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第十四章短篇信息 目錄: 創世記第十四章讀經劄記 王國顯 創世記第十四章讀經記錄 蔣繼書 創世記第十四章文字釋經證道(張策) 創世紀第十四章讀經筆記(麥穗) 參觀創世記一日一章(李廷樞) 創世記第十四章讀經劄記 王國顯 15在信靠神的操練上更進深(十四至十五章) 從第十四章開始,我們好像看到了另外的一些事情發生。在第十三章裏,我們知道羅得去了所多瑪,亞伯蘭留在迦南的山地。從人看來,羅得是把上好的拿走了,而亞伯蘭只是停留在不僅是次好,而是在人看來十分不好的地方。但是神告訴他要東西南北的看,縱橫的走,藉著“看”和“走”給他看到要藉著十字架,從神的手裏接受賞賜,神所賜的一定是最上好的。這是在第十三章末了神給我們體會到的事情。 認識只有神的應許是最好的 亞伯蘭當時恐怕也不一定看到這一點,所以他再築了一座壇來求告神。好像在神面前說,所有他的指望都在乎神了。說實在話,亞伯蘭要不是來迦南的話,他實在是擁有社會地位,有豐富的貲財,有舒適的生活。但是來到迦南,在這樣的環境,他好像是倒退了很多很多。按著外面來看,我們也不能怪亞伯蘭在這裏求告神,因為他實在看到除了神以外,他在迦南地不會得著甚麼。當人在外面看這些事物的時候,總是給人灰暗的感覺。 但是,在第十四章裏,神給亞伯蘭有了答案。第十四章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章,是幫助我們在讀神的話時,要留意怎樣去讀纔能把神的心思讀出來。當然我是經過很多年的摸索才摸索出這條路的。我們平常讀到第十四章的時候,我們就注意四王跟五王的戰爭,因為在這裏好像是提到了很多關於他們的事情。因為這樣的緣故,我們便很容易給吸引在四王跟五王的戰爭裏面。但事實上在四王跟五王的戰爭裏面,神是要讓這些事情發生來造就亞伯蘭。 我們記得創世記是神恢復的工作的一卷啟示。雖然裏面有歷史,我們可以把歷史看作故事,但是我們可以肯定一些事情,就是神不是要給我們歷史故事,神乃是要藉著歷史來給我們看他要怎樣作恢復的工。 所以,我們在讀第十四章時,如果我們只看歷史,我們就只看到四王跟五王的戰爭。若是要看神在這件事上要向我們啟示一些甚麼的話,我們就覺得四王跟五王的戰爭只是輕輕帶過就可以了,我們只要知道這個歷史事實就夠了。因為四王跟五王的爭戰所顯明的目的不在於四王跟五王的結局,而是在這裏顯明的兩件事實。第一,神要讓人看見,人眼中看為美的不一定是美的。羅得把人眼中看為最美的所多瑪的土地要去了,但事實上那一些美是虛假的。在第十四章就讓我們先看到這一點。等到再過一些時候,所多瑪和蛾摩拉被毀滅了,我們就看見完整的結果。所以在第十四章裏的這件事情上面,主要的目的是說出羅得的遭遇。在上半章四王跟五王的那一場戰爭,實在是指出羅得的遭遇。他找到人認為是最美的地方,但是卻得著一個不美的結果。並且那塊地也不能給他有安息。 我們感謝讚美神,在這一件事情上,也同樣的向亞伯蘭顯明一件事實,神所賜的乃是最美的。因為神所賜的,在亞伯蘭的歷史上來說,乃是神的心意,在神的心意的背後乃是神的自己。神把他的自己,或者說神把神的心意來賞賜給人,那個就是最美、最妙的。所以,在第十四章裏面就給我們看到這樣的一件事情。亞伯蘭顯明了他的能力和豐富來使羅得得拯救,卻不是羅得在那塊人以為豐富之地得著更多的好處。我們感謝讚美神,這是頭一件事情。因著這一個五王的戰爭,引出羅得的被擄,就引起亞伯蘭在神面前學第三個功課。 前面我們說過亞伯蘭學的兩個功課。第一個功課就是不依靠自己,第二個功課就是以神作為產業,滿足和喜樂。現在第三個功課是讓亞伯蘭學習在信心裏面支取神作他的能力。或者說在信心裏面來支取神作他的得勝。我們在以後看到亞伯蘭的爭戰的時候,我們再提這一點。 我們從羅得選中所多瑪所引來的結果上面,除了剛才我們提到人以為美的並不一定是美,而神一切的賞賜纔是最美的這一點以外,在四王跟五王的戰爭的結果裏面,神又讓我們看到一件事情,就是關乎神的應許。我們留意第十二章說到,“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十二3)又說,“你也要叫別人得福。”(十二2)當然這兩處所提到的都是同一件事情,就是說出亞伯蘭要成為別人的祝福。不管你是甚麼人,只要你跟亞伯蘭一沾上關係,你就不能不得神的祝福,這是神在第十二章裏顯明的應許。如今在第十四章裏面,首先就顯明在羅得身上。四王的軍隊是厲害的,他們當時在中東一帶可以說是霸王,因為其中說到的五王都要向當中的基大老瑪進貢。基大老瑪在那個時候好像是當地的霸王。從地圖上看四王國家的位置,就是在巴比倫那一邊。特別是第一個王,是作示拿王的,我們知道是在巴比倫那一邊。然後我們看這一次的戰場,戰場卻是在迦南地。如果從地圖上來留心的時候,我們看見四王的軍隊是勞師遠征,這樣的戰爭是不大能討得便宜的。但是結果他們還是好像風捲殘雲一樣的把五王打敗了,羅得就被擄去了。但是羅得是亞伯蘭的侄兒,也就是說,亞伯蘭是跟羅得是有關係的。羅得被擄了,亞伯蘭能不能坐觀呢?有人來報訊給亞伯蘭,他聽到了這個消息,他要怎樣來處理這件事情呢?要不要救羅得呢?是要救羅得的。但是憑甚麼去救呢?待會兒我們再看這個問題。因著這個關係,羅得就得了拯救。為甚麼羅得能得拯救呢?是因為他跟亞伯蘭的關係。一沾上了亞伯蘭神就讓他得了拯救。這就是神首先讓亞伯蘭看見在第十二章裏面應許的實現。以後在以實瑪利的身上又給他並到同樣的事情。所以我們看在前半章的裏面,透過四王跟五王的戰爭,神給了我們兩個答案,來說明羅得揀選所多瑪並不是一件美事。 因為第一,羅得在所多瑪確實是受了很多的苦惱。第二,他需要那個不在所多瑪的叔叔作為他的拯救,他自己沒有辦法保護自己。那一個活在神的應許裏的叔父,就成了他的拯救。因此我們很清楚的看見,地上一切的美事不一定是我們心裏需要去愛慕的。我們真實需要愛慕的是神的自己和他的旨意。 在信心中取用神作得勝 現在我們來看亞伯蘭怎樣拯救羅得,在拯救羅得這一件事上,神讓亞伯蘭學了甚麼功課。 實在願意弟兄姊妹,不要讓歷史的過程來奪去神在這一件歷史裏面所要向我們說出的神恢復的工作。當羅得被擄走以後,聖經裏面沒有記載擄走了多少天,但是我們知道是過了很多天。因為四王從所多瑪跑到希伯侖有一段路程,並且那些人也不是專一的向亞伯蘭報訊的,也許他們是從那裏逃出來就逃到希伯侖,就談起那些事情,輕輕的提到羅得也給擄走了。也許他們在說不僅當地人被擄了,就連由外地來寄居的人也被擄了。這些話好像是不經意的讓亞伯蘭聽到了。當亞伯蘭聽到以後就怎樣呢?他立刻就去追趕。上面提過四王的軍隊是非常厲害的軍隊,因為他們的訓練都是有一定的水準的。 現在亞伯蘭要追趕,要去救羅得,他是憑甚麼去救呢?這裏就提到他是率領家裏生養的精練壯丁三百一十八人,再加上與他結盟的當地幾個家族,這些人就算是像亞伯蘭一樣,也只是有三百多人。算他們每一家族有三百多人,四個家族合起來也不過是一千兩百多人。一千兩百多人去追趕四王的軍隊,豈不是很可笑嗎?就憑他們的兵力要去追趕,要去擄掠,按人看來只能是一個笑話,但是亞伯蘭還是去了,並且得勝回來。 你說亞伯蘭怎麼能有這樣的勇氣呢?那幾個人,雖然是跟亞伯蘭結盟,但就形勢來看,他們怎麼肯冒這個險呢?因為在兵力的對比下,他們確實是處於下風的。但他們還是去了。亞伯蘭可以信神,他們三個人卻不認識神,他們怎麼肯去呢?聖經裏沒有給我解釋,但是憑著第十二章裏神的那個應許,神要叫眾人因亞伯蘭得福,亞伯蘭住在那裏跟他們有來往,亞伯蘭在神面前所蒙的祝福也流到他們身上去。他們雖然不認識神,但是他們知道亞伯蘭是有神的。所以既然亞伯蘭能去,他們也能去。最簡單的就是這樣去領會。 在愛弟兄的原則上追趕 但是我們不能不注意一件事。亞伯蘭之所以去,其實經文裏已經暗暗的給了我們提示。我們注意提到羅得跟亞伯蘭的關係的時候都是說“他的侄兒”。弟兄姊妹注意,第十四節在中文聖經裏,仍是把它翻譯作“侄兒”,但小字裏頭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就是原文作“弟兄”。羅得跟亞伯蘭的關係是侄兒跟叔父。但是在這裏要準備爭戰去得回羅得的時候,聖經卻用“弟兄”這兩個字來代替“侄兒”。我們注意,這裏面就很有講究了。在這樣的情形底下,很自然的給我們接觸到那一個屬靈的原則了,就是愛弟兄的原則。弟兄相愛的原則,為弟兄捨命的那個原則。這件事情在新約裏是很明確的。雖然在舊約裏,在文字上是並沒有那麼明確,但在事實上還是給我們並到這些原則。亞伯蘭當時一聽到這個消息,他沒有看羅得是他的侄兒。在那時候,他看羅得是他的弟兄。既然是弟兄,他就要去救弟兄,因為他愛弟兄。但是這件事怎樣可以進行呢?當他一站在弟兄的地位上的時候,他就是在神的光裏面看事情。在神的光裏面看事情,他就知道如今我去拯救弟兄,不是我一個人去的,我是憑著我的神去爭戰的,神要成為我的得勝。在神的光中來看這件事情,亞伯蘭裏面就看見了這些,所以他就坦然的去了。 我們注意亞伯蘭這樣的出去,在兵力上是懸殊的。但是在他追趕的路程上,我們稍微注意那個地理環境,就知道當中不簡單。所多瑪和蛾摩拉是在死海的南邊,希伯侖是在死海當中的迦南地上,戰場就在死海南邊的所多瑪和蛾摩拉的那一片平原裏。這一場戰爭結束以後,四王的軍隊就撤退了,他們就回到巴比倫那一邊去。亞伯蘭去追的時候,這些四王的軍隊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天的路程了,但是亞伯蘭還是追。我們注意他是怎樣追趕的。不知道是繞到所多瑪和蛾摩拉的那裏去追趕,或是直接由希伯倫出發向北追趕。但是無論如何,他們一直追到大馬色,然後才追到四王的軍隊。大馬色已經是到了以蘭王的勢力範圍裏面,就是在迦南地北邊老遠的地方。他們一直追到那個地方就追上了。一追上就打仗,一打就把敵人打敗了,把人都搶回來了。 信心成長的路程 我們留意這一場的追趕,神讓亞伯蘭學習第三個功課,就是在信心裏面來取用神作得勝。在這裏我們看到一些問題發生了。信心的成長是一步一步累積的。出吾珥是起初的信心,到哈蘭是信心受了挫折,由哈蘭再起程是信心的再起步,到了迦南是對信心有了一點的領會。但是因著饑荒而下埃及,信心又一次受挫折了。是神的手把事情挽回過來,在信心裏的學習就累積多了一點,就是脫離眼見而決定人的腳步的階段。等到羅得離開他,神向他說話,神讓他看到他真正的產業不是地上的美物,乃是神的自己。 在進到迦南以後所學的第二個功課讓他信心裏頭有了明確的目標。現在第三個功課來的時候,他信心的範圍又擴大了。以前的那些是承受產業的問題,現在的功課是爭戰的問題。從承受產業到戰爭,我們看見神是一步一步讓他在信心裏去學習,去經歷。所以我們說信心是一步一步的成長。我們承認在許多的時候,我們在信心上面學不到功課,是因為我們害怕接觸一些我們不願意接觸的事情。我們都喜歡安逸,叫我們失去安逸的,我們都不大喜歡。但是逃避這些不喜歡的失去,常常就是我們信心不能成長的主要原因。神讓人多經歷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人又懂得從神的手裏把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接過來,這樣一接過來,信心便起來了。這是一件非常寶貝的事情。我們看亞伯蘭在這裏一而再的經過這些事情,對他來說都是不大愉快的。但是在一件事情過去以後,他的信心便往高處走上一點。另一件事情過去了的時候,他又再往高處走一點。從這信心裏面接受引導,接受產業,到接受爭戰裏的得勝。 “天地的主” 我們感謝神,更奇妙的一件事,乃是他在這一個信心的功課上學上來的時候,不僅是他個人蒙了祝福,神也在他身上得了滿足。當他得勝回來的時候,所多瑪王來迎接他,這是另外一件事。但是又有另外一個撒冷王來迎接他,這個撒冷王就是麥基洗德。他出來迎接亞伯蘭的時候,不是像所多瑪王要討回他的人民,而是為著神的祝福來見亞伯蘭。當然麥基洗德的出來是因著神的感動,因為他是至高神的祭司,他是在神的感動和引導下來迎接亞伯蘭,給亞伯蘭祝福。 我們留心這裏面的一些事情。當他祝福的時候他說,“願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賜福與亞伯蘭。”(十四19)很希奇的,在整本聖經中,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稱神為“天地之主”應該只有兩處。一次是在第十四章,另一處就是在新約馬太福音第十一章。只有這兩處稱神是天地的主。弟兄姊妹不要輕看這個名詞。如果我們說“天上的神”,我們不會有難處。但若我們真注意這一件事的時候,我們就發覺這一個名詞在聖經裏並不多用。為甚麼呢?我們知道從人的墮落了以後,神是天上的神沒有改變,但神是否在地上作主呢?關於這一點我們知道是不能。不能的原因是地給霸佔了,所以撒但給稱為世界的王,所以神要從撒但的手裏把它收回來。這一件事情我們從整本聖經都可以看到它的發展。在地還沒有收回來以前,說神是“天地的主”就有難處了。當然在主權上來說,神確實是天地的主,因為神是宇宙的主。但在實際上來說,地是神的權柄還不能通行的地方。所以從實際來說,在那一個時候神並不能說是天地的主。 但很希奇,有兩個地方說神是天地的主。就是在第十四章裏,另外就是在馬太福音第十一章裏。這兩處給我們看到一件很特別的事情,神是要收回地的。但當地還沒有給收回以前,如果神在地上能夠得著一個人讓他在他身上作主,完全讓神管理,神就藉著這個人把神的權柄彰顯在地上。所以我們把這兩件事情合起來看,就可以看出這裏是亞伯蘭,是靠神得勝的亞伯蘭,那裏是完全仰望神的耶穌基督。就是這兩個人在地上,他們的日子就讓神顯明他是天地的主。這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因為這事裏面所向我們說出的話是非常嚴肅的。神不能被稱為“天地的主”是因為人的失落。甚麼時候人給神尋找回來,神在人的身上有了恢復,甚麼時候“天地的主”的事情也就在地上顯露了。這是一件大事。這是頭一件事。 第二件事情。所多瑪王對亞伯蘭說財物都歸他,因為是他打仗拿回來的,但是人口要歸還給他自己。沒想到亞伯蘭在這裏說“一針一線也不要”。這不像以前在中國大陸有一些不是笑話而是事實的事,一針一線是不要,但是其他的財富都要。亞伯蘭在這裏說一針一線都不要,確實是說明他連一丁點的好處也不要。我們感謝神,一個在信心裏長成了的人,他能確實的確定他的產業是神的自己。這是非常寶貴的一件事情。我們又從另一方面注意,亞伯蘭這次出去爭戰不是為救弟兄嗎?這就給我們看見另外的一件事,顯明了為弟兄捨命是不計算代價的。我們感謝神,在第十四章裏亞伯蘭所經過的事情把神恢復工作的原則給我們揭開了。叫我們看到神是怎樣把人帶到恢復的裏頭去,如何把信心軟弱的亞伯蘭造成信心之父,在地上彰顯“天地的主”。 ── 王國顯《出埃及記讀經劄記》 創世記第十四章讀經記錄 蔣繼書 創14 :1當暗拉非作示拿王,亞略作以拉撒王,基大老瑪作以攔王,提達作戈印王的時候, 這裡一共有四個王:1、示拿王;2、以拉撒王;3、以攔王;4、戈印王。 創14: 2他們都攻打所多瑪王比拉,蛾摩拉王比沙,押瑪王示納,洗扁王善以別,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瑣珥。 第2節有五個王。第1節有四個王,第2節說,第1節裡的四個王都攻打第2節裡的五個王。 這就是四個王打五個王。這五個王裡面,有所多瑪王和蛾摩拉王,這些地方就是羅得住的地方。在這裡發生了一個戰爭。 創14 : 3這五王都在西訂谷會合。西訂穀就是鹽海。 那就是約旦河,往南邊耍流出一道海,叫鹽海。這一條海比較低,所以叫作“穀”,它的 周圍就叫西訂穀。西訂,意思就是“平原”,因為它是鹽海,這地方低於海平面。 創14: 4他們已經事奉基大老瑪十二年,到十三年就背叛了。 這五個王,他們原來服侍一個王,就是第1節裡的基大老瑪。他們要給他進貢,但現在他們要背叛他,所以他們要打仗。服侍了十二年,到十三年就背叛了。 創14 :5-6 十四年,基大老瑪和同盟的王都來在亞特律加寧,殺敗了利乏音人,在哈麥殺敗了人,在沙微基列亭殺敗了以米人,在何利人的西珥山殺敗了何利人,一直殺到靠近曠野的伊勒巴蘭。 到十四年就打仗了。 創14 :7他們回到安密巴,就是加低斯,殺敗了亞瑪力全地的人,以及住在哈洗遜他瑪的亞摩利人。 他們這四個王力量很大,在十四年他們殺敗了許多的王,很有能力,很強大。那麼,他們打到了加低斯,就是靠近東南面這個地方,所多瑪就在東面。 創14 : 8於是所多瑪王,蛾摩拉王,押瑪王,洗扁王,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瑣珥)都出來,在西訂穀擺陣,與他們交戰, 這四個王一直打仗打到西訂穀了,這五個王看見了就擺陣。 創14 :9就是與以攔王基大老瑪,戈印王提達,示拿王暗拉非,以拉撒王亞略交戰。乃是四王與五王交戰。 與哪些王打仗呢?就是與以攔王基大老瑪、戈印王提達、示拿王暗拉非、以拉撒王亞略。 創14章就叫作四王與五王打仗,五個王反而打不贏四個王,可見這個王很厲害。 創14 :10西訂谷有許多石漆坑。所多瑪王和蛾摩拉王逃跑,有掉在坑裡的,其餘的人都往山上逃跑。 “石漆”,我們曾經說過,人用石漆做磚要做巴別塔,巴別塔就是用石漆。創11: 3石漆是灰泥,石漆是在地上的,就是瀝青(黑的東西),從地上挖出來的。 創14 : 11-12四王就把所多瑪和蛾摩拉所有的財物,並一切的糧食都擄掠去了。又把亞伯蘭的侄兒羅得和羅得的財物擄掠去了。當時羅得正住多瑪。 羅得住在所多瑪,沒有住多久,戰爭就打起來了。那是神安排的地方,誰也沒有想到,王會背叛。王一背叛,戰爭要打,羅得就被擄走了。 聖經告訴我們,羅得在所多瑪還算個義人,不過是一個失敗的義人,他在所多瑪還要傳福音,但是他是一個失敗的義人(彼後3: 5-8)。一個真正的義人,你怎麼會跑到所多瑪去呢?你怎麼和所多瑪同流合污呢?這是神藉著這一場戰爭,給羅得一個警告。 創14 :13有一個逃出來的人告訴希伯來人亞伯蘭。亞伯蘭正住在亞摩利人幔利的橡樹那裡。幔利和以實各並亞乃都是弟兄,曾與亞伯蘭聯盟。 幔利的橡樹就是希伯侖(創13: 18),希伯來這個字在聖經這裡第一次用。 創11: 16希伯活到三十四歲,生了法勒。 就是這個希伯。希伯來人的意思,原文就是“過了河的人”,或者是“河那邊過來的人”,這就叫希伯來人。 那麼,亞伯拉罕要從迦勒底的吾珥出來(創11: 31), —定要經過一道河,就是叫“伯拉大河”,現在叫作“幼發拉底河”。他們把亞伯蘭看作是“那邊過來的人”,不是我們這裡的人。所以,那逃出來的人,就告訴了亞伯拉罕。亞伯蘭當時在這裡勢力比較大,有許多的牛羊,也有很多的僕人,因為神祝福他。神安排一個人出來告訴他。不是告訴別的人,而是來告訴他。那個時候,亞伯蘭正在希伯倫幔利橡樹那裡。 幔利,既是一個人的名字,又是一個地方的名字。希伯侖是與神聯合,說明亞伯蘭還是與神聯合,沒有離開這一個地方。 幔利和以實各並亞乃都是弟兄。這裡有三個人,一個是以實各,這個名字的意思是“一掛葡萄”,另外一個人是亞乃,這個名字的意思就是“少年人”,幔利的意思就是“有力量的人”。他們三個人是弟兄,他們也曾經與亞伯蘭聯盟,意思就是彼此幫助。 創14 :14亞伯蘭聽見他侄兒(原文作弟兄)被擄去,就率領他家裡生養的精練壯丁三百一十八人,直追到但, 看來亞伯蘭對於羅得還有愛。這裡還有一個見證的問題,因為是他把羅得帶出來的,他不能見死不救,因為亞伯蘭是屬神的人。 一個屬神的人,不能夠對任何人以惡報惡,是要赦免,而且這個見證就是愛。 他“就率領他家裡生養的精練壯丁三百一十八人,直追到但”。“但”是什麼地方呢?就是迦南地的北面,從南邊一直追到北面,就是為了要救侄兒。 創14: 15便在夜間,自己同僕人分隊殺敗敵人,又追到大馬色左邊的何把, 前面的五王打不贏四王,亞伯蘭只有318人,反而追上把敵人打敗了,又追到大馬士革這個地方。“大馬士革”現在還有這個城市,是敘利亞的一個城市。現在叫大馬士革,“何把”, 這名字意思是“隱藏”。 創14 :16將被擄掠的一切財物奪回來,連他侄兒羅得和他的財物,以及婦女,人民也都奪回來。 你看,這是靠神的力量,不是靠人的力量。亞伯拉罕完全是與神聯合,靠著神給他的力量, “連他侄兒羅得的一切都奪回來了”。原來,羅得和亞伯蘭相爭的時候,亞伯蘭得勝了, 他沒有和他爭,任他選擇,表示出他的愛。現在亞伯蘭又去救他,這是經過了戰爭的得勝。這裡看見亞伯蘭第一次打仗。 這告訴我們,在基督徒身上也有戰爭,有屬靈的戰爭,你一定要有屬靈的經歷。你和神開 始聯合,神會讓我們打屬靈的仗,要把許多靈魂挽救回來,把走迷了路的弟兄姐妹挽救回 來。這裡需要很大的忍耐,需要很大的謙卑,需要很大的愛心。當然,這一定是靠神。 創14 :17亞伯蘭殺敗基大老瑪和與他同盟的王回來的時候,所多瑪王出來,在沙微穀迎接他。沙微谷就是王穀。 亞伯蘭把四個王都打敗了,所多瑪王出來,迎接亞伯蘭。在10節那裡。所多瑪王和蛾摩拉王逃跑,有掉在坑裡的,其餘的都往山上跑了,牛、羊、東西都沒有了,城也沒有了,人也沒有了,五王被四王擄去了,只剩下王自己了。這個所多瑪王就出來,在沙撒谷就是王谷迎接亞伯蘭。谷,代表平原。這是很高的禮節來對待亞伯蘭。 創14 :18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他是至高神的祭司。 這裡還有一個王是“撒冷王”,撒冷是和平、平安的意思。戰爭打完了,應該平安了,撒冷王麥基洗德來了。麥基洗德,意思就是公義的。這個王是公義的,又是和平的。所以,這個王是預表主耶穌。希伯來書告訴我們,主耶穌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作大祭司的(來6: 20、 7:17)。 麥基洗德是主耶穌的預表。 這一位是誰呢?是至高神的祭司,他來迎接亞伯蘭,帶著餅和酒。“餅”是糧食供應生命的,供應得勝者的生命。“酒”是代表喜樂的。我們記得主耶穌說:他是生命的糧(約6: 35、51)。“糧”這個字在原文就是“餅”。酒,是代表喜樂: 士師記9: 8、13 有一時樹木要膏一樹為王,管理他們,就去對橄欖樹說,請你作我們的王。……葡萄樹回答說,我豈肯止住使神和人喜樂的新酒,飄搖在眾樹之上呢? 這裡告訴我們:有三樣東西都是以色列非常需要的:1、橄欖樹,供應的是油,油代表聖靈;2、無花果樹,代表糧食,無花果的餅;3、葡萄樹的葡萄是作酒的,代表新酒。酒使人喜樂。 因著這個緣故,我們看見,這個麥基洗德他帶了餅和酒來迎接亞伯蘭,不僅是慰問他,也是為他祝福,供應生命,也給他帶來喜樂。 創14 :19他為亞伯蘭祝福,說,願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賜福與亞伯蘭。 “天地的主、至高的神”,就是耶和華。這一個麥基洗德,他是至高神的祭司,他是事奉 神的,他是和平、公義的,他用公義、和平來事奉神。我們的神不僅是天上的神,也是地上的神,賜福了亞伯蘭。 創14 :20至高的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是應當稱頌的。亞伯蘭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 十分之一,從這裡就開始了,以後以色列人也要把“十分之一”拿出來。 今天有許多人也是講把你的“十分之一”拿出來獻給神。在新約裡頭,應該不是“十分之 -”,乃是全部,而且是甘心樂意的。 哥林多後書9 :7 各人要隨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難,不要勉強,因為捐得樂意的人,是神喜愛的。 今天在基督徒的身上沒有“十分之一”的原則,因為主耶穌也沒有說過要“十分之一”, 但現在的人還是把律法的要求放在基督徒身上。 新約是講“捐得樂意的人是神所喜愛的”。不要為難,你心裡酌定的,也許十分之二你都會拿出來。不要勉強,你心裡怎麼想,在主面前禱告,你感動,你就這麼做。 今天是新約,新約不能把舊約的十分之一拿來作為一個要求,要求每個基督徒這樣做。當然,每個基督徒在神面前,我們全部都是奉獻給神的。神要我怎麼做,我就怎麼做,神要我把多少擺在奉獻箱裡頭,那是神感動我,因為我是神的管家,我所有的一切都是屬乎神 的。神交給我,神要我拿出多少來,不只是十分之一作為標準。新約裡面找不到這個標準, 只是在馬太福音23章23節主耶穌責備法利賽人,說了一句話:“你們這假冒偽善的文士和 法利賽人有禍了,因為你們將薄荷、茴香、芹菜獻上十分之一,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是 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這更重的是你們當行的;那也是不可不行的。”他們不遵守律法,主耶穌批評他們,絕對不是今天要我們去守律法。 創14:21-23
所多瑪王對亞伯蘭說,你把人口給我,財物你自己拿去吧。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抻耶和華起誓。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 所多瑪王對亞伯蘭說:你把人口給我,財物你自己拿去吧。意思是,這些財物都給你啦。 財物裡頭包括很多牛羊,感謝神!亞伯蘭今天達到這個程度,他不但不跟他的侄兒爭,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他都不要。 今天我們基督徒假如有這個機會,你要不要?你可能會要啊!亞伯蘭沒有要,因為亞伯蘭是靠神富足,而且他是“向天地的主至高的神耶和華起誓” 了。這裡看見亞伯蘭的信心是慢慢地在長大。 創14 :24只有僕人所吃的,並與我同行的亞乃,以實各,幔利所應得的分,可以任憑他們拿去。 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講,我不要你的,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要,我只把侄兒羅得救出來就夠了。至於另外那三個人,他們如果耍就讓他們去拿,我是決不要。 感謝神! 一個基督徒能夠知足就夠了。我們要在神面前過一個知足的生活,神給我多少,我就有多少,我就知足了。“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6: 6)。我們對主說: 主啊,我感謝你,我知足了,我不要發財了。但那些想發財的,就陷在迷惑,落在網羅和許多無知有害的私欲裡,叫人沉在敗壞和死亡中(提前6: 9)。 所多瑪王給亞伯蘭多少他都不要。假如今天有一個基督徒真正到了這樣一個地步,你就看 見,這個基督徒比較安全了,他屬靈的生命在主面前就能過一個得勝的生活。 ── 蔣繼書《出埃及記讀經劄記》 創世記文字第十四章釋經證道(張策) 搶救羅得 讀經:創14章 內容: 一、四王與五王之戰 1、發兵討伐 14:1 當暗拉非作示拿王、亞略作以拉撒王、基大老瑪作以攔王、提達作戈印王的時候,
14:2 他們都攻打所多瑪王比拉、蛾摩拉王比沙、押瑪王示納、洗扁王善以別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瑣珥。 本章開篇,我們看到了類似于我國古代諸侯爭霸的情形,這些所謂的“王”顯然只是一城一地的領袖人物。這裡明顯呈現兩個陣營:一個是地處北方的米所波大米的四王聯盟,分別是示拿王暗拉非、以拉撒王亞略、以攔王基大老瑪、戈印王提達,首領就是以攔王基大老瑪(4-5,17節);一個是地處南方的約旦河穀、死海附近的五王聯盟,分別是所多瑪王比拉、蛾摩拉王比沙、押瑪王示納、洗扁王善以別和比拉王。根據下文,北方四王控馭南方五王已經十二年之久,南方五王不願再臣服,因此起而反抗(4節);北方四王就發兵討伐,鎮壓背叛的南方五王。因此,本章一開篇就氣氛緊張,充滿了濃濃的火藥味。 這裡提到的所多瑪、蛾摩拉,押瑪、洗扁、瑣珥(又名“比拉”,8節)等死海附近一帶的城邑,除了瑣珥之外,後來都因為罪大惡極被神毀滅(19:1-25;申29:23)。 2、準備迎戰 14:3 這五王都在西訂谷會合,西訂穀就是鹽海。 14:4 他們已經事奉基大老瑪十二年,到十三年就背叛了。 這裡講述了南方五王陳兵的戰場以及背叛的原因。戰場在西訂穀,西訂穀就是鹽海。“鹽海”,就是死海,原為一深陷之穀,聚約但河水成湖,其水平面低於地中海的海平面約一千三百多英呎。此湖並無出口,因累年聚積礦物質,其水中含百分之二十五的氯化鹽及溴化鹽,是世上濃度最高的湖水,生物無法在此水中生存。 南方五王已經臣服以攔王基大老瑪十二年之久,他們再也不願意作附屬國,就於第十三年開始背叛。 3、所向無敵 14:5 十四年,基大老瑪和同盟的王都來在亞特律加寧,殺敗了利乏音人,在哈麥殺敗了蘇西人,在沙微基列亭殺敗了以米人, 14:6 在何利人的西珥山殺敗了何利人,一直殺到靠近曠野的伊勒巴蘭。 14:7 他們回到安密巴,就是加低斯,殺敗了亞瑪力全地的人,以及住在哈洗遜他瑪的亞摩利人。 北方四王也作了充分的準備,於第十四年發兵南下進行征討。這幾節講述的是他們一路征討取得的輝煌戰果:在亞特律加寧殺敗了利乏音人;在哈麥殺敗了蘇西人;在沙微基列亭殺敗了以米人;在何利人的西珥山殺敗了何利人,一直殺到靠近曠野的伊勒巴蘭;在加低斯殺敗了亞瑪力全地的人,以及住在哈洗遜他瑪的亞摩利人。真可謂是所向披靡、勢不可擋! 4、五王應戰 14:8 於是所多瑪王、蛾摩拉王、押瑪王、洗扁王和比拉王(比拉就是瑣珥)都出來,在西訂穀擺陣,與他們交戰, 14:9 就是與以攔王基大老瑪、戈印王提達、示拿王暗拉非、以拉撒王亞略交戰,乃是四王與五王交戰。 最後決戰的時刻已經來到,一方是一路所向無敵、士氣正旺的北方四王,一方是不願繼續臣服、圖謀反叛的南方五王,戰場就在死海河谷。相信面對勢如破竹的北方四王,南方五王早就心驚膽寒;還未開戰,就已經先輸了士氣,可以說敗局已定。 5、潰敗逃跑 14:10 西訂谷有許多石漆坑。所多瑪王和蛾摩拉王逃跑,有掉在坑裡的,其餘的人都往山上逃跑。 14:11 四王就把所多瑪和蛾摩拉所有的財物,並一切的糧食都擄掠去了; 14:12 又把亞伯蘭的侄兒羅得和羅得的財物擄掠去了。當時羅得正住在所多瑪。 果然,南方五王難以抵擋北方四王的淩厲攻勢,開戰不久就宣告失敗,只能倉皇潰逃。本來,南方五王選在西訂穀擺陣(3,8節),乃因那裡“有許多石漆坑”。“石漆”就是瀝青(11:3)。他們原想利用地理上的天然險惡作為防禦工事,結果潰敗逃跑的時候慌不擇路,反而多有“掉在坑裡的”。 北方四王大獲全勝,就乘勢肆意擄掠南方五王所在的城市;身在所多瑪的羅得(13:12)和家中財物也一同被掠去了。聖經形容錢財是“無定的”,會“長翅膀”,是不應當依靠的(箴23:5;提前6:17);貪戀世界的羅得,眨眼之間就成為俘虜,並且危在旦夕,就是最好的例子。 二、搶救羅得 14:13 有一個逃出來的人,告訴希伯來人亞伯蘭,亞伯蘭正住在亞摩利人幔利的橡樹那裡。幔利和以實各並亞乃都是弟兄,曾與亞伯蘭聯盟。 14:14 亞伯蘭聽見他侄兒(注:原文作“弟兄”)被擄去,就率領他家裡生養的精練壯丁三百一十八人,直追到但。 14:15 便在夜間,自己同僕人分隊殺敗敵人,又追到大馬色左邊的何把, 14:16 將被擄掠的一切財物奪回來,連他侄兒羅得和他的財物,以及婦女、人民,也都奪回來。 “有一個逃出來的人”,想必是羅得家裡的用人,僥倖逃脫,就趕緊來向亞伯蘭報信。亞伯蘭這個時候正住在幔利的橡樹那裡(13:18)。他聞訊後沒有遲疑,也不計前嫌(13:5-11);和盟友商議之後,就帶著盟友(13,24節),率領家中數百家丁啟程向北追擊,一直追到但。“但”是巴勒斯坦北方的一個城市,位於米倫湖北,原名拉億,從士師時代,此城才叫但(士18:29)。 亞伯蘭以區區三百多家丁追擊戰無不勝的北方四王聯軍,可謂是以卵擊石的冒險之舉。但是,顯然他不是意氣用事,而是完全依靠神。神加他的力量,也賜給他聰明智慧(20,22節)。在但追到北方四王之後,他沒有硬碰硬,而是選擇“在夜間”利用夜色的掩護,“分隊”擊殺敵人。結果難以置信的戰勝了強大的敵人,並且乘勝追擊直到大馬色左邊的何把;最終奪回了南方五王的所有被擄的財物、人口,救回了侄兒羅得。 對於戰敗的北方四王而言,他們可能根本不知道亞伯蘭是何許人也,也無法想像不堪一擊的南方五王哪裡來的如此剽悍的援軍。日後,等他們瞭解情況之後,有沒有採取報復行動,聖經沒有記載,我們也就不得而知了。 13節中的“希伯來人”這個稱呼在聖經中第一次出現。“希伯來”(Hebrew)是“經過”的意思,古代近東有個近似的字“Habiru”,指居無定所的人。這個稱呼很像新約《使徒行傳》所記的“基督徒”一名,雖為聖經名稱,確是非以色列人為他們取的稱號,含有輕蔑的意思(39:17;徒11:26)。學者多認為“希伯來”一名為當日代表社會上的一個階層:從外面移居,住在巴勒斯坦。從這個名字可以見到亞伯蘭家族的寄居生涯(40:15;43:32;出2:11;書24:2-3)。不過也有解釋說,希伯來一名來自亞伯蘭一位祖先“希伯”(11:17)。 13節還提到幔利是亞摩利人,“亞摩利”原意是“山地居民”(7節)。並且提到他的弟兄是亞乃。他們兄弟二人都與亞伯蘭結盟了。這次搶救羅得的軍事行動,他們也參加了(24節)。顯然,他們是亞伯蘭忠實的盟友。換句話說,亞伯蘭已經與希伯侖原住民中的一些人結盟了(23:19),如此可以減少來自原住民的威脅,暫時得以立足了。 三、二王接風 1、二王接風 14:17 亞伯蘭殺敗基大老瑪和與他同盟的王回來的時候,所多瑪王出來,在沙微穀迎接他;沙微谷就是王穀。 14:18 又有撒冷王麥基洗德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他是至高 神的祭司。 亞伯蘭凱旋歸來,有兩個王為他接風。一個是剛吃敗仗不久的所多瑪王比拉(2,10節)。畢竟亞伯蘭為他們挽回了顏面,同時又把他們被擄的財物和人口奪回。他在沙微谷恭候亞伯蘭。“沙微穀”意為“王者之穀”,或“王穀”,近耶路撒冷東面(撒下18:18)。有人認為就是汲淪穀。一個是撒冷王麥基洗德。“撒冷”是耶路撒冷的簡稱,意為“和平”;“麥基洗德”意為“公義的王”。他是耶路撒冷的王兼祭司。古時非以色列的社會,國王常兼祭司的職務。應當說亞伯蘭此次殺敗北方四王跟他沒有直接的利害關係,因為他似乎處於中立的地位;他卻帶著餅和酒出來迎接亞伯蘭,顯然很令亞伯蘭感到意外。但相比所多瑪王而言,他是友好的,慷慨的。 18節中提到耶路撒冷,這是聖經第一次提到耶路撒冷。十九世紀末在埃及發現的亞馬拿泥版(Tell of Amarna Tablet),證實耶路撒冷在亞伯蘭時代早已存在。這些泥版是主前十五世紀埃及諸王和巴勒斯坦及其他地方諸王的通信。 2、麥基洗德的祝福 14:19 他為亞伯蘭祝福說:“願天地的主、至高的 神賜福與亞伯蘭! 14:20 至高的 神把敵人交在你手裡,是應當稱頌的。”亞伯蘭就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 見到亞伯蘭之後,麥基洗德就為他祝福。麥基洗德的祝福是奉“天地的主、至高的神”之名進行的。一方面求神繼續祝福亞伯蘭,引領他前面的路程;一方面稱頌神對他剛剛大獲全勝的戰爭的引領和幫助。 結合上文18節的說明(“他是至高神的祭司”)和《希伯來書》7:1的引述,我們可以肯定麥基洗德是侍奉真神的祭司。他之所以出來祝福亞伯蘭,是因著神的啟示,告訴他希伯來人亞伯蘭也是侍奉真神的,正在凱旋歸來的途中;又吩咐他去慰問亞伯蘭,並且為其祝福。亞伯蘭聽完麥基洗德的祝福,明白了他這樣做的原因,就把所得戰利品的十分之一送給了他,以示感謝。 麥基洗德是一個重要的人物,《希伯來書》的作者認為他在很多方面預表了耶穌,特別是他雖然不是以色列人,卻能夠給以色列民族的祖先亞伯拉罕祝福,預表了耶穌被神立為大祭司是按照“麥基洗德的等次”的(來5:6,10-11;7:1-19)。 20節中,亞伯蘭為表感謝給了麥基洗德十分之一的戰利品,這是聖經中有關什一奉獻的最早例子(28:22)。摩西律法中設立有多種什一奉獻的規例(利27:30;民18:21,26,28),為百姓獻給神的感謝的祭。 3、所多瑪王的慷慨 14:21 所多瑪王對亞伯蘭說:“你把人口給我,財物你自己拿去吧!” 14:22 亞伯蘭對所多瑪王說:“我已經向天地的主至高的 神耶和華起誓, 14:23 凡是你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我都不拿,免得你說:‘我使亞伯蘭富足。’ 14:24 只有僕人所吃的,並與我同行的亞乃、以實各、幔利所應得的份,可以任憑他們拿去。” 輪到所多瑪王說話了。大概是麥基洗德無私祝福的舉動令他心中有愧,因此他也擺出一副大度的樣子來。他叫亞伯蘭從北方四王手中搶回的戰利品中把原本屬於他的人口給他,財物則悉數歸亞伯蘭,以作為亞伯蘭一行辛苦作戰的酬勞。 但是,所多瑪王的慷慨是虛偽的,是言不由衷的。因為至少他沒有因著亞伯蘭幫助他戰勝強敵、奪回被擄人口和財物向亞伯蘭表示感謝,更沒有因著有求於人而表現出應有的謙卑姿態,反而是一副貌似慷慨大度、實質趾高氣揚的神情。要知道就連沒有什麼利害關係的麥基洗德尚且帶著“餅和酒”來慰勞祝福(18-20節)呢!因此所多瑪王來迎接亞伯蘭,目的是很現實的,就是為了要回自己的東西,並不是來表示感謝的。 面對所多瑪王言不由衷的慷慨,亞伯蘭的頭腦很冷靜。他完全可以拒絕所多瑪王傲慢的要求,畢竟是他的戰利品,而且又不是從所多瑪王手中搶奪的;也可以退一步按照所多瑪王提出的條件去做,畢竟這一切是他和家人、盟友冒死搶回來的。但是,如果這樣短視,貪圖眼前所得,就必然種下禍根,後患無窮。因為所多瑪王畢竟是迦南地的土著,地頭蛇,亞伯蘭畢竟是外來人、寄居者;今天留下他的財物,他礙於情面和自己開出的條件不會說什麼,但心中必然不高興,畢竟他的慷慨是虛假的;日後難免因著不快、嫉妒等因素而採取報復行動。 因此,亞伯蘭嚴肅地告訴所多瑪王,他已經向神起誓,不會貪圖所多瑪王的任何東西;他給的理由很簡單,就是避免給所多瑪王落下口實,說他就是因著貪圖所多瑪王的財物才成為富足的。當然他也提出了一些要求:一是給連夜打仗而饑餓的家丁們一些食物充饑;一是把他的盟友因著參戰所當得的份給他們,就是迦南人亞乃、以實各、幔利。很顯然,亞伯蘭這樣的要求很低,一點也不過分;所多瑪王也必然樂得成全,對他而言畢竟是不費吹灰之力又得回被擄的一切。 亞伯蘭明智的處理,贏得了更多人的尊重,為自己拓展了在寄居地迦南的生存空間。 四、反省反思 1、羅得貪愛錢財,轉眼間就成為俘虜、危在旦夕,給我們什麼教訓? 2、亞伯蘭搶救羅得,傳遞出哪些信息? 3、亞伯蘭是怎樣面對所多瑪王的言不由衷的慷慨的?給我們哪些啟發? ── 張策《創世記文字釋經證道》 創世紀第十四章讀經筆記(麥穗) 地上的戰爭和動亂 這一章記載了聖經中第一場戰爭。地上的這些國之間,那時到底發生過多少衝突和戰爭,不得而知,但我們知道如果不是由於它牽扯到 神家中的兩個人
(尤其是亞伯拉罕,他是 神在全地的救贖計畫中的第一個人),這一場戰爭是不會被記在這裡的。雖然聖經裡記載的是史實,但聖經不是一卷歷史書籍,不會只是由於某個事件的歷史重要性而記載此事,也不會由於某件事在一般人眼中的世界歷史中不那麼重大而不記載。 亞伯拉罕本來和這場戰爭沒有關係,但羅得在四王和五王的戰爭中,被四王作為戰利品擄去了,所以他不得不捲入這個衝突。 四王其實是外來的入侵者。其中以拉撒王亞略是來自後來的巴比倫地的,而以攔王基大老瑪來自後來的波斯國。本地的五王,包括所多瑪和蛾摩拉王,在供奉四王十二年後就反叛了,結果五王不僅沒有贏回自由,反而在四王的反擊中讓四王把所有的財物、一切的糧食以及許多百姓給擄去了。 被擄去的人中,包括羅得,而他是亞伯拉罕的弟兄(家庭關係上,羅得是亞伯蘭的侄兒,但亞伯蘭卻把羅得作為弟兄看待,這是他們在寄居地上的一種特殊的關係,正如今天屬主的兒女在地上的關係一樣)。 四王與五王爭戰,羅得為什麼被擄去呢?因為羅得住在所多瑪。他原來看好了約旦河的平原,就和亞伯拉罕分開去到那裡,但他最後卻搬到了所多瑪,那裡是一個罪惡之地。於是他就和所多瑪同遭遇。 這正如傳道者書所說:“凡臨到眾人的事都是一樣:義人和惡人都遭遇一樣的事”(9:2)。這並非說屬主的人不蒙保守
(而事實上,不光在此事上,還有後來發生的一件更大的事上,羅得都得了特殊的保護,他根本不配的保護), 而是說我們的心需要警醒,選擇和什麼人相關、做友鄰。與罪惡為鄰,是有與之共遭遇的風險的。有時或許是主的意思,主的差遣,但如果是出自我們的意願,我們就把自己放在了不必要的危險之道上。 希伯來人亞伯蘭 有逃脫的僕人來報信,“告訴希伯來人亞伯蘭”。這是亞伯蘭首次被稱為希伯來人。 “希伯來” 的意思是“從河(幼發拉底河)那邊過來的”。這裡,強調亞伯蘭是希伯來人,無疑是表明他和那被擄去的人羅得之間的關係,即亞伯蘭和羅得同是希伯來人,這是報信的僕人來找亞伯蘭的原因。僕人知道亞伯蘭現在是羅得唯一的希望,因為他是家裡親人。這一定是羅得在緊急之中叮囑僕人的。羅得雖然離開亞伯蘭自己到了所多瑪,但在關鍵時刻他知道他能靠的是誰。這正是許多
神家中兒女的經歷。 “希伯來人”從那之後成了亞伯拉罕子孫的名稱。神認可這個特殊的名稱,一定是由於亞伯蘭和羅得共同因蒙召而走過的信心之旅有關。他們都是從大河那面過來的。下次你若見到一個人,發現他也是從大河那邊過來的
(即蒙 神救贖的基督徒),你就知道他是家裡人。 從後來發生的事,可以知道亞伯蘭當時的家境以及他的人品。亞伯蘭從家中挑了三百一十八名精練壯丁,去追敵人。亞伯蘭沒有從別處請救兵。亞伯蘭的家境猶如本地的王子。並且從他如何使用這些壯丁殺敗敵人,可看出他的機智和英勇。 同時,在幔利的橡樹那裡,亞伯蘭與本地的幔利和他的幾位兄弟結盟。他們是亞摩利人。這個聯盟不是兄弟之間的合一,而是出於地上光景實際需要的一種盟約以抵擋外來侵略。當面臨一個更大的共同敵人時,人需要根據實際需求和朋友聯盟。神並沒有表示亞伯蘭這樣做有任何不對的地方,並且從後來亞伯拉罕的生活中,也顯出他在本地結盟的諸多好處,我們只能接受亞伯拉罕所做的是智慧的。 然而 神的話中細述亞伯蘭的得勝,並非為了讓我們效法亞伯蘭的在地上生活的謀略,而是為著表明信心中的人在基督裡的得勝。這是信心的得勝。在信心之路上已經走了一段年日的亞伯蘭需要這個得勝,好使他看到
神在他身上的呼召是一個得勝的呼召。從亞伯蘭得勝後的表現,我們更能看到亞伯蘭自己心裡最清楚他的得勝是靠著誰,又意味著什麼。撒冷王麥基洗德的出現,就是這個預表的最高記號。 麥基洗德 麥基洗德的出現,使人常常覺得蹊蹺,好像此人來去無蹤,在舊約聖經中既沒有提到他的來歷,也沒有提到他的去處。他只在這裡出現一次,聖經說他是至高神的祭司。
但是這個沒有地上來歷的特徵,正是麥基洗德的來歷。不是聖經遺漏了任何的必要的細節。亞伯拉罕自己認得他是誰。新約聖經希伯來書(6-7章)清楚告訴我們他代表誰。他所代表就是我們的主自己。甚至有讀經的人認為,他就是主耶穌在舊約時的顯現。 但無論如何,重要的是,麥基洗德在舊約中只出現這一次, 不像其他人物,他們雖然某些方面預表基督,但同是又有自己完整的身世和地上的生活。但是,誰是麥基洗德?
”他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乃是與神的兒子相似。“(希伯來書 7:3)。 這裡留給我們的,不是從考證歷史、或神學的角度好奇的探究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在靈裡面,在聖靈裡,這一切預表的事,從亞伯拉罕自己到麥基洗德,都完全是清楚的。這是
神救贖的的工作,從亞伯拉罕開始,一直到主耶穌道成肉身在十字架上做成贖罪的救恩,所要完成的。 亞伯拉罕的勝利,貌似在地上漫長歷史中一個小小事件,但卻是地上第一個直接表明信心的勝利。這幅圖畫是教會在地上得勝的預表。這得勝是在基督裡,正如亞伯蘭自己以十一奉獻所表明的。這個奉獻的關鍵不是它到底是多少比例,而是亞伯蘭表白自己相對于麥基洗德的位置。這奉獻是教會與基督關係的符號。能力、得勝和祝福都來自基督,而榮耀歸於至高的
神。 亞伯蘭這個得勝,並將其十分之一給了麥基洗德,是地上自從亞當犯罪以來的第一次喜訊。神又可以重新成為地和其上的主人,成為人的 神。從合法的權利上,神從來都是天地的主人,是地上所有人的
神,但 神不以祂的全能來強奪回那喪失的,而是要把一切都買贖回來。在買贖最後完成之前,神要在信心裡預備一個生命線,以保證祂那日買回來的是活的,是有生命的,是照著人裡面那從
神來的活的信心買回的。而這神聖的信心,先是顯明在人(亞伯蘭)身上,但實際背後是那位為我們的信心創始成中的基督,他是至高神的大祭司。 祭司是代表人到 神面前的 (先知是代表 神到人面前的)。沒有祭司,罪人何以能來到 神面前!亞伯蘭心裡清楚這個,他的行為也清楚地表明這個。 感謝主!麥基洗德先出現,迎接得勝歸回的亞伯蘭。亞伯蘭在見過麥基洗德之後才見到所多瑪王。此時,見過麥基洗德的亞伯蘭,已經向天地的主之高的神耶和華起誓,凡這世界的東西,就是一根線、一根鞋帶,他都不拿,免得這世界說:”我使亞伯蘭富足!“ 這個宣告,才是亞伯拉罕的真得勝。神這一步的工作在祂所選的人身上完成了。哈利路亞。 恩主,求你讓我總是先見到你的面,對你表明我的心,之後才見到所多瑪王,好讓我的一切言行,配得上你的恩召。 我們常為亞伯拉罕的姿態讚歎,但這裡豈止是一個高尚人的姿態。這是基督要得著教會的一幅圖畫。亞伯拉罕不是憑著熱血來彰顯自己的大方。他是看到了大祭司麥基洗德的臉,更加清楚了當初聽到的
神的呼召。他知道他為什麼在地上,在等待什麼,並且知道他是在為誰作見證,於是對地上一切發出一種淡漠
(disinterestedness) 和神聖的蔑視(holy contempt)。 在基督裡,這是值得的。── 麥穗《創世記讀經筆記》 參觀創世記一日一章(李廷樞)創世記14章 亞伯蘭為救羅得出去、回來之後、撒冷王麥基洗德出來迎接祝福亞伯蘭。撒冷此後在耶路撒冷還是小地方。麥基洗德是此地方的王、他是一位有敬虔的信仰、也作祭司的活動。 雖然麥基洗德的名、從此章突然的出涀、叫我們知道、有傳統的敬虔信仰的人、並不是只有亞伯蘭之一家而己。亞伯蘭絕不是個孤單的信仰者。在主前八世紀先知以利亞、吐歎正統信仰者只有是我自己、可是神向亞伯蘭說「為自己留下7千人」(列王上19;18)。 如果我們有帶著信仰行動、不久必會遭遇到有美好信仰的人。麥基冼德靠著耶和華的權威、前來祝福亞伯蘭、從此時起亞伯蘭就成為一族之長而進入他黃金的時代。能見到有好信仰者是我們一生祝福的開始吧。
── 李廷樞《參觀創世記一日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