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雅各書第五章短篇信息

 

目錄:

主站在門前了     雅五711      (康錫慶)

忍耐有福     雅五11      (邱信典)

說誠實的話     雅五12

恒忍候主     雅五711      (陳正憲)

基督徒不可以起誓嗎?    雅五12       (李道生)

有病的人是否需要為他抹油禱告?   雅五14      (李道生)

迷失     雅五1920

以利亞的特徵     雅五1618       (傅心良)

得能力的秘訣    雅五1718       (魏德豈)

宗教信仰與生活     雅五1318

從迷路上轉回     雅五20

 

 

         主站在門前了    康錫慶

                   經文:雅各書五章711

 

    當主耶穌離世升天的時候到了,祂在橄欖山上坐著,門徒問起祂降臨和世界未了之景況。主對他們說:「你們看見這一切的事,也該知道人子近了,正在門口了。」(太廿四33)又說:「所以你們要預備。」「你們要謹慎,敬醒,祈禱。」最後主表明:「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是對眾人說,要儆醒。」主耶穌顯然的把祂再來的事與信徒的生活連在一起,主的再來,成為信徒生活的力量和盼望。

    主的兄弟雅各,眼見到當時的信徒,許多已經失去了基督徒生活的體統,因此促使他寫這封書信,目的為叫他們從迷路上轉回,以「人子近了」來喚醒他們沉睡的靈。

    雅各本身是注重信仰和生活的問題,而他自己是個腳踏實地活出生命見證的神僕,他也以此為信徒今生之要務。他指點說,看哪!「主來的日子近了」,「主站在門前了。」這是一句勉勵的話。從雅各前面所提及的事和他這裡所說的話,可以知道當時信徒的生活目標,已經從主的身上轉移到世界,世上的美福和宴樂,把他們對主再來的信念沖淡,他們已漠不關心了。

    世人無論是富足或貧窮,他們的心都向著世界,他們的眼睛都注視著物質。富足人以為豐富,把自己沉迷在各種享受中去嬌養他們的心,這是他們的滿足。主耶穌再來的事,不能動搖他們愛世界的心。貧窮人認為別人有,而自己沒有,千方百計努力去追求,於是聚精神會去策劃,如何去作買賣得利,藉以滿足自己的欲望,把主耶穌再來的事,拋在九霄雲外。這些人被今生的欲望,已搖動他們對神的信心,奪去他們忍耐、等候主耶穌再來,所要得的福份。雅各看見他們追求的目標錯了,因此用這話來呼喚他們,警告他們說:「主站在門前了。」這是必定實現的事實,這事實要證明現在的世界有結束的一天,世界和其上一切所有的都要被廢去,人從世上所得的榮華富貴都要變成風前的糠粃。不但如此,他們在今世所得的,到那日要證明他們的不是。(見太廿四)

    雅各提起這些人,就為他們歎息:「唉!」因為那不是福樂,乃是禍患,只有主再來所要帶給我們的,才是真正的福樂。「主站在門前了。」祂來的日子很近了,正如希伯來書十章37節所說:「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為什麼不能忍耐片時,堅固我們的心,像摩西一樣?當時,埃及雖是可愛、名利齊全,摩西可享用無窮,但他卻輕看那一切,而與神的百姓同受苦害,他想到將來,從神那裡所要得的,就忍受了這至暫至輕的苦痛,雖然在受苦中,仍以將來的賞賜來堅固自己的信心。

    主要再來,而且是站在門前了,有什麼比這信息更能激發勉勵我們的心去愛主,去過討主喜悅的生活呢?願這句話也勉勵你我的心。

    這也是一句警惕的話。雅各說:「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雅五9)這的確是一句警惕的話語,這位主是一位審判者,祂再來是施行審判,警惕的是主第二降降臨的任務。

    主第一次來,是道成肉身;第二次來,是駕雲降臨。

    第一次是來,作救世主;第二次是來,作審判的主。

    第一次是拯救各人,第二次是報應各人。

    主耶穌論到那日,祂說:「因為要憑你的話,定你為義,也要憑你的話,定你有罪。」(太十二37)彼得論到那日說:「他們必在那將要審判活人死人的主面前交帳。」(彼前四5)保羅也論到那日說:「各人的工程必然顯露。因為那日子要將他表明出來,有火發現,這火要試驗各人的工程怎樣。」(林前三13 )又說.「因為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叫各人按著本身所行的,或善或惡受報。」 (林後五10)主是審判人的主,沒有一個人可以躲避祂的面。因此,雅各說:「你們不可彼此埋怨。」他用這話來警告當時的信徒:「弟兄們,你們不要彼此埋怨,免得受審判。看哪,審判的主站在門前了。」(雅五9)雅各用反面來教導,彼得則從正面來教導信徒:「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彼前四8)這也是主所留下的命令。文士,法利賽人,祭司長並民間的長老,他們恨惡耶穌,埋怨主,把無罪的主定罪了,把聖潔的神的兒子釘在十字架上。只有愛是饒恕,是赦免。在十字架上主說:「父啊,赦免他們。」主的愛赦免了釘祂的人,主的血洗淨了世人所有的罪,這是愛,愛能遮掩許多的罪。

    你我今日如何?到那日,你我要帶著什麼到主的審判台前交帳?是埋怨?是愛?主站在門前了,求主鑒察你我。使我們以彼此切實相愛的心,代替彼此埋怨的心。再者,這也是一句安慰的話:「主站在門前了。」這位主是「滿心憐憫,大有慈悲」的;所以祂來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除非你與主還沒有生命上的關係;未曾相信主耶穌,接受祂作為你個人的救主。若是這樣,當主再來時,你要被撇棄,有極大的痛苦,甚至死亡要臨到你。若不是這樣,你不必存恐懼的心來等候那日,應該趁著恩典的門大開的今天,接受主耶穌作你的救主,救你脫離這極大的死亡,而以歡樂的心等候迎接主再來。祂要按著豐盛的大憐憫,施恩給凡等候祂顯現的人,那個審判台終成為施恩寶座。

    「主站在門前了」,「萬物的結局近了」,一切的景象都在告訴我們這是個事實,是快應驗的日子。我們為人當如何?讓我們彼此勉勵,以此為警惕,以此得安慰,願它也成為我們的禱告——「主耶穌阿,願禰再來。」阿們!

 

                忍耐有福    邱信典

                    經文:雅各書五章11

 

    忍耐,使徒保羅稱它為聖靈所結果子之一,並強調說:「愛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林前十三4)他又說:「在患難中要忍耐。」雅各說:「那先前忍耐的人,我們稱他們是有福的。」論到末後的日子,主耶穌曾說:「只因不法的事增多,許多人的愛心才漸浙冷淡了。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廿四1213

    本段五節經文裡,共有六個「忍耐」。而第7810節的「忍耐」,原文是Makrothumeo「忍受」,「Makrothumeo」這字是由Makros「長久」和Thumos「強烈的情感」二字合成的,譯為「忍受」或「忍受苦難」均可。中文的「忍」字則是一把利刀插在心上。

    雅各勸勉信徒,落在逼害與貧困的環境,或者在試煉中,務必忍耐到底。第一,要學習農夫的忍耐,經過秋雨(十一月),春雨(四月)來臨,必定大有收穫。第二,要學習眾先知們甘心為主受苦。第三,要學習約伯,忍耐到底,苦盡甘來,得到神加倍的賞賜。雅各提醒當時的信徒,千萬不要在患難中,埋怨弟兄。他拿古代先知的受苦與忍耐為榜樣。如先知以利亞、以賽亞、耶利米、但以埋……等,他們均經過長時期的試煉與苦難,仍堅定地持守信心。

    「約伯的忍耐」是信徒忍受試煉的榜樣。起初約伯雖然不明白他為何受痛苦,但他相信神必定有其目的,才許可痛苦臨到他。「然而祂知道我所行的路,祂試煉我之後,我必如精金。」(伯廿三10)後來約伯獲得神加倍的賞賜。對於約伯,神顯出自己的憐憫、慈悲。祂對於凡能抱著勇氣忍受生活試煉的人,也必如此。約伯的受苦,對於那些為神受苦難,又蒙神賜給力量能忍受試煉的人,是一個很大的安慰。

    創世記廿六章提到「以撒的忍耐」,神賜福以撒,他那一年的耕種有一百倍的收成,牛羊成群。但非利士人就嫉妒他。以撒的僕人數次挖井給羊群飲水,以撒屢挖,非利士人就屢次來搶奪水井。以撒百般忍耐,後來非利士人看見神與以撒同在,就跑來與他訂立和平條約。

    挪亞時代,世人犯罪違背神,神忍耐一百年,到挪亞六百歲時,才以洪水毀滅罪人。

    亞伯拉罕的僕人與羅得的僕人,為牧場相爭,亞伯拉罕卻能容忍退讓。

    掃羅王屢屢陷害大衛。大衛有兩次機會殺掃羅,一次在西弗,另外一次在隱基底,但大衛為神的緣故,均能忍耐,讓掃羅安全離險境。掃羅王的僕人示每侮辱大衛,當眾罵他,大衛在逆境中仍然忍受。因大衛深信神必定為他伸冤。

    最大的忍耐者是主耶穌,祂忍受罪人的橫逆,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流血,擔當全人類的罪惡,完成救贖大工。

    雅各說,那些忍耐的人,我們稱他們為有福的人。忍耐的益處:

    1)對自己,能磨煉個人的人格,使意志堅定不移,如純金置於火爐中,放出光輝。

    2)對別人,能減少社會上的紛爭與仇恨,增加同情心,對他人的不幸遭遇,由心裡湧出愛的泉源。

    3)對神,凡事相信神必伸冤,恒久盼望基督的再來,並結出聖靈的果子「忍耐」。

    在一八四二年,林肯與麗陶德結婚,這是一樁最不幸的婚姻。甚至林肯的摯友維廉何頓也說:「這一次的婚姻,使林肯的後半生,暗然無趣。」據說在某次宴會上,他說了一句使瑪麗不悅的話,她當著眾賓客面前,竟舉起一杯熱咖啡,潑到林肯的臉上。但是林肯,卻一句話也沒有說。這是林肯的忍耐。

    內地會創辨人戴德生牧師是一位熱愛中國的佈道家,他說過:「假使我有千鎊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使我有千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不給中國。」有一次戴德生在中國旅行,到了一河邊,要雇船過河。他與船家講好價錢。忽然來了一個闊人,身穿綢緞,來到河邊,也要雇那只船。船家不肯,說他已經與那個外國人講好價錢。那人張眼看著戴德生,就一拳打來,正打中戴德生的鼻子,使他火星一冒。戴氏舉手想把那人推到水裡。可是當他心中想到耶穌的愛心與忍耐,舉起的手便放下,仍很客氣地邀請那人與他同坐船過河。那人見了戴氏的舉動反覺慚愧,倆人就一同坐船過河。

    人若不能忍耐,易生不幸。當聞名世界的力道山逝世的噩聞,震驚全球,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這個摔角霸王是死在小流氓的刀下。力道山于新拉丁柯達夜總會買醉時,上洗手間踩到流氓的鞋子。兩人互不相讓,發生口角,便動武起來,小刀剌入力道山,傷及小腸,立即被抬入醫院入院治療,一周後,病症惡化併發腹膜炎,結束他摔角霸王的生涯。逝世時卅九歲。應驗俗語「小不忍則亂大謀」。

    信徒當靠主忍耐到底,聖經說:「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廿四13

 

            說誠實的話

                      經文:雅各書五章1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有一財諷刺性的笑話: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同一群人站在神面前,神宣佈凡說謊一次者罰繞行寶座一次,有人繞行二次,有人繞行五至十次,輪到戈培爾,點名無人答應,遠遠的見到戈培爾駕車而回,原來他說謊太多,非用汽車繞圈不可,這笑話是用來諷刺希特勒的原則——「一句謊話,說一萬次,便成為真話」。人是唯一最會懂得說謊的動物,人不但會欺騙別人,也是最會欺騙自己,曾有一位攝影師,為了取悅顧主,做了一個廣告,內容簡單的三點:

    1)要照出我們眼中的你,一元。

     (2)要照出你自己認為的那樣子,一元五角。

    3)要照出你願意是的那樣子,三元。

    這誠然是對於人性一個最深刻的諷刺。

    說謊,是古今中外入所共患之通病,因此在聖典中,也不例外的指出缺陷。企盼基督信徒們,能棄絕這一不正當的觀念、態度、行動,而以「誠實的話語」作為待人處世,社交禮儀、信仰生活的基石。雅各在這節經文中極力強調幾個重點:(1)不可起誓(2)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他的目的,為要人能說誠實話,讓我人一起來揣摩他之內涵。

 

一、人若誠實,就不必起誓

    雅各在這一節經文中,以「不可起誓」為最要緊的事,來勸勉當時的會友,他深深以為人所說的話,若竟然必須有起誓為輔,則可見這人信用已全屬破產,人格已全掃地。正如古人所說:「好說謊的人,即使在講真話時,也沒有人相信。」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早已建立了「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的習慣,就毋須再啟用「起誓」,為換取他人之同情與信任。

    (一)不可起誓

    「不可起誓」並非指合法之誓言,因為初期教會在特殊情況下,是要宣誓的:

    1)保羅又說:「我在祂兒子福音上,用心靈所事奉的神,可以見證我怎樣不住的題到你們。」(羅馬一9

    2)保羅說:「我呼籲神給我的心作見證,我沒有往哥林多去是為要寬容你們。」(林後一23)

    (3 )保羅又說:「我寫給你們的,不是謊話,這是我在神面前說的。」(加一20

   4)保羅說:「因為我們從來沒有用過諂媚的話,這是你們知道的;也沒有藏著貪心,這是神可以作見證的。」(帖前二5

    (二)禁濫用假誓

    「禁濫用假誓」這是雅各所講說乏中心。雅各如同基督耶穌一樣的,也不許信徒隨意指天指地起誓(太五3334),為了避免輕易起誓,主耶穌給人一個最簡單的方法,即是—「你們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換言之,就是基督徒應該過一誠實之生活,不要輕易或濫用誓言。

 

二、「誠實」向基督徒的挑戰,不誠實必被審判

    誠實之觀念與信息,從先知時代至使徒時代,都不斷被傳述:

    「這樣,你必在神和世人眼前蒙恩寵、有聰明。你要專心仰賴耶和華,不可倚靠自己的聰明。」(箴三34

    「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祂所喜悅。」(箴十二22

    「王因仁慈和誠實,得以保全他的國位,也因仁慈立穩。」(箴廿28

    (一)人為什麼不能誠實?

    人人都明白誠實的重要,人人都教導兒女、晚輩、學生,能有誠實之表現,但是自己卻有時不能遵行誠實之道。這是值得思考,以作為我們靈性生活之借鏡。

    1)以「說謊」來遮蓋自己之過錯。如:掃羅在滅亞瑪力人的事上,對於撒母耳說已完全聽從神吩咐,其實不是如此(撒上十五116)。又如猶大用問安吻賣主。

    2)以「說謊」來取得他人之同情——這種人社會上稱為騙子、騙錢、騙物,其花樣百出,技術更為高明。

    (3)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說謊。一般生意上的來往,明知已損毀之貨物,卻能以上等貨出賣,以求個人之獲利。

    4)為了妄造是非,以期快意。如一九七0年十月七日報紙,登載延平北路有人與消防隊開玩笑,一連兩次報告火警,使消防人員蒙受極大之困擾。又如藉編造謊話,不實際的事來攻擊,破壞他人之聲譽。

    基督耶穌在誠實事上做了最好的榜樣。主耶穌在其一生宣道聖工中,常引用一句極有權威的話語——「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這句話竟然在四福音出現達廿五次之多,信徒豈可不警惕,且盡力學效之?「耶穌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約三5

    1)實實在在表明確真的事實,決不是開玩笑。

    2)實實在在是表明唯一的事實,沒有第二種說法。

    3)實實在在是表明誠懇的態度,不變的事實。

    基督徒在充滿了謊言的時代,面臨著最大的挑戰,在公務上、在生意上、在應酬上,我們是否可以有一些誠實美好之見證呢?

    蘇格拉底曾說:「一個扯了一次謊話的人,必被迫要再編造二十謊話去支持它。」保羅在講述一個得救之基督徒中,有一段話說:「所以你們要棄絕謊言,各人與鄰舍說實話,因為我們是互相為肢體。」(弗四25)誠實的觀念、動機,純然是一個世代之基督徒所應具有之美德。人儘管可以無財富、無學識、無地位,但是不可無「誠實」的美德。誠實是屬靈生活之基本。我們實應牢記主的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讓我們度一個實實在在的生活,因為「說謊言的嘴,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誠實的,為祂所喜悅。」(箴十二22

    但願我們有詩般的禱告經驗:「耶和華我的磐石我的救贖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心裡的意念,在禰面前蒙悅納。」使我們過一個聖潔、仁愛的基督徒生活。

 

         恒忍候主    陳正憲

                  經文:雅各書五章711

 

    「主再來」是每位基督所迫切期待的。威廉,巴克禮根據新約聖經,將主再來的情景歸納成為三類:

    1)「主再來」時,如同一位國王或統治者,將要來管理地面(太廿四3739;林前十五23)。

    2)「主再來」是神的顯現,將要審判活人與死人(多二13;提後四1)。

     (3 )「主再來」充滿神的榮耀與尊貴(彼前一713)。

    基督徒無時不是生活在這種盼望之中。然而,主何時再來?基督徒應以什麼態度來等待主的再來?許多人嘗試著要猜出主再來的時候,好像他們知道的比神還多,然而聖經告訴我們:「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使者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獨父知道。」(太廿四36;可十三32)雖然那日子如同閃電的突然(太廿四27),我們基督徒卻不能癡坐著,茫然等待。雅各書五章711節告訴我們必須「恒忍候主」,我們當用「忍耐」來等侯主的再來。

    今天的社會到處充滿著罪惡、搶竊、燒殺、破壞——破壞別人,毀滅自己……等等,令人心驚肉跳的惡行。這除了是人性的敗壞,我認為其中最欠缺的,就是一個「忍」字,俗語說:「忍字心上一把刃」。意指一個人在受盡利刃剌心的痛苦時,又能咬緊牙關,不動聲色,這就是「忍」。然而,卻很少有人能做到這樣的功夫。哲人說:「欲左右天下者,須先能左右自己。」人人若能心存忍耐,不逞一時的意氣,自然就會減少許多不幸的事件發生。

    忍耐是基督徒的本份,更是聖靈在我們身上所結的九種果子之一。主常對我們保證:「你們常存忍耐,就必保全靈魂。」(路廿一19)又說:「並且你們要為我的名,被眾人恨惡,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太十22)這些應許,對我們現在及將來的生活和工作,是何等的重要與寶貴。我們的一生——作一位基督徒必定會因主的名,而遭受各種的困難與淩辱,我們若不能勝過一切的試探和逼迫,我們便沒有資格得到主的最後獎賞。

    保羅以他一生的遭遇——為主所受的患難、鞭打、監柰、窮乏……等等,親自做我們學習忍耐的典範(林後六4 10)。他還勉勵我們:「患難生忍耐,忍耐生老練,老練生盼望,盼望不至於羞恥,因為所賜給我們的聖靈,將神的愛澆在我們的心裡。」(羅五3)如何忍耐?雅各很具體的告訴我們:

    (一)盼望的忍耐(雅五78

    此種態度就好像一位農夫,忍耐著在等候地裡寶貴的出產一樣。忍耐實在是神賦予人的一種特質。舊約告訴我們忍耐,原是神自己的神性(出卅四6;民十四8 )。忍耐,除了含有容忍的意義外,「期望」應是它主要的特性之一,因為忍耐激發未來的希望。忍耐不是毫無意義的「憑空忍耐」,必須有智慧、積極和勤奮的生活態度。

    羅素在他的名著「幸福的征服」裡,談論忍耐時說:「每一個人應為一個高尚的、積極的目標去忍耐,這樣忍耐才會產生意義。」這是「有意義的忍耐」及「有目標的忍耐」。以色列百姓在曠野,忍耐四十年漂流的生活,因為在他們前面有應許之地的盼望——流奶與蜜的迦南地。甘地為了印度的獨立,主張不抵抗主義。耶穌為了我們全人類,忍受十字架的酷刑。從他們高超的經驗,我們認識到忍耐,實在是一種生動前進的信仰能力,是一種積極的能力,而不是一種消極的退讓。基督已為我們成全了最大的盼望,所以我們應該要有「盼望的忍耐」,等候主的再來。

    (二)愛心的忍耐(雅五9

    雅各說:「不要彼此埋怨……」。埋怨對別人實在是一種苛責,我們應該以恒心來忍耐別人的缺點和軟弱,因為別人也處處正「忍耐」著我們。兄弟姊妹之間應以愛心相待,聖經上論到愛心的地方很多,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即「恒忍不變」的愛心。保羅在林前十三章很清晰地向我們闡釋愛的義涵,內容及特質。愛心若不能持久,便非真正的愛,愛是永恆不渝的,正如神對世人的愛。以撒的兒子雅各因愛拉結,但為了征得拉班的同意,他容忍了十四年的勞役生活。神前後忍耐了一百二十年,讓挪亞造方舟,並傳悔改的信息。道成肉身的耶穌,在十字架上臨終前還說:「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作的,他們不曉得。」這些實在是「愛心的忍耐」的表現。

    (三)信心的忍耐(雅五1011

    雅各提到我們應效法古聖先知的忍耐。如約伯的經歷,更喚醒我們認識忍耐是須要有信心的。長期的忍耐,必須有堅固的信心。有了忍耐得住的信心,終必會有偉大的成就。例如摩西因為有了信心,忍耐就得著神給他的應許和盼望。無論過紅海或遭到百姓的埋怨與背棄,他至終都能以堅固的信念,完成神所託付的神聖使命。亞伯拉罕因著信而離鄉背井,又願意將百歲之際所獲得的麟兒——以撒,奉獻給神,因他憑著恒久不渝的信心,忍耐等候主的應許。歷代的先知們都因著信,而得了那美好的證據。約伯的受苦,是一個受苦得勝的證據——即苦難中的忍耐,成了神的愛,得以領人進入勝利的恩賜。正如約伯堅定地說:「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伯一21)「我知道我的救贖主活著,未了必站立在地上。」(伯十九25

    今天的世界,到處充滿了叫人灰心喪膽的事,我們更當憑著忍耐、堅固的信心,一切倚靠神的安排,仰望主的恩典。何況我們的主亦曾應許我們:「你既遵守我忍耐的道,我必在普天下人受試煉的時候,保守你免去你的試煉。我必快來,你要持守你所有的,免得人奪去你的冠冕。」(啟三1011)

    總而言之,人在忍耐中將發現自己的有限性,接納自己的有限性,因此而能產生對神的信靠。神學家說:「現代神學的危機是孤獨、疑慮及試煉,其解決的方法是忍受和承擔。」換句話說,就是要有忍耐,此種忍耐乃是以恒久、堅持、無疑,和積極的信念,完成主所交托的。用百般的忍耐、愛心、信心,和盼望,等候主的再來。在雅各書五章711節,我們發現每節均提到「主」,即忍耐要以主為中心;此外除了第9節外,每節均出現「忍耐」兩個字,所以我們當要「恒忍候主」。

 

       基督徒不可以起誓嗎?    李道生

                    經文:雅各書五章12

 

    「我的弟兄們,最要緊的是不可起誓。不可指著天起誓,也不可指著地起誓,無論何誓都不可起,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雅五12

    雅各說:「我的弟兄們,最要緊的是不可以起誓,不可指著天起誓,也不可指著地起誓,無論何誓都不可起。你們說話,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免得你們落在審判之下。」這一節的經文要義是引述耶穌的登山寶訓(太五3337),其目的是在勸戒猶太人的基督徒,應當說誠實正直的話,因為猶太人喜歡常以起誓去解決他們的爭論。就以中國人而言,也常喜歡以口頭的對天發誓,或用賭咒的習慣,來排解紛爭,叫人信任他。但人往往所起的誓,沒有信實的支持,去屢行他的誓言,不過是一套謊言和自欺欺人的伎倆而已。這樣隨便輕易開口起誓的結果,是常陷入於詭詐和不義之中。就猶太人來說,則更是輕慢神和得罪神的事(參伯卅四37;加六7),所以要受神的審判(參雅五9;太十二3637)。我們做基督徒的人,是凡事要遵從神的旨意而行,說話行事,當以神的公義、良善、信實為本,不偏不倚,固守在真道的正直上,能作見證,以取信於人,而不可憑著「逞私意的誓言,以強求人的信賴。」這樣不但失去起誓的效用,反而令人輕視,使神的名受羞辱。因此基督徒總要說誠實的話,行正直的事,以求言行一致,這樣不但能夠自然遵守「不可起誓」的禁令,而實際上也就用不著起任何的誓了。

    注:起誓一詞,在這一節中的原文有兩個字,一是swear,有起誓、應許、許願之意(太五34;廿三1618;可六23)。一是,oath -有發誓、誓詞之意(太五33;十四79;廿六72;可六26)。起誓的本身不是罪,如不守承諾的誓言、應許,或假誓(太五33;廿六7274)這便是罪。在聖經中起誓的記載,不勝枚舉,如神自己起過誓,基督為大祭司時,也是神起誓立的(民十四2830;申3435,來三1118;七2022),在律法中試驗有無犯罪之法,也用起誓(民五1622)。又如古時的偉人,常用起誓之法,對人以示立約或應許(創廿六2830;四七31

書十四9;撒上廿3;廿四2122),可知起誓本來不是罪。但至耶穌時代,因鑒於猶太人的背誓,不能遵守律法上的約,或盡其他的本分而起誓,將誓言變成謊言,反而造成他們欺騙邪惡的念頭。所以禁止信徒起誓(太五3334)。

 

    有病的人是否需要為他抹油禱告?  李道生

                    經文:雅各書五章14

 

    「你們中間有病了的呢,他就該請教會的長老來。他們可以奉主的名用油抹他,為他禱告。」(雅五14)

    在使徒時代,信徒有病,由本地的教會長老為他抹油禱告,是很普遍的事。猶太人相信橄欖油治病是有用的,所以抹油乃是一件公認的藥物治療方法(賽一6膏與油同字),如撒瑪利亞為一個受傷者倒油裹傷(路十34),十二使徒們奉差遣出去工作的時候,用油抹了許多病人,治好他們(可六13)。但新約聖經中論到為病人抹油與禱告的事,只有雅各在此提示。油的本質在醫學上可能有治病的效用;然而最重要的,是在乎出於信心祈禱的力量(雅五15,16),這油在聖經上,不過藉以象徵聖靈的能力和恩惠而已(參林前十二7910;徒四2931;結三14)。況且人的疾病痛苦,其基本原因,往往是由犯罪而來的(雅五15下;16上;太九2)。從這裡下文可知要人彼此認罪,互相代禱,可得醫治。至於長老為病人抹油禱告治病,是神給他的一種恩賜,大概是要勉勵病人在禱告中向神認罪,以獲得治療的目的。主耶穌和使徒們只有按手在病人身上,治好他們(可六5;十六18;徒廿8 )。在教會中,筆者曾經見過一位牧師,用手蘸花生鹵,在未信主的家庭,為患病的小孩抹油禱告,結果病未痊癒,因此受到其家長的譏笑。我認為今日作牧師傳道人,大可不必為病人抹油,只要效法主和使徒的方法,按手禱告即好,深信經上所說:「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雅五16下)。

   

              迷失

                   經文:雅各書五章1920

 

    廿世紀以來科學所帶給人類的物質享受,似乎愈來愈便利,一切的電氣設備,交通的改進,都是人類所追求的,然而從科學所帶給人類戰爭之禍患、痛苦及威脅來說,第廿世紀是人類最悲慘、彷徨的時代。一鳴驚人的科學成就,使人類以科學代替神,然而卻也因此,摧毀了人們原有的信仰與生活。

    美國名作家魔洛( Dwig at W.Morrow),有一天搭火車離開紐約。查票員問他要火車票時,他東找西找都找不到,急著直叫:「我一定得找到我的火車票。」由於查票員素來就認識他,所以安慰他說:「摩洛先生,不要著急,我們知道你有車票,等你找到,寄到車站來就行了。」魔洛先生回答說:「我倒不是為這擔憂,我現在不知道要去那裡?」這話說得極妙,妙到是可成為現代人類的寫照。誠然在人生旅途上,人常常失去了目標、方向,甚而連「自己」也迷失了。

    我們的子弟們,唯一的目標是能考上有名氣的中學,每個中學生,盼可考上有名氣的大學,每一個大學生唯一的目標,是到國外留學。等到他們到美國,就再無什麼目標,或者應該說,他們就不曉得應該再有什麼目標。在現實的輪軸中,生活的浪潮中,失喪了自己。人不知道為何而活,更不知如何活,甚而對人的存在價值產生極大的懷疑。

    這樣的世代,「迷失」的浪潮,也吹進教會。如雅各所說的:「迷失真道」(雅五19)。各教派儘管已有美倫美奐的教堂,有悅耳的詩歌,有動人的聖樂,有眾多的會友,卻是沒有神。人聽不見神的聲音,人的禱告是公式化的,講道是戲劇性的。信徒除了主日,不再關心禱告、讀經,更不關心信仰或神的國度。因而逐潮冷淡退後,雖有宗教儀式,而無真正的內涵與熱誠,信仰面臨宣告破產之危機。人已失去了起初之愛心、信心,這是一個迷失的一代,在信仰領域中,已失去了應有之本質、態度、觀念、熱誠。讓我們再度強調雅各之教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轉。」使迷失的人回轉,這是我們的責任。我們迷失了嗎?這也是我們不可忽略的事。

 

一、在禮拜中的迷失

    「禮拜」的名稱雖仍存在,但是人對於神既不「禮」,也不「拜」。人對於神缺乏應有之恭敬,因此儀式雖仍舊存在,而卻忽略了禮拜之精意。禮拜,本可激發人愛神,愛他人之愛心與決心,進而結出愛的果子。然而事實上,人並沒有讓「禮拜」所聆聽的真道,或所領悟的感受,實踐在個人的生活中,因而神只能成為人們的裝飾品,而信仰只不過是人繁忙中之點綴罷了。這豈不是一個極大之迷失嗎?

    (一)入迷失在敬拜神的儀式中,而忽略了與人交通,關懷的意向。這種敬拜,並不完全。

    有一位牧師形容這個工業社會的教會:

    1)教會像戲院——到聖堂參加敬拜的信徒,好像一群觀賞戲劇之群眾,認為「我已捐獻我的金錢,我參加禮拜聽道就夠了。」這種信徒似乎是出錢買戲票,看一場戲的觀眾,參加敬拜,人與人之間,雖然同坐在一教堂,同一時間,甚而同坐一排椅子,但卻未曾建立任何情誼。教友彼此之間的關係,若果真到此地步,則與戲院有何差異呢?

    2)教會像火車站——在這廿世紀的工業社會時代,人們都有忙不完的事業,作不完的功課,實在不容易找到早期教會那種寶貴而重要的交誼時間,大家像要趕火車的人,「禮拜」剛結束,就爭先恐後的離開教堂,離了車站(教會)誰也不再關懷誰了。禮拜若不能彼此關懷,則又與車站之群眾有何區別?

    (3 )教會像公共汽車裡的人——從擠公車的人臉上,很難得看到笑容,誰也不敢開口打擾別人,也不願別人來干涉自己,雖然人們同坐一輛車子,卻是那麼陌生、隔閡,更談不上彼此關心。教會果真如此,豈不可悲嗎?

    每次我們到教會參加禮拜,是以什麼態度去敬拜神呢?是以什麼心情去關懷別人呢?教會不應該是戲院,也不應該是火車站,更非公共汽車,教會應該是我們屬靈的家庭,信徒都是神的兒女。弟兄姊妹之間,應彼此認識,關顧、交通。

    (二)人迷失在禮拜的儀式中,忽略了禮拜的真正目的,因而雖名為「禮拜」,對於神既無「禮」也無「拜」。

    1)禮拜不只是為了聽一篇動人的講道,而是應有實際禮拜的心靈,沒有任何節目可以替代你個人向神的「禮拜」。信徒決不是欣賞、參觀禮拜,而是用心靈和誠實直接敬拜神。

    2)信徒應以敬虔、靜肅的態度,維持禮拜之氣氛,因耶和華神在祂聖殿中,人們在祂面前當肅靜、靜默。

    3)應當預備心靈參加禮拜,禮拜是信仰生活所必需的,因此應設法提早準時參加每個主日的禮拜。

 

二、在奉獻錢財上的迷失

    許多的基督徒,縱然已信主多年,但仍在金錢的奉獻上,受到一般世俗捐款觀念所影響。事實上基督徒的奉獻,決不是向神施捨,而是向神償還。有一位神的僕人說:「有些信徒事業發達,收入豐富,在他交際應酬和宴樂上,往往一擲千金,毫不吝惜;但對推廣聖工的奉獻,貧苦人的周濟,卻不肯輕易投上「一個小錢」,這樣的人雖然在人的眼中是富足,但在神眼裡卻是何等貧窮。我們實在需要對於奉獻有正確的觀點。

    1)信徒對於神的奉獻,不是「加入保險」。凡希冀著奉獻,祈求神保證他事業的飛黃騰達、順利,這人不明白奉獻的真諦。

    2)有人以「對待道教的捐贈,作為基督教奉獻心態」,這是未認識奉獻真理。換言之,這些人是視奉獻與燒銀紙、獻牲禮相同,只不過捐金錢,比道教獻牲禮更便宜,更方便罷了。

    3)奉獻決非像「銀行存款」,來日可以到天國領取本金與利息。奉獻之舉動,不是信仰領域中的「合會」。

   4)奉獻不是一般社會之捐款,贈送鉅款,建立紀念館,以求名留後世。

    (5 )奉獻是我們在神面前的感恩。奉獻本身不應抱有任何企圖,正如孩子孝敬父母,並不是為了爭取遺產,而是單純的孝敬為動機。同樣的,我們對於神的奉獻應超越一般的宗教,奉獻決非對神明之賄賂,不然我們的信仰情操與那些燒香禮佛的人有何差別?我們的奉獻應出於感恩,因地和其中所充滿的都屬於耶和華,連空氣、水、生命氣息、救恩、永生都是神白白的賜予的。其實,財物皆由神而來,與其說是「奉獻」,倒應該說是「奉還」來得更合適些。

    切記,奉獻決不是一種捐款,也不是向神施捨,更不是宗教的節目之一,而是愛神的流露。

 

三、在信仰中的迷失

    基督徒在這一時代,我們應有極正確的信仰物件——創造天地萬物的主宰,我們的父神。且有極豐富的信仰內容。但基督徒應自省:

    (一)不參加聚會的基督徒

    我們教會一禮拜中,有多少次的聚會?一年共有幾次?你共參加了幾次?

    今日的信徒一個最大的迷失,就是以為只要參加主日崇拜就夠了,因而忽略了靈性上之培養。事實上,禮拜天以「敬拜」為主要,周間有其他的聚會,才是培養靈命、查考聖經之好機會。因此,基督徒應參加各樣的聚會,誠婦聖經所說:「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來十25

    (二)不禱告的基督徒

    不禱告可以成為基督徒嗎?這是極大之矛自。事實上從來沒有一個人,可以只花很少時間的禱告,而能獲得極大的成功,更何況是不禱告呢?今日有些信徒參加禮拜,有熱心的事奉,有大量金錢的奉獻,但卻無個人禱告的生活。

    以行動代替禱告,或以禱告代替行動,都是對於禱告未真確的認識。因此有人說:「沒有禱告的行動是愚昧;沒有行動的禱告是不信。所我們不應當以禱告代替行動,同時也不應以行動代替禱告。我們是否已在禱告的生活中迷失自己呢?

    (三)不讀經的基督徒

    聖經不是一種傳奇性的傳記,不可以讀小說之心情來研讀。聖經不只是供為研究之用,而是應用於實際生活中。讀經所獲取之教訓,若不能直接影響信仰與生活,則就失去了讀經之價值與目的。這也流露出來,為何信主多年的信徒,卻仍過一個失敗的生活。一個不吃飯的人,如何危害生命,一個不讀經的人,也是如此。

    雅各提醒信徒,要謹慎自守,並且要盡力去使那些失迷的人轉回。正如保羅所說:「弟兄們,若有人偶然被過犯所勝,你們屬靈的人,就當用溫柔的心,把他挽回過來。又當自己水心,恐怕也被引誘。」(加六1)以關心、代禱、勉勵,替代批評、諷刺、攻擊,用主的愛去挽回一個失喪的人。

    你是否已在「敬拜」、「金錢」、「信仰」的經驗中迷失了呢?這是應當思考的問題!

 

         以利亞的特徵   傅心良

                   經文:雅各書五章1618

 

    「所以你們要彼此認罪、互相代求,使你們可以得醫治。義人祈禱所發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以利亞與我們是一樣性情的人,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雅五1618)這段經文指出先知以利亞的禱告,是義人的禱告,所以大有功效。也勉勵我們既經參加「禱告動員」,又身為代禱勇士,自然切盼我們每日的禱告,都是「大有功效的」。但我們有沒有想到禱告與個人靈性生活是連結一起的,以利亞與我們雖是一樣性情的人,但他度聖潔、順從及懇禱的生活,所以他能推動神的手,神就成全他所祈求的。我們需要多多安靜在神面前學習以利亞禱告的良模,以致能在禱告事奉上發生極大的功效。

    綜觀以利亞的一生,具有四個顯著的特徽,使他成為義人禱告的典範,是值得我們思想和效法的。

 

一、不與世人同流合污

    當時,先知以利亞所面對的是一個黑暗的世代,以色列人背棄神的約,毀壞祂的壇,用刀殺了祂的眾先知,以色列王亞哈與王后耶洗別事奉、敬拜巴力,為巴力建廟、築壇;那時事奉巴力的假先知有四百五十人(王上十九14,十六2933,十八19)。以利亞始終堅定如一,不與世人同流合污,為神盡忠,剛強不屈。雖曾一度因身心過於疲乏,以致灰心求死,但他一生都有過著分別為聖的生活,是名符其實的義人。難怪他的祈禱,滿有功效。

    我們處在這不信、悖謬的世代,若不能從罪惡中分別出來,怎能戰勝魔鬼?怎能獲得禱告的功效?

   

二、絕對順從神的命令

    以利亞的一生絕對不是憑眼見、學識、經驗去事奉神,乃是只憑著一顆絕對順從神的心,負起先知的職責。神要他去見亞哈王,他就冒死而去(王上十七1;十八1)。神要他隱藏在基立溪旁,他就遵命去住在那裡(王上十七810)。神要他從何烈山回國,繼續為神作工,他就遵命重返祖國(王上十九1516)。

    我們若要在禱告上能發生果效,就必須效法以利亞那樣與神同心,絕對服從,方能合乎神旨意,蒙祂應允。

 

三、誠心懇切向神祈求

    以利亞在迦密山頂求雨的史實,是歷代敬畏神者禱告的典範(王上十八4145)。他「屈身在地,將臉伏在兩膝之中」,前後七次,每次均以最懇切,最真誠的態度,抓住神的應許,向神迫切求雨。結果,天降大雨,使三年半的大旱災,瞬即消逝,田地恢復生產。

    許多信徒熟念這一史實,但能像以和亞這樣誠心、懇切祈求的,能有多少呢?今日教會固然熟念禱告真理,但缺乏禱告的行動;禱告的人固然不少,但認真禱告的人卻不多。我們既已參加禱告動員,應當隨時隨地效法以利亞,誠心懇切地禱告。

 

四、及時對付自己弱點

    從王紀上十九章119節,我們可以看見以利亞的弱點,和他如何及時對付自己的弱點。他的弱點是自以為義,灰心喪志(王上十九41014)。神用積極的方法對待他,並以事實指明他的錯誤,命他返回先知的崗位(王上十九911131518)。他就立刻對付自己的軟弱,完全順從神的命令,繼續儘先知的職責,直到被神接去。以利亞一經聽聞神的聲音,針對他的軟弱時,他就完全服從,遵行神旨意,便由軟弱變為剛強。這是保持靈性生活最高水準,和尋求禱告得功效的秘訣。

    試問我們經常能夠這樣行麼?如果我們想望得著成功的禱告,必須靠著神的能力,及時對付自己的軟弱。不然的話,非但得不著微小的禱告功效,更不要妄想像以利亞那樣禱告——求神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他又禱告,天就降下雨來,地也生出土產。

 

        得能力的秘訣    魏德起

              經文:雅各書五章1718

 

    以利亞是和我們一樣性情都人,但他的禱告顯出極大的能力。

    以利亞的時代與我們所處的世代雷同,異教勢力倡狂,不法的事增多,人的愛心冷淡。神卻大大使用了以利亞,作得勝的見證。因此,神的心意要我們應用以利亞生活的原則,得著加倍的靈力。

    以利亞和我們一樣是性情之人,他也有軟弱。列王紀上十九章記載,他在邪後耶洗別威脅之後,逃到羅藤樹下向神求死。他求死的話語流露出隱藏的驕傲,兩次與他的列祖比較,這是他的軟弱。

    有人以為,以利亞這次徹底的失敗了,所以神要他膏以利沙,接續他作先知,不再繼續使用他。但這種看法可能誤解了以利亞。遠避殺身之禍,不是他的失敗,而是他的智慧。他感覺自己軟弱,在迦密山大爭戰後,腦力、體力、靈力都不足,承受不住再一次的挑戰,所以須要退到神面前,親近神。

    從幾方面可以看出以利亞的退修並非失敗,而是蒙福之路。

 

一、神繼續使用他

    這時並非他工作的結束,而是新階段的開始。前面不過三年半,後面還有十幾年,他仍然是神大有能力的先知。他一方面繼續向亞哈王挑戰,顯明神的真實,一方面訓練以利沙,作他的輔導。雖然以利沙所行的神蹟較以利亞更多,但新約提到以利亞多過以利沙,因為神蹟是其次,靈力更為重要。

 

二、神喜歡我們如此行

    耶穌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太十一28)每一個人都有壓力過重的時候,都需要來到主面前。四福音書中記載,耶穌所愛的那門徒,幾次靠近主懷中。馬利亞靜坐主前傾聽,更是不容易的選擇,因為當時家中有客,姊姊馬大與其他家人分外忙碌。照說幫忙家事,似乎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主卻說,馬利亞選擇了上好的福份,這福份是不容人奪去的。基督徒的生活是爭戰,軍隊在戰爭時也需有醫院,以使軍人在受傷時得治療。以利亞在曠野洞中,便得到極美好的醫治。

 

三、神賜福給以利亞

    當以利亞不支,倒在樹下睡覺時,有天使為他預備食物。他吃了,又睡,過一段時間再被天使拍醒,第二度進食。聖經記著說,他仗這飲食之力,跑了四十天的路。四十天!以賽亞書四十章31節說:「但那等候耶和華的,必從新得力,他們必如鷹展翹上騰,他們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先上騰、再奔跑、然後行路,次序為何如此?因為剛得力時,靈力充沛上騰,持續能奔跑,再過一會兒可以走路,然後就須等候。以利亞在何烈山的洞中面對神,神不在烈風、地震與火中(有時神是在這些情況中),而在微小的聲音中,因為此刻以利亞的需要,即是安靜等侯,神藉此賜福給他。   

    以利亞和我們一樣是性情的人。當他恢復能力之後,神又繼續用他十幾年。但在這段時間中,以利亞仍然有許多次個人的退修,這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部份。這種個人的退修並非一週一次、一學期一次,而是不定期的。當我們感到失敗、力量不足、灰心、不能分辨時,便需要分別出時間來個人安靜。時間長短視需要而定。若缺乏個人的退修,恐怕會缺少能力。

    韓國人在山中多有供信徒安靜的小屋,各地均有,使為主爭戰的人,隨時有安息的去處。這是類似以利亞得能力的方法。

    個人退修的目標要分辨清楚,因為撒但極可能與神的僕人一同來安靜,將錯誤的目標放在人心中。首先要謹防驕傲之心,以為有時間親近神,就較他人更屬靈。其次,個人的退修並非要使感官上大得激動。此外,若以為多在「洞」中,便多財寶在天上,更是誤解。

    個人感到疲累,體力不支,需要睡眠以恢復精神,這是需要退修的重要理由。許多時候,心力用竭,必須再從神得智慧,也須要安靜,領受神微小的聲音,讓聖靈帶領我們明白神的心意。有時我們不滿意自己的生活,也應該有個人的退修,親近主,直到聖靈指出自己為何跌倒,並得著聖靈的恩肋,披戴基督的榮美出來。

    以利亞是和我們同樣性情的人。他靠神有能力,也有恢復能力的秘訣。願我們也能時時從新得力。

   

           宗教信仰與生活

                     經文:雅各書五章1318

 

    曾在一個基督化的國家中,有一穿著牧師制服的人,坐在一節火車客廂裡,火車行了一小時,乘客都極安靜。驀地有人喊:「真討厭!基督教的福音傳了幾千年,世界仍舊一片污穢,看來耶穌是沒有用的。」那節車廂裡的空氣頓時緊張起來。倘若沒有火車的轅轅聲,乘客簡直可以聽到彼此喘息聲。不久車輪停了,車站的小販個個蓬頭垢面,油污滿身地擠進了車廂。牧師突然大聲的說:「真討厭,肥皂傳遍了全世界,但人們仍是渾身骯髒,看來肥皂是沒有什麼用的!」人們的目光都集中在牧師和剛才發言的那人身上。那人紅著臉,聲音緩慢而微顫地應聲道:「那是因為人不用肥皂呀!何不用用看?」宗教生活若不能影響你的日常生活,那恐怕不是信仰內容或信仰能力的問題,而是應從新改善你信仰的態度與觀念著手。

    真假信仰的區別,全在於信的人,具有宗教信仰的內容之後,是否能有信仰的生活而區別之,這是雅各在這段經文所強調走教訓,不應只有外在信仰生活之表現——如禮拜,宗教活動,應有內在精神。生活之信仰——禱告與神交通,人不但應領悟禱告之重要,也應實際度一祈禱的生活。

 

一、以禱告來面對痛苦

    (一)世人對痛苦的態度

    一般人若在生活、事業、家庭、婚姻的事上,遭遇挫折、痛苦、打擊時,常會產生懷疑、埋怨、懼怕、灰心的情緒,以及社會因素,以致於在他最需要力量去面對困擾時,反而更軟弱、無能,失去了應有的潛力,這些人只是觀察到痛苦或挫折之表面,而未真正洞察痛苦的原由。其實神不願我們成為溫室之花草,祂要我們經得起風雨的擊打;祂不願我們像會被風吹散的沙丘,祂要我們作抵抗狂風的花崗石。若要把我們如此,祂必須將我們帶進受苦的試驗室去。

    (二)基督教的信仰與痛苦

    人生脫離不了痛苦,這是人類的悲劇,但這也是人偉大之處,基督教的信仰,要我們不畏懼痛苦,而是要利用痛苦與挫折,來改善我們的生活,要完成神在我們身上的旨意,獲得真正之幸福,這也是基督教與佛教不同之地方。佛教想找出人生痛苦之根,進而加以消滅、剷除,欲使人自痛苦中得解脫,佛教終究仍是消極的,沒有找到一位超越之真神,因此人生之歸宿仍然是寂滅。然而基督徒正視人生之痛苦,抱著堅忍之信心接受,因為痛苦本身富有積極作用,藉此使人親近聖父。痛苦是考驗、是蒙福之路徑、方法。基督徒不必逃避痛苦,基督耶穌已得勝,十字架上所流的寶血已帶給我們最完全、可靠救贖。以賽亞五十三章對基督之描述,充份流露出,基督教對於痛苦之觀察,是何等完全。

    (三)基督徒對痛苦之態度

    1)基督徒並非不會遭遇痛苦,甚而我們進一步說,神為造就我們成為更寶貴的器皿,使我們雖遭遇的痛苦,比一般人更多。但我人若領悟到「玉不琢,不成器。」之古訓,必能處之泰然。

    2)痛苦、挫折可縮短我們與上間之距離,使我們體會到神之同在。在苦難中生活,有時祂會延遲幫助,為要試煉我們信心,催促我們禱告。

    3)屬靈之富足,是從痛苦中可獲得,許多基督徒平安度日,結果卻是屬靈的貧窮。所以凡在神面前豐富的人,都是經歷各種痛苦的人。

    4)用禱告來支持你面臨之痛楚,苦痛是神的召喚,必須有真確的禱告,才能明白受苦之原委,必須有禱告,才能承受一切之困難,有禱告才能勝過一切之挫折。當基督面對上十字架之路,祂在客西馬尼園留下禱告之榜樣,此豈非最佳、最有效之途徑?

    痛苦催促我們禱告,禱告使我們勝過痛苦。

 

二、以歌頌祈禱配合喜樂

    痛苦對於人是一種情緒上、意志上之打擊,但卻有時反而使人更堅信神。成功對於人也是一種極大之試探,它能使人得意忘形、驕傲,而忘了歌頌、感謝神。基督徒欲勝過成功所帶給之試探,比勝過癰苦之遭遇更難,因此雅各強調人有喜樂時,應歌頌神。

    參加敬拜之目的不是要聆聽別人之歌聲,或欣賞某種特別之音樂,禮拜應自己開口,讚美神。在家庭有喜樂時,也應以詩歌、歌頌讚美聖天父,在你家庭所傳出喜樂之歌聲,是由電視所學之歌曲,抑或是教堂之聖樂。流行歌曲,與聖樂那一種是你最熱悉的呢?

    你用什麼音樂代表你之快樂?何不用聖詩呢?

    (一)以禱告歌頌神

    祈禱不應只是以「求」作開始與結束。人若只是想利用神,而不感謝神,是不敬虔之信仰。我們在憂悶、苦惱、不順利、生病、失敗……想到神、尋求神,而在喜悅、順利、成功時,豈可忘記神?

    (二)歌頌、祈禱產生之效果

    1)藉此激發我們知足之心,而更喜樂

    2)藉此激發我們感恩之心,更奮發圖強,力求生命之長進。

     (3)藉此將我們歌頌、快樂之情緒,傳給周遭的人和親友。

 

三、以禱告去克服疾病之威脅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不能逃避之人生課題。人若能將在世之年日視為人生之部份,更重要的是永生的問題。如此,你對於生、老、病、恐就會有不同的看法,因此雅各要求信徒,應以禱告來面對你的疾病,他引述了以利亞,作為我們之榜樣,使我們更實際的揣摩出來。

    1)禱告在乎真誠,不在乎辭句之長短。這是以利亞禱告之榜樣,有位神的僕人說:「禱告不是論數學,算多少、講數字。禱告不是文學,論結構、講詞句。禱告不是幾何,論長短、講高低。禱告不是音樂,論腔調、講弦律。禱告不是演講,論口才、講宣傳。禱告乃是以信心,誠誠懇懇的與神變談。」這是極好之註解。

    2)禱告決不是一時衝動,而是恒久之持續。禱告,決非心血來潮的一種宗教活動,而應是一種持久不變的信仰生活。

    3)禱告不是一種控訴,而是向天父傾訴,藉此我們可以察知不合乎聖父旨意的作為。

    4)禱告不一定使疾病得著醫治。保羅也曾為其身上疾病,三次來求告天父醫治,但未蒙應許。禱告是使我們得力量,來面對疾病,縱然要離開世界,藉此禱告可使人鎮靜、不氣餒。因為對於某些人來說,疾病對他是一種考驗,有的卻是進入永恆之臊介。

    5)禱告若不是以信心做後盾,以順服作骨幹,則無法蒙天父悅納,禱告不是祈求神改變,而是求天父旨意彰顯、成全在我們身上。

    宗教信仰,能影響人們的道德與倫理觀念。更實際的來說,人應將信仰實踐於日常生活中,實際的活用的信仰,在生活中得經驗得長進。

    在信仰領域中,禱告是生命的明燈,它指引人行走正確的路。它給於人在遠途中光照,它給於痛苦與失望人們的希望,堅強人們的心志,鼓勵人們勇往前進。天天禱告的人,信心必然堅定,因為他相信,一切的事都有神的安排,而是妥善平穩的。

    兄姐們,將聖經的知識,實踐於生活,化為實際之信心經驗,是我們不可忽略之要素與態度。願我們彼此勉勵齊向這標竿而遭進。為此,兄姐們,但願我們不但相信禱告之能力,而且是實實在地在你生活中去體驗,嘗一嘗禱告之甘甜與功效。願父神藉著你禱告的生活,賜福給你及全家。

 

            從迷路上轉回

                    經文:雅各書五章20

 

    「……叫一個罪人從迷路上轉回,便是救一個靈魂不死並且遮蓋許多罪。」(雅五20

    在這節之前的經文是:「我的弟兄們,你們中間若有失迷真道的,有人使他回轉,這人該知道……」,既說這人是從錯誤的路回轉,表示以前他曾接受過真理,後來他可能有某些原因使他不儆醒、沮喪或受苦,漸漸地,基督的光不再照耀他,隨之而來的就是死亡和沉淪了。

那麼我們如何將基督的光,帶回給這些沉倫墮落的人呢?當然不是定他們的罪,也不是指著他們說:「我早告訴你了。」無論我們做什麼都需要有智慧——從天上來的智慧,天上的智慧是:「先是清潔,後是和平、溫良、柔順、滿有憐憫、多結善果、沒有偏見、沒有假冒」  (雅三17)。如果你無法感受到智慧,為何不求神,祂是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神(雅一5),神將智慧厚賜給我們這些不配的人,祂並沒有追究我們的罪而厚賜給我們,同樣我們對墮落回轉的人,也該存如此寬容的心接待和給予。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向人顯示神的恩典,可以遮蓋許多的罪;我們以原諒代替定罪,讓墮落的人能接受神光的吸引,而不是被光弄瞎眼睛。他們就能從我們看到從神而來無比的恩典向他顯現,如此一來,罪無法再轄制他們,新生命將進入他們裡面。

    我們若願意與那些無法抵抗罪被罪轄制的人,分享神的愛,我們也只是乞丐告訴乞丐,在那裡可找到麵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