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第十九章拾穗 【創十九1】「那兩個天使晚上到了所多瑪;羅得正坐在所多瑪城門口,看見他們,就起來迎接,臉伏於地下拜」 「那兩個天使晚上到了所多瑪」——(十八22)。「羅得正坐……」——(詩一1)。「……在所多瑪城門口」——城門口就是辦公事的地方,因此有入以為羅得做了本城的紳士(9節,書二十4,申七六18,參二十一19)。「看見他們,就起來迎接,臉伏於地下拜」——(來十三2,伯三十一32)。――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城門口是商賈貿易和百姓訴訟的地方(二十三18;三十四20;申二十一19;二十二15;二十五7;得四1)。羅得坐在城門口,表示是城中有身分地位的人(比較9節)。――《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晚上: 天使特意晚上來訪,似乎是為了更確切地觀察所多瑪城的墮落。因為淫亂和放蕩、各樣邪惡常在晚上橫行。當基督以世上光的身份降臨時,愛慕黑夜的世人不但沒有迎接他(約1:4-11),反而把他釘死在十字架上。城門口: 古時候城門口是審判、訴訟、商業、社交生活的主要舞臺。因此城門口時常有許多人(34:20;申21:19;22:15;得4:1,10;箴31:23)。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那兩個天使”。即探訪亞伯拉罕那兩個天使(參看一八22)。“所多瑪城門口”是公眾的活動中心。羅得站在那裏,可見他是該城的審判官(參看一九9)。他深深地鞠躬,以慣常的方法來歡迎兩位天使。──《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九1 臉伏於地下拜】 向尊長致敬,和表示善意的方法之一,是下拜到地。一部分來自 * 亞馬拿的埃及文獻(主前十四世紀),甚至將這動作重複七次之多。──《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九1~3】羅得接待耶和華的使者:當兩個使者抵達所多瑪的時候,羅得正坐在城門口(1)。 「城門」:是中東每一個城市最主要的集合地點,是買賣和訴訟的場所。他請兩個客人到家中住一夜,因他知道所多瑪居民會加害在街上過夜的外人。――《串珠聖經註釋》 羅得的熱情與4-9節中本地居民的態度不同,依稀反映出殘留在羅得內心中的敬虔(彼後2:6-8)。但羅得的根本性錯誤是沒有堅決離開罪惡滿盈的城市,及至那時還生活在那裡。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九1~3 坐在城門口】 古代的城門有後世公眾廣場的作用。由於不斷有人經過,它是商人擺設貨攤,審判官聽案的理想場所。羅得坐在城門口,證明所多瑪的社會已經接納他為其中一份子。──《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九1、24 所多瑪、蛾摩拉】 死海東部沿岸「平原的城邑」的確實地點仍未確定。但它和瑣珥(主後六世紀馬底巴地圖中之瑣阿拉〔Zoara〕)的關係,和「西訂谷」中的石漆坑(創十四10),都指向死海的南端。認為這些城邑在死海北端的論證,則是基於距離希伯崙的路程(18哩,南端則是40哩),以及創世記十三10~12所說的「約但河的全平原」。這個貧瘠地區的城邑能以維生、繁榮,大都倚靠死海沿岸出產的鹽、瀝青、明礬,以及作為行走南北大道之商旅的貿易中心。死海東南部的平原有五個 * 初銅器時代的古城遺跡──巴貝德拉(Babedh-Dhra'〔所多瑪?〕)、薩非(Safi〔瑣珥〕)、農梅拉(Numeira〔蛾摩拉〕)、費法(Feifa)、坎納齊爾(Khanazir)──證明當地人口曾經頗為可觀(主前3300~2100年有人在此居住)。其中已經挖掘的只有巴貝德拉和農梅拉,考古學家認為這些城市約在主前二三五○年左右被毀,對亞伯拉罕來說太早了(但這時代的時間不容易計算)。──《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九1~29】基督也使用本文教訓信徒末日審判將會突然降臨(路17:26-30)。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滅亡,與挪亞時代的洪水審判相同,是警告人神審判必然臨到的預表性事件。它毀滅的痕跡留存至今,向活在世上的人們敲響警鐘。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九2】「說:『我主啊,請你們到僕人家裏洗洗腳,住一夜,清早起來再走。』他們說:『不!我們要在街上過夜。』」 「不,我們要在街上過夜」——(參路二十四28)。――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在街上過夜: “街”指城中寬大的空地或廣場。天使這樣做是為了正確視察所多瑪城的墮落。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九2 款待(住宿)】 向客人提供一夜住宿的主人,同時亦接受了保護客人平安的責任。他們所提供的通常是三天的住宿。──《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九3】「羅得切切地請他們,他們這才進去,到他屋裏。羅得為他們預備筵席,烤無酵餅,他們就吃了。」 羅得堅持要兩位訪客進入他的屋子,因為他知道他們若整夜留在外邊,便會受到所多瑪之同性戀者的危害。──《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九3 無酵餅】 羅得的餅和出埃及時逾越節所吃的無酵餅(出十二)一樣,也是迅速做出來的。客人來到時已經是黃昏,他沒有時間等麵包發起來。──《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九4】「他們還沒有躺下,所多瑪城裏各處的人,連老帶少,都來圍住那房子」 「……所多瑪城裡各處的人,連老帶少,都來圍住那房子」——可見所多瑪的人全然壞了;他們的罪惡已經滿盈(參十五16)。――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九4~10 所多瑪人的行徑】 天使探訪的目標,是要斷定當地是否有十個義人。第4節的法律用語清楚表示,全所多瑪的人都因這些訪客,與羅得發生衝突。除了同性戀本身已是死罪之外,他們擁向他房屋時拒絕理論,堅持暴力,就註定了全城的厄運。──《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九4~11】可直譯作「城中的男人(所多瑪的男人)不分老少都來,包圍住羅得的房子」。這節經文強調所多瑪城的同性戀罪惡,城的居民威脅羅得交出那兩位使者,好作他們發洩獸欲的犧牲品(5)。 羅得極力保護客人,甚至願意交出兩個未出嫁的女兒來代替,任由他們蹂躪(8)。
羅得這樣提議很不合理,但在當時的情形下,他按照風俗,認為保護客人是自己應盡的職務,故不惜付出任何代價。他或許為所多瑪人強姦未出嫁少女的罪,比逆性的淫亂總要輕些。事實上,羅得這個提議也反映出他陷入那地方的積習,受了該城的不良影響,那一群獸欲攻心的所多瑪人不理會羅得的話,反往前沖,要破門而入。耶和華的使者將羅得拉進房子裡,把門關起來,又使外面的人「眼都昏迷」(11)。 「昏迷」:乃指神用超自然的方法(可能是閃電),叫他們看不見自己想看的東西。故此,他們摸來摸去,總找不著門。――《串珠聖經註釋》 本文直接表明所多瑪城暴力和性墮落的光景。雖然義人的懇求有時能夠延遲審判,但上達於天的罪惡卻免不了受到刑罰。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九5】「呼叫羅得說:『今日晚上到你這裏來的人在哪裏呢?把他們帶出來,任我們所為。』」 「任我們所為」——或作我們要與他們交合(賽三9,羅一27,士十九22、24,參利十八22~23)。」――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有的聖經意譯本把“任我們所為”譯為“要跟他們睡覺”,或“讓我們狎弄”。所多瑪迷戀男色,也是耶和華要毀滅此城的一個原因(利十八22,29;二十13;羅一26;林前六9)。英文sodomy(雞奸)一字即由所多瑪(Sodom)一名轉來。――《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晚上到你這裡來的人: 兩位元天使以俊美容貌的人的樣式來到,可能很快引起了人們的注意。任我們所為: “所為”(yada)是指通過經驗認識對方的意思,在本文委婉地指性交,即同性戀(士19:22)。同性戀是譏笑父親下體(9:22)的含的後裔中蔓延的罪行(利18:22;王上14:24)。聖經嚴禁脫離神的創造原理(2:24)及人類本性的同性戀行為(羅1:26,27;林前6:9)。在摩西的律法中這種罪面臨死刑(利20:13)的嚴懲。表示“男色”的英語單詞“sodomy”是從性墮落的所多瑪“Sodom”而來,成為永遠恥辱的單詞。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任我們所為”。直譯作:“叫我們知道他們”,即與他們進行性行為。神對同性戀之罪惡的態度可見於所多瑪城的毀滅(及在利一八22,29;二○13;羅一26;林前六9;提前一10)。──《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九6】「羅得出來,把門關上,到眾人那裏」 【創十九7】「說:『眾弟兄,請你們不要做這惡事。」 ——古人有敬重訪客的禮,所以主人必須保護客人。――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羅得陷在惡人當中已久,耳濡且染,竟不惜犧牲女兒滿足人欲,只有更增長罪惡。神的方法是:“我們要毀滅這城”,沒有妥協的餘地。――《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創十九8】「我有兩個女兒,還是處女,容我領出來,任憑你們的心願而行;只是這兩個人既然到我舍下,不要向他們做甚麼。』」 「任憑你們的心願而行」——羅得的目的極好,但所用的法子卻是壞極。我們萬不可作惡以成善——如同羅得所行的(參羅三8)。――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本文體現族長時代父親對子女的權柄(42:37)。這裡羅得想“以罪抵罪”,這是屬世的妥協。為了客人的安全,寧願犧牲女兒的純潔。對罪的妥協只能招來更大的罪惡,導致更複雜的問題(9節)。他應該把所面臨的危機交托給神,憑著信心斷然拒絕。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羅得犧牲自己的女兒,可從他殷勤待客方面去解釋(雖然不能被視為充分的理由),因為作為主人就有責任不惜任何代價去保護他的客人。──《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九8 羅得提供女兒】 羅得向所多瑪人提出以尚是處女的女兒來取代客人時,所扮演的是完美主人的角色。願意犧牲自己最貴重的財寶,來維護保障客人的榮譽。暴民的拒絕和天使的行動挽救了他,使他不用作出這種犧牲。──《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九8「……只是這兩個人既然到我捨下,不要向他們作甚麼。」】 {命題37 }所多瑪(Sodom)人是犯了同性戀 (homosexuality)的罪或是他們待客冷漠(inhospitality) ? 〔難題〕有些學者認為所多瑪人和蛾摩拉人的罪是待客冷漠,而非同性戀的罪行。他們是根據迦南人的習俗是要保證外來人在家做客時的安全。因此羅得才說 「這兩個人既然到我捨下,不要向他們作甚麼」,因而羅得為了保護這兩位訪客,才讓出他的女兒以平息眾怒。一些學者又認為城裡的人想要知道(know)這兩位訪客,只是想要認識他們,在希伯來文認識 (know)是yada,毫無“性”的含義(詩一卅九1)。 【解答】 沒有錯,希伯來文“know”「認識」(yada),不含有“性”的含義;但是從經文上下文看,所多瑪與蛾摩拉人確是有那個意圖。有幾個證據可證明是如此: (1)這個字在創世記十二次的用詞中有十次是表示是“性交”的意思(創四1,25)。 (2)在這章經文裡(十九章)確實這個字“認識”是有“性”的含義。因為羅得提到他的兩個女兒為處女,不曾“認識”任何男人(創十九8);因此這個字“認識”( know)明顯是有“性”的含義。 (3)一個字的實際意義端視這個字的上下文而定。在這上下文之間這個字的涵義確實有“性”的意味;可以在創十八章20節所記載的這城市人民罪惡甚重和讓出處女以平息情欲(創十九8)看出來。 (4)“認識”( know)這個字在這章經文裡不能解釋為「想要認識」(get acquainted with) 的意思;因為在創十九7節提到「請你們不要作這惡事」。 (5)如果城裡的人所企圖的不是與“性”有關,為何羅得要以他處女的女兒來平息他們。如果城裡的人要求“認識”他處女的女兒,則沒有人會誤解他們有“性”的企圖。 (6)就如創世記十八章16-33節所記載的,即使在創十九8節發生之前,神已經宣佈決定要摧毀所多瑪和俄摩拉。因此理所當然的我們認為神已經宣告要懲罰這城市居民所犯的罪,就是同性戀的罪,而非他們所未曾犯「待客冷漠」的罪。── 賈斯樂郝威《聖經難解經文詮釋手冊》 【創十九9】「眾人說:『退去吧!』又說:『這個人來寄居,還想要作官哪!現在我們要害你比害他們更甚。』眾人就向前擁擠羅得,要攻破房門。」 「這個人來寄居,還想要做官哪」——(1節第三注,彼後二7~8)――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這個人: 污辱性言詞。這也是所多瑪城的人對已經墮落的羅得根本沒有尊敬之心的證據。有信仰的人墮落,更受世人的譏笑。想要作官: 似乎羅得過去經常責備和抗議所多瑪人的放蕩行為。但是要禁止他們的墮落,羅得的信心似乎太弱(彼後2:7,8)。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九10】「只是那二人伸出手來,將羅得拉進屋去,把門關上」 【創十九11】「並且使門外的人,無論老少,眼都昏迷;他們摸來摸去,總尋不著房門。」 「眼都昏迷」——【比方】亞蘭人(王下六18);以呂馬(徒十三11)。即多瑪人的罪惡,可分六層:(一)極可憎惡(利十八22~23,羅一24、28,猶7),(二)不知羞恥(賽三9,耶六15);(三)老少同心(十九4);(四)不受規勸(8~9);(五)毫不懼怕(14節);(六)忽然受罰(24~25節)。――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眼都昏迷: 因著超然的神跡,人們的視覺出現障礙(王下6:18)。朗磯(Lange)用詩的語言表達:“天界的屬靈能力和地上的魔鬼正面衝撞的必然結果”。他們被情欲蒙昏了頭,現在又加上肉眼失明,這群人真是居住在黑暗裡的滅亡和震怒之子(太17:12;羅1:18,27;帖後2:3)。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眼都昏迷”。這個希伯來字詞(只見於這裏和列王紀下六章18節)所傳達的觀念是:由於精神上的昏亂,而導致視覺的喪失或歪斜。──《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九11 眼都昏迷】 用來形容昏迷的字眼,本節以外只用作描述在多坍的亞蘭兵團(王下六18)。這字與亞喀得語中晝盲症一字有關(與王下六章吻合),在希伯來語(和亞蘭語)中,又用來形容夜盲症。按照亞喀得文獻,上述兩種病症都需要法術來醫治。晝盲症和夜盲症的主要病因,都是缺乏維生素 A,而維生素 B 的缺欠,可能亦助長了兩處經文顯然都提及的昏亂感覺。所以醫治這些症狀的法術中,主要的一個步驟使用了(富於維生素 A 的)肝臟,是很值得留意的一點。──《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九12】「二人對羅得說:『你這裏還有甚麼人嗎?無論是女婿是兒女,和這城中一切屬你的人,你都要將他們從這地方帶出去。」 「你這裡還有什麼人嗎」——(七1,書六22~23,彼後二7、9)。神要我們顧念自己家裡的人(提前五8)。【比方】創四9注。――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九12~22】本文使我們聯想到浪子的比喻(路15:11-32),羅得追隨世上的富裕深入到罪惡深處,這裡表明他最終落到悲慘的結局。羅得迫於無耐放棄了所有的財物和名譽,急速逃離。可憐的逃生經歷(3:15),給我們留下深刻的教訓(伯1:21)。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九12~29】耶和華的使者拯救羅得:他們把神定意毀滅所多瑪城的計畫告訴羅得,要他和家人逃離該地。但他的女婿不聽從他的警告,以為他在開玩笑(14「戲言」);他兩個已出嫁的女兒也沒有隨他一起逃走。――《串珠聖經註釋》 【創十九13】「我們要毀滅這地方;因為城內罪惡的聲音在耶和華面前甚大,耶和華差我們來,要毀滅這地方。』」 「耶和華差我們,要毀滅這地方」——這一句顯明對羅得說話的是天使(十八2注)。――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九14】「羅得就出去,告訴娶了(或譯:將要娶)他女兒的女婿們說:『你們起來離開這地方,因為耶和華要毀滅這城。』他女婿們卻以為他說的是戲言。」 「羅得就出去,告訴娶了他女兒的女婿們」——這樣看來,羅得至少有四個女兒。(參第八節:「我有兩個女兒,還是「處女」……」。――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連羅得的未來女婿也不聽警告,以為羅得說笑話。這固然反映羅得在親人中的信用,也反映他最親近的人為罪惡污染的程度;對天使夤夜來臨,竟無動於衷!――《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以為……是戲言: 無論是挪亞洪水之時(彼後2:5)、所多瑪和蛾摩拉時代、還是在末世痛苦的時候(提後3:1),神得救的福音,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啟2:7,11,17,29)。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羅得的“女婿”既拒絕他的警告,便註定要滅亡(比較第16節)。他們以為羅得在開玩笑,因為羅得在家裏已經失去道德上的領導能力。──《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九14~15】「和你在這裡的兩個女兒……」——。「他女婿們卻以為他說的是戲言」——(出九21,耶五12,路十七28,帖前五3,彼後三4)。羅得經久住所多瑪,常與惡人為伴;雖有勸戒,亦無效驗。――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九15】「天明了,天使催逼羅得說:『起來!帶著你的妻子和你在這裏的兩個女兒出去,免得你因這城裏的罪惡同被剿滅。』」 「天使催逼羅得」——(17、22節,箴六24~25,路十三45,林後六2,來三7~8,啟十八4)。――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天使催逼: 在天上已備好憤怒的硫磺與火,天使懇切邀請他們走向得救之路(彼後3:7)。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九16】「但羅得遲延不走。二人因為耶和華憐恤羅得,就拉著他的手和他妻子的手,並他兩個女兒的手,把他們領出來,安置在城外;」 「羅得遲延不走」——羅得得救是因為耶和華憐恤他,同時也是因為他有信心,並不是因為他有功德(羅九15~16)。――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羅得遲延」:可能是放不下他在所多瑪城所擁有的一切,故使者要拉他的手,拖他出城(16)。使者吩咐他和家人逃往山上(17),但他要逃去附近的小城;他害怕不能夠安全到達山頂,或許也不想完全放棄舊日的生活方式,所以要住在所多瑪鄰近。耶和華的使者答允他的要求,因他的緣故而保留該座小城。――《串珠聖經註釋》 羅得遲延不走: 充分體現了羅得在死亡面前仍然留戀財物。如果他把所有財物積攢在天上,就會毫無留戀離開那死亡之城(太6:19-21)。拉著……手……領出來: 如果天使沒有強制地拉著他,魔鬼就會將他拉向死亡之路(彼前5:8)。當今我們之所以能持守信仰的生活,也是因著神的恩典,這恩典極有力、強制性地從世界中拉回我們的心(太17:12,15)。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神的憐憫勝過羅得的拖延。──《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九17】「領他們出來以後,就說:『逃命吧!不可回頭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要往山上逃跑,免得你被剿滅。』」 「逃命吧!不可回頭看」——(26節,路九62,腓三13~14)。「不可在平原站住」——。――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九18】「羅得對他們說:『我主啊,不要如此!」 【創十九19】「你僕人已經在你眼前蒙恩;你又向我顯出莫大的慈愛,救我的性命。我不能逃到山上去,恐怕這災禍臨到我,我便死了。」 不能逃到山上去: 這句話體現羅得的不信。他向天使提出異議的理由,可能是因滅亡的緊迫產生了恐懼感,或仍沒有完全放棄對所多瑪的留戀。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羅得作出懇求,說他不能逃到山上去,但事實上,他希望天使放過附近的瑣珥城,以至他仍可住在離所多瑪不遠的地方。──《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九20】「看哪,這座城又小又近,容易逃到,這不是一個小的嗎?求你容我逃到那裏,我的性命就得存活。』」 「這不是一個小的嗎」——羅得的意思說——這城既是小的,罪也未必大,因此就不必毀滅。――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 這座城” 。比拉( 參看一四2),後來稱為瑣珥,即“細小的地方”。 ──《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九21】「天使對他說:『這事我也應允你;我不傾覆你所說的這城。」 「我也應允你」——(詩一百零三14,百四十三9。――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九22】「你要速速地逃到那城;因為你還沒有到那裏,我不能做甚麼。』因此那城名叫瑣珥(就是小的意思)。」 「你要速速地他到那城……因此那城名叫瑣珥」——這城從前名字叫比拉(十四2)。――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瑣珥城原名比拉(十四2),意思是“小”。――《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瑣珥」:就是「小」的意思,回應20節「這座城又小又近」;瑣珥城位於死海的西南。羅得進入瑣珥城之後,耶和華就從天上使「硫磺與火」降在所多瑪和蛾摩拉(24);死海附近一帶的地底下貯存有不少石漆和硫磺,當地震或閃電(24「火」)發生時,這些高度可燃的物質便著了火,火焰噴發空中,再降到各城市。――《串珠聖經註釋》 沒有到那裡……不能做什麼: 神審判的目的是為了滅絕惡保存善。所以有時神寧可放棄審判,也不會把義人同惡人一起滅絕(18:25;啟7:3)。有時為了保存一個義人的生命,也可能滅絕全天下(賽43:3,4)。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九23】「羅得到了瑣珥,日頭已經出來了。」 【創十九23~28】當燦爛的太陽一如既往從東方升起的時刻,本當是一天開始繁忙的早晨,誰能料想天上的審判之火正在這一刻降臨。本文生動地描繪了審判的突然性。基督告誡他再臨的性質,曾以此為例(路17:28-30)。因此,我們應當敬虔度過每天的每一瞬間(太24:27,44)。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九24】「當時,耶和華將硫磺與火從天上耶和華那裏降與所多瑪和蛾摩拉」 「硫磺與火」——(申二十九23,賽十三19,耶四十九18,番二9,太十15,彼後二6,猶7)。「耶和華……從天上耶和華那裡……」——有聖徒以為本句的意思說,聖子從天上聖父那裡降硫磺與火。――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從天上耶和華那裡: 本節強烈抨擊了有關所多瑪和蛾摩拉的滅亡是自然性火山爆發的學說。硫磺與火: 可解釋為“燃燒的硫磺”。覆滅罪惡所多瑪城的就是硫磺與火,這也是神在末日覆滅這世界的可怕的工具(詩11:6;結38:22;彼後3:7;啟19:20;21:8)。降: 直譯“成雨”,指伴隨著閃電和硫磺的可怕暴風雨。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硫磺與火”。已經在這地區發現一些硫磺和柏油(比較一四10)的礦床。可能當時發生了地震,又有閃電點了釋放出來的氣體,形成一場煙與火的雨。──《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九24 燃燒的硫磺】 所描繪的是神報應的一幕。硫磺在本段以及其他經文,都被視作潔淨和神震怒臨到惡人身上的媒介(詩十一;結三十八22)。死海沿岸部分地方出產的天然瀝青加上硫磺氣味,永遠令人回想起所多瑪、蛾摩拉的滅亡。它們究竟怎樣被滅,我們只能臆測。實際情形可能包括了天然瀝青和硫磺礦藏,與地震引發的有毒氣體發生燃燒(申二十九23)。──《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九25】「把那些城和全平原,並城裏所有的居民,連地上生長的,都毀滅了。」 所多瑪城的滅亡永遠不能恢復,是徹底而完全的毀滅。由於可怕的火焰覆蓋在含有大量瀝青的地上(14:10),所有山谷一邊燃燒,一邊徐徐沉陷。加上高處的湖水流到穀裡,最終讓這片肥沃山谷成為寸草不生的死亡之海(死海),象徵神對所有世代邪惡者所發出的可怕的審判。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九26】「羅得的妻子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 「羅得的妻子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羅得的妻子捨不得她的家產,就因此而死(路十七29~32)。――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羅得的妻子可能被爆發中的岩漿覆蓋。比較十九28。她遲疑、回顧,對物質生活眷戀,導致滅亡。――《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羅得的妻子 ...... 變成了一根鹽柱」:可能是在她往後看的時候,被煙或其他氣體悶死,再為附近一種鹽質礦物遮蓋,看起來便像一根鹽柱;聖經並沒有說她變成一根直立的鹽柱。――《串珠聖經註釋》 回頭一看: 羅得的妻子由於:①不順從天使的命令(17節);②對所多瑪城的滅亡半信半疑;③對世上財物過分愛戀。一根鹽柱: 逃跑的一行位於差不多的位置,唯獨羅得的妻子變成一根鹽柱。這事件讓我們看到神超然的行為。直至今日那鹽柱依然還在,依然是回頭一望之人的樣式。這是一個活的教訓,也是警告,表明我們的心所指的方向(路9:62;17:31,32;腓3:13,14;來10:39)。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跟在羅得後面的羅得妻子,心仍繫於所多瑪,她“回頭一看”,便死了。可能她的身體被爆炸出來的鹽包裹,形成一根“柱子”。耶穌利用這事件來警告人不要依戀地回頭望(路一七21~33)。──《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九26 鹽柱】 奇形怪狀、頗具人形、外面結了鹽的物件,是死海地區的一大特色,亦往往成了羅得妻子受罰故事的寫照(次經所羅門智慧書十4曾經提及)。造成這現象的,是死海所吹來的鹽沫。 時至今日,巨大的鹽塊依然可見於水淺之處。當地出產的鹽包括了鈉、鉀、鎂、鈣的氯化物和溴化物。這些化合物很容易會被地震所點燃,然後像雨點般掉落在遭毀滅的人上面。──《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九26羅得的妻子怎樣會變成一根鹽柱?】 答:神將硫磺與火從天上降下,要毀滅所多瑪和蛾摩拉兩個罪惡之城的時候,天使引領羅得全家,並催逼他們出城去避災,又警告他們不可回頭看,也不可在平原站住,要往山上逃跑,免得被剿滅(十九15-17,參路九62,腓三13)。不料羅得的妻子在後邊回頭一看,就變成了一根鹽柱(26)。她因留戀在城裡的家產,捨不得那些將被火焚毀的財物,因此遭到不幸而至滅亡,成為後世之人的鑒戒(路十七29-33,太六21,提前六6-10,雅五1-3)。在死海的南端,有一座名叫阿茲多瑪Usdom的小山,也就是所多瑪城之名,此地有許多硫磺湧流出來,山下有一個一百五十尺厚的鹽層,鹽層的上面有一個泥灰土與硫磺的混合層,再上面的一層是地面,就是一個油和瀝青燒盡後剩下來的地方,原來是在地層中,先發生了一次很大的破裂,神就藉著這個破裂,在適宜的時候燃燒了這種氣體,於是有一次很大的爆發,火紅的鹽與硫磺噴射到天上,又降了下來,所以按字面說,也實在是有火與硫磺從天上降下來的,這是神用自然力來毀滅罪惡之城,是其所行的一個神跡。羅得的妻子,因她整個的身體被天上降下來的鹽包了起來,所以她就成了一根鹽柱;現在死海的南端還有許多鹽柱,它們一直都被稱為羅得之妻,她被陷在隆起的鹽岩中,留下一個掩蓋她的鹽山在那裡,以供後人憑弔。――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創十九27】「亞伯拉罕清早起來,到了他從前站在耶和華面前的地方」 【創十九28】「向所多瑪和蛾摩拉與平原的全地觀看,不料,那地方煙氣上騰,如同燒窯一般。」 神藉火山爆發和地震來施行懲罰。考古學家發現當地滿布硫磺、瀝青的沉渣,二城現沉于死海南端水底下,近年水位上升,浸蓋面積較前大。考古學家在附近一塊高丘上,發現這些城邑當日舉行慶典的場所;併發現在亞伯拉罕以前,這一帶地方已有人煙;但亞伯拉罕以後,變成荒墟。――《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如同燒窯一般: 羅得曾用貪婪的目光看見(13:10)的那片肥沃又美麗的所多瑪和蛾摩拉平地,現在變成了煙氣上騰的熔爐。羅得移居所多瑪象跳入死亡之火的飛蛾,是暗示他滅亡的前奏曲。只有用信心的目光觀望時,才能看清所有事物的現象和實體(林後4:18;來11:1-3)。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九29】「當神毀滅平原諸城的時候,他記念亞伯拉罕,正在傾覆羅得所住之城的時候,就打發羅得從傾覆之中出來。」 「紀念亞伯拉罕」——(十八23~33)。可見禱告有功效。――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紀念亞伯拉罕: 羅得被拯救的根本原因當然是由於神的慈愛(16節),但事實上也包括羅得最小限度的信心(1-8節)和義人亞伯拉罕懇切的禱告(18:23-32)。如同摩西為拜金牛犢而墮落的以色列人禱告,祈求上帝饒恕他們(出32:13)。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舊約( 申二九2 3 ; 賽一9 , 1 0 ;耶四九18;摩四11
)和新約(太一○15;一一23,24;羅九29;彼後二6;猶7;啟一一8)在不同的場合裏都使用所多瑪和蛾摩拉的傾覆作為警告。“記念”等同對亞伯拉罕表示愛心的關懷。參看第八章1節及腳註。──《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九30】「羅得因為怕住在瑣珥,就同他兩個女兒從瑣珥上去,住在山裏;他和兩個女兒住在一個洞裏。」 「怕」——羅得受了驚,不信天使的話(21節)。「住在一個洞裡」——在迦南山中有許多深洞;古人多住在其中(參十四6注)。――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羅得怕住瑣珥,可能擔心災禍重演。他對神的保證(21節)沒有信心。一個隻圖一己利益以保安全的人,結局是沒有安全,一片恐懼。――《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羅得??怕住在瑣珥”。可能因為該城的人認為羅得在所多瑪被毀的事上,或多或少都需要付上責任;也可能因為羅得恐怕再有地震。──《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九30~38】羅得的後代:這段經文反映出羅得的兩個女兒可能受所多瑪的罪惡耳濡目染,做出可恥之事;聖經從沒有贊許她們的做法。――《串珠聖經註釋》 前段闡述了羅得所作的屬世的選擇(13:11)所導致的淒慘下場。本段表明他自私的要求(20節)所導致的失敗(箴14:12)。本事件的主謀羅得的兩個女兒放縱的動機:①他們在罪惡之城長大,受環境影響;②受到父母墮落的影響,母親貪財如命(26節),為了平息所多瑪人的欲望而採取的妥協所表現出的父親缺乏道德。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九30~38 摩押人和亞捫人的起源】 記載族長事蹟的動機之一,是說明迦南和外約但所有民族的起源。 考古學調查顯示在主前十四至十二世紀之間,有人在這個地區再度定居。此外,摩押語和亞捫語都很接近希伯來語。雖然在歷史中大部分時間,摩押和亞捫都是敵國,他們的出身是羅得父女亂倫結合的產品(見:申二9;詩八十三5~8),卻不太可能僅僅是有政治或種族歧視動機的誹謗話。羅得女兒在面對無後和羅得一家可能滅族而採取的行動,在她們眼中可能是脫離絕境的惟一解決方法。──《舊約背景註釋》 【創十九 30~38聖經何以要記載父女亂倫之事?】 答:聖經所記述的事蹟,無論是非善惡,義與不義,都是毫無隱諱的直說明述出來。為要顯出光明與黑暗,命定其結局,來儆戒後世之人。如羅得的家庭,因他貪愛世界,以致全家被擄,人才喪亡,(提前六8—10)。不教導女兒走敬虔事奉敬畏神的道路,使他沾染所多瑪人的惡俗,(林前十五 33),而發生父女亂倫醜惡之事。其所生摩押與亞捫人的後裔,卻常成為以色列人禍患之仇敵。(創十九23—38,由廿三 3 4,民廿一 29,廿五 1,士三12 13,番二 8 9,參加六7 8,來十三 4,啟廿一 8) 。其他如猶太與兒婦之淫行。(創卅八 12—18)。大衛之犯姦淫殺人。(撒下十一 2—5,14—17)。暗嫩汙妹子他瑪之亂倫。(撒下十三1—19)。等等縱欲敗德亂行之事,也都是處處告訴我們,世上沒有一個不犯罪的義人,該是多麼邪惡敗壞了。(傳七 20,詩十四 1—3)。──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創十九30~38「……大女兒就進去和他父親同寢……」】 {命題38}聖經是否寬恕近親相奸(亂倫)(
incest)? 〔難題〕近親相奸(incest)在聖經多次的強力被譴責(利十八6,廿17)。事實上,神曾宣佈『與異母同父,或異父同母的姐妹行淫的,必受咒詛』(申廿一 22)。 然而羅得與他的兩個女兒行淫而生出摩押人(Moab) 和亞們人(Ammon)的始祖。 【解答】 毫無疑問的,即使我們不提近親相奸的罪——這是摩西在以後所頒佈的禁誡;在某些方面羅得確實犯了罪。羅得喝醉後與女兒行淫。羅得正直的靈因與所多瑪人長期的交往而受到困擾。但是這些罪行在這些經文裡都不是被贊同的。事實上,整個故事是那麼的平淡,敘述者並不對這些事件作任何正面的評論,表示作者並沒有隱瞞羅得所作的這些罪行。這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聖經所記載的事,不一定是聖經所贊同的。(參見本書序文)。── 賈斯樂郝威《聖經難解經文詮釋手冊》 【創十九31】「大女兒對小女兒說:『我們的父親老了,地上又無人按著世上的常規進到我們這裏。」 羅得的兩個女兒在罪惡的城中長大,道德標準淪喪,竟不以亂倫為恥。為人父母的應注意為子女選擇環境,包括自己立好榜樣。 【創十九31~33】——聖書記載羅得的女兒所做的醜事,因為她們真的如此行了。這事也顯出摩押人和亞捫人的來歷。【要訓】(一)羅得的女兒沾染了所多瑪人的惡俗(林前十五33);(二)人往往因貪財而受害(提前六8~10);(三)聖書是確實的,決不隱諱人的罪惡;乃是明述惡事,為要顯出這事的結局以警誡後代的人;(四)神雖有最大的威嚴,但人心未必因之而改變。在主耶穌的家譜中也有摩押和亞捫人(得四10,參太一5,代下十二13,參太一7),由此可見主耶穌降世為人是如何的虛己。――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十九31~38】羅得有兩個受了所多瑪文化污染的、仍是處子之身的女兒(8節)(羅得還有其它已經出嫁的女兒,但都被毀滅了;14節)。她們恐怕無子傳後,便不知羞恥地與自己的父親發生亂倫關係。她們讓羅得喝醉,以至他完全不知道兩個女兒所做的事。因此而生下來的孩子名叫“摩押”(意思是“從父親而來的”;參看阿摩司書二章1節的腳註),就是摩押人的始祖;而“便亞米”(意思是“我民之子”,即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是同一家人)就是亞捫人的始祖。參看阿摩司書一章13節的腳註。摩押人住在死海以東(比較民二一13),而亞捫人住在死海的東北面(比較申二37)。──《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創十九32】「來!我們可以叫父親喝酒,與他同寢。這樣,我們好從他存留後裔。』」 【創十九33】「於是,那夜她們叫父親喝酒,大女兒就進去和她父親同寢;她幾時躺下,幾時起來,父親都不知道。」 【創十九33~35】叫……喝酒: 如同挪亞事件(9:20-27),醉酒成為所有罪惡的入口(箴20:1;賽5:11;哈2:15)。根據羅得的品行(1-8節;彼後2:7,8),如果不是醉酒,他不會犯下如此可怕的罪行(利20:11-17)。都不知道: 醉酒是撒但經常使用的工具,麻痹人的道德和信仰,使人不知罪惡。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九34】「第二天,大女兒對小女兒說:『我昨夜與父親同寢。今夜我們再叫他喝酒,你可以進去與他同寢。這樣,我們好從父親存留後裔。』」 【創十九35】「於是,那夜她們又叫父親喝酒,小女兒起來與她父親同寢;她幾時躺下,幾時起來,父親都不知道。」 【創十九36】「這樣,羅得的兩個女兒都從她父親懷了孕。」 亞伯拉罕與羅得對比鮮明。二人出自同一家庭(十一31),處於同一環境,而且都是“義人”(十五6;彼後二7~8),但際遇卻明顯不同。這不同源自當日的一個抉擇:羅得貪圖屬世的好處,選擇了約但河的平原(十三11);亞伯拉罕卻不為眼前所囿,“等候那座有根基的城”(來十一10),“來到希伯侖幔利的橡樹那裡居住”(十三18)。羅得住在熱鬧城市(2節),結果逃進山洞(30節);亞伯拉罕以住帳篷為足,卻得到了天上的家(來十一16)。這兩個人代表著屬世與屬靈的兩種信徒。 “摩押“是”由父而生“的意思,”便亞米“可譯為”我父之子“。摩押與亞捫人均為以色列人所鄙視,摩押人且曾引誘以色列人犯嚴重的淫亂罪(民二十五1~5)。為以色列人的死敵(參撒上十四47;代下二十1)。――《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醉酒導致的一時錯誤,給羅得的生平留下極大的污點:①稱為“羅得子孫”(詩83:8)的摩押(“由於父親”)和亞捫(“我父親的兒子”)的名字表示近親相奸,等於把父親的恥辱永留後世;②聖經沒有記錄羅得何時何地死亡,他就這樣消失在歷史中。新約聖經有關他的記錄一帶而過(路17:28,29,32;彼後2:7,8),也只是為了給後人敲響警鐘。要記住罪雖然可得饒恕,但那行為所撒的種卻成長為荊棘。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九36~38摩押和亞捫為何等人?他們的後裔狀況如何?】 答:摩押和亞捫是羅得的兩個女兒,和他先後同寢所生的兒子。由於父母亂倫,生下來的後代根本不善,他們的子孫也是淫亂邪惡的,因此時常成為以色列人的仇敵(申廿三3,4,民廿一29,廿五1,1,士三12,13,十9,十一4,代下廿1,番二8,9,參加六7,8,來十三4)。關於這兩人後裔的狀況,聖經多有記述,大略如左: 1.摩押--是從他父親來的意思,就是以後摩押人的始祖。他們原是住在位於死海東邊的摩押平原,東至亞拉伯曠野,南達以東地,西界死海,北界亞嫩河之北面,至尼波山之境。自從以色列人定居埃及以後,摩押人日漸強盛起來;及後當以色列人回到了迦南地時,摩押王特請巴蘭咒詛他們,旋複設謀誘惑以色列人犯罪(民廿二-廿五2,彌六5),所以神說,摩押人的子孫雖過十代,也永不可入耶和華的會(申廿三3)。以色列人曾將阻撓他們的亞嫩河北邊的亞摩利王西安殺死,將原屬摩押的土地分給流便和迦得二支派(民廿一21-31),摩押人心裡不服,在士師時代,厚押王伊磯倫曾轄制以色列人,後為以笏所殺(士三全)。此外拿俄米的媳婦路得是摩押女子(得一1-4),掃羅王曾經打敗摩押諸族(撒上十四47);大衛躲避掃羅的時候,曾求摩押王容他父親住在摩押地(撒上廿二3,4);以後又曾攻打摩押人,使他們或被殺,或歸服而進貢(撒下八2,詩六十8);所羅門王的娼妃,有摩押的女子,為她們的神基抹建築邱壇(王上十一1-7)所羅門王死後,摩押復興,直到以色列王暗利在位時,始再失敗;到了亞哈王死後,摩押又複背叛(王下三5),結果為以色列王、猶大王,和以東王所敗,但不久又自立,時常侵犯以色列境(王下三全,十三20,詩八三6);眾先知皆曾豫言摩押必受刑罰,必要覆亡(摩二1-3,賽十五-十六全,廿五10,番二8-11,耶四八全,結廿五8-11)。主前七百餘年,摩押進貢亞述。在約雅敬王年間,摩押軍和亞捫軍,以及外邦各軍,齊來攻擊約雅敬,毀滅猶大(王下廿四2)。到了猶大人從巴比倫回歸的時候,阿拉伯的拿巴底安族已佔據了摩押地,摩押人的權勢就日漸衰微。 2.亞捫--是先天的意思,其原名便雅米(意我民之子),就是以後亞捫的始祖。到了以色列人進迦南地的時候,成為大族,其人民最殘忍(撒上十一2,摩一13)。他們住在約但河的東邊,南境與北境連接拉巴城(撒下十一1,結廿五5)。他們屢次遇約但河與迦南人打仗,總是沒有佔領約但河西之地,以色列人逼近迦南時,亞捫人拒絕經過他們的屬地,且請巴蘭咒詛以色列人,所以神永遠不准他們入耶和華的會(申廿三3,4,尼十三1-2),與他們成為世仇(詩八三7)。到了所羅門王時,始納亞捫族的女兒拿瑪為妃,生下羅波安(王上十四21)。後來背叛約阿施王的,是亞捫婦人示米押的兒子撒拔,和摩押婦人示米利的兒子約薩拔(代下廿四26)。亞捫人所敬拜的神名叫米勒公,又叫摩洛,因所羅門王娶了摩押和亞捫女子為妃嬪,而使他陷於敬拜這些偶像的罪中(王上十一1,4-8)――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創十九37】「大女兒生了兒子,給他起名叫摩押,就是現今摩押人的始祖。」 「摩押」:原意是「從父親來的」。――《串珠聖經註釋》 【創十九37~38】「摩押……便亞米」——摩押和亞捫人的始祖根本不善;他們的史記也是邪惡的(申二十三34,參民二十一29,士十9十一4,代下二十1,番二8)。 羅得在所多馬所受的苦害有七:(一)全家被擄;(二)心中憂傷(彼後二8);(三)惡人欺淩;(四)家財盡傾;(五)妻變鹽柱;(六)幾乎喪命;(七)女子敗壞。羅得在所多瑪所失去的有五:(一)平安;(二)家產;(三)親眷;(四)良善;(五)美名。――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本段不是為了體現以色列民族對摩押人和亞捫人的憎惡而編寫。因為以色列最偉大的君王大衛就是摩押女人路得的後代(太1:5,6),甚至基督也是通過墮落人類的血統而生。聖經只是從救贖史的角度,實事求是地記錄史實。由罪而生的這兩個民族:①離開神,祭拜基抹和巴力毗珥,向摩洛祭獻嬰兒(民21:29;申4:3);②成為亞伯拉罕後裔的大敵,以色列人的眼中釘(申23:3,4;士3:13;撒上11:1-3;撒下10:1-4;王下24:2;尼4:3-8)。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十九38】「小女兒也生了兒子,給他起名叫便亞米,就是現今亞捫人的始祖。」 「便亞米」:乃是「我血流的兒子」。二名都表明這兩個兒是出自父親羅得。摩押人和亞捫人後來成了以色列人的世仇。――《串珠聖經註釋》 【思想問題(第19章)】 1 羅得一家人如何沾染了當代的惡習? 信徒如要保守自己不受世俗玷污,在生活上應如何操練自己及警醒不怠?參12:1-2; 腓4:8-9。 2 為何神將羅得從傾覆的城中拯救出來呢?見29。 這對信徒的禱告有什麽啟迪呢?參18:23-32。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