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創世記第十三章拾穗

 

【創十三1「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都從埃及上南地去。」

         「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亞伯蘭下埃及的時候,聖書沒有提到羅得,因為在那裡所遇的事與羅得沒有關係。自從亞伯蘭歸迦南以後聖書才多論到羅得的事。「都從埃及上南地去」——(十二5第二2注)。迦南比埃及高。――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亞伯蘭對神的信心遇到又一次考驗。他的地位與利益都受到挑戰。伯特利與艾的水草已不足供給他和羅得的牛羊的需要(6節),他們的牧人開始相爭(7節)。亞伯蘭用寬大的胸懷與滿懷信心的遠見處理了這爭執,永除後患。他讓羅得選擇眼前見得到的一切,包括誘人的約但河整個平原。他不在乎這些,他的信心的眼睛已看見比這更美更永久的家鄉(來11章)。――《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在埃及未提及的羅得再次登場。因為羅得的作用和命運,只有在與亞伯蘭的立約關係中才得以出現。同樣,他的後裔亞捫族和摩押支系也只有在與選民以色列的關係中,才出現在神政史中。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三1~4亞伯蘭為了保全生命離開了立約之地迦南,在埃及經歷了屈辱的失敗,經受信仰上極大的損失後,為了恢復起初的信心,回到伯特利。那是他起初為神築壇的信心之地。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三14 亞伯拉罕的行程】 這家人是遊牧民族,因此途中必須定期停站,尋找水草來放牧牛羊。主前第二千年紀初期尼革地區(Negev,和合本:「南地」)的人口比現今稠密,或許能為這行程提供具體的驛站(參:出十七1)。亞伯拉罕回到伯特利一帶,顯示經文回到了盟 * 約的敘述,並且為與羅得分離作好準備。從埃及邊界到伯特利和艾,大約是二百哩的行程。──《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三1~9亞伯蘭和羅得分手:亞伯蘭帶著一家由埃及返回迦南南部,然後北上至伯特利和艾中間那塊草原居住。可是,他和羅得都擁有很多的牲畜,該地水源和青草不夠兩家的牲畜飲吃,兩家的牧人因此發生爭執。亞伯蘭就向羅得建議大家分手,再不住在一起。――《串珠聖經註釋》

 

【創十三2「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

         「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提前六79101719)。――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三3「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

 

【創十三4「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裏求告耶和華的名。」

         「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十二8第二注)。「他又在那裡求告耶和華的名」——(詩一百十六17)。――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求告耶和華的名: 表明亞伯蘭痛心悔改自己在埃及的行為,並用讚美和感恩之心獻上誠心的禱告,決意重新開始新的生活(18:49;50:15)。的確,神的家——屬靈的伯特利是信仰人的故鄉,幫助人恢復最初與神相遇的火熱經歷(35:1-3)――《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三5「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棚。」

 

【創十三5~7財產的增加造成牧放牛羊的不足,致使羅得的牧人與亞伯拉罕的爭吵(相爭)。比利洗人。迦南地的一個部族(比較三四30;申七14;士一17;三5,6;王上九20,21;拉九1)。──《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三57 牧人的需要和生活方式】 水草是遊牧民族成功的必備條件。四月至九月炎熱乾旱,他們必須將牛羊趕到較高的地區,才能找到牧草以及溪澗水泉。十月至三月較冷較濕,這時牲口必須回到平原放牧。因為這種季節性的遷徙,牧人若不想長期離開本村,就一定要接受無根的半遊牧生涯,全家隨牛羊移居。他們最主要的學問,是有關放牧沿途自然資源的知識。關於水草使用權的爭執,是導致牧人不和最常見的因素。──《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三5~13亞伯蘭在伯特利恢復信心之後馬上面臨試煉,就是與追求世俗富有的侄子羅得之間的糾紛。被自私念頭所惑,為保存己命不顧妻子貞潔的,在埃及所面臨的操練一樣,選擇關係到自己全部財產的草地,對他來說的確是一個大試煉。但是亞伯蘭紀念那位元不顧自己嚴重錯誤而拯救自己的神,勝過了這個試煉。通過放棄自己的利益(9),放棄世上的安逸,固守有神的應許和築壇的迦南地。亞伯蘭借著捨棄而成為(10:39)信心的典範。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三6「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

         「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參三十六7)。他們的性畜極多,所以他們所需要的草地也甚多。――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三7「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

         「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參十二6末句)。「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若注意以下書節中所引的字,就可知道羅得退步的次序:

(一)相爭(本節);(二)看見(10節);(三)選擇(11節);(四)直到(12節);(五)住在(十四12);(六)做官(十九1第三注,9)。――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比利洗人」:住在迦南地的一個部落。――《串珠聖經註釋》

 

【創十三7 迦南人和比利洗人】 請參看:出埃及記三710的註釋。──《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三8亞伯蘭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

         此處有小字『原文作弟兄』。亞伯拉罕與羅得的關係是叔姪(創十二5),所以意譯作骨肉。在原文弟兄二字含義較廣,可指一切的男性親屬kinsman和朋友。創廿九15拉班對雅各說:『你雖是我的骨肉,豈可白白的服事我?』跟著也有同樣的小字,中文其他本有譯為骨肉之親,詞書解骨肉乃喻至親『雖異處而相通,痛疾相救,憂思相感,生則相歡,死則相哀,此之謂骨肉之親。』―― 李啟榮《聖經小字解》

         「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柑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箴十五1)。同族相爭,主的名就必受辱;因此寧可退讓,不可相爭(腓二41415;羅十二1011;太六33)。「因為我們是骨肉」——骨肉原文作弟兄(附注)。――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三8~9請你。留意亞伯拉罕所顯出的風度和寬宏大量,他是羅得的長輩啊!弟兄。親屬。──《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三9「遍地不都在你眼前麼?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參二十15,三十四10)。「請你離開我,你向左」——就是向北,「我就向右」——就是向南。以色列人按著面向日出的地方定方向,他們就稱東為前邊,西為後邊,南為右邊,北為左邊。「你向右,我就向左」——(參雅三1318)。――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你向左: 本節使人聯想起耶穌的登山寶訓(5:9,24)。只有信心才能結出,謙卑和寬大的人格。只有完全超越世俗之享樂,單單信靠仰望神的人才可能做到這樣的謙讓。亞伯蘭以這種以自我犧牲的作法得到了三重效果:①阻止了趁兩者不合之際試圖掠奪他們財物的原住民的計謀;②與羅得保持和平相處,從而在外邦人社會中沒有玷污神的聖名;③藉著更加信靠屬天的基業,亞伯蘭的信心也日益增長。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三10「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

         「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參民三十二1,約壹二1510)。瑣珥的名就是比拉(十四2)。「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可見所多瑪、蛾摩拉未滅以前那地是極肥沃的。看以下數層就可知道羅得不讓亞伯蘭為大錯:(一)亞伯蘭為大(彼前五5;羅十三7);(二)羅得是跟隨亞伯蘭的(十二4);(三)羅得的產業多是因亞伯蘭得來的;(四)那地是應許亞伯蘭的(十二7)。按禮羅得該讓亞伯蘭選擇,亞伯蘭卻先讓了他(十三89,羅十二10;弗五21;腓二4)。――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約但河的全平原??都是滋潤的。灌溉系統在羅得時代前已經使用很久。羅得貪婪地想住在蒼翠繁茂的約但河谷,最終使他暴露於所多瑪的邪惡之中(12,13節;一九125)。瑣珥。一個位於死海南端的小城(另參看一四8;一九2023)。──《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三10 約但河平原】 從伯特利附近的山地,應該可以俯瞰約但河谷和死海北部的地區。雖然今日死海周圍不是什麼宜人的地帶,本節卻明言在遭受耶和華審判之前,情況截然不同。值得指出的一點,是約但河沿岸高原還有大片足以放牧的土地,可能也包括在本節的記載之內。──《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三10~11羅得身為亞伯蘭的侄子,自從離開哈蘭以來一直生活在他的影響力之下。他本當對自己監護人和保護人亞伯蘭履行兒子般的義務,但他卻隨從世俗的誘惑,被美麗的地,豐富的草場和水,繁榮的原住民的生活所吸引,選擇了世界。在羅得的腦海裡仍存留著以物質為中心的埃及人的思想。他這種忘恩負義的選擇,釀造了悲慘的結果——被擄、城市和家產被毀、喪失妻子和女婿、與女兒亂倫。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三10~13羅得的選擇:他選了約但河西岸南部那一片平原,包括死海南部三個城市(瑣珥、所多瑪、蛾摩拉)。這一帶水源充足(10「滋潤」),是最肥沃的土地;故此,作者用伊甸園和埃及地來描寫它的富饒。――《串珠聖經註釋》

 

【創十三11「於是羅得選擇約但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

         「於是羅得選擇約旦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羅得為自己選擇。【比方】有一人見了他的外甥,就從口袋要拿出一些錢來讓他自己挑選。內中有金幣,銀幣和銅幣;但小孩子不知道金幣和銀幣的價值,只挑選了那又大又亮的鋼幣。等他明白挑錯了的時候就要後悔。信徒若憑著自己挑選也是如此。參14節神為亞伯蘭挑選。羅得有三個錯:(一)眼錯(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二)心錯(選擇約旦河的全平原);(三)腳錯(往東遷移)。(參伯三十一7――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羅得為平原和城邑所吸引,一點也不念亞伯蘭所提到的“骨肉”之情,要了約但河全平原。可是這眼前的富裕後來變成了罪惡之源(13節),羅得日趨孤立,陷在異族的仇視中(十四1219章)。亞伯蘭因著信反得到了極大難比的福分。――《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創十三11~12羅得的行為是所有信仰墮落者的預表。他被世俗的富裕和享樂所吸引,離開亞伯蘭繼續往東遷移,在罪惡之城——所多瑪附近暫住之後,最終進入了城市的深處。成為被世上的名譽和物質所蒙蔽,離開神的世界而走向罪惡世界的不幸之人的典型。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三12「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

         「亞伯蘭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注意「漸漸」的。羅得起先不預備進所多瑪城。――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三12 迦南的界限】 聖經每處地方,都視約但河為迦南的東界(民三十四112尤然,並參其註釋)。故此羅得遷到平原的城邑,就很清楚是離開了迦南地,把它完全讓給亞伯蘭。──《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三13「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

         「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惑極」——本節是注段,顯明羅得所揀選之地的人如何(參十九章)。羅得全不理會所多瑪人的惡而遠離他們(結十六4950)。

【要訓】(一)紛爭因小事而起(7節,雅三5)。(二)讓人不算吃虧(89節,參1418節,弗五21;彼前五5,太六32)。俗語說:「人有一虧,天有一補」。(三)顧己不如顧入(1011節,腓二4)。【比方】有一個孩子掉在水裡。他父親恰巧從那裡經過,聽見孩子哭喊;但以為是仇敵的兒子,就不顧而過。不但不救孩子,心中倒反歡喜。後來知道所淹死的是自己的孩子,都後悔不及了。(四)遷居須擇好鄰(1213節,詩一1;林前十五33;箴十八24,十三20)。【比方】古時孟子的母親要揀選好鄰居。俗語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五)財帛難使心安(1011節,彼前二78)。亞伯蘭有神為朋友,羅得與惡人有交情。羅得在這件事上有四個錯處:(一)只顧眼前;(二)愛戀世俗;(三)一心二意;(四)連累全家。――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三14「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

         「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神就賜福與亞伯蘭(箴三56)。「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往東西南北觀看」——神後來也從尼波山上把那全地都指給摩西看(申三十四14)。「舉目」:羅得舉目(10節)乃是隨自己的意思;求暫時的福氣,遇非常的禍患。亞伯蘭舉目(本節)卻是因神的吩咐;受永遠的應許,得與神交通。

         亞伯蘭舉目四次:(一)看地面(本節);(二)看天星(十五5);(三)看神的使者(十八2);(四)看公羊(二十二13)。――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神起初給亞伯蘭的應許之地是沒有劃定界限的。人的信心有多大,便能取用多大。神要他舉目向四周觀看,答應他凡他見到的可以走遍,可以取得(17節)。他相信,神便和他立約,把“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幼發拉底河)之地”全賜給了他。

“埃及河”:參十五18注。――《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舉目……觀看: 這句話的意思是要亞伯蘭,克服與羅得的訣別帶來的屬肉體的孤獨和傷心,要他用信心和期待的目光觀看立約之地。這段場面,使我們聯想到,神的應許尚未在歷史中成就以前,在毗斯迦山頂,神讓摩西看見迦南地的情景(34:1-4)。信就是看見眼睛所看不到的、擁有尚未得到之物的信仰(11:1)。我們也當懂得用信心的眼光仰望那聖潔的地方,屬天的迦南。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三14~17亞伯拉罕與羅得分開後,神再次確認把迦南地永遠賜給他和他後裔的應許(15節)。但他仍然沒有兒子。──《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三14~18神替亞伯蘭選擇:亞伯蘭追求和睦,主動和羅得尋求解決紛爭的方法;他也是慷慨禮讓,請後輩侄兒先作選擇,現在,神為他選地,凡他看見的土地都要給他和他的子孫(15)。――《串珠聖經註釋》

         這是亞伯蘭自我犧牲的信仰得到神的認可的場面。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三15「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神也將這地賜給以撒(二十六3)並雅各(二十八13,三十五12)。「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遺」——亞伯蘭到底沒有得這地。他的後裔雖得迦南為業,究竟所享受的不過是神所應許亞伯蘭之地的一部分(來十一91339);但將來是必要得著的(參太二十二3132)。――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三16「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

         「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塵沙可比屬地的後裔。十五5節之「眾星」可此屬天的後裔。亞伯蘭的後裔中也有這分別(參十二23注)。「人若能數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參十五5注)。――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修辭上的誇大語法,強調子孫眾多。――《串珠聖經註釋》

         地上的塵沙: 對年老無子的亞伯蘭來說天上的眾星(15:5),海邊的沙(22:17)形容神對後裔的應許,是夢一般的盼望。但現在這個應許在歷史上真的成就了(王上4:20),在屬靈方面也完全成就了(8:11;4:16,3:7,29)――《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三17「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

         「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神要亞伯蘭憑著信心取得那地的所有權(參書一3)。――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三18「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裏居住,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侖」——這城後來名為基列亞巴(二十三2,士一10末句),(「基列」就是「城」的意思,即「亞巴城」,書十三19,十五94560,民二十二39等節的「基列」也同此)。到約書亞的時候又複稱原名為希伯侖(書十四15,十五1354;參民十三22)。「幔利的橡樹那裡居住」——幔利是以實各和亞乃二人的哥哥;他們弟兄二人都與亞伯蘭有盟約(十四13)。本節的橡樹是因這幔利起名。「在那裡為耶和華集了一座壇」——神的應許(1417節)激動了亞伯蘭的心。――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希伯侖”意為“聯合”,是亞伯蘭活動中心。此城在耶路撒冷以南30餘公里,位於迦南地的南部。希伯侖又名“幔利”(二十三19)、“基列亞巴”(二十三2);幔利是當時一個著名人物(十四13),聖經上常用“幔利的橡樹”來指這個地方。亞伯蘭後來在希伯侖買地葬妻(二十三13),成了亞伯蘭家族的祖墳地(四十九2932)。以撒、雅各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希伯侖(三十七~四十五章)。“帳棚”與“祭壇”是他們生活的重要標記。――《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希伯侖」和「幔利」指同一地域,位於耶路撒冷以南三十二公里(二十英里)。――《串珠聖經註釋》

         搬了帳棚。直譯作:他住帳棚,或一直遷移他的帳棚,展示對神之應許地的所有權。然後在耶路撒冷以南二十二英里(35公里)之希伯崙的幔利的橡樹那裏住下來。橡樹或作平原。幔利是當時一個有名的人(一四13)。──《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三18希伯侖是什麼地方?狀況如何?】

答:希伯侖--友誼之意,是世界最古的一座城,原名基列亞巴,距耶路撒冷南方約六十五裡,距幔利的橡樹不遠(十三18,廿三219,卅五27,民十三22,書廿7),附近有以實各谷(民十三23)。亞伯拉罕、以撒、雅各常在這裡支搭帳棚,後來都以這地方為墳地(創廿三全,廿五9,四九2931)。此地裡面有回教人建立清真寺,將墳墓圍在院內。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的時候,取了這城(書十36,十一21,十二10),原分配在猶大支派所得的分內,歸於迦勒和他的兒子;後來分地給利未人的時候,把這地立為逃城(書十五54,廿7,廿一11,十一10)。押尼珥的墳在這地,伊施波設的首級,亦葬於這墳地的旁邊(撒下三32,四1812)。大衛卅歲的時候,以色列的長老們都到這地膏立他為王(撒下五5)。押沙龍也在這地自立為王(撒下十五710)。羅波安曾修築這城為保障(代下十一10)。由巴比倫返國的人,都有分在這城居住(尼十一25)。現代希伯侖城人口甚多,商業發達,果園茂盛。此外,希伯侖亦為人名,為利未支派哥轄之子(出六18,民三1927,代上六2),又是猶大後裔的一人(代上二4243)。――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創十三18 希伯崙】 希伯崙城位於猶大山地(海拔約3,300呎),耶路撒冷西南約十九哩,別是巴東北二十三哩。它是通往東面之拉吉和北面的耶路撒冷兩條古道會集之處,地位重要,自古一直有人居住。當地的泉水和井水,足以種植橄欖、葡萄,以及應付創世記二十三章所形容的那種半農牧經濟的需要。聖經說希伯崙「比埃及的鎖安城(即亞華里斯〔Avaris〕)早七年」被建造,據考證是主前十七世紀(參:民十三22註釋)。和在伯特利一樣,在此築壇之舉將本城變為後世的宗教中心。族長後來在此埋葬,更加強了它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可見於大衛的史事:撒下二17,十五712──《舊約背景註釋》

 

【思想問題(第13章)】

1 本章章首指出亞伯蘭重獲信心(4),但他跟著又遭遇到什麽試  驗呢?

  從得失的角度看,與羅得分手是得或失?參10-17; 14:11-12

2 亞伯蘭雖與羅得有利益衝突,但仍持慷慨仁愛的態度。在這事上他對神的信心是怎樣的?

  他對財物的看法又如何?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