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上第九章註解 壹、內容綱要 【掃羅尋驢遇撒母耳】 一、掃羅尋找失驢(1~14節) 1.掃羅奉父命尋找失驢(1~5節) 2.僕人建議向神人求助(6~10節) 3.路遇少年女子得知神人動向(11~14節) 二、神指示撒母耳膏掃羅為王(15~27節) 1.撒母耳預知將遇見掃羅(15~18節) 2.撒母耳邀掃羅同席(19~24節) 3.撒母耳向掃羅傳達神諭(25~27節) 貳、逐節詳解 【撒上九1】「有一個便雅憫人,名叫基士,是便雅憫人亞斐亞的玄孫、比歌拉的曾孫、洗羅的孫子、亞別的兒子,是個大能的勇士(或作“大財主”)。」 〔呂振中譯〕「有一個便雅憫人、名叫基士,是便雅憫人亞斐亞的元孫、比歌拉的曾孫、洗羅的孫子、亞別的兒子,是個很有財力的人〔或譯:有魄力英勇的人〕。」 〔原文字義〕「便雅憫」右手之子;「基士」彎曲的;「亞斐亞」我會使之呼吸;「比歌拉」頭生的;「洗羅」小袋,小卵石;「亞別」神是我父;「大能的」大能的,強壯的;「勇士(原文雙字)」人,人類(首字);力量,能力,財富(次字)。 〔文意註解〕「有一個便雅憫人,名叫基士,是便雅憫人亞斐亞的玄孫、比歌拉的曾孫、洗羅的孫子、亞別的兒子,是個大能的勇士」:『基士』掃羅的父親(參2~3節),基比亞人(參撒上十26);『大能的勇士』按原文意指「大有勢力的人」或「大財主」。 【撒上九2】「他有一個兒子,名叫掃羅,又健壯又俊美,在以色列人中沒有一個能比他的;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 〔呂振中譯〕「他有一個兒子、名叫掃羅、又健壯又俊美,在以色列人中沒有一個能比他更俊美的;從肩膀以上、他都高過任何人。」 〔原文字義〕「掃羅」所想望的;「健壯」青年,年輕男人;「俊美」好的,令人愉悅的;「沒有一個能比他的(原文雙字)」好的,令人愉悅的(首字);人,人類(次字)。 〔文意註解〕「他有一個兒子,名叫掃羅,又健壯又俊美,在以色列人中沒有一個能比他的;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掃羅』後來被先知撒母耳膏立為以色列第一個王(參撒上十1);『健壯』意指具有雄偉的體魄;『俊美』意指面貌英俊好看。 〔話中之光〕(一)「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參撒上十六7),古代中東列國都很重視君王的身材和外貌,高大威猛的君王讓百姓引以為傲,並在浮雕、史料中流傳至今。掃羅的家世很好,「又健壯、又俊美」,身材高大,而且孝順謙卑、彬彬有禮,照著列國的標準,沒有比掃羅更合適做王的了。因此,神先揀選掃羅作王,讓百姓看到,按人的標準最理想的君王,一旦掌握權力以後,會發生怎樣的變化。神要藉著「合人心意」的掃羅王來預備百姓的心,讓他們甘心接受神親自造就的「合祂心意」(撒上十三14)的大衛王。 (二)遠遠高過他的同伴,掃羅具有的一種帝王般的舉止使他贏得了群眾的喜愛。神給那些願意像四圍列國一樣的人的教訓,有什麼比照著人判斷的標準給他們選擇一個王更好呢?耶穌的門徒們就是這樣把猶大看作一個領導的,完全不知道籠罩著他心靈的黑暗。現在豈不是神的子民應該祈求天上的眼藥能使他們清楚地分辨真領導的資格的時候嗎? (三)掃羅是「屬肉體」(羅八8)的人,按著人的肉體本相作王,大衛是「屬聖靈」(羅八9)的人,在肉體不斷被對付中作王。這兩位王將用自己一生的經歷,證明「屬肉體的人不能得神的喜歡」(羅八8),亞當的後裔無論多麼完美,在權力面前都會走向驕傲和敗壞。因此,人的肉體生命如果不接受神的對付,就不會甘心以神為王(出十五18),也就不能為神作王。每個新約信徒將來都要與基督「一同作王」(提後二12;啟二十二5),我們若不學習順著聖靈而行(加五16),讓神在自己身上作王掌權,將來也不能為神作王掌權。 【撒上九3】「掃羅的父親基士丟了幾頭驢,他就吩咐兒子掃羅說:“你帶一個僕人去尋找驢。”」 〔呂振中譯〕「掃羅的父親基士有幾頭母驢丟了;基士對兒子掃羅說:「你帶一個僮僕、起身去尋找母驢。』」 〔原文字義〕「僕人」僕人,男孩,侍從;「尋找」尋求,需求。 〔文意註解〕「掃羅的父親基士丟了幾頭驢,他就吩咐兒子掃羅說:你帶一個僕人去尋找驢」:『驢』當時用來騎乘或載貨的牲口,養驢是有錢有勢人家的象徵;『僕人』指隨身照料的家奴。 〔話中之光〕(一)掃羅啟程去找丟失的驢,完全沒有夢想到竟然到了他要承擔一個王國的責任的時候!將來的事件證明他為神召他從事的任務準備的很差。很少有人準備好擔任這樣的領導。甚至當摩西在燃燒的荊棘中遇見神時,他都還沒有完全準備好擔任領導。但是呼召領袖的一個令人鼓舞的方面就是神照祂找到他們時的本來樣子接納他們,以在他們工作時訓練他們為目的。 (二)神對任何一個人所有的期望就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他的神「同行」(彌六8);字面意義是,「謙卑你自己與神同行。」彼得這樣做了;猶大沒有這樣做。大衛這樣做了;掃羅拒絕了。並不是神不能訓練人,而是人不願在神面前謙卑自己的心,以便神在適當的時候可以使他升高(彼前五6)。 【撒上九4】「掃羅就走過以法蓮山地,又過沙利沙地,都沒有找著;又過沙琳地,驢也不在那裡;又過便雅憫地,還沒有找著。」 〔呂振中譯〕「掃羅就走過以法蓮山地,又走過沙利沙地,他們都沒有找着;他們又走過沙琳地,驢也不在那裏;又走過便雅憫地,也沒有找着。」 〔原文字義〕「以法蓮」兩堆灰燼,我將獲雙倍果子;「沙利沙」第三的;「找著」找到,發現;「沙琳」狐群。 〔文意註解〕「掃羅就走過以法蓮山地,又過沙利沙地,都沒有找著」:『以法蓮山地』位於掃羅家鄉基比亞(參撒上十26)的北面,與便雅憫地鄰接,包括以法蓮和瑪拿西兩個支派的領地;『沙利沙地』位於加拿河的南面,是以法蓮山地的北部地區。 「又過沙琳地,驢也不在那裡;又過便雅憫地,還沒有找著」:『沙琳地』位於沙利沙地的東南面,梭烈谷的北面,介於梭烈谷和蘇弗地之間;『過便雅憫地』即指從沙琳地轉向東,進入便雅憫地後再轉北。如此,他們等於走了一大圈,全程大約80公里。 【撒上九5】「到了蘇弗地,掃羅對跟隨他的僕人說:“我們不如回去,恐怕我父親不為驢掛心,反為我們擔憂。”」 〔呂振中譯〕「他們來到蘇弗地,掃羅對跟隨他的僮僕說:『來,我們回去吧,恐怕我父親不罣慮着驢,倒罣慮我們了。』」 〔原文字義〕「蘇弗」蜂巢;「掛心」(原文無此字);「擔憂」害怕,焦慮,擔心。 〔文意註解〕「到了蘇弗地,掃羅對跟隨他的僕人說:我們不如回去,恐怕我父親不為驢掛心,反為我們擔憂」:『蘇弗地』位於沙利沙地和沙琳地之間,是以法蓮山地的中部地區,撒母耳的家鄉拉瑪就是在蘇弗地的中心;『我們不如回去』他們已經走了約80公里的路,顯示他們已經盡力尋找失驢;『恐怕我父親…為我們擔憂』表示掃羅對他父親的孝順、體貼。 〔話中之光〕(一)掃羅從故鄉基比亞出發,走遍沙利沙地、沙琳地、便雅憫地經過約80公里的長途跋涉之後抵達蘇弗地的拉瑪附近(參撒上一1)。這一過程反映出掃羅的孝心和誠實。然而,人性的優點,若不昇華為相信神的信仰人格,就不會永遠存留,也無力改變一個人的悲劇性命運。 【撒上九6】「僕人說:“這城裡有一位神人,是眾人所尊重的,凡他所說的全都應驗。我們不如往他那裡去,或者他能將我們當走的路指示我們。”」 〔呂振中譯〕「僮僕對他說:『看哪,這城裏有一位神人,是個受敬重的人;凡他所說的都一定應驗;現在我們往那裏去吧;或者他能將我們當走的路指示我們。』」 〔原文字義〕「神人(原文雙字)」屬神的,像神的(首字);人,人類(次字);「尊重」沉重,有份量,有尊榮;「全都應驗(原文雙同字)」進入,收成,發生;「指示」顯明,告知。 〔文意註解〕「僕人說:這城裡有一位神人,是眾人所尊重的,凡他所說的全都應驗」:『這城』即指撒母耳的家鄉拉瑪;『神人』意指「屬神的人」,常用來稱呼先知。 「我們不如往他那裡去,或者他能將我們當走的路指示我們」:本節暗示掃羅對撒母耳一無所知,反倒不如他的僕人。 〔話中之光〕(一)在城裡如果有神人居住,必為人們所共知的。神人的生活聖潔,在他居住的地方有馨香之氣,鄰居也都知道他。在教會的聚集中,不能沒有他們。他們的禱告與勸勉常常帶有特殊的聖靈的恩膏。我們呢?我們的敬虔有沒有留下印象,使鄰居得益?甚至我們離世之後,記憶仍有久遠的影響。 (二)撒母耳的敬虔也這樣被人們公認,他的影響力久遠與廣大,他人格的感召好似香氣一般,無法隱藏。人們提說他「是眾人尊重的,凡他所說的,全都應驗。」敬虔的人實在令人敬重,他們可靠與穩健,也是在我們友朋之間受人愛戴。 (三)讓我們生活也要端正,在今世要有敬虔,竭力追求作神人。我們要記得神將敬虔的人特別分別為聖,歸屬祂自己。神人是像神的人。他們成為神人,因為他們培養與神交往,親近神。他們的臉龐滿有主的容美,他們的言談都是主的真理。你與他們稍有交往,就看出他們的莊重、安靜、溫和與聖潔,這些都是屬天的氣質。 【撒上九7】「掃羅對僕人說:“我們若去,有什麼可以送那人呢?我們囊中的食物都吃盡了,也沒有禮物可以送那神人,我們還有什麼沒有?”」 〔呂振中譯〕「掃羅對僮僕說:『且慢,我們去,有甚麼可以帶給那人沒有?我們口袋中的食物都用盡了,也沒有見面禮可以帶給那神人呀!我們還有甚麼沒有?』」 〔原文字義〕「送」進入,收成,發生;「囊中」器皿,器具;「禮物」禮物,贈品。 〔文意註解〕「掃羅對僕人說:我們若去,有什麼可以送那人呢?我們囊中的食物都吃盡了,也沒有禮物可以送那神人,我們還有什麼沒有?」:『囊中的食物』指隨身攜帶的乾糧;『禮物』指見面禮。 〔話中之光〕(一)掃羅明顯的缺少一件:他似乎對於屬靈的事缺少應該有的注意。先知撒母耳幾十年傳神的話,叫人的心轉向神,以至「從但到別是巴,所有的以色列人,都知道耶和華立撒母耳為先知」(撒上三19~21;七2),掃羅卻好像去了另外一個星球,全然無所知。這就像是在宗教改革時代的德國,卻沒聽說過馬丁路德,在瑞士,卻不知有加爾文一樣的不可思議;而且以色列並不是泱泱大國。掃羅對撒母耳的認識,竟然不如他的僕人,可見其對宗教缺乏興趣的程度了。 (二)當僕人建議去見神人的時候,掃羅想到的是沒有禮物可送他。撒母耳並沒有募捐籌款的習慣,更不曾收受賄賂;而貪愛財物,是假先知的記號(參彼後二16;王下五16;撒上九7)。這顯明他對屬靈觀念的模糊,也許對財物更關心。 【撒上九8】「僕人回答掃羅說:“我手裡有銀子一舍客勒的四分之一,可以送那神人,請他指示我們當走的路。”」 〔呂振中譯〕「僮僕應時對掃羅說:『看哪,我手裏有銀子一舍客勒的四分之一,可以送給那神人,請他將我們當走的路指示我們。』」 〔原文字義〕「一舍客勒的四分之一」約折合3公克。 〔文意註解〕「僕人回答掃羅說:我手裡有銀子一舍客勒的四分之一,可以送那神人,請他指示我們當走的路」:『舍客勒』指重量單位,相當於11.5公克;『一舍客勒的四分之一』大約3公克。 【撒上九9】「(從前以色列中,若有人去問神,就說我們問先見去吧!現在稱為先知的,從前稱為先見。)」 〔呂振中譯〕「(從前在以色列中人去尋問神的時候、總這樣說:『來,我們去找先見吧』:今日的神言人,從前稱為先見)」 〔原文字義〕「問」求助,尋找;「先見」看見,注視;「先知」發言人,說話者。 〔文意註解〕「從前以色列中,若有人去問神,就說我們問先見去吧!現在稱為先知的,從前稱為先見」:『先見』指具有超自然眼力的人;『先知』指為神說話的人。 【撒上九10】「掃羅對僕人說:“你說的是,我們可以去。”於是他們往神人所住的城裡去了。」 〔呂振中譯〕「掃羅對僮僕說:『你說得好;來,我們去吧。』他們就往神人所住的城那裏去。」 〔原文字義〕「神(原文複數詞)」屬神的,像神的。 〔文意註解〕「掃羅對僕人說:你說的是,我們可以去。於是他們往神人所住的城裡去了」:『神人所住的城』即指拉瑪,距離掃羅的家鄉基比亞約有30公里。 【撒上九11】「他們上坡要進城,就遇見幾個少年女子出來打水,問她們說:“先見在這裡沒有?”」 〔呂振中譯〕「他們上坡要進城,就遇見幾個少女出來打水;便問她們說:『先見在這裏沒有?』」 〔原文字義〕「坡」上升;「打」汲取。 〔文意註解〕「他們上坡要進城,就遇見幾個少年女子出來打水,問她們說:先見在這裡沒有?」:『上坡』因拉瑪城建造在一座小山上;『少年女子』指年輕的未婚女子;『打水』指到井旁汲水,當時通常由年輕女子擔任打水的工作。 【撒上九12】「女子回答說:“在這裡。他在你們前面,快去吧!他今日正到城裡,因為今日百姓要在邱壇獻祭。」 〔呂振中譯〕「少女回答他們說:『在這裏;看哪,就在你們面前呢;現在快去吧;因為他今天正到城裏來,因為今天在邱壇那裏、人民有獻祭的事。」 〔原文字義〕「邱壇」高地,高處;「獻祭」祭物,節期的。 〔文意註解〕「女子回答說:在這裡。他在你們前面,快去吧!他今日正到城裡,因為今日百姓要在邱壇獻祭」:『正到城裡』意指正值他到城裡辦事的時候,表示他的家是在城郊;『邱壇』原文是「高地」,迦南人通常將祭壇建在高地,故稱邱壇;『獻祭』祭物是由百姓奉獻,而由祭司在祭壇上獻祭,撒母耳身兼士師、先知、祭司三職。 〔話中之光〕(一)在屬靈的見識上,掃羅不僅不如他的僕人,也不如打水的少年女子。聖徒們在教會中,不可單憑人的外表與身分,來斷定一個人的屬靈份量。教會應該是不會因社會地位而產生隔閡的地方;在教會中,以外表來分別人的屬靈程度、對錯、尊卑,這種行為表現與我們的信仰背道而馳,每個人都應當注意去對付。 (二)在主耶穌基督榮耀裏面,是沒有階級、背景、教育、文化與性別的差別。聖經不但主張自由、和平、平等與互助,同時也教訓我們要怎樣尊重人權(參加三28~29;羅一14)。 【撒上九13】「在他還沒有上邱壇吃祭物之先,你們一進城必遇見他,因他未到,百姓不能吃,必等他先祝祭,然後請的客才吃。現在你們上去,這時候必遇見他。”」 〔呂振中譯〕「在他還沒有上邱壇喫祭物之先,你們一進城,就會遇見他;因為他未到,人民總不喫的;要等他先祝謝了祭物,然後被請的人纔喫;現在你們上去吧,因為馬上就會遇見他。』」 〔原文字義〕「遇見」找到,到達;「祝祭(原文雙字)」祝福,屈膝(首字),祭物,節期的(次字)。 〔文意註解〕「在他還沒有上邱壇吃祭物之先,你們一進城必遇見他」:少年女子估計撒母耳因年紀老邁,腳程緩慢,故年輕的掃羅必能趕上他。 「因他未到,百姓不能吃,必等他先祝祭,然後請的客才吃」:『祝祭』通常祭司在獻平安祭之後,取下祭司該得的腿肉或胸肉並祝謝,將其餘祭肉發還給獻祭的人;『請的客』指獻祭者的家屬並他所邀請的客人。 「現在你們上去,這時候必遇見他」:意指這時候他正在城裡辦事,因此肯定能夠遇見他。 【撒上九14】「二人就上去。將進城的時候,撒母耳正迎著他們來,要上邱壇去。」 〔呂振中譯〕「二人就上城去;他們將要進到城中的時候,阿,撒母耳正迎着他們出來,要上邱壇呢。」 〔原文字義〕「撒母耳」他的名是神;「迎著」遭遇,降臨。 〔文意註解〕「二人就上去。將進城的時候,撒母耳正迎著他們來,要上邱壇去」:『正迎著他們來』指面向他們走過來;『要上邱壇去』指正要上高處去獻祭。 〔話中之光〕(一)這次的相遇是因神的旨意和介入所成全的。智慧的神甚至藉著平凡的事情,來成就他自己遠大而明確的目的。聖徒的生活中並沒有偶然,故當在凡事中聆聽神在事件背後所說的話(參太十29)。 【撒上九15】「掃羅未到的前一日,耶和華已經指示撒母耳說:」 〔呂振中譯〕「掃羅未到的前一天、永恆主已經開啟撒母耳的心耳,說:」 〔原文字義〕「前」面,在…之前;「指示」揭開,顯露。 〔文意註解〕「掃羅未到的前一日,耶和華已經指示撒母耳說」:『指示撒母耳』原文意思是「將話說進撒母耳的耳中」。 【撒上九16】「“明日這時候,我必使一個人從便雅憫地到你這裡來,你要膏他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他必救我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因我民的哀聲上達於我,我就眷顧他們。”」 〔呂振中譯〕「『明天大約這時候、我要打發一個人從便雅憫地到來見你,你要膏立他為人君來管理我人民以色列;他必拯救我人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因為我人民的困苦我已經看見了;我們的哀叫已經上達於我了。』」 〔原文字義〕「膏」塗抹,膏立;「君」領袖,統治者,王子;「救」拯救,解救;「脫離」(原文無此字);「非利士人」移居者;「哀聲」叫,叫喊;「上達於」進入;「眷顧」看見,凝視,覺察。 〔文意註解〕「明日這時候,我必使一個人從便雅憫地到你這裡來,你要膏他作我民以色列的君」:『一個人從便雅憫地』指掃羅,他是便雅憫人(參1~2節);『膏他』指將橄欖油抹在他的頭上,表徵被神的靈分別為聖,供神使用,舊約有三種人在就職時受膏,即:君王(參撒下三39)、先知(參王上十九16)、祭司(參利四3)。 「他必救我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因我民的哀聲上達於我,我就眷顧他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非利士人在米斯巴一役被以色列人擊敗(參撒上七10~12)之後,曾一度沉寂約十多年,後又逐漸蠢動,侵擾以色列人領地。 〔話中之光〕(一)當初以色列人要求撒母耳立王的時候,曾這樣說:「求你為我們立一個王,治理我們像列國一樣。」他們要照著世界的樣子立一個王,而不是要神作他們的王。神只好答應他們,而把掃羅賜給他們,作他們的王。他們雖然得著了他們所求的,但神卻使他們心靈軟弱,這是何等嚴肅的一個教訓。 【撒上九17】「撒母耳看見掃羅的時候,耶和華對他說:“看哪,這人就是我對你所說的,他必治理我的民。”」 〔呂振中譯〕「撒母耳看見了掃羅,永恆主就應時對撒母耳說:『看哪,這就是我對你所說到的:那管理我人民的、正是這個人。』」 〔原文字義〕「治理」限制,保留。 〔文意註解〕「撒母耳看見掃羅的時候,耶和華對他說:看哪,這人就是我對你所說的,他必治理我的民」:『他必治理我的民』意指神要立他為以色列的王。 〔話中之光〕(一)神打開了撒母耳的靈眼使他能夠認出掃羅(參林後三16)。神將能夠洞察事件和事物屬靈的能力賜給人,使他們能夠成就神的旨意並彰顯神的榮耀(參摩三7;可七34)。 【撒上九18】「掃羅在城門裡走到撒母耳跟前,說:“請告訴我,先見的寓所在哪裡?”」 〔呂振中譯〕「掃羅在城門中湊上去到撒母耳跟前,說:『請告訴我、先見的住宅在哪裏。』」 〔原文字義〕「寓所」房屋,住處。 〔文意註解〕「掃羅在城門裡走到撒母耳跟前,說:請告訴我,先見的寓所在哪裡?」:『城門裡』古時城門口是長老們執行公務的地方;『走到撒母耳跟前』表示:(1)掃羅不認識他;(2)撒母耳並未穿上祭司服;『先見的寓所』指撒母耳在城裡的住處。 【撒上九19】「撒母耳回答說:“我就是先見。你在我前面上邱壇去,因為你們今日必與我同席,明日早晨我送你去,將你心裡的事都告訴你。」 〔呂振中譯〕「撒母耳回答掃羅說:『我就是先見;請在我前面上邱壇去;你們今天要和我一同喫飯;明兒早晨我就送給你送走,將你心裏的事都告訴你。」 〔原文字義〕「同席」吃,吞噬;「送你去」打發,送走;「告訴」顯明,告知。 〔文意註解〕「撒母耳回答說:我就是先見。你在我前面上邱壇去,因為你們今日必與我同席,明日早晨我送你去,將你心裡的事都告訴你」:『上邱壇去』邱壇是獻祭和吃筵席的地方;『與我同席』指邀請他作上賓;『送你去』指將你送走;『你心裡在的事』指個人的問題。 【撒上九20】「至於你前三日所丟的那幾頭驢,你心裡不必掛念,已經找著了。以色列眾人所仰慕的是誰呢?不是仰慕你和你父的全家嗎?”」 〔呂振中譯〕「至於你前三天所丟的那幾頭母驢、你儘管不必掛心,因為已經找着了。然而以色列所仰慕的〔或譯:以色列中的珍寶〕是誰呢?豈不是你和你父全家麼?』」 〔原文字義〕「掛念」放置,設立;「仰慕」渴望。 〔文意註解〕「至於你前三日所丟的那幾頭驢,你心裡不必掛念,已經找著了」:『前三日』指至今已過了三天。 「以色列眾人所仰慕的是誰呢?不是仰慕你和你父的全家嗎?」:『以色列眾人』指舉國人民;『所仰慕的』指所渴慕並盼望的人。 〔話中之光〕(一)「你心裡不必掛念。」神既然要將使命交托掃羅,就首先解決了掃羅的難處。當今社會,若有人因生活難處而不能跟從神旨意,就當記住此事件(參路九59~62;腓四6~7;提後二3~4)。 (二)「以色列眾人所仰慕的是誰呢?不是仰慕你和你父的全家嗎?」掃羅是一個傑出的天然領袖。他有很好的出身家世,不是普通的人家。他的外表英俊,頗像押沙龍,很具有叫人歡喜的條件(參撒下十四25),而且健壯,體力上夠勇武。他也肯聽父親的話,勤勞順服,走遍許多地方去找尋失落的幾頭驢,可見是關心家庭。這樣的人才多麼難得! (三)以色列要求立王;他們所要的王,不重屬靈和品格,只要能領導全國的王:他們要的是有才能,能提供秩序和安全的領袖,不管其私生活和屬靈的事。掃羅能迎合民意,正是他們所要的政治領袖(參撒上八5~20)。民主並不是最可靠的,因為其沒有正確的指導標準。照人的意思,得著所求的,並不是好事。 【撒上九21】「掃羅說:“我不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憫人嗎?我家不是便雅憫支派中至小的家嗎?你為何對我說這樣的話呢?”」 〔呂振中譯〕「掃羅回答說:『我,我不是便雅憫人、以色列族派中至小的麼?我家不是便雅憫族派眾家中至微小的麼?你為甚麼對我說這樣的話呢?』」 〔原文字義〕「至小的(首字)」小的,低微的,不重要的;「至小的(次字)」微小的,卑微的。 〔文意註解〕「掃羅說:我不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憫人嗎?我家不是便雅憫支派中至小的家嗎?你為何對我說這樣的話呢?」:『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憫人』便雅憫支派在《士師記》裡曾經一度被被眾支派合勦,僅剩六百人(參士二十46~47);『便雅憫支派中至小的家』指基士家族在便雅憫支派中人數最少,其所屬的基比亞人在內戰之後被人看不起。 〔話中之光〕(一)「肉體之中,沒有良善」(羅七18),掃羅此時的謙卑,只是因為還沒有驕傲的機會。人只要還活在肉體裡面,一旦身分、地位、成就變了,謙卑會變成驕傲,溫柔會變成剛硬。因此,我們永遠也不可以對自己有把握,需要時時接受十字架的對付。 (二)掃羅吐露出「你為何對我說這樣的話呢?」顯明他心底將會一再面對的問題──自卑感。他像落葉一樣隨風飄搖不定,在自己的感覺與信念之間左右擺動。他的言行都以自我為中心,只為自己擔心。例如,他說自己的家族是以色列人至小的支派中「至小的」。 【撒上九22】「撒母耳領掃羅和他僕人進了客堂,使他們在請來的客中坐首位,客約有三十個人。」 〔呂振中譯〕「撒母耳把掃羅和他僮僕領進餐廳,給了他們位子在賓客的首位上;賓客約有三十個人。」 〔原文字義〕「客堂」房間,議事廳;「請來的客」召換,邀請。 〔文意註解〕「撒母耳領掃羅和他僕人進了客堂,使他們在請來的客中坐首位,客約有三十個人」:『客堂』指宴客的房間;『坐首位』指撒母耳禮待掃羅,因為預知他是未來以色列的王;『三十個人』他們可能都是城裡身分高貴的人物。 【撒上九23】「撒母耳對廚役說:“我交給你收存的那一份祭肉,現在可以拿來。”」 〔呂振中譯〕「撒母耳對廚子說:『我交給你、吩咐你「要存放」的那一分祭肉、現在可以拿來。』」 〔原文字義〕「廚役」廚師,護衛;「收存」放置,設立;「那一份祭肉」部分,一份。 〔文意註解〕「撒母耳對廚役說:我交給你收存的那一份祭肉,現在可以拿來」:『廚役』指準備節期筵席的廚師;『那一份祭肉』即指收存腿肉(參24節)。 【撒上九24】「廚役就把收存的腿拿來,擺在掃羅面前。撒母耳說:“這是所留下的,放在你面前吃吧!因我請百姓的時候,特意為你存留這肉到此時。”當日掃羅就與撒母耳同席。」 〔呂振中譯〕「廚子就把腿和肥尾巴〔傳統:和那上頭的東西〕拿起來,擺在掃羅面前;撒母耳說:『看哪,這肉是所留下的,擺在你面前;請喫吧!因為是給你保留到所定的時候,讓你和賓客一同喫的〔傳統:「說,我請了人民」〕。那一天掃羅就和撒母耳一同喫飯。」 〔原文字義〕「留下」遺留,留下;「特意為你存留」保守,保存;「同席」吃,吞噬。 〔文意註解〕「廚役就把收存的腿拿來,擺在掃羅面前。撒母耳說:這是所留下的,放在你面前吃吧」:『收存的腿』平安祭的右前腿是歸給祭司和他的家人享用的(參利七32~34),此處可能指左腿,腿肉是最上等的肉,表示待掃羅如上賓。 「因我請百姓的時候,特意為你存留這肉到此時。當日掃羅就與撒母耳同席」:『特意為你存留』表示撒母耳在掃羅到來之前,早已預知他的來到。 【撒上九25】「眾人從邱壇下來進城,撒母耳和掃羅在房頂上說話。」 〔呂振中譯〕「大家從邱壇下來進城,有人在房頂上給掃羅鋪床,」 〔原文字義〕「房頂上」屋頂,頂。 〔文意註解〕「眾人從邱壇下來進城,撒母耳和掃羅在房頂上說話」:『在房頂上說話』古代以色列人的房屋是平頂式,可供人在房頂上曬榖物、散步;撒母耳特意在眾目睽睽之下與掃羅談話,以示抬舉。 【撒上九26】「次日清早起來,黎明的時候,掃羅在房頂上。撒母耳呼叫他說:“起來吧!我好送你回去。”掃羅就起來,和撒母耳一同出去。」 〔呂振中譯〕「掃羅就躺着睡〔傳統:他同掃羅在房頂上說話。他們清早起來。〕。日色昇現的時候,撒母耳在房頂上呼叫掃羅,說:『起來吧,我好送送你。』掃羅就起來;於是二人便出去,他和撒母耳都出去到外邊。」 〔原文字義〕「呼叫」召換,邀請;「起來」起身,站起來;「一同」二,二人。 〔文意註解〕「次日清早起來,黎明的時候,掃羅在房頂上」:『掃羅在房頂上』房頂也可用來接待客人,夜間睡在安放寢具的角落。 「撒母耳呼叫他說:起來吧!我好送你回去。掃羅就起來,和撒母耳一同出去」:撒母耳與掃羅同行離城,表示掃羅擁有特殊的地位。 【撒上九27】「二人下到城角,撒母耳對掃羅說:“要吩咐僕人先走(僕人就先走了)。你且站在這裡,等我將神的話傳與你聽。”」 〔呂振中譯〕「他們下到城角,撒母耳對掃羅說:『請吩咐僮僕先走,(僮僕就先走)你且站在這裏〔傳統:此刻〕,等我讓你聽神的話。』」 〔原文字義〕「角」末端,盡頭;「傳與你聽」使聽見。 〔文意註解〕「二人下到城角,撒母耳對掃羅說:要吩咐僕人先走,僕人就先走了」:『吩咐僕人先走』因有些話不能讓僕人聽見,以免洩露消息,橫生枝節。 「你且站在這裡,等我將神的話傳與你聽」:『將神的話傳與你聽』意指傳達神的旨意。 〔話中之光〕(一)掃羅出門是為了尋找他父親失去的驢子,並不是出去爭取名譽或權力,卻找到了王位;撒母耳正在為百姓尋找一位合適的王,卻找到一個完全不關心政治、被人「藐視」(撒上十27)的基比亞農夫。這一切後面,都是神的安排,因為神「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林前一28~29)。 (二)以色列人既然要求立一個像外邦君主的王,神就先選出又勇猛又能幹的掃羅作王,可是從他日後的行為看來,他實在是一個重利輕義、殘忍好殺的小人。神讓這樣的人作王是準備以色列人的心去迎接一個忠心於神的王大衛。 (三)「你且站在這裡」。站是恭敬的表示,正如士兵站在長官面前接受訓話一樣。撒母耳過去曾接受以利的帶領,而對神說過:「耶和華啊!請說,僕人敬聽」(參撒上三9)。現在他也要掃羅學習站在那裡敬聽神的話。多少虔誠的信徒,他們常是跪在神的面前讀神的話語(聖經),這種向主虔誠和恭敬,是值得我們效法的。 (四)雖然有的時候,主也要我們對祂像朋友一樣,坐在祂面前他聽祂的話,甚至彼此傾談有如親朋密友。但無論方式如何,我們對主的心總是存著敬畏和虔誠,那是永遠不可缺少的。神對你說話,這是蒙召的人不可缺少的經歷。凡是蒙主呼召的僕人,必定聽見過神的話。本章給我們看見,不是掃羅有一個雄心要去作以色列的王,乃是神揀選了他要他率領以色列人爭戰。我們必須先有神的呼召,而後才能成為神的僕人;我們必須先聽見了神的話語,然後才能接受差遣,把主的話語傳給人。但願神在祂的教會中,多多興起這樣蒙召的僕人來! 叁、靈訓要義 【掃羅被選立為王】 一、掃羅符合以色列人肉體眼光的要求: 1.「有一個便雅憫人,名叫基士,...是個大能的勇士」(1節):掃羅繼承父親的稟賦──英勇有魄力。 2.「他有一個兒子,名叫掃羅,又健壯又俊美,在以色列人中沒有一個能比他的;身體比眾民高過一頭」(2節):按人的眼光,身體與容貌符合作王的要求。 3.「掃羅的父親基士丟了幾頭驢,他就吩咐兒子掃羅說:你帶一個僕人去尋找驢。掃羅就走過以法蓮山地,又過沙利沙地,都沒有找著;又過沙琳地,驢也不在那裡;又過便雅憫地,還沒有找著」(3~4節):受父命殷勤尋找失驢,做事認真。 4.「到了蘇弗地,掃羅對跟隨他的僕人說:我們不如回去,恐怕我父親不為驢掛心,反為我們擔憂」(5節):能為別人著想,思慮慎密。 5.「僕人說:這城裡有一位神人,是眾人所尊重的,凡他所說的全都應驗。我們不如往他那裡去,或者他能將我們當走的路指示我們。... 掃羅對僕人說:你說的是,我們可以去」(6,10節):能接受建言。 6.「掃羅對僕人說:我們若去,有什麼可以送那人呢?我們囊中的食物都吃盡了,也沒有禮物可以送那神人,我們還有什麼沒有?」(7節):待人有禮。 7.「以色列眾人所仰慕的是誰呢?不是仰慕你和你父的全家嗎?掃羅說:我不是以色列支派中至小的便雅憫人嗎?我家不是便雅憫支派中至小的家嗎?你為何對我說這樣的話呢?」(20~21節):自言微小,回答謙卑。 8.「撒母耳領掃羅和他僕人進了客堂,使他們在請來的客中坐首位」(22節):他不做作推辭,舉止大方。 二、掃羅缺乏屬靈的涵養: 1.「僕人說:這城裡有一位神人,是眾人所尊重的,凡他所說的全都應驗」(6節):掃羅對以色列盡人皆知的先知撒母耳(參撒上三19~21),竟然毫無所知。 2.「掃羅對僕人說:我們若去,有什麼可以送那人呢?」(7節):以世俗的方法對待神的僕人。 3.「掃羅在城門裡走到撒母耳跟前,說:請告訴我,先見的寓所在哪裡?」(18節):當面卻不認識先知,顯見疏於求問神。 三、掃羅被選立為王乃出於神主宰的安排: 1.「掃羅未到的前一日,耶和華已經指示撒母耳說:明日這時候,我必使一個人從便雅憫地到你這裡來,你要膏他作我民以色列的君」(15~16節):神已預告撒母耳。 2.「撒母耳看見掃羅的時候,耶和華對他說:看哪,這人就是我對你所說的,他必治理我的民」(17節):神當面再確認。 3.「撒母耳領掃羅和他僕人進了客堂,使他們在請來的客中坐首位,客約有三十個人。... 我請百姓的時候,特意為你存留這肉到此時」(22,24節):撒母耳在眾貴賓面前預示掃羅的身分尊貴。 4.「眾人從邱壇下來進城,撒母耳和掃羅在房頂上說話」(25節):撒母耳在眾百姓面前抬舉掃羅。 5.「二人下到城角,撒母耳對掃羅說:要吩咐僕人先走(僕人就先走了)。你且站在這裡,等我將神的話傳與你聽」(27節):撒母耳私下向掃羅傳達神諭。 ──
黃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經系列──撒母耳記上註解》 參考書目:請參閱「撒母耳記上提要」末尾處 |