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書第五章拾穗 【彼前五1】「我這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勸你們中間與我同作長老的人:」 “作基督受苦的見證”連接在“我這作長老”之後,這後句是為前句的最好註腳。作長老並非作大官,乃是作一個使人知道基督如何為人受苦,並甘願為基督受苦的人。 這“榮耀”當然是指基督再來時所帶來的榮耀(一7,13),這句話暗示基督將來要顯現的榮耀,有我們在現今所無法領略得到的奇妙。所以使徒稱它為“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作長老,作基督受苦的見證人,與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是相關聯的(提後二11-13;太十九28;路二十二30;約壹三2)。注意,彼得在這裡不是盼望將來與主同享榮耀,乃是用一種肯定的語氣,論及他自己乃是一個與主“同享……榮耀”的人,正如他是一個長老,一個作基督受苦的見證人一樣。他在今世如何是一個為主受苦的長老,在天上他也如何是一個與主同享榮耀的人。――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同享後來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原文是所要顯現之榮耀的分享人。―─ 牛述光 希臘文「見證」是和「殉道者「同字根。我們想到「殉道者」,只是一個為基督奉獻了生命的人,並且彼得那樣做了;但是基本上,一個「殉道者」是一個見證者,他說出他所看所聽到的。──
華倫威爾斯比《盼望》 “長老”是管理教會的人(多一5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長老……與我同作長老的人: 從“長老”這個詞的前面不加冠詞來看,彼得也是擔任長老職分的眾長老之一。因此,我們可知:①羅馬天主教教會主張彼得在其他使徒之上,應稱他為教皇,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可8:29,對彼得的信仰告白的解釋>;②所有聖職人員都有必要降卑自己。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五1~7】彼得勸勉面對極大逼迫的長老們應採取的態度,然後指出年輕會眾對待長老的正確的態度。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五2】「務要牧養在你們中間神的群羊,按著神旨意照管他們;不是出於勉強,乃是出於甘心;也不是因為貪財,乃是出於樂意;」 “牧養”是含有保護、看顧、養育、引導的意思在內。牧人應負責為羊群找有水草的地方,並保護他們不受野獸的侵襲,引領他們行平安的路。――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樂意,」原文是先受感動,先發熱心,不是錢的吸引,乃是聖靈的感動。―─ 牛述光 牧養……神的群羊: 彼得回想復活之主在提比哩亞海邊囑咐他的話,作這種勸勉(約21:15-17)。按著神旨意……甘心: 照管神羊群的人應存火熱的使命感,以愛靈魂的心去作工(林前9:16,17)。在這裡我們認識到:①神不喜悅牧者出自人意的方法和熱心(林後1:24;腓1:15,17);②希望他們討神喜悅勝於討人的喜歡(加1:10)。不是因為貪財: 這不是指牧者不該得到物質的報酬(林前9:9-11;加6:6;提前五18),而是禁止過分執著地追求物質。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五2~3】教會屬靈領袖的幾方面品性:(1)知道自己所牧養的是神的群羊,並不是屬於自己的;(2)他們的領導是出於甘心樂意的服事,並非出於責任;(3)只求付出,不望回報;(4)以榜樣來作領導,而不是靠自己的權勢。──
《靈修版聖經註釋》 【彼前五3】「也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乃是作群羊的榜樣。」 這裏說,作長老的人,不是轄制群羊,乃是作群羊的榜樣。榜樣是從生命裏活出來的東西。不要把面孔板起來說,我是長老,我有權柄。若有誰作威作福叫別人服他的權柄,對他就得打上一個大問號。──
倪柝聲 本段經文中被譯為所託付你們的譯文帶有很寶貴的信息,這譯文在希臘文中是很特別的,希臘文的寫法是to{n kle{ron,這字所有格的眾數卻是kle{ros,而這字的涵義甚廣,也頗吸引人的興趣。 (一)這字有骰子或籤的意思:在馬太福音廿七章卅五節便出現這字,在十字架下,兵丁拈鬮(Kle{roi)分耶穌的外袍 (二)這字也有因拈鬮或抽籤而得的職位,在使徒行傳一章廿六節,便有如此的作法,使徒們拈鬮決定誰可以填補猶大所遺下的空缺。 (三)或可以指預先安排好要賜給聖徒的基業(西一12)。 (四)在古典希臘文中,這字是指大眾所擁有之分,或所擁有之房地產而言。這些公有的東西,是政府劃定給予大眾公民的,通常以抽籤形式定那些地可作如此用途。 ──《每日研經叢書》 “轄制”有憑權力或武力壓服人,使人受自己統治管制的意思。新舊庫聖經譯本作“威嚇”。長老對群羊應以榜樣為感召,而不是藉權力威嚇。聖經對於教會負責者如何盡職的教訓,都是要他們像一個服事人的人,用謙卑的態度服事主所交托他們的“羊群”,絕不可用專橫傲慢的手段。――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不是轄制所託付你們的: 指不應用獨裁的方式管理神的羊群。牧者應遵行主的誡命行善,成為群羊的榜樣(腓3:17;帖後3:9)。在這裡我們認識到牧者:①應具備超群的信仰品格②不是支配會眾,乃要服侍眾人。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五4】「到了牧長顯現的時候,你們必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 牧長指主耶穌(彼前二25),一切牧養教會的人都是在祂手下工作的,他們必能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注意,“永不衰殘”原文amarantionos,是一種不會凋謝的花名。使徒用這個字,是要表示長老所要得的榮耀冠冕,是永遠常新,其榮耀不會日漸減少的。 古希臘人除皇帝戴冠冕外,還有運動場競技的優勝者亦可戴樹葉編織的冠冕(參林前九25;提後二5)。猶太人則在結婚時,新婚夫婦頭上也戴冠冕以表示喜樂(賽六十一1;歌三11)。――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榮耀的冠冕。』榮耀乃是神的顯出;神顯出來,就是榮耀。他們今天在神的群羊身上,彰顯了神的心腸和神的自己,所以主將來就賜給他們一個能夠彰顯神自己的榮耀冠冕,叫他們在宇宙中永遠彰顯神的榮耀,也就是神的自己。 “牧長”指基督。主再來時要賞賜那些作群羊牧者的人。──《啟導本聖經註釋》 初期教會當時,希臘社會把冠冕授予運動競賽中的獲勝者,但它不久就枯萎(林前 9:25)。然而,在再臨之日,審判的主牧長基督將把永不枯萎的榮耀的冠冕,賜給信實地執行長老職分的人(提後4:8)。在這裡我們認識到:①為世上的名譽而工作的人,必得不到獎賞(太6:2)。②聖職人員應效法我們的牧長基督,盡心竭力地看顧神的群羊(徒20:28)。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五4你們彼得那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是什麼?】 答:冠冕——一詞原文為(),系以花或樹葉編成的花冠(crown太廿七29;林前九25;提後四8;雅一12;彼前五4;啟二10)。在古代的冠冕,有很多的用處,如君王所戴的冠冕,是尊嚴和權威的標誌(詩廿一3;撒下十二30;亞六11,九16)。猶太的祭司長也有戴上冠冕,稱為聖冠(利八9;出廿八36,37)。猶太人在結婚時,新郎頭上也帶冠冕,表示喜樂的象徵(歌三11;賽六十一10)。在新約聖經中,提到耶穌1,頭戴荊棘的冠冕(太廿七29),2,不能壞的冠冕(雅一12;啟二10),以及此處彼得所說5
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前五4)。 永不衰殘——一詞的原文為(),系指一種久不凋謝的花名,就字面言,是意味著雁來紅花所做的,這話是古人設想為永不衰殘的花,所以就是永生的表記。彼得是以這樣的詞,來表示永遠常新榮耀的冠冕(來二9),將為那些忠心牧養群羊的長老所獲得,意即同享牧長基督永遠的榮耀和快樂(彼前五1,10,四13;太廿五21,23)。——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彼前五4 “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何意?新約聖經中提及多少種冠冕?】 “永不衰殘”四字原文是指一種“長久不凋謝的花名”,該字希臘文為AMARANTINOS,這種花,英文將之譯為AMARANTH,音似“永不爛”,有人譯為“雁來紅花”,但譯為“雁紅蘭”亦無不可,因為是蘭花的一種,羅馬人喜歡將這種“永不爛”的花擺在墳墓前或墳墓上裝飾那些有紀念性的石碑或屋宇。 彼得說那些牧養羊群的長老們,將來會獲得“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不只是像那些“雁紅蘭”花那樣長久,而且是有榮耀的,意即分享牧長耶穌基督的榮耀。這種榮耀並非屬冠冕本身,乃是屬享受者本人。 新約聖經中提及冠冕的經文如下; 一、不能壞的冠冕(林前九25)。當時參加奧林匹亞村運動會(即今世運的最早提倡者)的選手,如獲得勝利,不過領到一頂用橄欖樹葉或月桂樹葉或荷蘭芥菜葉所編成的“環冠”(參閱原文解經第二集134課)。這些樹葉冠冕經過幾天時間,即凋謝衰殘。基督徒將來所得的冠冕卻是不能壞的;永久存留的,在天上的,有金銀寶石性質的。 二、公義的冠冕(提後四8)。保羅為主工作良善忠心,他相信自己和一切與他同樣事奉主的人會獲得此一種“公義的冠冕”,即應得的冠冕。 三、生命的冠冕(雅一12;啟二10),這是為主忍受苦難的人才能獲得的。 四、永不衰殘的榮耀冠冕(彼前五4)。 五、荊棘冠冕(太廿七29),這是主耶穌所被人安放在頭上,使頭上流血的冠冕。因為他戴過這種痛苦的冠冕,所以他在為萬王之王時能享受全世界及各時代最榮耀的冠冕,而且是“許多冠冕”哩(啟十九12)。 “冠冕”在希臘文有兩個不同的字: ①花冠,原文該字與“司提反”同音,司提反亦即花冠之意。原文為STEFANOS,亦即上述用各種不同的花所編制的冠冕。 ②皇冠,原文為DIADEMA,為帝皇冠冕的專稱。主耶穌在啟示錄中所顯現為萬王之王時所戴的許多冠冕,原文乃是用此字。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彼前五5】「你們年幼的也要順服年長的。就是你們眾人也都要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 “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阻擋原文antitassetai,意即將自己放在反對神的地位上,正如交戰的雙方列陣相對之意。所以,驕傲的人就是把自己放在與神對陣的地位上,這樣當然被神阻擋了;反之,我們若要承受神的恩典,就要謙卑,謙卑就等於給神機會,讓祂可以多多賜恩給我們,並把我們升高。――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阻擋,」原文是擺陣、率軍迎敵的意思。驕傲的人,就是神的敵人。―─ 牛述光 謙卑為信徒應積極培養的美德(三8)。真正認識自己在神眼中毫無可誇,才能真正謙卑(參路十八9~14)。下半節引自《箴言》三34。彼得寫此信時,一定記起主耶穌為他洗腳時所說的話:“我所作的,你如今不知道。”他飽曆憂患之後,已能勸勉教會牧者學習謙卑功課。──《啟導本聖經註釋》 為了維持教會的秩序,彼得勸勉年輕人。年幼的: 指年輕或信仰時間短的人。他們身上可能殘留著世俗的氣質,即舊我的品性。因此彼得教導他們順服教會的領袖,即長老,還囑咐他們學習順從神的旨意。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五5,6謙卑束腰和自卑有何意義?】 答:謙卑束腰,是基督徒生活的一個主要美德(參彼前三8,一13;參四二七題),彼得在此複對全體會眾泛論謙卑一般的道理,勸他們要以「謙卑束腰,彼此服事」(彼前五5上)。這裡「束腰」的原文(),意思是束上gird,束白帶。按羅馬人的奴僕,必以白帶束身,彼得以此取義,勸人謙卑自束,互相服事為要(參加五13)。如主耶穌亦曾以一條毛巾束腰,做僕人的工作,為祂的門徒洗腳(參約十三4,5),這實含有深刻的謙卑意義。彼得且強調這謙卑的理由,是「因為神阻擋(或憎惡)驕傲的人」(驕傲原意是輕慢自大),(彼前五5下;參箴三34;雅四6)。「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神的大能手下。」(彼前五6上)。「自卑」的原文(),意思是使之卑微humble(太十八4,廿三12;路十四11,十八14;林後十一7,十二21;腓二8,四12;雅四10),與路加福音三5節中的「削平」同語,驕傲自大的人,好像高山一樣需要削平,自卑意思就是削平自己,使自己的嬌氣降卑,不敢強自出頭,不高舉自己,只有服在神的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祂必叫你們升高」(五6)。彼得所要求的自卑,對受苦難來說也是信徒們在神面前的自卑,意即在苦難中忍受卑微的地位,因主耶穌也曾自取卑微,存心順服,以至於死,而神將祂升為至高(腓二5-11)。主已經為信徒留下了謙卑和自卑的好榜樣,使我們能夠甘心樂意的去服事人,事奉神,能在任何苦難的情況下,把憂慮和重擔卸給神,順從神的安排(彼前五7;詩五十五22,六十八19),承認自己的卑微(撒上十八23),把自己放在神的大能手中,祂必按時將我們舉起升高起來(出六1;路一52;太廿三12;撒上二7,8)。——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彼前五6】「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他必叫你們升高。」 “你們要自卑……”,自卑的原文tapeinothete,在路三5譯作“削平”(但是,其餘各次如:太十八4;二十三12;路十四11;十八14;林後十一7;十二21;腓二8;四12;雅四10都譯自卑),使神的旨意可以在我們身上通行無阻。――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所以你們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到了時候,祂必叫你們升高。」這裏著重的點是『到了時候』。如果我們落在神政治的手裏,無論是小的事情,是大的事情,我們絕不應該悖逆,悖逆是愚昧的事!落在神的手裏,只有一個原則,就是服在神大能的手下。這手下不是保護的意思(如果是保護的意思,就要說永遠的手臂),這手完全是指著管教說的。對這樣的手,我們必須順服。這是神的大能的手,你想要搖動是不可能的!當你服下來,然後你就要看見『到了時候』,不知道是多少時候,總是到了一個時候,祂就要替你開一條出路,祂要釋放你,祂要叫你升高。―─
倪柝聲《初信造就》 【彼前五6,9】每一次撒但在環境裏攻擊我們的時候,我們在神面前有兩條路走。彼前五章這裏的話特別是指著環境說的。第一句是『你們要服在神大能的手下』(6),第二句是『你們要抵擋牠』(9)。凡神作的事,我都接受!凡是撒但作的,我都反對!―─
倪柝聲《初信造就》 【彼前五6,8~9】『要自卑,服在神大能的手下,…你們的仇敵魔鬼,…你們要…抵擋牠。』雅四7也是告訴我們,要抵擋魔鬼,也要順服神。神的兒女第一個態度是服在神的手下。你如果不順服神,你就不能抵擋魔鬼。你若不順服神而抵擋魔鬼,你的良心就立刻出毛病。――
倪柝聲 【彼前五7】「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他顧念你們。」 “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與保羅的教訓“應當一無罣慮”(腓四6)意思相同。本節的“一切”與腓四6的“一無……”,都表示神對我們的罣慮無不擔當,我們的難處無一不可交給神。 “卸”表示我們要將憂慮如卸貨一般卸給神。我們每日人生的經歷中,會有許多的事使我們憂慮。不論是經濟的負擔、家庭的生活、工作的責任、友誼的轇轕──都會像貨物一樣,積聚在我們“人生的船”上,我們必須把它卸給神──一個永不下沉的碼頭──便可以從祂那裡得享安息。 “卸給神”並非不負責,乃是讓神作主,交給神負責,倚賴神為背負我們重擔的主(太十一28-30;詩六十八19;來十三5)。 “卸”原文epirpsantes,與太二十七5之“丟”,路十九35“搭”,徒二十七19“拋”同字。 “因為祂顧念你們”,這話解明我們應當將一切憂慮卸給神的理由,祂既是顧念我們的,則對於我們所“卸”給祂的一切難處,必不會輕忽不顧。反之,我們若不將一切憂慮卸給祂,乃是表示我們對祂的“顧念”有所懷疑。――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你們要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神,因為祂顧念你們。」因為祂顧念我們,祂要擔當我們的重擔,特別是憂慮的重擔,所以神要我們將一切的憂慮卸給祂。神是擔當憂慮的神。祂叫你把掛慮放在祂身上,在祂並無難處,因為『祂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背負我們的痛苦』(賽五十三4)。── 倪柝聲 「卸給神,」原文是丟在神前。―─ 牛述光 神從來不會忘記他自己寶貝的子民,總要為他們存留保證和應許的。什麼時候我們把難處帶到主的腳前,我們總會聽見他安慰的聲音說:「我必顧念你!」請細想這句話——他把全宇宙擔在自己的肩頭上,但把你和我擔在自己的心上。我們的重擔在我們自己看來雖然很大,但在他看來卻是很細小;因為從來沒有一個重擔,是他那大能的膀臂拿不起來的。他是全能的、全智的神,他有無限的愛,他的手既托著我們,就永不退縮,永不放棄,永不讓我們倒下去!──
巴斯德《彼得前書研究》 憂慮是人的致命傷。憂慮是阻礙進步的,是破壞成功的。它是暗中殘害功效、安樂、秩序和健康的蝥賊。── 陸特 憂慮是健康的大敵。增進健康,全靠你的信心、勇氣和樂觀。── 吉爾其 煩惱使天才變成凡庸,造成人的失敗,破壞人的希望,比甚麼東西都利害。── 吉爾其 本節引自 《七十士譯本》中《詩篇》五十五22。神顧念人的苦難,我們可以完全信賴祂(參太六25~34)。──《啟導本聖經註釋》 卸給神: 只要把憂慮卸給神,神就會解決我們的憂慮(腓4:6,7)。依靠主耶穌意味著情願讓主鑒察人生路程(路6:9;約10:14;羅8:27),決不是放棄自我的懦弱的表現。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五8】「務要謹守、警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 “謹守”表示對仇敵的防範十分周密;“儆醒”表示對仇敵的詭計應付得很迅速敏捷。彼得自己曾有不儆醒的經歷(太二十六36-40),所以彼得在他的書信中,特別留意勸告信徒謹守儆醒,顯見他對主在客西馬尼園的教訓,有很深刻的印象(太二十六41)。“可吞吃的人”,暗示並非一切人都是魔鬼所能吞吃的,那些軟弱而打盹的人,才是牠所能吞吃的。――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五章八節將末世之時撒但的形像刻畫出來說:「務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吃的人。」這個描寫與啟示錄十二章十二節論到同一時期撒但化身的描寫恰好成為對照:「只是地與海有禍了。因為魔鬼知道自己的時候不多,就氣忿忿的下到你們那裡去了」!那時,撒但不再假裝「光明的天使」了。它必丟棄假面具,以它本來殺害人靈魂的兇殘面目表露出來,到處吞吃撕碎,像一隻「吼叫的獅子」和一隻「大紅龍」一樣。──
巴斯德《彼得前書研究》 謹守儆醒:將一切憂慮卸給神並不使我們有袖手旁觀的權利,克倫威爾(Cromwell)對其部下的勉語乃是:『相信神,及保持彈藥乾爽。』──《每日研經叢書》 謹守,警醒: 指棄絕世上的欲望,在靈性上常常警醒(太26:38;彼前1:13)。仇敵魔鬼……尋找可吞吃的人: 魔鬼把靈性上鬆懈的人,當作自己的犧牲品,即迷惑的物件(路22:31)。聖經多處教導邪靈的存在。邪靈有幾種名字,即魔鬼(代上21:1;太4:1)、撒但(太4:10)、鬼(太4:24;可1:16)等,估計撒但是其中眾多邪靈的頭目。聖經雖然沒有直接斷言邪靈的起源,但神學家們普遍認為是墮落的天使。同時似是而非的宗教認為不信主之人的靈魂成為鬼,並能導致疾病,但根據耶穌的醫病事蹟中區分 “鬼附的”和各樣疾病(太4:24;可1:34),因此這種主張根本不能成立。這些邪靈是:①空中掌權的,煽動這個世界逼迫神的教會(弗2:2);②迷惑世人不接受得救的福音(林後4:3,4) ;③引誘信徒失足並遠離神(太24:24;彼前五8);④有時也進入人的身體裡引起疾病(太8:28;9:32)。如果信徒沒有具備對抗邪靈的信心和能力,就會受到邪靈的嘲弄(可9:18,28,29),因此絕不可輕看他們。但信徒應明白:①邪靈終究在神的統治之下(伯1章);②邪 靈的勢力已被顯著消弱(路10:18;啟12:10,11;20:1-3);③神曾應許凡有信心的人就賜給趕鬼的能力(可16:17),因此不應恐懼。應靠著聖靈的能力(弗6:11-13),勇敢對抗(彼前五9),知道它們將被扔進永遠的火湖裡(可五7;啟12:13),受神永遠的刑罰。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五8除“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外,新約聖經另外用什麼動物或其它名稱來比方魔鬼?】 一、魔鬼像獅子。保羅也說他曾從獅子口裡被救出來(提後四17),亦是暗指魔鬼的勢力(參提後四章的難題研究)。 二、魔鬼像古蛇(啟十二9),這名字使人想起夏娃被蛇引誘犯罪的事,蛇是狡猾詭詐的動物,魔鬼亦然。 三、魔鬼像紅龍(啟十二9),龍在古時人心目中是可怕的怪物,是一種摧殘性的惡獸。魔鬼亦曾努力摧殘及破壞歷代教會。 四、飛鳥(太十三4,19)。飛鳥把撒在路旁的種子吃盡了,代表那惡者奪了人心的道種。 除此以外,魔鬼還有下列的名稱。 五、青蛙(啟十六13-14),這些在大災難期內活動的邪靈,化身如汙穢的青蛙,施行奇事。 六、偽裝的光明天使(林後十一14),欺騙誠心事主的信徒,使他們上當,走入迷途。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彼前五8~11】使徒呼籲信徒警惕魔鬼趁虛而入的試探,並告訴他們神必賜克服困難的能力,而且已預備獎賞給克服困難的信徒。在此我們認識到:①信徒生活在屬靈的緊張情況中。②對來世有明確盼望的人,才能勝過所面臨的一切患難。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五9】「因信堅固抵擋牠」(新譯)。―─
牛述光 『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牠。』抵擋撒但的方法在乎信。如果沒有信心,就沒有方法抵擋牠。―― 倪柝聲 “眾弟兄”指同信主道的人。──《啟導本聖經註釋》 【彼前五10】「那賜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裡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 “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等”在這裡是一個重要的字,表示信徒先經試煉而享榮耀,乃是一種必然的先後次序。在我們未享祂榮耀之前,神必須有所等待,必須先完成祂造就我們的計畫,使我們在患難和各種試煉中,經歷祂所賜的力量,得著祂的“堅固”和“親自成全”,然後與祂同享榮耀。所以這“暫受苦難”,乃是我們進入榮耀之前必經的鍛煉和學習,使我們的靈命得以強壯長大,合乎神的要求。――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成全』一詞的希臘字kartarizein是很難翻譯的,這字通常用以表示接駁斷了的東西,馬可福音一章十九節中補網便是用這個字。有彌補缺口,修補的意思。因此,若以謙卑,及信愛之心接納苦難,便有修補人格弱點之功,收使人成功偉大之效。 『堅固』的希臘字是ste{rixein,意思是使之如花崗岩一般堅硬。身體的苦痛,心靈的煎熬會產生下述兩個後果的其中一項:苦難若不是使他倒地不起,便是使他有更堅強的性格,這訓練是沒有辦法從他處獲得的。如果他不斷以信靠基督的心志面對一切苦難,他便如經火鍊過的鋼鐵一般精純、堅強。 神要賜力量給我們:希臘字sthenoun有『加添力量』的意思。 堅穩我們:希臘字themelioun有打好根基的意思。苦難與煎熬使我們扎根於信心穩固的根基上,到那個景況時,我們才曉得甚麼是牢靠與膚淺。只有在試煉中,我們才會體悟人生的真諦。──《每日研經叢書》 「得以完全」其意是「全然地裝備」。希臘文是「使你完全」,就是「裝備、調整、結合在一起。」太四21譯成「補網」。 「建立」其意是「穩固、牢固」。「賜力量」其意僅是:神賜給我們力量可配合生活所需。「堅固」由其意「奠基」的一個字翻譯來的。── 華倫威爾斯比《盼望》 成全……堅固……賜力量: 信徒能在屬靈爭戰中得勝的另一個理由。信徒只有依靠神的能力,才能打破魔鬼的詭計(太12:28;弗6:11;雅4:7)。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五12】「我略略地寫了這信,托我所看為忠心的兄弟西拉轉交你們,勸勉你們,又證明這恩是神的真恩。你們務要在這恩上站立得住。」 “托我所看為忠心的兄弟西拉轉交你們”,這“西拉”應當就是使徒保羅的助手西拉。他原是耶路撒冷教會弟兄的領袖(參徒十五22,27,32,40),曾在小亞細亞一帶佈道,後又與保羅在腓立比一同坐監(徒十六19,24),與提摩太同為保羅得力的助手。但這時何以與彼得同在一處,未詳。 西拉Silvanus原文與西拉Silas雖不同字,但按林後一19的西拉也是Silvanus而不是Silas,然而比較徒十六25;十七14,十八5,可知林後一19的西拉Silvanus實在就是Silas,是保羅跟提摩太的同工。――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西拉是保羅早期傳道時的同工(徒十五40~41),此時和彼得一起工作,許多人認為他是彼得這封信的代筆人(參書前<參考資料>“本書作者”條)。 本節說出寫此信的主旨是要證明神的恩典是真實的。──《啟導本聖經註釋》 西拉是參與保羅第二次傳道旅行的人(徒1五22-33;1五40-18:5;帖前1:1;帖後1:1)。托: 暗示西拉可能是本書信的代筆者(羅16:22)或者送信者。證明……真恩: 本書的主題聖徒的苦難,也是神的恩典。在此我們認識到:①神的恩典不象人所想的那樣只是以肯定的樣式出現 ;②聖徒現在所遭受的苦難,是引導我們走向榮耀的墊腳石(羅8:28)。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五12 “西拉”是何人?何以當時會和彼得在一起?】 “西拉”本是保羅的同工,參閱帖撒羅尼迦後書一章一節的難題研究對西拉有詳盡的介紹,他一向是與保羅同工,並與保羅一同署名寫信給帖撒羅尼迪人,證明他當時已經被各地信徒所深知和敬重。多數解經家認為當時保羅已在羅馬為主殉道,因此西拉投奔彼得,與他同工。這是非常可能的。 彼得前書的希臘文是非常優美的,一般解經家都懷疑,彼得這位加利利的漁夫,是否能有這種文學修養與寫作的技巧,因此,西拉非常可能是本書的執筆人。因為西拉和保羅一樣,是希伯來人,也是羅馬籍公民(徒十六19,20,37),受過高等教育,對希臘文寫作有良好訓練,彼得請他幫忙寫這一封書信,給黑海以南五省的猶太信徒,他們僑居國外,大都精通希臘文,所以一封具有優美希拉文文筆的書信會十分被重視。 當時請人作書記代寫書信是很普遍的事,保羅的長期書記與同工是路加,他寫羅馬書是德丟代筆的(羅十六22)。有人以為本書是彼得口述大意,由西拉執筆為文。亦有人甚至以為彼得前書是西拉所寫,而用彼得的名字寄出。 十二節原文亦可如此譯:“我托我看為忠心的兄弟西拉,略略的寫了這信給你們,勸勉你們……”。如早這樣翻譯,就能清楚表示本書是由西拉執筆的了。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彼前五12,13西拉和馬可是何等人?】 答:①西拉Silvanus——系猶太人,原文與西拉Silas雖不同一字,但是指一人。他本是保羅的同工(林後一19;帖前一1;帖後一1;徒十六19,25,十七14,十八5;參一四五題8項),彼得指稱西拉為忠心的弟兄,足以說明這是他的最大長處,是一個忠誠愛主,為眾人所熟知的弟兄。他受託將彼得前書轉交小亞西亞的諸省教會,因本書信的希臘文筆非常優美,有學者懷疑這位曾作漁夫的彼得,無學問的小民能否寫出(太四18;徒四13),這可能是西拉的執筆,因為西拉和保羅一樣,都是猶太人,也是羅馬公民(徒十六19,20,37),受過良好教育,精通希臘文,所以是彼得口述,由他寫書信,是很可能的事(參羅十六22;林前十六21;加六21;帖後三17),甚至認為是由西拉自草這書信,而由彼得的署名,但這種猜測是無根據的(參四二四題2項),不過僅作我們參考而已。 ②馬可Mark——就是馬可福音的作者,系耶路撒冷人(參五十八題3項),是馬利亞的兒子,彼得在此稱他為「我兒子」,是取義為福音的兒子。馬可實在是彼得的學生,對這位年高德勳的使徒,正像是他的兒子,他們的關係,猶如西拉,提摩太與保羅的關係那樣密切(參帖前一1)。彼得甚為熟習馬可的家庭,當他從監獄中得釋放出來的時候,曾先到馬可的母親家裡(徒十二12),在很早的日子,這未年少的馬可,想必時常坐在彼得腳前,聆聽基督福音而得救歸主,為彼得所生一個屬靈的兒子(參提前一2;多一4)。馬可曾和表兄巴拿巴與保羅,首次到海外傳道時為同工(徒十二25;西四10),後來可能因為馬可年輕,不能忍耐,受不了苦,就中途離開他們回耶路撒冷去了(徒十三1—5,13),至保羅年老的時候,認為馬可在傳道的事工對他有益,所以要提摩太把馬可帶來羅馬同工,並且得到保羅的稱許(西四10,11;門24;提後四11),按教期初會的傳說,馬可在彼得晚年時,常隨左右,有密切的友誼,為彼得忠心的助手,主後約一百四十年,在帕皮亞的作品中,曾稱馬可為「彼得的說明人」,馬可福音是馬可從彼得口述而寫成的。——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彼前五12~14】彼得結束給全體聖徒的勸勉之後,以簡單的,個人性的問安結束本書信。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五13】「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問你們安。我兒子馬可也問你們安。」 “我兒子馬可也問你們安”,這馬可大概就是寫馬可福音的那位馬可。他是彼得“福音的兒子”,正如西拉、提摩太與保羅的關係那樣。彼得被希律囚禁,被天使救出來以後曾先到馬可家(徒十二12)。按西四10,這馬可又是巴拿巴的表弟,保羅與巴拿巴曾因他的緣故發生爭論(徒十五37-39);但後來他又在羅馬與保羅同工,且為保羅所稱許(西四10-11;門24;提後四11)。按教會遺傳,馬可在彼得晚年時,常隨左右,為彼得忠心助手。――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巴比倫”在這裡隱指羅馬。巴比倫為主前 七世紀的近東古國,勢力強盛但道德腐敗。 馬可也是保羅早期佈道同工(徒十三5注),年輕時曾在傳道崗位上退縮,後來卻獲得保羅和彼得兩位使徒的稱許。彼得在此稱他為“兒子”,可見屬靈關係親密(提前一2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在巴比倫……教會: 這裡的巴比倫是對羅馬的隱喻<緒論>。我兒子馬可: 他曾參與保羅的第一次傳道旅行,但中途放棄(徒13:13),不是彼得的親生兒子,而是信心的兒子。 ──《聖經精讀本註解》 【彼前五13馬可是何人?何以稱為彼得的兒子?】 關於馬可,說法有二: 一、“馬可”在此被稱為彼得的兒子,有人相信真是他的兒子,因為彼得是有妻子的(林前九5),耶穌也曾醫過彼得岳母的熱病(可一30;31)。那麼彼得有兒女並不足為奇,這個馬可可能就是他親生的兒子,因為原文“兒子”一詞是HUIOS,指有承繼權的兒子而言。但多數人以為馬可是彼得屬靈的兒子,正如提摩太是保羅屬靈的兒子一樣,可是,保羅稱提摩太和提多為兒子所用的字,原文是TEKNON,泛指一般的“孩子”而言,有生命的關係,並無律法上的關係。既然彼得稱馬可為有承繼權的兒子,很可能就是他親生的兒子,而不只是屬靈的兒子,也不是馬可福音那個馬可,或曾與保羅一度同工而離開保羅的馬可。彼得年老,在羅馬傳道,所以他的兒子馬可來與他作陪。 二、這位馬可,亦即馬可福音的馬可。彼得有一次被捕,下在監裡,天使救他出監後,曾到那稱呼馬可的約翰母親馬利亞家裡去(徒十二12)。那位馬可,是馬利亞的兒子。據說主耶穌設立聖餐的樓房,便是馬可的家,因此傳說那樓稱為“馬可樓”。 馬可曾與保羅及巴拿巴在首次到海外傳道時為同工(徒十二25)。後來可能因為馬可年輕,缺乏忍耐,不能吃苦,中途離開他們(徒十三13)。以致保羅不再願意帶他到海外去佈道(徒十五38)。保羅與巴拿巴為著馬可而爭吵及分開。可是,當保羅年老後,可能發現馬可在靈性及聖工有了顯著的進步,所以在臨終時,要提摩太把馬可帶來與他同工(提後四11)。 保羅為主殉道後,馬可和西拉一樣,投奔彼得,繼續傳道。傳說馬可從彼得口中獲悉很寶貴的資料與指導,因此寫成馬可福音。假如這種傳說是正確的話,則馬可寫福音不會早過馬太與路加了。不少人士認為馬可著福音最早,甚且相信馬太與路加在著寫福音書時以馬可福音為藍本。 彼得覺得有了進步的馬可,在聖工上有良好表現,因此視之如子,且用“有承繼權”的兒子來稱呼他,相信,彼得把自己的妻子和家業都交給馬可管理,正如主耶穌把母親馬利亞交與約翰照料一樣了。 以上二說,擁護第二說者較多。 ──
蘇佐揚《聖經難題》 【彼前五14】「你們要用愛心彼此親嘴問安。願平安歸與你們凡在基督裡的人。」 “你們要用愛心彼此親嘴問安”,親嘴問安是當時信徒問安的習慣方式,有濃厚的舊約背景(參創二十七26-27;二十九11,13;三十一55及創三十三4;四十五15;四十八1;五十1;出四27;十八7;得一9,14;撒上十1和撒下十五5-6)。猶大賣主時也用親嘴的記號(太二十六48-49),因為這是當時人見面問安的禮貌。聖經並非要我們放棄一切人的禮貌或習慣,而是要我們應在這些普通的禮儀上,使它成為有真實價值和意義的事,而不是成為只屬外表而毫無內容的習慣。 “願平安歸與你們凡在基督裡的人”,彼得在他結語祝福時,特別注明平安是歸給“凡在基督裡的人”,這是否表示彼得不願為那不在基督裡的人祝福?不是,這乃是因為神所賜的平安和福氣,只有在基督裡才能得著;他們若不在基督裡,縱使彼得為他們祝福,亦屬徒然。――陳終道《新約書信讀經講義》 用愛心彼此親嘴: 聖徒間表示愛與友好的外在表達方式(羅16:16;帖前五26)。這種禮節始於何時,終於何時都無從可知<撒下20:9,聖經中的禮儀>。平安: 復活的耶穌對門徒的問候(路24:36;約20:19)。可能是彼得效法耶穌使用了這種問候方式(1:2;林後3:11)。──《聖經精讀本註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