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創世記第十八章拾穗

 

【創十八1「耶和華在幔利橡樹那裏向亞伯拉罕顯現出來。那時正熱,亞伯拉罕坐在帳棚門口」

         ——在本章內可看出亞伯拉罕有五種美德:(一)樸實;(二)恭敬;(一)謙卑;(四)虔誠;(五)寬容。――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本章所記是神與人同在的歡樂,與19章所記罪惡人間的黑暗成強烈對比。亞伯拉罕的信心進入了更深的層面,他關心陷在罪中的人。

    “幔利橡樹”指希伯侖(參十三18注)。――《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幔利。參看第十三章18節的腳註。帳棚。在亞伯拉罕住在巴勒斯坦的日子,我們常常看到的是帳棚(比較一二8;一三3)和祭壇(比較一二7,8;一三4,18;二六25),而不是宮殿和廟宇。──《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八1 天正熱時坐在帳棚門口】 遊牧民族的山羊皮帳棚在晚上可以放下簾子保溫,白天則拉起讓涼風吹進來。日間正熱時坐在帳棚門口,一方面可以遮蔭、享受涼風,另一方面也能看守棚內的財物。──《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八1~8亞伯拉罕接待耶和華和祂的使者:他款待三個客人的態度有兩大特點:

 1 他把最好的拿給他們享用,包括拿水給他們洗腳 (4), 拿餅給他們吃 (5), 又宰了一隻又嫩又肥的小牛,還供應奶油和牛奶(8)。

 2 他用最迅速的行動款待客人,本段經文四次提到他「急忙」和「跑」(2, 6-7)。――《串珠聖經註釋》

         本文描述了亞伯拉罕接待客人的美好、真誠的態度。招待客旅雖是當時的習俗,但這個故事的含義超過了單純接待客旅的層面,它講述了鄰舍之愛。亞伯拉罕是用愛心招待客旅的典範(13:1,2),特點如下:①發自內心樂意接待。亞伯拉罕雖然已是100歲高齡的老人,但他不顧烈日酷暑,一見行人便“跑去迎接他們”。若不是發自內心的愛和熱情,他決不能做到這一程度(約壹3:18);②謙卑地接待。亞伯拉罕身為大部族的族長,在年齡和地位都一無所知的陌生人面前俯伏在地,象僕人對主人所行的那樣,以最高禮遇迎接他們。亞伯拉罕稱呼他們為“我主”,把自己比喻成“僕人”;③殷勤地接待。雖然食物只有幾盤牛犢肉、幾塊餅、奶油和奶,但這一切都是亞伯拉罕精心挑選,又是撒拉親手製作,並由年老的族長親自服侍。本文是亞伯拉罕的信仰人格在生活中表現出來的最好例子。他的確在不知不覺中(13:2)謙卑地俯伏在神面前敬拜、並以喜樂的心接待。雖然神暫時成了亞伯拉罕的客人,但在天國裡,神將以主人的身份永遠接待亞伯拉罕(8:11;22:12)。有時在我們不經意時,主以我們意想不到的身份來找我們,試驗聖徒的信心(25:31-46)――《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八1~10亞伯拉罕在帳棚門口看見那三個人是天使麼?】

答:天使就是耶和華的使者,有時候就是神的自顯,有時候乃是藉著人的形像和人交談(參上冊27題);此處提到亞伯拉罕在帳棚門口看見三個人在對面站著,就謙卑俯伏在地,稱說我主,並且殷勤接待他們,預備飲食,加添心力。這樣看來,他們都是人了(16)。雖然說是人,但從十八17202223節中,可知其中一位是耶和華自己,其他二位是天使(22,十九11012131516)。亞伯拉罕起初並不認得那三位是誰,但用愛心接待他們,視同客旅,不知不覺就接待了天使(來十三2)。這裡的記載,一開始,就指明那顯現的是耶和華(1),且有力地顯示那天使,為三位一體真神之第二位聖子耶穌基督的預表。――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創十八1~21本章內容是滿有神恩典的故事,17章有關割禮的契約之後,亞伯蘭欣然順從割禮的命令。神親自率領兩個天使訪問族長的家,接受亞伯拉罕至誠的款待(1-8),神啟示了兩個天上的秘密:一個是恩典的啟示(9-15),再次應許撒拉將懷孕;另一個是關於罪惡之城——所多瑪滅亡的啟示(16:21)。神這種恩典和憤怒的雙重顯現,使我們聯想將來基督的再臨。主的再臨,使順從信他的人勝利和歡樂(提後4:8;2:13);對不順從的墮落者來說,則是痛苦和悲傷(帖後1:8,9;1:7)――《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八2「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在對面站著。他一見,就從帳棚門口跑去迎接他們,俯伏在地」

         「舉目觀看,見有三個人……」——雖說是人,但從17202233節中可知一位是耶和華,其他兩位是天使(22節,十九113注)。「他一見,就……跑去迎接他們」——亞伯拉罕起初並不認得那三位是誰(來十三2)。――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這“三個人”中,有一位是耶和華自己,神親自顯現(13節)。後來向羅得顯現的另外兩人是天使(十九1)。――《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三個人。一個是耶和華( 1節),另外兩個是天使(比較一九1)。──《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八25 款待(筵席)】 當時待客的風俗,是對於任何到訪的陌生人,都要提供憩息機會,使他們能夠恢復精神,用一頓膳。這作法能將可能會成為敵人的人,起碼暫時轉化為朋友。禮節要求主人供應的食物,比原先所說的豐盛。亞伯拉罕不過是說要請他們用膳,但做出來的卻是新鮮烘出來的麵包、牛犢,以及牛奶和酸乳的混合品。新鮮肉食最顯出他的慷慨,因為這不是他們日常所吃的食物。這個筵宴與烏加列史詩《阿赫特》中,神祇代表卡撒瓦哈西斯(Katharwa-Hasis)遊經該城時,丹尼珥供應給他的食物相仿。──《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八3「說:『我主,我若在你眼前蒙恩,求你不要離開僕人往前去。」

         若……蒙恩: 可譯成“如果可以的話”(共同譯本),“請拜託”(LB)。是表示謙卑美德的慣用詞(30:27;撒上20:29;7:3)――《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我主。理解為較好。亞伯拉罕也許不能馬上認出他的客人就是耶和華(比較瑪挪亞類似的經歷;士一三1523)。──《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八3~8當日社會對不速之客的盛情款待,迄今仍見於中東、北非一帶遊牧民族中。有的主人還堅持客人先用飯,自己站在旁邊侍候。比較十九13――《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創十八4「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在樹下歇息歇息。」

         「容我拿點水來,你們洗洗腳」——當時迦南人所穿的是有底無幫的鞋,所以行路的人須要常洗腳(十九2二十四32,士十九21,提前五10)。――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洗洗腳: 阿拉伯和巴勒斯坦大部分地帶是沙塵覆蓋的粗糙的沙漠路。通常人們除了穿涼鞋那樣簡單的鞋,什麼也不穿,因此接待客旅時,提供洗腳水是必不可少的。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八4 洗腳】 古代近東大多數地方都是乾燥多塵的氣候,所以給客人洗腳是基本的待客行為。皮革的涼鞋和軟靴都很普遍,但兩種都無法隔絕塵沙。──《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八4~8亞伯拉罕按照典型的東方禮儀來招待他的客人。這幾節經文的細節(如他們就喫了)顯示這事件並不是異象或異夢。──《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八5「我再拿一點餅來,你們可以加添心力,然後往前去。你們既到僕人這裏來,理當如此。』他們說:『就照你說的行吧。』」

 

【創十八6「亞伯拉罕急忙進帳棚見撒拉,說:『你速速拿三細亞細麵調和做餅。』」

         「細亞」——一細亞約合一伊法的三分之一。――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三細亞細面」:約為廿二公升麵粉,可以做成很多的餅,表明亞伯拉罕對客人的尊敬和關注,力求預備充足。――《串珠聖經註釋》

 

【創十八6~8亞伯拉罕最大限度地利用短暫的時間,實行最好的招待。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八68 麵粉和烘焙】 做麵包的細麵粉有三細亞之多(約20夸脫),再次顯出亞伯拉罕待客是何等慷慨。遊牧民族沒有烤爐,所以是將麵團放在鍋子或燉鍋的邊上加熱。用這方法烘出來的,是圓形稍微發酵的麵包。同吃的奶油(酸乳)和奶是慣常的佐膳料,也是畜牧正常的副產品。撒拉留在帳棚裡面,可能反映女子習慣上不與男子同吃。──《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八7「亞伯拉罕又跑到牛群裏,牽了一隻又嫩又好的牛犢來,交給僕人,僕人急忙預備好了。」

 

【創十八8「亞伯拉罕又取了奶油和奶,並預備好的牛犢來,擺在他們面前,自己在樹下站在旁邊,他們就吃了。」

         「他們就吃了」——有靈體的天使本不用吃飯,但亞伯拉罕既然厚待他們,他們也能領受。主耶穌從死裡復活,成了靈體的時候,也能用人的飲食(路二十四3041,徒十41)。――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奶油」:是用駱駝和山羊的奶製成的,在中東一帶被視為上好的飲品。――《串珠聖經註釋》

 

【創十八9「他們問亞伯拉罕說:『你妻子撒拉在哪裏?』他說:『在帳棚裏。』」

         ——撒拉不信神應許亞伯拉罕的話(十七1619),所以神這一次顯現,特要建立撒拉的信心(來十一6,雅一6)。――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八9~15耶和華再次應許撒拉生子:撒拉聽見她將會生一個兒子,就偷偷地暗笑,因她覺得自己和丈夫都衰老了,不可能生兒養女。但耶和華說:「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麽」(14),即是說:「有什麽事是耶和華不可以做成的」?――《串珠聖經註釋》

 

【創十八10「三人中有一位說:『到明年這時候,我必要回到你這裏;你的妻子撒拉必生一個兒子。』撒拉在那人後邊的帳棚門口也聽見了這話。」

         「我必回到你這裡,……劉劍必生一個兒子」——這是神的口氣。――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我必要回到你這裡: 神所說的“回來”、“降臨”等表現手法,指出神將親自介入到某一事件作工。這句話的意思為“這次雖只帶應許到你們家,而下次必會帶著這應許的成就,再次光臨你們家”。那人後邊的帳棚門口: 遊牧民的住處是帳棚。帳棚以裡面的簾布為界限分為兩部分。外間主要是男人接待客人的客間,里間則存放所有的生活用品、炊事用具等,是女人的內室。撒拉偷聽天使的對話,可能就是在裡面的內室。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到明年這時候。直譯作:按照人生的時間 ──《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八11「亞伯拉罕和撒拉年紀老邁,撒拉的月經已斷絕了。」

         「亞伯拉罕撒拉年紀老邁」——這樣看來,利百加(亞伯拉罕的侄孫女)嫁于亞伯拉罕的兒子以撒也不為稀奇。「撒拉的月經已斷絕了」——這樣,撒拉在肉體方面毫無生子的指望了。人常以為自己若有一點力量辦事,那事就有盼望;若全無力量而單靠那看不見的神,就難以相信。但神往往使祂的僕人到那全不能靠自己的地步,才賜福與他們。――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八12「撒拉心裏暗笑,說:『我既已衰敗,我主也老邁,豈能有這喜事呢?』」

         「撒拉心裡暗笑說:我已衰敗,我主也老邁,豈能有這喜事呢」——注意本節的「我」字。這「我」字就是不信的根源。不信的人只看見自己的難處,信的人雖知道自己有難處,還是仰望全能的主。【比方】十二個探子(民十三25至十四10)。――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撒拉暗笑,可能亞伯拉罕未曾把神應許得子的事告訴她(十七16),也可能她聽了並不相信。她從人的有限出發(12節),對於要憑信心方能見到的應許和立約,認識十分膚淺,因此她竊笑。神責備了她,神所說: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14節),成了古今信徒力量的來源。――《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撒拉心裏暗笑,由於她不知道第十七章19節的應許,或由於她不相信這事會成就。──《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八13「耶和華對亞伯拉罕說:『撒拉為甚麼暗笑,說,我既已年老,果真能生養嗎?」

         陌生的過路人在第9節能夠叫出族長夫人的名字,見證了能鑒察人內心的神的全知性。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三人的其中一人(參看2節)現在清楚可識別為耶和華,因為祂知道撒拉內心的思想。──《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八14「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到了日期,明年這時候,我必回到你這裏,撒拉必生一個兒子。』」

         「耶和華豈有難成的事嗎」——(耶三十二17)。――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八15「撒拉就害怕,不承認,說:『我沒有笑。』那位說:『不然,你實在笑了。』」

         「不然,你實在笑了」——(參12節)。可見亞伯拉罕所接待的客不是平常人,因他知道隱密的事(詩四十四21百三十九14,參約二25末句)。後來撒拉也相信了(來十一11)。――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八16「三人就從那裏起行,向所多瑪觀看,亞伯拉罕也與他們同行,要送他們一程。」

 

【創十八16~21耶和華向亞伯拉罕預告所多瑪的滅亡:當亞伯拉罕按照該地送客的習慣陪客人走一段路時,耶和華就定意把要毀滅所多瑪之事告訴亞伯拉罕,因為耶和華既「眷顧」(19, 或作「揀選」)亞伯拉罕,和他立約,便應把自己要做的事告訴他,讓他從中得到警惕,好好教導子孫遵行神的道(19)。亞伯拉罕和神有十分親密的關係(以賽亞稱他為「神的朋友」,見賽41:8), 故能夠獲知神的心意。(參考:所多瑪與蛾摩拉)――《串珠聖經註釋》

         向所多瑪觀看: 可直譯為“把臉朝向所多瑪”。就象天上的審判官面向左邊被咒詛的人一樣(25:41),神要把審判的臉朝向所多瑪。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八17「耶和華說:『我所要做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

         「耶和華說:我所要做的事,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神不瞞著亞伯拉罕的緣故有三:(一)神愛亞伯拉罕,稱他為朋友(代下二十7,賽四十一8,雅二23,參約十五15,詩二十五14);(二)神要教訓後世的人(1819節);(三)神要讓亞伯拉罕在拯救羅得的事上有份(十九29)。亞伯拉罕早已知道所多瑪蛾摩拉所要受的刑罰(詩二十五14);這兩座城要的人卻一點也不曉得(路十七2829)。正如現在的信徒知道神將來的忿怒;教外人卻不理會。【比方】挪亞早知道洪水要氾濫於世(六13);約瑟早知道埃及必遇饑荒(創四十一2831)。撒母耳早知道主要棄絕掃羅(撒上十五28);但以理早知道外邦人將來如何(但二,七,九,十一章);使徒早知道耶路撒冷的結局(路二十一2024)。――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從神說的這句話和容許亞伯拉罕為所、蛾二城代求(2225節),亞伯拉罕不只是“神的朋友”(代下二十7),也是祂的同工。――《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創十八17~19豈可瞞著亞伯拉罕呢: 神把關於所多瑪城命運的秘密告訴亞伯拉罕,理由是:①教導他蒙福的原理。作為神所揀選的民族——以色列的祖先,萬國都必因他得福,亞伯拉罕有責任教導自己的眾子和後裔“遵守神的道,秉公行義”(19),這才是真正的蒙福之路;②教導他救贖的原理。沒有審判,救贖就沒有意義,沒有救贖的審判也無法想像。因此神把救贖和審判、祝福和降禍兩條路指示給亞伯拉罕,目的是為了使他的一切後裔把所多瑪城的滅亡作為警戒,選擇救贖之路。對於經常與自己保持親密交通的屬靈朋友,神從各種角度向亞伯拉罕啟示自己的意圖(25:14;3:23;3:7)――《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八17~33這個段落就是亞伯拉罕被稱為神的朋友的基礎(代下二○7;賽四一8;雅二23)。──《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八18「亞伯拉罕必要成為強大的國;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

 

【創十八19「我眷顧他,為要叫他吩咐他的眾子和他的眷屬遵守我的道,秉公行義,使我所應許亞伯拉罕的話都成就了。』」

 

【創十八20「耶和華說:『所多瑪和蛾摩拉的罪惡甚重,聲聞於我。」

         「耶和華說:所多瑪和蛾摩拉是罪惡甚重,聲聞於我」——(參四10注)。――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聲聞於我”的聲音,可以是受罪惡之害的人的呼叫;也可以是二城罪惡的生浪(十九13)。公正的神懲罰罪惡之先,一定仔細審察,充分權衡。――《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所多瑪和蛾摩拉: 與押瑪、洗扁和瑣珥一樣,位於死海南端西訂穀的城市(14:2,3)。這裡的人極其墮落,所以在人類歷史上,所多瑪和蛾摩拉這兩座城成了“罪惡之城”的代名詞(3:9;23:14;10:15;1:7;11:8)。聲聞: 對罪而發的呐喊、怨聲。此話源自古人的思想,認為含冤而流的血不歸地,卻向天呼求(4:10),象徵所犯罪惡的嚴重性和破壞性。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所多瑪和蛾摩拉的呼喊。所多瑪和蛾摩拉可怕的罪惡向天大聲呼喊,要求神作出懲罰(比較四10)。──《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八 20所多瑪,蛾摩拉二城在何處?】

    答:所多瑪Sodom─—意思是焚燒,蛾摩拉Gomorah意思是淹沒或一片廢墟。這二城的位置,有人說是在死海的南端或北端。但究竟何處是其確定的位置,甚難考證。古時的作家們多認為今日之死海,為其埋葬之遺址。是因其罪惡深重而受神降下天火燒滅。城中連十個義人也沒有,真是惡貫滿盈,罪無可逭。幸有羅得一家之得救,實因他的伯父亞伯拉罕之蒙神紀念而得脫險也。(創十八20—十九 29)。這一次的毀滅,乃是末世將臨用火滅世災難的預兆,為我們最好的鑒戒。(彼後二5 6,三7 10—13)。──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創十八20~21神把自己的想法(17-19)告訴亞伯拉罕。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八2021 審判官收集罪證】 本段和巴別塔的這段敘述(第十一章)都有一定程度的擬人化(以人性的特點來描述神)和神義論(解釋神的行為)。神兩次都是在採取行動之前,親自「降臨」調查實況,以表明祂的正義和公平。──《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八21「我現在要下去,察看他們所行的,果然盡像那達到我耳中的聲音一樣嗎?若是不然,我也必知道。』」

         「我現在要下去,察看他們所行的」——這是借用的話;顯明神要詳細鹽察,然後才降罰於人(十一5注,七節,出三8)。――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察看: 神不是因沒有親眼看見罪惡,不敢確認,而是指在到達所多瑪城之前再給他們一次悔改的機會。在迦勒底的譯文裡補充了這樣的一句話;“而且若他們悔改,我將免除懲罰”。基督甚至拯救了臨死之前悔改的強盜(23:40-43)――《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無所不知的神當然全知道所多瑪所發生的事情,但祂的公正要求祂證明祂全然掌握有關的事實。實際上,前往所多瑪去的,是神的兩位使者(參看 22節)。──《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八22「二人轉身離開那裏,向所多瑪去;但亞伯拉罕仍舊站在耶和華面前。」

         「……但亞伯拉罕仍舊站在耶和華面前」——(結二十二30)。亞伯拉罕的禱告有五種特色:(一)坦然無懼(2325);(二)恒心祈求(242932);(三)十分虔敬(3032);(四)急切代禱(因見罪人危險);(五)蒙主應允(十九29)。――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八22~23亞伯拉罕為所多瑪向耶和華哀求:有關亞伯拉罕的禱告,以下幾件事值得留意:

 1 「亞伯拉罕仍舊站在耶和華面前」:原是「耶和華仍舊站在亞伯拉罕面前」。神不但把秘密告訴亞伯拉罕,且讓他有機會向神祈禱。透過禱告,亞伯拉罕更明白神的心意;神毀滅所多瑪,因該城罪惡滿盈,連十個義人都沒有,應受刑罰。

 2 亞伯拉罕的禱告十分坦誠;他自己微小(27「我雖然是灰塵」),卻為了所多瑪城勇敢地向神大膽坦誠說出心聲,甚至兩次求神不要生氣(30, 32)。

 3 亞伯拉罕的禱告極其恒切;他不放鬆,一次又一次和神討價還價,求神施恩,改變 原定要毀所多瑪的計畫。――《串珠聖經註釋》

         本文是全本聖經最為懇切、堅韌、充滿愛心的代禱。從中可以知道,所多瑪城的滅亡雖是因為罪惡的蔓延,但最終還是因為缺乏義人。因此在擔心周圍的墮落狀況之時,信徒應該先悔改自己的不義之處(23:28)。亞伯拉罕禱告的特點:①信心的禱告,確信神對人類的大愛和公義(23-25);②謙卑的禱告,在神面前謙卑,把自己看作塵土(27);③不是只為親屬羅得而作的狹隘的禱告,而是為城中的所有人獻上的禱告(24,28);④真誠地愛那些人,甚至是墮落的罪人。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八2233 亞伯拉罕的談判】 討價還價是近東交易的一部分。然而在這個案例中,亞伯拉罕指定足以使所多瑪、蛾摩拉得免滅亡的義人數目,卻一再顯明了神作為的公義。公義的神不會未經警告或調查,便毀滅義人。在這早期,即使是不義的人也能因義人的緣故免禍。但另一方面,姑息邪惡也不能使正義得以伸張。討論義人數目的意思,可能不是他們能否抵消其他人所作的惡,而是給予足夠的時間,看他們能否產生歸正的影響力。──《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八23「亞伯拉罕近前來,說:『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嗎?」

         「無論善惡,你都要剿滅嗎」——本段雖沒有指明亞伯拉罕為何禱告,但在第十九章裡卻顯明是因所多瑪城內有羅得並他全家的緣故;亞伯拉罕這樣為羅得擔心,正是以善報惡(十主10)。――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亞伯拉罕憑著信心一步緊過一步向神祈求。他不只關心城裡的家人,也關切整個城裡的人。――《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再次留意亞伯拉罕對別人的關心(比較一三8,9)。──《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八24「假若那城裏有五十個義人,你還剿滅那地方嗎?不為城裏這五十個義人饒恕其中的人嗎?」

         五十個義人。羅得是其中一個(參看彼後二7),但亞伯拉罕顯然認為當中還有其它義人。他不僅僅是與神討價還價;神並不喜悅惡人死亡(比較結三三11 )。──《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八25「將義人與惡人同殺,將義人與惡人一樣看待,這斷不是你所行的。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

         「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在如今的世代,神也審判惡人(賽二十六9);將來的審判,則全託付於聖子(約五22,徒十七31)。――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亞伯拉罕並沒有無條件地要求耶和華的恩惠,而是承認神的審判是公正的,是以公義為基礎的。比起當時近東其他宗教迷信和薩滿教的神觀,亞伯拉罕的神觀是成熟的,遠遠超過他們。亞伯拉罕深深覺察到,耶和華神與缺乏倫理的假神不同,他是分別善惡、義人惡人的公義的神。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八26「耶和華說:『我若在所多瑪城裏見有五十個義人,我就為他們的緣故,饒恕那地方的眾人。』」

 

【創十八26~32起初亞伯拉罕認定神的公義(23-25),此時,亞伯拉罕更依靠神的慈悲和憐憫懇求。本文以漸近的形式充分表明神耐心聽取義人的懇求的無限慈愛(5:16)――《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八27「亞伯拉罕說:『我雖然是灰塵,還敢對主說話。」

         我雖然是灰塵: 這不是單純謙虛的表現,而是在神面前,正確認識到自身的存在(3:19),是真實的信仰告白(9:21-23)――《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八28「假若這五十個義人短了五個,你就因為短了五個毀滅全城嗎?』祂說:『我在那裏若見有四十五個,也不毀滅那城。』」

 

【創十八29「亞伯拉罕又對他說:『假若在那裏見有四十個怎麼樣呢?』祂說:『為這四十個的緣故,我也不做這事。』」

 

【創十八30「亞伯拉罕說:『求主不要動怒,容我說,假若在那裏見有三十個怎麼樣呢?』祂說:『我在那裏若見有三十個,我也不做這事。』」

 

【創十八31「亞伯拉罕說:『我還敢對主說話,假若在那裏見有二十個怎麼樣呢?』祂說:『為這二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

         ——亞伯拉罕六次祈求(參路十一8)。唯有與神相近的人才能為以人祈求。【比方】羅得未曾替所多瑪人代求。――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八32「亞伯拉罕說:『求主不要動怒,我再說這一次,假若在那裏見有十個呢?』祂說:『為這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

         「……再盼這一次——假若在那裡見有十個呢」——(士六39)。大概亞伯拉罕以為在羅得一家並他的僕人中,必定有十個義人。「為這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那城」——意思說:寧可叫許多罪人不受刑罰,不可叫一個義人同罪人滅亡;神也承認此理(耶五1)。按十九29節可見亞伯拉罕的禱告有功效(雅五16)。――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羅得就是亞伯拉罕所代求的“義人”中的一人(彼後二7),只是力量太小,無法讓城中的人歸義。所多瑪城連十個義人也找不到!――《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假若在那裡見有十個」:亞伯拉罕不繼續把義人的數目減低於「十個」,可能他覺得所多瑪城若沒有十個義人,則該受毀滅。――《串珠聖經註釋》

         我再說這一次: 如德里慈(F.Delitzsch)所說,這句話表現出“在信仰上,被造物對造物主的厚顏無恥”。好似耍賴般表明了人類無可奈何的光景。但是神卻喜悅這種禱告和懇求的態度(1:18;7:7-12;11:5-13;18:1-8)。這就是神對人類“不顧一切”的愛。為這十個的緣故,我也不毀滅: 一個國家滅亡的根本原因,不是外界的侵入,而是自身的墮落。用悖論性說法,保守一個國家並非靠軍事力量,而是因著敬畏神之義人的懇求。因著他們的代禱,罪人才不至於滅亡,仍能存活<9:2,為代禱的功效和有限性>。因而,所多瑪的滅亡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十個懇求祈禱的義人。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所多瑪連十個義人也找不到(比較一九14),所以該城必須被毀滅。──《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八33「耶和華與亞伯拉罕說完了話就走了;亞伯拉罕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為了挽救所多瑪城,亞伯拉罕開始提議50個義人,之後是45個、40個、30個、20個、最後是10,神都同意。亞伯拉罕沒有繼續懇求5,便停止了。原因可能是他認為所多瑪城裡除了有侄子羅得和他的妻子,還有兩個未婚的女兒和她們的未婚夫,並其他眷屬,他們加起來至少有10個。但最終被得救的只有羅得和他的兩個女兒共三人。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思想問題(第18章)】

1 亞伯拉罕雖然是依照當時的習俗款待客人,但他的盛情卻是對人尊敬與關注的表現,這給我們什麽提醒及榜樣?

2 神與亞伯拉罕剛立了約不久(見17),又再次向他顯現,重申他在翌年必得兒子的應許(10-14),其意義何在?

3 讀畢本章,你對神的性情有否新的領會?

4 亞伯拉罕為他侄兒羅得所處的城市代求,神也答應為十個義人的緣故保存該城。今天你有否為你的時代禱告?

  你所重視的是物質上的富裕,還是公義、正直?

5 神向亞伯拉罕坦言 行事的計畫,亞伯拉罕則不斷向神坦誠禱告,這種神人之間獨特的關係在其他宗教可以找到嗎?

  你怎樣才可與神有深交?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