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創世記第十三章短篇信息

 

目錄:

創世記第十三章讀經劄記   王國顯

創世記第十三章讀經記錄   蔣繼書

創世記第十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創世紀第十三章讀經筆記(麥穗)

參觀創世記一日一章(李廷樞)

 

 

創世記第十三章讀經劄記   王國顯

 

撇開羅得──確定承受應許的人

  既然是抓住神的信實,亞伯蘭就回到神的應許地去。但是一回到神的應許地時,立刻就發生另外一個問題。因為應許地是神給亞伯蘭的,但是亞伯蘭的家裏卻有一個羅得,這一個羅得是神沒有選召到迦南的,他是跟著叔叔到迦南的。亞伯蘭是跟神走到迦南,羅得卻是跟人走到迦南。雖然是人走到了迦南,但神卻沒有這樣的應許。所以羅得雖然是到了迦南,卻沒有取得承受迦南的資格。

  所以,神必須要把羅得支開。那怎樣來把羅得帶走呢?這實在是一個問題。但我們真看到神在負責,在那裏安排。感謝讚美神,我們留意第十三章的第一節,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都從埃及上南地去。我們知道從埃及到迦南,在地圖上看是上去的,第十二章也說從迦南到埃及是下埃及”(十二10)。雖然在地理上是有這樣的事實,但是摸到屬靈的意思的時候,我們知道這個也是有講究的。到埃及去一定是下去的,回到迦南去就一定是上去的。這個不僅是地理上的問題,在屬靈的實際上也是這樣的。

  我們特別注意,離開埃及,亞伯蘭就上南地去”(十三1)。中文聖經是說南地,但是原來的聖經是說上,並沒有。我們知道一提到南北的時候,南就是下,北就是上。要上去就上北邊,要下去就是下南邊。北上南下是地理上的情形。但是很稀奇,聖靈在用這個字的時候說,從埃及上南”(十三1),這跟地理上的說法好像是不一致了。就是因為不一致,裏面就有我們該注意的地方。該注意些甚麼呢?回到神的應許,就是把我們帶往高處。這是到高處,到神所在的地方,到神的面前。

  感謝神,當亞伯蘭回到神的應許去的時候,你看他在南地就漸漸遷往伯特利,遷到神的居所。你看他一上去就是這樣上去了。雖然這是他當時的過程,但是我確實相信聖靈這樣用字的時候,也就帶著屬靈的含義。回到神的居所,不僅是回到神的應許地,並且是回到神的居所。

  回到了神的居所,神就允許一件事情發生,這件事情在人看來好像算不上是一件美事,但是在成就神的目的上,這件事情是一件美事。我們從這件事情又看到了一些問題,在神救贖的恢復工作裏,許多時候我們給帶到一種的情形底下,在人看來好像不算是頂美的,但是在神的定意裏頭,那是美極了。在這樣的一種情形裏面,我們是根據人看為不是很美來定規事情呢?還是根據神的安排來進入神的美意呢?我們覺得這樣的事情確實不太容易叫我們作定規。但神讓這樣一件事情發生,給了亞伯蘭又一次去操練更深一步的揀選神。

  這件事情就是因為亞伯蘭有他的財產,羅得也有他自己的財產。他們下一趟埃及就好像滿載而歸,結果在伯特利這個地方就發生問題了。我們看見羅得是一個有心機的人。他一早就想怎樣去建立自己的事業。雖然羅得不能老是跟著叔父,但是又不好意思說出來,因為到底從吾珥到哈蘭一直到迦南都是叔父帶著他去的。在迦南這一個陌生的地方裏只有叔侄倆是親屬,僅有的親屬。他怎麼好意思說,叔父,我現在要離開呢?

羅得這個人

  但是給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就是縱容他的僕人跟亞伯蘭的僕人為牧羊的地而爭吵。為甚麼會這樣的說羅得呢?我們必須要清楚的瞭解,在那一個時代,人對輩份的觀念是非常重要的。羅得再怎麼說也是侄兒,是晚輩,他總得尊重他的叔父。他的牧人和叔父的牧人吵架,如果他是想得到的話,他應該去約束自己的僕人,但是他沒有。他並不是不知道這件事情,就連亞伯蘭也知道,他怎麼可能不知道呢?如果不是吵得很厲害的話,亞伯蘭也不會說這樣的話。可是羅得一聲也不響,就讓他們在那裏吵。他的目的就是要讓僕人們吵到一個地步,到亞伯蘭受不了的時候,就讓亞伯蘭來出主意。

  亞伯蘭既然是出主意的那一位,別人就沒話說了,叔父說他不要我跟他在一起,那我只好走了,理虧的不在我。你看羅得心裏面是這樣的。大概他很瞭解他叔父的為人,亞伯蘭實在是很忠厚的人,羅得也看到他這一個弱點,所以他一聲不響,讓亞伯蘭自己首先說話。亞伯蘭倒不是因為忍受不了而說話,他說話的原因不在於此。我們知道,用現在的話來說,亞伯蘭所以說那樣的話是為著神的見證。我們是神領到這個地方來的,我們叔侄倆在這裏吵起來,在見證上來說是太不好了。他是為了這個目的來跟羅得說話。所以他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十三8)反正相爭就是不好。你樂意他們爭下去,我也不甘心他們爭下去。既然現在有實在的難處,那就實在去解決一下好了。這樣吧,我們還是分開吧。但是雖然是分開,卻不能說分就分。既然是我提出這樣的意思,我就讓你先選擇你要到那裏去。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反正我們不要再製造一個爭吵的環境。

  我們看羅得這個人,如果他還是尊重他的叔父的話,聽到他叔父這樣說,他應該怎樣說呢?他應該說,叔父,這樣不好。你是長輩,我不能越過作晚輩的份來作優先的選擇。還是你自己先選吧。你選向東我就向西去。但是羅得沒有這樣說。他一聽到叔父這樣說,就正中下懷,就立刻看著那塊平原。這邊是平原,那邊是山地。平原的那一邊有所多瑪,有蛾摩拉,還有好些的城,那些都是當地最繁榮的地方,在那塊平原上的水草都好得很。他就老實不客氣,叔叔你既然讓我先選,那我就要那邊,我就上那邊去。他確實老實不客氣。

學習抓緊神的應許

  在人看來,亞伯蘭是吃了一個很大的虧。感謝神,亞伯蘭在這件事上,因著下埃及失敗的教訓,他這一回學到一個功課。他會抓住神的應許,你再怎麼選,若是在神所應許給我的那一份,你總沾不到一點。神所應許給我的那一份,我也一定能從神手上接過來。他能讓羅得先去選擇是因為他抓住了神的應許。羅得雖然是把人看為最美的拿去,但是在亞伯蘭裏面,他看見一件事情,神所賜的纔是最美的。這是他和羅得心思裏頭那個不一樣的地方。

  羅得離開了。神允許這樣的環境來讓亞伯蘭補課。神召他出哈蘭的時候,是這樣說的,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十二1)本地是離開了,本族也離開了。但是父家卻沒有離開。現在神就讓他補一補課,連父家都離開了。現在亞伯蘭是單獨一個人活在神的面前。弟兄姊妹,這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我們留意在以賽亞書上就這樣說,因為亞伯拉罕獨自一人的時候,我選召他。”(賽五十一2)當亞伯蘭一個人的時候,神就向他說話,神就把自己向他啟示。神有許多的啟示要向亞伯蘭說,但當羅得還在那裏的時候,神沒有多說,羅得離開了以後,神就說話。感謝讚美神,我們看到一件事情,羅得離開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十三14),說甚麼呢?神比較具體的多說了一點神的應許和計畫。我們很清楚的看到一件事情,就是羅得的被撇開,乃是亞伯蘭作好了人所該作的一部分。當人作好了人所該作的,神就開始作神所要作的。所以,這些話不是在羅得還在的時候說的,而是在羅得離開了以後才說的。

更具體的啟示神自己

  神在那一個時候向亞伯蘭說話有兩個目的。一個目的是給亞伯蘭安慰,另一個目的是向亞伯蘭更具體的啟示神的自己。我們看神對他說了甚麼。第一,就說到亞伯蘭要得這地。第二,是說到亞伯蘭要有許多的後裔。說到要得這地這件事情,亞伯蘭是可以接受得來的。但是說到亞伯蘭要有許多的後裔這一點,現在連羅得都沒有了,那來有後裔呢?弟兄姊妹,你們注意,神的整個計畫裏面就是注意這個問題。就好像我們在讀第一章的時候,我們曾經提過,神所注意的是地和人。在救贖的啟示裏面,神還是把人的眼睛帶到地與人。

  提到地的時候,是神的應許地。提到人的時候,是神應許的後裔。我們注意神是怎麼說的。神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纔能數算你的後裔。”(十三1417)弟兄姊妹,你們看到嗎?說到地,在第十二章的時候不是說過嗎?神說的賜福並沒有包括亞伯蘭在內,神只是說要把地賜給他的後裔。現在神把亞伯蘭也包括在內,現在說到地,神說,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十三15)這地永遠是在亞伯蘭的名下的。這地也是神國度的計畫在地上顯明的時候的一個中心地。這地是一塊非常重要的一塊地。說到人,神說,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十三16)很多的後裔。亞伯蘭和他許多的後裔一定要承受這塊地。

承受產業的秘訣──十字架的道路

  這樣的一個應許是把神國度的計畫放在其中啟示出來。這是在啟示上更往前,更具體的說明了。但是更重要的是,亞伯蘭和他的後裔怎樣能夠得這塊地呢?我們也許是以為因信就把它接過來了。的確是因信就把它接過來了。但是亞伯蘭在當時沒有後裔,他沒有看見後裔。那來的後裔呢?只有在信心裏面把這件事情接過來。如果說要得這塊地,在第十二章就說過,當亞伯蘭到這個地方的時候,迦南人老早就住在那裏,那是別人的地,他怎能得這塊地呢?好像是因為神既然是這樣說,他就要這樣接受,是無可奈何的。但是神並不要他無可奈何,神就是要他去相信神這樣的應許。這就是揀選神更深一步的學習。在不可能的裏頭,你還是要神所說的。在不可能的裏面,你還是要神所應許的。只要神的應許是這樣說的,就是在人看來是不可能的,但我還是相信神所說的。這是準確的揀選神,是更進一步的揀選神。

  當亞伯蘭在信心裏接過神的應許的時候,你看神立即就讓他看到承受這塊地的方法。神讓他作兩件事。第一件是,第二件是都在一個相同的原則裏面。好像是很容易,好像是困難一點。但是當那個原則一顯露的時候,也不見得是容易的。

  我們知道在迦南地都是以山地居多的,而亞伯蘭是在伯特利。伯特利是稍微高一點,那裏有基利心山,也許他爬到山的高處來看是可以看得很遠。但是即使是這樣,他能看到最遠的地方也不是很遠。所以以色列到現在,版圖的面積也不是很大的,因為亞伯蘭所能看見的就是這一點點。但是那裏全是山地,要這些地來幹甚麼呢?有甚麼好處呢?有甚麼過人之處呢?神卻把他領到這裏來,要是神把他領到所多瑪平原還差不多呢。但神卻把他領到這個迦南山地來。弟兄姊妹,這不僅是一個信心的問題,這也是一個人的破碎的問題。在這裏神並不強調在亞伯蘭身上作破碎的工作,破碎的工作是要在雅各的身上來顯明。

  但是,神卻沒有隱藏他把這塊地賜給人的那一個途徑。神是叫他怎樣看呢?是向東西看,向南北看。神是叫他怎樣走呢?是叫他縱橫走。這裏面是完全相同的原則。東西加上南北,那是十字架的原則,縱橫更是十字架的原則。弟兄姊妹,你們看到當神在這裏向亞伯蘭說話的時候,神把他作工的原則也同時啟示了。亞伯蘭要看究竟神怎樣把這一塊地賜給他。沒有經過十字架,迦南地是一片不毛之地。但是一經過十字架,迦南地就成了流奶與蜜之地。沒有經過十字架,迦南地全是山地。但是經過縱橫走遍以後,這一片山地就成了神榮耀的名字下的一塊地。我們感謝神,當神這樣向亞伯蘭說話的時候,就把亞伯蘭帶往前一步去學習更深的揀選神。我們相信亞伯蘭縱橫走遍那地的時候,他就搬到希伯侖了。就在那地方仰望等候神應許的成就。

  照著希伯來書第十一章那裏所啟示的,神應許的成就並不是讓他得著這一塊地,而是因著這塊地把他引到更美的家鄉,那一座更美的城,所以他就住在希伯侖。他一直活在神的陪伴裏,享用神的陪伴,以神作他的堡壘,來等候神的旨意的完成。他就在那一個地方看神怎樣讓他得著後裔,看神如何讓他的後裔去得那塊地。我們感謝主,亞伯蘭進入迦南以後,他的地位站對了,其他的事就是神作的。他跟上神所作的,神的旨意就作成功在他身上。這是亞伯蘭開始的那一些學習。當然,那些功課也是我們在神面前,進入神的恢復裏面所該有的學習。 ── 王國顯《活了就死了──創世記讀經劄記》

 

 

創世記第十三章讀經記錄   蔣繼書

 

13 1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都從埃及上南去。

請注意這一點:羅得也跟他們一起下埃及了現在羅得也跟他們一起上來。第124節告訴我們羅得專迦南地是跟著亞伯蘭去的,他是沒有呼召的。羅得為什麼要跟著亞伯蘭去? 很多讀經的人認為,因為亞伯蘭沒有兒子,他想帶個侄兒在身邊也許以後這個侄兒還可以幫助他,這個是人的辦法,結果到最後這個侄兒完全不能幫助他。

到第13章,我們就會看見這個侄兒的事。

他們都從埃及“上”南地去,這裡用了 “上”字,不用“下”字因為迦南地是神所揀選的地,所以,用“上”字,到埃及去叫“下”埃及。

 

13 2-4  亞伯蘭的金牲畜極多。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裡求告耶和華的名。

這個叫亞伯蘭的恢復。前面是失敗的,又有饑荒,那麼現在恢復了,他開始回到神面前,他恢復到哪裡去?他就漸漸從南地往伯特利去。伯特利就是神的家。又回到神的家去了,又回到從前支搭帳篷的地方,也是原來築壇的地方”。

他從遇見饑荒、下埃及、不求告耶和華的名,而去靠埃及解決他饑荒的問題,結果他失敗了。他受了一次失敗的經歷,他知道只有回到神面前去。今天,這也是我們的經歷。有 時候我們悔改、又回到了神面前,就會有新的恢復,又再求告神的名,因為神是不改變的,神是等待我們隨時回到他面前去。

 

13 5-7 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棚。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

這裡看見一件事情:亞伯蘭和他的侄兒都有牛群、羊群,也有牧人、僕人,當然就有許多帳篷。那個地方還有迦南人和比利洗人住在那裡大家都要在那個地方生存,所以,就不能同居了。為什麼?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當一個人富足起來,地上財寶多起來,他就不 能和他的兄弟同居,因為錢財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會影響我們和兄弟的關係,影響我們和家人的關係因財物太多了。

這裡我們就看見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了。當時相爭什麼?那麼多的牛羊要爭吃 草的地方,要爭水喝。你要喂羊,我也要喂羊,相爭起來都不能讓。這個就叫相爭。多了 就相爭少了可能不會爭。人一豐富了,人要顧全自己就不能顧全別人,就會爭起來。相爭的結果,就到了第8節:

 

13 8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原文作弟兄

骨肉,這個字的原文是弟兄。我們是弟兄,不能相爭,我們還是一個血統出米的。相爭沒有見證。基督徒和基督徒之間做生意,賺了錢以後,最後相爭了。沒賺錢不爭,有賺錢就爭了。最後告到法院去打官司,這個叫“相爭”。還有基督徒為著禮拜也在相爭,以為這個禮拜堂是我募捐拿過來修的,或者我拿錢最多,現在你的看法與我的不同了,你在這個堂裡面要作主、管理這一切,那不行你要聽我的。這就是屬地的東西了。

一個基督徒要看見,你要你就拿去這在神面前是蒙福的,你不要看見你損失了那一點東西。神祝福你的遠遠超過你這一個。所以,聖經裡告訴我們基督徒是不能相爭的。寧肯讓步,聽憑主怒”(羅12: 19),讓主來管理這一切,讓主來申冤。這是我們要走的路。

 

13 9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這就是說,羅得,你先揀選吧,你可以把最好的拿去。因為他在埃及失敗了他懂得了要靠神啦,不靠和羅得爭讓神來作,所以,就讓羅得先去揀選吧。現在爭到這一個程度怎麼辦?我們只有分開。“請你離開我”,那就讓你去揀選最好的地方吧。羅得這個時候也願意分開,因為他已經富足了。過去他要靠亞伯蘭,因為他還很貧窮,沒有東西。現在已經有好多東西啦,可以獨立了,他願意走。

 

13 10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

羅得選了一個好的地方,這個地方在哪裡呢?在約旦河的全平原,也包括約旦河的東面和西面,都是平原,那裡很多地方都是牧養牛羊的地方。羅得所看見的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鎖珥。瑣珥這個地方是一個小的地方,小的城都是滋潤的,也就是說,土地很肥沃。那個地方像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羅得選擇了這個地方。

 

13 11於是羅得選擇約旦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 。他們就彼此分離了。

約旦河在東面,伯特利在西面。羅得往東遷移了,“他們就彼此分離了”。他們分離的原因 就是財物太多了。羅得沒有說這樣的話:“亞伯蘭你是我的叔父,我的爸爸是你的親兄弟, 我不爭了,我的牧人也不爭了,叔父,你看哪裡好,你就去吧,把不好的地方留給我。”

羅得沒有這樣講,反而是亞伯蘭這樣講“你我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他們就彼此分離了。

 

13:12-13亞伯蘭住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所多瑪人細口華畫罪大惡極     

羅得原來是住帳篷的現在住在城裡了。“漸漸”,這個字用得很好。羅得本來應該從亞伯 蘭那裡學到許多功課應該是敬畏神過一個帳篷的生活(千萬不要把帳篷丟了,不要在地 上紮根)他不是的,他是“漸漸挪移帳篷”,往哪裡去啊? “直到所多瑪”。他到了所多瑪以後讀到創18-19章,我們就會看到根本沒有帳篷生活了他住在所多瑪生活了 在地上紮根了。這裡說到:“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

羅得,他不是要和他的叔父過一個祭壇、帳篷的生活,求告耶和華的生活,而是要到一個罪惡的地方去和所多瑪人在一起生活,而且是“漸漸”地挪移帳篷。這是羅得的失敗,從現在起羅得就開始失敗了。

 

13 14-18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見的一切地,我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侖幔利的橡樹那裡居住在那裡為腳華築了一座壇。

在聖經裡頭,用腳來走,代表屬靈的經歷。我們凡是走遍的這些地方,“腳掌所踏之地” 神都會賜給我們。

約書亞記1: 1-4     耶和華的僕人摩西死了以後,耶和華曉諭摩西的幫手,嫩的兒子約書亞,說,我的僕人摩西死了。現在你要起來和眾百姓過這約旦河,往我所要賜給以色列人的地去。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我都照著我所應許摩西的話賜給你們了。從曠野和這利巴嫩,直到伯拉大河。赫人的全地。又到大海日落之處。都要作你們躲境界。

請注意第3節,“凡你們腳掌所踏之地”,那就是你要走!

“走”代表我們的經歷。我們今天在神面前也一樣,一個基督徒你只有屬靈的知識不行一定要有經歷。經歷就是你要走一走。

我們常常對人講,有困難禱告吧!神也許就要把困難擺在你的面前,看你禱不禱告。你禱告就是你的經歷,這就是用腳掌走一走。我們也告訴別人,你要背十字架。也許神就拿個十字架在你面前,要你背,你肯不肯?背十字架就是經歷。我們基督徒在神面前要有經歷,沒有經歷是不行的。

這個經歷就是“腳掌所踏之地”,“縱橫走遍這地”。每個人的經歷不同,但你定要有經歷,不要躲避神給我們的環境,很多都是要每一天去經歷的,要我們腳掌走走的。在經歷裡面學很多的功課,靠著神的恩典這叫“縱橫走遍這地”。如果我們這樣走去,那個經歷在我們的裡面就給我們屬靈的豐富、屬靈的產業。“地”就是給我們的一個產業。 希伯倫是在伯特利。希伯倫原文是聯合,伯特利是神的家。亞伯拉罕現在在神的家裡面更深地就與神聯合了。在聯合的這一個地方就到了一個幔利的橡樹那裡。“幔利”,這個字的意思有力量”。他與神聯合就有力量。他就在那個地方居住從那裡為耶和華築了座壇。這是第三座壇。第一座壇是在示劍;第二座壇是在伯特利;第三座壇是在希伯倫。還有一座壇,要到第22章獻以撒的時候。

這裡的三座壇是亞伯拉罕最早時期為耶和華築的三座壇。那麼,現在亞伯拉罕的經歷步一步升起來了,也就是說:他的腳掌所踏之地越來越多了,和神也開始聯合了。

── 蔣繼書《出埃及記讀經劄記》

 

 

創世記文字第十三章釋經證道(張策)

 

叔侄分離

   

讀經:創13

內容:

一、返回迦南

13:1  亞伯蘭帶著他的妻子與羅得,並一切所有的,都從埃及上南地去。 

13:2  亞伯蘭的金、銀、牲畜極多。 

13:3  他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從前支搭帳棚的地方, 

13:4  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他又在那裡求告耶和華的名。 

    帶著因自作聰明而自取其辱的羞愧、悔恨(12:10-20),亞伯蘭踏上返回迦南地的行程。本章1節點明瞭侄兒羅得一家是一直跟隨叔叔的(11:31),這也為下文的叔侄摩擦埋下伏筆(7節)。

亞伯蘭經過南地(12:9),又回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12:8),在這裡求告神的名。這次沒有記載築壇獻祭,可能用的是原先築的壇來獻祭。這次求告神,想來既有對神在埃及保守的感恩,也有對自己軟弱的認罪。至於迦南地的饑荒有沒有過去,聖經未作交待。

二、叔侄產生摩擦

13:5  與亞伯蘭同行的羅得也有牛群、羊群、帳棚。 

13:6  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使他們不能同居。 

13:7  當時,迦南人與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亞伯蘭的牧人和羅得的牧人相爭。 

新的問題出現了。叔侄二人的家產都很多,伯特利和艾的水草已經供不上他們牲畜的需要,他們的牧人已經開始出現爭執。

按照常情來說,亞伯蘭是長輩,羅得應當制止他的牧人與叔叔的牧人爭執,並且盡可能想出妥善的解決辦法,或者與叔叔坐下來好好商議。但是,顯然他沒有這樣做,甚至有縱容手下製造紛爭之嫌。

三、應對之策

13:8  亞伯蘭就對羅得說:你我不可相爭,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爭,因為我們是骨肉(注:原文作弟兄)。 

13:9  遍地不都在你眼前嗎?請你離開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主動尋求解決問題之道的反而是亞伯蘭。他找來羅得,表明自己的態度和立場。一方面,他認為他們之間包括他們手下的牧人,不應當出現爭執。因為他們是親骨肉,有著血濃於水的親情。一方面他把自身所擁有的優先選擇權(畢竟他是長輩)完全給了羅得;待羅得作了選擇之後,剩下的才是他自己的。亞伯蘭這樣的處理辦法讓我們看到了他對親情的看重、寬大的胸襟和滿有信心的遠見。畢竟他們此時身居異地,危機四伏;如果內部出現不和,勢必很難在此地立足,更不必談久居下去了。

四、叔侄分離

13:10  羅得舉目看見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 

13:11  於是羅得選擇約旦河的全平原,往東遷移;他們就彼此分離了。 

亞伯蘭這樣重親情、有智慧、有度量、有遠見的處理令人動容,但羅得卻絲毫不為所動;他反倒抓住這樣的天賜良機,毫不客氣選擇了滋潤的如同耶和華的園子(2:10-14),也像埃及地約旦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

羅得的眼中只看到利益,亞伯蘭的眼中卻看到了親情和神的喜悅;羅得的眼睛只看到眼前,亞伯蘭的眼睛卻看到了天上(來11:10,13-16)。

10節中的所多瑪、蛾摩拉這兩座城據考古學家證實,位於死海東面及東南面的乾旱地,原有很充分的淡水供應,故為多人聚集之地。這兩城後因罪大惡極,遭神降大災禍毀滅(1924-25)。

 11節中的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是形容因有豐沛的淡水供應,故百物滋生繁茂的情形(結476-12)。

五、羅得遷往所多瑪

13:12  亞伯蘭住在迦南地,羅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 

13:13  所多瑪人在耶和華面前罪大惡極。 

羅得的心漸漸被世界的繁華所吸引,不僅僅是毫不客氣的選擇了肥沃的平原,而且又被所多瑪的繁華熱鬧所吸引而漸漸挪移帳棚,直到定居在所多瑪。明知所多瑪是罪大惡極之地,卻仍漸漸移近居住,終使自己陷於受虧損的局面(141219:15-38;比較提前6:10)。

根據聖經記載,所多瑪人的罪乃在於偏好同性戀行為(194-5),這是違反神旨意的(羅126-27;利182220:13)。英文稱同性戀者為所多瑪人sodomite),就是出於這個典故。另外英文sodomy(雞奸)一字也是由所多瑪(Sodom)一名轉來。

六、神再次祝福

13:14  羅得離別亞伯蘭以後,耶和華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 

13:15  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 

13:16  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 

13:17  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 

雖然埃及的軟弱仍然歷歷在目,但是亞伯蘭在與侄兒摩擦的事情上採取的做法卻很令神喜悅;神再一次的顯現,重申給亞伯蘭的應許。跟12:1-37相比,在重申將迦南地賜給他及其後裔的應許上增加了直到永遠的字句(15節),並且又多了後裔多如塵沙的應許(16節)。最後神還鼓勵亞伯蘭憑著信心取得迦南地(17節;書1:3)。

15節中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似乎在說神給亞伯蘭的應許之地是無邊無際的,沒有劃定界限的;或者說不僅僅局限于迦南地。但是,這顯然不是事實,要知道人眼所能看到的還是很有限的,相信此時就連神所賜的彈丸般的迦南地,亞伯蘭僅憑肉眼也不能完全都看得見的。這裡應當是鼓勵亞伯蘭用信心之眼鳥瞰應許之地,並且相信神必定賜予他及其後裔。

七、再次築壇獻祭

13:18  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侖幔利的橡樹那裡居住,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本章最後,講到亞伯蘭又遷徙了,來到希伯侖幔利的橡樹那裡居住;並且再次築壇獻祭,向神感恩。

希伯侖意為聯合,是亞伯蘭活動中心。此城在耶路撒冷城以南30公里,位於迦南地的南部。希伯侖又名幔利23:19)、基列亞巴23:2);幔利是當時一個著名人物(14:13),聖經上常用幔利的橡樹來指這個地方。亞伯蘭後來在希伯侖買地葬妻(23:1-3),成了他家族的祖墳地(49:29-32)。以撒、雅各大部分時間都住在希伯侖(37-45章)。帳棚祭壇是他們生活的重要標記。

八、反省反思

1、亞伯蘭是怎樣處理他與侄兒之間的摩擦的?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2、羅得在叔侄摩擦的事情上是怎麼做的?有哪些讓我們引以為戒的地方?

3、亞伯蘭生活的重要標記是什麼?

── 張策《創世記文字釋經證道》

 

 

創世紀第十三章讀經筆記(麥穗)

 

世界與祭壇

 

亞伯蘭帶著全家離開了埃及。雖然他在家產上變成了富豪,但在埃及這段時間,他的生活中沒有祭壇。也許他有心中的敬拜,但沒有見證、也沒有神聖的分別。

 

他在埃及,在世界。雖然他的 神在恩典之中同他一起到了埃及地保護他,他和 神的關係在埃及和在應許之地時有很大的區別。這個關係,在正常時是一種專一的、分別的、親密的關係,在埃及卻不是正常的。

 

神沒有讓我們完全離開這個世界,並且 神常常利用世界的大環境幫助祂的兒女。但無論這世界有多大的幫助和用處,當我們全然依靠、有求於世界時,祭壇所代表的那個聖潔、專一的關係就無法共存。這是聖潔的愛的基本排外性。教會和主的關係,今天正是如此。

 

亞伯蘭和撒拉的經歷和關係尤其值得注意。在預表上,女人代表著蒙召之人的位置,而男人代表著蒙召之人的屬性(信實或是不信實)以及行為(敬虔或是不敬虔)。亞伯蘭的信心有虧缺,行為更是有缺欠,但 神卻絕對保守了他的妻子。我們今天也是。我們會做出漸漸往南遷移,甚至最後下到埃及的錯事,但神靠著 祂的憐憫和大能,總是保留著我們在祂面前稱義的基本位置。

 

回到原處

 

亞伯蘭離開了埃及,就從南地漸漸往伯特利去,又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間,就是他從前支搭帳篷的地方,也是他起先築壇的地方;在那裡他又求告耶和華的名。

 

回到原處,這是一個基本的屬靈原則。他不僅是回去找他原來居住的地方,也是回到他築壇敬拜的地方。對亞伯蘭,居住的地方和築壇敬拜的地方是同一個地方 (這是何等蒙福的跡象!),但這裡的屬靈原則卻包含著兩個不同的要素。他不只是“回到原來居住的地方,而那個地方碰巧也是他原來敬拜的地方”;而是既回到原來居住的地方,也回到原來築壇敬拜的地方。那生活和敬拜合一的人是有福之人。

 

亞伯蘭和羅得

 

這裡是兩種不同的相信者 (believer) 的圖畫。都是相信者 (得救的人),但有非常不同的信心道路和生活選擇。

 

亞伯拉罕身上顯出那個因看到了屬天應許的異象和價值後對地上諸事的淡漠 (disinterestedness) 以及自我否定 (self-renunciation)。這是真信心的一個真實表現。

 

而羅得卻是一個跟隨者,他尊敬也喜歡(不是被強迫的)亞伯拉罕聽到的呼召,並決定跟隨他。但他並沒有看到那個屬天的異象。羅得是一個正直的人,是個義人。他嚮往走一條義路,但環境中那個帶著挑戰性的選擇升起來擺在他眼前時,他就只能靠著他自己的感覺行事。

 

骨肉分離

 

首先,“那地容不下他們,因為他們的財物甚多”。這是在地上的悲哀。屬地的財富和屬天的財富確實有這樣一個區別。積累前者使得弟兄分離,積累後者卻使弟兄相愛。這不只是一個人主觀的情操的水準有區別而已,而是與這兩種財富本身的來源和性質有關。前者是人的努力、在有限的地上經營,必相爭;後者的來源是 神自己,在天上經營,並無有限資源的限制,也沒有回報的匱缺,故而無爭。

 

然而,弟兄分離雖然不蒙 神喜悅,總比相爭還好些 (這是實話)。於是他們就分開了。亞伯拉罕把一切的主動權都讓給了羅得,而羅得也毫無謙讓,選擇了在他眼裡上好的。

 

羅得

 

“羅得舉目看見約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瑣珥,都是滋潤的,那地在耶和華未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創世紀 13:10

 

在羅得的眼中,那約旦河的平原(位於他們當時所在的山區東邊)既像耶和華的園子(伊甸),也像埃及地。

 

羅得並沒有見過伊甸。所有伊甸的知識,都是他聽來的,再加上他的想像。但是羅得心裡卻知道,伊甸是一個蒙福的地方,所以他就嚮往,因羅得是個義人 (但伊甸不是 神給信心之人的應許,見下)。

 

但同時,他剛從埃及地回來,那埃及地的肥沃卻是歷歷在目。或許羅得對亞伯蘭離開埃及的決定有些不很贊同,但不管怎樣,他放眼看那滋潤的約旦河平原,他希望那屬他的地既像伊甸園 (他的理想),也像埃及地(他在現實中剛剛經歷過的富饒)。他在那裡找到了這兩個他認為是美好的東西的共同點。他想,終於找到了和平的歸宿 (peace, finally, so he thought)

 

於是他就做了選擇,而這個選擇決定了羅得一生的命運,雖然在 神眼裡還是個義人,但他的生活卻從此充滿了衝突、痛苦和矛盾,除此之外什麼都沒有。羅得先是住在起先看到的美好平原,但他“漸漸挪移帳棚,直到所多瑪”,那座罪惡的城,即將被 神完全毀滅的城。

 

何等的悲劇,一個原本以為是要實現伊甸夢想的人,但到頭來卻連正常的“埃及地”屬世的福分也沒有,而是落在了罪惡之城所多瑪。

 

羅得並非是一個完全追求世界享樂的人。他希望他的選擇蒙 神祝福。他嚮往伊甸。但豈不知自從亞當犯罪之後,神並沒有給人回到伊甸的應許。伊甸變成了人美好的心願,但卻不是 神的應許。不是因為 神吝嗇,而是因為 神的應許遠遠大於失去的樂園。在基督裡,那座永遠的城!唯有看到那城的,才明白 神在基督裡給我們預備了何等樣的應許,而不再只是夢想伊甸園。

 

但羅得也希望得到失去的埃及地的舒適。他並非是簡單地愛世界。他不想回到世界。要是羅得是一個隻愛世界的人的話,他也許自己就回到埃及了,或者當初就會選擇留在埃及,不和亞伯蘭離開那裡。他想要得到 神的祝福,但也想為自己有一些埃及的舒適。結果他發現,不僅那伊甸的夢想不能實現,他埃及地的夢想也不能實現。

 

羅得即將遭受這世界權勢的毀壞、蹂躪、掠奪。與這世界的交易中,他將輸得精光(只留下性命)。羅得在所多瑪,滿了傷痛和苦楚(彼得後書 2:7-8)。

 

那因沒有看到屬天異象而落在 神最大的祝福之外的人,就是如此。雖然他還相信 神,但他的生活失去了亮光,失去了屬天的平安。

 

一個人,如果與這世界處在一種密切的關係中,就不可能不遭受世界的動盪和變遷。而一個屬神人,如果在罪惡的環境之中,就不可能不遭受其帶來的痛苦。世人可以暫不痛苦,因為他們可以在罪中享受罪的宴樂,但屬神的人卻不能。”不幸”的是,羅得是一個屬神的人,他的痛苦遭遇就註定了;但有幸的是,羅得是一個屬神的人,他卻將來能逃脫所多瑪被 神毀滅的結局,而這一點也註定了。

 

亞伯蘭

 

因著看到那座屬天的城,亞伯蘭情願否定自己,放棄一切眼前的利益讓別人去選擇。在亞伯蘭做了那個放棄一切的選擇之前,神並沒有把那全地以及子孫後代的應許先指給他看,以便堅固他的信心,好讓他做出對的選擇。之前 神給他看到的,只有那個屬天的應許和屬天的城,而這一切如何體現在他地上的日子裡,並沒有顯明。直等到當亞伯拉罕在信心中做了那個正確的決定後,神就把一切都指給他看。這是何等樣的一個圖畫,說明信心經過考驗才顯出真果效這個屬靈原則。

 

羅得自己舉目觀看,看到的是一個虛假的圖畫。現在 神讓亞伯蘭舉目觀看 (亞伯蘭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舉目觀看),就看到了當初那應許的實際,並他在地上將要行的路和疆界。神並不把一切直接交給亞伯蘭,而是要他開始行走 (walk, live),去經歷,用自己的腳踏遍那地,而他所踏之地就成為他的財富。

 

“亞伯蘭就搬了帳棚,來到希伯崙幔利的橡樹那裡居住,在那裡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創世紀 13:18

 

信心之路,帳篷、祭壇。

 

亞伯拉罕勝過了世界的權勢,越過了其所能行的毀壞,成為得勝者。 這與羅得的光景和結局是何等樣的反差。這是 神的手,管教、信實的手。

 

然而 神的工作和人當走的路,才剛剛開始。亞伯拉罕前頭的路仍然有許多艱難,也還有許多失敗。── 麥穗《創世記讀經筆記》

 

 

參觀創世記一日一章(李廷樞)創世記13

 

亞伯蘭在埃幾過了不如意的時期、回到迦南的時候「金、銀、牲畜極多」(2)。亞伯蘭凡到重要的地方就起先築壇、在那裡求告耶和華的名(4. 18.)。在他生活上經常凡事以耶和華為第一。你今天有為主築壇、以神為第一嗎?在我們人生裡常常有必要去作重要的決斷的時候。如亞伯蘭要與羅得須要分離居住的時候(11)。可是亞伯蘭是以耶和華為第一、所以他的選擇是不合會錯誤、因為耶和華的聖手在他的上面。你看、雖然羅得所選擇約但滋潤的好地、可是此地後來也被天火所滅。

 

雖然羅得在神憐憫之下免得喪命、但他失去了一切地和財物。所以如果他好像和亞伯蘭以耶和華為弟一時、就不必遭遇災難吧。 ── 李廷樞《參觀創世記一日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