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撒母耳記上第七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神興起撒母耳作士師】

    一、約櫃在基列耶琳二十年(1~2)

    二、以色列人在撒母耳教訓下歸向神(3~6)

    三、撒母耳禱告並帶領以色列人制伏非利士人(7~14)

    四、撒母耳作以色列的士師(15~17)

 

貳、逐節詳解

 

【撒上七1「基列耶琳人就下來,將耶和華的約櫃接上去,放在山上亞比拿達的家中,分派他兒子以利亞撒看守耶和華的約櫃。」

   〔呂振中譯〕基列耶琳的人就來,將永恆主的櫃接上去;他們把櫃扛到山岡上亞比拿達家中;將他的兒子以利亞撒分別為聖、來看守永恆主的櫃。

   〔原文字義〕「基列耶琳」森林之城;「亞比拿達」我父是尊貴的,我父願意;「以利亞撒」神已幫助;「分派」使成聖,分別;「看守」看守,保守,注意。

   〔文意註解〕「基列耶琳人就下來,將耶和華的約櫃接上去」:這是應伯示麥人的邀請來將約櫃接過去。『下來上去』因基列耶琳的地勢比伯示麥高,伯示麥是在梭烈谷谷底,而基列耶琳位於海拔約七百公尺的小山上。

         「放在山上亞比拿達的家中,分派他兒子以利亞撒看守耶和華的約櫃」:『亞比拿達』身分不明,只知道他有三個兒子,除本節的以利亞撒之外,尚有烏撒和亞希約(參撒下六3),都是祭司,故應當是利未人;『看守耶和華的約櫃』這是屬於利未人哥轄族的職責(參民三30~31)

 

【撒上七2「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

   〔呂振中譯〕那櫃自從停在基列耶琳的日子以後,經過許多年日,有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悲傷哀慟地仰望着永恆主。

   〔原文字義〕「傾向(原文雙字)」哭泣,哀悼(首字);在之後,背後(次字)

   〔文意註解〕「約櫃在基列耶琳許久。過了二十年,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許久』直到大衛將約櫃運至大衛城,故約有八十年;『過了二十年』約櫃被擄時,根據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推算,撒母耳才12(參撒上三1),所以這二十年是等待以色列回轉歸神,預備撒母耳作士師的一段時間,就是他從12歲至32歲的成長期;『傾向耶和華』意指哭泣著轉向神。

   〔話中之光〕()自從神的約櫃被擄,在一般以色列人的心目中,約櫃不再像傳說中那麼靈驗(參撒上四10~11),那還有什麼必要取回約櫃呢?人若帶著拜偶像的心思尋求神,就看不清神的工作,也聽不進神的話語。

         ()非利士人雖然懼怕神的約櫃,但卻不怕神的百姓。經過亞弗之戰,他們已經看出以色列人失去了神的同在,也看透了百姓的屬靈麻木,所以照樣轄制他們,而百姓竟然「過了二十年」才向神痛哭。「以色列全家都傾向耶和華」,原文是「以色列全家都向耶和華哭泣」(英文ESV譯本),表明他們的哭泣就像士師時代一樣,只是因為痛苦,而不是因為悔改。但神仍然讓約櫃回到以色列地,繼續用祂「榮耀」(22)呼喚百姓,給他們存留盼望:如果百姓肯真心回轉歸向神,神必然再次與百姓同在,讓神的百姓能與神重新合一、重新得力。

         ()這「二十年」,是百姓繼續忍受痛苦的二十年,也是神耐心等候百姓呼求的二十年,為要施恩給他們(賽三十18);這「二十年」,是百姓繼續活在愚昧中的二十年,也是神預備撒母耳的二十年,雖然人不肯主動回轉,但神自己會興起僕人來帶領百姓回轉。

         ()聖靈工作的原則,總是先叫人為罪悲傷痛悔,而後才引人仰望神的恩典和憐憫。人如果沒有為罪憂傷痛悔,人就不會來到神面前,仰望祂赦罪的大恩。傷痛悔改,是為著過去的失敗,惟有仰望耶和華,才能被帶進榮耀的救拔。聖靈工作的結果,絕不是消極的,乃是積極的。祂總是把人帶到神面前來,人只有被引到神面前來,難處才會得到基本的解決。

 

【撒上七3「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你們若一心歸順耶和華,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他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奉祂。祂必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呂振中譯〕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你們若一心回轉來歸向永恆主,把外人的神從你們中間除掉,也除掉亞斯他錄〔即:外國人的女神〕,立定心意歸向永恆主,單單事奉他,他就援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原文字義〕「一心」心,心思,內裡;「歸順」返回,轉回;「亞斯他錄」星辰;「除掉」轉變方向,出,挪去;「專歸向」堅定,牢固,導向;「單單地」(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你們若一心歸順耶和華」:『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指撒母耳就職作士師時的宣言;『一心歸順耶和華』指全心歸向神;『若』字表明要求,共有三項要求。

         「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他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奉他」:本句明示三項要求:(1)除掉外邦神和亞斯他錄,『外邦神』指迦南人的諸巴力(4),和非利士人的大袞(參撒上五2)等眾神;『亞斯他錄』主管生殖的女神;(2)『專心歸向耶和華』指全人跟從、順服神,除祂以外,別無愛慕;(3)『單單地奉祂』即指「愛耶和華——你們的神,行祂一切的道,守祂的誡命,專靠祂,盡心盡性事奉祂」(書二十二5),不可「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六24)

         「祂必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神的百姓若履行前述三項要求,其結果就必帶下神的拯救,使他們脫離非利士人的轄制。

   〔話中之光〕()撒母耳帶領以色列人所當注意的,乃是一心歸向主的問題。如果心不夠專一歸向主,就外面任何的表示都沒有用,什麼可能都是虛假。神是鑒察人心的神,祂我們一直有一個呼聲:「我兒,要將你的心歸我,你的眼目也要喜悅我的道路」(箴二十三26)。心歸向主,乃是最基本的一件事。

         ()以色列人把約櫃留在基列耶琳許多年,並且沒有作任何嘗試恢復聖殿內的侍奉或給約櫃提供一個適當的安息之所的事實,顯明他們已經離開耶和華多麼遠了。並沒有以色列人被擄往濱海平原的歷史記錄,像他們後來被擄往亞述和巴比倫一樣,可是以色列人肯定幾乎在生活的每一方面都與非利士人聯合了,服侍他們(參撒上四9),用各種農產品支付每年的貢物,並且在遍及全地常見的各高崗上的縱酒狂歡中使自己快樂。歸還約櫃絲毫沒有表示非利士人放棄了他們對以色列人的控制。

         ()自從在亞弗的戰役之後,撒母耳現在頭一次在敘述中出現,作為改革者的角色試圖使一班自私拜偶像的人們歸回神。只有想像可以描繪這些年他四處周遊對他意味著什麼。他不僅訪問了非利士地的近鄰;而且全以色列都聽到了他的懇求、警告和祈禱,直到整個國家都逐漸而確實地有了一種自感有罪和需要重新信靠神的意識。他形象地描繪了他們現在的狀況,與神對他們曾有的計畫作了比較,並且應許:只要他們成為真正的以色列人—字面意義是,「由神統治的」,就必定從非利士人手中蒙拯救。

         ()撒母耳的宗教改革有三個綱領:(1)除掉偶像:要除去不義、錯謬、拜偶像作為(參創三十五2)(2)專心歸向耶和華:指全人的身心靈均與神相交,恢復良心,更新意識,順服真理等;(3)單單事奉耶和華:指毫不猶豫地跟從真理,不事奉兩個主人(參太六24),單單順服神旨意(參書二十二5;耶三十9)。這三個綱領今天依然可以作個人與社會信仰更新的旗幟。

         ()撒母耳提出的三個要求,也是教會和信徒屬靈復興的三個必要條件:(1)「把外邦的神和亞斯她錄從你們中間除掉」:除掉裡面和外面的偶像,不讓任何人、事、物在心中代替神;(2)「專心歸向耶和華」:不是為了解決難處而利用神,而是因為愛慕神、痛恨罪,認識了肉體和偶像的可怕,所以專心跟從神、順服神,成為「屬聖靈」(羅八9)的人;(3)「單單地事奉祂」:就是不可事奉兩個主人。

         ()在士師時代,百姓並不是第一次除掉偶像(參撒上十二10)。但他們除掉偶像,只是因為受不了仇敵的轄制,而不是因為看見了偶像的可憎,更不是因為「專心歸向耶和華」。因此,他們雖然除掉了外面的偶像,「單單地事奉耶和華」(4),裡面卻把利益和安全當成了新的偶像,漸漸代替了神的地位,以致最後看不見神保護的手,反而要求撒母耳像列國一樣為他們立王(參撒上八5)。今天,世上的偶像比從前更多,我們關心什麼,什麼就可能在心中取代神的地位,甚至屬靈的事物、事奉也可能成為偶像。因此,我們務要警醒、專心歸向耶和華,否則,我們所關心的恩典也會成為偶像,在我們的心中代替賜恩典的神。

         ()撒母耳勸以色列人除去他們中間的外邦神。現代的無形偶像比木頭石頭的假神更難察覺,卻是一樣的危險。凡在我們生命之中佔首位、控制我們的事物,都成為我們的偶像。金錢、成就、物質、財產、名譽,或任何在我們的生命之中代替神的,都會成為偶像。惟有耶和華配受我們的敬拜事奉,我們不可以容許別的事物與祂爭競。如果我們心裡有「外邦神」,就應當求神幫助,把它們趕離寶座,使真神在我們心中居首位。

         ()「除掉」這是需要代價的,但屬靈的長進和我們因著聖靈的光照而付上的代價,也是發生絕對關係的,偶像除掉有多少,屬靈的長進就有多少。必須先有一些東西除掉,而後才有生命的增長。

 

【撒上七4「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他錄,單單地奉耶和華。」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就除掉諸眾巴力〔即:外國人的神〕和亞斯他錄〔即:外國人的女神〕,單單事奉永恆主。

   〔原文字義〕「除掉」轉變方向,出,挪去;「諸巴力」主(複數詞) ;「亞斯他錄」星辰。

   〔文意註解〕「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他錄,單單地奉耶和華」:這是上述三項要求(3)的第一和第三項,表現出以色列人行為上的實質轉變,至於第二項是屬於內心的轉變,只有「神知」、「己知」,故未提及。

   〔話中之光〕()「諸巴力」是個雙關語,意思是「眾丈夫」、「眾主人」,許多先知都用這個隱喻來責備以色列人的屬靈淫亂(參何二1317;耶三20)。但神實在是憐憫人的軟弱,祂並沒有等到百姓徹底除掉心中的偶像,而是一旦百姓除掉了外面的偶像,馬上就賜下了拯救。神要繼續使用撒母耳的一生,帶領百姓除掉偶像,「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祂」(3),預備大衛的國度。

         ()預料到祂的百姓會願意從他們的邪惡道路上回轉的時間,祂預備了一位忠心的牧人去搜尋失喪的並把他們帶回家。與神計畫的一樣,以色列人現在急於轉向撒母耳了。基督徒擁有的最大鼓勵之一就是神永遠不會沒有準備,無論環境可能如何。對從起初知道末後的那一位來說,既沒有匆忙也沒有遲延。當時如果沒有撒母耳的話,以色列人的情況真是無法想像。

 

【撒上七5「撒母耳說:“要使以色列眾人聚集在米斯巴,我好為你們禱告耶和華。”」

   〔呂振中譯〕撒母耳說:『要把以色列眾人集合在米斯巴,我好為你們禱告永恆主。』

   〔原文字義〕「聚集」聚集,召集;「米斯巴」守望台。

   〔文意註解〕「撒母耳說:要使以色列眾人聚集在米斯巴,我好為你們禱告耶和華」:『米斯巴』位於耶路撒冷以北約12公里,伯特利以南約6公里,以色列人曾在此地聚集,嚴懲便雅憫人包庇基比亞人淫亂的惡行(參士二十1);『為你們禱告』撒母耳是一位禱告的先知(參撒上八6;十二1923;詩九十九6;耶十五1),他因母親的禱告而出生(參撒上一10~1320),一生與禱告的關係深厚。

   〔話中之光〕()我好為你們禱告耶和華。」撒母耳奉神命治理以色列人,轉達神的話,也為他們代求。撒母耳為以色列人作中保的事。

 

【撒上七6「他們就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當日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於是撒母耳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

   〔呂振中譯〕他們就集合在米斯巴,打水倒在永恆主面前;那一天禁食,在那裏說:我們犯罪得罪了永恆主了。撒母耳在米斯巴作士師拯救了以色列人。

   〔原文字義〕「打」汲取;「澆在」澆,傾倒,湧出;「面前」面;「得罪」錯過目標,出差錯,犯罪;「審判」判斷,治理。

   〔文意註解〕「他們就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當日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具有如下的意義:(1)表徵真心認罪悔改(參撒下二十三16)表示「傾心如水」(哀二19),故緊接著就「當日禁食」;(2)當日可能是住棚節的聚集,表徵從救恩的泉源歡然取水(參賽十二3),藉此澆奠的儀式,一面記念摩西曾擊打磐石流出水來,解決以色列人乾渴的事蹟(參出十七6);一面盼望神拯救他們脫離異族的統治。

         於是撒母耳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這是撒母耳長期士師身份的開始。

   〔話中之光〕()撒母耳召集這特別聚會的另一個意義,乃是要他們認罪歸向主。為此他們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犯罪已是一件可怕的事,而犯罪不肯認罪,那是一件更可怕的事。當年在以色列人中間,可能很長久沒有聽見認罪的聲音了,而今卻因著神的憐憫和聖靈的工作,以色列人開始公開向神認罪。感謝神,只要他們肯認罪,祂就立刻赦免他們。這是何等大的安慰!他們為罪所有的哀痛,現在卻為他們帶來了滿心的喜樂和平安!

         ()撒母耳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我們都知道,悔改認罪,乃是除去人與神的間隔;但神兒女彼此之間的間隔,也必須除去,才能同心合意的事奉與爭戰。審判以色列人,就是將他們彼此一切的爭執顯明出來,並在兩造之間,按真理審判斷。教會中許多難處得不到解決,就是缺少像摩西和撒母耳那樣的人,滿有屬靈的權柄,在神百姓中間,照著神的心意施行審判。因此在教會中才有許多混亂的事發生,並有許多不義和不法的事留在其中,言念及此,良為可歎!

 

【撒上七7「非利士人聽見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非利士的首領就上來要攻擊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聽見,就懼怕非利士人。」

   〔呂振中譯〕非利士人聽見以色列人集合在米斯巴,非利士人的霸主們就上來要攻打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聽見,就懼怕非利士人。

   〔原文字義〕「非利士人」移居者;「首領」君主,統治者;「攻擊」(原文無此字);「懼怕」懼怕,害怕。

   〔文意註解〕「非利士人聽見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非利士的首領就上來要攻擊以色列人。以色列人聽見,就懼怕非利士人」:『非利士的首領』意指他們率領非利士軍隊;『上來』非利士人居住在地中海沿岸平原地帶,而米斯巴位於丘陵地帶,地勢較高,故用「上來」一詞;『要攻擊以色列人』因以色列人:(1)除掉偶像,相當於以行動宣告脫離非利士人長達四十年的轄制;(2)聚集在米斯巴,表示團結一致,抵禦外侮。

   〔話中之光〕()以色列人聚集在米斯巴,立志與偶像斷絕關係(6),相當於宣佈脫離非利士人四十年的轄制(士十三1),所以非利士人先發制人,主動「上來要攻擊以色列人」。當我們要脫離世界轄制的時候,撒但也不會甘心,必然會給我們生活製造種種難處,主動來攻擊我們;但我們可以放心(約十六33),因為那在我們裡面作王的基督,已經勝過了世界。

         ()以色列人遠離了神,就被黑暗的權勢所控制,但神的子民一歸向神,懊悔認罪,警醒禱告,仇敵立刻就恐慌,且要竭力攻擊。歷代以來,神兒女的遭遇,常是這樣。什麼地方有神的工作,什麼地方就有魔鬼的逼迫和攻擊。

 

【撒上七8「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願你不住地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神,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願你不靜默地為我們哀呼永恆主我們的神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

   〔原文字義〕「不住地」不靜默,刻入;「呼求」呼求,哭號;「脫離」(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願你不住地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神,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不住地為我們呼求』原文意思是「繼續呼求不要靜默」,以色列人認為撒母耳的禱告極有功效,上達天聽,能幫助他們打勝仗。

   〔話中之光〕()我們都知道撒母耳記這一本書,是特別注重禱告的執事,「撒母耳」這名,就與禱告發生關係,撒母耳的一生,更是與禱告發生關係,撒母耳這個人,就是禱告的人。因此主藉著他所給人的帶領,也是幫助別人成為禱告的人。你從主領受的是什麼,你所給人的也定規是什麼。

 

【撒上七9「撒母耳就把一隻吃奶的羊羔獻與耶和華作全牲的燔祭,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

   〔呂振中譯〕撒母耳就把一隻喫奶的羊羔做全燔祭獻上給永恆主;撒母耳為以色列向永恆主哀呼,永恆主就應允他。

   〔原文字義〕「吃奶的」奶,牛奶;「羊羔」羊羔,綿羊;「全牲的」全部的,完整;「應允」回答,答應。

   〔文意註解〕「撒母耳就把一隻吃奶的羊羔獻與耶和華作全牲的燔祭,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吃奶的羊羔』指生下剛滿七天的羔羊(參出二十二30;利二十二27);『全牲的燔祭』指整隻祭牲在祭壇上經過火燒,使馨香之氣上升,全部獻給神。

 

【撒上七10「撒母耳正獻燔祭的時候,非利士人前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當日,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他們就敗在以色列人面前。」

   〔呂振中譯〕撒母耳正獻燔祭的時候,非利士人上前來要和以色列人爭戰;那一天永恆主以大雷的聲音發雷霆,使非利士人潰亂,非利士人就在以色列人面前被擊敗,

   〔原文字義〕「獻」上去,上升,攀登;「爭戰」戰爭,戰役;「大」巨大的;「發雷聲(原文雙字)」打雷(首字);聲音,響聲(次字);「驚亂」使困惑,打亂。

   〔文意註解〕「撒母耳正獻燔祭的時候,非利士人前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前來』指靠近米斯巴。

         「當日,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他們就敗在以色列人面前」:『大發雷聲』指緊密的落雷聲,彷彿就在頭頂上;『驚亂』指因不能斷定落雷地點,感覺困惑,只在意避雷,無心打仗。

   〔話中之光〕()這裡給我們看見屬靈爭戰的定律,先是神用雷聲,驚亂敵軍,仇敵就敗在神子民的面前,而神子民的責任呢?乃是乘勝追趕擊殺仇敵(11),這就是在得勝裡來爭戰。讚美我們的神,魔鬼已被我們的主耶穌徹底打敗,祂已敗壞了那掌死權的魔鬼。我們現在的責任,就是因信宣告基督的得勝,以禱告和讚美在每件事上來對付撒旦的作為。

 

【撒上七11「以色列人從米斯巴出來,追趕非利士人,擊殺他們,直到伯甲的下邊。」

   〔呂振中譯〕以色列人從米斯巴出來,追趕非利士人,擊殺他們直到伯甲的下邊。

   〔原文字義〕「追趕」追趕,追逐,追隨;「伯甲」公羊之家,羊兒之鄉。

   〔文意註解〕「以色列人從米斯巴出來,追趕非利士人,擊殺他們,直到伯甲的下邊」:『從米斯巴出來』意指傾巢而出;『伯甲』確實地點不詳,大概在米斯巴的西方;『伯甲的下邊』即指伯甲的下坡,可能靠近非利士人的領地。

 

【撒上七12「撒母耳將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呂振中譯〕撒母耳將一塊石頭安放在米斯巴與耶沙拿〔傳統:作「善」〕之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即:幫助的石頭〕,說:『這是永恆主幫助我們的證據〔傳統:到如今永恆主都幫助我們〕。』

   〔原文字義〕「立在」放置,設立;「善」峭壁;「以便以謝」耶和華幫助。

   〔文意註解〕「撒母耳將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善』指形狀似牙齒的峭壁,確實地點不詳,應當距離以便以謝不遠處;『以便以謝』原文意思是「耶和華幫助」,立石紀念處的確實地點無從查考。

   〔話中之光〕()讀本書第四章「以迦博」那一句話,真是令人多麼的悲痛懊喪,感謝神,讀本章「以便以謝」這一句話,卻又給人帶來何等大的安慰和鼓舞!哈利路亞,到了第七章,「以迦博」已經過去了,「以便以謝」已顯為實際了。我相信那個時候,是他們舉國歡欣歌頌我們神的時候。「以便以謝」這一句話,是湧自神子民心中,而有響徹天地的讚美詞。

         ()「以便以謝」是一種信仰告白,表明以色列的勝利完全來自神的幫助,當我們以信仰來面對面臨的試驗和挑戰的時候(8~9),就要像撒母耳那樣建立信心的紀念碑。

         ()在這次戰役中,他們同領袖撒母耳與耶和華並肩作戰,從而獲取勝利,「以便以謝」可謂意義深遠。他們的凱旋是信仰的勝利,即:(1)百姓請求撒母耳禱告(8節,出於信仰的對策)(2)撒母耳的禱告(9)(3)神的應允(10)

         ()神在這個場合拯救他們脫離敵人的事實只是將來天意眷顧的一個信號。撒母耳希望以色列人明白只有他們一天天地順從耶和華,祂的幫助才是他們的,而不是只此一次,不管他們的態度如何。基督徒們最好經常地回到生活中的以便以謝,在那裡天意的拯救會做王,使人不信任自己,而是完全順服並信靠神。

         ()到如今」三個字,指著以往——以往二十年、以往七十年,耶和華都幫助我們!無論在貧乏中、在豐裕中;在疾病中、在健康中;在家、在外;在陸地、在海洋;在光榮中、在羞辱中;在疑難中、在歡樂中;在試煉中、在勝利中;在禱告中、在試探中——耶和華都幫助我們!

         ()到如今三個字,也指著將來。因為當我們寫到如今這三個字的時候,我們的人生還沒結束;前面還有很遠的道路要走。前面還有更多的試煉、更多的勝利;更多的禱告、更多的答應;更多的跋涉、更多的力量;更多的戰爭、更多的凱旋;然後才有疾病、老年、死亡。求主給我們天上的亮光,叫我們的眼楮能看見到如今三個字裡面的榮耀的盼望。

 

【撒上七13「從此,非利士人就被制伏,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內。撒母耳作士師的時候,耶和華的手攻擊非利士人。」

   〔呂振中譯〕這樣、非利士人就被制伏,沒有再進以色列人的境界。儘撒母耳作士師的日子,永恆主的手總是攻打非利士人。

   〔原文字義〕「制伏」制服,謙卑;「士師」(原文無此字)

   〔文意註解〕「從此,非利士人就被制伏,不敢再入以色列人的境內」:意指非利士人退回到沿海平原,不再侵擾以色列人所住的山地。

         「撒母耳作士師的時候,耶和華的手攻擊非利士人」:『撒母耳作士師的時候』撒母耳32歲作士師,其後撒母耳一直作士師(15)並兼大祭司和先知,直到80歲過世,前後共達48年。

   〔話中之光〕()我們如果在神面前光景正常,仇敵在我們跟前必定站立不住。非利士人被制服的結果:(1)他們「不敢進入以色列人境內。」你的心若被主耶穌所充滿,魔鬼豈敢冒犯進入呢?(2)「非利士人所取以色列人的城邑以色列人也從非利士人收回」(14)。只要有神同在,過去所有的喪失,都可一一收回。

 

【撒上七14「非利士人所取以色列人的城邑,從以革倫直到迦特,都歸以色列人了。屬這些城的四境,以色列人也從非利士人手下收回。那時以色列人與亞摩利人和好。」

   〔呂振中譯〕非利士人從以色列人所取的城市、從以革倫直到迦特、都歸還了以色列;屬這些城的四境以色列人也都從非利士人手下奪回來。那時以色列人與亞摩利人之間和好無事。

   〔原文字義〕「以革倫」移民,連根拔起;「迦特」酒醡;「歸」返回,轉回;「收回」剝奪,掠奪;「亞摩利人」山居者。

   〔文意註解〕「非利士人所取以色列人的城邑,從以革倫直到迦特,都歸以色列人了」:米斯巴大捷(參閱11)以後,十數年間,非利士人一蹶不振,故可能未經爭戰,自動退出原屬於以色列人的山地,即非利士五大城中的以革倫和迦特兩城。

         「這些城的四境,以色列人也從非利士人手下收回。那時以色列人與亞摩利人和好」:『這些城的四境』即指以革倫和迦特兩城的周邊鄉村以及丘陵地帶;『亞摩利人』泛指迦南地的原住民,與以色列人和平共存,不再成為以色列人軍事上的威脅。

 

【撒上七15「撒母耳平生作以色列的士師。」

   〔呂振中譯〕儘撒母耳活着的日子、他都作以色列的士師。

   〔原文字義〕「平生(原文雙字)」日子(首字);活著的,有生命的(次字)

   〔文意註解〕「撒母耳平生作以色列的士師」:『平生』意指活著的時候。撒母耳32歲作士師,直到80歲過世,前後擔任士師共達48年。他是以色列最後的一位士師。

 

【撒上七16「他每年巡行到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在這幾處審判以色列人。」

   〔呂振中譯〕他年年去環游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到這些地方為以色列人審案。

   〔原文字義〕「每年(原文三個字)」充足(首字);年(第二、第三字);「伯特利」神的家;「吉甲」滾動,滾去;「米斯巴」暸望台;「審判」判斷,治理。

   〔文意註解〕「他每年巡行到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在這幾處審判以色列人」:『伯特利』位於耶路撒冷之北約16公里,示羅西南方約15公里,是古代重要的宗教中心之一;『吉甲』位於耶路撒冷東北方約24公里,距約但河西岸不遠處,約書亞率領以色列人過約但河之後,即首先在此地安營;『米斯巴』請參閱5節註解。以上三城均在迦南弟的中部。

   〔話中之光〕()撒母耳其為士師,不僅為審判會眾,更是為靈道上的訓練:(l)至伯特利——伯特利意即神的殿,或神的家,原為雅各事神之處。會中領袖宜領會眾進到伯特利;(2)吉甲——吉甲意即輥開,或轉離,可表明人的悔改,轉離罪惡,如以色列會眾,在吉甲第二次行割禮;(3)米斯巴——意即守望樓,正好在此為會眾代禱,聚集會眾,在此聚奮興會。

 

【撒上七17「隨後回到拉瑪,因為他的家在那裡,也在那裡審判以色列人,且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呂振中譯〕然後回到拉瑪,因為他的家在那裏;他也在那裏為以色列人審案;他並且在那裏給永恆主築了一座祭壇。

   〔原文字義〕「拉瑪」小山丘;「築」建造,建立;「壇」祭壇。

   〔文意註解〕「隨後回到拉瑪,因為他的家在那裡,也在那裡審判以色列人,且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拉瑪』就是拉瑪瑣非(參撒上一1),也是他父母親的家所在地;『一座壇』即指一座祭壇。

 

叁、靈訓要義

 

【撒母耳的事工】

   一、先知的事工:

         1.撒母耳對以色列全家說:你們若一心歸順耶和華,就要把外邦的神和亞斯他錄從你們中間除掉,專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奉祂。祂必救你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3):教導神的百姓一心歸向神。

         2.「以色列人就除掉諸巴力和亞斯他錄,單單地奉耶和華」(4):除掉偶像,專一事奉神。

   二、祭司的事工:

         1.「撒母耳說:要使以色列眾人聚集在米斯巴,我好為你們禱告耶和華」(5):為神的百姓禱告神。

         2.「他們就聚集在米斯巴,打水澆在耶和華面前,當日禁食,說:我們得罪了耶和華」(6):引導神的百姓向神認罪。

         3.「非利士的首領就上來要攻擊以色列人。以色列人對撒母耳說:願你不住地為我們呼求耶和華我們的神,救我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7~8):禱告求神拯救脫離敵手。

         4.「撒母耳就把一隻吃奶的羊羔獻與耶和華作全牲的燔祭,為以色列人呼求耶和華。耶和華就應允他」(9):獻祭蒙神應允其禱告。

         5.「撒母耳正獻燔祭的時候,非利士人前來要與以色列人爭戰。當日,耶和華大發雷聲,驚亂非利士人,他們就敗在以色列人面前」(10):神幫助打敗敵人。

         6.「撒母耳將一塊石頭立在米斯巴和善的中間,給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12):立石感謝、紀念神地幫助。

         7.「且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17):獻祭作中保。

   三、士師的事工:

         1.「撒母耳在米斯巴審判以色列人」(6):判斷是非,使神的百姓彼此和睦。

         2.「撒母耳作士師的時候,耶和華的手攻擊非利士人。非利士人所取以色列人的城邑,從以革倫直到迦特,都歸以色列人了」(13~14):收回失土。

         3.「撒母耳平生作以色列的士師」(15):一生盡職。

         4.「他每年巡行到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在這幾處審判以色列人」(16):出外巡行,審判神的百姓。

         5.「隨後回到拉瑪,因為他的家在那裡,也在那裡審判以色列人」(17):在自家那裡也審判神的百姓。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撒母耳記上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撒母耳記上提要」末尾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