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第十一章拾穗 【創十一1】「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 第十章顯明挪亞的後裔如何分散,第十一章顯明挪亞的後裔為何分散。「那時天下人的口音言語,都是一樣」——古時的猶太以為這口音是希伯來話,這說法未必可靠。――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陷在罪惡中的人類圖謀共建一個可以統治神所造世界的國度,來抗拒神的管治。神的刑罰臨到,打亂了讓圖謀能共商的媒介,就是共同的語言。――《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最初天下人的語言都一樣,這一點證實了全人類的始祖是同一人。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動物叫聲與人類語言之間那不能跨越的鴻溝,以及本節提到所有人起初都說相同語言的事實,是進化論所不能解釋的。──《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一1 共通的語言傳統】 * 蘇美名為《恩默卡爾與阿拉塔之主》(Enmerkar and the Lord of Aratta)的史詩,保存了全人類共用同一語言之時代的記述。它所描述的,是一個沒有野獸,眾人間只有和諧的時代:「宇宙同聲對 * 恩里勒用同一語言說話」。它又報導語言被改變,並帶來「衝突」。這裡完全沒有與巴別塔對應的記述,但神明變亂語言,卻證實是古而有之的主題。──《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一1~9】人要建造宏偉的巴別塔和城:如果按事情發生的次序來排列,這一段經文應放在第10章前面,因第10章的分散就是建巴別塔的後果。本段主要敘述人類語言分歧的原因:當時,人要合力建一座城和一座塔,藉此傳揚他們的名聲,暗示要高舉自己,脫離神而自立。他們基本的問題是驕傲,不願神得尊榮;希望別人一看見他們那高入雲霄的巴別塔,就聯想到他們的偉大。故此,神粉碎他們的美夢,變亂他們的言語,迫使他們分散到世界各地去。――《串珠聖經註釋》 本文記錄了有關巴別塔的事件。經過大洪水之後,人們不但不謙虛,反而以甯錄王朝為中心對抗神,妄圖建一座能抵擋洪水的堅固高塔。聖經中巴別成為世上權威的象徵(賽14:3-23;但2:37)。這是人類愚蠢的妄自尊大的行為。因此,語言的變亂和人類的分散,不單是神的審判,更是神的憐憫。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一2】「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裏。」 「他們往東邊遷移的時候」——挪亞的後裔原來住在北方的亞米尼亞,後來才往東邊遷移(八4注)。「在示拿地遇見一片平原,就住在那裡」——這平原就是巴比倫平原(十10)。――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示拿」:在巴比倫附近。――《串珠聖經註釋》 示拿平原: 我們可以肯定大洪水之後,人們離開阿拉臘山地,為尋找適合生存的土地而流浪。這個寬廣肥沃的平原地帶,一定引起了當時正在漂泊的作為遊牧民(挪亞)的注意。據說這個地方是古代棕櫚樹產地。巴別塔這一龐大的建築,可能就是當時大帝國的君主甯錄,為了使自己名揚世界而設計的紀念碑。人的驕傲使這個示拿地——巴比倫,淪為奢侈和放縱、拜偶像的中心(賽13:19;耶50:35,38;但3:18),一直到後來。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示拿”。位於底革裡斯河與幼發拉底河中間的地區,即古代的巴比倫。──《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一2 示拿】 示拿是聖經描述底格里斯、幼發拉底二河下游盆地的用語。學者早已鑑定這字在語言學上,等同於「蘇美」,正是人類文明最先出現的地區。* 吾珥、埃里杜、* 烏魯克、尼普爾,是遠古時代本區的主要城市。──《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一3】「他們彼此商量說,來罷,我們要作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 「他們彼此商量說:來吧!我們要做磚,把磚燒透了。他們就拿磚當石頭,又拿石漆當灰泥」——他們這樣做是因為那裡缺少石頭。――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石漆”就是瀝青。考古學家發現這一帶地方是古代瀝青工業發源地。――《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創十一3 製磚科技】 本段描述以窯燒的磚頭取代石塊。巴勒斯坦以到處都有的石頭,作為重要建築物的地基,上層建築則以曬乾的泥磚造成。這個地區沒有使用窯燒的磚頭的必要,也找不到曾經存在的考古證據。然而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的平原,必須到頗遠的地方,才能開採石頭,搬運過來。窯燒磚頭的科技在主前第四千年紀末期已經形成。這科技的成品以瀝青作為膠合料,不但防水,更堅硬如石頭。由於製造過程昂貴,只有重要的公共建築物才會使用。──《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一4】「他們說,來罷,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 「他們說:來吧!我們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頂通天,為要傳揚我們的名,免得我們分散在全地上」——按原文,世人說:「來吧!我們要做磚建造城塔」所以神說:「來吧!我們要下去變亂口音」(7節注)。眾人建塔有二個意思:(一)傳揚他們的名(4節,參賽六十三12、14);(二)免得分散(4節,參九1)。「塔頂通天」是過實的話,正如山西有俗語說:「平陽府有個高鼓樓,半截插在天裡頭;汝寧府有個無影塔,離天只有一尺八」這都是過實的話,就是最高的意思(申一28,九1;但四10)。――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考古學家在亞述、巴比倫遺址中,發現很多古代人用來集會的廟塔(Ziggurats),高若山丘,分多層建築,有階梯可登。巴別塔和這類廟塔可能是同型建築物,不過巴別塔一定比它們高大得多。按古巴比倫文字(亞甲文),“巴別”原意為“神的門”,因為人建這座塔是要“塔頂通天”。9節“巴別”為原文“變亂“一字的諧音。――《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傳揚我們的名: 這是建塔的首要動機。這句話中含有無神論的人文主義和世人的功利主義。猶太哲學家斐羅(Philo)說,當時的人們在磚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具諷刺意味的是在歷史中我們根本找不到巴別塔建造者的名字,但是那些不顧名利,謙虛地跟從主的僕人的腳蹤將永放光芒(太26:6-13)。免得我們分散: 這是建塔的第二個動機。該隱的後裔想利用人為的手段來避免第一個殺人犯該隱所受的咒詛,因此為了保持統一性,他們要建造一個集合地。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人類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以防眾人分散在地上,但這做法卻是挑戰神的命令(九1)。這“塔”並不象古代巴比倫為了敬奉神明而建造的寶塔(ziggurats),因為它是用作聚集點,也是傳揚他們名聲的一個象徵。──《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一4 都市化】 都市化是主前第三千年紀最初幾個世紀間,* 蘇美人率先在美索不達米亞南部發展的。這期間的「城市」不是為給人居住而設的。城中是公務機關,主要是宗教性建築和倉庫,以城牆圍繞。早期城市的政府是由廟宇的長老組成,因此這些城市也不會另建政府大廈,但卻可能有公務員的官邸。修築城市所反映都市化的趨向,不難視作避免分散的作為。都市化所帶來分工合作的生活方式,方便大規模的灌溉和豐足的農產,使更多人可以在同一個地區居住。創世記十三章亞伯拉罕和羅得的故事,足證未經都市化的人,有分散居住的必要。──《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一4 塔】 美索不達米亞南部之初期城市最顯著的特色,是其廟宇複合建築。複合建築往往就等於整個城市。這期間的廟宇複合建築是由廟宇本身,即崇拜守護神之所在,以及「廟塔」所組成。廟塔的設計是作為從天(神的門)下地的階梯,使神明能夠臨到自己的廟中和城中,帶來福氣。它是為方便神明及其使者而設的。這種階梯是 * 蘇美神話的特色,雅各也曾在夢中得見(創二十八12)。廟塔以曬乾的磚頭為骨幹,填以泥土和碎磚,並以窯燒磚頭為外殼。內部完全沒有房室走廊,支持階梯是整個結構惟一的作用。位於廟塔頂端的,是為神明而設的小房,備有床榻和桌子,定期供應食物,以便神明在降臨之際休憩。此時的節期和儀式,沒有一個顯示廟塔有任何為人類而設的用途。它是完全為神明而設的。祭司固然需要登塔提供新鮮食物,然而廟塔依然是聖地。在這個異教世界宗教發展到神明化身為人形像的時期,廟塔是其代表性的建築。──《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一4 塔頂通天】 這句話幾乎百分之百是亞喀得文學用以形容廟塔的用語。此外一個名為《松馬阿盧》(Summa Alu,意即「倘若一城……」)的系列,記載了一連串針對建築得很高的城和塔,不可思議的凶兆。城若向天舉頭,就會被人棄守,或國位更替。升高如山峰的城會變為荒場,它若如雲升天,災難就會降臨。──《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一4 傳揚我們的名】 這些人想要傳揚自己的名。這是神在其他經文認可的渴望,祂亦曾應許要使亞伯拉罕和大衛的名為大。留後是傳名的方法之一。想要傳揚自己的名本身雖然沒有邪惡或犯罪之處,我們仍當了解這個慾望或會令人著魔,而至採取不正當手段。──《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一4 ~5 ,9巴別城和巴別塔在哪裡? 】 答: 1 巴別城 Babel City─—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乃為巴比倫之原名(創十10,十一4 9)。此城約於主前三百年建于示拿平原,即巴比倫平原。位於伯拉河之東岸。據歷史家言,巴別城為古代最大之城。因建于河邊,商務繁盛,四圍豐富,其面積約150餘裡,有大路通到波斯灣。所以在主前1700年,把此城立為京都。至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時(主前606—561),竟成為世界之第二大城。後來國勢衰微,至主前一世紀,其大部分已成為廢墟了。(參二○三題)。 2 巴別塔Babel Tower─—此塔亦建於示拿地的平原,(創十一2—8)。當時眾民建塔之用意,乃欲築一層台,高矗於天,藉以傳揚他們的名,聯結一起,其驕傲之心完全逞露。故此神去變亂他們的口音,分散四方。據猶太人傳說,此塔被神毀了。考古家以為後來巴比倫王興起時,重建此塔,其基址造在巴比倫城內,名叫彼勒Bel,又名米羅達Merodach(耶五十2)。此塔之設立,用以觀天文,並為崇拜彼勒偶像之所在。(參一五○題)。──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創十一5】「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 「耶和華降臨要看看世人所建的城和塔」——這是借用的話,因為人除非用手,或眼,耳,心等器官,就不能顯出自己的作為來。所以聖經上論神所成就的事,也常借用這些器官的名字(參《經訓類篡》卷一第一章貳注末)。――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耶和華降臨: 不是可見形態的顯現(出19:20;34:5;民11:25;12:5),而是擬人化的表現手法。拉比斯撤羅每(Schelomo)說,這是指神從慈悲的寶座移向審判之寶座的象徵性表現手法。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一5 降臨來看】 興建廟塔原是讓神明降臨人間,接受膜拜,賜福給人。神確是「降臨」視察了。祂不但沒有因為人類提供這個方便而喜悅,反而因為廟塔的概念,引導異教崇拜進入新的階段而憂心。──《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一6】「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如今既作起這事來,以後他們所要作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 「耶和華說:看哪!他們成為一樣的人民,都是一樣的言語(參1節);如今既做起這事來,以後他們要做的事就沒有不成就的了」——意思說:「若不攔阻他們,他們將來就什麼都敢做了」。――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一6~8】根據10-16節的內容來看,人類的分散事件發生在洪水以後不久的法勒朝代(10:25)。洪水之後挪亞的後裔數量急劇擴張,因此建塔工程中所需的人員應該是足夠的。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一7】「我們下去,在那裏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 「我們下去」——或作「來吧!我們下去」(4節注)。論這複數的代名詞,可參一26節注。「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使他們的言語彼此不通」——(參8節末句)。――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在變亂人類語言的過程中,神設立了地上一些語源,從而產生其它的語言和方言(今天共有三千多種)。變亂口音的結果是人類散居在全地上。──《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一 7「我們下去在那裡變亂他們的口音」】 {命題29}神不是無所不在嗎?為何說『我們下去』? 〔難題〕「神是無所不在」(omnipresent),在任何時間在任何地方(詩一卅九7-10)。但是這句經文說神下去(camedown)看看人所築的城。如果祂無所不在,而且已經胃那兒了 ,為何祂說我們下去? 【解答】 神“下去”這是一種「神的顯現」(theophany), 表示神在一個特別的地點所在顯示祂的存在。在舊約裡常常有「神的顯現」。神耶和華曾在幔利橡樹以人的形像向亞伯拉罕「顯現」(創十八1-2)。神也曾下來向摩西“顯現”並向他說話(出三章);祂也曾向約書亞書(書五13-15)和基甸(士六章)“顯現”。── 賈斯樂郝威《聖經難解經文詮釋手冊》 【創十一8】「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裏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 「於是耶和華使他們從那裡分散在全地上;他們就停工不造那城了」——神使那些人分散以後,人又漸漸多起來了;他們就建造巴此倫城,這城也成為古時候一個很大的城。猶太人有傳說:巴別塔被神毀了,但聖書中並沒有這話。有考古家以為後來巴比倫王興起就把那座塔建成。這塔也屢為後人修補;到現今巴比倫城以南靠近伯拉大河還有一個古塔的根基。西國博物院中有些古土碑,上面有文字論到尼布甲尼撒王並他父親如何重修巴別塔。按這碑上說:有一大外院,長一百一十五丈六尺,寬十九丈。在院內有第二院,長一百零五丈六尺,寬四十五丈。這院有六個門,院內還有一座高臺,上邊有院子。院牆以及四門的方向都是正南正北。在這院內有好些宮殿,當中有巴別塔。這塔是方形,高六層,一層比一層小,底下一層長寬約三十丈,高十丈零五尺;第二層長寬二十五丈五尺,高六丈;從第三層到第五層都是高二丈,第三層長寬二十丈,第四層長寬十七丈,第五層長寬十四丈,第六層的尺寸碑上不清楚(大約高二丈,長寬十一丈)。在這層以上有彼勒廟(賽四十六1,耶五十2,五十一44)。彼勒又名米羅達(耶五十2),就是巴比倫最大的神。有人以為米羅達就是十8~9節的寧錄。這廟長八丈,寬六丈,高五丈,這樣,全塔高三十丈,與第一層長寬的丈尺相同。圍繞這塔有一道寬旋路,車馬能從這路上到第六層的彼勒廟。――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一8 * 烏魯克時期的定居型式】 這個記述有很多特徵,都顯示記述的時間背景是主前第四千年紀末期。在這期間水平面低落,底格里斯—幼發拉底盆地南部因此宜於定居。當地不少定居的遺址顯示,美索不達米亞北部文化隨其中居民而來。同樣,在稱為晚 * 烏魯克時期的時代(主前第四千年紀末期)中,這些美索不達米亞南部居民固有的文化和科技,突然在近東各個定居地點出現。換言之,第2節提及的遷移和第9節提及的散居,都在考古學家鑑定發生在主前第四千年紀末期的定居型式中,找到了共通之處。都市化、廟塔原型、窯磚實驗,也都合乎這段時期。──《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一9】「因為耶和華在那裏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 「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言語,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巴別」就是變亂的意思(附注)。――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巴別」:巴比倫文的原意是「通往神的大門」,但希伯來文的「巴別」卻是「變亂」之意,叫人提到「巴別」,就聯想到神如何變亂他們的言語,人以為榮耀的名字,在神看來卻是羞恥。――《串珠聖經註釋》 “巴別”。這名字跟希伯來動詞“變亂”是相關語,不過巴比倫人寧願選取他們所接受的意思:“神的門”。 ──《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一9 古巴比倫】 * 巴比倫的古史已經難以稽考。這城原址只能挖掘到主前第二千年紀的初期,幼發拉底河水位的變遷,已經破壞了更低層的遺跡。主前十八世紀成為 * 舊巴比倫帝國首都之前,美索不達米亞文學對巴比倫並無重要記載。(譯註:在全本舊約中,巴比倫一名在希伯來原文中都是「巴別」,中譯「巴比倫」來自新約希臘文。)──《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一10】「閃的後代記在下面:洪水以後二年,閃一百歲生了亞法撒。」 「洪水以後二年,閃一百歲生了亞法撒」——當時挪亞才有了孫子(七13,彼前三20)。世人的壽數漸漸短少了。――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聖經沒有可供我們考證洪水時期的資料,《創世記》11章以前的歷史年代殊難考證。在這個家譜中,“生”不只是指父親生兒子,也可以指某人是某人的祖先。聖經中“兒子”一字,一般來說都是指一個人直接生的兒子,但有時和中文“後裔”的意思相同。《馬太福音》一1原文稱耶穌為“大衛的兒子”、“亞伯拉罕的兒子”。參看《馬太福音》二十二42.《馬太福音》一8說約蘭“生”烏西亞,其實約蘭和烏西亞中間隔了三代,就是亞哈斯、約阿施、亞瑪謝;這三位都是猶大國的君王。可將《以斯拉記》七3和《歷代志上》六7作比較。據此,閃的家譜中說閃一百歲的時候,他的妻子為他生了亞法撒,這個亞法撒可能是他們的兒子,也可能是若干代以後的一個子孫;在閃和亞法撒中間,到底隔了多少代,聖經沒有提及。――《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創十一10~26】本文再次按年代順序列出選民閃到亞伯拉罕的家譜,清楚指出洪水之後和亞伯拉罕被召時代之間的間隔。――《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這個只有十代的家譜是選擇性的記載,目的是追溯亞伯拉罕的世系。──《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一10~27 祝福與咒詛延續於閃和迦南的後代中,為誰祝福?因何咒詛?】挪亞曾咒詛迦南(【創九24~27),迦南是含的兒子(10:6),是邪惡的迦南人的始祖。這裡記載了閃的後代(10:22~31),他們得到挪亞的祝福(【創九26)。亞伯拉罕和整個猶太民族都是出自閃,在約書亞時代,他們終能成功地攻取迦南地。――《靈修版聖經註釋》 【創十一10~32】神揀選偉大的亞伯蘭:這一段上半部(10-26)是閃族更詳盡的家譜
,指出神怎樣從閃的後代中選出亞伯蘭。這個族譜和第5章的家譜相似 , 都是列出十代和記下各人的歲數;本章第十代的他拉和第5章第十代的挪亞 , 同樣有三個兒子。但本章十代的壽數逐漸減少:閃活了六百年(11),希伯四百六十四年(16),到法勒時則減至二百三十九年(19),他拉二百零五年(25);後來亞伯蘭只活了一百二十五年;比起洪水以前的人(例如挪亞活了九百五十年),他們的壽命實在短少。本段下半部(27-32) 描寫亞伯蘭與父親他拉和部分家人離開吾珥遷往迦南 , 但中途停下來,甚至在哈蘭定居(哈蘭恰巧是吾珥至迦南的中點)。――《串珠聖經註釋》 【創十一11】「閃生亞法撒之後,又活了五百年,並且生兒養女。」 【創十一12】「亞法撒活到三十五歲,生了沙拉;」 【創十一13】「亞法撒生沙拉之後,又活了四百零三年,並且生兒養女。」 【創十一14】「沙拉活到三十歲,生了希伯;」 【創十一15】「沙拉生希伯之後,又活了四百零三年,並且生兒養女。」 【創十一16】「希伯活到三十四歲,生了法勒;」 「希伯」——有人以為這人就是希伯來人的先祖(但可參十四13注)。――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一17】「希伯生法勒之後,又活了四百三十年,並且生兒養女。」 【創十一18】「法勒活到三十歲,生了拉吳;」 【創十一19】「法勒生拉吳之後,又活了二百零九年,並且生兒養女。」 【創十一20】「拉吳活到三十二歲,生了西鹿;」 【創十一21】「拉吳生西鹿之後,又活了二百零七年,並且生兒養女。」 【創十一22】「西鹿活到三十歲,生了拿鶴;」 【創十一23】「西鹿生拿鶴之後,又活了二百年,並且生兒養女。」 【創十一24】「拿鶴活到二十九歲,生了他拉;」 【創十一25】「拿鶴生他拉之後,又活了一百一十九年,並且生兒養女。」 「他拉」,參他拉的後代表。 ――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一26】「他拉活到七十歲,生了亞伯蘭、拿鶴、哈蘭。」 「他拉活到七十歲就生了亞伯蘭,拿鶴,哈蘭」——聖書將亞伯蘭的名字記在前頭,因為他是蒙揀選的,並且大有名聲。他拉七十歲就生了兒子(本節)。他拉活了二百零五歲就死在哈蘭(32節)。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正是七十五歲(創十二4;徒七4)。以此推算,他拉生亞伯蘭的時候就已經一百三十歲了。可見哈蘭是他拉的長子,亞伯蘭大概是小兒子,因為拿鶴娶了哈蘭的女兒為妻(29節,參他拉後代一覽表)。――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作者記錄閃以後(十一10)不完整的一個家譜,是要證明亞伯蘭出自閃的後裔(比較九26~27)。“亞伯拉罕”的意思是“尊榮之父”,他後來易名“亞伯拉罕”(十七5),意思是“多人的父”。亞伯蘭是歷史上一個真實人物。但聖經學者對他出生年代尚無一致看法。一般相信亞伯蘭約生於主前2200年前後(有的遲到主前1650年)。亞伯蘭全家都屬遊牧民族。亞伯蘭時代相當於中國的夏朝。夏禹治水有功得舜讓位,推算當在主前2205年。――《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與本節有關的其他經文(29,32節;12:4;徒7:4)、挪亞(5:32;6:11;9:24;10:2,6,21,22)、亞法撒(10節;10:22)的情況表明,記錄家譜常把長子放在第一位(6:10;7:13;9:18;10:1;代上1:4),但未必每次一定都這樣。因為有時神根據救贖史目的,從“立約繼承人”的意義出發,賦予他們屬靈的長子權。因此我們一定要把聖經與歷史書籍或科學書籍區分開來,應從救贖史的角度去理解聖經。這句話並不是說聖經無視歷史或者科學,而是說聖經遠遠“超越”這些。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一27】「他拉的後代,記在下面:他拉生亞伯蘭、拿鶴、哈蘭;哈蘭生羅得。」 「他拉的後代記在下面」——(參他拉後代一覽表)。――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他拉生亞伯蘭: 按照聖經忠實的記錄,可以推算亞伯蘭的出生年代。首先,根據列王記上6:1,將出埃及的年代看成B.C.1446年;以色列在埃及的滯留期為430年(出12:40);還有亞伯蘭生以撒的時候是100歲(21:5);以撒生雅各的時候是60歲(創25:26);雅各移居埃及的時候是130歲(47:9);把這些年歲加起來就是B.C.2166年,即是亞伯蘭的出生年代。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 亞伯蘭” 的意思是“ 尊貴的父”,即神之選民的祖先。後來(一七5)他的名字改為亞伯拉罕,意思是“多國的父”。亞伯拉罕生於主前2165年。雖然聖經提到他拉(亞伯拉罕的父親)的資料很少,但約書亞記二十四章2節說明他敬拜異教之神。──《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一27~32】作為呼召亞伯蘭的準備階段,神再次從閃的家譜中把他拉的家譜區分開來。本文以亞伯蘭和他的侄兒羅得為中心,描寫迦勒底的吾珥和迦南的關係,及他們的家境。當時流行的多神論,崇拜偶像的活動,甚至影響了他拉一家(書24:2,3)。為了建立一個嶄新的國度,神通過賜予他們恩典,呼召出一個家庭(15:7)。族長的歷史開始採用家族歷史的形態,家族歷史成為將來以色列歷史的鋪墊。神常常把家庭變成屬靈家譜的根據地(徒16:31,32)。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一28】「哈蘭死在他的本地迦勒底的吾珥,在他父親他拉之先。」 考古學家在1854年掘出了“吾珥”城,位於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達西南約350公里。古時此城可能靠近河旁。吾珥在亞伯蘭時代已有頗高文明,物質生活發達,人民拜月神。亞伯蘭的父親他拉在此城中曾事奉當地的神祗(書二十四2)。――《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吾珥」:是米所波大米南部最出名的城市,考古學家曾在該處掘出無數的珍寶,反映出該城有極高的文化。大約在主前二一○○年,吾珥終被敵人毀滅,該城的居民在這之前陸續向西遷徙,他拉可能就在那時期離開吾珥。――《串珠聖經註釋》 死在……在他父親……之先: 這是聖經首次出現兒子先于父親死亡的記載:①暗示人類壽命更加縮短;②警告死亡的突然性,教訓人們要時常警醒(伯10:22;路12:20;雅4:14)。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迦勒底的吾珥”。那是米所波大米南部(在巴格達東南面220英里或354公里)一個富裕、人口稠密和複雜的異教中心。它最繁盛的時期就是亞伯拉罕的時代。那裏建了一座寶塔,亞伯拉罕必定也見過這寶塔。──《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一28「哈蘭死在他的本地迦勒底的吾珥」】 {命題30}亞伯蘭的家族由迦勒底的吾珥來的;為何在他處的經文說他的先祖是出自哈蘭? 〔難題〕由創十一章28節經文說亞伯蘭由迦勒底的吾珥來的(伊拉克南方)與創廿九章4節所說的他們從哈蘭來的有明顯的不同? 【解答】 這兩處經文不同的敘述,不難理解。亞伯拉罕家族原先出自吾珥,從來神呼召他,他才遷移到哈蘭 (創十一 31〜十二 1)。他曾在哈蘭住到他75歲時, 因此當他回顧過去的往事,很自然的他將哈蘭看成他的故鄉,且他也自然的將他兄弟的兒子視為家庭的一份子。── 賈斯樂郝威《聖經難解經文詮釋手冊》 【創世記十一28記載亞伯拉罕家族的起源地是迦勒底的吾珥;為什麼創世記二十四4會記載亞伯拉罕的本族本地是在哈蘭?】
亞伯拉罕的家庭起源於吾珥,後來才移居哈蘭。哈蘭位於巴利加河(Bleach River)河岸,離幼發拉底河六十哩,在「肥沃的新月形地帶」極北之處。他們整族人移離吾珥,其中包括亞伯蘭、拿鶴及羅得(羅得是已故的哈蘭的兒子)。因此,他們是整族人移居至巴旦亞蘭,而哈蘭是此地區的都會。他們在哈蘭居住了數十年,在哈蘭人的環境裡生兒育女。亞伯拉罕在七十五歲(創十二4)時才離開亞蘭,到後來,當他回顧這個自己逗留了多年的地方時,當然有理由稱它為第二故鄉。雖然亞伯拉罕會有一些血緣較疏的親屬仍居於吾珥(參創十二1),但他稱呼兩個兄長的兒女為自己的族人,也是很正常的事。
有些學者認為,亞伯拉罕的先祖所居住的吾珥,事實上有可能很靠近哈兩,就在巴旦亞蘭的境內。根據比天拿道的著作(G.Pettiness,“BAR
Interviews Giovanni Pettiness,”BiblitalArchaeology
Review 6,no.5[September-October
198O」:51),在伊浦拉泥版(Eblaite
Tablets)中發現Urn這地方,是位於米索不達美亞北部的。但在蘇默或亞甲文中,UrU只解作「城市」,因此,Uru這字可用以代表米索不達美亞的不同地方。創世記十一28記載得非常清楚,亞伯拉罕乃來自「迦勒底的吾珥」。在古時,這個吾珥非常接近波斯灣的海岸線,大概在目前的海岸線西北一百哩。因此,吾珥極容易受到加勒底海盜的劫掠,這些海盜就來自附近的地區,即是現在的科威特。 因為受到丹麥維京人的滲入日多,英格蘭的東海岸便稱為德恩羅(Danelaw)吾珥的情況也是一樣,因為迦勒底人建立起他們的勢力範圍,所以吾珥被稱為Ur
Kasdim),(最低限度在摩西時代,即創世記寫成的時候是如此)。但位於哈蘭附近的任何Uru無可能在迦勒底人的勢力範圍內,因為迦勒底人從未進佔中東這個區域。──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創十一28 迦勒底的吾珥】 亞伯拉罕的家族源自迦勒底的 * 吾珥。近代學者多年以來,一直以為南美索不達米亞的 * 蘇美名城,就是惟一的 * 吾珥。然而這個南部城市為何稱為「迦勒底」的 * 吾珥,卻很令人費解,因為當代的迦勒底人主要在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定居。 最近美索不達米亞的文獻資料提供了另一個可能,文學證據顯示北部離哈蘭(他拉舉家遷往此處)不遠,還有一個名叫 * 吾珥的小鎮。稱此鎮為迦勒底的 * 吾珥,有別於南部的名城,是很合理的事。這樣一來,聖經為什麼素以「巴旦 * 亞蘭」(創二十八2)或兩河的亞蘭(Aram
Naharaim,創二十四10,和合本:「米所波大米」)作為亞伯拉罕的本鄉,就很容易解釋了(因為兩個名字所指的,都是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的北美索不達米亞)。──《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一28,31迦勒底的吾珥與哈蘭是什麼地方?那裡的概況如何?】 答:1.吾珥--即光之意。迦勒底(意即破土者)乃希伯來之古名,又稱卡斯丁Kasdim。就其廣義言,乃指全巴比倫;狹意乃指巴比倫之南部。吾珥(與勇士以利法勒的父親同名,代上十一35)是迦勒底一個最繁華的城市,為亞伯拉罕的誕生地(創十一28,31,十五7,尼九7),大約是巴比倫國伯拉大河西岸的吾珥城,其名含有地瀝青之母的意思,今多稱為烏路瑪Urumma,有古卷稱為烏路Uru,據說已經被證實,就是阿拉伯人現今稱為耶勒母該亞Almagayyar這個地方。它在亞伯拉罕的時代,極可能是幼發拉底河口一個海港,距離傳說的伊甸園遣址12哩;但是在過去的四千年中,因那條河流的泥沙所沖積的三角地帶,愈來愈廣,於是吾珥漸漸隱沒,終至葬身沙漠,它的廢墟現在已是位於內陸一百三十哩了。 2.哈蘭--意即山地的居民,為古時巴旦亞蘭的一座城,位於吾珥西北約八百哩、迦南東北約四百哩,與伯拉大河相隔不遠,亞伯拉罕出了吾珥,走到哈蘭就住在那裡,直到他的父親他拉死在那裡(創十一31,32,徒七2,4)。此城大約就是亞伯拉罕之僕人,為以撒物色妻子的拿鶴之城(創廿四10)。雅各躲避以掃就是逃到此地,並且在此與拉結相遇(創廿七43,廿九9)。古時住在這地的人,都崇拜月神。到了先知以賽亞的時代,這地為亞述所管轄,乃亞述王所毀滅的諸城之一(王下十九12,賽卅七12)。先知以西結的時代,這地隸屬推羅所管轄,與推羅通商,貿易繁榮(結廿七23,24)。哈蘭亦為人名,為他拉的兒子,乃亞伯蘭的兄弟,羅得的父親(創十一27-31)。迦勒的妾以法所生的一個兒子(代上二46),及利未
人示每的一個兒子,亦名哈蘭(代上廿三9)。――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創十一29】「亞伯蘭、拿鶴,各娶了妻;亞伯蘭的妻子名叫撒萊;拿鶴的妻子名叫密迦,是哈蘭的女兒;哈蘭是密迦和亦迦的父親。」 「亞伯蘭、拿鶴各娶了妻,亞伯蘭的妻子名叫撒萊;拿鶴的妻子名叫密迦,是哈蘭的女兒;哈蘭是密迦和亦迦的父親」——猶太人有傳說:亦迦又名撒萊,拿鶴娶了他自己的侄女密迦為妻(29節),亞伯蘭也照樣要了自己的侄女亦迦為妻。哈蘭是他拉的長子(26節注),亞伯蘭與哈蘭或者是同父異母的弟兄,如上表。 假若這樣,撒萊就是他拉的(孫)女,她的(祖)母親與亞伯蘭的母親卻不是一個人。撒萊比亞伯蘭小十歲(十七17),二十12節原文作「她也實在是我的妹子(按這解法就是侄女的意思),我父親的女兒(就是孫女的意思),卻不是我母親的女兒(孫女),後來做了我的妻子。」在原文上父母,兒子,女兒,弟兄,姊妹這些字的意思甚廣。【比方】二十八13節「你祖(原文作父)亞伯拉罕」。王上二十二50節「約沙法……葬在大衛城他列祖(原文作父)的墳地裡」。又參本書九24節注。雖是如此,這解法總不如25節注和31節第二注的解法顯得自然。――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亞伯蘭和同父異母的妹子撒萊(20:12)、拿鶴與侄女密迦結婚。這種近親結婚是他拉家族很早以前的傳統(24:2-4;26:35;27:46;28:1,2)。這種近親結婚在族長時代是:①與耶和華信仰的純全傳授有關,這也許是較理想的結婚方式。②從地理,文化的條件上,可能是不可避免的。③這或許是立足于血統優越主義,保存宗族的好辦法。但在摩西時代,已沒有必要這麼做,反而維持一個家庭的純潔顯得更為重要,因此神禁止這種近親結婚(利18:16-18)。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答:亞伯拉罕(意多國的父)的原名叫亞伯蘭(意即崇高的父),神給他改名亞伯拉罕(創十七3-6),其父他拉生了亞伯蘭、拿鶴、哈蘭等三個兒子(十一26)。哈蘭生了兒子羅得和密迦、亦加這兩個女兒。拿鶴的妻子是密迦,亞伯蘭的妻子是撒萊(王后之意,十一29,30,廿四15,十二11,17,十六1)。撒萊後來被神改名為撒拉(意即公主,十七15)。撒萊比亞伯蘭小了十歲(十七17)。據猶太人的傳說,亦迦亦名撒萊,拿鶴已經娶了他自己的侄女密迦為妻,亞伯蘭也是照樣娶了他自己的侄女亦迦為妻(十一29,30)。他拉是帶著他的兒子亞伯蘭和兒婦撒萊出吾珥的(十一31)。如此看來,撒萊也是他拉的後裔,況且亞伯蘭也實在稱她為「我的妹子,是同父異母的,後來作了我的妻子」;就是撒萊也稱亞伯蘭是她的哥哥(廿2,5,12)。我們從經上這些明顯的記載,可知亞伯拉罕確是娶了他的妹子(或稱侄女)為妻,在上古時代,尚未有建立婚姻的倫理制度以前,兄妹的通婚,或是與侄女的通婚,是無可厚非的(參出六20)。摩西傳佈律法以後,神就特別禁止這種同血統的婚姻(利十八9-12)。――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創十一30】「撒萊不生育,沒有孩子。」 撒萊……沒有孩子: 與當時的外邦異族如雨後竹筍般的擴張相比,神揀選的支系在神嚴密的計畫中,他們必須按神的方法(神跡),在神的舞臺(在迦南)中形成。如同種子在地下等待發芽一樣,在神的旨意下亞伯蘭的後裔暫時處於停止的狀態。神親自賜下將來繼承神國的後裔。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一30 古代近東對不育的看法】 無後對古代世界的家庭來說是很大的不幸,因為它打斷了子繼父業的模式,又使夫妻年老時無人照顧。法律因此制定了補救的方法,容許妻子無子的人與婢女(* 漢摩拉比法典、* 努斯文獻)或妓女(利皮特—伊施他爾法典)同房。所生的子女若得父親認可,就能成為承繼人(漢摩拉比法典)。亞伯蘭和撒萊年老時以婢女夏甲為承繼人的法定代理孕母,所採取的就是這個策略(見:創十六1~4註釋)。──《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一31】「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和他孫子哈蘭的兒子羅得,並他兒婦亞伯蘭的妻子撒萊,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他們走到哈蘭,就住在那裏」。 「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神原來並沒有吩咐他拉,乃是吩咐亞伯蘭(十五7,尼九7;徒七23)。「並他兒婦亞伯蘭的妻子撒萊」——撒萊也是他拉的女兒,卻是和亞伯蘭同父異母的(二十12參他拉的後代一覽表)。也有人以為撒萊就是亦迦(29節注)。「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亞伯蘭起身的時候並不知道往哪裡去(來十一8)。「他們走到哈蘭就住在那裡」——這哈蘭是城名,大約就是二十四10節所提之拿鶴的城。26、27、29節的哈蘭是人名。――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從此節開始到十三4,短短二十多節經文,記載的是一段長途跋涉:亞當蘭全家(初由他拉率領)離開了故居吾珥城,向北越過2500公里的彎月形肥沃地帶,經米所波大米、哈蘭到達迦南地,旋遇饑荒,下到埃及,又回到迦南。 “哈蘭”在伯拉大河(今幼發拉底河)上游,是從米所波大米往巴勒斯坦商道上的重要城市。此城和吾珥城居民都拜月神。――《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 他拉一家離開肥沃的本土——自己原來生活的地方,走向未知地(a terra incognita)——迦南。這條移居之路(來11:8)是為尋找真信仰而出發的“小型出埃及”旅程。同時也是回應神呼召的朝拜之路。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亞伯拉罕在吾珥的時候,神便呼召他(徒七2,3)。前往“迦南”只有兩條路:一條是橫過阿拉伯沙漠(要運送大量牲畜是不可能的),而另一條路就是沿幼發拉底河前往敘利亞的哈蘭,然後下迦南去,這條路長達一千五百英里(2,400公里)。──《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一31 哈蘭】 哈蘭位於南部的 * 吾珥西北五百五十哩,巴里卡河(幼發拉底河上游一支流)的左岸,今日在土耳其之內,距離敘利亞邊界約十哩。這城在 * 馬里文獻(主前十八世紀)中占極重要的地位。它是北美索不達米亞 * 亞摩利人聚居的中心地,同時亦是交通要衝,並有供奉月神辛(Sin)的廟宇。因為一直有人在當地居住,考古挖掘很有限。──《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一32】「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歲,就死在哈蘭。」 【創十一 32「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歲,就死在哈蘭」】 {命題31 }到底亞伯拉罕在75歲時離開哈蘭,或是135歲時離開哈蘭? 〔難題〕創十一章26節記載「他拉活到七十歲、生了亞伯蘭、拿鶴、哈蘭」;在使徒行傳第七章4節,司提反說亞伯拉罕住在哈蘭直到他父親(他拉)死了以後, 神使他從那裡離開。創十一章32節記載他拉205歲時,死在哈蘭。這樣計算起來,亞伯拉罕應在他135 歲時(205減70)離開哈蘭往迦南。但創十二章4節記載「亞伯拉罕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到底亞伯拉罕何時離開哈蘭;75歲或135歲時? 【解答】 亞伯蘭在75歲時離開哈蘭。雖然習慣上都以年齡次序由長到幼列出兒子的名字,但有時不一定如此。創十一章26節並不絕對意味他拉70歲時生了亞伯蘭,正確的解釋應是他拉活到70歲之後他生了三個兒子,就是亞伯蘭、拿鶴、哈蘭。哈蘭可能是他拉的長子,可以由他最先死去的事實來推斷(創十一 28 )。拿鶴可能是次子,而亞伯蘭是幼子(最年幼的)。 亞伯蘭被排在前,可能他是他拉家中最傑出的兒子。 因此亞伯拉罕在75歲時離開哈蘭,也就是他拉在130 歲是生了他。── 賈斯樂郝威《聖經難解經文詮釋手冊》 【思想問題(第11章)】 1 當代的人齊集建造巴別塔,這目中無神、自大的罪在今天仍可見 到嗎? 你自己的生活和態度又如何? 神為何要擾亂當代人的口音? 語言混亂的現象於末日會有什麽改變?參徒2:1-11; 番3:9。 2 亞伯蘭聽從神的呼召離開吾珥往迦南地時面對什麽困難? 後來怎樣解決了?參徒7:2-4。 3 亞伯蘭與妻子及侄兒進入迦南後,因個人的軟弱及惡劣的環境, 險些失去神的應許(2, 19),但神為他一一解決了。 這給信徒什麽激勵?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