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彼得前書第一章拾穗

 

【彼前一1「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寫信給那分散在本都、加拉太、加帕多家、亞西亞、庇推尼寄居的,」

    使徒原文apostolos意即奉差遣,或被委任聖經中除了用apostolos作為使徒的職份名稱外,有些地方也作為普通用法,以表示奉差遣的意思,但卻不一定是奉差遣,任何奉差遣,包括受人的差遣在內,也可以用這個字。如:約十三16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差人也不能大於差他的人,其中差人就是apostolos。又如:林後八23論到提多,他是我的同伴,一同為你們勞碌的;論到那兩位兄弟,他們是眾教會的使者,是基督的榮耀,其中的使者,亦為apostolos。又如:腓二25論及以巴弗提“……是你們所差遣的,也是供給我需用的,其中的差遣也是這個字;而這差遣顯然是腓立比教會對以巴弗提的差遣,不是神的差遣。――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寄居,」原文是住在不同國度、不同種族的異地僑民。―─ 牛述光

         前書是寫給「分散各地寄居的人」(一1)。「分散」這詞,是猶太人向來慣用的詞語,專指舊約被亞述和巴比倫軍隊擄去,分散在他們所統治的各地居住的猶太人說的。很明顯的,彼得寫這卷書信,基本上是為希伯來的信徒的,雖然間中也有指著外邦信徒說的話。── 巴斯德《彼得前書研究》

         我們是世上寄居的:成為神的選民,絕不是要脫離塵世;相反的,我們乃是入世而又超世的,這句話是很真確的。被流放的猶太人無論到甚麼地方,眼睛總是朝向耶路撒冷。身在異鄉,他們仍然建立會堂,每當崇拜者進入時,他乃是面向耶路撒冷。猶太人在其僑居地無論如何成功,他們的心仍是忠於耶路撒冷。──《每日研經叢書》

         希臘文用paroikos來形容這一群在異鄉寄居的人。Paroikos是形容一個雖身處異鄉,但心卻無時不想家的人。如此的寄居,希臘文是用paroikoa來表達,英文中『教區』(parish)一詞也由這字引申而出。基督徒也是如此,無論身處何方,眼睛總是朝向神,心也永遠忠於神。有一則未經記載的耶穌語錄謂:『世界有如一座橋樑,智者只會踏過去,而絕不會建屋其上。』──《每日研經叢書》

         耶穌基督的使徒彼得: 明確表明,他是領受建立基督教會使命的人(16:18,19),他的使徒職分<提前 緒論,書信的問候語和使徒權柄的主張>來自神(215-19)。分散在……寄居的: 指在信仰上受逼迫而散居在世界各地的聖徒。“寄居的”清楚地表明把天國當作真正歸宿的聖徒。雖然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但並非屬於這個世界。因此,聖徒不應該因世上的苦難而灰心喪氣(12:12,13),也不應該把世界當作自己追求的終極目標(3:14;126)。聖徒應該懷著屬天的盼望,為求神的國和義而竭力奔跑。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12本書照當時流行的尺牘格式,在信首寫上寫信人的名字,參《羅馬書》一1注。“使徒”是奉差遣的人,原指耶穌十二門徒,後來擴大,指一切奉神差派傳道的人(例如羅十六7)。保羅是“外邦人的使徒”,因曾眼見主面,奉派往外邦人中傳真理福音(參羅一1及林前一1注)。

彼得原名西門,耶穌給他取名磯法(亞蘭文),譯為希臘文便是彼得,都是“石”的意思。在外邦人社會中,希臘名字較通行(太十六18;可三16;約一4142)。關於本書作者的考證,看書前<參考資料>

“分散…寄居的”本為舊約中用語,指住在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人。這些人離鄉寄居在外,希望有一天可回故里。新約中則多用“寄居的”來指基督信徒在世的短暫生命,盼望回到那更美的家鄉——天上的耶路撒冷(一17;二11;弗二19;腓三20;來十一13;十三14)。在作者看來,教會是舊約中神的子民的延續,早在神的旨意中,所以他在2節說,這些寄居的是照神的先見被揀選的人。

這些散住在本都等小亞細亞諸城的人包括猶太和外邦信徒,有些可能參加過耶路撒冷的五旬節,目睹聖靈降臨(徒二511)。

“照父神的先見被揀選”:看《羅馬書》八29註解,這些信徒大半是受到宗教迫害而逃居外地的猶太人(徒八14),彼得可能在此傳過道,是他們的使徒。

“蒙他血所灑”乃蒙救贖之意,取自以色列民與神立約的背景(出二十四78),摩西在他們身上灑血。

“願恩惠平安多多地加給你們”:彼得所用的問候語與保羅通常用的有點不同。保羅喜用“從神我們的父”來的恩惠平安,但不用“多多地加給你們 ”,只用“歸給你們”。在彼得看來,恩典是可以求神增加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前一1~12如同保羅書信,本書先是問候,隨後是對神的讚美和感恩。在本文,儘管彼得處於即將殉道的危難之中,仍然為聖徒享有的榮耀,向神獻上真誠的感謝和讚美。這種感謝和讚美來自他因著耶穌所明白的四個事實:即①使人復活;②使人重生;③賜活潑的盼望;④繼承基業等真理。同樣,這也是賜給我們當今聖徒的祝福。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2「就是照父神的先見被揀選,藉著聖靈得成聖潔,以致順服耶穌基督,又蒙他血所灑的人:願恩惠、平安多多地加給你們!」

    恩惠在平安之前,我們不論身體的平安或靈性的平安,都是根據神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這樣祝福的話是其它新約書信中所沒有用過的,可說是彼得書信的特點(見彼後一1),表示一切已蒙主賜平安給他們的人,可以再得著更多的平安;這些信徒既多受試煉,當然需要更多的平安。所以彼得祝福他們,不但得著主的平安,且得著多多的恩惠與平安(參林後十二9;約十六33)。――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照父神的先見被揀選。』你所以能得救,因為神老早就把你揀選了。千萬不要以為說,你的得救是湊巧的,是由於你主動的。當神的手還沒有來為你作甚麼的時候,神的心老早就有了打算。

         彼得稱他的讀者對象是被神所揀選的,是神的選民。這樣的稱謂,以前只屬於以色列人:『因為你歸耶和華你神為聖潔的民,耶和華你神從地上的萬民中揀選你,特作自己的子民。』(申七6;參十四2)先知也談及『我所揀選的以色列。』(賽四十五4)詩人也說:『祂所揀選雅各的子孫。』(詩一○五643)。但以色列民卻令神大失所望,因為當神差祂的兒子到世界上的時候,他們竟拒絕祂,且把祂釘在十字架上。當耶穌說那兇惡園戶的比喻的時候,祂提及以色列的產業將要被奪去而轉賜予他人(太廿一41;可十二9;路二十16)。這正是新約聖經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即基督的教會是真以色列,是新以色列,是神的以色列(參加六16)。很多特權以前只屬於以色列,現在都歸屬於教會。神的恩慈現在已經普及萬人,世上所有的人已經看見神的榮耀,及嘗過了神的恩典。──《每日研經叢書》

         神揀選我們有祂的目的,我們能被神使用,這便是神賜給我們的光榮。猶太人正在這一方面失敗了。我們應小心謹慎,千萬別讓他們的失敗也成為我們生命中的特寫。──《每日研經叢書》

         揀選的教義包含下列三要點:

  1 上帝揀選某些人得救恩,而非受審判──罪已經揀選人受審判。

  2 上帝揀選人得救恩之時,人的自由意志從未受到壓力,強迫或扭曲。

  3 上帝也揀選達到目的所使用的手段,包含傳揚,教訓,佈道,差傳,見證,發單張,個人談道,輔導等方法在內,按「我們是與上帝同工的」(林前三9)。── 楊東川《中文聖經註釋──彼得前書》

         藉著聖靈得成聖潔。這方面的成聖,是在一個人悔改歸信之前發生的。1這是聖的工作,將屬神的人分別出來(同時請參看帖後二13)。──《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藉聖靈而被獻上。路德說:『我相信我絕不能靠自己的理智或力量,而相信及投靠我主耶穌基督。』對基督徒來說,聖靈是基督徒生活每一部分絕不可缺的。聖靈首先在我們心中挑起了一絲渴慕神的心意與敬虔,聖靈揭露我們的罪,又領我們到十字架下得潔淨;聖靈使我們脫離罪惡的綑鎖,使我們結出聖靈的果子;聖靈也給我們赦罪的憑據,向我們證明耶穌是主。基督徒生活的起點與終結,都是聖靈的工作。──《每日研經叢書》

         靈魂得救的第三步,就是罪人對聖靈工作的回應。經文將這回應形容為順服耶穌基督。這是指順從褔音,認罪悔改,接受基督為救主。──《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多多的加給原文為「倍增」,非僅「加添」而已。幾何級數的增加與算術級數的增加,相差不可以道里計。── 楊東川《中文聖經註釋──彼得前書》

         先見: 暗示在創世前聖徒就已蒙神特別的愛和揀選(8:29)──《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2142節是先聖潔而後順服;14節則先順服而後追求聖潔。可見聖潔與順服之互為因果。我們要先有聖潔的生命纔能順服神,另一方面我們也是先要順服主的真理纔能過聖潔的生活。――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彼前一3「願頌贊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他曾照自己的大憐憫,藉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重生了我們,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

    活潑的盼望表示這盼望是的,不是死的,而且很生動活潑。這意思就是說,這盼望是必然會實現而能給人能力,使人受鼓勵的。世人的盼望則是死的,因為這世界的最後結局乃是滅亡,猶如一個必死的病人,雖然仍活著,但那種悲觀的意念,使他沒法有人生的樂趣(弗二12)。但信徒雖活在這沒有盼望的世界上,卻有活潑的盼望存在天上(西一5),所以信徒不應像世人一樣悲觀憂愁。――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神強調救主的人性。父則道出聖子的神性。聖子的全名是:

  ──有獨特權柄治理人心及操控生命的一位。

  耶穌──將自己的百姓從罪裏拯救出來的一位。

  基督──神的受膏者,被提升至天上至高之處。

──《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願頌贊歸與我們主耶穌基督的父神。」彼得或保羅的書信中,都有這些稱頌的話,表面上,詞句似乎都差不多,但這些話的背後卻在不知不覺間,流露出兩人截然不同的性格。而神也容許這些個人的成份揉合到這些信息裡面,為什麼呢!因為關鍵不在乎我們講些什麼,而是在乎我們實際上為人如何。

         是的,我們蒙託付傳揚祂的信息,但我們委實沒有任何一個人真正夠得上是神的代言人,因為在釋放祂的話語時,我們無法避免不摻入一些我們個人的成份。有時我們的確傳了一篇很好的信息。但我們在不知不覺間總有一兩句帶著自己成份的話語夾雜進去,這就可能或是加強,或是推翻整篇信息。「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我們這個人究竟是謙卑抑或傲慢,經過十架的破碎抑或是完整未受對付,本相如何,終必被揭露,因為神不能使用粉墨登場的表演者,我們的靈如何,必從我們的話語中流露出來!――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主的復活,是父神以「阿們」回應衪「成了」的呼喊。此外,主的復活也成了憑據,保證凡在基督裏逝世的人,將來都要從死人中復活。這就是我們活潑的盼望──期待將來被帶往天家去,與基督在一起,並且永遠像衪。──《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藉耶穌基督從死復活,重生了我們。』主的死將祂的生命釋放出來,主的復活就叫祂的生命進入我們裏面,使我們得著重生。

         諷刺編輯及作家孟肯(H.L. Mencken)有一次把希望的定義寫成「在不可能發生的情況下一個病態的信仰」。但是那個定義和新約的用字意義不同。真正的基督徒盼望是比「希望如此」更多些。那是對未來榮耀和祝福有信心的確信。沒有救恩的罪人是「沒有盼望」(弗二12);假如他死而無基督,他就永遠沒有盼望。義大利的詩人但丁,在《神曲》中題及在死人的世界中的題詞:「放棄所有的希望,進入這裏的你。」──華倫魏斯比《盼望──如何突破困境》

         『活潑的盼望』按照希臘文,活潑的盼望就是活著的盼望,每一個人都有活著的盼望,對一般人來說,死亡是人生的終結,大部份的人都不喜歡談論死亡,有一位近代的德國神學家(E.雲爾格)說,『死亡是我們最切身,也是最陌生的感覺』。我們每一個人都很害怕死亡,因為死了,就不再有任何盼望了,所以有很多人不願意面對死亡的問題。

         在基督徒的信仰中,是不應該對死亡懼怕的,因為基督耶穌已經應許,每一位接受祂救恩的人得到永生。福音帶給我們活著的盼望。―― 林信仁《福音帶來的盼望》

         本節至12節為一感恩的禱告,說明:1,藉著耶穌基督的復活,我們可以得到完備的救恩(35),這是神的大憐憫;2,信徒的大喜樂來自這救恩,教會在這喜樂的盼望中可以經歷百般試煉,終必見到那得救的榮耀(69節);3, 以色列人的歷史是神早已預備這救恩的好證明(1012節)。這段信息包含預備、復活、救恩和盼望,文字結構謹嚴 ,可能摘自初期教會的一首讚美詩或禱告儀文,與《以弗所書》一314所引極為接近。

基督徒不只可以作新人,享受新生活,(林後五17;加六15),而且有“活潑的盼望”和“天上的基業”(4節)。這重生了的新生命既已得到,不問目前受著何等的苦難和逼迫,是一個有活力又有真實盼望的生命,就象復活的主,永活的神那樣永久 。──《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前一3~4表明神使信徒重生,參與自己的榮耀。大憐憫……重生: 暗示信徒得救必須靠著神的恩典,依靠自己的能力是絕不可能得到救贖(2:1-6;3:5)。叫我們有活潑的盼望: 這是指信徒的盼望:①來自耶穌基督和真神的話語(彼前一23);②因生命在神裡面,所以能賜予我們生命。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的基業: 具體講述了活潑的盼望,並且明確顯明了信徒繼承基業的性質。這基業將在基督再臨後在新天新地賜給我們。在這裡我們明白:①追求世俗的榮耀是虛無的;②切切地盼望神的國度,才能戰勝世俗的情欲。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323基督徒活潑的盼望是根據於兩個信仰的經歷。

         (甲)基督徒是由不朽壞的種子所生(彼前一23)。有神的種子在他裏面,故此,他所擁有的生命是永不朽壞的。

         (乙)耶穌基督已經復活(彼前一3)。基督徒有一位勝過死亡的耶穌基督永伴身旁,故此,他甚麼也不會畏懼。──《每日研經叢書》

 

【彼前一4「可以得著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基業。」

基業通常包括產業和所經營的事業,但原文kleronomia是嗣業的意思,就是因繼承而得的產業。

    不能衰殘即永遠鮮豔和興盛之意。原文amaranton,原系一種神話中的花名,這種花是長生不凋的,縱使摘下來也不朽壞,用水滋潤便恢復新鮮。新約中只有本書用了兩次,另一次在五4,都是用以形容屬靈基業之不衰殘。

    不能朽壞,不能玷污,不能衰殘的基業,乃是為你們存留在天上的。其所以不能朽壞、玷污、衰殘的緣故,就是因為它們不是屬地的基業,乃是屬天的基業。主耶穌在世上時曾勸勉人應積財於天(太六20),基督徒既有天上基業的盼望,且能將今世暫存的財物,變成永存的財物──存於天上──這樣信徒實在應當照神的旨意,多多獻上自己所有的,多作一些可以存到永世的善工,像那些金銀寶石工程(參林前三1015),可以為我們天上基業的一部份。――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這產業是不朽壞的aphthartos),這字除了有不朽壞的意義之外,也可以指不能為軍隊所蹂躪的。根據歷史的記載巴勒斯坦曾多次被外敵入侵、攻佔,且被夷為平地,片瓦不留的荒場。但基督徒所擁有的平安和喜樂,是任何侵略者所不能蹂躪及破壞的。

         這產業是不玷污的amiantos,這字是由動詞miainein引申而來,意思是被不虔的污穢所玷污。巴勒斯坦曾多次因敬拜假神而被玷染(耶二723;三2;結二十43)。不潔之物總在應許之地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但基督徒所擁有的純潔,世界的污穢不可觸及而至污染的。

         這產業是不能衰殘的(amarantos),正如在世界其他地方一樣,應許之地的美艷花朵也會衰殘,但基督徒卻被提升入一個沒有朽壞的境界中,其平安與喜樂根本不被世界的變遷所影響。──《每日研經叢書》

         1不能朽壞是指這產業永不會遭侵蝕,也不會破裂或腐敗。那是保證長存的。(2不能玷污指這產業本身是完美的,其純淨不會因任何瑕疵而減損。那是永不會受罪污染的。(3不能衰殘是指這產業的價值、榮耀或美麗,是永不會遭貶損的。那是歷久常新的。──《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不能衰殘」原文amaranton,原係一種神話中的花名,這種花是長生不凋的,縱使摘下來也不朽壞,用水滋潤便恢復新鮮。新約中只有本書用了兩次,另一次在4,都是用以形容屬靈基業之不衰殘。――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彼前一45人得到這新生命,成為神大家庭的子女,可以承受那新的在天上的基業。這和神當日應許給以色列人的基業(迦南美地)不同,是死亡不能碰、罪惡不能沾、時間不能蝕的新基業,為神所預備,到祂所定的時候給一切蒙神能力保守的人。這基業早已保存在天上,到末世必會顯露(參啟二十一1,%)。

不過, 信徒在世的生活是一場與邪惡力量不斷進行的戰鬥,難免有灰心喪膽的時候,但1,我們的信心叫我們不離開神 ;2,神的大能能保守我們平安經過(參四13)。

關於救恩,看《希伯來書》九2728及《馬太》六12注。“ 末世要顯現的救恩”是第三種,為神救世計畫的極峰,信徒在那時得到完全的救贖並成聖。──《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前一5「你們這因信蒙神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著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

         我們蒙保守是「因信」,這「因信」就是與神保守之大能緊連在一起的條件。除非我們信靠祂,不然,祂就不能保守我們。我們如要認識祂那保守的大能,我們就必須全心相信祂的應許。在試探跟前,如果我們對自己能否蒙保守這件事懷匿疑慮,這豈不是對祂保守的能力存著不信的噁心?請記得,我們並不需要憑自己的力量去對付撒但的引誘。每天清晨當我們起來的時候,我們該向主說:「主阿!我感謝你保守我經過昨天,我不知道今天有什麼試探要臨到我身上,也不知道要怎樣去勝過它們,但我再一次信靠你來保守我安度今天。」讓我們默然倚靠這位大能的神,這樣,那惡者的火箭無論來自何時何方,總會有一些奇妙的作為發生而將它們摒擋出去。那就是信心的盾牌。――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你們這因信蒙神保守的人。」這話給我們看見,神是保守那些相信祂的人。你必須相信神保守的能力。神保守我門是有條件的。如果我們不信神,神就不能保守我們。── 倪柝聲

         彼得所用保守(phrourein)一詞,是軍事字眼。意思是說我們的生命被上帝四面安營嚴密保證而獲絕對的安全。──《每日研經叢書》

         末世或末日,這概念是由於猶太人將時間畫分為兩個階段之故──即現在的世代,這世代完全被邪惡所控制;及將來的世代,那世代卻由上帝掌權。在這兩個世代之間夾有一個主的日子,那時,世界將要被毀滅而重造,審判也接踵而至。在現今及將來世代之間的日子,即被稱為末世,因為世界將要到達旅程的終點而結束。

很明顯的,對許多人來說,這日子是一個充滿恐懼的日子;但對基督徒來說,這卻是一個得解脫的日子。救贖so{zein一詞不單包括豐富的神學意義,更包含實際的涵義,因為這個字通常是用以表達『由危難中被救出來』,及『病得醫治』。──《每日研經叢書》

         我們是蒙神能力保守的──這是神的努力,但也是因信──這是人的參與。這並不表示惟有人使用信心,他才可以得救。人有真正的信,他的信心就會維持下去。使人得救的信心,總有恆常持久的特質。──《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一般認為,救恩工作是有三個時態的:(1)在基督徒開始相信救主的一刻,他就從罪的懲罰中得拯救(弗二8)。(2)讓救主在他裏面活著,他便每天蒙拯救得以脫離罪的權勢(羅五10)。(3)被提的時候,他會被拯救脫離罪(來九28)。他的身體會改變成榮美的身體,並且永遠脫離罪惡、疾病和死亡。這將來要成就的救恩,也包括聖徒與基督一同重臨地上,清楚顯明是神的兒女(約壹三2)。──《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蒙神保守: 表明直到他的子女蒙完全的救贖,神一直在他們裡面動工。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6「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

    大有喜樂原文agalliasthe,即踴躍歡樂之意,形容極大的歡樂。這個字在太五12;路一47也用過。

    百般的試煉,與雅一2所說的相同。真正喜樂的人,應是在百般境遇中都能喜樂的,而百般的試煉乃是使我們學習這種喜樂的方法。但我們己經具備學習這種功課的優越條件,因我們已蒙受了一種足夠叫我們畢生不住喜樂的大救恩。――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因此,你們是大有喜樂,但如今,在百般的試煉中暫時憂愁。』彼得的意思是說,我們經過試煉的時候,一面你雖然覺得苦,但一面你也可以算它是喜樂的,當作喜樂的。覺得是一件事,算又是一件事。你覺得不快了,但你可以算是快樂。―― 倪柝聲

         彼得所用的字眼很有意思。他說基督徒或許暫時落入百般(poikilos)的試煉中,這希臘字有『多種色素』的意思。彼得也用這字來形容上帝百般的恩惠(彼前四10)。我們的苦難或許色彩多多,但上帝的恩典也是一樣;人類生命中的每一色彩,上帝的恩典都可以完全配合。上帝有恩典配合每一個不同的試驗,我們應緊記,每一個試驗都帶有上帝的恩典。──《每日研經叢書》

         基督信仰中一個令人欣喜的矛盾──在憂傷中有喜樂。一方面,他們是蒙保守的,且有基業為他們存留,因這指望的緣故,他們可以喜樂。另一方面,他們知道所身處的百般的試煉不過是暫時的,將來要得的榮耀卻是永久的(參看林後四17),所以他們可以因此而喜樂。──《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人得重生,在世上又有神的保守和存留在天的產業,當然是大喜樂;人間苦難與逼迫只是暫時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前一6百般的試煉一語是否指本書收信人曾受羅馬帝國政府的逼迫?到底這些在黑海以南的五省猶太基督徒受過什麼逼迫?

    百般的試煉一語與雅各一章2節所說的相同。試煉一詞原文是PEIRAZO(參閱雅各一章難題研究),應譯為試探。本書一章可節的試驗原文為DOKIMAZO。意義與試煉同(參閱雅各書一章難題的研究,該處有詳細的解釋及原文字樣)。

    本書四章12節有火煉的試驗一語,原文試驗一詞應譯為試探

    從本書所題這些信徒因為信耶穌所遭遇的苦難看來,證明本書是寫在尼羅皇開始逼迫基督徒之前,因為本書並未提及信徒為主被殺之事。本書所述的信徒苦難如下:

    受人譭謗(二12,四16)。

    受冤屈(二19)。

    因行善受苦(二20,四17)。

    受恐嚇(三614)。

    受辱駡(三9)。

    為義受苦(四14)。

    被人無理盤問(四15)。

    為基督的名受辱駡(五14)。

    為作基督徒而受苦(五16)。

    綜觀以上所載,便知這些信徒不過受外邦人或政府人員的輕微逼迫,未到為主喪命的地步。

    有人以為本書是著於尼羅皇開始逼迫基督徒之後,甚至以為本書是別人假借彼得之名寫於紀元後一百年,教會受逼最厲害的時候,皆不足置信。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彼前一6~7對基督徒來說,逼迫與困苦並不是終結,在這一切苦難的盡頭,有榮耀的賞賜;因為有這不能毀滅的盼望,基督徒便能忍受生命中一切的煎熬。正如病人接受手術或其他痛楚的治療,因他深深知道在這一切痛苦之後有痊愈的盼望。生命基本的事實乃是:人若知道苦難盡頭有著無比的盼望,他便會咬緊牙根,忍受一切痛苦。基督徒何嘗不是如此呢?因他盼望著將來的榮耀。──《每日研經叢書》

         每一個試煉皆為考驗:金子要在火中熬煉才能成為純金,臨到基督徒的試煉,都是為要考驗其信心,使信心更堅強。運動健將們努力苦練,並不是要弄壞自己的身體,乃是要使自己更堅強有力。我們所遇到的試煉並不是要消耗我們的力量,相反的,乃是將力量注入我們的生命之中。──《每日研經叢書》

         試煉是由神所控制的。它們並不會持續很久;它們是「有寄節性的」。如果是神允許祂的兒女經過嚴厲的試煉,祂的眼睛注視著鐘錶,祂的手則奉在自動調溫器上。若是我們反叛,祂可能要重新調整鐘錶;但是如果我們甘心忍受,祂不允許我們多受一分鐘的痛苦。──華倫魏斯比《盼望──如何突破困境》

         指信徒當作好充分的準備,才能進入神的榮耀裡。信心既被試煉: 是與罪爭戰的屬靈的試煉,同時也包括經濟、疾病等方面的試煉。試煉絕非是十分恐懼的事情,因聖徒的信仰是通過試煉才能更加成熟(5:3,4)──《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7「叫你們的信心既被試驗,就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更顯寶貴,可以在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尊貴。」

    並且連續上文,亦即上文所說的喜樂,再加上一個理由:就是因我們有信心的結果便得著靈魂的救恩。這得著靈魂的救恩,應指得救之經歷,與上文5得著所預備到末世要顯現的救恩,在意義上略有不同;因5節所論的是將來才能實際經歷的救恩,但本節所論乃是信徒現在得著的。――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信心長進惟一的方法,就是經過試驗。神要帶領我們進步,惟一的方法就是叫信心經過試驗。因為我們來到神的面前,是藉著信心,接受神的一切恩典。所以神叫我們的信心經過試驗,我們就自然而然的長進了。―─ 倪柝聲《得勝的生命》

         彼得用金子來與我們的信心作對比。在人類所認識的物質中,黃金可說是最不朽的。它可以抵受極高的溫度而仍然看似完好。但事實上,黃金在使用的過程中,或在受壓之時,或在烈火之中,是能壞的。真正的信心卻是不可摧毀的。信徒或許會經歷嚴峻的考驗及試煉,然而這一切不但不能摧毀他的信心,反而會使他的信心更強。──《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只有,才能夠試驗出信心的真偽。環境順利稱心時,做基督徒是輕省容易的。然而,公開承認基督會招致逼迫與苦難時,表面的跟隨者便會慚慚疏離,退回世人中間。毋須付上任何代價的信仰,是毫無價值的。不願意付代價的信仰,是虛假的信仰。──《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叫你們信心所受的試驗,比那被火試驗,仍然能壞的金子所受的試驗,更顯寶貴』(原文)。這節的意思,不是說,我們經過試驗的信心,比那經火試驗的金子更寶貴;乃是說,我們信心所經過的試驗,比那經火試驗的金子所受的試驗更寶貴。這個試驗是經過苦難而有的,能叫我們在主顯現的時候,得著稱讚,榮耀和尊貴,所以是寶貴的。

         『耶穌基督顯露』(原文)。這裏的『顯露』,原文apokalupsis,意即『開幕』或『啟示』。這個『開幕』,就是打開幕幔,使人看幕後所隱遮的事物,所以就是『啟示』。主耶穌今天是隱遮在天上的幕後,人不能看見祂,到祂再來的時候,祂就打開天上的幕幔,將祂自己啟示顯露出來,使人看見祂。

         以金子比喻信心可有下列靈意:

A.金子要經多重的提煉以除去雜質,信心也需要經過種種試煉才能除去各種靈性上的「雜質」──肉體的意念、不純一的心、虛偽的裝飾……。信心經過試煉的結果,就能將一切雜質顯露出來,使我們認識自己信心的實際情形,並認識真信心的奇妙功效。

B.金子能耐高熱,信心亦能使我們在各種艱難痛苦如火嬈的環境中站立得住(參但3:24-27)。

C.金子是很重的,在化學元素中其比重極大;信心也有很重的屬靈分量,信心使我們在神面前成為貴重的,有屬靈價值的。是金銀寶石,而不是草木禾楷;是有實質的,不是只有表面的。

D.金子是有光輝榮耀的,信心也使我們有分於神的榮耀並能榮耀神,使神的作為從我們身上顯出來,使人看見神的能力。

E.金子是極難與其他物質起化學作用的,信心亦使信徒難以被世界的種種虛榮所同化或動搖。――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從這幾節和本書其他經文,我們可以明白:1,受苦是基督徒一定會有的經歷(25節);2,主耶穌自己也是先受苦,後得榮耀(11節);3,基督徒的受苦和主耶穌的受苦得榮耀相連(二2021;三1718;四1213);4,受苦的人在主基督再來時得享榮耀(本節);5,人因受苦得臻聖潔(本節;四12;五10);6,受苦是基督徒靈性的訓練(四1719;比較林前十一3132;來十二513);7,基督徒受苦可以榮耀基督(四16)。──《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前一8由此可見,並不是以眼見為實來確信對基督的信仰,這種確信來自聽道(20:29;10:17)──《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8~9人總喜歡憑觀感來接受或相信事與物,但神是個靈,相信祂不能憑觀感,而要用人的靈。因此信心需要內心頓然的展開,思維與心靈,感情與心靈交織成一片,對無限的造物主有恭敬的心。這也是人智慧的源頭:「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箴九10──《新舊約輔讀》

         信心而無方向只是盲信,基督徒的信心是放在基督身上。我們雖沒有見過主耶穌,但因著愛,藉著信,和祂建立親密的關係,得以聯合為一(約二十29;羅六5;林後五78;來十一27),得嘗天國大喜樂的滋味(約十六2224)。“靈魂”指整個人,猶太人的用法包括身體在內。“救恩”是信心的結果,這裡指的與5節同,是人在末日最後的完全救贖。──《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前一8~12彼得見證因基督而得到的救恩,神早已啟示過聖徒當因著對神榮耀的盼望而喜樂。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9就是靈魂的救恩: 指出信徒已經得救,而且那救恩現在也正在進行。本文教導信徒因著自己的名字已刻在生命冊上而喜樂(10:20),並且有責任用恐懼戰兢的心成就這救恩(2:12)──《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10論到這救恩……眾先知……考察: 舊約的眾先知並不是機械地傳達神啟示的工具。對於未來降臨的彌賽亞,他們不斷地默想、研究(10:24)。神已向那些懷有懇切之心積極追求神的人彰顯過(18:17;29:13),而且聖靈通過他們的口已見證了彌賽亞(13:3,4;徒一16)。但是他們也不知彌賽亞在何時何地來臨。在這裡我們認識到:①從聖經的觀點看,預言的恩賜與占卜全然不同(14:14;13:3;林前12:10);②神的啟示藉著對聖經的研究更加明確;③人不可能完全知道神的計畫。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1012舊約的先知受神的靈所感(12節),不只向當時說話,也向後來的教會和信徒說話(羅四2324;十五4;林前九10),他們預先看見臨到今天基督信徒身上的救恩,但不完全明白基督受苦和得榮耀的準確的時候,以及當時會有的情況。

當日感動先知說預言的聖靈,不但在五旬節(彼得和耶穌的門徒都在場)也在後來教會時代臨到好些人,把基督受死和得榮耀的信息向當日和以後的人傳講,把這好信息報告出來。這真是一件空前大事,連天使也想一窺這個博大精深的救世計畫的究竟。──《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前一11「就是考察在他們心裡基督的靈,預先證明基督受苦難,後來得榮耀,是指著什麼時候,並怎樣的時候。」

    考察就是十分留意地探尋。基督的靈就是聖靈,並非基督自己的靈,乃是基督所差遣,與基督相屬的靈,是講論並高舉基督的(約十六1415)。新約中常稱聖靈為基督的靈(參羅八9;腓一19;加四6;徒十六7)。所以本句──考在他們心裡基督的靈──就是留心那在他們心裡感動他們的聖靈,是如何感動他們。然後,他們照著所受的感動,預先證明(即說預言):基督如何受苦難,如何得榮耀,在怎樣的時候應驗,如賽53;22;13章都是舊約中先知們論及基督之受苦與得榮耀相當清楚的經文。――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學者常比喻說,這些先知看見的是兩個山峰──(a)各各他,是耶穌受苦之地;以及(b)橄欖山,耶穌在榮耀裏降臨的地點。然而,他們看不見介乎兩者之間的山谷,即我們所身處的恩典時代。我們在中間看見這兩件事,一件在以前已發生了,另一件則是將來的事。因此,我們比古時的先知更清晰地看見事情的關係。──《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彼前一12「察看,」原文是對一件不明白的事而專心細看,與約二十章五、十一節的往裏看是一個字。彼得與抹大拉的馬利亞都不明白為甚麼墳空了,所以才低頭往裏面看。―─ 牛述光

 

【彼前一12天使怎樣察看救恩的事?】

答:基督的降臨、受苦難,和得榮耀所完成的救恩,舊約的眾先知,他們都是早已詳細尋求考察的(彼前一1011;賽七14,九67;彌五2;賽五三1-12;詩廿二11618;亞十三7;賽四2,十一10,四十3-5,六十1-3),「天使也願意詳細察看這些事」(彼前一12),這是說,不單是眾先知要明白這奧秘的事,就是本來無分於救恩的天使(來二16),也深感興趣,同樣的渴望,樂意察知基督的救恩如何。本句中的動詞「察看」原文字是(),意思是「俯身下看」,或「低頭往裡注視」Look into(彼前一12;雅一25),此亦見於路加福音廿四章12節,和約翰福音廿章511節,是當本節的意思,是眾天使從天上俯瞰世人悔改得救,凝視基督的救恩工作,也會驚奇和喜悅的。

天使原是服役的靈,被差遣為承受救恩的效力(來一14;參十六題),至於他所願意詳細察看關於救恩的事,聖經中實有不少的記載,如:他們在基督降生時,向牧羊人報信,與天軍一同讚美神(路二8-14);當耶穌來到世上時,有天使來服侍祂(太四11;可一13);在基督于客西馬尼園痛苦禱告時,有天使從天上顯現,加添祂的力量(路廿二41-44);在基督復活時,有天使在空墳墓中看守,並且向眾婦女宣告基督復活的消息(太廿八1-10)。他們幫助眾聖徒(徒五19,八26,十二7,廿七23),基督曾經說過,一個罪人的悔改,天使表示歡喜(路十五10)。保羅告訴我們,使徒在世的工作,好像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林前四9)。這可表示天使甚願時常察看使徒傳道的景況,並且藉著觀察神怎樣處置世間教會,得以知道神的百般智慧(弗三910)。他們是在冥冥中,觀察世間一切的事(林前四9;提前三16),對於人的得救,神的救贖工作,異常關心,其所以如此願意詳細察看的意義,該是何等的美好。——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彼前一12 “天使也願意詳細察看這些事一語如何解釋?天使是否全知?他們如何察看有關救恩的事?

    天使是受造的,所以是受限制的,不是全知的。天使有靈、有魂,但沒有身體,所以他們對某些事情所知的、受到限制。天使們與救恩無關,因為神並不救拔犯罪的天使(來二16)。天使是服役的靈,為承受救思的人效力(來一14)。表示天使的地位不如人類為高,因為他們要作人的僕役。

    二、至於天使願意詳細察看與救恩有關的事,聖經中有不少資料可足研究;

    基督降生時,天使們向牧羊人報信,天軍也與天使因為基督降生而讚美神(路二8-14)。可是天使們未必瞭解神的兒子為何如何成為人。

    基督在客西馬尼園痛苦禱告時,有天使從天上顯現,加添他的力量(路廿二41-44)。但天使未必明白,為何基督會如此悲痛及作這種三次一樣的禱告。

    基督復活時,天使在空墳塞中看守,並且向眾婦女宣佈基督復活的好消息(太廿八1-10)。但天使們未必瞭解基督復活的奧秘。

    主耶穌說一個罪人悔改,在神的使者面前,也為他歡喜(路十五10)。表示天使對於罪人蒙恩,甚覺快樂。

    保羅說,使徒在世工作,好像一台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林前四9)。表示天使時常研究使徒傳道的人生。

     保羅又說,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弗三10)。天使從教會中明白神的智慧,表示有了教會之後,天使的智識得以增加。

    天使在拔摩海島將未來的事在異象中指示約翰,約翰無法明白未來事情的奧秘,指示的天使也未必明白。

    時代不斷在前進,天上的天使也不斷在研究救恩與教會的發展,直到主耶穌再來之日。

    三、詳細察看四字原文是一定PARAKUPTO,原意為在旁低頭注視,指羅馬帝國居民由窗戶向外俯視在大街上遊行的羅馬軍隊或任何熱鬧事件發生而言。

    路加福音廿四章12節說,主耶穌復活後,彼得跑到墳墓前,低頭往裡看,也是用這個字。他看完後,心裡稀奇。照樣,天使也詳細察看有關救恩的事,也會覺得稀奇

    聖經中所說的兩個基路伯,是安放在施恩座之上,基路伯是臉對臉的朝著施恩座。一方面表示他們在神前存謙卑的態度,另一方面表示他們是向下觀看,代表所有天使由天上向下觀看,不斷研究神救恩的偉大而奇妙的計劃(出廿五18-22)。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彼前一13「所以要約束你們的心(注:原文作“束上你們心中的腰”),謹慎自守,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

    約束你們的心原文作束上你們心中的腰(見小字),古時東方人的服裝,多半都很寬闊,所以工作時必須將衣服束起來。束上你們心中的腰意思是我們要有一種準備工作,與服事人的心意(約十三4;路十二35)。世人的心意幾乎隨時是準備與人爭吵,準備與神相抗,似乎內心有許多憤恨需要隨時發洩;但信徒的心意郤不應當這樣,乃要束上心中的腰。

    謹慎自守包含儆醒防備的意思,若有敵人來臨仍未知道,甚或受了欺蒙還不察覺,就不算得是謹慎自守了。所以這句話表示信徒應心思清醒,謹慎而機警地提防敵人。因我們所處的世代,有許多迷惑──金錢、世俗、罪惡、異端……都會使我們的心思混淆,無所適從。

    在此所論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你們的恩,顯然是指將來主再次降臨的事,但本句的帶來原文pheromeneen,按希文文法字彙phero的單數、現在被動式。這對於我們的教訓就是:雖然那些恩典我們只能在主再來時才實際享用,但我們卻要把它們看作是現在得著的那麼實在可靠。並且當我們對於將來要得的恩,看得像現在已得著的那麼真確時,我們對於那要來主,也必覺十分親近真實,一如已經來臨一樣。――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所以要束上你們心中的腰」(原文)。束上心中的腰就是操練敬虔。人到底是不是在敬虔上操練自己,我們常能從他的態度、話語中看出來,就是看他的腰――心中的腰――是放鬆呢,還是束緊的?人的腰若是束緊的,說話就有約束,不然就沒有約束。―─ 俞成華

         「心中的腰,」就是我們的心思。從前猶太人的衣服,是像我們明朝時代的衣服一樣。他們的衣服寬大而無鈕扣,每次作事,必須將腰束起來,才便於動作。我們的心思散漫,就像不束的腰。不是思想壞的;但是,想好的,想有滋味的,卻想的不當其時,就是心中的要太寬了,太不專一了。神能救我們散漫的心思,到一個集中的地步。── 倪柝聲

         「要束上你們心中的腰,」心中的腰一束上:(1)心就謹慎、專心(13)(2)心就聖潔(14~16)(3)有敬畏的心(17~21)(4)就潔淨了自己的心(22~25)。―─ 牛述光

         主常常講僕人束上腰,點著燈,等候主人回來的比喻,在彼得的心中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所以這裏的束腰是從主所講的比喻來的。束腰是儆醒等候主來的表示。『心』原文是知覺、思悟的機關,『帶子』是主再來的真理;真理一束在心中的腰上就會生出力量。『盼望…』我心中的腰必須被真理的帶子束上,這樣才算是一個真盼望主、等候主的人。『謹慎自守』原文是心裏明白過來,心中的腰束上帶,心中就明白過來,明白過來就會專心盼望。―─ 牛述光

         彼得說要束上你們心中的腰,是甚麼意思呢?信徒進入這個充滿敵意的世界時,他們必須避免慌亂及分心。遭遇逼迫的時候,信徒很容易會驚惶失措及心慌意亂。束上了腰的心,就是一種堅強、沈著、冷靜和常作準備的態度。這樣的心,不會受內心的恐懼或外來的逼迫所影響。──《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謹慎自守,這是指對自我的控制,相對於歇斯底里的狀態。謹慎自守的心,是鎮靜的,穩定的。──《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謹慎自守:這字的希臘文有兩個意思,即避免醉酒,及心思應穩定。他們不應被含酒精的飲料所醉倒;他們應維持敏銳的判斷力。基督徒很容易被標奇立異的思想所影響,沒有定見而隨波逐流。彼得勸告其讀者們,既深知本身所信的,便應該站立穩固,在邪風異俗的衝擊下,作中流砥柱。──《每日研經叢書》

         要專心盼望耶穌基督顯現的時候所帶來給他們的恩:基督徒生活的特徵乃是他活在希望之中,因此,雖遇各種試煉,但仍能屹立不倒。這便是為甚麼運動家們苦練,及學生們苦讀的原因。對一個基督徒來說,最好的福分仍在將來。我們要為過去的恩典感謝上帝,要立志鼓起勇氣面對目前的挑戰,更要存無比的盼望,因為在基督裏,一切上好的事物仍在未來。──《每日研經叢書》

         學者一般認為耶穌基督顯現是指衪重臨地上,顯為榮耀之時。不過,這也可指聖徒被提,即基督回來接衪的聖徒之時。──《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本節的「帶來」原文pheromeneen,按「希文文法字彙」phero{的單數、現在被動式。這對於我們的教訓就是:雖然那些恩典我們只能在主再來時纔實際享用,但我們卻要把它們看作是現在得著的那麼實在可靠。並且當我們對於將來要得的恩,看得像現在已得著的那麼真確時,我們對於那要來主,也必覺十分親近真實,一如已經來臨一樣。――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作者為神所預備的一切獻上感謝之後,開始曉諭信徒如何過真正新人的生活;在基督大家庭裡永生的活潑盼望是這聖潔生活的推動力。

本節至16節勉勵信徒做到聖潔,因為神是聖潔的 。“約束你們的心”的原文為“束上心中的腰帶”。古時中東一帶的人多著長袍,工作前須把袍子攔腰束緊。作者用此形像說法,要求信徒在心裡作好準備,勤奮堅忍,度美好靈性生活。        

基督再來時給信徒的是完美的福氣和完全的救贖(參5節注),這是神所賜,不靠人的工作。──《啟導本聖經註釋》

         在前面彼得談到了蒙神恩典的信徒所持有的特權,現在又具體論述了信徒在這混亂的世界當如何生活,借此要求信徒要過與過去完全不同的生活,即與蒙召成為信徒的恩相稱的生活(4:1)。在這裡我們認識到:①早日離開罪惡的過去,是信仰成長的捷徑;②信徒有義務效法神的性情(猶一3)

         約束你們的心: 指如同準備上陣的軍人一樣,作為信徒有必要為屬靈的爭戰進行裝備(12:11;12:35)。謹慎: 這意味:①從醉酒的狀態中醒來(帖前5:6);②由輕鬆轉向緊張(帖前5:8)。通過這些我們認識到:第一,我們處在緊迫的屬靈爭戰中;第二,聖徒應時刻警醒(6:13)<6:10-20,聖徒的屬靈爭戰>。盼望……帶來給你們的恩: 暗示信徒現在享有的是神恩典中的一部分,應該盼望將來在新天新地裡的榮耀<啟 緒論,新天新地>──《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13束上你們心中腰一語何意?】

答:在「所以要約束你們的心」這一句話下面,有字原文作「束上你們心中的腰」。束腰原是巴勒斯坦本地人穿衣服的特色,因他們的衣服寬大,必須要有帶子束腰,行動與工作時才能方便。如主耶穌曾經替門徒洗腳時,也是先拿一條帶子束腰(約十三4),及以往中國人穿的長袍,每當工作時,必須把衣服撩起腰際,用帶子束上。使徒使用這「束上你們心中的腰」,意思是在警惕當時猶太人的基督徒,要有一種工作能力的準備,和服事人的心意(路十二35;弗六14;耶一17;約十三45);並且也表示要他們深深思索,把心中一切世俗的攔阻,隨俗浮沉不潔的意念,悉予摒除,好集中思想,經常準備,磨練心志,務期聖潔,堅固信仰,以真理束腰(弗六14;彼前一1622),才能得能力,順服神的命令,去勸奮服務,作主美好的善工。——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彼前一13~16本文強調了有關聖徒的盼望和敬虔生活的問題,教訓我們:①人在世上的生活就像客旅一樣(代上29:15);②這個世界不是我們永遠的歸宿,而是寄居的場所(17:14,16);③聖徒過聖潔的生活首先應持有真正的盼望。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14「你們既作順命的兒女,就不要效法從前蒙昧無知的時候那放縱私欲的樣子。」

    作順命的兒女,注意本章2節使徒稱受信人為借著聖靈得成聖潔,以致順服耶穌基督……的人,是先聖潔而後順服;本處則先順服而後追求聖潔。可見聖潔與順服之互為因果。我們要先有聖潔的生命才能順服神,另一方面我們也是先要順服主的真理才能過聖潔的生活。――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信徒為神家中的兒女,是神所揀選順服耶穌基督的人(2節)。“順服”和“盼望”都是本書的重要題旨。本書是向歸信基督的外邦人說的(猶太人知道神的恩典,不會“蒙昧無知”),他們既已明白神的救恩,別再為私欲所牽引,離開真道(弗二3)。──《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前一15「那召你們的既是聖潔,你們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聖潔。」

    那召你們的就是神,是聖潔的,所以我們被祂所召的人,也應當聖潔。神的聖潔乃是絕對的,不但以前從未犯過罪,現今與將來也都不會犯罪,且是完全無瑕疵的,不能被惡魔試探(雅113)。希伯來書的作者告訴我們:人非聖潔,就不能見神(來十二14;啟二十一2,27;二十二1415)。――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聖潔一詞的希臘文是hagios,這字基本來說有『與眾不同』之意。聖殿可說是hagios,因為與其他建築物不同;安息日是hagios,因為與其地日子不同;基督徒是hagios,因為與其他人不同。基督徒是上帝所揀選,屬於上帝的子民。基督徒有一項神聖的使命,就是要與眾不同,要有分別。──《每日研經叢書》

         敬虔的意思,就是與神相似。神的一切作為都是聖潔的。我們要效法衪,我們的一切言行舉止就必須聖潔。縱然我們盡此生也不可能跟衪一樣聖潔,但我們仍要聖潔,因為衪是聖潔的。──《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英國解經家斯提比(A.M. Stibbs)說得對:「一個基督徒若對神敬虔效忠,必一定有分別為聖歸神的生活表現。」── 曾立華《在盼望中儆醒》

 

【彼前一1516積極地說,基督徒應效法神的樣子(太五48)。成為聖潔就是與罪惡和不潔脫離關係,分別出來歸於神,作神聖潔的子民,因為神是聖潔的(利十一44;十九2;二十7)。祂眼目清潔,不看邪僻、奸惡和詭詐(哈一13)。教會在祂裡頭應成為“聖潔的國度”,人在祂裡頭要成為“聖徒”(二9;羅八2729)。──《啟導本聖經註釋》

         由於信徒生活在充滿罪惡的世界裡,不斷受到罪的誘惑,因此為了過分別為聖的生活,應該把聖潔的神作為標準。“聖潔”具有:①從污穢中分別(帖前4:7);②潔淨污穢的意思,並表現為對神的誡命和基督的順從(約壹2:4-6)。在這裡我們領悟到信徒內在的聖潔必然表現為外在行為的聖潔,聖徒與神相交時才能成聖(約壹2:15)──《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16住在基督徒心中的聖靈已賜給他們能力過聖潔的生活。舊約的聖徒並沒有這樣的幫助和祝褔。然而,由於我們享有更多的權利,也就有更大的責任。──《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彼前一17「你們既稱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為父,就當存敬畏的心,度你們在世寄居的日子,」

    寄居的日子說明信徒在這世上生活應有的態度,當看自己是一個寄居者,對這世界的一切物質需要,不必過於認真。正如一個旅客,縱然平時在家十分講究,出門的時候也願意一切從簡了。因為他們都有一種心理,知道旅途中的一切都不過是暫時的,他們所想望的是早日回家。這是信徒在物質生活中應有的人生觀;但另一方面,卻要在屬靈的事上認真,看重每一項神的旨意,不隨便放過自己的軟弱,這是聖潔生活的意義。――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敬畏的心是指因尊崇而產生的敬畏,是因對神的認識而從心底裏產生景仰。這尤其是指我們認識到,我們所稱為的那一位,也就是那一位不偏待人,按照衪兒女的行為來審判的主。我們既認識衪是智慧無限,審判公正,我們便應心存敬畏地過活,謹慎自己的行為,免得令衪不悅。──《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在社會的法律上,有時會出偏差,犯人可賂賄法官,警察,議員,使犯人不用受審,也不用定罪。有權威的便有影響力,但神是聖潔的,你不能賄賂祂,祂也不受政治勢力的影響,來改變祂的審判。故此,彼得指出我們要過聖潔的生活,這並非為了畏懼神,實在是為了愛祂之故。── 祁柏《彼得前書》

         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為審判人的主: 神看重出自人的內心的行為,勝於外在形像(撒上16:17;34:19;2:1-9)。因此信徒不得不敬畏鑒察人心的神。在這裡我們認識到:①信徒應該把自己的缺陷擺在神面前(約壹一9);②儘管有許多的過犯,但因著神的恩典免受神烈怒的刑罰(3:22,23)──《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1721這幾節勸勉信徒敬虔度日,因為神是救贖主,也是審判人的主;祂所愛的,祂也管教(來十二5)。這位不偏待人的神,拯救猶太人也救外邦人(徒十34;羅二10),不分主奴、貧富、膚色和性別(弗六9;西三25)。“行為” 原文為單數,指人的整個生活(參林前三1315)。公義的神將來會依照人生活是否聖潔施行審判,基督信徒和非信徒都包括在內(關於信徒受的審判,看羅十四1012;林前三1215;林後五10)。

    “得贖”指由他人付贖金,讓被贖的人脫奴得自由,或贖回已賣出之物(出二十一30;利二十五2527)。這裡指主耶穌為救贖人成為神的新子民,付出了生命的代價。“虛妄的行為”:生活中沒有了基督,所行所為都是空虛徒然(參羅八20;弗四17)。基督付的代價不是金銀,而是祂自己的血,就象舊約時代為贖罪而獻的羔羊之血一樣;但只是一次獻上,有永遠的功效(1819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描述了關於敬畏神及其原因。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18「知道你們得贖、脫去你們祖宗所傳流虛妄的行為,不是憑著能壞的金銀等物,」

    知道你們得贖,得贖和我們平常所說的得救是同一件事。但是得救注重我們方面的經歷,得贖注重基督方面為我們所付的代價。說出我們曾被賣的情形,但同時也說出我們已脫離了被賣在罪中的地位,而得以進入一種新的地位──不屬世界乃屬基督的地位,所以我們應當像一個旅客想望天上的家鄉。

    虛妄的行為,就是各種犯罪的行為(羅121;417)。所以稱為虛妄,是因為不真實,無意義,和不顧神的旨意,只憑自己的喜歡妄行。

    金銀等物,金銀等物雖然是今世界有用的東西,但對拯救我們脫離罪和神的審判,是毫無作用的。金銀代表世人所用的最有效方法。世人縱然用他們所以為最有用的法寶,也不能救他們脫離永遠的滅亡。因為連金銀等物本身都不過是能壞的物質而已,怎能憑它們使信徒得著不能朽壞……存留在天上的基業?所以依靠金銀的,只能使我們得著今世的虛榮;惟有依靠基督寶血的,才能得著永生的福樂。――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虛妄,」是不生效的,是不合神旨意的。「得贖,」原是解放、得自由的意思。―─ 牛述光

 

【彼前一18~19講述了應當敬畏神的最高動機。得贖: 在有五千萬以上奴隸的當時社會中,“得贖”是大家非常熟知的詞語。如果當時的奴隸要得自由,須向他們的主人支付相當的金額(3:2)。如此,耶穌為了將我們從罪中解救出來,把自己的寶血作為贖價,救贖我們脫離了罪惡。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19「乃是憑著基督的寶血,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

    乃是憑著基督的寶血原文是單數式,字根timios,在彼前一7尊貴,新約共用過十一次(徒五34;二十24;林前三12;來十三4;雅五7;彼前一7,19;啟十七4;十八12;二十一11)。

    寶血二字連用,全聖經僅此一次。雖然只一次,卻並非不重要;反之,這唯一的一次倒可以象徵基督寶血的獨一無二,是我們蒙救贖的惟一路徑。

    如同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之血。本句說明基督之流血受死,就是舊約那些無瑕疵的羔羊被用來獻祭贖罪所預表的神的羔羊(約一29),祂才是真正能背負世人罪孽的贖罪羔羊。――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基督是無瑕疵、無玷污的羔羊;即是說,衪無論內外都是絕對純全完美的。信徒若受吸引,返回世俗的享樂去,照世界的方式行事,效法世人的錯謬,他應要記得,基督正是為了要使他脫離這樣的生活而流血的。返回世界就是回頭橫渡鴻溝,回到原岸,這可枉費基督付上驚人的代價,使信徒渡到救恩的岸上。更嚴重的是,這行為其實是對救主的不忠。──《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彼前一20「基督在創世以前是預先被神知道的,卻在這末世才為你們顯現。」

    顯現在本章已用了三次(一5,7,13),表示基督早已存在,只是到了時候才在肉身中顯現出來(提前三16)。――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基督在創世以前便在那裡,神的永遠的計畫藉著祂的來到世間得以顯明(參加四4;腓二16等經文)。“末世”從基督降世為人開始,直到主再來為止。祂來是為了改變人的生活和命運。關於“預知”,看《羅馬書》八29注。預知、揀選和預定,都是根據神的無所不知性而有。神在創世以前已知道要由基督來救贖人,但到這末世,祂才讓基督顯現出來。 ──《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前一21「你們也因著他,信那叫他從死裡復活,又給他榮耀的神,叫你們的信心和盼望都在於神。」

         我們是因著他才得以信……神,所以就更應該對主耶穌忠心不二了。是衪將天父的心意向我們顯明的。正如伍斯敦說:「人並不是透過神的創造、神權,或律法來認識神,而是透過基督。」──《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切實相愛」英文是”earnestly”,乃表明一種恆常與持久的態度,但原文有更深一層的意義,乃是要「用盡力量去愛」(to love at full stretch)。── 曾立華《在盼望中儆醒》

 

【彼前一22「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注:“從心裡”有古卷作“從清潔的心”)。」

    切實意即十分合乎實際,使人能得實益,而非僅為維持表面的關係或聲譽。這種切實的相愛應包括肉身與靈性方面的實際益處,例如物質上的幫助或愛心的勸告。切實原文ektenosArndt & Gingrich新約希英字彙這字有熱切、渴望、恒常的意思,全新約只用過一次。

   從心裡小字作從清潔的心,就是沒有偏見而良善的心。惟有存這樣的心,才能與弟兄切實相愛(參提前一5)。這樣,本句與本節上句──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互相補充,闡明相愛的真理。――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裏彼此切實相愛。」第一個愛是親愛,第二個愛是捨己的愛。親愛是利人利己的,是自己有所享受的。捨己的愛是只利人而不利己的。我們必當從親愛走到捨己的愛,也要從沒有虛假走到切實相愛。―─ 牛述光

         我們不可在思想裏把信心與順服分割。真正的信心,是順服的信心。這只可能藉著聖靈而達成。──《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信徒的行為實踐是根據他所站的地位。我們的愛,應是溫暖的、全心全意的,並且盡全力、熱切、不斷而清潔的。對於正在遭受逼迫的人來說,彼此相愛的勸勉是正合時宜的,因為很多時候,「在困難的境況中,微小的分歧往往會嚴重地化大」。──《活石新約聖經註釋》

         『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魂』(原文)。就是聖靈用神的真理,藉著神在我們裏面的生命,像活水一樣,潔淨我們魂的各部分――心、意志、情感,從其中除去一切頂撞神,不要神,不為著神和一切不合於神,不出於神,不屬於神的東西,使我們全個的魂,就是我們全個的個格,得著潔淨。

       「切實」原文ekteno{sArndt & Gingrich新約希英字彙這字有熱切、渴望、恆常的意思,全新約只用過一次。「從心裏」小字作「從清潔的心」,就是沒有偏見而良善的心。惟有存這樣的心,纔能與弟兄切實相愛(參提前1:5)。這樣,本句與本節上句──「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互相補充,闡明相愛的真理。―― 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切實相愛」英文是earnestly,乃表明一種橫常與持久的態度,但原文有更深一層的意義,乃是要「用盡力量去愛」(to love at full stretch)。── 曾立華《在盼望中儆醒》

 

【彼前一222522節至25節講彼此相愛的道理,側重點在基督信徒對人的態度上。從重生了、潔淨了的心裡發出來的,才是真的愛心 ;若無從真理之道中生長出的屬天新生命,切實相愛是不可能的。人天生軟弱,容易衰殘,但神的道永遠常存,這道具現在基督身上,祂把福音的真道傳給罪人聽,要他們悔改相信,接受新生命。24節所引經文見《以賽亞書》四十68,根據希臘文舊約《七十士譯本》。──《啟導本聖經註釋》

         講述了已蒙救贖的信徒應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 指不同於外邦人虛偽的愛,以無偽的心,愛所有的弟兄(12:9,10;林後6:6)。蒙了重生: 暗示聖徒的重生是借著神的話語成就的 (10:17)。神的道賦予聖徒永遠的生命和對救恩的盼望(33:9)──《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一2425惟有主的道是永存的。所傳給你們的福音就這道主的道,就是上文不能壞的種子,與神活潑常存的道。這福音真道就是激發我們相愛的活力,照著這道而表現的一切愛心行為,都是永存的。例如:因彼此切實相愛而忍受的種種勞苦、犧牲、損失……及所作的一切工夫,都有長遠的價值。既然如此,我們就當為所領受的永存的真道而活,而不應為尋求今世的亨通而活了。――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通過對比屬肉體的本質與神的道永遠的本質,強調了神的道具有號召力、生命,並且能改變我們。在此我們認識到:①傳道並不是傳這世上的物質的祝福,而是傳生命之主基督。②宣佈信實的話語,才能使教會具有生命力。 ──《聖經精讀本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