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書提要 壹、作者 本書作者自稱「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一1),就是主耶穌十二門徒中的首徒,原名西門,主另給他起名磯法(亞蘭文),繙成希臘文就是彼得(約一42),聖經常稱呼他為西門彼得(參太十六16)。 磯法和彼得的原文字義均為「石頭」,主耶穌似乎有意藉此改名啟示一項真理,即人在未得救之前原為無用的泥土(參創二7),但主的救恩乃要將人改造成活石,作為建造靈宮的材料(彼前二5)。主耶穌基督乃是建造教會的根基(林前三11),祂要將眾多蒙恩得救的人──眾活石,就是教會──建造在祂這塊磐石上(太十六18),成為神藉著聖靈居住的所在(弗二22)。 主耶穌將天國的鑰匙託付給彼得(太十六19),要他領先在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開啟救恩的門(參徒二40~42;十44~48)。彼得所負的使命,剛好和他蒙主呼召時所從事的工作相符,那時他正在海裏撒網,主耶穌呼召他說:「來跟從我,我要叫你們得人如得魚一樣」(太四18~19)。所以彼得從主所領受的事工,正是為主得著一批又一批的人,作為建造教會的材料(參徒二41;四4;五14;十44)。 彼得乃是一個天生的領袖人物,時常率先說話行事,領導群倫(參約廿一3),卻也因此而經常被主責備(參太十四28~31;十六22~23;十七4~8,24~27;廿六33~34)。但經過主耶穌三年半的教養訓練,特別是在主死而復活之後,四十天之久藉著聖靈的顯現和講論(徒一2~3),竟使彼得彷彿脫胎換骨、變成另外一個人似的,成為一位謙卑而勇敢、虛心而不自矜、能與人同工且同心的真實屬靈領袖(參徒三1,12;四13;十一17;十二17;十五7~11)。 彼得「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徒四13),而本書的希臘文筆頗具造詣,因此晚近有些聖經學者質疑本書作者並非彼得本人。然而,根據下列諸多理由,仍宜認定彼得就是本書的作者: (一)「原是沒有學問的小民」乃指他沒有正式受過「拉比」的教育,並非指他完全沒有學過希臘文。希臘語文乃是當時巴勒斯坦地居民的兩大通用語文之一,以亞蘭語文為主,希臘語文為輔。 (二)直至書寫本書為止,彼得來往各地服事主(參徒八14;九32;十1~5,23~24;十五7),已歷數十年,其間必有很多機會操演希臘語文,使他更為熟諳。 (三)在本書結束前透露「我略略的寫了這信,託我所看為忠心的西拉轉交你們,勸勉你們」(五12),按原文可譯為「我藉著西拉」,意指他得到西拉的幫助寫成本書,又託西拉轉交。可見本書可能是由彼得口授或初稿,經西拉代書或修改,故彼得仍為本書的原作者。 (四)至於西拉,他原為耶路撒冷教會的領袖人物(參徒十五22),後與使徒保羅同工(徒十五40;十七1)。雖然英文譯名稍有不同(本書譯名為Silvanus,《使徒行傳》則為Silas),但聖經學者相信均指同一人。此西拉應有足夠能力修飾成如此優美的希臘文。 (五)《彼得後書》題到他曾寫了前書(彼後三1)。一般聖經學者相信《彼得前書》所呈現的是經西拉修飾過的希臘文,而《彼得後書》則是未經他人修飾的「原味原汁」希臘文。 (六)本書的內容和特色,也支持彼得乃本書的作者,例如:彼得親眼見過主耶穌(參一8),更見過祂榮耀的顯現(參四13;彼後一16~18;太十七1~2);他雖然曾經抗拒過基督受苦的觀念,如今卻強調歡喜為主受苦(參四1,13,16;太十六21~23);他雖身為使徒,卻也身兼耶路撒冷教會的長老(參五1;徒六1~4);他曾特別受主託付牧養主的小羊(參五2;約廿一15~17);他與馬可一家有很親密的關係(參五13;徒十二12~13)。 (七)教會初期的許多教父們題到過本書,且公認本書為使徒彼得所著,例如:革利免(主後95年)、愛任紐(主後140~203年)、特土良(主後150~222年)、亞力山太的革利免(主後155~215年)、俄利根(主後185~253年)等。 貳、寫作時地 據可靠史料,彼得大約於主後65~67年間,在羅馬被暴君尼祿殺害,為主殉道。因此,彼得前後兩封書信,均寫於殉道前不久,且兩封書信的相隔時間不會太長(參彼後三1)。根據下列理由予以推測,前書約寫於主後64年: (一)羅馬暴君尼祿(主後54~68年)正要開始對基督徒施加迫害,《暴君焚城錄》和其後的大屠殺近在眉睫。其時基督徒的處境艱危,正與本書所描寫的情景吻合(參四14~16;五8~9)。 (二)本書當寫於西拉離開彼得,攜帶本書前往小亞西亞之前(參五12;一1),以及馬可仍與彼得同在一處,尚未動身會晤保羅之前(參五13;提後四11)。西拉何時離開保羅而去與彼得同工,聖經並無明文記載,最早約在主後五零年代後期(參林後一19;帖前一1;帖後一1);至於馬可,最遲是在保羅為主殉道(大約主後67年)之前。 (三)根據彼後三15~16可知,彼得確曾讀過使徒保羅的一些書信;而本書部分內容和保羅所寫的《以弗所書》和《歌羅西書》很相近,可試比較彼前一1~3和弗一1~3;彼前二18和弗六5及西三22;彼前三1~6和弗五22~24;彼前五5和弗五21等,便知本書的確多少受該兩書的影響。而該兩書大約寫於主後61~63年,故可推知本書成書日期不早於主後63年。 至於本書的寫作地點,彼得自稱是「在巴比倫」(五13),有些解經家認為既然本書開頭的受書者明言是給「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西亞、庇推尼寄居的」(一1),則此處的巴比倫也應是指實際的巴比倫城。其實,「前後一致的解經原則」乃是應用在同一個事例或同一段經文,並非全卷書都必須採取同一解法。例如,《啟示錄》也曾明言「達與以弗所、士每拿、別迦摩、推雅推喇、撒狄、非拉鐵非、老底嘉」(啟一11)等實際的地方,但後來的「巴比倫大城」(參啟十七、十八章)卻改作隱喻而非指實際的巴比倫城。 鑒於下列諸理由,本書的「巴比倫」應是暗指羅馬:(1)初期教會的傳說和資料,從未提起彼得曾經到過巴比倫;(2)根據教會的傳說,彼得是在寫完前後書之後不久,在羅馬被害;(3)當時正值風雨即將來臨的前夕,彼得被迫必須隱蔽他的所在地;(4)後來使徒約翰也以巴比倫隱喻羅馬(參啟十七1,5,9,18)。 叁、本書受者 本書是「寫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西亞、庇推尼寄居的」(一1)。這五個地方均位於小亞西亞地區(即今土耳其境內),係當時羅馬帝國的五個行省,其確實位置是在黑海、地中海和愛琴海之間,大約呈順時鐘方向羅列。 一般解經家對於本書受書者的所在地大致沒有異議,但對受書者的身份卻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根據「分散…寄居的」等用語(一1,18)和彼得原來的職責(參加二7~8),而認定本書是寫給被迫分散到小亞西亞地區的猶太人信徒,有的則根據「你們從前算不得子民,現在卻作了神的子民」(二10),以及「往日隨從外邦人的心意行邪淫…」(四3)等而認定是寫給外邦人信徒的。 其實,教會發展至此階段,在巴勒斯坦地以外的眾教會,已不再有所謂猶太人信徒和外邦人信徒之分(參西三11)。因此,凡是居住在該五個地區的基督信徒,都是本書的受者。我們今天讀此書信,更應將自己包括在內,而把本書勸勉的話,應用在自己身上。 肆、寫本書的動機 彼得自稱「寫了這信…勸勉你們,又證明這恩是神的真恩;你們務要在這恩上站立得住」(五12)。這話表明寫本書的兩個目的: (一)使受書者更深認識自己所蒙神的恩,這恩包括信徒在已過所得靈的救恩(一2~3,19~20,23),現在正在經歷魂的救恩(一8~9;二2~3;三21),以及將來所要得完全的救恩(一13;四13,18;五4)。 (二)勸勉受書者身處邪惡的世代(二11~12;四2~3),以及即將面臨的逼迫與苦難(三13,17;四12~14),要靠神的恩剛強站穩,作主榮耀的見證。 伍、本書的重要性 在新約聖經的八卷「普通書信」(或稱「一般書信」)當中,《希伯來書》注重「信心」的教訓,《雅各書》則補充說明「信心」須有行為;《彼得前書》注重「盼望」的教訓,《彼得後書》則補充說明有了「盼望」,仍須在恩典和知識上長進;《約翰壹書》注重「愛心」的教訓,《約翰貳書、參書》和《猶大書》則補充說明必須在正確的真理上有「愛心」。如此,基督徒所不可或缺的信、望、愛三項美德(林前十三13),藉此八卷普通書信得著完滿的啟示。而《彼得前書》中兼論信心(一5,7,9,21;五9)、盼望(一3,21;三15)和愛心(一8,22;二17;三8;四8;五14),故在這八卷書信中具有承先啟後的地位和作用。 陸、主旨要義 本書旨在勸勉信徒既已擁有活潑的盼望,就要有受苦的心志,順從神的旨意,一心為善,在世度餘下的光陰,好歸榮耀給神。即或身處苦難,也當效法基督受苦的榜樣,忍受冤屈,將自己交託給神。今日我們若與基督一同受苦,倒要歡喜快樂,因為主榮耀的顯現即將來臨,那時就要得享祂永遠的榮耀。 柒、本書的特點 本書具有如下的特點: (一)本書不是寫給某特定教會或個人,而是寫給一般基督徒的「一般書信」或「普通書信」。 (二)本書以勸勉代替責備,充滿了牧人那溫柔、慈愛、關懷和瞭解的心腸(二25;四9~11;五1~4)。 (三)本書是寫給受苦教會的書信,勉勵屬神的人要甘心樂意為神的旨意、為基督的名、因行善而受苦(二15,20;三16~17;四1、2,12~19;五9~10)。 (四)本書非常清楚地描繪神的真恩,包括三一神如何成就這恩(一2),如何將這恩啟示給人(一10~12),如何藉這恩吸引、造就、保守、堅固並成全信徒(一13;二2~3;三7;四10;五10)。 (五)本書強調「主的再來」,總共有八次提到主將要顯現、鑒察、審判(一5,7,13;二12;四13,17;五1,4)。 (六)本書是寫給那些得著天上基業的人(一4),目前暫時寄居在地上作客旅(二11),如何在世度餘下的光陰(四2)。 (七)本書強調基督徒活在世上三件最寶貴的事:信心(一5,7,9,21;五9)、盼望(一3,21;三15)和愛心(一8,22;二17;三8;四8;五14)。 (八)本書特別提到基督徒順服和謙卑的美德,作者彼得不但勸勉信徒要順服和謙卑(一2,14,22;二13,18;三1,5,8;五5,6),並且他也以身作則,敬重後進同工保羅(五12~13請西拉送信,又將馬可送回給保羅)。 (九)本書又強調信徒要存敬畏的心過聖潔的生活,將來才能坦然見主(一15~17;二17;三2,5,15)。 (十)最後,本書對主耶穌基督作了最完善和最清楚的交代:(1)在創世以前被神預先知道(一20);(2)降世受苦難(一11;二21,23;四1);(3)被釘流血(一2,19;二24);(4)代人受死(一18~20);(5)死後曾下陰間(三19~20);(6)復活(一3,21;三18);(7)升天(三22);(8)將在榮耀裏顯現(一7,13;四13;五4)。 捌、本書與其他聖經書卷的關係 本書有些教訓與保羅書信並《雅各書》相似,今試作比較: 彼前一4~5──弗一4~7;二8 彼前一6~7──雅一2~4 彼前一14──弗四17~19 彼前一24──雅一10 彼前二6~10──羅九25~32 彼前二11──加五17 彼前二13──羅十三1~4 彼前二18──弗六5;西三22 彼前三1──弗五22 彼前三9──羅十二17~19 彼前三22──羅八34;弗一20 彼前四1──羅六6~7 彼前四8──雅五20 彼前四10──羅十二6 彼前五1──羅八18 彼前五5──弗五21 彼前五5~9──雅四6~7,10 有人將「主禱文」(太六9~13)與本書的一些經節並列如下: 「我們」(一3)在「天上」(一4,12)的「父」(一17),願人都「尊你的名為聖」(一15~16),願「你的國降臨」(二9);願「你的旨意」(二15;三17;四2,19)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們「日用的飲食」(五7),今日賜給我們;「免我們的債」(四7~8),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不叫我們遇見「試探」(四12),救我們「脫離兇惡」(四13);因為「國度」(五11)、「權柄」(四11)、「榮耀」(一11,21;四11),「都是你的」(四11),「直到永遠」(四11;五11)。「阿們」(四11;五11)。 玖、鑰節 「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一7) 「你們蒙了重生,不是由於能壞的種子,乃是由於不能壞的種子,是藉著神活潑常存的道。」(一23) 「惟有你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聖潔的國度,是屬神的子民,要叫你們宣揚那召你們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二9) 「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們也當將這樣的心志作為兵器;因為在肉身受過苦的,就已經與罪斷絕了。」(四1) 「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的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五2~3) 拾、鑰字 「盼望」(一3,13,21;三15) 「試驗」、「火煉的試驗」、「苦楚」、「受苦」、「苦難」(一7;二19,20;三14,17,18;四1,12,13,15,16;五1,9,10) 「顯現」、「鑒察的日子」、「審判」(一5,13;二12;四5,6,13,17;五1,4) 「榮耀」、「榮光」(一7,8,11,21;四11,13,14,16;五1,4,10) 「恩典」、「恩惠」、「救恩」、「恩賜」、「恩」、「真恩」(一2,5,9,10,13;二3;三7;四10;五5,10,12) 「寶貴」(一7;二4,6,7;三4) 「活潑」、「活」、「復活」、「活著」(一3,21,23;二4,5,24;三18,21;四6) 「行善」、「為善」、「好行為」(二12,15,20;三6,11,13,17;四19) 「靈魂」、「心」、「人」(一9,22;二11,25;三20;四19)註:以上各節的原文均為「魂」 拾壹、內容大綱 【在神的真恩上站立得穩】 一、認識神的真恩(一1~12) 1.蒙恩的人和這恩的由來(一1~2) 2.神完備的真恩──過去、現在和未來(一3~5) 3.享受這恩的途徑──信心受試驗(一6~9) 4.這恩的啟示(一10~12) 二、神的真恩和基督徒的生命(一13~二10) 1.因基督的寶血而得聖潔的生命(一13~21) 2.因神活潑常存的道而得純愛的生命(一22~二3) 3.因主這活石而得新功用的生命(二4~8) 4.因神揀選而得新地位的生命(二9~10) 三、神的真恩和基督徒的生活(二11~四6) 1.蒙恩者在世生活的身份和目標(二11~12) 2.蒙恩者在世生活與地上制度的關係(二13~17) 3.蒙恩者在世生活與屬地主人的關係(二18~25) 4.蒙恩者在世生活與家庭的關係(三1~7) 5.蒙恩者在世生活與弟兄並世人的關係(三8~16) 6.蒙恩者在世生活與神旨意的關係(三17~四6) 四、神的真恩和基督徒的盼望(四7~五14) 1.因萬物即將結束而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四7~11) 2.因主再來的審判而歡喜與基督一同受苦(四12~19) 3.因牧長顯現的榮耀而甘心牧養神的群羊(五1~4) 4.因賜諸般恩典的神而以謙卑束腰並謹守儆醒(五5~11) 5.勸勉並祝願務要在這恩上站立得住(五12~14)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彼得前書註解》 《雅各書、彼得前後書註解》參考書目 王國顯《讀經劄記》天糧書室 毛克禮《彼得前書釋義》證道出版社 申樂道《雅各書註釋》中國主日學協會 安保吾《雅各書的研究》信義宗聯合出版部 李常受《生命讀經》臺灣福音書房 周貴發《雅各書——聽行並重》天道書樓 周聯華《中文聖經註釋》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唐崇平《信行論——生命均衡的原則》真聲之聲出版社 施達雄《邁向成熟》台灣浸信會出版社 徐松石《新約七公信擷華》浸信會出版社 柳健台《雅各書的信息》中國信徒佈道會 梁廷益《細胞小組聚會研經指引》沙田浸信會出版部 梁家麟《激流中的委身》卓越書樓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校園書房 張有光《雅各書、彼得前書講章》浸信會出版部 張志新《彼得書信》台灣石門水庫教會 曾立華《在盼望中儆醒》天道書樓 楊濬哲《彼得前後書講義》福音文宣社 賈玉銘《希伯來書講義》少年歸主社 蔣梅村《希伯來書之研究》台灣基督教天人社 賴若瀚《永活的信仰》天道書樓 蘇穎睿《從掙扎到成長》學生福音團契出版社 彭德、楊東川合著《中文聖經註釋》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仇笑紅、周冬冬等編譯《成人主日學教材》浸信會出版社 巴克萊著・褚永華譯《每日研經叢書》基督教文藝出版社 弗萊明著・Angus Tang譯《彼得前後書》以馬忤斯聖經函授 華倫魏斯比著・幸貞德譯《作個分辨者》中國學園傳道會 華倫魏斯比著・張德謙等譯《盼望》人光出版社 馮國泰等著・梁海倫譯《彼得前後書研經導讀》天道書樓 博思愛著・鍾越娜譯《雅各書的信息》美國活泉出版社 慕爾著・賀安慈譯《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雅各書》校園書房 顧韋恩著・歐思真譯《丁道爾新約聖經註釋——彼得前書書》校園書房 R.A.馬田等著・陸秀雲等譯《道生新約神學註釋》道聲出版社 于力工《聖經助讀本》聖書書房 王正中等《聖經原文串珠註解》浸宣出版社 王正中等《聖經原文字彙中文彙編》浸宣出版社 牛述光‧謝模善《新約全書釋義‧補編》晨星出版社 朱德峻等《新約釋義全書》台灣基督長老教會 吳羅瑜等《聖經──串珠‧註釋本》福音證主協會 呂振中譯《聖經》香港聖經公會 封志理‧馬健源《原文編號新約全書》生命樹出版社 唐佑之等《中文聖經啟導本》海天書樓 陳瑞庭《聖經人地名意義彙編》少年歸主社 賈玉銘《聖經要義》晨星出版社 詹正義等編《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美國活泉出版社 鮑會園等《新國際版研讀本聖經》更新傳道會 G.C.D. Howley, etc.《現代中文聖經註釋》種籽出版社 G.A. Lint, etc.《The Complete Biblical Library》World Library Press A.M. Stibbs, etc.《聖經新釋》福音證主協會 Leadership
Ministries Worldwide《The
Preacher‘s Outline & Sermon Bible》 W. Bauer著‧戴德理譯《新約希臘文中文辭典》浸宣出版社 凌納格‧羅傑思《新約希臘文精華》角石出版社 馬唐納著‧角石翻譯組《新約聖經註釋》角石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