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創世記第十三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亞伯蘭回到迦南地】

    一、攜帶財物離開埃及(1~2)

     二、經南地回到伯特利(3)

     三、恢復求告耶和華的名(4)

 

【亞伯蘭與羅得分離】

    一、地容不下他們的財物(5~6)

     二、他們的牧人相爭(7)

     三、亞伯蘭提議分離(8~9)

     四、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平原(10~11)

     五、羅得漸漸遷移直到所多瑪(12~13)

 

【亞伯蘭得神的應許】

    一、神的應許(14~16)

     二、神的吩咐(17)

     三、搬到希伯崙(18)

 

貳、逐節詳解

 

【創十三1「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都從埃及上南地去。」

   〔呂振中譯〕亞伯蘭從埃及上南地去,他和他妻子、跟他一切所有的、以及羅得、都和他同行。」

     ﹝文意註解﹞「從埃及上南地去」:迦南位於埃及之北面,且其地勢一般較埃及為高,故用『上』字。

    ﹝話中之光﹞()信徒不怕失敗跌倒,只怕跌倒了不肯站起來。

          ()信徒若不走「上」坡路(go up),就當向「前」走(go forth,創十二5),而不可走「下」坡路(go down,創十二10)

 

【創十三2「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

   〔呂振中譯〕亞伯蘭有的牲畜金銀極多。」

     ﹝原文字義﹞「極多」很沉重。

    ﹝文意註解﹞前章的饑荒『甚大』(創十二10),和本節的財物「極多」,在原文是同一個字根;表明饑荒與財物都試驗我們的信心;因此,本節潛伏著比饑荒(窮乏)更深、更重大的危機。

     ﹝話中之光﹞()人即使能勝過饑餓,但不一定能勝過富足。

          ()財富會變成一種「很沉重」的屬靈負擔──容易叫人只倚靠無定的錢財,而不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提前六17)

          ()一般信徒的毛病是:一旦有了豐裕的物質享受,就忽略了靈性的享受。

 

【創十三3「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

   〔呂振中譯〕他從南地按著路站走,直到伯特利,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他起先支搭帳棚的地方」

     ﹝話中之光﹞()靈命的復甦和信心的復原是「漸漸」的;在教會中照顧軟弱失敗的人,應當有耐心,不可過度催逼(創卅三13)

          ()一個曾經離開神的家(伯特利),在外流蕩而經歷過屬靈饑餓的人(參創十二章),一定會認識神家(教會)的寶貴,必然回來重過教會生活。

 

【創十三4「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裏求告耶和華的名。」

   〔呂振中譯〕他先前造祭壇的地方;在那裡亞伯蘭呼求永恆主的名。」

     ﹝文意註解﹞本節的意思是說,亞伯蘭恢復與神相交,重新過已往用信心依靠神的生活。

     ﹝話中之光﹞()禱告乃靈命的呼吸;基督徒若不肯禱告,無異拒絕呼吸,難怪靈命顯得死沉。

          ()人在世界(埃及)裏最重大的損失,乃是沒有了祭壇。

    

【創十三5「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棚。」

   〔呂振中譯〕跟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羊群牛群和帳棚。」

    ﹝靈意註解﹞「羅得」:在此豫表同走天路的旅伴。

 

【創十三6「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

   〔呂振中譯〕那地容不下他們住在一起;因他們的活財物很多,他們便不能住在一起。」

     ﹝話中之光﹞()「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這句話給我們看見,教會生活中所發生的難處,往往肇因於『財物』。

          ()財物常會成為人際關係的難處,世人如此,信徒也不例外。

          ()信徒相處,若心中不能脫除瑪門的權勢,終必引起結黨分爭。

          ()你若還不能超脫於財物之上,最好不要和任何人(包括信徒)合夥投資事業,以免遲早惹來不必要的難處。

          ()人的心腸若是變得狹窄了,就是再大的地也容納不下。

 

【創十三7「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

   〔呂振中譯〕牧養亞伯蘭牲畜的人和牧養羅得牲畜的人就起了分爭。當時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住在那地。」

     ﹝原文字義﹞「迦南」窪地,鄙陋,商人;「比利洗」鄉村,田舍。

    ﹝文意註解﹞羅得是被亞伯蘭帶領的人(1),他理應認識他自己的本分,但他居然縱容手下的牧人與亞伯蘭的牧人相爭,從這一點就顯出他的錯來。

     ﹝靈意註解﹞「迦南人與比利洗人」:也可豫表不信主的外邦人。

        「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豫表教會中信徒結黨分爭。

    ﹝話中之光﹞()在那地有外人雜居,但爭吵竟發生在自己人中間;許多時候,信徒能與外邦人相安無事,卻容不下同是弟兄的信徒。

          ()信徒在不信主的外邦人眼前爭吵,這是最羞辱主名的事。

          ()教會中信徒結黨分爭的主要原因,乃因信徒高舉領袖過於聖經所記,以致貴重這個,輕看那個,各為其主,各有所屬(林前一10~12;三3~4;四6)

 

【創十三8「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原文作弟兄)。」

   〔呂振中譯〕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之間、不可分爭;你牧人和我牧人之間、也不可分爭,因為我們是族弟兄。」

    ﹝文意註解﹞羅得很可能已經介入牧人的相爭,或可能羅得正在向亞伯蘭抗議或投訴相爭的事。

    ﹝話中之光﹞()信徒之間「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弟兄。

          ()教會最怕的不是撒但的攻擊,而是神兒女之間的相爭。

          ()信徒們若真的從心裏體會「我們是弟兄」這句話,便沒有甚麼好爭執的了。

          ()牧人相爭,其實就是「你我」相爭;教會中如有結黨分爭,身為領袖者應對親近自己的人嚴加管束,不可借口非我所為,而置身事外。

          ()我們若是能夠超越過「你的」和「我的」,而變成「我們的」,便沒有甚麼理由可以相爭了。

 

【創十三9「遍地不都在你眼前麼?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呂振中譯〕所有的地不都在你面前麼?請離開我!你左,我就向右;你右,我就向左。』」

     ﹝文意註解﹞亞伯蘭自從經歷了第十二章的失敗以後,他的靈命長進了不少,他不再為自己的生存有所選擇。事實上,亞伯蘭可以先選,這是他的特權,因為他的輩分較高。

     ﹝話中之光﹞()有愛心的人,不以自己的利益為決定事務的依歸。

          ()放棄「選擇權」,乃係最佳和平解決辦法。

          ()有信心的人總是讓別人先作選擇,因為他知道神為他選擇的,總比人所選擇的要好得多。

          ()真是認識神的人,寧可失去一切,也不願失去依靠神。

 

【創十三10「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

   〔呂振中譯〕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那一片平原,沿到瑣珥的路向,各處水源充足,在永恆主還沒有毀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前,就像永恆主的園子,就像埃及地一樣。」

     ﹝原文字義﹞「約但」落下者,水地;「瑣珥」細小,帶下,降低;「所多瑪」焚燒,上腳鐐;「蛾摩拉」淹沒,一片廢墟;「埃及」雙重難關,科普替人之地。

    ﹝文意註解﹞「所多瑪、蛾摩拉」:這兩座城據考古學家證實,位於死海東面及東南面的乾旱地,原有很充分的淡水供應,故為多人聚集之地。這兩城後因罪大惡極,遭神降大災禍毀滅(創十九24~25)

        「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這是形容因有豐沛的淡水供應,故百物滋生繁茂的情形(參結四十七6~12)

     ﹝靈意註解﹞「平原...滋潤的」:象徵安逸的生活環境。

        「如同耶和華的園子」:象徵愉悅的生活環境。

        「像埃及地」:表示有墮落到世界裏去的危險。

        「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暗示有招致神審判的危險。

    ﹝話中之光﹞()人所看為美的,不一定是真正美麗且有益的。

          ()撒但在引誘人犯罪墮落之前,往往先引動人「眼目的情慾」(創三6;約壹二16)

          ()信徒的眼目若被安逸和愉悅的景象所吸引,有可能導致墮落到世界裏面,最終被神懲治。

          ()短視的人,只看外貌來作選擇;有遠見的人,是看內在的情況和將來的結局。

          ()順著情慾撒種的,必從情慾收敗壞(加六7~8)

 

【創十三11「於是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

   〔呂振中譯〕於是羅得選擇了約但河那一片平原,向東邊往前行,他們就彼此分離了。」

     ﹝文意註解﹞羅得先自選擇而未禮讓亞伯蘭,其錯有四:1.亞伯蘭比他大(彼前五5)2.羅得是跟隨亞伯蘭的(創十二4)3.羅得的產業多是因亞伯蘭得來的;4.那地是應許給亞伯蘭的(創十二7)

        本節聖經一如新約保羅所說的:『底馬貪愛現今的世界,就離棄我往帖撒羅尼迦去了』(提後四10)

 

【創十三12「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

   〔呂振中譯〕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那片平原的城市,漸漸搬著帳棚,直到所多瑪。」

     ﹝文意註解﹞羅得先是選擇肥沃的平原,現在又是選擇放棄遊牧生活,而改為定居的城市生活;這表明他的信心生活方式,已經有了重大的變化。羅得明知所多瑪是罪大惡極之地,卻仍漸漸移近居住,終陷自己於受虧損的局面(創十四12;十九15~38)

    ﹝話中之光﹞()兩人的區別點在於:一個是尋求屬靈的好處,另一個是尋求屬世的好處。

          ()人往往並不是一下子遽然墮落失敗的,而是在不知不覺間,漸漸的接近罪惡的淵藪,慢慢地瀕臨毀滅的邊緣。

          ()可惜許多神的兒女被這世界的王和罪惡所擄掠,落在軟弱失敗中而不自知。

 

【創十三13「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

   〔呂振中譯〕說到所多瑪人,他們是壞人,是大大悖逆永恆主的罪人。」

     ﹝文意註解﹞根據聖經記載,所多瑪人的罪乃在於偏好同性戀行為(創十九4~5),這是違反神的定規(羅一26~27;利十八22)。英文稱同性戀者為「所多瑪人」(sodomite),就是出於這個典故。

     ﹝話中之光﹞()信徒在開頭時往錯誤的方向走錯了一步,其結局常常是不知不覺的深陷錯誤之中。

          ()信徒處在罪大惡極的生活環境中,若不小心,非但不能發揮「光和鹽」(太五13~16)的功效,反有同流合污的危險。

 

【創十三14「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

   〔呂振中譯〕羅得離別了亞伯蘭以後,永恆主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北此、向南、向東、向西觀看!」

     ﹝文意註解﹞「羅得離別亞伯蘭」:這話表明不是亞伯蘭與羅得分離,而是羅得離開亞伯蘭,或更明白的說,是亞伯蘭被羅得離棄。

        亞伯蘭的「舉目」觀看,與「羅得舉目看見」(10)前後呼應,但兩者不同:亞伯蘭是遵照神的指示去看,羅得是隨私慾的動機去看;亞伯蘭是從東西南北看到神自己,羅得是從全平原看到所多瑪(罪惡)

     ﹝話中之光﹞()凡我們為著神而蒙受的損失,神必親自補償。

          ()信徒對世事世物的看法,要以神的話為基準,有屬靈的眼光才好。

 

【創十三15「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呂振中譯〕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文意註解﹞本節意即神所要給他的應許之地是沒有界限的,凡他信心之眼所能見到的,都要劃歸與他。

 

【創十三16「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

   〔呂振中譯〕我要使你的後裔像地上的塵沙那麼多;若有人能數得清地上的塵沙,你的後裔也就能數得清。」

     ﹝靈意註解﹞亞伯蘭有兩類的子孫:一類是屬地的子孫,即肉身的兒女──猶太人,此處以「地上的塵沙」來形容他們;另一類是屬天的子孫,即信心的兒女,聖經以『天上的眾星』來形容他們(創十五5)

 

【創十三17「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

   〔呂振中譯〕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都要賜給你。』」

     ﹝文意註解﹞神的意思是要亞伯蘭憑著信心取得迦南地(書一3)

     ﹝話中之光﹞()基督徒不只眼睛要「看」,並且腳要「走」。

          ()我們的信心有多大,便能取用神的應許有多大。

          ()「東西」加上「南北」(14),構成十字架;「縱橫」是一豎一橫,更是十字架;凡是經過十字架處理的,遍地就都成屬靈的產業。

 

【創十三18「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裏居住,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呂振中譯〕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聖篤耨香樹(或譯聖橡樹)那裡住下;在那裡他給永恆主築了一座祭壇。」

     ﹝原文字義﹞「希伯崙」同盟,聯合,交通,友誼;「幔利」能力,剛強,肥沃。

    ﹝文意註解﹞「希伯崙」:是地名,是日後大衛初登王座之地(撒下二4)

        「幔利」:是人名,他是以實各和亞乃二人的哥哥(創十四13)

        「帳棚」與祭「壇」是亞伯蘭聖別生活的兩項重要標記(創十二7~8)

     ﹝靈意註解﹞「希伯崙」:象徵交通與得勝;亞伯蘭在那裏築壇,表明他的信心經過試驗後,並沒有後退,反而更上一層樓。

        「幔利」:原文字義剛強且豐富的生命;在「橡樹那裏居住」象徵真實的安息。

     ﹝話中之光﹞()亞伯蘭是先到伯特利,然後才到希伯崙;先有神的家,然後才有生命的交通;先認識基督的身體,然後才有肢體的交通。

          ()一個真正蒙神啟示,看見甚麼是基督的身體的人,他自然會認識自己的軟弱,深覺不能單獨行動,因此就尋求與神眾兒女的交通。

          ()與神並神的眾兒女有甜美的交通(「希伯崙」),帶來更剛強且豐富的生命(「幔利」);而剛強且豐富的生命,帶進更深的安息(「橡樹那裏居住」)

 

叁、靈訓要義

 

【羅得失敗的步驟】

    一、縱容自己的牧人與亞伯蘭的牧人相爭(7)

     二、以屬世的眼光舉目觀看(10)

     三、自私地為自己選擇(11)

     四、離開神所命定的地方(11)

     五、漸漸地移近罪惡之源(12)

     六、最後住在罪惡之地(12~13)

 

【羅得失敗的所在】

    一、眼光錯──舉目(10)

     二、存心錯──選擇(11)

     三、腳步錯──往東遷移(11)

 

【迦南地的特點(亞伯蘭三次築壇的地方所表明的)

    一、示劍(十二6):有生命的能力

     二、伯特利(3):有神的家,就是基督的身體

     三、希伯崙(18):有身體的交通

 

【享受屬靈產業的方法】

    一、要舉目四面觀看(14)──知道祂的恩召有何等指望,基業有何等豐盛的榮耀(弗一18)

     二、要縱橫走遍(17)──將靈裏所看見的,付諸行動(參雅二22),仔細且深入地經歷

     三、要在希伯崙過帳棚和築壇的生活(18)──進入甜美的交通,過「在地若天」的生活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創世記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創世記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