是表明一人誇口的目標,且複數“張狂”,即“張狂的事”(alazoneiais)也支持這種解釋。腓力浦譯本完美地傳達了這種表結果意義:“你們竟如此自信計畫你們的將來,以此為傲”。就是這種“今生的驕傲”,這種自滿自足、自視甚高的張狂意味,使約翰悲痛的指斥為屬世的特徵(約壹二16;亦參羅一30;提後三4)。人在計畫自己的生活時不僅是不理會神,他們所誇耀的事實上本質便是罪──“我”取代了神,變成中心舞臺。這類的誇口是“惡的”,不是因其張狂的態度,乃是因誇口的物件是那些藐視神的張狂之事。──《丁道爾聖經注釋》 『張狂』在新約其他地方也譯作『今生的驕傲』(約壹二16)。──《浸信會主日學教材》 『張狂誇口』的人對他無法控制的事加以吹牛,而且會承諾遠超過他所能履踐的事。要知道,對於我們所能作和不能作的事,我們其實沒有十分的把握,神掌管我們生活的軌道。 如果我們有人成功了,乃是神細心和明智的設計所致。如果我們仗著自己的能力誇口,我們就成了愚昧的自誇者。── Joseph M. Stowell《掌管你的舌頭》 『誇口』一詞原文是alazoneia,本指江湖庸醫,自誇可醫治任何奇難雜症,但其實只是一片胡言。 【雅四17】『人若知道行善,卻不去行,這就是他的罪了。』行善乃是人在神面前作人的本分。人若知道行善,而不去行,就是在神面前不盡人作人的本分,所以就是罪,就是在神面前有了虧欠,有了罪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