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第四十七章拾穗 【創四十七1】「約瑟進去告訴法老說:『我的父親和我的弟兄帶著羊群、牛群,並一切所有的,從迦南地來了,如今在歌珊地。』」 【創四十七1~12】約瑟帶家人謁見法老:法老先接見約瑟和他五個兄弟,問他們以何事為業,他們回答:「我們以牧養牲畜為生,求陛下容許我們住在歌珊地」,法老就答允所求(6) 。 跟著約瑟引父親雅各到皇宮見法老,雅各兩次給法老祝福(7, 10)。――《串珠聖經註釋》 約瑟兄弟們和雅各覲見法老(1-6,7-12節),正式得到埃及最高統治者的認可,定居埃及歌珊地。儘管約瑟的兄弟們希望只住到饑荒結束(4節),但神按照預言(15:13-16),把居住期限(B.C.1876-1446)延長到四百三十年,直到迦南地罪惡滿盈為止(出12:40;加3:17)。本文內容含有深遠的意義,是出埃及事件的出發點,人類的歷史,尤其選民的歷史全過程,都在神滿有主權的計畫下一步步周密地進行。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2】「約瑟從他弟兄中挑出五個人來,引他們去見法老。」 挑出五個人: 埃及人認為“五”在數字中最有意義,所以最喜歡這個數字(43:34;45:22)。看來約瑟向法老引見他兄弟們的時候,一切都精心而機智地作了準備。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3】「法老問約瑟的弟兄說:『你們以何事為業?』他們對法老說:『你僕人是牧羊的,連我們的祖宗,也是牧羊的。』」 【創四十七4】「他們又對法老說:『迦南地的饑荒甚大,僕人的羊群沒有草喫,所以我們來到這地寄居;現在求你容僕人住在歌珊地。』」 「寄居」——這兩個字顯明以色列人遲早要回到迦南。他們在埃及只不過是客旅;與信從在世上相似(來十一13,彼前二11)。――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寄居」:表明只是暫時住在歌珊地,希望可以重返迦南。 他們的回答很直率,並且保證他們只是打算在饑荒期間暫住在歌珊地,而不是定居在那裏。──《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來到這地寄居: 希伯來語“寄居”一詞指“暫時居住”(12:10;20:1;35:27)。這表示他們也隨先祖的信仰,堅信回歸迦南地的應許,這種意識成了日後出埃及事件的背景。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5】「法老對約瑟說:『你父親和你弟兄到你這裏來了;」 【創四十七6】「埃及地都在你面前,只管叫你父親和你弟兄住在國中最好的地,他們可以住在歌珊地;你若知道他們中間有甚麼能人,就派他們看管我的牲畜。』」 「他們中間有什麼能人,就派他們看管我的牲畜」——注意。――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能人」:乃指善於牧養牲畜的人;法老願意委派這些人出任官職,負責照顧他的牲畜。――《串珠聖經註釋》 歌珊地: 此地肥沃,而且作為埃及的邊境,也是戰略要塞(四十六31-34)。法老爽快地把如此重要的地方讓給異國人,可以看出他對約瑟的絕對信任,以及約瑟不可忽略的影響力。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7】「約瑟領他父親雅各進到法老面前,雅各就給法老祝福。」 雅各就給法老祝福: 舊約時期,族長的祝福權是根據神和亞伯拉罕之間的生死之約(12:3)。族長也肩負家庭的祭司,能以神的祭司身份為他人祝福。雅各對法老的善意充滿感恩,祝福他個人的平安與繁榮。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8】「法老問雅各說:『你平生的年日是多少呢?』」 【創四十七9】「雅各對法老說:『我寄居在世的年日是一百三十歲,我平生的年日又少、又苦,不及我列祖早在世寄居的年日。』」 「寄居在世」——雅各以自己為客旅(來十一9、13)。「年日又少」——雅各所活的年紀不如亞伯拉罕和以撒的年紀高大。「又苦……」——雅各的苦有九種:(一)以掃怨很;(二)拉班欺哄,(三)底拿被辱;(四)拉糾去世;(五)流便不孝;(六)約瑟被害;(七)猶大行淫,(八)西緬被囚;(九)幼子離家(便雅憫)。――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雅各一生經歷苦難甚多:被兄逐殺(二十七41~二十八5);被舅欺負(二十九~三十章);不能專一所愛(二十九13~30);家庭不和(三十1~24);子女異地肇事(三十四章);長子與妾亂倫(三十五22);愛侶早喪(三十五16~20);晚年失子(三十七24~36);兒輩相妒(三十七章);終身寄居(二十七~四十八章)。比較四十九28注。雅各晚年在埃及住了17年,得享晚福。但他只活到147歲,祖父亞伯拉罕活到175歲(二十五7);父親以撒達180歲(三十五28)。他與法老說話時是130歲。――《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列祖」:指亞伯拉罕((一百七十五歲)和以撒(一百八十歲)。――《串珠聖經註釋》 雅各見法老的時候是一百三十歲,死的時候是一百四十七歲(28節);他並沒有亞伯拉罕(175歲)或以撒(180歲)那麼長壽。──《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寄居在世的年日……年日又少又苦: ①“寄居在世的年日”(來11:13),雅各回憶自己未能真正擁有神應許祖父亞伯拉罕的迦南地,反而過著漫無邊際、長久漂泊彷徨的日子;②“年日又少又苦”,雅各回憶辛酸的往事:從哥哥手中逃跑、與岳父之間的矛盾、女兒底拿被汙、示劍殺戮事件、與約瑟的離別等充滿痛苦和淚水的日子。但正如日後雅各告白(48:15,16),在神的護理下,這些歲月成為養育子女、試煉、成聖的過程,為使他單單信靠神。他終於活出得勝的生命,平安歸到列祖那裡(49:33)。同樣,生活在這險惡世界的信徒也應當認識到,地上迦南的生活是試煉人的場所,目的是使人有屬天的盼望;決非是真實安息的遊樂園。因此更要在指望中真實、認真地度過每一天(來13:4)。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10】「雅各又給法老祝福,就從法老面前出去了。」 「雅各又給法老祝福」——雅各年紀老邁,又是神的僕人,所以為法老禱告。――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給法老祝福: 信徒應當清楚知道,我們屬世的身份雖在世界的權勢下,但我們屬靈的身份是“君尊的祭司”(彼前2:9),在屬世當權者之上。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11】「約瑟遵著法老的命,把埃及國最好的地,就是蘭塞境內的地,給他父親和弟兄居住,作為產業。」 「蘭塞」——這或者就是歌珊後來所稱的名字(出一11)。――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蘭塞就是摩西時代的歌珊地(四十五10),又叫“瑣安田”(詩七十八12)。《出埃及記》一11和《民數記》三十三3都稱為蘭塞城,當因數百年後統治埃及的法老蘭塞二世而得名。――《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蘭塞」:即歌珊;在創世記作者的時候,歌珊改稱為蘭塞。――《串珠聖經註釋》 “蘭塞境內的地”。蘭塞是摩西後來用來稱呼歌珊地的名稱(或由後期的文士所添加的),名字出現在這裏,目的是讓讀者知道所談及的是那個地區(比較出一11 )。──《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蘭塞: 摩西時代命名(出1:11)的歌珊新名,狹義指歌珊地國庫的名稱。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11 蘭塞境內】 本節表示「蘭塞境內的地」就是歌珊地(見四十五10)。這個位於尼羅河三角洲東北部的地區,據悉其居民是閃族人,並且在主前十八至十六世紀,是 * 許克所斯活動的中心。此地又稱泰尼斯(Tanis)地區,希伯來奴隸在此建築積貨城比東和蘭塞(出一11)。主前十三世紀在這地區建築並擴建城市的法老蘭塞二世,名字在此出現可能是 * 今名古用的案例。──《舊約背景註釋》 【創四十七12】「約瑟用糧食奉養他父親,和他弟兄,並他父親全家的眷屬,都是照各家的人口奉養他們。」 【創四十七13】「饑荒甚大,全地都絕了糧,甚至埃及地和迦南地的人,因那饑荒的緣故,都餓昏了。」 因那饑荒的緣故,都餓昏了: 長時間的殘酷饑荒,出現牲畜瘦弱、稻穀乾枯的慘景。法老的夢準確無誤地實現在眼前(41:1-6)。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13~26】約瑟實施救荒計畫:首先,他用糧食換得人民的銀子;其次,得了人民的牲畜;最後,為法老換取了人民的土地。土地出產的五分之一要納給法老,五分之四留下給百姓和家眷作糧食(24)。――《串珠聖經註釋》 由於饑荒越來越嚴重,人們的錢都用盡了,約瑟便容許他們用牲畜和其它的產業來換取糧食。不久,法老便擁有所有的土地,除了祭司的地(2節)之外,不過人們卻可耕種,並保留田產的五分之四。──《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在甚大的饑荒中,約瑟卓越而明智的儲糧政策及他所制定的土地法、納稅法,使埃及的王權和國庫更加堅固。在救贖史的開展過程中,埃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作為逃城,為選民提供了休養生息之地(太2:13-15)。由於這個原因,埃及在歷史中沒有被神完全消滅(結29:14-16),雖然微弱,卻能夠維持其命脈(賽19:22),也得到了屬世的祝福。但神對埃及的祝福,終究是為了保護選民而有的護理(賽43:3,4)。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14】「約瑟收聚了埃及地和迦南地所有的銀子,就是眾人糴糧的銀子,約瑟就把那銀子帶到法老的宮裏。」 【創四十七15】「埃及地和迦南地的銀子都花盡了,埃及眾人都來見約瑟說:『我們的銀子都用盡了,求你給我們糧食,我們為甚麼死在你面前呢?』」 埃及眾人都來見約瑟: 約瑟所解的夢越來越變成現實,百姓相信只有約瑟才有辦法,都希望得到他的憐憫和對策。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16】「約瑟說:『若是銀子用盡了,可以把你們的牲畜給我,我就為你們的牲畜給你們糧食。』」 【創四十七16~17】換了: 約瑟不是無償救濟糧食,讓百姓用錢、牲畜、土地和身體作為交換。目的是培養他們的自立能力,維持社會秩序。結果帶來王權鞏固、土地國有化、合理的納稅制度。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16~17 以貨易貨】 貨物貿易遠古之時已經存在。互惠地交換財產、貨物、製品,是古代非貨幣經濟的基礎。本段所述的,是饑荒時以牲口換取穀糧。──《舊約背景註釋》 【創四十七17】「於是他們把牲畜趕到約瑟那裏,約瑟就拿糧食換了他們的牛、羊、驢、馬,那一年因換他們一切的牲畜,就用糧食養活他們。」 【創四十七18】「那一年過去,第二年他們又來見約瑟說:『我們不瞞我主,我們的銀子都花盡了,牲畜也都歸了我主,我們在我主眼前除了我們的身體和田地之外,一無所剩。」 「第二年」——這大概是饑荒的末年。埃及人憑信約瑟的話,所以求種子耕種。――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四十七18~19】第二年: 不是指饑荒的第二年,而是用牲畜交換糧食的第二年,即饑荒的最後一年(第七年)。給我們種子: 連種子都找不到,可見當時饑荒的嚴重性。歷盡饑荒苦難的百姓,除了維持生命,根本顧不得考慮身體和田地。他們自願成為法老的僕人——佃農。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19】「你何忍見我們人死地荒呢?求你用糧食買我們和我們的地,我們和我們的地就要給法老效力;又求你給我們種子,使我們得以存活,不至死亡,地土也不至荒涼。』」 【創四十七20】「於是約瑟為法老買了埃及所有的地,埃及人因被饑荒所迫,各都賣了自己的田地;那地就都歸了法老。」 歸了法老: 並不是所有的土地都歸了法老個人,而是經過一定程式,這些土地成為國家的財產。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20~26 歸政府所有的地】 政府可以因為欠債不還,未能繳稅,或家庭沒有後嗣的緣故,將土地充公。饑荒時埃及人無力購買糧食,只得將土地售與政府,成為法老的佃農。──《舊約背景註釋》 【創四十七21】「至於百姓,約瑟叫他們從埃及這邊,直到埃及那邊,都各歸各城。」 「各歸各城」——大概是預備領糧(四十一35、45)。――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約瑟把埃及人暫時遷居各城,等候分配種子回去耕種(參23節)。但也有人考證“各歸各城”應譯為“成為農奴”,因為田地與牲畜都賣給了法老,後來連身體也賣了(23節),百姓都成為奴隸,故25節法老的“僕人”應作“奴僕”。――《啟導本聖經創世記註釋》 「各歸各城」:即把人民從鄉下乾旱的田園遷徙至囤糧的城市;呂振中把這句話翻譯為「叫他們做奴隸」。――《串珠聖經註釋》 都各歸各城: “各城”指當年大豐收時儲存糧食的地方(41:48)。約瑟施行全埃及範圍的大搬遷,是為了能迅速有效地供應糧食。“各歸”一詞的希伯來語詞根,不象七十士譯本或武加大譯本那樣,被理解為“成了僕人”,這是不正確的。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21~25 債奴】 債奴在古代近東到處都很常見。失去土地的農人賣身為短期奴隸,來供養自己一家。為奴的期限可以是一日(出二十二26~27),也可以是幾年。在以色列,債奴最多只能為奴六年(出二十一2)。然而經文中的埃及例證,則顯示他們是終身作為法老佃農,以收成的五分之一作為田賦。──《舊約背景註釋》 【創四十七22】「惟有祭司的地,約瑟沒有買,因為祭司有從法老所得的常俸,他們喫法老所給的常俸,所以他們不賣自己的地。」 「惟有祭司的地」:反映出祭司所享的特權;他們從法老領受生活津貼,不必出賣土地。――《串珠聖經註釋》 吃法老所給的常俸: “常俸”指從國庫中“支付的一定數量的物品”(箴三十8;結16:27)。在古埃及祭政一致的社會中,給予以法老(Pharaoh)為首的統治階層祭司的特權。在嚴酷的饑荒中,負責供奉太陽神“銳”(Ra)和其他神的祭司們是唯一能安逸生活的階層(41:45)。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22 祭司的豁免權】 祭司有法老的常俸,因此無需出售土地,這點反映了埃及祭司享有特權的普遍現象。祭司往往集中了頗大的政治勢力,並且有時使用龐大的財源,來行使這些權力。不少法老都覺得有逢迎他們的必要。反觀以色列的制度,則不容許利未支派擁有地業。──《舊約背景註釋》 【創四十七23】「約瑟對百姓說:『我今日為法老買了你們,和你們的地,看哪,這裏有種子給你們,你們可以種地。」 「……為法老買了你們」——因有這饑荒,埃及人的牲畜、田地、錢財和人丁都歸於法老。――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創四十七23~25】有人嚴厲指責約瑟剝奪了埃及人的自由,剝削他們的勞動。但在古時政治、經濟背景下,加之如此嚴重的饑荒,應該說約瑟施行的制度是善政、決不是暴政。因為:①與世界各國的納稅制度相比,交納收成的1/5作為稅款,決非殘酷條件;②古時,經濟上無自立能力的人往往自願成為僕人,這時的主僕關係並不是剝削者和被剝削者的關係,而是以順從為條件的保護者和被保護者的關係。所以眾百姓欽佩約瑟的政策,甘願成為他的僕人——自由的佃農而非奴隸(25節)。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24】「後來打糧食的時候,你們要把五分之一納給法老,四分可以歸你們作地裏的種子,也作你們和你們家口孩童的食物。』」 「五分之一」:是極低的稅收;上古中東的人借錢時通常要付出百分之五十的利息。――《串珠聖經註釋》 【創四十七24 五分之一納給法老】 百分之二十的稅額在古代世界並不反常。然而現時有關埃及稅收的資料,並不足以為約瑟所提出的賦稅,作出更具體的描繪。──《舊約背景註釋》 【創四十七25】「他們說:『你救了我們的性命,但願我們在我主眼前蒙恩,我們就作法老的僕人。』」 【創四十七26】「於是約瑟為埃及地定下常例直到今日,法老必得五分之一,惟獨祭司的地不歸法老。」 「法老必得五分之一」——在豐收年間,埃及地的出產極其豐盛(四十一47);連五分之一(四十一34)也是如同海邊的沙,無法計算(四十一49)。但有時也遭荒年。約瑟為埃及地定這五分之一為常例,或是要得公欺以辦理國事(奴興公挖渠等),或是要積蓄糧食以防備將來有饑荒。――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埃及的土地法: 約瑟制定的埃及土地法,後被兩位歷史學家希羅多德(B.C.484-425)和提歐多路斯(B.C.1世紀末)證明,其架構如下:①除祭司擁有的土地,全歸國家管理;②佃農身份的百姓,在耕種國家土地時,須交納所產的1/5作為稅金。雖然後代有許多補充,但主體未變。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27】「以色列人住在埃及的歌珊地,他們在那裏置了產業,並且生育甚多。」 「生育甚多」——這是應驗四十六3節的話(出一7,十二37)。――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生育甚多: 既成就了十七年前雅各移居埃及時的(四十六3)神的應許;也成就了二百五十多年前亞伯拉罕移居迦南時的(12:2)神的應許。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27~31】約瑟領受雅各的遺命:年老的雅各在埃及住了十七年,已是一個一百四十七歲的老人;他知道死期臨近,就差人召約瑟來,要約瑟起誓,答應把他的骸骨從埃及帶回迦南地。約瑟就照他所說的話發誓(31)。――《串珠聖經註釋》 與苦難的前半生相比,雅各在平安中安享晚年,但他仍然思念故鄉迦南地。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28】「雅各住在埃及地十七年,雅各平生的年日是一百四十七歲。」 雅各平生的年日是一百四十七歲: 第3代族長雅各以一百四十七歲的高齡離世,他的生涯帶給生活在險惡世界的信徒很多感想。在他出生之前,神對他的揀選(25:23),顯明神主動揀選、拯救人成為自己的子女(弗1:4);雅各從小就對長子名份格外迷戀(25:31),象徵信徒把希望寄託於看不見的神的國度;雅各在逃亡哈蘭的路上,在意外的場所聽見神的聲音(28:13),體現即使聖徒因自身的過犯陷入困境,神仍向他們大發慈愛,親自走近他們
;雅各在哈蘭的興盛(三十43),代表地上的信徒也可經歷神祝福而有的繁榮;回歸迦南地事件(31:13),教導聖徒,若發現在世上的生活與神的應許隔離,那麼即使已擁有榮華,也要有勇氣丟棄一切 ;雅各在迦南地的苦難(34:1-31),體現信徒即使生活在神的應許中,也會陷入意想不到的困難;雅各晚年移居埃及(四十六7),體現人的生活雖在神的祝福中,本質上,在世上還是寄居的身份,是苦難的延續。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28~31 葬在列祖所葬的地方】 家塚一旦設立,就有了每個人都要與全體家人同葬的傳統。這樣做不但構成代與代之間的聯繫,更進一步加強家族對墳墓所在地所有權的證據。──《舊約背景註釋》 【創四十七29】「以色列的死期臨近了,他就叫了他兒子約瑟來,說:『我若在你眼前蒙恩,請你把手放在我大腿底下,用慈愛和誠實待我,請你不要將我葬在埃及;」 「把手放在我大腿底下」——(二十四2注)。「不要將我葬在埃及」——(五十12~13)。雅各不願意被葬在埃及的緣故有二:(一)他相信他的後裔必得迦南地為業;(二)他要使他的子孫知道——埃及不是他們常住的地方(十二7,十三15,十五18)。――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大腿底下”。“大腿”是生殖器官的委婉說法。──《創世記雷氏研讀本》 請你把手放在我大腿底下: 大腿骨誓約是古代常用的作法(24:2),象徵誓約的嚴肅和神聖。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30】「我與我祖我父同睡的時候,你要將我帶出埃及,葬在他們所葬的地方。』約瑟說:『我必遵著你的命而行。』」 「我與我祖父同睡的時候……葬在他們所葬的地方」——(二十三4注)。「約瑟說:我必遵你的命而行」——(五十1~14)。――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葬在他們所葬的地方」:指希伯侖的麥比拉洞。亞伯拉罕和以撒也埋在那裡(25:9; 35:29)。 雅各定意不在埃及地埋葬,因他相信神必實現應許,把迦南地賜給他子孫為業。――《串珠聖經註釋》 將我……葬在他們所葬的地方: “所葬的地方”指亞伯拉罕從赫人手中買下的迦南地希伯倫的“麥比拉洞”(23:19,20)。雅各此番囑咐體現出他確信迦南地才是以色列的真正基業,他相信有一天後裔會佔領此地,以及:①對列祖表示自己的情意;②期望他的後裔不要留戀埃及地的安逸,要仰望立約之地。雅各希望這些期望日後都得以成就(50:12,13)。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十七31】「雅各說:『你要向我起誓。』約瑟就向他起了誓,於是以色列在床頭上(或作扶著杖頭)敬拜神。」 「在床頭上敬拜神」——參來十一21節中「在杖頭上」四個字;希伯來文的「杖」字和「床」僅略有差別。―― 丁良才《創世紀註釋》 「在床頭」:描寫這個體弱的老人家,不能從床上起來跪在地上向神敬拜,只有伏在床頭禱告神。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把這句話翻作「扶著杖頭」,希伯來書的作者引用該譯本說:「雅各因著信 ...... 扶著杖頭敬拜神」。――《串珠聖經註釋》 在床頭上敬拜神: 雅各已經壽高體弱,只好在床頭上敬拜神(王上1:47,48)。他寄居的生涯,在禱告和感恩中結尾。希伯來書作者根據七十士譯本,描寫雅各“扶著杖頭敬拜神”(來11:21),意義相同。 ――《聖經精讀本──創世記註解》 【創四七31 以色列在床頭上抑扶著杖頭敬拜神?】 答:這裡說到「約瑟就向他起了誓,於是以色列在床頭上敬拜神」,「在床頭上」的下麵有小字「或作扶著杖頭」,猶太人的英文譯本也作「床頭Beds Head,可解釋為雅各年紀老邁(四八2,10),因而行動不便,在禱告的時候,便坐在床頭上,當聽到約瑟的答應「我必遵著你的命而行」,意思就是不將雅各的遺骸葬在埃及,而要帶回葬在他列祖所葬的地方,於是雅各就伏臥在枕頭上感謝神。這枕頭上就是床頭,但這又作「扶著杖頭」,因古代的希伯來文,還沒有今作母音的標點,床字音是Mittah,杖字音是Matteh,都是同一個字根,因此七十士譯本,就譯為杖字。就這杖字而言,在聖經中亦含有多方面的意思(來十一21-參新約聖經問題總解下冊本節釋)。――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思想問題(第47章)】 1 既然牧羊是埃及人鄙視的工作,為什麽約瑟還要叫他兄弟說實話 呢? 說誠實話是否一定吃虧? 從約瑟兄弟的經驗,你有什麽領受呢? 2 約瑟兄弟到底在法老面前爭取什麽呢? 是合法居留及公民權? 或是棲身的地方呢? 你有否因為自己是基督徒而努力爭取能幫助自己分別為聖的條件 呢? 3 解經家指出7節「祝福」一字,原文含有「祝禱」的意思。 舊約選民對國家人民的觀念,與為這方面祈禱的內容,和新約的 有否不同呢?參耶29:7; 提前2:1。 4 雅各形容自己是「寄居」在世(9),這對你有什麽意思? 你是否已認定你在地上和屬天的身分呢? 參來11:8-10, 13-16; 彼前2:11。 5 約瑟要把常俸分給埃及的祭司,這和他敬畏耶和華的原則有沒有 衝突呢? 面對工作方針及原則的壓力,你又怎樣處理呢? 6 雅各臨終時吩咐約瑟把他的屍骨帶回迦南地安葬,其理由安在? 這種「死後見證」的精神究竟在那裡? 7 雅各一生的屬靈旅程有何起伏? 什麽時候是他屬靈的高峰? 什麽事情令他陷入低潮呢? 你的屬靈旅程中有什麽事情值得感恩,又有什麽是要神堅固、保 守的呢?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