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彼得前書第四章短篇信息

 

目錄:

屬靈的武裝     彼前四12       (王明道)

等主再來的態度     彼前四419       (朱建磯)

彼此切實相愛     彼前四78       (蕭文科)

彼此相愛     彼前四710       (楊勝世)

作神的好管家     彼前四711       (李建英)

聖徒處末世之道     彼前四711      (牛錫爾)

切實相愛      彼前四8       (張導學)

百般恩賜的管家     彼前四10       (王英武)

彼得前書中的苦難     彼前四1216       (宋恩華)

我們為基督受苦     彼前四1216       (宋恩華)

基督徒為何要受苦     彼前四1216       (葛理翰)

火煉的試驗     彼前四1219      (譚約瑟)

基督徒為什麼要受苦     彼前四16       (趙中輝)

神的應許永不落空     彼前四16

 

 

              屬靈的武裝    王明道

                  經文:彼得前書四章12

 

    在這一段經文裡,中文譯本野原文稍有一點出入。中文譯本中將「用這樣的心志將自己武裝起來。」譯作「將這樣的心志作為兵器。」雖然這種譯法大意仍是與原文相同,但它卻把一個動詞變成了一個名詞,詳細分析起來,二者的意思也實在有相當的差別。「兵器」是用以攻擊敵人的器械。「武裝起來」不但是說手中拿著用以攻擊敵人的器械,而且包括著自己要穿戴整齊全副的軍裝盔甲,藉以保護自己不受敵人傷害。

    說這一段話的彼得,曾有一次在撒但和屬他的人面前遭遇了極慘痛的失敗。他當他的主在大祭司的院子受審的時候,曾三次不敢承認他的主。他非但不敢承認耶穌是他的主,他甚至起誓說,「不,我不認得那個人。」他為甚麼失敗到這種地步呢?原因就是他怕自己被猶太人捉住,以致受他的主所受的苦。他在那時沒有準備受苦,換一句話說,就是他沒有用受苦的心志將自己武裝起來,所以他就慘敗在敵人面前。

    過了不久,他看見了他的主,因為受苦不但成全了救贖人類的大工,而且也戰勝了掌死權的魔鬼,並從死人中復活了起來。他看見他的主因受苦而得勝,他更明白他自已是因為怕受苦所以遭了失敗。他的經驗使他徹底瞭解,惟有用受苦的心志將自己武裝來,才可以戰勝仇敵的恐嚇和攻擊,所以他在主耶穌升天以後,天天準備受苦。   

    猶太人的官府和首領把他和他的同伴捉拿管押,又恐嚇他們,不許他們再奉耶穌的名講道;可是他們被釋放以後,仍然放膽講道(見徒四131)。過了不多日子,他和別的使徒又為傳福音被逮捕了。他們被收在外監。主的使者夜間開了監門,把他們領出來,吩咐他們去站在殿裡傳講福音。他們毫不遲疑的在天亮的時候進到殿裡去講道。不久,他們又被帶到公會裡,受大祭司的責問。他們是那樣的勇敢回答說:「順從神,不順從人,是應當的。你們掛在木頭上殺害的耶穌,我們祖宗的神已經叫祂復活。神且用右手將祂高舉,叫祂作君王、救主,將悔改的心和赦罪的恩賜給以色列人。我們為這事作見證,神賜給順從的人的聖靈也為這事作見證。」因著他們所說的這些話,惹惱了公會的人,以致他們幾乎被殺。神卻行了奇妙的事,藉著教法師迦瑪列的口阻止了公會的人。他們雖然未曾被殺,卻挨了一頓打,並且被禁止不許奉耶穌的名講道,以後就被釋放了。他們在被釋放以後。仍然每日在殿裡,在家裡,不住的教訓人,傳耶穌是基督(見徒五1742)。

    彼得到這時竟是這樣勇敢,這樣剛強,與他在大祭司的院子裡不認主的時候相比,竟像完全不同的兩個人。一個原因是因為他們在五旬節的時候得著聖靈的能力;另外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在前一個時期中,他沒有用受苦的心志將自己武裝起來。他怕受苦,所以他藉著說謊、不承認主,來逃避苦難,因此遭到了那樣慘痛的失敗。到了後一個時期中,他用受苦的心志將自己武裝起來,他隨時準備著受苦,他不逃避苦難,因此仇敵便再不能克服他,他就得到了一連串的勝利。他既然在經驗中深深體會了這個真理,所以他勉勵教會說:「基督既在肉身受苦,你們也當用這樣的心志將自己武裝起來。」

    接著彼得又告訴我們說:「因為在肉身受過苦的,就已經與罪斷絕了;你們存這樣的心,從今以後,就可以不從人的情欲,只從神的旨意,在世度餘下的光陰。」這些話說明,神許可我們受苦,正是使我們得益處。許多聖徒的經驗都證實了這幾句話。我們有許多的罪惡是需要藉著受苦才能離棄的。只有在受苦的時候我們才能清楚看見我們人生中許多的過犯和失敗,只有在受苦的時候我們才會在神面前深深的自卑懊悔。只有藉著受苦,我們的雜滓才能被煉淨,我們的棱角才能被磨光。試看那些德行最高尚,生活最聖潔的基督徒,有幾個是不曾多經痛苦患難的呢?

    我們的肉體攔阻我們,不容我們遵行神的旨意;撒但和他所管轄的世界也攔阻我們,不容我們遵行神的旨意。撒但和他所管轄的世界用種種可怕的事恐嚇我們,我們的肉體在我們裡面也晌應撒但的聲音,他們使我們想到因遵行神的旨意所要遭遇的損失、危害、羞辱、患難。如果我們未曾用受苦的心志將自己武裝起來,我們便會因逃避苦難而不敢遵行神的旨意。但我們若預先作好了準備,用受苦的心志將自己武裝起來,當撒但、世界、和我們的肉體一齊起來恐嚇我們的時候,我們便對他們說:「受苦麼?好極了!我早已準備受苦了。我歡迎苦難的臨到,像歡迎親愛的朋友一樣。」當我們存著這樣的心志,說這樣的話語的時候,這些仇敵的進攻便完全失敗,我們也「就可以不從入的情欲,只從神的旨意,在世度餘下的光陰」了。

    有一些聖徒是在受苦的時候不能得勝,以致倒下去,但更多的聖徒是被撒但用種種恐嚇的言語嚇倒的。牠對他們說:「如果你在反對神的人承主的名,承認你是跟從耶穌的,你將要遭遇許多人的攻擊笑駡。如果你堅持你所信的道,絕不作絲毫的讓步,你將要喪失你整個的前途。如果你要作一個絕對誠實的人,堅決不說一句講話。你將要遭遇不堪設想的禍患。如果你不取一點不義之財,你將要忍受饑餓受凍。如果你不設法獲得不信主的人的同情和諒解,你將要在世上弄得沒有立足之地。如果你完全照聖經上的教訓去行,只討神的喜歡,不討人的喜歡,你將要成為眾人的仇敵。如果你要在一切的事上都效法基督,你將要遭遇祂所遭遇的慘死。」此外,他還將許多可怕的話語送到他們的耳中,送到他們的心內,使他們聽了以後心中恐懼,身上戰抖。在這種情形之下,他們不敢不讓步了。他們不敢完全順服神的旨意了。起初他們還不準備完全倒下去,還不準備向撒但投降,不過想只讓步到某種程度,想到光榮的妥協。那知道他們向撒但讓步,撒但卻向他們進攻。他們只好節節敗退,至終完全作了撒但的俘擄。

    他們遭遇這樣的慘敗,也是必然的結果,軍隊作戰的時候只能向敵人進攻。即使不能進攻,最低的限度也必須堅守自己的陣地,絕不能準備退讓。如果退讓起來,勢必使敵人的勢力增加,使自己的陣地縮小。在這種情形之下,自己的地位一定是越來越不利。況且既能作第一次的讓步,也就容易作第二次的讓步。今日讓一尺,明日讓一丈,接著三丈、五丈、十丈、二十丈、半裡、一裡、十裡、二十裡、五十裡、一百里的  讓下去,請問那種結果還堪設想麼?

    我們固然應當時刻準備受苦,但苦難究竟是否臨到我們,這還要看神的旨意如何。如果祂看我們受苦是與我們有益,祂便容苦難臨到我們。不然,即使我們準備受苦,苦難也不會臨到我們身上。使徒雅各被希律殺害;彼得雖然也被希律拿住,下在監裡,神卻在夜間差遣天使把他從監裡領出來,救他脫離了希律的毒手(參見徒十二章)。神是否只能救彼得,卻不能救雅各呢?還是神待人有偏心呢?二者都不是。神看見雅各在地上的工作完畢,就藉著希律的手使雅各進入榮耀。神還有許多的事工託付彼得去作,就藉著天使把他從監牢裡拯救出來,雅各被殺,並不是他比彼得更不幸,彼得被救出監,也不足以證明神待他比雅各更好。神在他們兩個人身上有不同的託付和不同的安排,所以他們兩個人的遭遇也不一樣。我們不必問神要怎樣待我們。如果神要使我們作雅各,我們要讚美祂;如果神要使我們作彼得,我們也要感謝他。我們不但不應當揀選兩種遭遇中的任何一種,我們也不當求神使我們知道我們將來的遭遇究竟如何。我們只應當時刻準備受苦,用受苦的心志將自己武裝起來,「不從人的情欲,只從神的旨意,在世度餘下的光陰。」

    許多基督徒在遭遇危險試煉或聽見一些與自己不利的消息的時候,總是願意知道自己將來的遭遇是吉是凶。這實在是一種不健全的心理。我不求神使我知道我將來要遭遇甚麼,我只知道按著神的旨意走我今日所當走的道路,作我今日所當作的事工。我不但不求神使我知道我的前途是吉是凶,我也不想知道這些。如果我知道我的前途順利通達,我怕我要粗心大意,以致落在試探中;如果我知道我將來要遭遇患難痛苦,我會恐懼憂慮,以致給魔鬼留下陷害我的機會。我不願意知道將來要臨到我的事。我只用受苦的心志將自己武裝起來,好去應付要臨到我的任何事物。

    還有一種不好的現象,也是我們應當避免的,那就是我們喜歡聽各樣使人驚恐的消息,而且聽了以後還喜歡去傳述給別人。我們本來應當聽那些堅固我們的信心,鼓舞我們向前進步的話語,也應當藉著我們口中所說的話使別人剛強,使別人信靠神。我不應當聽那十個以色列的探子所說的話。如果我們聽了,我們要喧嚷哭號,我們要發怨言。我們要起意回埃及去,我們也要招來神的咒詛。我們應當聽那有信心的約書亞和迦勒的話。我們更不應當作報惡信的人,對別人說一些搖動人的信心,使人恐懼軟弱的話。我們應當像約書亞和迦勒那樣,鼓勵人仰望神的大能和應許,勸勉人不要看環境,不要看那些可怕的人和那些可怕的事。我們應當對那些膽怯的人說:「有耶和華與我們同在,不要怕他們。」我們那樣作,便是尊重神,神也要看重我們,使我們蒙福,正如約書亞和迦勒一樣。如果我們報惡信,說一些使人軟弱,儻人恐懼的話,我們不但害了那些聽我們的人,而且我們自己也要因為輕看神以致遭遇神的震怒,如同那十個人遭瘟疫死在耶和華面前一樣(參見民十三章25節至十四章38節)。

    也許有人說:「我們既然準備受苦,聽聽那些可怕的消息,好預先作一些準備,又有甚麼不可呢?」要知道準備受苦是我們對神的信靠和順服,但那些報惡信的人所說的話正是從撒但來的,為要藉此使我們因恐懼而失去對神的信靠和順服。如果我們偶然見人說報惡信的話,神一定會保守我們,不使我們軟弱。但如果我們喜歡聽這一類的話,並且設法打聽這一類的消息,那便足可以證明我們裡面存了一顆懼怕受苦的心了。既然有了懼怕受苦的心,還如何談得上用受苦的心志武裝自己呢?

    撒但對聖徒的攻擊無時或休,屬靈的戰爭越來越劇烈,讓我們聽從神藉著使徒所給我們的教訓,用受苦的心志將自己武裝起來,好與撒但和祂的使者作戰,直到我們大獲全勝,高唱凱歌的日子。

 

           等主再來的態度    朱建磯

                  經文:彼得前書四章419

   

     從剛才所讀經文中,我們看見一位飽經世故,身經百戰的老戰士彼得。他對於後一輩的信徒,有一番訓勉的話:這些話,實在是他肺腑之言。他經歷了人生許多的艱苦。他發出這一番的話,是出於內心真誠無偽的愛。這是他訓悔信徒,等主再來應有的態度。

    他在彼得前書四章78節,提到「萬物的結局近了」。我們的神是一位有秩序的神,凡事有開始,有歲首亦有年終,有生亦有死。神創造了世界,雖經很悠長的日子,但到底末日都要來臨。萬物的結局臨近了,我門所住的地球,有一天都要被毀滅。

    在萬物結局前,主必從天降臨空中,把地上所有的真信徒接回去,死了的信徒都要復活,地上就有七年的大災難。今日我們所住的香港,有人稱它為天堂,其實不然。信徒的家並不是在地上,地上只是我們的寄居地而已。我們的家,和盼望都在天上,我們遲早總要離開這世界。地上到處充滿罪惡、苦難、爭戰、不平安、物價高漲,世人那裡有真正的平安?

    我們等主再來,是不是甚麼都不作,穿著白衣到山頂去等主呢?彼得勸勉信徒:

 

一、要謹慎自守。

    許多人在肉體方面,大吃大喝,以致身體發胖。有些人因為不謹慎,沒有節制,工作過度,釀成神經衰弱。許多學生成績不及格,也是因為平時不謹慎自守。在靈性方面,我們時常都會放鬆,疏忽到教會來禮拜,連讀經祈禱也沒有,以致愛世界的心,多於愛主的心。我們應當謹慎自守,以免主再來時被撇下。

    有一個農莊時常被騎兵騷擾,主人命令守閘的小童說:「非我的命令,不可開閘」。有一次,來了一隊騎兵,隊長對守閘的小童說:「你認識我嗎?我就是威靈頓公爵,我命令你開閘給我進去。」小童卻脫下帽,恭敬對他說:「威靈頓公爵,我相信你,不會贊成我,做一件不遵守主人命令的事。因為我的責任是守閘,無主人的命令,我不能開閘。」威靈頓公爵聽了,轉身對騎兵說:「你們看見嗎?這小童,面臨威迫利誘,卻能堅守崗位,謹守命令,實在使我萬分欽佩。」隨後從口袋裡拿出一個金幣,賞賜這小朋友,就從別條路而去。

    今天我們的門戶,恐怕是大開,所接受卻不是主。以致一切的罪惡,很容易進入我們的心中。因我們沒有謹慎看守,我們的門戶。

    我們的心如同園子一樣,時常關閉,不准閒人進去,保持清潔可愛,只讓主人去享受。我們一定要把守門戶,謹慎自守。

  

二、要儆醒禱告。

    我們有沒有隨時隨地儆醒禱告呢?當你軟弱、失敗、困苦;心灰意冷的時候,正是你需要禱告,來説明你把守門戶的時候。

 

三、要切實相愛。

    嫉妒使我們不能彼此相愛嚴若不彼此相愛,就是彼此相爭。我們若能彼此相愛,大家互相體諒,很多問題都能容易解決。

  

四、要互相服侍。

    彼此款待,不發怨言。主耶穌說:「我來不是要被人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我們的人生,應該是以「服侍人」為目的。所以我們在教會裡,也當彼此服侍。你關心別人,別人也就關心你。你肯幫助別人,別人也肯幫助你,這就是彼此服侍。在時局變幻當中,我們不要與世人同流合污。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彼此相愛,彼此服侍,而等主再來。

    在工作方面,神給我們的恩賜,是各人不同。有人能講道,有人會翻譯,有人會採訪,有人會禱告,有人會教主日學,有人會唱詩讚美主。神將恩賜給我們,我們應該忠心去做。我們要常常運用恩賜,愈用愈好,好像一把常磨的刀。我們如不把恩賜獻給神,我們就會變成一把生銹的刀,毫無用處。主既將恩典賜給我們,我們就要好好去用它,使神因此得榮耀。這就如同一間學校,裡面有好的先生和學生,就一定得到榮耀。

    使徒為主受苦,反得快樂,慶倖自己配得為主受苦。我們若常有受苦的心志,撒旦對我們就無可奈何。許多作地下工作的人,被人捉去,就拿出受苦的心志,作為兵器,死也不肯透露消息。我們是基督徒,更加要拿出受苦的心志,以為主受苦而感快樂。

    彼得說只有犯罪是羞恥的,為主的名而受辱,應該是快樂的事。因為主必把苦難變為福氣。

    萬物的結局近了,我們當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我們在教會裡,要切實相愛,彼此服侍,對一切的苦難,都要認定是有福的。

    我們的主何時再來呢?不是明天,也許是今天,我們當用甚麼態度,來預備迎見祂呢?求主幫助我們,能謹慎自守,儆醒禱告,切實彼此相愛,互相服侍而等祂再來。阿們。

 

           彼此切實相愛    蕭文科

                經文:彼得前書四章78

 

    彼得說:「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基督徒要彼此切實相愛,這是神的靈藉著彼得勉勵我們的。雖然彼得有三次不認主,但彼得在年老之時非常熱心愛主,傳揚福音。當羅馬城被困之時,彼得原本可以逃離這城,但他不懼怕,為主的緣故寧願被捕,最後被釘在十字架上。臨釘十字架之前,彼得以為自己是耶穌的門徒,不配像主一樣的釘十架,所以彼得要求兵丁把他倒釘在十字架上。為甚麼彼得這樣勇敢?因為主復活後曾親自向彼得顯現,並說:「彼得,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主的話感動了彼得,叫他從失敗的經驗中更愛主。人生到底甚麼是最要緊的呢?或許你要說是學問、才幹、金錢、地位……,但彼得卻清楚的告訴我們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彼此切實相愛在原文中有三個意思,

    一、是熱烈的相愛,不是不冷不熱的相愛。

    二、是不停地相愛。

    三、是恒久的相愛。

    神愛我們,親自死在十架上,用祂寶血的重價把我們買贖回來。今天我們成為祂的兒女,又同一間教會敬拜事奉祂,故此我們的相愛應是熱烈的,而不是虛假冷淡的。不是暫時的相愛,乃是永久的相愛。有了這樣的愛,不信主的人才能在我們身上看見主。

    可惜事實給我們看見,我們基督徒有許多時沒有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每一個人的看法,意見都不同,在這不同意見上便不能彼此切實相愛。但若我們能明白十字架愛的真理,這所有不同的意見、誤會、困難便會迎刃而解了。主耶穌在釘十字架之前早已知道猶大要賣祂,彼得要否認祂,門徒會離開祂,但主沒有斥責他們,祂要用替他們洗腳的道理,教導他們要彼此相愛,像祂愛我們一樣。主不是空口講要相愛,乃用行動來說明。洗腳之後,耶穌賜給他們一條新的命令——彼此相愛。今天基督徒最大的難處就是不能彼此相愛,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讓我們看看不能彼此相愛的最大原因在哪裡?好叫我們知道今後我們應怎樣作才可蒙主的喜悅。

    聖經告訴我們愛能遮掩很多的罪,離開了神的旨意道路就是罪。但人往往看不見自己的罪,總以為自己的一切都是最好的。有一故事告訴我們說:「有一次,有一個天使來到動物園中對猴子說:『別人說你是最醜陋的動物。』但猴子連忙否認說:『不是呀!馬才是醜陋的動物呢!』但馬也立刻否認說:『不,不,我是最漂亮的,豬才是最難看的呢!』這些動物都以為自己是最好的,我們不怪責牠們,因為牠們是動物,但今日人類都是這樣,總以為自己的一切都是最好的,別人的就不對了。當我們的眼睛看見十字架上的耶穌時,就知道自己的不是了。

    愛能遮掩許多的罪,神用十字架的愛遮掩我們的罪,我們也當彼此寬容,彼此赦免了我們的罪。我們都會承認,雖然作了基督徒,但一樣有時會作錯,大家不是彼此尋找對方的短處,互相指責,乃是寬容,赦免。正如父母愛子女一樣,雖然兒女或有時犯了很大的錯,但也不會把他打死,反而會原諒他。為甚麼呢?因為作父母的愛自己的兒女呀!故此我們也要彼此相愛,彼此寬容、赦免、安慰。我們肯赦免別人的罪,主也赦免我們的罪,只要我們承認自己的罪,求主赦免,主是信實的,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雖然主滿有恩典和慈愛,祂肯赦免我們的罪,但我們切不能利用主的恩典去犯罪。正如紅藥水雖然可以醫治皮膚的損傷,但絕不會有人以為紅藥水既可以醫治損傷,就用刀子在自己身上亂割,割傷了就擦紅藥水,挖了又割,割了又擦。我相信世界上總沒有這樣的傻子,照樣我們也不可利用主的恩典去犯罪。日本的廣島曾被原子彈炸毀,死了二十多萬人。島上有個紀念碑,碑上寫著:「錯誤不可再重演。」以前日本人錯在發動戰爭,現在知道了,故此現在的日本是最反對戰爭的。照樣基督徒的錯誤也不可以重演。

    聖經又說:「萬物的結局近了。」也就是說主來的日子快到了,我們更務要儆醒禱告,彼此切富真正的相愛,真的愛是彼此肯為對方犧牲的,真的愛會為別人的利益而設想,正如主愛我們,祂把自己的生命也為我們犧牲了。我曾在臺灣向山地的居民傳福音,山地的言語很特別。我曾試用日本話、英語、國語向他們解釋麼是神的愛,可惜他們都不明白。最後我用實物作比喻說:「我把這手錶送給你,這就是愛的表示。」照樣愛是付出的、是犧牲的。只要我們觀看十字架,它就是犧牲的記號、

也是愛的記號,如此我們便明白神的愛。假如主耶穌不是死在十字架上的主,我們便會受感動歡喜到祂的面前來。

    我們要用實際行動來表示愛主,離開最淺的愛——口頭上的愛。我們為了表示愛主,必須在時間與金錢上多奉獻。雖然用時間為主做工,奉獻金錢在世上看來是損失,但真正屬主的人會把它當作享受,因為有能力奉獻時間與金錢給主是我們的福份呢!英國的李溫斯敦醫生,在二十是多歲時便離開家鄉到未開化的非洲傳道。後來英國為了挽留他,給他和平獎金有數十萬磅之巨,但他拒絕這獎金,仍然回到非洲繼續為主工作。在人看來,他損失不少,可是他卻回答說:「我不是損失,這是我最大的享受。這也是神給我的權利,我願意為主的原故,完全無條件地放在主要我去的地方。」結果他老死在非洲。他愛主多過愛自己,他這種愛真令我們感動。多少時,我們軟弱,沒有真正的愛主,我們的雙手緊抓著世界多過愛主,愛自己多過愛教會,愛兒女多過愛弟兄姊妹。若我們把自己和兒女與教會來比較,在一星期內,你為自己和兒女用了多少的金錢和時間?為了主和主的教會你又犧牲了許少的時間與金錢?

    彼得告訴我們「萬物的結局近了。」餘下的機會無多了,讓我們趕緊把握機會愛主,做主歡喜我們做的事吧!其次我們更要用實際的行動表示相愛,我們的相愛,不要成為習慣上的口頭禪,也不是口號式的言語,我們應該用實際的方法,過彼此相愛的生活。叫外邦人看見你愛教會,彼此切實相愛而受感動願意到主的面前來。

    我們相愛的目的是要傳福音,教會存在地上最大的目的也是傳福音。我們若能彼此切實相愛,用愛作原動力,用愛來證實聖經的話,高舉十字架,就能吸引萬人歸向主了。我們必須常檢討自己到底有否為主傳福音,如果沒有,就如保羅所說:「不傳福音的有禍了。」不傳福音為什麼會有禍呢?一個不信主的罪人,死後要下到地獄裡受永遠的刑罰,因為他們不信,罪就無法洗脫。基督徒最大的罪不要以為是殺人、放火,這只不過是最小的罪,基督徒最大的罪是看見一個沉淪的人而不去救他,不肯傳福音給他。有什麼比見死不救還大罪呢?傳福音是主留給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責任,當我們愈傳福音,就愈覺得自己虧欠,愈覺得需要主施恩憐憫,我們就愈會謙卑下來,愈會體貼別人,愈會彼此相愛。

    若人到羅馬去觀光,一定會到郊外的一個出名的地洞參觀。這地洞很深很暗,裡面有人的頭骨、死屍。這是初時教會受逼迫的信徒,為了愛主的原故死在這裡,屍體仍至今日,讓世人看見而受感動,激勵我們愛主的心。他們在困難、逼迫中肯為主犧牲,而你我今日卻在這世界上最平安的香港裡,你我愛主的心怎樣?我們若不為主做工,實在虧欠主的榮耀。主給我們這平安的地位,祂留給我們的目的是要為祂作工。若我們在這樣好的地方裡竟不肯做主要我們做的工作,我們怎能對得起主呢!別忘記,有一日主將要向我們算帳呢!求主藉著祂的話再一次激勵我們,放下自己一切的寬恕,彼此切實相愛,高舉十字架,吸引萬人歸向祂吧!

 

 

                 彼此相愛    楊勝世

                    經文:彼得前書四章710

 

    彼得前書四章第7至第8節:「萬物的結局近了。所以你們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我們生在末世時代,主來的日子近了,我們要謹慎自守,儆醒禱告,怎樣自守呢?有三件事我們必須學習:

 

(一)學習彼此相愛

    愛能遮蓋一切的罪。主給我們的時間太短促,我們沒有時間相打相罵。據報載科學家探洌地球溫度,發現夏天漸長,冬天漸短,這已表明地球與太陽距離漸近。照這速率發展下去,其結局是悲慘的。我們在此末世時代,非但要彼此相愛,不要因任何挫折,失去原來的愛心。

    我們怎樣彼此相愛呢?要顧念他人,對人有忍耐。神造人是完全的;但因為罪過使人不完全。我們對人應多學習瞭解,不要輕易指責他人的錯處,或許神在他身上尚未完成不完全。我們對人應多學習瞭解,不要輕易指責他人的錯處,或許神在他身上尚未完成祂的善工。我們學習彼此相愛,不但在外表上應有禮貌;內心也要切實相愛。有人說日本人對人彎腰致敬,禮節太多,但真正與他們相處,就發現他們內心並不重視禮貌。

    我們外表對人要有禮貌,心靈上也要實在有愛心。愛能遮蓋一切的罪惡,愛並不能洗清罪惡。你如果對人存有愛心,就不注意到別人的短處;而且會欣賞他們的長處。

    愛不傳揚別人的過失。若遇見兄弟有錯處,我們要用愛心私下告訴他,並且在主前一同祈禱;互相勸勉;互相安慰。不要把他的錯處向他人傳揚。我們如果將他人的錯處告訴了甲,吩咐他切要守秘密。但甲也告訴了乙,叫乙須守秘密。結果大家沒有守秘密,這秘密很快就傳揚出去,使當事人覺得很難堪。這不是造就人的辦法。真實愛別人,就要幫助他認罪,使對方受你的愛心感動,真正悔改。美國有許多留長髮,抽煙,酗酒的青年。父母勸戒不肯聽,甚至要爸爸的命。後來信主,領悟主內愛的甜蜜,而自動剪髮,而且戒煙戒酒。

 

(二)學習互相款待

    我們美國西岸播道團幾位同工此次來到馬尼拉,觀察岷市車多,馬多,人更多。也體會到天氣熱,人情熱,在主內的愛心更熱。我們受你們的熱誠招待,非常感激。主教導我們在主內要學習彼此互相款待。招待人確實是很麻煩,要真正的出自愛心;真正的肯犧牲自己。在這裡讓我作一個小見證。我的內人在娘家嬌生慣養,本來半善烹飪,自從嫁給我這傳道人後,就得學習烹飪款客。我們住在三藩市,是東方門戶,經常有客人來助。她果真學會燒幾味中國菜式,其中一味是「燒豬腳」,頗受友輩欣賞。有一次,一位同工經過三藩市轉往他處,暫時下榻我們家裡,我們就誠意地預備我內人的「拿手好菜」招待。不料該位同工看見「燒豬腳」大感不悅,菜肴一動也不動,翌日清晨提早把行李搬走不辭而別。我們原是一片真誠招待,不料竟遇此情形。奉勸我們主內兄姊既要學習款待人,也要學習容忍人家的款待。

 

(三)照所得恩賜彼此事奉

    我們的主賜給我們不同的才幹,不同的負擔。我們不要隱藏才幹,要安靜在自己崗位上,殷勤事奉主,也事奉人,不要干涉別人的工作,要照神給我們的恩賜發展。我們是神的管家,管家不能濫用主人的東西。同樣,我們所有一切都是神的;包括我們的金錢,我們的才幹。我們應遵照神的託付,利用這些金錢,這些才幹去作榮神益人的事。

    為什麼彼得要我們按恩賜做好管家呢?因為健康人不需要人伺候,有病的人才需要。我們兄弟中有缺乏的才需要人幫忙,有軟弱的才需要人慰藉鼓勵。兄弟中有人怨歎訴苦,我們要出自愛心互相勸勉,互相安慰。我們對人不可要求太高,兩人發生爭執,雙方面可能都有個中苦衷,是我們局外人所不能明瞭的,應該在主內用愛心互相勸勉;切勿火上添油,徒生枝節。

    彼得前書一章22節:「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親愛的兄弟姊妹們,我們有沒有學習彼此相愛?願主的靈幫助我們,有完全的愛。

 

            作神的好管家    李建英

                    經文:彼得前書四章711

   

    彼得在本段經文中使信徒知道在世上的責任和生活方式。他們雖時有逼迫,受罪惡的引誘,但將獲天上的盼望,故當謹慎自守,警醒禱告,彼此相愛在基督裡互相勉勵,激發信心、愛心、熱心事奉主和祂的教會。

    今晨的講題是「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彼前四10),恩賜即是才幹,才幹因人而異,不必相同,也不可能全相同。信徒的百般恩賜皆由神賜,祂要我們作盡忠事奉主的好管家。神所賜的恩賜誠是奇妙,就兒童而言,我們能看出若干孩童具有天才。上星期二,臺灣兒童快樂合唱團訪美,在中華公所的演唱會,他們的年齡由八歲至十三歲,在表演中,不少兒童顯示出確有天才,他們被人發現,經過培養,加上自身的努力,相信定有成就,成為優秀的歌唱家。

    基督徒亦如此,神給各人不同的恩賜、才幹,需先加以發現和再以培養,並各自的努力就能登峰造極,成為優秀的基督徒。教會內有許多不同的團契和活動,如青年團契、禱告會、婦女會、主日學、詩班……等,它們等待信徒去參加,讓各人來發現自己的才能,在團契的園地中培養,善自努力實現,成為成功的基督徒,就是「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

    神給各人有他的才幹,你的才幹不被發現?有否善加培養?容神使用你的才幹?忠心事奉祂?   

 

 一、管家需忠心:

    聖經記耶穌曾講過二個比喻。第一個記在馬太福音五章1430節,第二個記在路加福音十九章1226節。第一個比喻說:有一個主人要往外國去,於是叫了他的僕人來,分別給他們銀子去做買賣,有給五千的,二千的,和一千的不等。當主人回來時,便找他們算帳,那給五千的另外賺了五千,領二千的也賺了二千回來,但那有一千的,卻把原銀埋藏地下,毫無所獲!第二個比喻說:有一個貴冑往遠方去,叫了十個僕人來,分給給各人一碇銀子,要他們去做生意,等到他回來。及至他回來後,發現一個僕人將一碇銀子賺回十碇,又一僕人的一碇銀子則賺得五碇,但另一僕人竟將一碇銀子包在手巾裡藏起來了。這二個比喻,耶穌給我們見到人的本錢多少並不在乎,(本錢就是恩賜),祂所注重的乃是僕人們的忠心。

    比喻中的主人和貴冑可比喻神,僕人即是信徒,我們應作神的好管家。神給基督徒不同的恩賜,我們有否作祂的好管家?最近中文新譯本聖經譯「好管家」為「好經理」,身份更高焉!我們雖如經理,仍不可忘記這些才幹,乃是主人的,是神給我們的,是受託的,一切所有全屬於神。既是經理,就是經手處理而已。「好管家」的「好」字,原文意有真善美的好,這樣的好,乃是惟有把自己奉獻給基督,才能獲得的一種「好」,只有我們與基督合一之時,才能產生的「好」!可見這種「好」,並非我們口舌筆墨所能形述的。惟有在基督裡,我們的才幹才能完成神交給我們的好託付。

 

二、恩賜各不相同:

    神賜給人的恩賜各不相夙,不論在學業上或工作上,因時代變遷,科學的進展,神所賜的恩賜亦隨而改變,例如耶穌時代,患大瘋這種傳染病是沒有希望的。但如今醫學昌明,麻瘋病已不再是絕症!二三十年前的肺病患著,必須被隔離,孤室獨居!今日肺病已被控制,不再成為嚴重的病症。為什麼?即因神所賜的這些恩賜有了進步。豐富的美國、廣闊的農場,以前用牛耕田,如今全用機械化耕之。不再浪費大量勞力,而收成卻倍加,因為人類的恩賜(才能)進步了。但切記這些恩賜是神所賜的,祂要我們在各種不同的恩賜上作個好管家!

    在屬靈的恩賜上又怎樣?讓我們先看保羅的說法,他說:「神在教會所設立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教師。其次是行異能的。再次是得恩賜醫病的。幫助人的。治理事的。說方言的。」(林前十二28)。各種不同的恩賜,這些恩賜,因時候變遷,科學進展,使人在傳福音的事工上,其方法亦起了進展。我們並不是改變這福音,二千年前主耶穌所傳的福音,今日還是傳揚這古老的福音(聖經)。但于傳福音的方法上卻有了改進,乃因人的恩賜在進步中。例如葛培理傳士在香港的佈道會情景,在美國電視臺上,我們可以見到清清楚楚,這就是傳福音上的進步。又如有人用文字、用錄音帶,或者在電臺上傳福音等等,凡此種種方式,即視人的恩賜而異。

    保羅對恩賜的原則為:不拘恩賜怎樣,總要全意的用恩賜為神服務,這是重要的。彼得亦說:「各人要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百般恩賜的好管家。若有講道的,要按著神的聖言講。若有服事人的,要按著神所賜的力量服事,叫神在凡事上因耶穌基督得榮耀。原來榮耀權能都是祂的,直到永永遠遠。阿們。」(彼前四1011)。可見我們的恩賜,不必相同,並且各不相同更是好的,可以異曲同工地榮耀神。

 

三、連於基督:

    保羅以肢體和身子來比喻他們間的互相關係。他說: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腳不能說不是手,因而不屬身子,耳也不能說不是眼,因而不屬身子,若全身是眼,從那裡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哪裡聞味呢?但神把各肢體安排在身子上,並將肢體配搭起來成為身子,所以肢體就要彼此相顧。(林前十二)信徒在教會中,不論像什麼肢體、或手腳、或耳鼻,皆是連在一個主耶穌的身上,方能有功效。身體是人的神經中樞,以控制各部肢體。照樣,主是發號施令者,信徒則聽命行動。

    近日,我忽患風濕症。一次,在辨公室門口,偶與幾位姐妹談起,便將疼痛處指給他們看,我用手指印打小腿說:「這邊不痛。」此說非意因敲擊不覺疼痛,失卻知覺。但聽者卻誤會的說:「不痛麼?不痛即是沒有知覺了!」這固然不是我的原意,卻在這句「不痛便無知覺」的話中,使我想起基督徒與主的生命關係。不痛,即是失掉知覺,是神經系統失健有病。信徒既是基督身上的肢體,是連於基督的,必是健全的。若我們的靈命有病,即不能與基督有健全的關係!若信徒對基督的認識模糊不清,其生命就低落軟弱,且易入危險的地步,對於罪惡就毫無反應,而喜愛罪中之樂了!故當求主幫助,與祂相連,如同肢體連於一身。基督是我們的頭,是元首,我們聽祂支配便能善用神所賜的恩賜,作一個好管家了。

    容我講一件故事。有一次,一次牧師講道中提及教會在傳福音事工上的需要,便給每一會友認捐的機會,其中有一寡婦也填寫了一份捐款額。散會後,執事集合撿點認捐總數。有一執事見到這寡掃的認捐卡,便自思道:「我知道她是一位窮寡婦,一星期幾次替我內人做清潔賺錢,我相信她不可能奉獻這拾塊錢的。」於是,他便自動拿出十元,放在寡婦的名下,並在她的認捐卡上注明「已付」字樣。數星期後,那寡婦到教室,要將認捐款項送交牧師。但牧師檢查帳簿後,對她說:「妳的認捐款

已經付清了。」這時地驚訝地說道:「我沒有付啊!我根本沒錢,你看,這十塊還是在我每週的工錢中節省下來的,現在交給你。」牧師告訴她說:某某執事已經代為付出了。即在這時,此一赤誠愛主的姐妹開始流下淚來說:「神的聖工不斷地進行,福音不停的傳揚,靈魂不斷的被拯救,但我在寶貴的工作上,竟無份麼?」熱淚從她虔誠的臉上不住地流著。我們作基督徒的,實在該效法這姐妹的榜樣,神給我們在弛的工作上有這樣的權利,需要各種不同的人才作工,需要金錢支援,但我們的心是否符合神的心?並與主合一,使我們能真正成為好管家。

    最近我的領唱姐妹離開後,我們需尋新的人才;司電琴的弟兄深造去了,我就想到誰再為我們彈奏電琴呢?你是否知道,每逢主日崇拜完畢,有一姐妹安安靜靜的把座椅上別人遺下的書本,秩序單,以及雜物,全收拾一清?或者你會注意,或許尚未,但有一件事你會注意,就是每逢她缺席之日。你會見到座位上留下的遺物,處處雜亂不堪矣!青年團契需要新領袖,主日學校需要教員,中文學校需要教。你能否在這些事上,使用你的才能來事奉神?教會有文字工作,你願否貢獻你的恩賜?七月份有一弟兄以平信徒的立場執筆,寫了一文,清楚一般人最難瞭解的問題解答出來,與他人分享。我們的禱告會,需要有更多禱告上有恩賜的人參加,同心祈禱。你對於神的教堂莫不關心嗎? 

    或者你會說:「我沒有這些恩賜」,你當小心,恐怕你將神給你的恩賜,包在手巾裡埋在地下了!是你麼?求主憐憫我們,在我們身上使用各人的恩賜,讓我們努力作祂既忠心,又良善的好管家。

    禱告:親愛的主,我們感謝禰,藉著彼得給我們知道作基督徒的使命,乃是要作家裡的好管家。求主使用我們,在各樣的恩賜上分別事奉禰,使禰的家——教會得以興旺,得救的人日益加增。我們這樣的禱告,乃是奉靠主耶穌的聖名!阿們。

 

         聖徒處末世之道   牛錫爾

                   經文:彼得前書四章711

   

    A、末世已經來到「萬物的結局近了」。這句話乃有末世性的意義,原來末世不是在遙遠的將來,末世乃是隨著神國的降臨已經開始光臨了。

    B、未世的徵兆除了在聖經中所提的之外,只要我們冷靜觀察,就會有很多發現,例如雅典羅馬帝國的倒塌,主要的原因並不是敵人勇猛,據紐約一位人種學和社會學教授說:「據他研究雅典與羅馬的倒塌是因為他們的貴族、將軍和雕刻,都喜歡把男人化妝像女性,男人灑香水穿女服出入公共場所」,羅馬有一句話說,「凱撒是每個男人的妻子,和每個女人的丈夫所喜歡的。」安東尼的後宮有男妃,尼祿與闈男結婚。由此可知保羅在羅馬人書一章24節所說的話(逞著心裡的情欲,行污穢的事,彼此玷辱自己的身體。)是有根據的。

    現代的女性也喜歡化妝的像男性,從國外進口的男用化妝品男用珠寶飾品,也銷量激增。而國外也有女人公然向婚姻註冊署申請作丈夫的事。

    請各位注意,末世的徵兆逐漸在加深擴大,也就是末世一步一步臨近的信號。在這暴風雨臨頭的時候,基督徒當如何自處呢?彼得前書四章說,你們要儆醒禱告,要切實相愛。

 

一、儆醒禱告   

    耶穌在馬太福音七章7節親口應允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在馬太福音廿一章22節又說:「你們禱告,無論求甚麼,只要信,就必得著。」以上都是禱告的根基。至於為什麼這樣重視禱告呢?

    彼得前書五章八節又鄭重的說:「務要謹守儆醒,因為你們的仇敵魔鬼如同吼叫的獅子,遍地遊行,尋找可吞食的人。」耶穌早在馬太福音廿六章41節就對彼得說過:「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我們須要明瞭,耶穌和使徒們都切切的勸勉,我們禱告,為了信主的人不至陶醉在末世的快樂中,耶穌整個的生活,就是以禱告開始,以禱告結束。各位:在任何時候都有一批人在禱告,因為,世界的變化際遇不操在政要和將軍的手上,而是由禱告的人來左右。

    在這末世我們更當遵從耶穌的吩咐,要大家同心合意的禱告,不禱告,不能得到恩賜,不禱告,沒有力量,不禱告,魔鬼要吞食人。

 

二、切實相愛

    在末世自處之道,要切實相愛。聖經說:「最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互相款待,不發怨言……彼此服侍。」

    這裡對切實相愛。說得很具體,首先要赦免而後繼以施與。赦免能遮掩一切過錯,先遮蓋他人的過錯,不看別人的缺點,不計較他人的罪過。如果只知道護短,說別人的缺點,只看別人的過錯,還談什麼愛心呢?同時赦免的愛,不單對別人,也是對自己,因為我們赦免了別人,天父也赦免我們,使我們與神重新合好。並且我們越有愛,天父就越愛我們。耶穌曾對西門說:「那犯罪的女人,他許多的罪都赦免了,因為她的愛多,但那赦免少的,她的愛就少。」(路七47

    有了赦免的愛,接著而來的自然是施與的愛,各人照所得的恩賜,彼此服事,作神的好管家,各人的恩賜包括才能、知識、地位、財富,都是天父所賞賜的,天父賜恩賜的目的,是願意他所作好管家為他人服務,耶穌說:「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太廿28)教會猶如一個人的身體、眼睛、耳朵、手、足都獻出自己寶貴的力量,為促進身體公共的益處而用,基督徒在教會如此,在社會生活中也當如此。不過服務眾人並不是我們最後的目的,最後的目的是要讓天父神在凡事上因基督耶穌得榮耀。(彼前四11

    最後請注意今天的經文是對基督徒而言,基督徒在教會內彼此以弟兄姊妹相稱,並不僅是禮貌,而是體驗剄會眾都是共同為天父的子女,彼此是弟兄姊妹。固然我們應當博愛眾人,但更應當特別先愛同堂的兄姐,由親及疏,所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耶穌為什麼責備法利賽人假冒為善呢!因為他們說:「你們倒說,人若對父母說,我所當奉給你的,已經作了各耳板(各耳板、就是供獻的意思)以後你們就不容他再奉養父母。」(可七11),聖經的道理其人若不先愛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怎會真心愛別人,人若不先愛看得見的人,又怎會愛那看不見的神呢?

    請大家多禱告,求天父賜屬天的智慧,在這末世要儆醒禱告,彼此切實相愛。

 

            切實相愛    張導學

                      經文:彼得前書四章8

 

    彼得前書四章8節說:「罪要緊的是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在相愛的意義中,誠如聖經上說:「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計算人的惡。」只喜歡神的義和神的愛。我將切實相愛分三點簡略如後?

 

一、彼此相愛——

    想到主基督如此說:「你們要彼此相愛,像我愛你們一樣,這就是我的命令。」(約十五12)「彼此相愛」是雙方面的,彼此包容,互甫缺欠,基督的愛不是情感的愛,不是回報的愛,乃是創造的愛。祂不溺愛,也不錯愛,祂的愛是不自誇,不求自己的益處,是永不止息的。弟兄姐妹們,你若真的明白彼此相愛的精義——你我就應該知道主所說的話——(像我愛你們一樣)。我們基督徒必須實行的是彼此相愛。在約翰壹書中說得最為明白,他說:「神既然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彼此相愛。」主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就認識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35

 

二、切實相愛——   

    「切實相愛」是熱切的、真摯、不虛偽、不裝作。「不僅在言語和舌頭上,也在行為和誠實上。」我國有句古語說,君子「愛以德」,我覺得稱為基督徒不單相愛,更要緊的是愛人的靈魂,主基督是叫一切信祂的人,都要彼此切實相愛,這種實際的愛,是信徒們曉得如何關懷對方,體恤對方,瞭解對方,信任對方。今天教會可憐的是求愛的人多,而施愛的人少,於是乎怨恨在心,人與人之間有隔閡,同工之間為了一點無關緊要的看法,便彼此相拒相棄,這樣怎談到彼此切實相愛呢?親受的弟兄姐妹呀,愛是免不了犧牲的,要彼此切實相愛就得坦誠布公,彼此尊敬,作到克己舍已。今天我們所看見的情形恰與此相反,真是令人痛心,我們回顧歷代的教會,就會發現聖靈動工時,信徒就自然少愛自己,多愛主愛人,彼此相愛,教會也自然的復興起來了。但願主賜給信祂的人切實有彼此相愛的心願,使全體信徒必須同負其責,復興聖工,愛主愛人,我們只有以基督的愛,來彼此切相愛。

 

三、最要緊的事——

    在這末後的世代中,主來的日子近了,弟兄姊妹們,應知道謹慎自守,儆醒禱告,這是當務之急。使徒彼得說:「最要系的彼此切實相愛,因為愛能遮掩許多的罪。」由此我們就明白了,愛是最要緊的,主親自說:「誠命中最大的是愛。」親愛的弟兄姐妹們,若是沒有愛,什麼都是空的,魔鬼在其中興風作浪,撒播仇恨,挑啟爭端。為了福音之故,主就吩咐我們要「彼此相愛」,我們若真的遵守主的命令,就必風平浪靜。使徒彼得為主福音工作,他經驗豐富,他知道教會平安之道,所以將主的愛——彼此相愛——列為第一。在提到一點,愛是生命的問題,沒有生命的人,談不到神的愛,靈命幼稚的人,縱然有點表現,也是很容易在愛的問題上考不及格,因此教會注意生命的問題,培育靈命是十分重要的。

    對於彼此切實相愛的問題。說得太多了,令人厭煩,要知道萬物的結局近了,教會與魔鬼的爭戰也快到了決定性的時間了,我們大聲疾呼,請每一位信徒注意生命問題,注意同心合一的禱告,與神更親近,好讓聖靈動工,使我們彼此切實相愛,成為靈戰上最堅固的堡壘和最有力的武器,這是我們最要緊的事,弟兄姊妹們切實相愛吧。

 

        百般恩賜的管家    王英武

                    經文:彼得前書四章10

 

    浪子回頭比喻中的小兒子,他醒悟後回家向他的父親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一個雇工罷。」

    那時,在大家庭中的一個雇工亦稱為管家。他的職務是總管家務,監督奴僕,催收田賦,綜核帳目。他的責任很重,但是雇工或管家的名份及地位究竟和主人或兒子是大不相同阿!

    自從我們悔改得救後,不但是兒子也是神的管家,成為神的管家後,祂就將一切事情交付給我們管理了。因為祂毫無疑惑地信任我們,委託我們成為宇宙創造者的管家。我們有如此重大的責任,所以一個基督徒並不是僅將自己的時間,才能、財富等奉獻給神就認為很好了。這些東西原本就是屬於神的,祂照各人的信心將各種恩賜分配給我們。神給了我們才能及財富,然而我們應該怎樣去利用,使其有「績效」而又不浪費呢?

    「才能」如果分散濫用就變成毫無效果了。我們浪費時間濫交朋友,亂用情感,義氣用事,浪費錢財,透支體力。如果這樣的話,那個浪子就是我們的榜樣。他不僅是浪費錢財,虧損身體,還使家庭和幸福受到嚴重不良影響。

    「金錢」是我們用時間及勞力去換來的,若是浪費揮霍不受節制,免不了債臺高築,終於身敗名裂。而且浪費金錢就是透支我們的體力及才能。若欲成為一個好管家亦需要善理財務,雖不能一本萬利,至少亦是「量入為出」使預算平衡。發生「赤字」實在不是良策也。哥林多前書六章1920節「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麼……你們是重價買來的,所以要在你們的身上榮耀神。」,

    「身體」是聖靈的殿。神在我們的身體上要彰顯祂的榮耀。所以在言語及行為方面要特別謹慎,每日必須操練讀經禱告,使身體強健,意志堅定,靈性充沛。有力量可以應付隨時發生的「突變」。我們既然立志事奉神,就當以神給我們的知識才能去服事祂。不論在何種惡劣的環境下必須忍耐去克服一切困難,這生命內在的力量必能支持我們去完成任務的。

    以弗所書五章16節:「要愛惜光陰,因為現今的世代邪惡。」浪費時間比浪費錢財的罪惡更大。時間是無價之寶,它一去就永不再回來了。因此我們應當及時努力作工,及時成為聖潔的人。儘量利用時間增進聖經真理的認識及學識能力,結交良友,擴充工作範圍,在一切事情上榮耀主。不論在家庭、辦公室、工廠內都可找到機會作見證引人歸主,證明我們是神的好管家。

    若欲成為一個好管家,實在很不容易。他必須具備優秀品行,豐富的學識,包括聖經真理的認識,健全的身心,聖潔的靈魂。否則就不能盡職,這些「不盡職」的管家如果「胡作非為」必會受到嚴重的懲戒和處分,那時就悔之晚矣!

    神將祂的家交給我們管理,如果我們在各樣事情上「盡忠職守」,祂要將更多重要的事情交給我們。可惜,目前經管財物的人「監守自盜」不忠心者占多。更有些人「謀財害命」甘願作兇手,至於中途「變節」者已不可算數了。這些人自得其樂,逍遙法外,驕奢淫逸,以為錢的力量能勝過一切了。但是聖經上說:「主來的日子近了」,那時,神必照各人的信心及行為施行公正的審判,神要將這些不忠心不盡責的管家定罪,神要將他們關進地獄的火湖裡。所以神的管家千萬不可「貪小失大」,以免神發怒,如果我們忠心事奉,神要在各樣的事情上,使我們有智慧能辨別是非,於是我們的生命逐日生長豐盛,蒙神的喜悅。

    不要為了地位、錢財、情欲等事昏昏沉沉,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應當及時趕快醒悟「回頭是岸」。神生命的呼召使我們的靈魂體合而為一,忠心事奉,成為神的好管家。

 

         彼得前書中的苦難    宋恩華

                 經文:彼得前書四章1216

 

    彼得前書是專門為那些在苦難中受試煉與逼迫的人寫的。四章12節:「親愛的弟兄阿,有火煉的試驗臨到你們,不要以為奇怪,(似乎是遭遇非常的事)。」當時彼得因為看見不但羅馬的信徒已經開始受到尼祿的逼迫,就是分散在亞細亞各地的信徒也將受到同樣的苦難,因此他寫成此書去勉勵他們。

    彼得叫信徒們忍受苦難,一方面是因為我們的主已經先為我們受了那極大的苦難;同時他所得的結論乃是,我們做基督徒的,也當和祂「一同受苦」(彼前四13)。

 

基督為我們受苦

    首先我們看見,彼得特別重視基督所受的苦難,他兩次提到「為基督受苦作見證」(彼前一11;五1)。基督所受的是怎樣的苦難?彼得前書二章2125節及三章1718節給我們看見,基督乃是按照神的旨意受苦難,為罪人死。

    耶穌基督的死乃是為罪人而死,是替罪的救贖。這裡彼得很明顯地指出,基督的死乃是擔當人類的罪孽。他在這裡幾乎逐字逐句引用賽五十三章中所描寫的「受苦的僕人」所遭遇的情形。二章24節說:「祂被掛在木頭上,親身擔當了我們的罪,使我們既然在罪上死,就得以在義上活;因祂受了鞭傷,你們便得了醫治。」這裡不說「掛在十架上」,卻說「掛在木頭上」,其中是含有更深意義的。因為申命記廿一章23節說:「他的屍首不可留在木頭上過夜……因為被掛的人是在神面前受咒詛的。所以耶穌替死的救贖,乃是代世人受了咒詛,祂代我們擔當了。

    不但如此,祂也代我們擔當了罪。人本來是生在罪孽之中,自亞當叛逆神以來,人類的本性口受著原罪的轄制,而罪孽的結局乃是死亡;但主在十架上代我們死,擔當了罪的結局,使我們在祂裡面可得永生。祂也在十架上擔當了我們的痛苦,因祂受鞭傷,我們得醫治。

    這就是祂為我們所受的苦。有誰會受苦如同耶穌所受的呢?祂不但在肉身上受釘死之苦,在精神上受門徒撇棄之苦,更在心靈上受被神離棄之苦。這是最大的痛苦。殉道者如彼得自己曾為主倒釘十架,但是他有神的靈與他同在,加他力量;但是主所受乃是祂必須自己擔當的最可怕的痛苦;更有甚著,祂還要擔當全人類的罪孽。因為祂所受的苦是無限的,祂救贖的功效也就沒有止境。

    我們在這裡要特別注意的乃是:耶穌基督的死是「替死」之死。因祂曾一次獻上,就永遠獻上(參來九2728;羅六10),含有贖罪祭的功效,同時也是一次完成的。因為主的死是替罪的死,滿足了神的公義;主的獻上乃是一次永遠的獻上,完全了神的大愛;因此我們看見,彼得前書中所論其督的苦難,乃是「替罪的救贖」中的必然步驟。但是我們也要特別注意,一般不信者為要減低基督暗罪之功效,便在彼得前書中斷章取義地拿出一些經文作為根據,從而倡立各種不合真理的救贖說:

   

一、榜樣說

  根據彼得前書二章21節:「你們蒙召原是為此。因為基督也為你們受過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叫你們跟隨祂的腳蹤行。」因為,我們當效法耶穌自我犧牲、不避死亡的大無畏精神;人們若能如此行,就已得了救贖。我們知道這種榜樣說不合乎真理,一則他們斷章取義,不顧下文彼得的論證;二則他們忽略了神是公義,人不能靠自己的行為贖罪的事實。

    

二、道德影響說

    此派人士採取彼得前書四章1節為根據:「基督在肉身受苦,你們也當將這樣的心志作為兵器;因為在肉身受過苦的,就已經與罪斷絕了。」主張道德影響說的學者認為,神的大愛在基督受苦的事上表明出來;神既是這樣愛我們,我們也當有受苦的心志,以愛勝惡。所以他們以為,人類的心志受到主愛的感動,就得著了救贖。其實主的愛雖激勵我們,但我們若未先重生,就不能表現出主的愛來。因此道德並不能影響人,唯有主獻上自己為贖罪祭,才能使我們在神面前稱義;神的心因耶穌替罪而得了滿足,我們才能在神面前被「算」為義。

   

三、神秘說

    這種神秘說的贖罪論對我們中國教會影響甚大,因為它似是而非的說法,極容易被人誤認為純正的信仰。神秘救贖說,認為耶穌的救贖有一種神秘之力,藉著一種超然的神蹟,使人的本性(注意,非性情)有了改變,因此人就能像耶穌基督一樣受苦。這種論調的根據,是彼得前書四章13節:「與基督一同受苦」(原來的意義是:在基督的苦難上有份。我們在後面還要提到這節經文)。然而我們知道,沒有一個人能夠受基督那種替罪的苦難。我們在基督的苦難上有份,乃是表明我們基督徒當然會受到苦難,尤其是為了基督的教會,就是基督的身子而受苦。

    彼得在此所注重的是:主的死乃是一次獻上永遠完全的贖罪祭,也是「義的代替不義的」;因此,耶穌受苦乃是替我們死,為的是要使我們在神面前得稱為義。這乃是替罪救贖說。

 

         我們為基督受苦    宋恩華

                    經文:彼得前書四章1216

 

    神默示使徒們所寫的聖經實在非常奇妙,因為神的話並不受時間的限制。約按千年前這本彼得前書鼓勵了在苦難中的信徒,照樣,本書在今天這個世態反常的時代,也能鼓勵許許多多在苦難中的信徒。當我們平安時讀本書,似乎並不見有多大助益,但在患難中的信徒讀此書,卻能獲得莫大的安慰。

    有一個經學家特別指出:「基督徒的苦難與基督的苦難有密切的關係。基督徒受苦是為了基督的緣故;同時因為他在基督裡有份,故在基督的苦難與榮耀上也一同有份。」這就是彼得前書四章13節的真義:「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與基督一同受苦,就是在基督的苦難上有份。「有份」此字在原來的意義上是表明一種特殊關係;我們基督徒的相交或交通(不是社交)也是與此意有關的。可見我們是因為與基督有了密切的關係,然後才能在基督的苦難上有份。這個「有份」,乃是表明一個基督徒願為基督的緣故而受苦。保羅就有這種心志,他說:「現在我為你們受苦,倒覺歡樂,並且為基督的身體,就是為教會,要在我肉身上補滿基督患難的缺欠。」(西一24)我們都知道保羅在此所指的「基督患難」,並不是祂替罪受死之苦,乃是指基督的身體——教會——當受的逼迫和苦難。一個與基督一同受苦的基督徒,就是像保羅一樣,乃是為主的教會,為主的真道而受苦。中國人的諺語「同舟共濟」用在此處是非常適宜的。基督徒為真道的緣故,應該同舟共濟。因為我們是主的門徒,我們在今世必定會有苦難;基督徒要彼此分擔此苦難,使主的名字得著榮耀。

    彼得論到基督徒的苦難時,稱之為「為作基督徒受苦」(彼前四16)。有人認為「吼叫的獅子」乃是指尼祿而言,所以彼得說:「你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他,因為知道你們在世上的眾弟兄,也是經歷這樣的苦難。」因為尼祿逼迫基督徒,故彼得勉勵他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他,免得他們離棄神。然而「吼叫的獅子」也可以指一切被魔鬼利用來逼迫信徒的惡勢力;活在今天這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基督徒,仍可能會受到吼叫的獅子逼迫吞吃;但是彼得已經勉勵我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牠,因為我們知道,當日主的眾門徒也曾經歷過這樣的苦難。

    彼得又特別指出,我們雖免不了要為基督的緣故,為了作基督徒,或為了善行而受苦,但是我們所受的乃是「暫時」的苦難(彼前一6;五10 );當這個苦難過去之後,我們必要得著神的賞賜。彼得前書四章13節說:「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彼得前書五章10節說:「那賜諸般恩典的神,曾在基督裡召你們得享祂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這兩節經文似乎都是說:榮耀乃是藉苦難而來,等我們暫受苦難之後,神就要親自將邪榮耀賜給我們。既有那將來的賞賜,我們也就容易忍受今日的苦難了。因此,我們要與保羅一同說:「我想現在的苦楚,若比起將來要顯于我們的榮耀,就不足介意了。」(羅八18

 

           基督徒為何要受苦    葛理翰

                 經文:彼得前書四章1216

 

    「為什麼在這個文明的世代裡,神仍然允許恐懼繼續侵擾人心?」「神的能力何在?」「為什麼祂不能制止我們這世代所遭受的一切痛苦和殘暴?」「如果神是位良善而慈悲的神,為什麼還有無數的人們掙扎於痛苦當中,幾乎到無法忍受的地步?」這一類的問題不僅是無神論者與抵擋宗教的人所提出的,就是基督徒被層層的苦難壓得茫然不知所措時,也同樣會呼叫說:「為什麼我需忍受這些苦?神怎麼可以將這些苦難加到我的身上呢?」

    約伯記大概是聖經中年代最早的一卷書,它就已經談到這個難題了。你或許有過經濟上的困難,但我不相信任何人曾經受過像約伯那樣大的損失。他的敵人搶走了他所有的牛、羊、僕、婢。也許你曾經接到過親人慘遭意外的噩耗,但約伯卻在一天之內接到七個兒子、三個女兒遇難的凶訊。也許,你被病魔纏身,在疾痛中呻吟,但是約伯曾經從頭頂到腳掌長滿了毒瘡,飽受疼痛的煎熬。

    當約伯找不到任何一種人為的理由來解釋他受苦的原因時,他就向神哀求說:「不要定我有罪,要指示我,禰為何與我爭辯。」(伯十2

    「為什麼好人也需受苦?」這是一個古老的問題,只有從一處地方我們可以找到它的答案,就是到聖經中去尋找。可是許多人卻盲目地拒絕上蒼的引導,一味地認為人生一切的遭遇,都是出自一種「機遇」,好命的人一輩子富足安樂,薄命的人一輩子禍患無窮,這完全要看一個人運氣的好壞,因此他們結論說:「既然我們都是偶然巧合所造成的產品,為什麼不把握時機盡情地享樂一番呢?趁著今朝有酒先醉個飽再說吧!」

    有一次我與一位中學老師閒談,她說這種「人生觀」在學生中也很流行,他們覺得「大戰遲早有一天要爆發,核子彈會毀滅整個世界,我們何不及時行樂,吃喝個痛快,因為明日我們都要死了。」

    另有一些人則抱著極端相反的看法。他們認為唯有弱者才會遭受苦難,所以他們提倡人人要努力把自己訓練成一個剛硬、殘酷、無情的人;粉碎一切的敵人,掃除一切的同情、仁慈和憐憫;摒棄愛心;有強權才是公理,不要作懦夫,要作超人。史達林和希特勒就是抱著這種妄想,結果使成千上萬的人遭到莫大的浩劫。

 

相異之處

    聖經上說:「主所愛的祂必管教。」(來十二6),這句話說明瞭基督徒遭受苦難與非基督徒遭受苦難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你很容易從聖經上發現罪人受苦是因為他們背棄神,自食罪惡而生的苦果。

    聖經上還說道:「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什麼,收的也是什麼。」(加六7)。聖經說:「他們所種的是風,所收的是暴風。所種的不成禾稼,就是發苗也不結實,即便結實,外邦人必吞吃。」(何八7)。今日成千成萬的人在受苦,這是由於他們犯罪作惡的緣故。他們不只在今生受罪,來世還要永遠受苦,除非他們肯認罪悔改,接受耶穌基督作他們的救主。

    但是基督徒為什麼也會受苦呢?

    聖經告訴我們患難是神所指定給祂子女的,基督徒蒙召是要受苦。神未曾應許我們走一條安逸的道路直通天庭,祂也未曾應許人生的道路花香常漫。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必然會遭到荊棘、試煉;各樣的悲傷與引誘;我們也逃不開逼迫和困難,然而這一切都是我們蒙召所包括的一部分,因為我們蒙召乃是跟隨那位「憂傷之子」的腳蹤,與祂一同受苦。這世界對基督徒而言並非福地,耶穌就曾提醒過我們,在世上「必有」苦難,這原是世界所給予我們的一部分(約十六33)。

 

受苦的目的

    聖經告訴我們,許多基督徒只有在受過苦難之後,才能夠安慰扶持其他受苦的人,羅馬人書十二章15節說道:「與喜樂的人要同樂,與哀哭的人要同哭。」加拉太書六章2節說:「你們各人的重擔要互相擔當,如此,就完全了基督的律法。」惟有那些嘗過苦味的人才能瞭解並幫助陷在苦難中的人。

    聖經上又論到基督徒遭遇苦難,是為了要在他們身上榮耀神。詩篇的作者說:「並要在患難之日求告我,我必搭救你,你也要榮耀我。」(詩五十15)許多基督徒都忽略了一件事,就是神能因著我們的忍受苦難而得著榮耀。我們的痼疾可以用來彰顯神的榮耀,甚至我們的死亡也能榮耀神。

    再者,聖經還進一步地提到神讓基督徒受苦是為了讓他們學習禱告的功課。以賽亞說:「耶和華阿!他們在急難中尋求禰。禰的懲罰臨到他們身上,他們就傾心吐膽禱告禰。」(賽廿六16)基督徒受神管教時,會變得格外虔誠,他們的禱告會比平日來得認真,態度也比平常謙卑;他們在神前傾吐心意,悔改自己的不義,禱告也更顯得恒心迫切。許多基督徒在凡事通順的時候,冷冷淡淡地禱告,只有到逆境來臨時,才緊緊抓住神,切切地禱告。

    另外一點,也是十分重要的,神讓基督徒受苦是為了給他們悔改的機會。神說:「凡我所疼愛的,我就責備管教他。所以你要發熱心,也要悔改。」(啟三19)。許多基督徒貪愛罪中之樂,對犯罪也沒有憂傷痛悔的心,因此神要管教他們,使他們能因自己的罪悔改。如果你已經是基督徒,而你仍在過著犯罪的生活,我奉勸你在神懲罰之手伸出之前,趕緊悔改認罪,「我們若是先分辨自己,就不至於受審。」(林前十一31

    神懲罰我們不僅為了給我們悔改的機會,而且要訓練我們,「因為主所愛的他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納的兒子。」(來十二6)。

    我有五個孩子,為了他們的好處,我有時候不得不藉管教來訓練他們。當神訓練我們的時候,每一次的鞭策都有它特殊的意義。祂的責打是我們的良師,祂所加於我們的磨煉能開導我們的耳朵,使我們聽從那管教的聲音,由罪惡過犯中轉變過來,從而緊緊跟隨基督。藉著傷痛、煩惱、災難和危機,主教導凡屬祂的人鄙視罪惡而愛慕聖潔。

其實當我們凡事通順的時候,神也曾對我們說話,只是我們聽不見,甚至聽不進去。經上記著說:「你興盛的時候,我對你說話,你卻說,我不聽。你自幼年以來總是這樣,不聽從我的話。」(耶廿二21),既然在順利的時候我們不聽神的話,神只好藉著責罰來讓我們聽從祂的話。

 

烏雲之上仍是陽光

    是的,神有時候會讓基督徒受苦,這是幫助我們學習順服神的一種秘訣。詩篇上說:「我未受苦以先,走迷了路。現在卻遵守禰的話。」(詩一一九67),大衛王也是在經歷過極大的憂傷、困苦之後,才學會順福神的。 

    親愛的基督徒朋友們,如果你今日受的苦是神所安排的,而你還屢次責問神:「為什麼?」時,我誠懇地奉勸你安靜等候在神面前,聆聽那微細的聲音,謙卑俯伏在祂慈愛的聖手之下。因為烏雲之上,太陽依然明亮照耀。神在你身上有祂的計畫,一切所臨到你的都是對你有益的,經上說:「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羅八28

    齊奧理( Anthony Zeoli)在他所著之「基督徒為什麼要受苦?」一書中論到基督徒遭遇苦難時所應持有的幾種態度:

    第一:基督徒應該忍受苦難。耶利米說:「民說,禍哉,我受損傷。我的傷痕,極其重大。我卻說,這真是我的痛苦,必須忍受。」(耶十19)。有時候我們覺得擔子太重,過於我們所能背負的,但神從來不會將過於我們所能承擔的重擔加在我們身上。

    第二:聖經教導我們要甘心樂意地接受苦難。保羅說:「我並不是因缺乏說這話,我無論在甚麼景況,都可以知足,這是我已經學會了。」(腓四11)

    第三:聖經又教導我們應該以受苦為榮。保羅說:「他對我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林後十二9

    第四:聖經告訴我們在痛苦中要學會喜樂。「倒要歡喜。因為你們是與基督一同受苦,使你們在祂榮耀顯現的時候,也可以歡喜快樂。」(彼前四13

    第五:聖經也告訴我們在患難中要忍耐。(羅十二12

    第六:我們在苦難中要堅定。保羅說:「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徒廿24)基督徒不能因著苦難和試煉就信心動搖,反倒要更加剛強、堅定。

    第七:聖經又說,我們在苦難中要平靜。詩篇上說:「你們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詩四六10)。在憂傷痛苦的時候,我們很容易變得急躁不安,如果我們願意在神面前安靜,全心地信靠祂,所有的風浪都會平息,我們也就能享受那止水般的平靜與安寧,因為聖經應許我們說:「他使狂風止息,波浪就平靜。」(詩一029)

 

               火煉的試驗    譚約瑟

                  經文:彼得前書四章1219

 

    人所造的各種機械,必須要先經過試驗,才能確知其功能和品質。我們有時常會發生突然臨到的事情,說明世上的苦難和魔鬼的試探會是臨到基督徒的原因。若單從外表去觀察人,不足以認識他裡面的實質,必須經過火煉的試驗,才能看見他裡面的真人。

    看出信心和愛心:亞伯拉罕信從神的話,到了所指引的迦南地,不久遇見那地甚大饑荒,他的信心在環境的考驗下,若非神施憐憫,他會落到極可憐的情形,信心幾乎完全失去。他又在時間的考驗下,憑人意要成全神的應許,不但讓他的家庭當時有紛擾,也影響他的子孫長期受到敗壞的糾纏。所以我們對神的信心必須要經過環境和時間的試驗,才能看出一顆寶貴又確實的信心。亞伯拉罕得到以撒後,神要試驗他是否愛神勝過愛以撒,要他將以撒當燔祭獻給神,他肯無保留地獻上,他愛主的心能進到完全,被神所稱許。我們愛主的心也隨時要受試驗,是否愛主勝過一切。

    要知道內心如何:以色列民在曠野蒙神引導,常經過苦練和試驗,要看他們的內心是否歸向順從主。若只是出於懼怕的心,或為貪得一點暫時的福氣而順從,如此的歸向只是奴僕的心,不是一顆兒子的心,實在不能滿足主的心願。我們蒙主救贖後,能有一顆兒子的心,是甘心情願的服事祂,不是為工價,也不是為賞賜,這是主所要的。

    是試驗過的石頭:耶穌受過洗以後,被聖靈引到曠野,受魔鬼的試探,祂能堅定在神的話語上,勝過撒旦藉著肉體的需要和世界的榮華,作為誘惑人背叛神話語的計謀。祂經過試驗後,才開始出外傳揚真道,在任何的引誘與威脅下,始終如一的順服神的旨意,面向著十字架前行。如今我們能被主所用,也必須經過試驗,才能對主有堅定不移的信心,也能勝任主所託付的事工。

  

對苦難的認識

    不以為奇怪:有些人在遇到連續的患難中,信心被搖動,好像神並未聽人的祈求。若預知受患難原是命定的,就不會以苦難為奇怪,也不以為羞恥。例如主耶穌被人釘十字架的前一周,再三的向門徒預告將要發生的事,門徒的反應似乎很遲鈍,總以為是一種象徵性的說法。等十字架迫在眼前時,他們甚為詫異、驚懼、並羞恥,實在這是神早已命定的事。為何今日仍有人看見基督徒受苦甚為奇怪?甚至有的基督徒也顯出喪膽失望的苦像!

    倒要驚喜:在保羅的書信上也說,就是在患難中也是歡歡喜喜的。因從遠處看,當主再臨的日子,能一同得享榮耀;從近處看,得著聖靈的幫助與安慰。能對主有更進一步的認識。所以在苦難中仍有喜樂的表現,是基督徒的特徵。當然不能因自己的無知、犯罪而受苦也以為歡喜,只有謙卑承認這是應受的管教。

    在信徒來說:苦難是神的管教,要教導人除掉一切不潔的惡習,使人在神的聖潔上有分。苦難是神的修剪,要將我們身上一切不必要的東西剪除,當時會覺得難堪,後來卻為主結出許多美好的果子。苦難也是神的榮耀,如約伯所受的苦難,可以堵住魔鬼的口,顯明他對神的信心,不是根據物質的多寡,也不以身體的安危而定,乃是根據神的話語和祂本身,使約伯深感痛苦的,莫過於朋友對他的誤會,以為他的苦難像一般人一樣,是神重重的管教。又如主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受的苦難,乃為彰顯神的慈愛和公義,完成神救贖人的恩典。所以我們不再以十字架為羞辱,乃以十字架是我們的榮耀。

   

從神的家起首

    使教會發光:既然教會視為基督的身體,是聖靈運行的地方,神就要在我們身上作徹底的清除,將一切為己打算的計畫,一切貪戀世俗的噁心,都要用責備、管教、或鞭打來除淨這一切似乎牢不可破的防線,只有承認是神的愛征服了我們,不再倚靠自己的聰明、才幹、財富和親友,只單倚賴神的大能,使我們能脫去一切的重擔,享受在祂裡面的安息,這是教會應有光輝,使一切沒有平安的人,進到主面前,均得到出人意外的平安。

    使根基穩固:在神的家中我們對主的事奉,像建築工程所用的材料,若是尊主旨意,靠主大能而作的工,就是金銀寶石的工作,當審判臨到時,必蒙保守,毫無懼怕地呈獻在主前,雖經過火的考驗,可讓眾人看見我們為主的勞苦沒有徒然,是穩固在磐石上,不為環境和人事所搖動。在中日抗戰時,許多淪陷區的教會,受到火的考驗,很多教會被燒得所剩無幾。如今大陸的教會受到更兇猛的烈火,似乎已被燒得一光二淨,但卻顯出其中所存的金銀寶石,他們能更堅強的為主工作,肯冒著死的危險,全心全力的與撒旦搏鬥,他們仍不停止聚會,仍然拼命的要傳揚福音。最近出版一本「因信受逼迫」的見證,實在不容我們在逍遙安逸的生活中打盹了,我們當準備面臨那極大的挑戰,向無神論者誇勝,耶穌復活的大能,仍在今日要顯明出來,福音非強暴所能淹沒,亦非物力所能克服,乃像日光要衝破一切黑暗,顯明了永恆不變的真理。

    總之火煉的試驗臨到地上,對受波及者與未受波及者均是考驗,只要我們學會在任何境遇都不失去作光作鹽的職分。

 

          基督徒為什麼要受苦    趙中輝

                    經文:彼得前書四章16

   

    「信耶穌有什麼好處?」這是傳道人所常遇到的問題。從前我做小孩子的時候,常聽人家問到母親:「你信主有什麼好處呀!」她的回答是:「今世得平安,來世得永生。」但後來在晚年的時候,突然雙目失明,她自己的侄兒就譏誚她說:「姑母,你信主有什麼好處?信到你雙目失明!我們沒信主也沒有受你這樣的苦!」那時感謝神,我母親的信心毫不動搖,仍然早晚禱告,直到她離世見主,守道不阿。

    耶穌說:「在我裡面有平安,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信耶穌有平安是不錯的,那是赦罪的平安,與世福無干。這世界是個罪惡苦惱的世界,基督徒暫時置身於此世界之中,受苦之事難免。撒旦又用苦難來攻擊神的兒女,使他們離開順服事奉的道路。但苦難在神的慈手中成為工具,能叫我們效法基督。神允許苦難臨到我們,是叫我們在祂面前謙卑,追求聖潔。

    苦難的方式不一。也許是肉身的痛苦,或精神上的苦惱。或許是令人難以忍受的經歷,如失戀、被棄、親愛的人被主接去,被人誤會,個人的憧憬,有不信主的丈夫或妻子,家庭中有背逆的子女,或兩面討好不忠的朋友等等。但不拘是怎樣,結果是很痛苦的。

    聖經中沒有把這些事都給我們解明。但神把祂對我們的愛已經顯明。祂願意我們榮耀祂,神造我們就是為此(賽四三7)。人生的至大目的就是榮耀神,以神為樂,直到永遠。

    保羅在羅馬人書八章29節說:基督徒是「預先定下效法祂兒子的模樣」的人。平安和喜樂是基督徒經歷中的副產物,並非目的。為要達成此像基督的榮耀目的,神要在信徒的生活中,使用祂最有效的工具。往往這工具就是苦難。

    這也並不是說,基督徒不當為求醫治和解除痛苦而祈禱。聖經中有勸勉人,為醫治而祈禱的事(雅五16)。耶穌在世上也醫治了很多病症。今日信徒也能證明所得到的神奇醫治。

    但聖經並未教導人,神總是要醫治疾病和解除痛苦。根據我們的需要,並神在祂恩典中為我們每個人所安排的旨意;垂聽、遲延或拒絕我們為求醫治的禱告。

    明白這一點,那錯謬不合聖經的受苦觀念,就在神所給我們的旨意亮光中消失了。

    神所以叫我們受苦有三個大目的:

    一、痛苦令我們謙卑。保羅說:「有一根刺加在我肉體上……免得我過於自高。」屬靈的祝福很容易引到屬靈的驕傲。

    二、痛苦令我們依靠神夠用的恩典。在受試煉的時候使我們學習到「我的恩典夠你使用。」基督徒只有兩種態度——不是靠自己和自己的能幹,就是絕對單獨依靠神。當苦難把我們一切的自足自滿摧毀無餘,使我們看見自己的虛空,並使我們重新依賴神的時候,那該是何等的福氣。

    三、痛苦也給我們帶來了能力。我們常在口頭上說:「不是依靠勢力,不是依靠才能,乃是依靠耶和華的靈方能成事。」但是往往若不遇到苦難試煉,就不會真去依靠神。

    希伯來書十二章10節說:神管教祂的兒女,為要叫他們「在祂的聖潔上有分。」

    保羅說苦難使我們像主耶穌,藉著謙卑、潔淨,在我們的軟弱上證明神的恩典與能力。

    一八八六年,內地會創辦人戴德生開始在南京傳道。他剛剛著手,就遭遇搶劫,他和同事又被毆打,不得已退了下來。

    數周後,戴師母同她生病的女兒回到上海,後來她自己也病了。不但如此,她又收到英國總會的信,批評他們在中國的工作很厲害,大有停止供應的可能。

    不久她又聽聞她丈夫與同工們又染重疾,於是火上澆油,憂傷過分。同時又有五位青年宣教師離棄了他們,這更令戴氏夫婦心痛。然而,他們並未因此退縮,仍然堅守從主而來的異象和呼召,至終,完成主對他的託付,將福音紮根在中國。苦難使他們的服事更顯寶貴,也讓主得著最大的榮耀。

 

           神的應許永不落空

                     經文:彼得前書四章16

 

     朋友!剛強起來,要知道環境或順或逆,神總是與祂的子民同在。耶穌說:「凡我所吩咐你們的,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直到世界的未了。」(太廿八20)。不論別人對我們或友善或敵視,祂總與我們同在;無論我們身體健康或疾病纏身,無論我們幸福或痛苦,祂都照樣與我們同在;從現在直到永遠,祂都會與我們同在,祂的應許永不離開我們,也永不丟棄我們。

    我們所遭遇的煩惱和痛苦,有些是短暫的,也有些是漫長的,但是無論是長是短,神都在我們的身旁。聖經說:「耶和華的眼目遍察全地,要顯大能幫助向祂心存誠實的人。你這事行得愚昧,此後,你必有爭戰的事。」(曆下十六9)神曾應許我們:「你從水中經過,我必與你同在。你淌過江河,水必不漫過你。你從火中行過,必不被燒,火焰也不著在你身上。」(賽四三2

    有不少聽眾按時收聽我們的廣播節目——「決志的時刻」,在這些聽眾當中,有些是長年臥病在床的,但聖經上卻說:「他病重在楊,耶和華必扶持他。他在病中,你必給他鋪床。」(詩四一3 )神特別接近那些臥病在床的人,祂為我們預備舒適的床榻,祂的臨近和看顧,足令病榻煥然一新,祂也會擦去我們一切的眼淚,在我們病痛中,祂特別細心地照顧我們,向我們顯出莫大的慈愛。

    聖經上還說:「你不要害怕,因為我與你同在。不要驚惶,因為我是你的神。我必堅固你,我必幫助你,我必用我公義的右手扶持你。」(賽四一10)

    無論你有何種煩惱,何種悲哀或痛苦,我都勸你信靠神,因為現今至暫至輕的苦楚比起將來我們要得之永遠的榮耀,就不足為意了。我寧可在今生受一輩子的苦,也不願在地獄受一分鐘的刑;我寧可在天上享受一分鐘的福,勝於擁有這世界所能給予一切的福樂。「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啟廿一4

    然而以上所談到一切的應許是神為祂的兒女所立的,如果你還不是祂的兒女,神有一個特別的應許是為你預備的,就是:「當信主耶穌,你和你一家都必得救。」(徒十六31)「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賜他們權柄、作神的兒女。」(約一12

    基督為你的罪而死,你願不願意今天就來到祂面前,接受祂作你的救贖主和生命之主?如果你願意這麼作的話,神所有的應許(包括今生和來世的)都會成為你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