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世記第十二章綱目 壹、內容綱要 【亞伯蘭進迦南地】 一、神的呼召(1節) 二、神的祝福(2~3節) 三、神的帶領(4~6節) 四、神的顯現與應許(7節) 五、與神同在的生活(8節) 【亞伯蘭下埃及蒙羞】 一、漸漸遷往南地(9節) 二、下埃及逃荒(10節) 三、設計保全生命(11~13節) 四、以妻子換禮物(14~16節) 五、神的保護(17節) 六、被法老責備(18~19節) 七、出埃及(20節) 貳、靈訓要義 【神揀選亞伯蘭的目的】 一、要他往神所要指示他的地去(1節)──得產業 二、要他成為大國(2節)──作神的子民 三、要使萬族因他得福(3節)──達成神的計劃 【神給亞伯蘭的七層應許】 一、必叫你成為大國(2節) 二、必賜福給你(2節) 三、叫你的名為大(2節) 四、你也要叫別人得福(2節) 五、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3節) 六、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3節) 七、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3節) 【信心生活的榜樣】 一、憑信心遵行神的話(4節) 二、一步步跟隨神的帶領而行(5節) 三、在經歷中更多認識神,知神會負一切的責任(6節) 四、得著神更多的顯現與話語,與神交通更親(7節) 五、奉獻自己,當作活祭,在世過寄居的生活(7~8節) 六、棄絕天然己生命,在基督的生命裏作榮耀的見證(8節) 【亞伯蘭所受的四層試驗】 一、已有迦南人住在那地(6節) 二、他自己還未生兒子(7節) 三、在那地遭遇饑荒(10節) 四、那地容不下他和羅得(十三6) 【信心生活的功課】 一、有一股力量使人不知不覺地漸漸走下坡路(9節) 二、在肉身的需要不能滿足時,試探會突然來到(10節) 三、人若不能勝過第一個試探,就會墮落到撒謊保己(11~13節) 四、因著失敗而經歷了神是屬祂之人的保障,學會了功課,知道一切都在神的手中(14~20節)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創世記註解》 叁、其他綱目 【創世紀第十二章:神的呼召與信心的生活】 一、神對亞伯拉罕兩次的呼召 1、第一次的呼召是在吾珥 (1)根據使徒行傳第七章二、三節的話,當亞伯拉罕哈住在米所波大米(即迦勒底的吾珥)時,神就向他顯現,呼召他離開那拜偶像之地和親族(書二十四2)。 (2)「他拉帶著他兒子亞伯蘭,和他孫子哈蘭的兒子羅得,並他兒婦亞伯蘭的妻子撒萊,出了迦勒底的吾珥,要往迦南地去」(十一31)——亞伯蘭即後來的亞伯拉罕(創十七5)。神是向亞伯拉罕呼召,但是他起初並沒有那麼大的信心來順服神的呼召,結果神只好激動他父親他拉,帶著他和至親離開迦勒底的吾珥。許多時候,別人的信心也能幫助我們蒙恩(可二5)。 (3)「他們走到哈蘭就住在那裡。他拉共活了二百零五歲,就死在哈蘭」(十一31~32)——「他拉」原文字意是「遲誤」;「哈蘭」原文字意是「枯燥」。亞伯拉罕第一次答應神的呼召,是被動的、勉強的、遲慢的、半途的,他並不怎麼熱心。 2、第二次的呼召是在亞蘭 (1)「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1節)——這是神第二次呼召亞伯拉罕,這說出神的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羅十一29),祂既在我們身上動了善工,就必成全這工(腓一6)。本節說出神呼召的內容有兩方面:第一,「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就是要離開原來罪惡的生活環境,並和一切天然屬肉的人切斷關係;第二,「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就是步步跟隨神的引導,進到神所定的旨意中過事奉的生活。 (2)「我必叫你成為大國;我必賜福給你,叫你的名為大,你也要叫別人得福」(2節)——本節告訴我們神的恩召有何等的指望(弗一18);第一,「成為大國」,在地上有分於神的國度,將來並得與基督一同作王掌權(啟二十4);第二,「賜福給你」,在基督裡得著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弗一3),就是得著神自己和神的一切;第三,「叫你的名為大」,因著過信心的生活,使人在我們身上看見神的彰顯,而與主一同得榮耀(羅八17);第四,「也要別人得福」,就是使那以信為本的人,也和有信心的亞伯拉罕一同得福(加三9,14)。 (3)「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那咒詛你的,我必咒詛他,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3節)——本節說出蒙召的信徒,在地上是代表神自己,有著無比榮耀的身份和權柄,作神賜福的管道。人接待我們,就是接待神;人反對我們,就是反對神(太十40~42,二十五31~46)。 (4)「亞伯蘭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羅得也和他同去,亞伯蘭出哈蘭的時候,年七十五歲」(4節)——亞伯拉罕這一次答應神的呼召,必上一次進步很多,只有帶著侄兒羅得一件,沒有完全遵守神「離開父家」的命令。不過,亞伯拉罕信心的行為雖稍有瑕疵,但信心本身仍蒙神稱義(羅四3;加三6;雅二23)。亞伯拉罕因著沒有徹底遵守神的吩咐,他的侄兒羅得後來就成了他的難處(參創十三章)。 二、亞伯拉罕信心的生活 1、憑信心直到迦南地 (1)根據希伯來書第十一章八節,亞伯拉罕蒙召的時候,是因著信遵命出去,但他出去的時候,還不知往哪裡去。 (2)「亞伯蘭將他妻子撒萊,和侄兒羅得,連他們在哈蘭所積蓄的財物,所得的人口,都帶往迦南地去;他們就到了迦南地」(5節)——亞伯拉罕順服神第一步的引導,離開了哈蘭之後,神就給他第二步的引導,最終引到迦南地,就是神當初呼召他時說的「所要指示你的地」。所以我們若要得著主第二步的引導,也當順服主頭一步的引導(參太二13)。亞伯拉罕在蒙召離開哈蘭的時候,把他在哈蘭所積蓄的財物和所得的人口都帶走,這個原則也應用在以色列人出埃及時(出三21~22,十二35~36)。神是那賜種撒種的,賜糧給人吃的(林後九10),我們從世界所得的財物,乃是神多多厚賜的,使我們在路上不至缺乏。所以有錢並不是罪,問題是我們對待錢財的存心與態度如何。 2、在迦南地過祭壇與帳棚的生活 (1)「亞伯蘭經過那地,到了示劍地方摩利那裡;那時迦南人住在那地。耶和華向亞伯蘭顯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6~7節)——「示劍」原文字意是「肩膀」,即有能力的意思;「摩利」原文字意是「教師」,即有知識的意思;「橡樹那裡」是使客旅在途中得著遮蔭和休息之處。這是亞伯拉罕蒙召出哈蘭之後,神首次向他顯現,神的顯現證明他是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神的顯現使他對神有更深的認識,並且從新得力,在地上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賽四十29~31)。 (2)「亞伯蘭就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7節)——「壇」是指祭壇,築壇是為獻祭給神,就是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來事奉神(羅十二1)的意思。從今以後,我們不再是自己的人了,活著乃是為主而活,要在身子上榮耀神(林前六19~20;羅十四7~8)。神的顯現,使人有力量過奉獻的生活。 (3)「從那裡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支搭帳棚;西邊是伯特利,東邊是艾」(8節)——「伯特利」原文字意是「神的家」,就是神所在的地方;「艾」原文字意是「一片廢墟」,象徵世界荒涼的光景;「帳棚」是暫時容身之物,隨處可以支搭、拆卸並移動,故居住帳棚象徵在世上過寄居的生活,我們永遠的家鄉是在天上(來十一9,13~16)。亞伯拉罕在伯特利和艾之間支搭帳棚,意即他的信心生活對於世人乃是一個見證——見證他並不屬於這一個世界,在未到達那真正神的家新耶路撒冷之前,他不過是一個客旅,是寄居的。前一節的祭壇對付他的自己,而這裡的帳棚是對付他的所有;祭壇和帳棚是表明一個人的信心生活,既不依靠自己,也不依靠外面所有的一切,而只依靠神。 (4)「他在那裡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求告耶和華的名」(8節)——亞伯拉罕的信心生活,是先築祭壇後支搭帳棚;他先和神有正確的關係,然後才對世界有正確的態度。凡他藉著祭壇奉獻給神的,神一面自己享用,一面也保留給他所享用;這些經過祭壇而留下來的東西,他就藉著帳棚來保守。這裡提到亞伯拉罕所築第二個祭壇,是在支搭帳棚之後築的,這是表明一面是祭壇引到帳棚,一面也是帳棚引回祭壇。換句話說,一個人必須過奉獻的關,才能正常地奔跑天路;而正常奔走天路的生活,也一直引導人繼續不斷的奉獻給神。亞伯拉罕求告耶和華的名,意即他仰賴神過生活。 3、試煉中學信心的功課 (1)「後來亞伯蘭又漸漸遷往南地去。那地遭遇饑荒,因饑荒甚大,亞伯蘭就下埃及去,要在那裡暫居」(9~10節)——「南地」即靠近埃及之地。在聖經中,(巴別)象徵偶像的世界,埃及象徵生活的世界。亞伯拉罕蒙召離開了拜偶像的世界,但卻在不知不覺之間接近了謀生的世界,在交界處徘徊,結果就遭遇饑荒。饑荒象徵生活上的難處。一個屬神的人,如果傾向於過度注意生活上的需要,難免會遭遇到生活上的難處(這是神所容許的試煉環境),因而就整個人陷在生活的世界裡頭。 (2)「將近埃及就對他妻子撒萊說,我知道你是容貌俊美的婦人,」「」;埃及人看見你必說,這是他的妻子,他們就要殺我,卻叫你存活。求你說,你是我的妹子,使我因你得平安,我的命也因你存活」(11~13節)——在生活的世界中,世人彼此勾心鬥角,你爭我奪,追求享樂,信徒若全人深陷其中,難免為著求生存,而遭致失敗。這裡亞伯拉罕的失敗,一是撒謊(根據創二十12,雖然撒萊確是他同父異母的妹子,但他企圖掩蓋他們夫妻的事實,也是一種謊言);二是犧牲別人以保全自己的性命。今日浸沉在生活世界中的信徒,也常犯相同的毛病;欺騙
害人利己。所以主告訴我們,不可像外邦人那樣追求生活的需要,而要先求神的國和神的義,這些需用的東西都要加給我們的(太六33)。 (3)「及至亞伯蘭到了埃及,埃及人看見那婦人極其美貌。法老的臣宰看見了她,就在法老面前誇獎她;那婦人就被帶進法老的宮
」(14~15節)——「法老」是埃及王的稱號。埃及人上至君王,下至臣宰、庶民,追逐聲色之娛,這是世界共同的想像。 (4)「法老因這婦人就厚待亞伯蘭,亞伯蘭得了許多牛羊、駱駝、公驢、僕婢。耶和華因亞伯蘭妻子撒萊的緣故,降大災與法老和他的全家」(16~17節)——亞伯拉罕使用罪惡的手段以求自保,卻不知神乃是最佳的保障。雖然我們有時會失敗,但是主能搭救被試探的人(來二18),凡靠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來七25)。 (5)「法老就召了亞伯蘭來,說,你這向我作的是什麼事呢?為什麼沒有告訴我她是你的妻子?為什麼說,她是你的
?以致我把她娶來作我的妻子;現在你的妻子在這裡,可以帶她走吧」(18~19節)——亞伯拉罕在埃及人面前失去了見證,以致被法老王責備。神的子民被外邦人責備,這是一件羞恥的事。 (6)「於是法老吩咐人將亞伯蘭和他妻子,並他所有的都送走了」(20節)——亞伯拉罕經過這一次的試煉,學習了一個信心的功課:我們的一切都在神的手中,祂負我們一切的責任,即使在艱難的環境(饑荒)中,我們也當單純信靠祂。不過,這一個功課並不是一次就學會了的,故在創二十章,亞伯拉罕再一次犯了同樣的失敗。 ── 黃迦勒《查經輯要》 【離開本地進入豐盛】 經文:創12:1~9 一、離開——是人生的決擇 1 1.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 (書24:2~3;帖前1:9;太4:18~22) 2.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 (來11:8) 二、得福——是神的恩典 2~3 1.成為大國 (創22:17~18) 2.得著大名 (創21:22;加3:8~9;太8:11;來11:8;詩113:7~8) 3.蒙了大福 (創18:18;22:18;徒3:25;加3:8) 三、迦南——是眾人的嚮往 4~5 1.是憑信聽從的行動 (羅10:17;太2:21) 2.是領人同去的行動 (約1:43~45) 3.是從新得力的行動 (賽40:31) 4.是財物都帶的行動 (太6:19~21) 四、築壇——是禱告的生活 6~9 1.過著禱告的生活 6~7 “築了一座壇”:指禱告生活。“支搭帳棚”:指客旅生活。 2.過著客旅的生活 8~9 (1)需要神的供給 (徒17:18;14:17;路12:24) (2)需要神的指導 (賽30:19~20) ── 毛南春陽 【下埃及——人生的低谷】 經文:創12:10~20 一、下埃及——遭遇饑荒 10 1.因食物失敗:(1)亞當夏娃(創3章)。(2)以色列民(民11:33~34)。(3)亞比米勒(得1:1~5)。 2.因食物得勝:(1)浪子回家(路15:14~20)。(2)耶穌得勝(太4:2~4)。 二、在埃及——稱妻作妹 11~16 1.亞伯蘭編造謊言 11~13,(箴12:19;約8:44;啟21:8) 2.亞伯蘭弄巧成拙 14~15,(林前3:18~20;徒5:1~11) 3.亞伯蘭厚收奉禮 16 ——神卻在暗中保護亞伯蘭,使他不至於受虧損。(詩121:1~8) 三、出埃及——蒙神保守 17~20 1.耶和華降災與法老17 2.法老王責備亞伯蘭 18~19 3.亞伯蘭接走他妻子 20,(西3:9~10) ── 毛南春陽 【亞伯拉罕的家庭】 經文:創12:1-9 引言: 人人都盼望有個美滿幸福的家庭,但經驗告訴我們,每個家庭都有不同的難處。原因何在?有何處理的原則可以解決或減少難處?今日要從亞伯拉罕的家庭共同思想一些真理教訓。 一·亞伯拉罕家庭的福分 1. 是蒙神選召的家(創12:1)。 2. 是蒙神賜福的家(創12:2-3)。 3. 是得神應許的家(創15:1,4-7; 17:1-8; 22:16-18)。 4. 是得神稱義的家(創15:6; 羅4:3-5,9)。 二·亞伯拉罕家庭的難處 1. 有美妻被侵之慮(創12:10-20; 20:1-7)。 2. 有叔侄產業之爭(創13:5-7)。 3. 有妻妾爭寵之氣(創16:1-6)。 4. 有兒子不睦之愁(創21:8-11)。 5. 有骨肉遭災之憂(創14:11-16; 18:16-21)。 三·處理家庭問題的原則 1. 接受錯誤的教訓(創12:18-20; 20:11-18)。 2. 放棄爭財的權利(創13:8-12)。 3. 等候天父的干預(創16:7-16)。 4. 順服天父的指示(創21:12-21)。 5. 仰望天父的憐憫(創18:22-33; 19:29)。 結論: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家庭的難處,除了用自己的智慧去處理外,仍要禱告仰望神的幫助和指示。聖經稱神為亞伯拉罕的朋友(代下20:7; 賽41:8; 雅2:23)。祂以朋友的身分來幫助我們解決家庭的難題,所以當將難處告訴祂,求祂的指示和幫助。 ──
黃彼得 【亞伯拉罕的生平】 經文:創12:1-9 一.亞伯拉罕的身世 1.名字之意是“多人之父”。 2.其父他拉是住在迦勒底的吾珥(創11:26-27)。即今日之伊拉克。 3.是拜偶像的家庭出身的(書24:2)。 4.七十五歲時神向其顯現,選召他離開米所波大米(即伊拉克)(徒7:2-4; 創12:1-4)。 5.八十六歲時生以實瑪利(創16:16)。 6.九十九歲行割禮,與神立應許之約(創17:1-14)。 7.一百歲生以撒(創21:5)。 8.約一百二十歲奉獻以撒(創22:14)。 9.一百七十五歲離開世界(創25:7-10)。 二.亞伯拉罕的靈性 1.接受神的呼召離開拜偶像之地(創12:4)。 2.相信神的應許是信實的(來11:9)。故不知往哪裡去,但還是去。 3.到處築壇敬拜神(創12:7-8; 13:4,18; 22:9)。 4.奉獻十分之一給祭司(創14:20),承認一切屬於神。 5.因信稱義(創15:6)。他信神是使無變有,能使死人復活的(羅4:17)。 6.成為神的朋友(賽41:8; 代下20:7; 雅2:23)。 7.順服神的呼召奉獻以撒(創22:1-19; 來11:17; 雅2:21)。 三.亞伯拉罕的品德 1.有遠大的眼光。看到神所要給他的全地。所以神呼召他時,他就出去(創12:4)。 2.有夠大的容量,能承受神所賜的福分。神給他大福,大名,大族,成為萬族得福的源頭。他接受這使命,獲神大大賞賜(創12:2-3; 15:1)。作完全人,多國的父(17:2)。國度君王由他而出。 3.有寬大的胸懷。不與人爭財產,不與羅得爭地產(13:8-12),不收所多瑪王所贈的財物(14:21-24)。不貪赫人的土地,出錢買地為墳地(23:1-16)。後來以色列人稱寬大的胸懷為亞伯拉罕的胸懷。 4.有廣大的關心。為侄兒被四王所擄而出力(創14:13-16)。為所多瑪和蛾摩拉城中人民之靈魂而禱告(創18:22-33),真是人溺己溺的責任感。 四.亞伯拉罕的貢獻 1.建立信心的見證,成為信心之父(羅4:11-12)。 2.建立奉獻的榜樣。奉獻十分之一(創14:20),奉獻兒子(創22:1-19)。 3.建立禱告的祭壇(創12:7-8; 13:4,18; 22:9)。這乃證明神是無所不在,神是永活的真神。 4.建立寄居的生活(來11:9-10)。 結論: 神今日也要選召像亞伯拉罕的人,建立事奉的見證。我們如何回應? ──
黃彼得 【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 經文:創12:1-4 引言: 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是叫多國多民得福的人。每逢我們讀其歷史時,都會受感動,並想效法。但亞伯拉罕的成就,是受過神的造就和對付的。他受神自己的陶造。他受陶造的第一步就是“離開”。現在一齊來思想。 一.為甚麼要離開? 1.因為那地的風俗習慣不好,如果仍在那地: a. 他必有很大的逼迫。 b. 他可能會攙雜一些異端。 c. 那地充滿了罪惡,是神所要毀滅的。所以要他離開。 2.要他能專心學習,不再受世事和家人的拖累。所以到了他拉死後他才蒙神揀選,至羅得離開他以後神才稱之為義(15:)。他拉死後亞伯拉罕才蒙召有二解說: a. 他拉七十歲生亞伯拉罕,不久他拉帶亞伯拉罕到哈蘭。亞伯拉罕七十五歲時,他拉一百四十五歲,神呼召亞伯拉罕離家,他拉仍在哈蘭。亞伯拉罕到迦南以後六十年他拉才死。使徒行傳7:4司提反說,他拉死後亞伯拉罕才走,是指靈性的死,或是史家的筆法在追記他的死。 b. 他拉一百三十歲才生亞伯拉罕。亞伯拉罕是他拉的幼子。他拉生亞伯拉罕後六十年才到哈蘭。那時神第一次呼召亞伯拉罕。但他還要帶父親,結果不能專心受神更好的造就。所以過了十五年,他拉二百零五歲死了以後,神才呼召亞伯拉罕。 總之,神的造就是要我們放下各樣的重擔和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叫我們專心學習。 3.離開就是受神造就的開始。不離開原來的地方,就無從領受神的造就。神訓練我們的第一步就是離開。 4.離開就是訓練他不要倚靠眼見的地,族,和家人,而專心倚靠神,信靠神,過信心的生活。 5.離開是學習撇下的功課。要把不應有的一樣一樣撇下。連最喜好的也要撇下。 6.離開是學習順服神的命令。 7.離開是學習獨自與神靈交的生活。(如耶穌的離開群眾) 8.離開是學習專心愛神而不再愛其他。 9.離開是要彰顯神放在這瓦器中寶貝的能力(林後4:7)。 10.離開是學習叫更多的人得福。亞伯拉罕離開叫多國得福。離開是亞伯拉罕愛神訓練的第一課。讓我們也學習離開:舊習慣,舊風俗,舊脾氣,舊倚靠(物質等),舊喜好,舊背逆,舊生活,舊愛好,舊能力(自己的力量),舊成就(舊成就叫少數人蒙福,現要叫多更多人蒙福)。離開是往神所指示的地方去,而不是妄自隨意離開。 二.離開的福分 1.有神指引前程。 2.可成為大國。 3.名得為大。 4.叫別人得福。 5.成為轉動時代的樞紐。 6.萬族能因之得福。 三.就照主的話去了 亞伯拉罕的成功在於“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創12:4)。成功有三個過程: 1.蒙神恩之揀選。 2.聽神的信息和命令。 3.聽得清楚,立即遵命前往。這不是一次的,乃是屢次的。亞伯拉罕一生中好幾次聽從神的話:聽從神的話將使女夏甲趕出去(創21:12-14);將以撒奉獻(創22:1-19)。今日我們要成功,是要聽從神的話,聽清楚並立刻去遵行。 ──
黃彼得 【創十二1~4,7~8亞伯蘭的蒙召】 壹、神新的起頭 一、神造的人亞當失敗了,挪亞失敗了,挪亞的後代巴別人也失敗了。失敗的意思,就是說從神造人的目的裡落下去了。 二、神不能就此認輸、甘休。祂就呼召亞伯蘭,要在他身上,重新起頭。 三、後來神為他改名叫亞伯拉罕,意即「多國之父」。神的意思,乃是要以他身上的原則作為將來所有信主蒙恩之人的模式和榜樣(羅四17「新二一三下」)。 貳、呼召人接受「族類的轉換」 一、神要他離開『本地,』(指人原在亞當裡的地位,)『本族、父家,』(指人原先出於亞當、老舊的生命)。 二、『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迦南地乃是預表『在基督裡』(弗一3)。 三、因為人在亞當裡的地位,是被神咒詛定罪的;在亞當裡的生命,也是被撒但滲透、毒化過的(徒二十六18「新二〇三下」)。神就不能再在這個根基上作甚麼事。 四、神呼召人從亞當裡出來,遷到基督裡,好接受祂「族類轉換」的工作。人可以「換心」,變「國籍」,但不容易換血統、換生命。神卻有能力叫一個人生命轉換。 参、神對蒙召者的應許 一、『我必賜福給你。』 1.世人所求的福:福、祿、壽、喜、財。(1)不易得。(2)不穩定。(3)有副作用。(有時反會惹禍上身。)(4)只可養身,難得養心。對人的靈、魂,沒有多大的幫助。 2.神所賜的福:就是基督、聖靈 、生命。(參看加三14「新二六三下」)。 (1)易得。心裡相信,口裡求告,就可得著。(2)穩定。它的性質是永遠的,不會改變的。(3)是純正、純潔、純淨的,無副作用。只有好處,沒有壞處。(4)可以養心。叫人心、魂正確;並兼養身。好多人信主後,嗜好戒絕、心情愉快身體也漸漸好起來了。 二、『你也要叫別人得福。』 1.得著聖靈作生命的人,這靈在人裡面可變作泉源,變作活水江河,不但叫自己滿足,還可流出來供應多人(約四14「新一三〇上」;七章37~39「新一三七上」)。 2.內住在人裡面的聖靈,是無限量的(約三34「新一二九上」),所以越分越多,越流出越豐富(參看王下四1~7「舊四六一上」)。 3.凡得著你屬靈供應的人,到永世都會感激你。因為生命的祝福乃是永存不朽的。 三 、『叫你成為大國,…叫你的名為大。』 1.史實——今天的以色列國和阿拉伯世界,都是亞伯蘭子孫屬地的國。 2.屬靈方面——信主的人,都是亞伯蘭屬靈子孫的國。包括天主教、基督教。 3.兩者加起來,佔全世界人口相當龐大的數目。 肆、亞伯蘭的實行 一、根據神的顯現和啟示——榮耀的神既向他顯現,每次顯現就為他帶來話和啟示。基督徒缺了這點,可能信的是死宗教,對生命的變換上,不會發生什麼作用。 二、有照啟示實行的生活: 1.藉信由亞當裡遷到基督裡。 2.照神的啟示築壇獻祭。就是藉基督的救贖與神聯合交通。 3.求告主名,過禱告讚美神的生活。 4.過帳棚生活。表明在自己的靈內,與神同住、同行。另一方面,個人帳棚的擴大,就是教會生活。後來神在曠野裡的帳幕,就是亞伯蘭個人帳幕的延伸與擴大。這種帳棚生活,是神帶領人實行族類轉換的必要條件。 伍、過信心的生活 一、不看自己,不看環境,只信『稱無為有,叫死人復活的神。』(羅四17另譯「新二一三下」)他後來在生以撒的事上,就是信神應許的話和等候聖靈作工的結果。——薛道榮《聖經闡要(舊約卷一)》 【第十二章綱目】 一、耶和華第二次呼召亞伯蘭 1、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三層的脫離。 (1)本地——當時指迦勒底的吾珥,拜偶像之地,反對神棄絕神,不要神,高舉人的地方,今天指被撒旦敗壞的世界,與神為敵,是人若恨我們,因我們不屬這世界。 (2)本族——我們原是與亞當同族,天然生命的來源,即脫離舊造天上生命,一切屬亞當的成分。 (3)父家——是天然感情最盛的地方。主說,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十四26)。 2、往我所要指示你的地去——即迦南美地,神在祂兒子裡為我們所預備豐盛的產業,亦是活在靈中,並且是神所啟示的。 3、我必叫你成為大國——神呼召我們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成為大國即神的國。神掌權的範圍,舊約時是以色列國,新約時是教會。 4、我必賜福給你——神給人最大的祝福,就是神自己作了人的生命。 5、叫你的名為大——巴別是人傳揚自己的名,神來分散、審判,這裡是神來叫人的名為大,因此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地雖否認祂的微名,神卻使祂高升。 6、你也要叫別人得福——我們自己蒙神賜福,也要把福分給別人,這就是傳福音,造就,把我們所得著的基督再分給別人。白白的得來也要白白的舍去。 7、為你祝福的,我必賜福與他——我們是特別蒙福的子民,神只許可人祝福,不許人咒詛,因此我們也當學習只祝福人,不咒詛人。 8、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因亞伯蘭把基督帶給萬民,因此萬族都要因他得福。 9、亞伯蘭就照著耶和華的吩咐去了——他絕對脫離己,完全順服。 10、亞伯蘭出哈蘭時,年七十五歲——哈蘭是多山滿了難處,當他住哈蘭時,聖經不提年齡,即屬靈停頓時,他的年日完全是浪費、虛度,不被神紀念,乃是從停頓難處失敗軟弱種哦給你出來時,神才紀念他的年日。 11、亞伯蘭將他的妻子…所積蓄的財物,所得的人口,都帶往迦南地去——他的全家,一切都歸給基督,為著基督,達到了神最終的目的。 財物是多年,勞苦經營所積蓄的,包括我們屬靈的經歷,恩賜、所作、所是、所有,時間、體力、才幹、口才、聰明,一切都該為著主帶到迦南地。 二、迦南地的特點 1、亞伯蘭經過那地,到了示劍地方——示劍意是肩膀全身最有力量的地方。 迦南第一個特點就是能力,叫人工作、事奉、傳福音、服事、滿了屬天的能力。2、摩利橡樹——教訓,人脫離了舊造,天然生命,完全活在靈中,享受基督的豐盛,這時所得的知識,才是真知識,能幫助人,解決人的難處,應付人的需要。 3、耶和華說我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神一而再的提醒,祂呼召我們的目的,乃是要得這塊地,叫亞伯蘭寶貝這塊地,站在這地位。 4、亞伯蘭就在那裡為向他顯現的耶和華築了一座壇——神一顯現,人就願意把一切都擺在壇上,今後一切都願意為著神不為著自己。顯現即啟示認識神的寶貴,就願一切都為著神。 5、從那裡他又遷到伯特利,東邊的山——當人把舊造天然生命都脫離又活在靈中,並且奉獻一切,這時立刻看見神的家(伯特利)教會問題在迦南才有神的居所。 6、支搭帳棚——說出神的子民在地上,過著客旅寄居的生活,不往世界紮根在,帳棚是暫時的,常以東,這世界好不是我們的,不好也不是我們的(我近幾年常搬家的感覺)。 7、他在那裡又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每到一處就築了一座壇,我們每到一個地方,就需要再一次重新奉獻(屏東……)我們承認我自己不能應付,這個需要把自己交給神,求告耶和華,即依靠耶和華。 三、亞伯蘭的失敗(與世界聯合) 1、後來亞伯蘭有漸漸遷往難地去——人開頭不易失敗,禱告、守晨更、預備講臺都很認真,實在仰望依靠,慢慢時間久了,人也熟識了,裡頭就放鬆了,追求、事奉,都是偷工減料,晨更原來是天天都有,後改為每週三天二天一天,禱告原是一天七次,後改為一年一次(12月31日)。南地代表環境,容易舒服。 2、那地遭遇饑荒,因饑荒甚大——這是神的管教,人離開神遭遇就來了。彼得一到提比哩海邊去打魚,魚統統跑光了,別人作生意一直發財,基督徒離開神作生意,立刻虧本(養羊)。 3、亞伯蘭下埃及,要在那裡暫居——他知道神的目的是迦南,埃及不可久留,不過是暫居,是違背良心而去。 4、將近埃及就對妻子說:他們要殺我卻叫你存活——還沒有下埃及他就知道埃及是一個罪惡滔天的地方。一下埃及,就需撒謊犧牲別人(妻子)為著保存自己的性命。 5、法老因著婦人,就厚待亞伯蘭——神的子民與世界聯合,妥協,失去敬愛南正,可能會得著外面物質的好處。 6、耶和華因亞伯蘭妻子撒萊的緣故,將大災與法老和他的全家——這是神厲害的刑罰與審判,擊打這個世界為著保守屬祂的人不受玷污。 7、法老就召了亞伯蘭來當面責備他,為什麼…——這是最大的羞辱,一個事奉神的人,撒了謊,受世人當面的責備。 8、於是法老吩咐人將亞伯蘭和他妻子並他所有的送走了——最後就把他趕走了,你愛世界,世界卻不要你。神的子民若愛世界,與世界聯合,結果就是撒謊犧牲別人,蒙羞被趕走。 ——《創世紀—讀經記錄上冊》 【亞伯蘭的信心受試煉(創十二1~10)】 一、因土人世居迦南(6節,參7節)──他如何能佔別人所佔的地呢 二、因自己年高無子(7節,參2~3節;羅四17~22) 三、因那地大遭飢荒(10節) 四、因姪兒徙居他遷(創十三11)──羅得獨自佔了迦南美好的部分(參創十三14~18) ──
丁良才《經題模範》 【人的道路服神引導 創世記12章】 迦南是神的應許: 一丶聽神呼召進入迦南12:1-3 二丶遵神呼召進了迦南12:4-5 三丶信神應許住在迦南12:6 四丶得神安慰必得迦南12:7 五丶向神感恩是在迦南12:8-9 六丶被神試驗想離迦南12:10-13 七丶忘神應許離開迦南12:14-16 八丶蒙神保守歸回迦南12:17-20 ── 作者不詳 【神賜給亞伯蘭的應許(十二1~9)】 一、神的召呼(1) 二、神的應許(3,7) 1、我必叫你成為大國 2、神應許要叫亞伯蘭成為福的根源 3、神應許亞伯蘭說要賜給迦南地 三、亞伯蘭的初期信仰生活(4~9) 1、亞伯蘭的信仰生活可以做所有聖徒的模範 2、亞伯蘭的信仰特徵是堅持 3、亞伯蘭居住帳棚 4、亞伯蘭築壇的信仰 ——無名氏《創世記十五講》 【亞伯蘭的蒙召(十二1~20)】 一、亞伯蘭跟隨呼召(十二1~9) 二、亞伯蘭在埃及(十二10~20) ──《丁道爾聖經註釋》 【一首信心的敘事詩(十二1~20】 一、呼召(十二1~3) 1、呼召集中於當時社會上最弱小的一 2、上帝的出發點是這樣的安排的,它含蓄的但卻強力地譴責文明生活的安全──和它的壯麗、成就與哲理 3、上帝在冒很大的險 4、是關及亞伯拉罕本人 二、離開(十二1~3) 三、應許(十二1~3) 四、人生的旅程(十二1~3) 五、順服(十二4~9) 六、權宜之計(十二10~20) ——《每日研經叢書》 【信心受考驗(十二10~20)】 一、危機時刻(10) 二、信心不足(11~13) 三、神的幹預(14~16) 四、王的斥責(17~20) ——《新舊約輔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